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哪怕是女子,也受到严格约束。
崔氏女二十不嫁者入观为道姑,未嫁女出门需请示,不得饮酒更不得与人私相授受,如有违者,轻者鞭笞罚跪,重者逐出家门,乃至自决以谢家恩。
家规还规定崔氏女除非入宫,否则不得为妾。
今年已经十八岁的崔莺莺,在崇宁坊内崔府,已经是个很危险的大龄姑娘了,再过两年,若还不能出嫁,就只得按家规入观为道姑。
府里下人也经常为自家小娘子而忧愁,这么好的小娘子怎么就还没找到好人家呢。
“哎,你听说了吗,郎君把小娘子许给了灞上张家。”
洗衣房里,几个粗使婆子正在井水打水。
“灞上张家?没听说过灞上有这么一号世家啊?”
除了京中的那些勋贵世家,说到京郊大族,那首推韦杜两家,不论是韦家还是杜家,那都是京兆最有名的士族,论起来,并不比关东五姓七宗差多少,尤其是自北魏以来,韦杜跟随宇文氏建立西魏北周,再经隋入唐,韦杜一直都是关中豪门。
可是灞上张氏,没人听说过。
“不是什么高门大族,是个府兵之子。”
这话引来一群妇人的惊讶,“你哪听来的浑话,咱们小娘子可是崔氏嫡出,琴棋书画女工样样精通,人长的好,性子又好,这样的名门闺秀,那当然是与五姓七宗联姻。就算不与五姓七宗通婚,那至少也是得与关陇豪右通婚,怎么可能嫁个府兵之子?”
“就是,就没听说朝中哪个卫府大将军姓张啊。”
“哪是什么卫府大将军,那张家郎君就是一个府兵队副,从九品下。”
“张家郎君年纪轻轻已经出仕,倒也还不错。”
“不错什么啊,那从九品下的是张家郎君,不是张家小郎君。张家小郎君什么都不是,没勋没爵的,就一平头庶民。我听说,那张家小郎君以前还是个小和尚呢,刚还俗,然后被那老府兵收为儿子。”
“啊!”
一群妇人觉得震惊无比,这开什么玩笑呢。
你说自家郎君把小娘子许给了皇子王子什么的,他们还信,可你说许给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的老府兵之子,这开什么玩笑?
“是真的。”
这时一个提着水桶的婢女走来。
“纱娘来了,她是在夫人面前听差的,她肯定知道的清楚,妙娘,你好好跟大家说说。”
纱娘放下水桶,“郎君确实给十三娘许了灞上张家之子,那张家郎君是个老府兵,从九品下队副。那张家小郎君也确实是还俗的和尚。不过事情也没那么简单,那张家郎君跟翼国公还是老相识,张家小郎君因此还拜翼国公为义父呢。”
“又不是翼国公的亲儿子,何况只是一个义子呢,这门不当户不对的,郎君怎么就结了这么门亲?”
如崔莺莺这样的身份,若是嫁秦琼的儿子,都还有些绛贵屈尊,何况只是一个义子?
纱娘左右观望了下,见没有其它人,便低声道,“你们不知道,今天秦府送来了一千两黄金呢。”
“一千两黄金?这算什么?娉礼?”大家惊问。
“郎君收下了?”
“当然收下了,听说这是郎君跟张家提的条件,现在秦府直接把金子都送过来了,这事看来是没有变的可能了。”
“这不成了卖婚了!”一个婆子忍不住道。
“小点声,你不要命了。”
大家心里都为崔莺莺打抱不平。
这府里,就属十三娘待下人最为和气,从不打骂她们。可现在郎君居然要把这么好的小娘子卖婚,简直无法相信。
“金子都收了,这事不可能再反悔了,一千两黄金啊,要是崔家反悔,可陪不起。何况,那翼国公可还是咱们郎君的上官,是秦王麾下最当红的大将。”
一千两黄金,整整八百万钱啊。
一般士族卖婚,也就百来万吧,崔家这次倒是卖了个高价。可越是如此,越让婆子们觉得心凉。
“哎,谁让郑娘子走的早,如今这崔府是王娘子当家。”
“不是自己的女儿,肯定不会那么心疼。”
“王娘子想把自己女儿十四娘许给自己娘子的侄子,可是王家开口要几百万陪嫁。现在卖十三娘的婚,这是要补十四娘的嫁妆啊。”
“哎!~”
一众妇人长叹,没娘的孩子就是苦啊,哪怕是在崔家,也一样啊。
不远处拐角,红线默默的听完,然后没有出声,折回去了。
西厢房。
红线把自己听到的这些话告诉了十三娘。
崔莺莺听完那番话,神情自若,仿佛全没注意到说的是自己的婚事。
她神色很平静,淡淡的对着红线道,“红线,让你去拿衣服,你给我打听这些有用没用的做什么?”
