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向晚非雪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以梅先生大婚为界,前面的大约三分之一可谓惊艳,而后三分之二则习惯性地流于平庸。
影片开始时,正是纠结着旧时的悲苦和未来的希望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冲突就顺理成章。
大伯所言的“纸枷锁”如谶语般挥之不去,逃脱命运是包括梅兰芳和十三燕的梨园中人的无法卸去的重负,却让他们不能分离。
只可惜这份接通人性的力量,却逐渐在影片中不见踪影,那个十三燕倨傲、保守、刚强,喜怒不形于色,既迷恋旧时的黄马褂,也乐于炫耀以自己为原型的电影公仔。
对燕十三这个人物的完美演绎,得益于王学齐先生“现象级”的表演。
梅兰芳要求改戏,而引得十三燕悲愤交集,是影片中最具光彩的一幕,可惜这个老人只限于一个时代的背影和新一时代引子。
余少峮塑造的青年梅兰芳同样立体,有血有肉,真实而且美丽,他在戏台上梦幻一般的表演,直教人对邱如白的一见倾心感同身受,如果影片能就此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那么它定然会不朽于殿堂之中。
只可惜秩序在在一瞬间被打乱,而伤筋动骨,全片不复那份存活于优雅淡定中的紧张。本来属于阿娇的幼年福芝芳被用“光影手段”去掉,恰是在她的盖头被掀起的那一瞬,影片的灵魂淡出。
从此,日常生活的繁杂琐事遮盖住了“纸枷锁”,尽管类似的表达在不绝于耳,却不再有老少斗戏时的那种震撼。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惺惺相惜,雨伞传情,不见得比《半生缘》里的那双毛线手套来得更加自然,而此间的黎名也仿佛萦绕着沈世钧的影子。
黎名表现的阴柔,更趋向于木讷,倘若平静,还有些文艺气息,但有几处情绪骤变时却仿佛撒娇一般。
拿捏情绪一事上,黎名可能尚不如咆哮帝,国际章的孟小冬,迷失在豪放与轻佻之间,她与梅夫人擦出的火花都不那么具有说服力。
相形之下,孙洪雷的邱如白就当真有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从头到尾的种种都把他对梅兰芳的挚诚表现得相当到位。
除去雇佣杀手多少荒诞不经之外,还有出访美国时,“留洋回来的”邱如白却显得浪得虚名。
言称莎士比亚的邱如白,照理不应该不知道洋人听歌剧的习惯,比较好的解释可能是他欠缺些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量吧。
到后面蓄须明志的部分,则更显游离,空谈民族大义,却缺乏绵密的铺陈,虚构出来的日军文艺兵形象更是薄弱,形止都不断彰显着自己的虚构身份,直到在困惑和压力中玉碎。
影片结尾,本可显出不温不火,或者微言大义的力量,结果多少有些不明不白和意犹未尽之感。
所谓虎头蛇尾,看上去陈恺歌可以做出三十分钟的大师级作品,如果能再好一些,至少《梅兰芳》会成为遥望《霸王别姬》的另一座高峰,毕竟他们那么相像。
这或许也是陈恺歌绕不过去的一个命题,当初,陈恺歌要拍《梅兰芳》,大家的第一反应难免是要拿来与《霸王别姬》进行一番对比。
的确,《霸王别姬》在陈恺歌的导演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闪亮的巅峰,影片中对于传统文化、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思考与表现,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出色程度。
《霸王别姬》的成功在给陈恺歌带来蜚声国际的名利与口碑的同时,也把他推入了一个创作的窘境。
影片中段小楼与陈蝶衣的悲欢离合,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起伏动荡造就了这段影史上不朽的传奇。
《霸王别姬》本身有着一个戏剧张力十足的出色剧本,有着挣扎的社会环境、有着大范围的时代背景、有着丰富的人生百态,它充满着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节奏感与冲击力伴随着戏剧元素的相互碰撞得到了最完美的爆发,于是,陈恺歌的电影传奇诞生了。
可是在踏上高峰之后,陈恺歌在电影艺术这条路上却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让他在以后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始终被人习惯性的拿来和《霸王别姬》做比较,而事实也证明,陈恺歌在《霸王别姬》之后,始终都没能再攀上另一座高峰
特别是那部《无极》,直接把陈恺歌打入了无底深渊,折服了数年,这部《梅兰芳》顺利成章地成为了陈恺歌必须打赢的一场翻身仗。
他很讨巧地选择了自己最擅长,并且最成功的京剧元素作为创作的首选,但与此同时也一步步地迈入自己那座艺术顶峰的阴影。
