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弗里特之前为了完成海军那笔22oo万美元巨额订单,曾向dpc寻求资金支持一扩建其在圣迭戈的工厂。历史上,弗里特是获得了这笔资金的,但谁让他现在被约翰盯上了呢。约翰通过军工生产委员会与dpc的密切关系,卡住了这笔资金的投放。
弗里特拿不到这笔资金,圣迭戈工厂的二期工程落实不下去,就不可能按期完成海军的巨额订单。这样一来,联合飞机甚至会有破产的危险,由不得弗里特不低头。
弗里特来找约翰之前,也曾试图通过在华盛顿找关系,重新获得dpc的资金支持。但是约翰为dpc找到的拒绝理由实在太强大了——投资联合飞机在圣迭戈的工厂违背了罗斯福的“西部大开”战略。
没错,美国也是有“西部大开”战略。一直以来,政府方面希望航空企业能将新工厂建设在中西部内6地区,以扩大美国经济纵深,创造更多就业。罗斯福曾经直接许诺给德克萨斯州和堪萨斯两州的州长,给他们各安排一个大型飞机制造厂项目。
罗斯福这么做,一方面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毕竟距离下一次美国大选已经不远了,他需要得到这两个州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国防战略上的深层次考虑。就像中国6o、7o年代建设三线一样,美国政府也要考虑万一在太平洋上失去制海权,西海岸的航空制造基地是否会在日本的打击范围之内。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珍珠港事件之后差一点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约翰亲口保证,拿下联合飞机控制权后,会在德格萨斯州的沃斯堡新建一座全新的大型飞机制造厂时,dpc选择站在了约翰这一边。这下内忧外困的弗里特彻底奔溃了,现在再去寻求商业贷款已经来不及了。
重压之下,他干脆不玩了,直接以78o万美元的价格把手里的联合飞机公司股份全部甩卖给了约翰。这下可把约翰和休斯乐坏了,担心弗里特变卦,他俩连夜从几个朋友那私人拆借了几笔款子,凑齐了78o万美元,吃下了弗里特手里的股份。
至此,休斯飞机以34%的占股比率一跃成为了联合飞机的第一大股东(avco占股22%是第二大股东,剩下的44%股份分散在十几个小股东和众多股民手里),跻身美国航空工业界巨头行列。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百一十五章 航空业新格局
入主联合飞机固然是件大好事,但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弗里特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凭借众多小股东的支持,能够以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占股比例控制住公司的局面,抵挡avco的侵袭。
可现在约翰没有这个本事啊,要想控制联合飞机,还得跟avco龙争虎斗一番。要是平时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会已经1939年3月了,纳粹的坦克都开进布拉格了。约翰哪有时间去跟avco比赛拉拢小股东啊。
约翰跟休斯合计了一番后,干脆当面锣对面鼓地跟维克多·埃曼努尔坐下来谈了笔交易。约翰他们的意思很明确,休斯飞机对如今联合飞机主打的水上巡逻机业务不感兴趣,他们看上的是刚进行到一半的b-24轰炸机,和刚立项的b-36轰炸机项目以及公司的设计研发团队和大批熟练工人。除此之外,连圣迭戈的工厂都可以让给avco。
紧张的谈判持续了三天。最后,联合飞机公司的主体部分与avco下属的伏尔梯飞机公司合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康维尔(比历史上提前了两年)。休斯飞机拿到了联合飞机原先所有的轰炸机研发成果、技术团队和军方合作项目、之前成立的联合-休斯实验室、联合飞机一半的技术工人以及avco旗下美航公司6%的股票和一个董事会席位。最后这一项,是他们将圣迭戈工厂转让给avco后获得的补偿。
表面上看,休斯飞机辛辛苦苦给avco做了嫁衣,大头都被对方拿走了。只有约翰心里清楚,自己拿到的才是联合飞机真正的精华所在(历史上,1940年联合飞机轰炸机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一亿美元)。况且他还获得了一张进入民用航空市场的入场券,这次的收获实在是太令人满意了。
一口吃了成了个大胖子的约翰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华盛顿,开始着手履行之前对dpc的承诺——在美国内陆地区新建飞机制造厂。本来休斯公司拿到军方订单后,之前在英格尔伍德新建的工厂就不够用的了。现在能借助dpc的资金支持建立新工厂,也算是双赢了。况且德克萨斯和堪萨斯两州都在望眼欲穿,给的优惠政策还真不少。
最后,约翰挑中的是北德州的沃斯堡。一开始他看中的是达拉斯,但是北美公司已经捷足先登,在跟当地政府谈新工厂落户了。为了享受更多的优惠,约翰选择了沃斯湖畔的沃斯堡。
