幸福的小农民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腼腆的胖子
在外县,他看到很多秋收后,在田里种莲藕、地梨儿。这种低洼的圩田适合水生作物,很有前途,于是便试种了一亩多,这是第一年。
他专门跑到别人那花高价钱从别人那儿买的种苗,这种地梨儿品种个儿肥大,大一点的荸荠1斤才10几个,同时,具有皮色红艳、皮薄质细,洁白爽脆、渣少汁多等特点而饮誉市场,深受人们青睐。
其实种荸荠并不难,主要是把握两个要点,第一是要保证田间水位,荸荠是水生植物,要想长得好,清水不可少,一旦水少,就会影响荸荠生长,导致荸荠发育不良。
张大所给外甥大谈地梨经,他边翻阅水生作物书本边告诉孙刚,荸荠营养丰富,且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化痰、消积等功效,有助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病症,特别适合作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的辅助治疗食物。
孙刚拿起洗净的地梨儿,皮也不削,直接咬一口,脆甜脆甜的,皮薄肉嫩,水分充足,嚼完后清甜无渣。
下午又忙活了半天,晚上被大舅拉着好好喝了几杯,按照他的说法是:晚上喝完酒,就去睡觉,这样很容易入睡,而且还解乏。
这样,孙刚提着舅妈给的地梨儿,歪歪扭扭的回到了家。
孙刚回家后,被妈妈好一阵子说道。孙妈不喜欢儿子喝醉酒,说完儿子,有说道弟弟,虽然张大所不在她身边。
说累了、渴了,吃了几个地梨儿继续说。
( 幸福的小农民 p:///0/430/ )
209. 春龙
209春龙
不知不觉,过年的喜庆持续了这么久,渐渐的,已经出了正月。《》网
耳边偶尔还有鞭炮声,记得在最繁华的阶段,成天的不绝于耳。
过年有个好处,很多闲空,许久未见的人都可以见见,接待一下来宾之类,很是温馨、热闹在元宵节过去了,立春也过去了。正式,就该准备四季了,开始播种,等等,繁忙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总算是出正月了,正月不能买鞋,也不能剃头。
买鞋会带来邪气,剃头死舅舅。当然孙刚在这并不是宣扬迷信,只是觉得老人传下来的讲究还挺有意思。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春龙节”,民间俗称“龙抬头”日。
从这一天开始,春分降至,春风送暖,此时雨水逐渐增多起来,乡村的原野上草木已竞相吐芽泛绿,北国的春天已悄悄降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节气到了“惊蛰”前后,北方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经过冬眠的百虫已开始苏醒,农民即告别农闲,忙于下田耕作。
在北方农村,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二月二,龙抬头,修铁犁,唤耕牛”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谚和俗语。
有史料记载,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这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这直接的关联,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以龙为首的冬眠动物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们了。《》网
每当“春龙节”到来,村里的人们都要早早起来,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里,村里的人们都自觉地遵守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各种习俗,家家户户、大人小孩清早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打开灯望着房梁,边望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然后,大人们从灶膛里掏出灶灰,在自家庭院里撒上一个又一个大圆圈,小孩子们跟在身后,依大人嘱托,在每个圆圈的中间放置适量的五谷杂粮,称作“打灰囤”或“填满仓”,简称“打囤”、或“添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丰收在望,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食俗上更有讲究,而且大都以“龙”来命名。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籽”;吃驴打滚豆面卷子叫做“龙翻身”,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人们心中怀着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庄稼获得好收成。
这天,再勤快的妇女都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也不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乡村人过二月二最讲究的当然是吃猪头肉了。
古代称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因此平常日子里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
一般认为,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门时杀猪宰羊。(《》网7*24小时不间断更新纯手打小说)
从这一天起,再拮据的人家都要开始改善伙食,以解除一年来辛勤劳作的疲乏。
因此,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直到正月里,凡是杀年猪的家庭,几乎是天天见肉。
