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州制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不爱太阳的向日葵
朝会进行到现在,毋庸置疑,朝廷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次再也没有人能动摇朝廷西征的决心了。 无论是外戚集团,还是官官集团,此刻不再争斗,而是再次联手,准备对付天下最狡猾的敌人,西州刘范。
接下来,朝廷廷议的焦点从曹操的十军会攻,转移到了如何征发士卒。毕竟,按照曹操的构想,不仅要征发十五个人口充足的郡国的郡国兵,还要征发北军、南军、西园军、五校、关驻军等。这十五个郡国的部队,以及北军、南军、五校、关驻军,是汉朝近百分之七十的武装力量。郡国兵战斗力平平,但南军、北军、西园军、五校、关驻军的训练十分刻苦,也能得到朝廷的厚待,所以朝廷最为倚重这些军队。
如今要动用数十万大军,朝廷不得不慎重。南军、北军、西园军、五校是朝廷拱卫京师的军队,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倾巢而出,不然京师很容易陷入大乱之。而且,南军是大将军执掌,其余的军队,都是由刘宏亲手掌控,关驻军也是由皇甫嵩统带。这涉及到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经过磋商之后,朝廷以折的方式下了决定。南军、北军、西园军均出动半数,五校和关驻军倾巢而出。
再后来,朝廷又定下了西征王师的总兵力,为四十万。其,北军两万之众,南军两万之众,西园军六万人,五校六万人,关驻军四万人,郡国兵二十万人。四十万大军,有骑兵七万人,步兵三十三万。为了支持这数十万大军的供给,朝廷另外还征发了天下所有郡国之一百万人参与徭役,为王师运输军粮,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朝廷还要确定好出使各个势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大汉王朝卖命,玩命地进攻西凉。最后,朝廷还确定了此次西征军之将帅。朝廷决定以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帅,平虏将军曹操、军校尉袁绍、郎将公孙瓒、京兆令盖勋、长沙太守孙坚等为大将。同时,等鲜卑军和乌桓军到来,两军也是归属大帅皇甫嵩节制。
于是,廷议结束后,朝廷这台故障重重、锈迹斑斑的统治机器又缓慢地转动起来。命令一条条地从洛阳城发出,去往天下各处。这是汉灵帝登基以来,召开的最久也是他最为投入的朝会,一直进行到三更半夜,朝会方才结束。但结束之后,公卿大臣们、宦官们仍然是回味无穷,为曹操之十军会攻之计感到振奋不已,对曹操此人刮目相看。
曹操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一下朝,众多的同僚立即把他围了起来。他们表面一直在好地询问曹操怎么谋划出如此智计,曹操怎么怎么雄才伟略,但其实曹操没被胜利的喜悦所迷惑,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想巴结他,只因他以后即将不可限量。但让曹操沮丧的是,人群却有一人,走过他身边却一言不发,不为所动,仿佛不知道曹操似的。
这人是荀攸。荀攸见曹操被同僚们包围起来,没有殷勤地也跟着围去,而是只是对曹操报以一个微笑,然后走开了。曹操一看荀攸如此,立即粗鲁地拨开人群,朝荀攸跑去。曹操跟在荀攸之后,说道:“足下以为如何”
荀攸挑了挑眉头,说道:“以为何物”
曹操说道:“足下明知故问,某所问者,
第三百九十五章 购买和平
曹操说道:“足下真乃国士无双,某自愧不如。(¥)”
荀攸说道:“将军过奖了,在下不过是为将军成事而开了个好头而已,怎能敢与将军肩毕竟,将军之十军会攻,算是兵圣孙武在世,也未必能构想出来。”
曹操说道:“足下不为某开头,某恐怕无法成此事。”
荀攸说道:“将军怀才,迟早会成事。观天下将乱,天道将蒙,将军有吞吐天地之气量,何言不可成事”
曹操说道:“朝廷任命我为将军,在大帅皇甫嵩之下听命,率王师讨伐贼寇。既然足下已知刘范无力反抗,不如随某西征而去为好。以足下之智谋,为西征官军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必能使刘范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待西征军功成,足下必定能得朝廷重用,高居庙堂,未审尊意如何”
荀攸笑道:“到那时,不知在下是得朝廷重用,还是得将军重用”
曹操也笑道:“得谁之重用,皆不重要。重点是从此以后,足下不会在屈身为一侍郎而已。有某为足下主张,届时使足下三公九卿,位在台阁,并无难事。敢问足下以为如何”
荀攸说道:“诚如将军所言,刘范在二百万大军会攻之下,必败无疑。那足下之从军,也不过是无所事事,锦添花罢了,恐无裨益。”
曹操说道:“怎么能说无所事事呢等凉州被收复回来,自然空缺出凉州牧来。而凉州牧,在我看来,非足下之才不可居。”
荀攸说道:“好啊!既然将军如此自信,那不如让在下在京师等着,等着看将军擒杀刘范,收复失地。当凉州光复之后,在下再去凉州任,也不为迟。将军以为呢”
曹操无言以对。良久,说道:“若果真收复失地,足下可愿遂某之愿要知道足下之才,不为朝廷出力,实在可惜。”
荀攸说道:“可惜可惜吧,不碍事。无论如何,在下都会在京师等着将军的好消息,届时和同僚们一起弹冠相庆。”说着,荀攸加快了步伐,意在摆脱曹操。
曹操仔细一想,这才意识到荀攸这是在敷衍他。虽然荀攸一直不说,但曹操能体察得出来,荀攸还是对刘范取胜抱有希望。曹操追荀攸,质问道:“足下好生糊涂啊!”
