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与其花时间去华盛顿参加各种无聊的酒会,与那些中国官员们推杯换盏,约翰倒不如老老实实留在亚历山大,好好操练部队来的实在。
更何况,与租借法案的援华计划相比,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需要他操心。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周末,白天训练工作结束后,他也依然留在办公室里忙碌到深夜的原因。
要知道,亚历山大可是美国南部的河滨小城,在炎炎夏日,即便是深夜也依然闷热难挡。约翰身上的这件夏季常服一直就没干过,黏糊糊地贴在身上难受至极。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回家,而是一个人在办公室静静地等待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约翰抬起手表,现在已经是6月22日深夜了。算算时差,德国人应该已经动手了吧。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零七章 最后一个夏天
闷热的夏夜,一丝风都没有,空气湿度高达70%,整个克莱博军营活像一个大桑拿房。约翰站在师部战备值班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503团的营区。这个时间点,士兵们早已熄灯上床了,只有岗哨和值班室里才透出点点灯光。
突然间,约翰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书名很意味深长,叫《最后一个夏天》。那本书是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生者与死者》中的最后一部,描述的是1944年苏联红军解放白俄罗斯时发生的故事。但是此刻,约翰觉得用“最后一个夏天”来形容1942年的这个夏天也颇为合适。
对于约翰以及那些熟睡中的82师官兵们来说,1941年的夏天将是他们步入战场前的最后一个夏天。也许多年以后,这段最后的和平时光仅仅会因为没完没了的高温和高强度训练而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格外漫长难熬的印象。
但是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苏联,1941年的夏天将会是无数人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夏天。前世,就在此刻,也就是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德国动用了151个师300多万部队、3350辆坦克、7184门火炮和2815架飞机,在芬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意大利军队的配合下,沿着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长达1800英里(2880公里)的前线向苏联发动了进攻。
一夜之间,伴随着隆隆的炮火、坦克发动机的轰鸣和斯图卡的尖叫,数以千万计的苏联军民就被拖入一个充斥着鲜血、泪水、死亡和悲鸣的地狱深渊。
约翰再次算了算了时差(美国大约晚6个小时),再过1个多小时,华盛顿就差不多该收到消息了。今晚,陆军参谋部、白宫里将有很多人注定要因此彻夜不眠。也许明天一早,铺天盖地的报纸就会将这一重大新闻传播到全国各地,让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战争阴云变得更加压抑浓密。
约翰深吸了一口气,转身回到办公桌前,端起了那杯只剩一半了的冷咖啡。今天晚上,他是主动顶替斯温准将,来战备值班室值班的,他要在这里等待德国入侵苏联的消息。
约翰之所以宁可不睡觉,也要在第一时间拿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消息,并不是因为他对苏联有多么关心。事实上,从个人感官角度来说,他对德国纳粹和苏联红色政权的厌恶程度并没有多少差别。如果在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和苏联就干起来了的话,约翰也会像大多数资本家们一样非常乐见其成的。
只可惜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两个肮脏卑劣的独裁者,居然在联手瓜分波兰后握手言和了,还签署了一个什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在1941年,一度传出了苏联也想加入轴心国的消息。苏德两国外交官在柏林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磋商,甚至拿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好在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宁死不吃亏的主,双方提出的谈判条件相差太远,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了,约翰也不是因为太想看到德国和苏联打起来,才选择熬夜不睡觉的。
没错,苏德战争一爆发,约翰的不少生意也会跟着水涨船高。随着苏联被列入租借法案援助范围,休斯公司的飞机、卡特彼勒的柴油发动机和拖拉机、甚至德拉科公司的轻武器以及凯泽造船厂的“自由轮”订单都会迎来新一轮的井喷。但是约翰早已过了因为多赚了几笔就激动得睡不着觉的阶段。
他之所以选择熬夜等消息,是因为苏德战争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在诺曼底登陆之前,欧洲东线战场都将是二战中最重要的战场,影响这整个战争,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走向。
早在1939年,当约翰刚加入陆军时,为了确认这一世的战争走向是否会有变化,或者说为了确定他这只小蝴蝶是否会影响这个世界发展大趋势,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用来校准战争发展走向的时间表。
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标杆。如果这一世,德国人的入侵行动仍然按时进行了的话,这就表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他来自前世的很多记忆还可以继续利用。
如果这一世,苏德战争没有按时爆发,那就说明历史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可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虽然前世的记忆不能说完全没用,但很多关于战争细节记忆都将变得不再可靠。如果他再生搬硬套的话,很可能会在战场上吃大亏。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桌上的战备值班电话始终没有响起。约翰越等越着急,有几次他差点就忍不住要直接给参谋部打电话问问怎么还没有消息了。
“约翰,你现在没事吧。”当约翰第四十次抬起手腕看时间的时候,奥马尔推门走了进来。
“没事,一切正常。”约翰先是起身,向布莱德利报告了值班的情况,然后又关心地问道:“奥马尔,这都快1点了,你怎么还没休息?”