沃斯堡想发展航空产业已经有很多年了。今年,联邦政府为了整军备战,发起了的平民飞行员训练计划(cptp),资助开办了13家航校,沃斯堡就极力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这次,为了能够让休斯飞机新工厂落户,沃斯堡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包括动员农场主们转让大片土地,与休斯飞机联合建设周边道路和机场,为飞机制造厂职工提供居住、生活、医疗、子女教育优惠等等。为此,他们还不惜发行300万美元的地方债券。
dpc那边也还算大方,约翰活动了一番后,他们最后批下了175万美元的建设预算。这笔钱名义上是用于在工厂旁建设军用机场的。但这个机场说是属于军方,实际上就是休斯飞机公司沃斯堡工厂的配套设施。等于dpc变相为约翰节省了修建机场、机库和油库的钱。
既然有这么多优惠,又考虑到以后战时的生产规模,约翰这次也是下了血本。新工厂的总装线,甚至超过了波音在华盛顿州伦顿和堪萨斯州维切塔的工厂,堪称目前世界第一。
到了1939年5月底的时候,忙着加快休斯飞机工厂建设的约翰,看到了德、意法西斯签订战略同盟协定的新闻。22日,德意两大轴心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钢铁协定”,公开表示要以改造欧洲为目标,把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联合起来,以致力于两国的发展以及世界的“正义与和平”。
一时间,德意两国将联手发动欧洲战争,德国统治陆地,意大利控制海洋的传闻甚嚣尘上。许多美国人认为欧洲的战争即将来临。为此,国会还召开了特别会议,讨论这项协定可能带来的后果。
虽然“孤立主义者”仍然在高喊着远离战争的口号,但有军政商界的高层都已经在心照不宣地悄然进行战争准备了。约翰很清楚,自己期盼已久的50000架军用飞机订单就快要出炉了。可是,以目前休斯飞机的状况,却很难消化这笔订单啊。
原因不是出在资金上,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国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在战时都不是问题。关键原因出在零配件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如今美国的航空工业主要聚集在洛杉矶、西雅图、堪萨斯和德州。这些州都是传统的农业州,制造业并不发达,飞机制造厂所需的零配件基本上都来自五大湖区的。现在几家飞机制造商为了尽快获得零件,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
人力短缺问题也很让约翰头疼,即使拿到了联合飞机一半的熟练工人,休斯飞机的劳动力缺口仍然很大。以沃斯堡新工厂为例,当地希望能够尽可能多提供就业岗位。但那是传统农业地区,不是随便拉个农民进工厂就能生产飞机的。从东部地区招募工人也很费时间,还要花大量精力做好安置问题。
这些问题可不是休斯飞机一家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为此头疼。约翰虽然有解决办法,但他又不是“活雷锋”,不会自己掏钱帮别人解决问题的。所以,他拿着解决方案去了军工生产委员会,找到了总负责人詹姆斯·伯恩斯。
詹姆斯这些天也在为飞机产量的事头疼,阿诺德将军已经找了他好几次麻烦了。看到约翰的计划,他立即带着约翰直奔陆军部。面对阿诺德将军和作战计划处、供应部的一票将军们,约翰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
首先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美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情况还是不错的,识字率并不低。飞机制造厂又都采用的是流水线生产,对单个工人的技术要求并不太高。没看到历史上,很多飞机制造厂雇佣的都是“铆工萝西”吗(二战宣传画中的经典女工角色)。约翰的计划是在几大飞机生产基地建立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学校,按照工种对工人进行速成培训。这一招,后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早就用烂了,效果很不错的。
至于零配件的问题,别忘了联邦快递公司是干什么的。约翰提出在地理位置优越、铁路交通便利的堪萨斯(堪萨斯州是美国48个本土州的的地理中心,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通过该地)设立巨型零配件仓储中心。中东部各州工厂生产出的零配件都先到这里集中。各飞机制造厂不再需要跟零部件供应商打交道,直接向堪萨斯中心发需求订单即可。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西雅图、洛杉矶和沃斯堡分别设立分转区,储存大量的通用零部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和运输,压缩中间环节,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仓储中心和分专区也可以起到一部分调节作用,缩短生产线等待零部件的时间。