荀攸装作一副不知道的样子,人畜无害地说道:“什么在下怎么一刻还被将军夸赞为国士无双,此刻将军却又突然变易,改口称在下糊涂在下确实糊涂,不知将军何意”
曹操说道:“足下不要再掩饰了,你还是对刘范取胜抱有幻想!某实在是想不通,某之十军会攻大计差在哪了足下竟然还对刘范之胜存有希冀”
荀攸仰天大笑,说道:“非是在下对将军之计不信任,而是对刘范之才能信任。若刘范真能轻易为将军所败,那他又是如何打败檀石槐的当时鲜卑之二十万之众,恐怕不如今之十军容易对付。然而,刘范还是击败了鲜卑。”
曹操愤慨地说道:“既然足下意已决,某再相劝,也是无趣。
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
收买舞阳君等,还需要时间。 锦衣卫即使速度再快,把情报从洛阳城传回来,也需要时间。田丰、贾诩等人还是照常地处理政务、军务,而刘范却一直忧虑不已。
像舞阳君、程夫人这样爱财如命的人,收买她们像用肉骨头犒赏狗一样。但她们再去劝说刘宏那不世昏君,却是不容易。刘宏虽然昏庸,但并不代表他傻。刘宏之所以昏庸,非是因为他蠢笨,而恰恰是智谋出众。刘范自后世而来,又是历史专业,清楚当时刘宏的处境是什么。
东汉将近两百国祚,宦戚之争从头到尾贯穿其,愈演愈烈。刘宏之登基践祚,也是戚宦之争的结果。外戚和士人两大集团为保住权势,打压宦官之势,故而有目的地选择了当时年幼的刘宏践祚。正所谓主少国疑,外戚有天然的权力联合士人辅佐朝政,排挤宦官。
但外戚和士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年幼无知的皇帝,更会倚重宦官。首先,皇帝年幼,自然需要宦官照顾好生活起居。从小照顾到大的情分,如同父母养育之恩一样,会使皇帝与照顾他成长的宦官之间的关系变得如家人一般。这也是为什么汉灵帝为什么要称呼张让为“阿父”,赵忠为“阿母”。这并不是因为汉灵帝昏庸,而大抵是灵帝真心对待张赵二人而已。张赵二人侍奉灵帝十几年,感情不可能不深,也不是与朝臣、外戚的关系可的。
另外,等皇帝长到十几岁后,年少轻狂,会自然萌生出独自掌权的心思,不满于让外戚独揽大权。所以,青年皇帝会想方设法地扳倒外戚,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而要扳倒外戚,皇帝大约只能依靠宦官。原因其一,宦官与之亲近可靠,忠心耿耿。夺权之事,必是刀光血影,必须依靠可靠之人方可。其二,皇帝与朝臣的关系此次并不明朗,皇帝也不知道谁是忠臣,谁又是外戚同党。其三,宦官与外戚是天然的敌人,好是吸血鬼与狼人一样。宦官绝不会投靠外戚,外戚也看不宦官。
所以,宦官作为唯一的选项摆在皇帝面前。东汉王朝的大多数皇帝的经历,都是如此:先由外戚选为君王,然后皇帝又借助宦官的力量扳倒;东汉皇帝命多为短命,故而死后朝政由太后垂帘听政,然后外戚选帝,皇帝再利用宦官扳倒。这个死循环,贯穿东汉,直到东汉灭亡才结束。戚宦之争,如同病毒一般,除非寄主死亡,否则不会停止肆虐。
刘宏践祚,也是由外戚窦氏扶立。有了小皇帝之后,窦氏扶摇直,权势大增。后来,窦氏与士人陈藩等谋诛宦官曹节、王甫。曹节、王甫先发制人,挟持了汉灵帝到自己手里,从而旗开得胜。然后借灵帝之口,命令台阁贬窦氏、擒陈藩。窦氏未曾掌握所有的羽林军。羽林军受曹节等命令,急攻窦氏。窦氏族灭,连太后去世,王甫等都置放其棺椁于一间破屋里。陈藩在狱为王甫以酷刑害死,暴动的太学生皆坐。
接替曹节、王甫掌权的,是十常侍集团。但十常侍也并非有长远之见的政治集团,何进是他们支持起来的。汉灵帝刘宏的皇后,本是宋皇后。宋皇后总是劝刘宏勤政为
