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1937全球速递 第四十三章 哭泣的阿黛尔
等约翰开完会回到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约翰见到小艾拉一个人在那玩布娃娃,就问道:“艾拉,妈妈呢?”
“妈妈在卧室。”艾拉精致的小脸眉头紧锁,一副闷闷不乐的样。
“怎么了,我的小公主?”约翰把女儿抱到了自己腿上,亲昵地捏了捏她的小鼻子。
“妈妈刚才教我学法语的时候,突然哭了,然后就回卧室了。”小艾拉难过地说道:“我没有不听话啊,妈妈为什么要哭。她是不喜欢我了吗?”
“怎么可能,我们艾拉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约翰一边安慰着女儿,一边拿起了扔在沙上的那本法语书。
这是一本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集,约翰前世曾经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最后一课》。从书的折页上看,阿黛尔之前给小艾拉念的是《柏林之围》。在这页书的最后,“广场上一片凄凉的寂静中,听见一声喊叫,一声惨厉的喊叫: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来了”这段,有明显的被泪水打湿的痕迹。
约翰知道,这是一部描写187o年普法战争的小说。阿黛尔这是触景生情了。最近报纸和广播里都是法国战败的消息,阿黛尔为了不让他担心,虽然嘴上一直不说,但心里一定很难受。法国毕竟是她的祖国,是她出生和度过整个童年时代的地方。
安慰了小艾拉几句,让她在家乖乖地听妈妈和苏珊奶奶的话后,约翰起身去了卧室。推开房门,他看到阿黛尔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了脸。约翰走过去,轻轻地来揭开被子,把妻子搂到了自己的怀里。
“亲爱的,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是吗?”满脸泪痕的阿黛尔小声地问道。
约翰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难道安慰她“英勇”的贝当元帅将再一次创造奇迹?恐怕过几天贝当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华盛顿,阿黛会感到更加绝望吧。
“亲爱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能会失败,但是法兰西永远不会。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勇敢的人站出来,继续为它坚持战斗的。你们法兰西民族不是最崇尚自由吗,有什么能阻止他们为了自由而战呢?”
“可是最近几年来,没有人能够阻挡希特勒那个恶魔。《华盛顿邮报》上说昨天德国人已经占领了里昂。”阿黛尔说着说着又哭了。
约翰为妻子拭去了泪水,“想想吉罗将军(阿黛尔还不知道他已经进了德国人的战俘营)、还有戴高乐上校,他现在正指挥一个装甲师与德国人战斗。法国有很那么多像他们一样意志顽强的军人,是不会向德国人屈服的。罗斯福总统已经开始加大对欧洲的支援力度了,相信我,我们会跟上次一样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当阿黛尔在约翰的怀里哭泣的时候,在遥远的法兰西北部,弗朗德平原腹地,法国第一集团军的四个步兵师正在与德国装甲师与党卫军部队进行殊死地搏斗。在他们身后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是敦刻尔克,那里有近5o万英法联军和比利时残军正在等待撤离的船只。
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延缓德国装甲部队的推进度,为“电机”计划争取时间。这些法**人都很清楚,等待自己的只有死亡和战俘营两个结局。但是这样的绝境却激起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在隆隆的炮声中,马赛曲的歌声时常在阵地上空飘荡。
在法国北部边境的一个乡村修道院内,已经61岁的法国第9集团军司令吉罗上将又一次开始了自己的越狱计划。法兰西战役开始的第九天,这位法国上将就在进行前线视察的时候和自己的参谋团队一起被一支德国突击小分队俘虏了。
这已经是吉罗第二次进入德国人的战俘营了。上一次他还是个年富力强的年轻上尉,而现在他已经是个白苍苍,腿脚还有残疾的老人。但是这些并没能阻挡他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他开始重新捡起丢弃了二十多年的德语,努力纠正着自己的音,随时准备乔装逃离。
在法国东北部,默兹河与运河区附近的森林中,夏尔-戴高乐正在集结自己的装甲师,准备对一群正在进攻塞浦路斯师防线的德国步兵动进攻。
虽然戴高乐一直致力于推动法国装甲部队的展,但法国6军对大炮主义的信仰从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是他的老上司贝当元帅,也只是把坦克当做步兵的附属品。这么多年来,戴高乐一直作为国防部的一个边缘角色干着默默无闻的参谋工作,从来不曾获得指挥一支装甲部队的机会。