等到正月一过,猪肉基本上都吃的差不多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就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因为在农人的心目中,龙王是主管降雨的,所以农民就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自此民间就留下了“二月二”吃猪头的习惯。以此祭祀龙王祈晴降雨,播撒甘露,润泽苍生。
现在都冰箱了,过去为防止肉风干、走味,民间有将猪头“封蜡”一说。
方法就是在猪头上浇四五遍冷水,而且浇一层放在外面冻一夜,之后一直浇水,直到冰冻得不露毛、不露肉即可。这样既保持肉的鲜美,又防止老鼠等动物的啃食。
猪头“封蜡”后就放在院子里,有的还放置在坑里,用冰、雪埋上,有的干脆就浇上水冻在窗外,这样可以防止禽畜糟蹋,还有防贼功能,比现在用冰箱保存效果好多了。
“二月二”吃猪头的习俗,还得从农历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说起,杀头猪对农民来说可是件大事,得请村里的亲朋好友一起来餐一顿,因为来得都是贵客,所以像猪头、猪蹄和猪尾等,是不能招待客人的,到了初一、十五又上不了桌,因此就放到了”二月二“吃,而吃猪头又恰好与“二月二龙抬头”相吻合而传承至今。
“二月二”这一天不光吃猪头,而且还要吃猪蹄,还必须是前蹄。
这里面是有说道的,因为猪的前蹄是往里使劲,有扒、搂的动作,所以吃前蹄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多多抓钱,有祈财的含义;而猪的后蹄是蹬、踹,主要是往外使劲,吃了会把财运踢走,因此是万万不能在这天吃后蹄。
“二月二”前一两天,人们会把猪头取出解冻,把皮洗干净,上锅烀熟,也有一些村民会把猪头熏酱一下,这样味道会更香。
“龙抬头”的日子剃龙头自然是必须的。
多年来民间就有种忌讳的说法:“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在提倡孝道、遵规守矩整整一个月时间内,人人的头发都长长了,也该修剪一下了。
因此无论大人小孩,凡是男子在“二月二”这天都要剃头,女孩则剪剪刘海和辫稍。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因此,这一天剃头,一年当中会福星高照,鸿运当头。
另外,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
民间遂追崇以“龙”字为吉祥词语或代号的各类名称以示吉利或好运。
诸如:国人统称华夏儿女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爱称自己的优秀子女为“龙子龙孙”。妇女生子成双成对为“龙凤胎”。人们盼望子女长大后出人头地为“望子成龙”。
过去家长给孩子起名,都喜欢选择“龙”字为音,如:“玉龙、天龙、春龙、成龙、大龙、小龙”等。
古代皇宫臣子给皇帝请安称“龙体安康”。皇帝高兴称“龙颜大悦”。称某人有骨气为“是龙不是熊”。教育子女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要像条虫”等等。
传说“二月二”这一天又是蜇龙升天的日子,而且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保佑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这天,农家还有穿“五彩串”的习俗,并把它缝到孩子们的身上,目的是消灾、解难,意寓吉祥。
每到“二月二”,在村子里,会看到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们,他(她)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每个人的肩上都飘荡着鲜艳的“五彩串”,这是孩子们的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祈求吉祥。
“五彩串”也有人称其为“龙尾”,是目前农家过“二月二”的一种习俗,它有40厘米长,用彩色的塑料片穿成。
传统的做法是在正月二十五这天,用红布、绿布等彩色花布剪成小布块,然后把麦秸杆或者芦苇杆(中间是空心的)剪成小段,然后用线穿上一片花布片再穿一个麦秸杆间隔成五彩长串,最后在尾部缀上布条就做成了一个“龙尾”,由爹妈缝到孩子的肩上再甩到背后,寓意是将疾病等灾难和不幸统统甩到背后,保佑孩子平安幸福。
“龙尾”通常由长辈亲自制作,越是上年纪的人越重视这个习俗,还有的家庭会把“龙尾”悬挂在房梁上,有“留龙在家”的寓意。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说:“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剃龙头。”这二月二应该跟“龙”有关,那吃的也得跟“龙”套上,可到现在人们都不知道“龙”头是啥滋味。可见龙头难得呀。然而,杀头猪就简单多了,所以大家都选择了吃猪头。
孙刚小时候觉得,想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很久以来一直都执拗地认为“龙”肉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不是有句俗语嘛: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什么时候能吃上“龙”肉呢?现在看来,这可能是很久以前,小小人儿心里面的一个大大的愿望吧。
总之,“二月二”这天,借着美味佳肴,说说“龙”、说说猪、讲讲故事,别让咱们古老的民俗在不久的将来慢慢消失…………
( 幸福的小农民 p:///0/430/ )
210. 草长莺飞
210草长莺飞
现在的人过的还越来越讲究了,什么中的西的,阳历的阴历的节日都要过一过。(《》网)这叫“中西结合”、“中西合璧”。
到什么日子就要吃什么东西,打春吃春饼,元宵节吃元宵,过完圣诞过春节,过完西方的情人节还要过七夕。真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呀。
远离了正月的锣鼓喧天,二月间的村头巷尾冷清了许多。只留了些闷头闷脑的老黄牛,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咀嚼着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
村里的年轻人,都在正月里紧紧抓住年的尾巴,背负着妻子的嘱托,携带着子女的期盼,踏上南去北往的列车。
家里的老人眼巴巴等着的,不懂事的娃儿直愣愣盼着的,淳朴的婆姨急切切寻着的,哪一样能离得开钱?