观众们不会去管《霸王别姬》与《梅兰芳》从类型上就截然不同这样一个事实,观众们只会在乎二者同样的京剧元素孰优孰劣。
当张国容用自己的纵身一跃,把昔日的荧幕传奇定格为了永恒的经典,忧郁的黎名能否挑战成功,也就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对此多数都早早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是黎名的悲哀,也是《梅兰芳》的悲剧。
事实也是如此,黎名在《梅兰芳》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毫无任何亮点可言,他那种优柔的气质,并没有为表现梅兰芳的性格特点起到丝毫作用。
相反地,这种优柔,给人以一种始终不在状态的感觉,就拿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那段对戏来说,黎名的肢体动作十分僵硬,无法给人以一种京剧大师的感觉,这构成了影片中段一个不可否认的败笔。
整部影片中最让人称赞的段落基本上都被定格在了第一段之中,少年时期的梅兰芳扮演者余少峮给人的感觉,绝对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
余少峮扮演了梅兰芳从少年到成名阶段的整个过程,也是梅兰芳早期人生经历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时期。
大伯给他的信,始终都是梅兰芳心中不可抹煞的标记,大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不要唱戏,平平凡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大伯生命走到尽头时感悟出的。
如果梅兰芳接受了大伯的想法,那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个震惊世界的文化名人了,少年梅兰芳的那种勇于挑战守旧派的激情,使他拒绝了大伯信中对他的要求,他没有沿着大伯为他规划好的道路走下去,相反地,他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历史之路。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梅兰芳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影片的第一段出彩就出彩在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与情感之间的刻画上,梅兰芳如何成为名角、三哥为何放弃做官、十三燕的临终遗言,都是影片第一大段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而影片的第二与第三段由于“和谐”的关系,只能逐渐地消耗第一段所建立起来的那种优势,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故事也难以用“真实”二字来衡量。
对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瓜葛的改变,应该是整部影片中改动颇大的地方。
影片一再强调表现梅兰芳的纯洁,却纂改了梅兰芳的感情生活,这对于梅兰芳一再表示要做个“凡人”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从影片中后段的情节安排,以及故事叙述上来看,很容易感受到传记片的一种悲哀。长久以来,中国都缺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电影,能够既尊重人物的史实性,又同时兼具作为电影所需要故事性。
反映主旋律的“传记片”处处都是,而讲述传奇人物的“传记电影”却少之又少。
好莱坞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文主义电影的兴起,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鼓吹美式主旋律,用大量的爆炸场面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传记电影就是21世纪美国电影中一个十分重量级的电影类型,且不说《飞行家》、《一往无前》、《荒野生存》这些新世纪制作的人物传记,就说上世纪80年代,好莱坞也已经有了《愤怒的公牛》这样出色的传记电影。
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性与自由性,以及最至关重要的传奇性。