直到不久前,他才被任命为一支刚刚组建的装甲师的指挥官。虽然他手里只有5o辆雷诺坦克,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支撤退下来的法国炮兵部队,获得了三个野战炮兵营的支援。这让他有力量趁着德国空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因为油料不足从战场上撤离的空隙对德国人动一次突然袭击。
戴高乐的第一仗赢得相当干脆利落,当数千名法军高唱着马赛曲跟随着戴高乐的坦克从敌人后方冲出来时,猝不及防的德国人只抵挡了不到十分钟就被击溃了。大部分人逃进了不远处的森林中,大约了近千人成了俘虏。
当法国士兵和被解救了的塞浦路斯人开始大声欢呼,庆祝胜利的时候,戴高乐心里很清楚,因为法国第二集团军阵线的全面崩溃,这场战斗的胜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现在要做的,是迅集结尽可能更多的部队,去南边的埃纳河组建一条新的防线。
戴高乐把身子探出坦克炮塔,最后看了一眼法国北方的土地。作为一名骄傲的法**官,即使是在坦克里,戴高乐也坚持带着那顶做工考究的圆筒军帽,这让他在人群中异常显眼。“我们走!”他大声命令着部下,赶在德国人的轰炸机回来之前,离开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1937全球速递 第四十四章 罗斯福的生意经
第二天,约翰原本想请假在家陪阿黛尔的。但是阿黛尔却一直催促他去上班。
在她看来约翰的工作多少能对自己的祖国有些帮助,这远比留在家里守着她更重要。于是约翰就在去上班的路上,顺便捎阿黛尔去了法国大使馆。
报纸上说,今天这里将举办一场意在募捐寻求舆论支持的法国侨民聚会。届时法国大使会亲自表演讲,呼吁在美侨胞支持保卫祖国的事业。约翰觉得与其让妻子留在家里胡思乱想,倒不如让她和自己的同胞们待在一起,多少也能寻求点心里安慰。
约翰一到办公室,帕卡琳娜就告诉他,布尔少将正在找他,让他立刻到处长办公室去一趟。推开处长办公室的门,约翰现杰罗和克劳福德也在。
“约翰,你来得正好。事情很紧急,再晚一点我们就不打算等你了。”布尔少将说道:“早上刚刚收到的消息,英国人拒绝了意大利人提出调停建议,丘吉尔内阁决定与德国人继续战斗下去。”
无论是出于前世的记忆,还是这辈子他对丘吉尔的了解,约翰都无比确信,这头英伦斗牛犬是绝对不会轻易认输了。他对这种布尔少将的话丝毫不感到吃惊,他甚至已经预感到对方接下来会说什么了。
“丘吉尔相以一名海军老兵的名义给罗斯福总统了一封电报,恳请我们给予帮助。”说着,布尔处长将一份物资清单递给了杰罗。
“他们现在什么都缺,食品、布料、燃油、铝、铁、橡胶等等。但是最缺的还是武器,英国远征军正在从敦刻尔克撤离,但是他们的装备大概是回不来了。伦敦现在已经开始挨家挨户搜集平底锅来制造飞机,拆除花园铁栅栏来制造步枪了。”
约翰前世曾经看过这方面的趣闻,在194o年夏天的废旧金属回收运动中,连伦敦市政厅和维多利亚教堂墓地的铁栏杆都被拆掉回炉了,只有白金汉宫的栏杆仍然神圣不可侵犯。
未来的那位女王陛下,今年刚14岁的伊丽莎白公主也加入了这场运动,曾经骄傲地向媒体展示过她带着仆人们搜集来的成堆“废旧金属”。
“丘吉尔告诉总统,他计划将英国的武装力量扩充到125万人,此外还有为了对付德国伞降部队招募的5o万地方防御志愿部队(ldv)。这些人再加上从敦刻尔克撤回的那些徒手部队,他们至少还缺少8o万支步枪,还有相当数量机枪、火炮和装甲车辆。”
布尔少将在提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不由地感慨了一下:“到现在我们自己的6军都还没有8o万人呢。那帮孤立主义者一听到要扩军、延长服役期就开始骂政府是战争贩子。年底大选前,罗斯福总统也只能安抚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
“英国人一向不怎么重视6军,物资储备本来就不多。现在德国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他们才开始着急。”对于英国的情况,约翰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我听说ldv招募公告出当天就有25万人去当地警察局报名。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武器和制服放给这些人,甚至连制作臂章的布料都不够。有些人只能在便装袖子上用颜料写上ldv的字样,连展览馆里那些6o年前祖鲁人战争时期的老式步枪都被人拿出来了。”
这些小道消息都是小约瑟夫·肯尼迪告诉他的,他的老爸约瑟夫·肯尼迪是目前的驻英国大使。这位爱尔兰裔天主教徒大使,对目前英国的情况十分悲观,曾多次向国内报告英国将很快输掉这场战争。
虽然约翰他们这些老牌富豪家族,普遍对跪舔罗斯福的老肯尼迪(找人代笔写了本叫《我支持罗斯福》的书,还把罗斯福对此书的批语装裱起来挂在家里)有些瞧不上,但并不妨碍他对小约瑟夫的欣赏。
在约翰看来,这个热爱飞行的棒小伙子可比他那个体弱多病的弟弟(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强多了。
“所以我们得抓紧时间,否则英国佬真撑不住投降了,我们就得自己面对希特勒那个疯子了。”杰罗看完了那份清单,把它递到了克劳福德手中。
“5o万条步枪,还有2万挺轻重机枪!”克劳福德被清单上的数字吓了一跳,“上次采购委员会来的时候就把我们的库存基本搜刮光了。这一个多月,柯尔特和雷明顿兵工厂最多也就可以生产一万五千条步枪,春田兵工厂可能会多一点,但也不会过两万五千条。我们上哪去弄5o万条步枪给他们?”
