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这牛真的是给我们的吗?”一个村民摸着牛都舍不得松手。
柯山在一边道,“这牛是三郎买的,现在只是放到你们家喂养照看,等到农忙时,你们可以借用耕田而已,可不是给你们的。”
一众村民呵呵大笑。
“五叔,你给这些牛角上挂上号码,一会咱们抽签,谁抽到哪头牛,谁就领养哪头。”
因为事先都已经跟佃户们签过了领养的附约,因此这些牛谁领养都是有数的,不过了为避免大家挑挑拣拣,最后张超还是打算采用抽签的办法。
事先早已经写好的号牌,每头牛角上挂一个。
张超拿出了一个竹筒,里面有许多竹签子,头上也都写着数字。签头有数字的一边放在了筒里,然后摇晃。
“大家都过来抽签,一人一根。”
“抽到哪个数字,对应数字的那头牛,就是你的了。”
一头大母牛,另外配了一头一岁多点的小母牛。这样配对后,每户佃户就都是领养一大一小两头牛。
至于那三头公水牛,则留在庄子上自己养。这也是为了以后给牛配种的,这可是种牛,得好好养。
抽签开始,大家都排好了队,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
尤其是原来赵家的佃户,他们没想到自己刚给张家种地,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好处。看着那一头头健壮的牛,这些人简直就是兴奋的发抖啊。
有牛了,马上就要有牛了,以后就有自己的牛了,哪怕只是帮张家养牛,可毕竟这牛以后是可用使用的。
排在第一个抽签的是赵庄的赵老爷子,他手颤抖的伸向签筒。
张超接过签子,看了一眼。
“十三号签。”
那边柯山笑着对赵老爷子道,“跟我来吧。”
柯山带着赵老爷子找到十三号牛,一大堆牛里,一头灰色毛的牛,这头牛的角很长很弯。水牛的角也是牛的年龄标识,每长一岁,牛角上就多长一节。
“恭喜老爷子,这是一头六岁的牛,你看这头多大,你看这肚子多大。”
“这牛以后就是给我家养了?”
“是的。”
“哎哟,多好的牛啊。”赵老爷子感觉怎么都看不够了。
这时,单家来的一人道,“这牛已经怀了崽了,明年夏天就会产。”
水牛繁殖一般比黄牛要间隔长些,黄牛能一年一胎,水牛却往往是三年两胎,有的五年三胎。
“三郎一片仁义,大家把牛领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喂养。”柯山说着解下牛绳,交到了赵老爷子手里。(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九十九章 联合养牛(第九更)
赵连四觉得自己跟做梦一样。
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奴仆贱民,一无所用,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同是主人的财产,甚至连牛马都不及。
隋乱了,各地饥民四起,许多地主豪强也纷纷聚众起兵。赵连四糊里糊涂的打了几年仗,运气好活了下来。换了多个主子,跟过数个将军,最后被李唐收编了。再被放免为良人,有了户籍,成了编户,最后还成了府兵一员。
官府给他在灞上均了田,虽然田不多,但一家人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屋子。
现在,又刚和张家签了租约。
佃种原来赵家的三十亩地依然交给他们家佃种,但租子却降了许多。原来一年田里收成几乎七成都要交到赵家,现在按约实际上却只要交三四成。从三七开差不多变成了七三开,这都是白纸黑字写在上面的。
新的少东家甚至还跟他说,若他们闲时,也可以到张家沟去做事。张家沟的工程队需要人,做一天就有二升粟还包三餐。不但他可以去,他家十六岁以下十二岁以上的几个小子和姑娘也都可以去做工。
“赵老哥,你家能帮忙喂牛不?”柯山问他。
赵连四知道,这也是新东家的一个仁义之举。新东家出钱买牛,各家只要帮忙照看喂养,就能在耕种时免费使用东家的牛。