于是,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投奔那些令他们受苦受累,但同时又勾引着他们魂魄的大小城市。
因此,年轻的小伙子不属于乡下的二月。
二月里,留在家里的人开始用自己的勤劳谱写新一年的期盼。
麦田里给“苏醒”过来的麦苗追肥,大叔们漫撒化肥的潇洒,成为乡下二月最亮丽的风景。(《》网)
本是二八多娇的姑娘,过早地体味到了什么叫疲惫什么叫劳累,体味到了粮食的内涵,不仅仅是勤劳的汗水,还有那不分时令的投入,不分季节的付出,不分地点的孤独。
当然,在早春二月的乡下也有沉浸于惬意的主儿,这就是村前村后那些争抢着亲手打扮春天的各类树木们。
村里的槐树,或许最先感受到春天隐藏行踪的抵达。一枚枚夜露中探头的嫩芽,其实在枝头最后一片黄叶彻底零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不安的萌动。
在春风的抚摸之下,附着在杨柳枝条上的那些小粒粒一天比一天鼓胀,一天比一天青翠,杨柳们以娇柔舞荡着一天比一天暖和的悸动。
偶尔飞来群多嘴的麻雀栖在枝头,叽叽喳喳,把那份惬意吵闹得心神难宁。
乡下二月春来早。春在庄户人的忙忙碌碌中一天天丰满,春在徐徐东风的催促中一天天变俏。
早春的乡村,新绿逐渐渲染大地,生机正在勃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轻烟”。《》网
春天,孕育着大地,孕育着生命,是一切生命的起源。
早春,乍暖还寒。
二月春晓,鸟儿们起的早了,鸣啭中,嗓音高了,亮了,似乎,地上的草芽,树木的绿意,都是由它们一声声拔出来的。
与鸟鸣比起来,孙刚更愿意倾听鸟儿们的理翼和扑翅声,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舒展,那么的让人容易触摸得到的美好。
以为,鸟儿的理翼和扑翅声,离春天最近,且牵连着整个四季。踩着阵阵的理翼与扑翅声,似乎听到一棵大树的生长,听到季节喃喃的低语。
听,枝条咯吱咯吱地从树干中抽节,叶子咕咚咕咚、破茧一般地挣出枝茎,花朵羞答答地躲在叶子后面咯咯咯地笑…………
如果,延伸一段听力,还会听到秋天果子从树上的坠落,听到一棵树由绿变黄的轻轻叹息……
生命是如此的强大,又如此的脆弱,从而让人珍重不已。
一粒种子是渺小的,而种子的种子,来自远古一株古老的植物,在它光滑的种壳内,重叠着无数的春天,包裹着无数个季节,凝视着它,你能望到时光的另一端;倾听着它,你会探寻到季节的秘密。
无疑,种子是一位知春的老者,深谙自然的法则。
将耳朵贴近它,会听到来自大地上的耕耘,听到农人汗水的滴落,听到泥土敞开胸怀似年轻母亲给予婴儿的喂育。
薄暮西山,牧人赶着牛羊渐渐隐没进漂着袅袅炊烟的村庄,雁群排成人字,扑闪着翅膀在天空盘旋了几周,归巢了…………
而种子,还留在春泥里,地气,天气,节气,沃壤,还没有把它孵化成一棵长叶开花的植物,它只待春令一声召唤,便会急不可耐地破壳而出。
走近草,就不由自主地伏下身去,象仰望大树一样地仰望它。
草,在季节的轮回中,反复地死去,又不断地活过来,每一次的生与死,都似一次对生命的提纯过程:仔细将风尘过滤,然后回归到生命的初始,再赤子一般地从泥土中拱出地面,挺立着卑微的生命,用无畏的眼神,以大树的姿态,看着这个纷纭的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