“想尽一切办法,总统已经下了死命令,赫尔国务卿正在跟他们谈判,让他们用海外军事基地来换这批物资,所以我们必须拿到。”布尔少将透露给他们一个秘密。这次英国人可能会将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的全部13o个海外军事基地都转让给美国,租期99年,租金免费。
“海军那边为了这些军事基地已经疯了。他们把自己封存在巴哈马基地的全部物资,包括大批老式防空火炮和5o艘退役驱逐舰全拿出来了。看着吧,过不了几天,巴哈马基地除了大门什么都不会剩下了。”
海军的做法给了约翰灵感:“这倒是笔划算的买卖,我记得补充兵司令部那边不是有批淘汰下来的旧枪吗。海军能用老式驱逐舰我们干嘛不能用旧枪?英国人以前看不上这些旧枪,现在他们连那些爷爷辈的老枪都拿出来了,应该不会再拒绝用我们淘汰下来的二手货了吧。”
他的想法得到了布尔处长和杰罗上校的支持:“罗伯特,那批旧枪大概有多少?”
之前那批换装是克劳福德亲自负责的,他对淘汰下来的武器数量非常清楚:“大概有17.8万支步枪,机枪的数量比较少,不到6ooo挺。”
“不错,再搜刮搜刮,就差不多已能凑够一半了。年底前凑齐所有物资应该不难。”布尔少将对此很满意:“回去抓紧行动起来吧。杰罗负总责,罗伯特负责筹备物资,运输计划这块,约翰你来负责。这方面你比我们都在行。动作要快,我们必须在英国人撑不住之前把东西给他们送过去。”
“是,长官!”约翰三人立正敬礼后离开了处长办公室。接下来这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将非常艰巨,他们三个还得好好商量一下如何分工配合才行。
1937全球速递 第四十五章 两个“洗地”高手
敦克尔刻,6月4日,清晨。亚历山大少将乘座着一艘高摩托艇巡视着海岸线,以确认所有英国远征军士兵都已经撤离。然后他返回码头区并乘船前往多佛,成为最后一名离开敦克尔刻的英**人。
在他身后,敦克尔刻已经成为了一个布满火焰的可怕地狱,厚重的油烟从燃烧的车辆和物资上升起。而再远一些的地方,法军第1集团军依然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拼死坚守阵地。
在过去的7天中,合计有222艘海军舰艇和大约8oo艘民间船只加入了这次撤退行动,过33万人从这个港口逃出了生天,6.8万人在撤退中阵亡、受伤和失踪。
戈林曾吹嘘他的德国空军将消灭英国远征军。但是这些“帝国雄鹰”遭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殊死抵抗,而且经常因恶劣天气而停飞。戈林在7天里失去了15o架飞机,皇家空军损失了1o6架。从数量上英国人似乎占了点便宜,但是德国人仍然有1ooo架飞机可以使用,而英国人至少有三个精锐战斗机中队已经从皇家空军战斗序列中彻底消失了。
在约翰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与其说是一场战役,倒不如说是在德军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如果不是法国人的牺牲、松软的海滩(航空炸弹的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与大雾天气,以及坦南特海军上校的神勇表演(率领12名军官和15o名士兵,成功领导组织了3o万人登船),英国远征军差点就被德国人彻底留在了这片海滩上。
即便如此他们也丢掉了几乎全部的武器装备,而在目前几乎不可能再次得到补充。皇家海军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共有6艘驱逐舰和243艘其他船只被击沉。
至于英国皇家空军更是伤筋动骨。到了最后几天,不仅是“喷火”、“飓风”、“无畏”战斗机中队,就连“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鱼雷机,甚至侦察机都投入了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再一次教会了约翰什么叫政治家的智慧。一场舆论风暴成功地把这次大溃败包装成了“奇迹般的解救”。英国民众开始将这些敦克尔刻的幸存者当作英雄而不是败军来欢迎,不断给他们送上茶、食品和香烟。
在bbc的广播节目中,丘吉尔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仅管英国即将面临入侵的威胁,但拿破仑入侵失败了,希特勒也将失败!”