“小娘子,这怎么是没用的,你难道没听明白吗,郎君和娘子要把你卖给张家呢。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寒门子弟,不,连寒门都算不上,只是个农家子,他根本配不上小娘子你。”
崔莺莺冷笑了一声。
“人家不是拿出来一千两黄金了吗?一般的寒门农家,可拿不出一千两黄金。”
“那都是翼国公府拿的金子。”
崔莺莺一面翻看着面前的书卷,一面低头道,“就算是秦府出的钱,可秦府愿意替张家出一千两黄金,这关系可不比寻常。”
“小娘子,你怎么就一点也不着急呢。”
“儿女婚姻,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能说什么。”
“要是主母还在就好了,她断不会看自己的女儿卖婚给一个农家子。”
崔莺莺长的很漂亮,身材高挑,并没有一般女子的柔弱气息。眉清目秀,肤白细腻,一头乌发光亮柔顺。
整个人身上有股淡然的书卷气,有如一个翩翩公子。
贴身的丫头红线都气的哭了,这会反倒要莺莺来劝慰她。崔莺莺不是不气,只是她明白,越是高门大族,婚姻之事越是由不得子女。尤其是她的生母早亡,现在父亲又诸事都听继母王氏的话。
王氏平时对她总是一副笑脸,温柔关心的样子。可崔莺莺知道,王氏骨子里是非常讨厌她的。王氏一直讨厌她,还打着她母亲陪嫁的主意,如今居然为了自己女儿十四娘嫁到太原王家,居然要拿她卖婚,换来千两黄金来补贴十四娘的陪嫁。
让人愤恨,可愤恨也解决不了问题。
她有想过找舅舅出面,但自母亲死后,崔郑两家往来的并不密,况且王氏也不是小门小户出来的,她也是五姓七宗里的太原王家嫡女,后面还有王家撑腰。
崔家嫁女,毕竟是崔家家务事,舅舅也很难真正干涉。
真闹起来,倒让别人看了笑话。
想来想去,崔莺莺倒也看淡了一些,这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她也是腻了,如果嫁给一个小地主,可能以后生活倒也舒适清净些。
她只是不知道这个未来夫婿是个什么样子,看翼国公能收他做义子,还愿意为他出一千两黄金,这说明秦张两家关系确实好。
听说他还是个刚还俗不久的和尚,倒是令人意外。
崔莺莺住在崔府的西厢院,是一个有着围墙的独立小院,里面也有正屋和东西厢房,院里有葡萄架和银杏树。
夏天的时候,她很喜欢在树下看书,只是这会,冬季里葡萄架上只剩下了无叶的老藤,银杏树也掉了叶子。
十八岁的崔莺莺坐在桌案前,一只手支着下巴,有些出神。
“十三娘,要不我让柱子去打听下张小郎君?”红线主动请缨,要为自家娘子分忧。红线是崔府的家生子,一家人都在崔府为奴。父亲是门房,母亲在洗衣房,几个哥哥则是府里杂役长随。
崔莺莺回过神来,对着红线笑了笑。
熟悉她性格的红线立马笑了,“我马上去找我哥。”说完就要下楼,崔莺莺叫住她,从书桌上的一个首饰盒里取出一张金叶子,能值一两千钱。
“这个给你哥拿去用。”
“谢谢十三娘赏。”
崔莺莺笑笑,“若是打听到张小郎君的消息,就马上回来告诉我。”
本来名门闺秀,是不应当做出这样的举动的。但是崔莺莺还是忍不住去做了,她能接受父亲卖婚,能接受对方是个寒门农家子,可她想要知道对方的人品,想知道对方值不值得托付终身?
如果对方人好,那么家世什么的都不重要,她愿意跟对方过一辈子。可如果对方人品不良,那就算他能让翼国公帮他出了一千两黄金买婚,她也不会嫁。
大不了,她直接出家去做道观!