这个消息一开始他是不太敢相信的,但听说张家在其它庄子也已经登记了,听说牛都已经去买了。
对赵连四来说,喂养一头牛,倒是没什么问题。去山里砍几根木头,然后割些茅草树皮,就能搭一个牛棚了。养牛也不需要什么饲料,干麦秸、干豆荚,甚至谷糖等都行,过了冬季,外面就有草有树叶,反正家里有好几个小子,让他们每天去放放牛,就行了,也不耽误什么。
而如果家里有了一头牛,到了耕种之时,那能起到的作用就大了。用人背犁很累,还犁不深。而如果用牛,又快又犁的深。他家自己有三十亩地,又佃了三十佃。其中有十亩是种的桑和麻,其余的五十亩种粮食,每年耕种季节,一家老小上阵,肩膀都磨破,人都要瘦一大圈。
有了牛,能轻松许多。
想到这,赵连四脸上露出了笑容。
“能养能养,我家能养牛。”
柯山点头,“那给你登记上,你是只养一头大牛,还是养头大的再养头小的。先说清楚,只养大的,没有钱补。若是你再养头小牛,那么养一年,我们三郎是会给你一笔钱的,钱多少暂时还没定下来。”
大牛,就是拉来就能种地的,那是已经驯过犁的牛。而小牛,则是买的那种一岁左右的小牛,还没驯过犁也不能耕种的牛,这种小牛如果佃户牵去领养,是种不了地的。但他们领养小牛,帮着驯犁的话,张超会给他们喂养钱。养大牛,没补贴,但可以耕种。
赵连四想了想,自家娃一堆,三个是已经过了十二岁的,回头看能不能送去张家做工。剩下还有三个,都是十二岁以下的,最小的六岁,正好可以放牛。
“我养一头大的两头小的。”赵连四道。
柯山摇了摇头,“一户最多养一头大牛一头小牛。咱们这个牛可是很金贵的,养多了你也照顾不来。”
“那就养一大一小。”
柯山又跟赵连四说了一些养牛的细节,诸如要勤加照顾,不能饿着牛。若是发现牛生病了,要第一时间告诉张家,张家会请兽医来看。
“领养了牛以后,我们每半个月会过来检查一次,若是牛照顾的不好,到时我们是要把牛收回去的。收回去后,以后就不能享受免费用牛的好处了。”
牛是金贵的,张家也得打好预防针,万一佃户领了牛却不好好照顾,那张家可是要亏老本的。
“放心,我们肯定会好好照顾牛的。”
八百亩地,总共有五十户佃户佃种,都签下了租约,有中人保人见证做保,契约一式两份。租约里还有一个附约,就是佃户喂养牛的条款。
“家家都愿意养牛,而且都想养两头。”柯山笑着对张超道。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农户对于牛的需求是刚需,可他们自己往往无力买牛。现在张超肯提供这样的合作用牛方式,那是他们欣喜不已的。
“这是好事,一家养一大一小两头牛倒也没什么问题,我看是可以的。回头我就找单叔,咱再买五十头大牛,五十头小牛。”
柯山呵呵笑着,“养上一年,五十头大牛就又能下五十头小牛,而五十头小牛养一年,又成了可耕田的大牛了。”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佃户帮着养牛,张超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只需要提供兽医定期检查,并且适当的提供一些饲料啊盐啊这些就好。
若是这个模式经营的好,那么张超就能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赚钱方式,一个家庭联合养殖模式。他出资金买牛,佃户们帮忙喂养照看,还能帮忙驯犁等。既解决了佃农们的用牛问题,也能加大自己佃户的产出,自然也就能保证自己的那份租子收成,另外每年还能卖出一批牛。
这将是一个稳定可靠的买卖,耕牛的需求是大的,张超不用担心说牛卖不出去。
张超甚至在想,还可以延伸一下,到时弄点羊羔鸡崽什么的给佃户们养,然后双方分成之类的。
这,也算是资本的运作了吧。
有张超拍板,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每家都得到了领养一大一小两头牛的机会。张超跟大家说,让他们安心等待,过些天牛就能运来了。在此之前,大家需要的是把牛棚搭好,并准备好一些牛的粗饲料。