在场的所有将军都对约翰的计划非常认可,阿诺德将军和萨默维尔准将(战时的陆军后勤部队司令)当即拍板,决定立即实施这一计划。约翰对开培训班没兴趣,但仓储物流计划他可就当仁不让了。
在这方面,联邦快递公司无疑具有丰富的经验,很自然地就拿下这笔生意。约翰之所以这么积极,到不光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他一旦掌握了这条零配件供应渠道,也就间接地捏住了其他航空制造企业的命门。在未来的竞争中,如果有谁想要对休斯飞机下黑手,可别怪约翰对他们不客气。




1937全球速递 第一章 入伍通知书
1939年9月25日,华盛顿下起了小雨。约翰没有去上班,而是一个人在书房里,看着桌上的征兵公告、入伍通知书和体检表格呆。征兵公告上的“山姆大叔”正在向约翰出“i-ant-you!”的召唤。要是平时,这句话一定会约翰联想到后世那档著名的选秀节目。但是现在,他除了感慨命运的无常,已经没有精力去联想其他的了。
没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25天了,很多人的命运都被彻底改变了。但是约翰做梦也没想到,这种事会这么快生在自己身上。自打上周,史汀生叔叔和威廉堂兄联袂找他谈话后,他一连好几天都没缓过神来。已经35岁的自己,怎么就一下子从平民变成职业军人了呢?
事情还要从2o多天前波兰战役爆说起。9月1日4时4o分,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步兵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地撕碎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o万人组成的防线。
抛开龙德斯泰和博克率领的两路大军在波兰平原横冲直撞,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在苏波东部边界蠢蠢欲动不提。9月1日这一天,也正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6军参谋长——马歇尔上任的日子。
这位当初花了14年时间才晋升上尉的老军官,年近六旬了突然时来运转。先是在1938年2月被调至华盛顿,出任美国6军参谋长的特别助理,1o月升任6军副参谋长,之后是代理参谋长,参谋长,晋升少将,授四星上将临时军衔。一举从准将越过众多资历丰富并具有实战经验的少将和中将,成为了美国6军的第一人。虽然因为德国闪击波兰,让他原定的就职仪式泡了汤,但这并不重要,不是吗。
马歇尔上任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重塑6军,建立一支足以保卫国家的武装力量。(很难想象,美国6军现在的实力还排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之后,位列全球第17名。)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为出于明年年底大选的考虑,罗斯福并不能给予他太多的公开支持。
马歇尔面临的情况是这样的:现役6军大约17万人,6军航空兵56个中队,约25oo名飞行员,还有两个小型的实验性质的机械化团。从组织结构上来讲,美国6军虽然在麦克阿瑟任参谋长时就分成了14个军区(理论上应该有14个军),但实际上只有3个还算完整的步兵师,连一个满编的军都凑不出来。
6军的武器装备更是老旧过时,很多部队仍在使用一些一战时期的装备。唯一好一点的就是汽车已经取代了马匹,成为了部队的主要运输工具。除了装备陈旧,部队的军事素质也是惨不忍睹。许多现役军官都缺乏正规、严格的训练,大批高级将领思想老旧,还抱着一战甚至美西战争的经验不放,部队的训练经费只占到军费的2%。
在约翰看来,马歇尔上任之初的计划已经很保守了:现役6军扩充至28万人,国民警卫队增加到12.6万人,淘汰一批一战时期的老旧装备,总花费不过6.75亿美元。这点规模,放到二战时连打个像样的战役都不够。
但就是这样一个计划,也在国会受到了“孤立主义者”的强烈抵制。而白宫的高层却对马歇尔的困境袖手旁观。用史汀生叔叔的话来说,这些人是“宁愿输掉战争,也不愿丢掉选票。”
一直僵持到9月中旬,在史汀生叔叔他们的努力下,国会最后才同意拨款9亿美元用以加强军队建设,这其中还有2.5亿美元是给海军的。
总算拿到了钱,马歇尔就开始招兵买马了。武器装备好解决,美国的工业实力摆在这里,迎头赶上不算太难。士兵的缺口也好解决,现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对很多男青年来说,去当兵总好过失业在家。