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
开战的结果,恐怕不是刘范承受的了的。(%¥¥)一旦战火纷飞,战端轻启,整个西凉会乱成一团糟。刘范仔细想想,自从穿越以来,自己招揽谋士武将,收娇妻美妾,在战场纵情自如,在治政也是一帆风顺,这三年以来都是丰收的三年。许是得意之事太多,故而天要给他送些挫折了。事理虽如此,但刘范仍是忧虑不已。
大战开启,攻守之势变易,刚刚安定下来的移民会不会有人趁机造反周边的游牧部落会不会倒打一耙还有朝廷的攻势会不会如同洪水猛兽,正如他之进击朝廷一样甚至,刘范都不知道他是否能安全度过这次危机。朝廷若要西征,必定是要举全国之力,把能用的士卒都一通征发过来,势必会凶猛异常。战场的敌手,也不会是资质平庸的将帅。
如果抗击不了呢刘范以及他的家人无疑是要死的,西凉军会被遣散甚至如黄巾军般坑杀,西凉人民重新回复到以前民不聊生的生活里,贪官污吏继续盘剥民脂民膏。这一切,都不是刘范想看见的,但却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在朝廷绝对的力量面前,连田丰、贾诩这样的鬼谋之士也束手无策。
而收买舞阳君、程夫人等容易,使之劝服皇帝却是难加难。而劝服皇后,刘范也是没有多少把握。皇后与他曾有不可告人的恋情,还一起商议要毒害刘宏,以此挽救天下危亡。但刘范后来回到西凉后想了想,现在还不能让刘宏死。刘宏一旦身死,天下会大乱。届时,刘范忙于安置流民、开发西域,无力插足关东变故。若是诸侯们在天下大乱趁机发展壮大,刘范以后一统天下难加难。
所以,刘范从此再也不提此事,也不和皇后再有联系。刘范虽然心里仍记挂着何皇后,但有处理与何皇后之间的纠葛更重要的事等着刘范去做。刘范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何皇后不公平,但时也势也,刘范也不能与天下大势相抗衡。唯有实力壮大之后,才有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大势。
刘范知道,他之断绝联系,必会使何皇后心寒。若现在陡然去寻求她的帮助,让她去命令何进停止西征之议,定会使何皇后认为,他从未爱过她。与之亲近,不过是利用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的她罢了。于是,刘范想来又想,又急发令,命锦衣卫不要买通舞阳君等人,使之去劝服何皇后。宁愿不劝她,也不能让她以为他从未爱过他。
刘范在府急的像只热锅的蚂蚁似的,正在这时,亲卫又给了他火浇油,带来了另一件让刘范烦恼之事。刘范正在议事堂烦得来回徘徊,一个在府门前值守的亲卫直奔议事堂,报曰:“禀报主公,府门前有人作乱!”
刘范正在气头,听到这个消息,更加不高兴了。刘范说道:“有人作乱,赶走便是。此等小事,须我处置”
亲卫报曰:“禀主公,那一人在府门前舞剑,我等驱赶,未能
第三百九十八章 口干舌燥
刘范越来越觉得此白衣少年难以捉摸,便愈发好。(#……)于是,趁着白衣少年将越人歌唱罢,刘范伸出手制止住了白衣少年的舞步。刘范走下台阶,用手分拨开警惕地包围着白衣少年的侍卫们,走到白衣少年面前。那白衣少年看到刘范伸出手来,示意他停下动作,也顺从地停下,并将剑插入剑鞘之。见刘范走下台阶,径直走向他时,那白衣少年的脸又露出一抹微笑,并如释重负地擦拭了额头的汗水。
刘范站在了白衣少年的面前,白衣少年大约是知道刘范是什么身份的人,于是立即整理衣襟,整理仪容,并屈膝半跪下来。那白衣少年的嗓音清亮,说道:“在下拜见将军!”