“回头找几个有养牛经验的人,到庄子里给大家上上课,教他们怎么养牛。现在是冬季,牛不好养,越发需要好好照料。最起码,每天得给牛吃点盐,还得给他们吃些饲料。”
张家现在有自己的磨坊,每天加工的粮食不少,加工剩下的谷壳也很多,另外张家做包子等的蔬菜拣剩下的菜叶子菜心之类的,张超觉得也可以当成牛饲料。
“这个算钱不?”柯山问。
“这个就不用算钱了,咱们看远点,不用盯的太细。每月每头牛再给一斤盐,也不用大家出钱。”
牛也需要吃盐,尤其是到了冬季,牛没有新鲜的草叶吃,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给他们添些盐补充。
午饭,张超一行是在庄子里吃的。
吃的很简单,新鲜的蔬菜只有一个,萝卜。其它就是腌菜和干菜,腌鱼、干豆角,新鲜肉食还是炖田鼠。
本来赵连四要婆娘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的,张超制止了。
老母鸡是下蛋的,平时庄户人家买个针线啥的,都靠这个了。再说,张超也不喜欢吃老母鸡。
田鼠是庄户人眼里的美味。
每到秋收之后,庄户人家就喜欢去田里寻田鼠洞。
秋后的老鼠很肥,发现一个洞,往往能抓到一窝。大的田鼠往往有两三斤一只,把田鼠抓了回去开水烫了拔掉毛,再用火烤一边,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熏起来,都是美味。
而且打田鼠,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洞里的粮食。
田鼠都喜欢收集粮食在洞里以越冬,挖开一个田鼠洞,往往能获得好几斤的粮食、草籽等,这些都是相当丰厚的收获了。
另外,秋后打田鼠,也是灭鼠的好季节,减少来年鼠害。
赵连四把熏的田鼠拿出来,那是非常大方了。一般他们庄户人家,也只有很亲的亲戚来了,才会切田鼠肉煮不托。
不过张超对田鼠不太感冒,虽然他以前吃过竹鼠。竹鼠比田鼠更大些,后世饭店里卖的很贵,加工后炒的也很有味道。
但田鼠张超就不吃,也许是总会联想到家鼠,想起那灰灰黑黑到处钻的样子就心里不舒服。不过对于赵连四他们来说,田鼠他们吃,家鼠也不会放过的。
一顿便饭吃过,张超一行便赶回张家沟。
回去的时候,还带上了二十多个庄里的姑娘和小子,都是张超觉得条件不错要带回去做学徒工的。庄里人对此很高兴,半大小子和丫头,也能一年挣上几石粮,这当然是大好事。
“明年夏收一过,这些地就全是三郎你的了。”柯山说话的时候,语气里不无羡慕。原本老铁枪家只是外来户,家境可远不如柯家的。
但现在看人家,短短时间,家里的田已经超过千亩了。
一千三百多亩地啊,还有二百多亩的林塘,这转眼还要买下那片沟坡,那可更是足有七千八亩。
灞上张家,用不了多久,这几个字就会响遍百里。
到时一提灞上张家,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柯山老铁枪运气真好,收了这样一个义子,短时间张家就发达起来了。
自己认识张三郎后,似乎也不气,沾了不少光。他暗自算了下自己这段时间赚的钱,哎哟,也有不少了,自己也许也该去买几亩地。不能如张家一样一买八百亩,但买个七八亩总行的。(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一百零一章 上环(一百月票加更)
闹哄哄的半天之后,每个佃户都抽了签,然后按号领到了自己的一大一小两头牛。
接过牛绳的佃户们兴高彩烈,围着自己的牛不停的转来转去,好在水牛温驯,并不会突然撩蹄子或者用牛角顶人。
只有那三头公水牛较凶,眼睛都是红的。这三头公牛兽医让人分开很远栓着,公水牛在一起就会打架,尤其是当这里还有一大群的母水牛的时候,更容易打架了。
这个兽医是单家的奴仆,现在单雄信把他一家送给张超了。
把人当礼物送,张超有些不太适应,可人都已经送来了,而且这还是张超很需要的兽医时,张超最后还是留下来了。张家的奴仆便又增加一家五口,张超这个地主是越来越像样了。