“刚看完你给我的那本备忘录,有些问题想跟你商量一下。”奥马尔揉了揉有些发红的眼睛,顺手又从咖啡壶里给自己倒了一杯咖啡。
“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也不晚啊。你这么搞会把身体搞坏的。”约翰关心地劝诫自己的老朋友。毕竟布莱德利已经年近50,不是小年轻了,熬夜对身体的损伤还是很大的。
“没关系,天这么热,反正也睡不着。”布莱德利不以为意地将手中的咖啡一饮而尽:“我刚才看了你的那份备忘录,派那么多人去观摩8月份的演习合适吗?别的师都只去三、五个人,你一下子弄30多人过去,上面能同意吗?”
“咱们这不是离得近嘛?而且我也没打算让他们都去观摩团。” 8月至9月,美国陆军将在路易斯安娜州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考验部队的训练水平,检查新装备存在的缺陷,并在军官中发现潜在的人才。
参演双方是克鲁格将军的第3集团军二和本-利尔将军的第2集团军。克鲁格率领24万兵力“入侵”路易斯安娜,而本-利尔的18万人负责“保卫”美国。
虽然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演习,没有82师所在的第4集团军什么事。但第4集团军还是让每个师选派一批军官组成了一个观摩团,去演习现场考察学习。
此前,布莱德利等人已经决定,这次观摩82师将由约翰带队参加。不过约翰在制定相关计划的时候,又有了新主意,于是就有了布莱德利手中的那份备忘录。
约翰觉得,反正这次演习就在路易斯安娜,离82师驻地并不太远。近水楼台先得月,何不利用这次机会,让更多的军官体验一下现代战争呢。
于是他就联系了在第3集团军任参谋长的艾森豪威尔,表示想派一批基层军官,到营连一级部队做观察员,近距体验演习。艾森豪威尔没有拒绝,不过作为交换,他提出要约翰在演习后带领一批82师后勤军官去第3集团军做一次经验交流,指导他们后勤改革试点工作。约翰也答应了。
约翰正准备把自己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交易”告诉布莱德利,突然,桌上的战备值班电话响了起来。尖锐的铃声刺破了夏日的夜空,约翰一把抓起了电话:“哈喽,这里是82师战备值班室,我是范德比尔特上校。”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零八章 不眠之夜
终于还是来了!约翰如释重负地放下了电话。刚才,他被告知,四个小时前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进攻。苏联方面没能来得及采取任何有效的抵抗措施,上百万德军就已经突破了边界防线,进入了苏联境内。
算算时间,德国人发动进攻的时间应该与前世无异,这让约翰送了一口气。谢天谢地,他这个穿越者“能力有限”,还不足以影响到千里之外的欧洲局势。那些来自前世的记忆和经验还能排的上用场。
“约翰,什么事?”见到约翰神情有异,布莱德雷忍不住问了一句。
“集团军战备值班室的电话,德国人刚刚入侵了俄国。”
约翰的回答让布莱德利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已经顾不上再纠缠什么演习观摩团人数问题了,急忙问道:“小规模偷袭还是大规模入侵?”
“大规模,大得惊人!根据驻柏林武官从威廉街(德国外交部)获得的消息,德国人动用了至少150个师的兵力。希特勒自己在广播讲话中将之称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我的上帝,俄国人那边什么反应?”布莱德利惊呼了一声,继续追问道。
“他们被打蒙了,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莫斯科迄今为止始终对此保持沉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没有组织抵抗?也没有宣战和动员?”布莱德利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出了这么大的事,难道斯大林还在睡觉不成。
“貌似是的。斯大林可能被吓坏了。”约翰有些幸灾乐祸地说道。历史上,关于苏联遭遇入侵的头一周,克里姆林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有各种传言。
甚至有人猜测斯大林在最初的一周,因为德国人的袭击和苏联红军的惨败而精神崩溃,到了无法正常理事的地步。约翰虽然并不相信号称拥有钢铁意志的约瑟夫大叔(罗斯福对斯大林的昵称)神经会这么脆弱。但历史上,确实一直到6月27日,斯大林才首次露面,自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开始指挥苏联红军反击。
“华盛顿那边有什么指示?”布莱德利可不是菜鸟,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集团军司令部连夜打电话来,显然不会仅仅是通知他们德国入侵了苏联这么简单。
否则,明天早上他们自己看报纸就行了。这么大的事,根本瞒不住那些无孔不入的媒体记者。明天一早,新闻报道肯定会铺天盖地的。上面这么做,显然是华盛顿已经就此有了态度,有指示要下发各部队。
“总统已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通过了电话,恐怕我们这次得站在俄国人这边了。”约翰说道:“上面让我们提高警戒等级,注意保持部队稳定,尽快淡化官兵的反苏情绪。”
“打电话,让马修、约瑟夫和各团主官、参谋主任们马上过来。”布莱德利点了点头,立刻下达了命令。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德国纳粹和苏联不是一路人,迟早要爆发冲突。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绝大部分美国人还都将苏联视为德国的帮凶之一,是自由世界的敌人。
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希特勒和斯大林就一直扮演着一对“好基友”的角色。两国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实际上却是一个“分赃协议”。两个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国家,因为利益走到了一起。双方不仅联手瓜分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分别被划入了双方各自的势力范围。