关键问题在于军官的缺口,这实在是让马歇尔头疼。因为薪水低、晋升慢,当下的高校毕业生很少有愿意成为职业军官的。(神奇吧,这会的美国职业军官就对学历有要求了。)西点、弗吉尼亚等军校每年的毕业生就这么两、三百个,还不够塞牙缝的。
于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马歇尔就把主意打到了约翰这些有一技之长的“社会青年”身上。兵役委员会开始向一批专业人才放入伍通知书,征召他们参军服役。约翰就这么华丽丽地中招了。
其实说起来,这还是要怪约翰自己。要不是他当初在6军参谋部的那些将军们面前嘚瑟,显摆自己拿手的供应链物流计划,别人还想不起来征召他呢。当约翰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后,他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如此,他说什么也不会跑出来充大头蒜的。飞机产量上不去就上不去呗,又不是休斯飞机一家的问题。现在可好,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根据约翰从6军部打听到的消息,最早对他“动了心思”的,就是仅在那天和他有一面之缘的萨默维尔准将。这位工程兵出身的将军,刚刚奉命组建6军军需补给部队。
后世,美国6军可是分为了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战斗勤务支援部队等三大类几十个兵种。但是在1939年,连最基本的军需补给部队也都才刚刚成立。约翰那天的“卓越”表现,让苦于手里缺少专业人才的萨默维尔准将认定他是块搞后勤的好材料,一门心思想要把他招致麾下。
萨默维尔准将刚一动手,就被同样对约翰十分关注的阿诺德将军现了。阿诺德对约翰更为了解一些,深知约翰背后的政治、经济实力。他觉得把约翰弄去搞运输补给实在太浪费了。这小子在航空制造业神通广大,对他倡导的战略轰炸理论也有研究,来自己的6军航空兵司令部正合适啊。
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星上将”(阿诺德是6军五星上将改授的空军五星上将),一个是美国历史上的工程兵第一人(萨默维尔第一个获得四星上将军衔的工程兵,美国五角大楼就是他主持建造的)。居然,前后脚地向约翰出了邀请,这可真是让约翰“受宠若惊”了。




1937全球速递 上架感言
屈指算来,《1937全球递》这本书已经写了有三个多月了。『第一次在网上写书,还是这种长篇,越写越感觉笔力不足。每天写写删删,更新度实在是愧对书友。
面对书友们的催跟帖,本助理在此深感抱歉。不是本助理不努力,实在是因为业余写作,白天工作忙,晚上还要陪才三岁的儿子玩会,否则老婆大人会不高兴,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来。
虽然更新不多,但这三个月畅总助理过得并不轻松。原本只是因为在网看了15年书了(2oo2年上大学时入的坑,到现在还习惯输.的网址),觉得一直钟爱的外国历史类小说太少,看起来不过瘾,再加上想让儿子以后知道他老爸也是写过书的人,才在网上开的这本书。
一开始并没有报什么太大期望,也没有经验,没存稿,写完第一章就直接出来了。没想到才了几章就收到了站内信,有编辑开始联系签约的事。当时的想法是,外国历史类小说也太冷门了吧,我这种书都能签约。糊里糊涂签了约,才开始感受到了压力。去年年底去外地出差,大半夜的还在小县城的街上找网吧码子,生怕断了更。
好在还有很多书友及时给予了鼓励,责编虎牙姐也一再耐心指点,这本书才能坚持写下去。三个月来,受到了很多书友的支持和帮助,很多建议都让我深受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其他的不敢跟大家保证,但有一点,这本书一定会坚持写下去,绝对不会太监。总不能让畅总(我儿子)知道他老爸曾经“太监”了吧,本助理丢不起这个人。
别的就不多说了,抓紧时间码子。写历史小说不易,写外国小说更难。感谢有你们的陪伴,让我有勇气继续写下去。




1937全球速递 第二章 入伍前的准备
对于自己能够获得阿诺德与萨默维尔这两位“名将”的青睐,约翰丝毫不感到荣幸。他放着好好的商业大亨不当,去参什么军啊。要是当初他没有出来创业,还在家族铁路公司里混日子的话,战时倒是肯定免不了要到部队走一遭。但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傻子都知道让他去为部队生产军火远比让他去参军更有用。
约翰当初答应去军工生产委员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已经基本摆脱服役的命运了。至少,在战争前期可以不用去服役。所以,当阿诺德和萨默维尔向他递来橄榄枝的时候,他请史汀生叔叔出面,委婉地进行了拒绝。
熟料史汀生叔叔不出面还好,一出面却惹来了是非。作为主战派的头面人物,新任6军部长史汀生的一举一动都被那帮“孤立主义者”们盯得死死的。
现在好了,你史汀生口口声声说要整军备战,要加强军队建设,号召大家参军。现在你自己身边的晚辈被征召了,你怎么又出面阻挠呢?你这不是搞双重标准吗?难道你只是想让老百姓的孩子上战场送死吗?