兽医姓牛,叫牛得清,据说世代都是兽医。牛得清五十多岁,人长的有些瘦但据说医治牲畜的本事很强,不但会给牛马看病,还会相马看牛,他仅通过牛身上的那些旋,就能看出这头牛的性能。他还懂阉割,手艺很好。
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只是还未娶亲。大儿子都三十了,还是光棍,但他跟老牛学兽医,尤其精通阉割。二儿子也二十多岁,则较精通给牛看病。女儿今年也十五岁了,也还没婚配。
因为老牛是奴仆,他的儿女也都是奴仆,是不能跟良民婚配的,只能跟奴仆婚配。而且他们的奴隶身份,因此还属于单家的财产,婚配也是得由单家做主的。
单雄信这些年一直在打仗,倒也忽略了牛家一家子了。
牛得清爷三个一直在跟村民们讲如何照看牛,比如牛的哪些表现是生病了,又比如母牛发情后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发情后得立即把牛牵到张家沟来配种等。
他还给村民们发了一些药,都是他自己配的药,是用来治寄生虫的。牛身上会经常长牛虱,如果不处理,会吸牛的血,让牛瘦掉,这对于牛冬季过冬是很不利的。
张超不停的接受着村民们的感谢,脸上肌肉都快笑僵了。
“牛叔。”
张超招呼牛得清,牛得清连忙拱手,“东家,不敢当不敢当,叫我老牛就好。”
“是这样的,我看这水牛体型这么大,虽然温驯,可有些笨拙啊。你看大家有时甚至拉不动他,这样不利于耕种吧。”
“少东家,牛嘛,肯定不如马灵敏。”
“我以前听说,如果给牛鼻穿个孔,然后拴个鼻环,然后把绳子栓在上面。那么就能牵着牛鼻子走,到时牛会非常听话。轻轻一牵,牛就听话了。”
张超早发现,这个时代的牛并不穿鼻,牛跟马类似,是在牛头个弄个兜笼。
是拉着牛头,而不是牵着牛鼻子。兜着牛头,有个坏处就是不太灵敏,有时根本拉不动。张超便想着给牛穿个鼻环。
毕竟后世的牛都穿鼻环的,这就证明穿鼻环是有用的,既然如此,干嘛不用呢。
张超以为唐朝人不知道给牛穿鼻环,结果牛得清的话却让他十分意外。按牛得清的话说,其实给牛穿环早就有之,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
只是到了现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给牛穿环而已。
“穿鼻环确实能更好的控制牛,不过牛一般在一岁到一岁半的时候穿环最合适,过了这个年龄就不好穿了。”
张超摸了摸头,有点尴尬,还以为自己将开创历史呢,谁知道人家早就有穿环的历史了。
“这些大牛不能穿了吗?”
“穿是能穿的。”牛得清很肯定的说,这是一个全能的老兽医,他有过穿环的经验。
张超想了想,觉得还是穿环好些。以后自己的牛若是要出售,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卖点嘛。
牛兽医也有心想在新东家前露上一手,当下便决定了,这些牛都穿鼻环。
要给牛穿鼻环,倒也不难。
首先,得先弄两几根大木桩钉在地上,搭一个简单的架子。这个架子,就跟斗牛场里牛出场前的那个栏架一样,很狭窄,刚好容纳牛站在里面。
牛站在里面,两边都是木桩搭起的架子,它转不了身。然后还要拿绳子把牛的四只脚给绑在桩上。
前面还会有一个木杠放下,把牛脖子卡住。
这还不够,还得拿几根绳子,把两个牛角也栓住,和笼头的绳子一起,几个大汉一起拉住绳子,让牛头不能动。
做完这一切,牛兽医叫来自己的两个儿子。
“大牛二牛,过来把牛头抱住。”
牛大牛二也不是头一回给牛扎鼻环了,两人熟练的抱住牛头,张超注意到,兄弟两把牛头抱住后,还特别让牛低下了头。
“牛低了头,才能穿鼻。”
老牛头从自己的工具箱里,拿出了一根大铁钎子,看样子打算就要扎。
张超叫住了他。
“先放火上烤一下。”
牛得清想说自己都穿了那么多牛鼻子了还用你教,但话是东家说的,也只得让人弄来盆炭火,拿着铁钎子先烤了一遍。