唐朝好地主 第六十八章 日升粮行
长安常平仓又放粮了,平价放粮。
听说永康郡公李靖在岭南跟那些俚越酋长们称兄道弟,把这些心中还有些惶恐不安的俚越南蛮们安抚的很好。
大唐绝不计较岭南酋长们在隋末乱世起兵割据之举,那都是杨隋无道嘛,岭南的百姓们也只是武装自卫而已,那不叫起兵,那叫保卫乡里。现在李唐取代了杨隋,岭南归心,朝廷当然不会再计较那些事情。
岭南势力最大的土著冯盎,也得到了朝廷的封赏。这位岭南圣母洗夫人的孙子,还是十六国北燕君主的后裔。当年冯家南迁至岭南,与当地土著越族大姓冼家结亲,从此雄霸一方。
不论是梁齐陈还是隋,冯家地位都不可动摇,当之无愧的土皇帝。
隋末,冯盎起兵,更是割据岭南。
如今岭南上游的江凌南梁萧铣被灭,北面的江淮的杜伏威也都降了唐,冯盎倒没有想要跟大唐扳手腕的不自量力念头,主动的也降了唐。反正冯盎很聪明,他知道就算自己降了唐,可在岭南这片地方,唐朝依然得借助冯家借助冼家的势力统治。
从南朝到隋,莫不如此,就算入唐,也不会改变什么。
李渊对于冯盎的归顺很是欣喜,当年冯盎在隋朝也是做过大将军的,跟李渊还曾同殿称臣,也是有过交情的。因此李渊直接把高、罗州八州划归冯盎管辖,封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
投桃报李,冯盎拿到了大唐的授封印册,心里也安稳了许多,接过旨,冯盎立即带头表率,筹集了大批的金银绢帛以及粮草,押送长安。
北面的吴王杜伏威都归唐好几年了,今年的洛阳之战,他还派兵助战。如今得赐姓李,改名李伏威的吴王,还官加东南道大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他比冯盎更积极,洛阳之战后,江淮与长安之间畅通无阻,李伏威也向长安组织输入大批粮草。
这几年,李唐连灭河东刘武周、河南王世充、江陵萧铣,所向无敌,岭南的冯盎、江淮的杜伏威、山东的徐圆朗等纷纷称降,形势一天比一天好。【】
虽然说河北窦建德兵败被俘押入长安处死后,刘黑闼又反了,但在天下人眼中,大唐已然拥有天命,成为正统。
天下安定,民心安稳。
东南粮草入京,李唐朝廷也终于有了底气要好好管一管这居高不下的物价。
常平仓中堆满了来自江南和关东的粮草。
源源不断的粮草从关东运来,又源源不断的从常平仓中售卖。
粮价一天比一天低,一开始平价粮还限量购买,如今已经完全敞开供应了。
斗米五百钱,斗米四百,斗米三百,到今天,常平仓已经挂出了斗米二百钱的最新价。
这已经比原来跌了一半还多,才数天功夫而已,粮价已经腰斩。
几家欢喜几家愁,长安的升斗小民自然是欣喜无比,粮价跌了,其它的物价也跌了,居长安本就不易,现在粮食一跌,各项物价都跌,总算能喘口气了。
不过那些粮店米行,甚至那些暗里囤积粮食哄抬粮价的地主和粮商们,就全都不淡定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商人还好些,他们坐的住,也亏的起。
可是许多小粮商,他们又没有自己的庄园,粮食还是高价买进来的。原本想要乘机赚一笔,谁知道粮价突然就暴跌了,这让他们一个个都恐慌不已。
这些人就和那些股民一样,被套牢了。
张超跟长安城里的油坊和屠行签了订购合同后,便去了自己在西市的店铺。这家店已经完成了装修,并早已经开门营业。
主卖黄馍馍、肉包子以及豆浆油条和烧麦生煎等面食,同时也卖豆腐、豆芽等豆制品。店里巡视一圈,然后看了掌柜的呈上的账本。
营业情况很不错,店里生意很忙碌。
张家黄馍馍的名声在外,每天来买的人很多,现在肉包子的口碑也传出去了。【】虽然富贵人家不吃猪肉,可对普通百姓来说,猪肉便宜,还是吃肉的首选。
只是以往富贵人不愿吃,而普通百姓又不懂得如何做,因此猪肉一直口碑不行。
但张家的肉包子,那是一个美味。
吃过一回,绝对想吃第二回。
顺带着连豆浆油条也卖的很好,豆腐等每天也顺带卖的很好。就算是午后,也一样有不少人在张家店铺前排着队。