梅兰芳这个人物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并且有着时代感。年这段时间正好是中国近代史上变化最激烈的一个历史时期,从甲午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战、一直到共和国的诞生,所有的这些事情梅兰芳都经历了。
他一直都过着一种酝酿式的生活,所有的欢喜、悲伤都可以随时光慢慢沉淀、发酵,继而成为一种历练,这种感觉,有点像酿酒,很有味道的人生。
然而,《梅兰芳》并没有着力去表现这种酿酒式的人生传奇,它重点放在了几件被打了折扣,重新编排的故事上,这样一来,影片的故事性与时代感就瞬间被削弱掉了大半,所遗留下来的只剩下那些美丽的京剧表演以及舞台灯光。
这是《霸王别姬》带给陈恺歌的创作束缚,也是中国电影制度带给传记电影的创作束缚。
虽然,《梅兰芳》基本上回归了陈恺歌的导演水准,在人物关系与情感刻画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用《梅兰芳》来雪洗《无极》的耻辱完全可行,然而陈恺歌要想依靠《梅兰芳》回归《霸王别姬》时期的导演功力,或许依旧遥不可及。
和前世一样,宋铮在看的时候,依旧难掩失望,如果整部电影都能保持前三分之一那种质量的话,陈恺歌绝对有机会再造经典,只可惜~~~~~~~整部电影,在梅兰芳揭开福芝芳红盖头的那一瞬间,便不可逆的一路下滑了。
到了全片结束的时候,黎名扮演的梅兰芳,一袭白衣,朝着众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轻声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可就是~~~~~就是缺了点韵味,少了点劲道。
黎名并非是个不努力的演员,除他以外,当今世上再找一个 “梅兰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与他在伯仲之间。他在戏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兰芳。
然而,这个梅兰芳,还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无其神。
梅兰芳应该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
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
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等人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
梅兰芳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
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然而这在黎名身上看不到。
黎名还是那个黎名,那个《甜蜜蜜》中的黎小军,那个《半生缘》中的世均,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斗士,他学会了梅兰芳的妆容,学会了他的身姿手势,甚至学会了极具专业水准的京剧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没学到梅兰芳的斗志与魄力,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一个时代决绝过。
从前有过一个决绝的人,演过一个类似的绝好的角色,只是可惜:世间已无张国容。
2003年4月1日,张国容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宣告了他与这个世界彻底的不妥协,在他留下的难以计数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还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那股疯魔,除非再世为人,否则难以企及、无法复制。
在影片《梅兰芳》中,有许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疯魔,比如:梅兰芳对“平生最爱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愿只是与她一起看场电影,就当两人即将成行,却有戏园子老板要他去救场,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情节,因为错过了“这一次”,也会错过“下一次”,永远错失下去了。
于是梅兰芳对老板说:“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板笑道:“还有什么事比救场急?”
梅兰芳沉声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浑呢?”