此外,德国和苏联之间还开展了大量的外交和贸易活动。苏联提供石油和工业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双方合作的有声有色,当去年12月,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邀请时,美英等国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在欧洲面对德意苏三国轴心的准备。
所以,即便大家谁都不会相信纳粹德国所谓德军此举是为了回击苏联不久“侵犯边界”行动的说法,但是斯大林的长久以来的坏名声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德国人的入侵取得了某些正当性。
至少在目前,绝大部分美国人都会将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冲突视作强盗与强盗间的战争,并不会对苏联报以同情。后世,甚至有很多人都一直认为苏联和德国双方在战前都有着与对方开战计划,只不过这次德国抢先了一步罢了。
尤其是到了冷战结束后,这一论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许多解密后的前苏联档案都显示,红军早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就进行了一系列扩军和备战工作,目标很可能是要在希特勒与欧洲各国都精疲力竭之后,一举“解放欧洲”。
这其中最著名的证据,就是一份由朱可夫提出的先发攻击计划蓝图。那份蓝图包含了秘密动员红军部队,以训练为借口在边界大量部属军队,以及在攻击开始之后切断德国与其盟国如罗马尼亚的连接,借此中断德国的石油供给等内容。而且这份蓝图还到了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时任作战部副部长)与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批准。
现在,苏德之间骤然爆发战争,华盛顿要想顺应局势迅速调整对苏政策,难度可着实不小。那些政客们的对苏态度可以随时来个180度大转弯,但要想扭转美国普通民众的对苏印象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基层官兵,接受了这么多年的反苏宣传,一下子要让他们接受苏联从“邪恶的敌人”变成了自己盟友的事实,可并非易事。
一不留神,很容易造成部队的思想混乱。而一支思想混乱,敌我不清的部队,是不可能团结一致,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随着睡眼惺忪的李奇微等人陆续赶到战备值班室,约翰和布莱德利等人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这个闷热的夏季夜晚,注定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了。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零九章 当下最热的话题
接下来的几天里,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德国与苏联开战的消息上面。
6月22日上午,德国外交部发表外交声明,指责苏联反对德国在欧洲建立稳定秩序的努力,对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恐怖的间谍活动”,并同英国一起阴谋“进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德军”。因此,元首命令“德国武装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消除这一重大安全威胁。”
22日下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对苏联宣战。
22日晚间,丘吉尔在伦敦发表广播讲话,承诺将给予苏联一切可能的帮助。
23日,白宫发表声明:“凡是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国家,其中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帮助。
24日,西班牙、挪威宣布,同意德国在本国招募志愿者参与对苏联的战斗。
25日,丘吉尔再次发表讲话,首次提出了建立包括英美苏三国在内的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建议。
26日,立陶宛发布了独立的宣言,阿尔巴尼亚向苏联宣战。
27日,德军占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苏联红军西方方面军65万人遭受了灭顶之灾,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已经向德军敞开。
28日,终于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的斯大林自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开始集中苏联的全部力量来同纳粹作战。(ps.斯大林上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逮捕西方面军司令巴浦洛夫大将、方面军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方面军通讯主任格里戈里耶夫和第四集团军司令科罗勃科夫,罪名是参与反苏阴谋。)
以上这些,还只不过是战争爆发后,各国政府发布的官方消息而已。在6月22日至28日这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发生的故事远比这多的多。这段时间,关于苏德战争前线的报道,永远是美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就连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荷兰病逝、美国正式出兵接替英国驻防冰岛、中东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被撤职(因解决托布鲁克的“战斧行动”失败,韦维尔被印度总司令奥金莱克上将取代了)、以及自由法国与维希法国在叙利亚上演“法国内战”等重大新闻都变得黯然失色,只能憋屈地挤在报纸的小角落里。
除了这些媒体上的公开报道,各路小道消息也开始满天飞。毕竟,德国人这次发动的超大规模闪电战,战果实在太惊人了。