那帮“孤立主义者”可不管约翰身上有什么特殊情况,各种风言风语开始在华盛顿蔓延。很快,约翰不参军都不行了。
当史汀生叔叔和威廉堂兄联袂找到约翰,通知他必须尽快入伍时,约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这是招谁惹谁了,怎么这么倒霉!
好在马歇尔还算识大体,主动给约翰另行安排了一个职务。约翰要是真的去了阿诺德或是萨默维尔那里,史汀生这个6军部长的脸面可就丢尽了。
马歇尔给约翰安排的职务是6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也叫战争计划处、作战处,翻译不同而已)处长助理,还给他一对银树叶(6军中校军衔)。当然了,他这个“中校”不过是临时军衔,是为了与他的处长助理职务相称,方便他和同僚军官们打交道而已。他目前的正式军衔只是6军中尉。
就这还是马歇尔看在史汀生叔叔的面子上给他的优待。要知道那些西点军校的学生,辛辛苦苦地在军校里摸爬滚打了四年,毕业时一般也不过是个少尉。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学员才会被授予中尉军衔。约翰别说正规军校了,连6军后备军官训练团都没参加过的,一入伍就是中尉,已经够高的了。
所以约翰对这个安排并没有不满意,看看人家艾森豪威尔,1911年进的西点,毕业时成绩不好连少尉都没混上,才是个军士长。现在都服役2o多年了,不也才是个中校吗。况且他又不是真打算在军界混一辈子,什么职务、军衔的都对他没有太大意义,他又不指着这点军饷和退伍金过日子。
约翰郁闷的是,这一参军,自己之前的很多计划又得推倒重来了。虽然6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处长助理这份工作还是在华盛顿坐办公室,每天下班还能正常回家,不会被关在军营里。但毕竟穿上了这身军装,很多在军工生产委员会能做的事以后就不方便做了。
最直接的影响是,休斯飞机公司的事情怎么办?自己好不容易从休斯手里要来的控制权,费尽心思打下了大好局面,难道再还给休斯吗?这个老兄不会还向历史上一样胡来吧。
但是不交给休斯,谁能镇得住公司的局面呢?公司副经理雷金纳德?这个德国犹太人也才刚上任一年,管管公司日常事务还行,让他代表公司去跟其他飞机制造商抢订单,估计胜算不大。
总经理助理小汤姆?这小子近两年成长得很快,代表约翰常驻休斯飞机公司,工作也做的有模有样。但他毕竟还年轻,就算背后有老沃森指点,也还差点火候,斗不过其他航空制造企业的那些老油条。
想来想去,最后只能是休斯这个哥哥了。约翰把他关于p-51、b-24、b-36、h-4等几款飞机的计划写成了详细的备忘录,交到了休斯手上。至于休斯最后会不会采纳,约翰只能听天由命了。
“钱这种东西是挣不完的。”约翰这么自己安慰自己,能赚多少是多少吧,只要休斯别把家给败光了就行。
叹了口气,约翰收好了入伍通知书,起身离开书房。小艾拉去幼儿园了,阿黛尔最近搞职工食堂搞出了兴趣,吃过午饭就开车出门,说是去什么汽车餐厅实地考察了。如今已经从军工生产委员会辞了职的约翰,倒成了闲人一枚。
1...3940414243...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