老板笑道:“您不是这样的人。”
梅兰芳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我要就是那样的人呢?”
只言片语中,是梅兰芳拼了命的要抓牢自己手中命运的线绳,恰好《霸王别姬》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段小楼与程蝶衣在后台卸妆,蝶衣试探小楼,说要与他演一辈子的戏,小楼觉察不对,尴尬笑道:“不是演了一辈子了吗?”
蝶衣听出他话中有逃脱的意图,嘶声道:“不成!少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都是想抓牢而抓不牢,张国容的表演是倾尽全力,玉石俱焚的拼杀过去,而黎名却只是温水绕身,似怒非怒,一股子气都提到嗓子眼了,却没有逼仄住口腔鼻舌,平平无奇的吐了出去。
一样境界,两种表演,张国容把他那股子疯魔全部收缩到体内,又一字一字的往外吐,凄婉绝伦,而黎名的台词在胸腔,英雄气短,只是借了个“梅兰芳”的躯壳,说的不是他内心的话。
在《霸王别姬》中,张国容讲的似乎句句是他内心的话,不疯魔不成戏,他也最终把自己的生命演绎成了一出让万千人落泪伤心的大悲剧。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第九百三十六章
电影已经进行到了尾声,虽然宋铮觉得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后面的人生,依然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大书特书,不过在这个地方结尾,其实也挺好的,毕竟,梅兰芳先生这样一位神仙般的人物,人们一定不愿意接受他变老。
“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黎名虽然竭力的在突显着梅兰芳先生那云淡风轻,荣辱不惊的气度,可是,宋铮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这句话仿佛不应该属于“梅兰芳”,倒好像是写给张国容的,迟到了5年的绝好台词。
看到这一幕的瞬间,宋铮甚至在想,数年前的那天晚上,张国容在高楼上凭空远眺,身前是香江岛繁花似锦的炫目夜景,对着他心目中万千影迷,说出这样一句台词,可能是所有热爱他,至今仍在思念他的人,所能够设想的,他留在世界上最美好的“最后一幕”。
电影结束,现场响起一片掌声,陈恺歌,黎名,陈虹,国际章,王学奇等主创登台,享受着观众给予的喝彩声。
宋铮也在鼓掌,虽然对这部电影,他有些遗憾,陈恺歌明明可以完成的更好,不过,也不能太苛求了,至少和许多内容空洞的国产烂片相比,《梅兰芳》的确称得上是一部让人很有倾诉欲望的电影了。
在宋铮眼里,所有的电影不管是什么题材,之后好看的和不好看的,或者看完让人不知道该说啥的,和看完总想让人说点啥的,毫无疑问,《梅兰芳》就属于后者。
而让宋铮有倾诉欲望的,显然不会是黎名,也不会是国际章,黎名的梅兰芳,得其行而失其神,没能演出这位京剧大师的绝代风华,整部电影,宋铮只被一个人给震住了,那就是王学奇演的十三燕,一个真正的角儿,只可惜是一个大势已去的落幕英雄。
关于整部电影里主要演员的排名,宋铮相信很多人会和他有相同的看法,王学奇最好,余少峮次之,孙洪雷也不错,国际章演谁都那样,放在孟小冬这个角色身上,也还ok,最失败就是黎名和陈虹了。
陈虹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演员,只不过跟着自家老公混久了,始终没拿到过一个真正适合她的角色,就像太平公主那样的。
在这部戏里,陈虹的表演堪称尴尬,一来因为阿娇的戏全部被删,显得她的出场无比唐突,二来从头到尾她就像个泼妇一样,毫无涵养。
光想着要表现福芝芳的嘴厉害,完全忘了人家可是大家闺秀出身,做了一辈子梅太太,怎么着都不可能是个没教养的女人。
陈恺歌每部片子必用陈虹,这大概就是他眼下最大的软肋之一,哪天他若是想明白了这条,估计还能出个什么好戏。否则~~~~~~~哎,只好一声叹息了。
也许是王学奇和余少峮的戏太出彩了,以至于当他们退场后,黎名和孙洪雷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离了主心骨一样慌张。
黎名怎么这么胖,特写根本不能看了,整张脸都松下来了,皮晃荡荡的,像个迟暮发福的老人。
在宋铮想来,唱了一辈子戏的梅兰芳先生应该是个面目白净,温润精神的人,看他的旧照就能知道,梅先生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可毕竟是有功底的大师,眼神里那股精气神,可不是普通人就有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黎名看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这么松垮,谦逊是谦逊,随和也随和,可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仔细想想,缺的就是一股气。