短短一周,德国及其盟友和仆从国(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共计190个师300多万的部队,就像一场暴风骤雨,铺天盖地地向红色苏联的腹地压去。
一时间,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似乎真得成了希特勒口中的破房子,“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腐朽的建筑就会塌下来。”
上百万苏联红军面对轰鸣的坦克和呼啸的斯图卡似乎完全不堪一击,被打得晕头转向。指挥前线苏军作战的巴浦洛夫大将在被捕前都一直未能有效地控制住部队(他有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部队,那些部队在哪儿,只能靠收听德军广播,才能了解战场情况)不得不更别提组织防御和反攻了。
德国装甲集群的突击能力到底有多强?苏联能不能撑到今年冬天?这些话题,即便是在封闭的克莱博军营里,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就连布莱德利、李奇微、约翰这些高级指挥官在工作之余,也会时不时凑到一起,交换一些各自得到的关于苏德战争的消息,对下一步的战局发展发表一下看法。
“约翰,俄国那边,有什么新消息吗?”吃午饭的时候,布莱德利和李奇微就再次找到了约翰。他们都知道,约翰的信息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军界,总能掌握些他们不知道的新消息。
“有一个好消息,德国人在摩尔曼斯克吃了点亏,没能顺利拿下那里。”约翰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回答道。
“哪里?”由于约翰嘴里含着食物,布莱德利他们没听清他说的是哪座城市。不过在苏联节节败退的时候,居然还有地方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这让他们都对此产生了兴趣。
“摩尔曼斯克,科拉半岛北部。”约翰咽下嘴里的食物,为他解释道:“那里是俄国北部唯一的不冻港,红海军北海舰队的驻地。”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拿牌,德军是兵分三路进攻苏联的。在北路,威廉-冯-勒布元帅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由东普鲁士出发,向迪尔基特和普斯科夫发动猛攻,目标直指列宁格勒。
在中路,菲德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51个师)从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以北和以南实施了大规模的钳形攻势。第3装甲集群(赫尔曼-霍特上将)和第9集团军在北面从东普鲁士的苏伐乌基出发突向敌纵深,第2装甲集群(古德里安上将)和第4集团军在南面从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地区出发,沿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北缘向前推进。
在南路,杰德-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南方集团军群从卢布林和科尔巴阡山脉之间进入苏联,经日托米尔想乌克兰基辅方向发动进攻。
只不过开战一周来,人们的目光大部分都被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取得的辉煌胜利吸引过去了。古德里安和霍特率领的这两支装甲集群就像一支巨大铁钳的双臂以摧枯拉朽之势伸向苏军后方,并最终在苏联境内纵深250英里的明斯克收拢钳口,将苏联西方方面军一口吃进肚子里。如此出色的表现,想让人不注意都很难。
相比之下,进攻乌克兰基辅大平原的杰德-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比较倒霉一点。因为那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度适中,非常适宜发动闪电作战,因此也一直是苏联红军防御的重点。苏大林在那里部署了64个师和14个装甲旅,上半年还刚刚举行过大规模演习。所以龙德施泰的军事行动遭到的抵抗,远比博克元帅要猛烈的多。
至于北路,目标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主力进展一切顺利。而且他们还得到了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和东南集团军也出动了共计15个师3个旅的帮助。这支芬兰部队从拉多加湖以东和列宁格勒正北方对苏联红军展开了进攻,以来报复1939年苏芬战争的一箭之仇。
而在摩尔曼斯克吃了点小亏的,是北方集团军群的一支偏师——挪威集团军。这支部队是从芬兰北部向苏联发动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红海军北方舰队的驻地,俄罗斯北方唯一的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以及整个科拉半岛。
“据说德国人原本预计三天之内拿下摩尔曼斯克的,他们甚至已经把城防官都任命好了。但是,他们却在陆地上被红海军的水兵给挡住了。”约翰继续卖弄起了他从多诺万那里得到的消息。
“水兵?难道不是海军陆战队吗?”李奇微忍不住问了一句。
“不是海军陆战队,就是水兵。”约翰笑着说道:“估计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苏联水兵在陆地上的战斗力,居然比陆军还要强。”
“这怎么可能?”布莱德利也觉得这非常不可思议。
“苏联红军应为斯大林之前的大清洗,战斗力下降的很厉害。缺少有经验的军官,他们打芬兰都很吃力,更何况是德国人。”约翰解释道:“但是红海军不同,他们在大清洗中受到的损失比较小,那些水兵的战斗素养普遍比陆军高不少。再加上有北方舰队的舰炮支援,即便是在陆地上,也能德国人拼一下。”
布莱德利和李奇微都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再说什么。在他们看来,摩尔曼斯克的战斗只是个无关大局的小插曲。他们更关心的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能否顺利突破第聂伯河,拿下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一十章 米德尔顿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