店里生意这么好,让张超路上听到粮价又跌了的小郁闷也尽去了。
家里那几百石粮食反正是亏了,也懒得管他,再亏也就这几百石粮食而已。
“你们做的很不错,掌柜的和大厨每人赏二斗粟米,伙计每人赏两升粟米。”
做的好,就要打赏,这才能激励员工,同时有激励,他们才会更用心把业绩做好。
“谢东家。”
掌柜的伙计们都连忙向张超躬身致谢。
“东家,咱们铁枪饼店的名声算是打出去了,口碑很好。每天来买饼的人越来越多,都得排队,特别是早上,那队排的跟长龙似的。我们每天都是忙的没半点空息,就这,每天到了午后也都卖光了。”
掌柜的刚得了二斗的赏,激动的满面通红,这两天的忙累也尽去了。
“我觉得咱们每天还能再多送点馍和包子过来。”
张超点了点头,做生意开店有时就是这样,一旦火起来了,有了口碑,那生意只会更加的火爆。同在一条街开店,做同样的生意,都是卖饼的。
张家铁枪饼店现在是天天排长队,而隔壁却没这样好生意。那些人宁愿赶早来排队,也不愿到隔壁去买。
其实他们想买也买不到,铁枪饼店的黄馍馍、肉包子、豆浆油条烧麦生煎,都是铁枪店的独家。
就连张家卖的豆芽和豆腐,都要份外好吃一点。
“这样,我回头送几个人过来,他们就住后面房间。院里头置一个石磨,以后店里卖的豆浆,就直接在这里做。若是前面卖完了,后面还可以提前多做点备着。这前面也再加口大锅,咱们直接在这里炸油条。”
至于黄馍馍和肉包子,则还是在张家沟做好蒸好送过来,虽然麻烦点,但张家毕竟不只这个店,由张家统一流水线蒸好,更有效率一些。
豆浆油条现做,若有空,还能顺便在店里做豆腐,做豆腐干。
回头还能做豆腐花卖,让店里又新增一样产品。
“东家,有个事情我跟你说声,前面东街有家饼店,他们今天早上也卖豆浆和油条了,生煎和烧麦他们也卖了。”
一旁的伙计道,“他们那是学我们的,前两天有几个人一直来我们店里买饼,还总爱问这问那的,原来都是他们店里伙计,真不要脸。”
张超却不以为意,模仿山寨是必然的。
只要你做的好,肯定就有人想要复制你的成功,想走捷径。不过张超不怕,想山寨张家的产品,他们还缺点东西。
张家的黄馍馍为什么这么好吃?因为加了面碱。
张超家的肉包子为什么这么发吃,因为制作的工艺改进了,特别是肉馅经过特别调制。
就算豆浆油条也不是那么好学的,油条要想炸的又蓬松又好看,放点面碱是必不可少的。
张家卖饼之前,早就有了黄馍馍肉包子等,虽然名字不同,但东西是一样的,只是这些都不如张家的好吃。
没有核心技术,山寨也只能山寨个表皮。
也许他们能暂时拉些客人过去,但大家只要吃过一回,肯定就明白还是张家饼店更正宗更好吃,谁还愿意去吃第二回?
“掌柜的,那日升粮行的人又来了,赶都赶不走。”一个伙计过来对掌柜的道。
掌柜的皱眉,“这人怎么回事,我不是跟他说过,咱们店里不买粮吗?请他走!”
张超叫住那伙计,“怎么回事?”
“回东家,是日升粮行的人,最近不是粮价天天下跌嘛,日升粮行手里压了不少粮呢,这不就想要出手,可眼下这行市,一天一个价,天天下跌,谁愿意多买粮放手上啊。况且,咱们店里根本不买粮。可这人就是不听,总来纠缠。”
“日升粮行,是东面那家对吧?”张超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由的嘴角浮起微笑。
这家粮行张超是知道的,还有过交情。
之前他来长安想过要跟粮店谈购粮之事,想要跟粮价一月一结,还拿点优惠价。当时就跟这个日升粮行谈过,可惜当时粮价正高,这日升粮行根本不把他放眼里,直接轰他走了。
没想到,这风水轮流转,到是马上轮到他们求人的时候了。
“掌柜,跟我说说这家日升粮行。”
“回东家,这家日升粮行的东家也是灞上人,他们家是南塬的,与东家的张家沟就隔了一条沟。这家人姓赵,祖上做过官,在南塬置办了不少地,因此他们在长安开了粮行。”
张超听着觉得有些意思。
“既然赵家自己是地主,店里卖的就是自家的粮吧,那就算粮价跌了,也只是略有亏损,犯不着如此焦急,四处求着出手粮食吧?”