整个人不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戏不如余少峮的好看,余少峮很内秀,很精神,是那种表面上温和,内里刚硬的角色。再加上余少峮的扮相真是美极了,很多唱戏的特写都给了他,轮到黎名,就只剩下一些边边角角,大段都是文戏,看起来也比较沉闷。
总体来说,陈恺歌还是证明了他的功力仍在,廉颇尽管显出了老态,可还是能够饭的,只是,纸枷锁一天不摘下,一天就不能撕破。
所以,刚刚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宋铮突然有一种感觉,他觉得陈恺歌是把自己当成了十三燕,或者说,其实陈恺歌才是十三燕,所以,他才将这个人物拍的那么出彩。
论业务,论功底,陈恺歌都不输给任何一个人,就《梅兰芳》这部电影而言,灯光、美术、摄影、剧本、录音、剪辑等各方面,单从技术层面而言,绝对过关,可谓精益求精,上上之作。
就像台上的十三燕,他唱的还是那么好,完全在水准之上,状态之中,可是没办法,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了,年轻的梅兰芳们不管他愿不愿意,都已经摆开了戏台子开唱了。
喜新厌旧的座儿们,不管从前如何,如今都奔着更新鲜,更好看的面孔去了,他在那里唱啊,演啊,可底下说砸场子就砸场子,哪里还给他留什么脸面。
正如电影里邱如白对梅兰芳说的:“你的时代到了。”
宋铮在看的时候心里却在想,这个时候,应该有人对十三燕也说一句:“你的时代远去了。”
拍《梅兰芳》这部电影,陈恺歌其实也带着电影里梅兰芳大伯戴着的纸枷锁,显而易见,在强势的梅家后人面前,不管谁来担这个活儿,结局注定都一样。
就算张仪谋来拍,也不见得就能比陈恺歌更好,选择了在这个当下拍,陈恺歌能拍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是尽力了。
所以,宋铮才会认为,陈恺歌才是真正的十三燕,他已经使出了全部的气力,事实上,他也出色得完成了任务,可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了,是心甘情愿也好,被迫无奈也罢,想来陈恺歌的心里,想的比谁都清楚。
这也难怪他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把片子给拍成了,就这一点而言,宋铮心里还是挺佩服陈恺歌的。
首映礼结束,宋铮推辞了后面的酒宴,他并不是不想和陈恺歌结交一番,而是实在是没时间,这边结束了,那边还有一场大火等着他去灭呢。nt
:。: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第九百三十七章
冯晓刚今天是火大了,在经历了《夜宴》,《一九四二》的失意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归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用这部《非诚勿扰》来收复旧山河。
可tm戏台搭好了,座儿也满了,冯晓刚却突然发现,今天最该来捧场的人居然缺席了,缺席也就算了,这这人居然还没心没肺的去捧别人的场子,这tm不是抽他的脸蛋.子吗?
首映礼刚一结束,冯晓刚连面儿都没露,直接回了家,刚进家门,早就按耐不住的脾气,彻底爆发了,扯着嗓子就开始嚷嚷,那嗓门大的,隔着三条街都能清清楚楚的听见,他嘴里飙出的每一个字。
“老徐!你给我记住了,从今天开始,咱们家这道门,姓宋的就不能进,丫那只脚踩进来,我就~~~~~~~”
“你什么啊!?”
宋铮刚下车就听见冯晓刚在骂大街了,他这一脚刚踩进来,正好碰见冯晓刚上蹿下跳的在那儿穷白话。
冯晓刚听见宋铮的声音,猛的转回头,深吸了一口气,一蹦半米高,刚要开骂,就见宋铮像是没瞧见他一样,径直走了进来。
“嫂子!给我弄点儿吃的,一下午水米没打牙!”
徐凡正尴尬呢,闻言赶紧答应一声,转身进了厨房。
冯晓刚一口气闷在胸口,差点儿就此与世长辞,咳嗽了好半晌才算是把这口气给喘匀实了,瞪着宋铮怒道:“你还来干什么啊!?他陈恺歌才是你亲哥哥,你不上赶着捧人家去,上我们家干什么来,老徐!不许给他做饭吃,给他还不如喂了白眼儿狼呢!”
宋铮瞥了冯晓刚一眼,迈步上了台阶:“瞎嚷嚷什么,就显摆你嗓门大是怎么着,嫂子!家里还有你上次做的那个千页豆腐吗?”
徐凡在厨房里答应了一声:“有,等会儿就好,铮子!要不还吃锅挑?”
“行!赶紧的!饿了!”
宋铮说完就进了屋,冯晓刚在院子里看着,火气直冲头顶,瞪着房门酝酿了半晌,最后转头对着厨房也吼了一嗓子:“给我也来一碗!”
“行!知道了!”
客厅里,宋铮和冯晓刚对面而坐,俩人一人手里捧着一大碗,呼噜呼噜的往嘴里扒拉着炸酱面,桌子上还摆着几个空盘子,菜早就被俩人分吃干净。
徐凡做晚饭就回自己屋了,这里的空气让人窒息,她也不想掺和这俩人之间的事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