张超也凑在一边看热闹,待铁钎冷却后,牛得清一边抓着牛鼻子,一边跟他解释道,“牛穿鼻环,位置就是在牛鼻中隔的中间处,那里有块比绿豆大些的浅白色点,穿的时候要掌握准确。不能太上,也不能太下,穿的太上了,那里牛没什么感觉,役使不听使唤。但如果穿的太靠下了,牛鼻子拉不了几年,容易被拉豁了。”
老牛一面说,一边左手提住了牛鼻子,右手握钎已经准确的扎了下去。
一钎下去,牛鼻子鲜血不断涌出。
一旁围观的村民们看的直叹气,许多人都没见过牛穿鼻子,看到牛出血,都心疼不已。特别是那牛的主人,都急的拍手跺脚的,恨不得把老牛给踢开。
扎好洞后,老牛立即拿来一根绳子,先在一头打了个大结,然后用另一头穿过牛鼻子,最后又在那头也打了个硬结,这样两个大结就卡在牛鼻子两边。
“牛鼻子过些天伤口就会自己好了,到时就可以换个木头的牛栓,或者直接用个铁制或铜制的圆环换上,再拴绳子就比较方便。”
老牛看庄民们那心疼的模样,便道,“大家放心,牛穿鼻孔的地方其实伤不到牛,那里就跟人的耳垂一样,看是出了点血,实无大碍,过几天就好了。到时你们就能牵着牛鼻子走了,牛再犟,也得乖乖的听你们的话,指东,他就不能往西,指西,他不敢往东,都不用打它。”
牛大牛二松开牛,那边拉着绳的几个村民也松开手。
赵老爷子连忙带着几个儿子却解绑在桩上的牛腿,绳索都解开了,卡住牛脖的杠子也拉起,老爷子连忙拉着牛出来。
大水牛舌头不停的去舔流血的鼻子,老爷子看的十分心疼。
“这两天别去碰牛的鼻子,也不要碰那个绳结,还是用牛笼头的绳子牵牛。等过个七八天吧,到时就可以换牛环,不必再用牛笼头那么麻烦了。”
“下一头。”老牛很是霸气的喊了一句。
每头牛,老牛都只是扎一次,一扎就中,准确无误。
张超看了会,便也没了兴趣,他过去看骡子了。
老爹正带着一群村里府兵在那里看骡子呢,这些骡子都是马和驴的后代,但个子挺大,看着甚至有点滇马的感觉。
“这骡子不错,个大耐力好。你看这蹄,腿又粗又直,好骡子。”老爹围着骡子左右打量,十分满意。
以往他们出去打仗,不但得带自己的装备,每伙还得有一个帐篷等东西。而每队,又还要增添不少装备,缺骡少马,许多装备都得自己背着。行军十分疲惫,平时行军比打仗还累。
朝廷的辎重车队,也只是运送粮草等,并不会帮他们运输这些府兵装备。
这次朝廷让府兵们自备骡马,也是考虑到府兵们的装备越来越多,没有骡马行军太慢。一伙备骡六头。
有条件,当然是一人一头骡。没条件,那就十人买六头。当然,这些骡子,出征的时候,是不允许骑乘的,是驮辎重的。若是想骑乘,你还得再自备一匹骑乘的,有钱的可以买马,没钱的买驴也行。
大唐的卫府军就是如此神奇,各种装备几乎是自备,只有骑兵部队的战马、长矛、硬弓强弩、铠甲这些是朝廷提供。一般的装备,都得自备。
有钱的,你骑马上战马,还有骡子帮驮装备,你就算是个小兵,甚至都可以自备铁甲。但如果你条件差点,你只能两条腿走路,甚至得自己背着装备。除了简单的刀枪,也不会有额外的装备。
老爹自己就有战马,因为是军官,这战马算是必配。
“骡子很好。”柯五如今也还是白鹿车骑府的伙长,“三郎,我们想再买点骡子,你看能行不?”
“再买点?”
“我们几个还想再一人买一头当坐骑。”柯山说道。
张超笑笑,“要坐骑直接买马就是了。”
“买马太贵了,还是买骡子就好,我看这骡子很好,给它钉上掌,也一样能骑。我们又不是骑兵也不是军官,弄个骡子也就是行军时代个步,又不驰骋冲锋,不用买马。”
一匹好的战马得上百贯,但一头骡子才二三十贯钱。买匹马,柯山他们觉得太贵,但买匹骡子还是负担的起的。
张超笑笑,也不再坚持。
“那好,我给单叔送封信,让他再帮忙弄批骡子过来。”
s:推荐书,回到古代做皇帝、我有皇帝分身、逍遥县令、赵云、带着成都回三国,大唐嗨皮牛爷喜欢的兄弟们可以去看看哦!未完待续。
...




唐朝好地主 第102章 还良
老牛会阉牛也会穿牛鼻,钉马掌也是手到擒来。
给马钉马掌和给牛穿鼻环一样,早不是什么新鲜稀罕的事情。据老牛这个专家称,给马钉掌最早是从西域的胡人那里传过来的,早在北魏之时就已经传到了中原。
1...4041424344...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