刘范说道:“嗯,起来吧。听我的侍卫说,你是金城学子”
那白衣少年从容自若地自地站起来,站在刘范面前,刘范稍微低了半个头。白衣少年云淡风轻地说道:“不错,在下正是金城院之学生。闻将军在姑臧,特来拜访。”
刘范说道:“既是拜访,递名帖便是。何须舞剑作歌”
白衣少年微笑着说道:“将军乃三州之主,三军统帅,位极人臣,列土封疆。而在下不过一寒门学子尔,敢递名帖乎”
刘范点点头,说道:“你很聪明,知道以你的身份递进名帖不会被我府的人重视,并使我知。故而,你便舞剑作歌。”
白衣少年颇有些高傲地笑道:“将军明见万里,洞若观火。”
刘范不管这白衣少年的夸赞,继续说道:“以舞剑作歌之形式,可使我之侍卫觉得怪,故而会禀报于我,我便会现身于府门前,于你之面前。观赏你之剑术、舞步、歌声后,自然也会对你留下深刻印象,深感好,定会问个究竟。”
白衣少年脸浮起一丝得意之色,眼含笑意,说道:“久闻将军雄才大略,智谋出众,眼光独到,有识人之能,能观察人心之难测。今日在下斗胆一试,方知此言不虚。”
“大胆!竟敢对主公无礼!”一侍卫听这白衣少年如此言语,表现得又如此高傲自大,愤怒得大声呵斥。这陡然一声呵斥,声若洪钟,又十分急促,但白衣少年仍然是面不改色。
刘范观察了这一点,甚至那白衣少年嘴角的微笑,都没有改变一丝丝的轮廓,仍是一抹微笑。那抹笑意在那副精致细腻的脸,显得格外的适合。刘范拍了拍侍卫的肩头,示意他停下。刘范说道:“既是舞剑作歌,何以唱越人歌岂不闻越人歌乃男女暗恋之事唱之若为何意”
白衣少年抬起头,眼神炯炯有神地盯着刘范看,双眼闪烁着光芒。白衣少年神神秘秘地来了一句,说道:“将军博古通今,才高八斗,又岂不闻昔日楚国大夫屈原屈夫子,在离骚之将己作女子,而美德为香,以讽君王”
刘范闻言,气定神闲的神态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的惊诧和惊喜,有如天空突然降下一道闪电,正击了他。观察到刘范的反应,白衣少年心也是暗喜不已。刘范原本仍气定神闲,但一听到他这话,双眼不自觉地闪烁起来,眼神从一开始的好,变成了惊讶。
刘范平复
第三百九十九章 这是真的
刘范点点头,说道:“在我府,便没有如此之多繁缛节,只要先生高兴,行何事皆可。 我知先生,必非俗人。人世之,礼节颇多,不过以约束俗人罢了。似先生这般大才,必不是尘世之繁缛节可以束缚。先生可尽兴,无须忧虑。”
那白衣少年听刘范改了对他的称呼,从对一般人的足下,成为了尊称的先生,不自觉地嘴角又浮现出一抹微笑。白衣少年说道:“在下将军幼小几岁,年仅十七,何以为先生”
刘范现在是二十岁,只白衣少年大三岁。而且刘范看着显小,外人若看了他与少年一起,大抵会误以为两人同岁。刘范也微笑着说道:“有大才者,能教我者,必是先生无疑!”
白衣少年闻言,但笑不语。刘范也是但笑不语。两人之间,似摩擦出了一丝火花。这时,侍女将佳酿奉,先要给刘范倾倒。刘范制止了侍女,说道:“把这一整壶酒,都给客人!”
侍女惊地说道:“少主,这可是府最好的一壶酒了!”
刘范笑着对白衣少年说道:“不是最好的,我也不敢拿出!佳酿付与庸者,实乃浪费。与之知己,方可显其宝贵。”
白衣少年微笑着点了点头。于是,一壶酒又被置于白衣少年的桌。与喝茶不同,白衣少年取来一个茶碗,将酒小心翼翼地倾倒入茶碗之,好像生怕一滴酒水洒到了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顷刻之间,酒香四溢,整个议事堂内都飘散着馥郁的酒香,连刘范都有些后悔没喝一口。将酒倒入茶碗差不多快满了的时候,少年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茶碗,似乎是捧着珍稀无的珍宝一般,将茶碗慢悠悠地举起,然后不是将茶碗凑到自己嘴唇,而是将嘴唇凑到茶碗沿。
少年并不是牛饮,而是先以鼻子仔细地嗅了嗅馥郁浓烈的酒香,闻过之后,脸色变得惬意快然,显然这酒香很得他的喜爱。少年唏嘘道:“好酒好酒!”言罢,少年慢慢地将酒倾入自己的嘴,如吸血鬼吸食血液一般,贪婪而又沉醉地饮下酒。不出片刻,刘范只看见少年白皙的脖子的喉结一一下,一一下,须臾之间,少年将茶碗放下,茶碗之已经干干净净,不留一滴酒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