掌柜的哼了一声,“那是他们活该,这赵家这几年见天下战乱,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便一直做着囤积粮食,抬高居奇的买卖。我听说他们家囤了好多粮食,而且不但囤自家的粮食,还收购了许多粮食,今年收购囤积的越多,好多都是用斗米四百多钱的价格收购的。现在米价一下子跌了一半多,他当然坐不住了。”
奸商,张超马上给这赵家打了个标签。
“东家,我马上让人请他们走,这种人为富不仁,现在活该倒霉。”
“等下。”张超挥手,“我想见下这个赵东家,你让人给赵家伙计传个话。”




唐朝好地主 第六十九章 免费上门
时隔数日,张超又与日升粮行的掌柜见面了。
不过却是主客易位,上次张超主动找上门去谈粮食采购,想要点优惠折扣,希望能够月结,日升粮行的掌柜一副不屑的拒绝了。
而现在,这位头戴着软脚幞头的半老掌柜,憔悴了不少,整个人已经没有了公鸡式的霸道,只剩下了和头上软脚幞头一样软气无力的。
“见过三郎。”
掌柜的远远的就加速小跑过来,还给张超行拜手礼,相当客气。
张超微微一笑,很享受这种感觉。
“赵掌柜别来无恙啊!”
赵掌柜无奈叹气,“最近粮价天天大跌,我这心都操碎了,头发都急白了。听说小郎君相召,小老儿立即就赶来了,我来介绍下,这是我们东家赵郎君,说来与小郎君还是邻居呢,赵家就在张家沟对面,隔条洗澡沟相对。”
赵大户年纪跟掌柜的差不多,也是五十上下,头发半白。很的有些黑瘦,身上也只是穿着简单的布袍。看到张超,连忙打招呼。
“小郎君可是要买粮?”赵大户急不可待的问道。赵家本是灞上南源的地主,这些年天下大乱,各方动荡,粮食金贵无比,赵大户便开始做起了粮食生意,他不再仅仅是把自家庄上的粮食产出拿到长安店里卖,还开始跟其它的粮商一样,大力收购粮食,然后囤积居奇,高价出售。
前些年,确实赚了不少。
今年夏收时,赵大户错误的判断,觉得唐郑夏三方中原会战,肯定没那么容易分出胜负,前方若是战事僵持,大量的府兵呆在前线回不来,那势必会影响到下半年的收成,甚至影响明年的收成。
以往也是如此,大战之时和过后,粮价必然要高涨一波。那时斗米已经炒到四百,他认为完全能够再往上涨个新高,到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就算卖个斗米八百都有可能。
正是做了这样的判断,赵大户从夏天开始,不断大量收购粮食,米麦粟椒高粱有什么收什么,因为许多粮商也和他一样判断,导致今年粮食收购价再次升高,为了抢购粮食,赵大户可是把家里的本钱都投进去了,最后还四处筹借了不少,就指望着大赚一笔呢。
谁都料不到,中原大战,唐朝说赢就赢了,赢的还那么漂亮,出征的府兵都没死多少,这仗打的比早两年争夺河东打刘武周还轻松。
更想不到的还是李孝恭李靖他们南征江陵,萧铣拥兵四十万,结果一个月都没撑到就灭了。紧随着东南和岭南望风而降,使得天下形势一朝明朗。
大批粮食入京,使得捂着粮食一直等着涨价的粮商们,一下子亏惨了。
粮价一天比一天跌的厉害,手里的粮食多压一天,就多亏许多。
若是以往,张超这种一个月只要百来石粮的顾客,赵大户都不屑亲自出面,更别说亲自跑来相见了。
可形势比人强,张超一句话,他就得跑过来,还生怕来晚了,这生意被别人抢了。
张超很有明白赵大户现在的心情,想他之前得知道粮食暴跌时,想着自家收购积存的几百石粮可是一样糟心的。
张超笑笑,“我确实有购粮打算,你也知道,如今名满长安的黄馍馍和肉包子这些都是我张家经营,到现在为止,我们张家在长安西市有这家铺面,另外在四门外还有四家铺子,此外在宁民、蓝田等县乡也还有七家铺面。”
1...262728293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