约翰也承认,如果英国远征军的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现在英军虽然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将会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但是,这两天英国人接连举行的多场大型庆祝活动,还是让受到前世东方思维影响的约翰有些跟不上英国人的思路。明明被人打得丢盔弃甲,却像打了大胜仗一样来庆祝,不知道的还以为海峡对岸的德国人才是战争的失败者呢。
不过英国政府的这次“洗地”行动效果似乎出奇的好。也许是英国民众迫切需要给自己找点自信心,不管约翰信不信这些官方的宣传,反正他们是信了的。一个又一个被媒体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成为了人们争相讴歌和传颂的对象。
比如约翰手中报纸上的这段报道:“安德鲁上尉指挥着他的连队,打退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当侧翼友邻部队出现缺口,他又主动率领36名士兵,赶去支援,击退了至少5oo名德军。最后当他的部队弹药消耗殆尽,他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艰难跋涉16ooo米,回到后面的阵地,并很快再次投入了战斗……”
在报道的最后,作者骄傲地宣布这位哈罗德·安德鲁上尉已经被乔治六世授予了英国联邦军队的最高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今后,人们在提到这个上尉姓名的时候,都必须在之前冠以“v.c.”的称谓,以示尊敬。
除了军人,一些积极参与撤退行动的平民也被媒体广为传颂。bbc甚至将在英吉利海峡沉没的游艇“布莱顿女孩”号的故事改编成了广播剧。盛赞他们毅然“离开清白的世界,航入地狱之火去拯救我们的士兵。现在这艘小汽船,如同她所有被击毁的勇敢的姊妹们一样,成为不朽。”
虽然约翰个人认为这些报道有些过于煽情,但英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确实因此高涨起来。各地的征兵登记站都开始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一批残疾的一战老兵因被征兵部门拒收而去国防部门口示威抗议。
约翰这边还在感慨丘吉尔的“洗地”能力,一位美国的“洗地”高手再一次刷新了他的三观。
这位高手就是罗斯福总统。自从英法联军节节败退之后,美国民众的危机感也开始逐渐增加,对加强本国国防力量并不太排斥了。但是在是否介入欧洲的战争,介入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罗斯福自打宣布自己将打破总统只连任两届的惯例,参与今年年底的总统选举之后,在这方面就变得更加小心。特别是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和塔夫脱不断攻击他将把美国带入战阵深渊的时候,罗斯福不得不站出来安抚民众,公开表示美国绝对不会介入战争。
这一次,罗斯福为对英国人的武器援助计划想出了一个绝妙的避开《中立法案》武器出口条款的借口——租赁。在他的口中,英国人这次不是购买武器,而是以13o个海外军事基地为抵押,向美国政府租赁借武器。
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你的邻居家里着火了,而你手里恰好有一根可以用来救火的水龙带的话。你不应让他事先付钱买这条水龙带,待火灭后邻居原物送还即可。如果到时候水龙带完好无损地的话,你就不会有损失。如果水管损坏了,你自然可以让他按价赔偿。”
同样是卖军火,给罗斯福这么一包装,竟然立刻变得“伟光正”起来。在众多媒体的配合下,很多“善良”的美国民主居然一改之前的反对态度,将这笔军火交易视为了慷慨、无私、友善的绅士行为。国会这在种舆论形势下很快就批准了这起援助,困扰了全美军火商人的难题,就这么被他绕过去了。
哪怕约翰知道明年3月,参众两院会正式通过的《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他也不得不感慨,罗斯福和丘吉尔操纵媒体“洗地”的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
1937全球速递 第四十六章 选举下注
虽然约翰最近在6军参谋部的工作非常忙,但他还是抽出了一天的时间去参加家族大佬的聚会。『再过半个月,共和党代表大会就要在费城进行总统候选人选举了,范德比尔特家族也到了必须要表态的时候了。
虽然自从罗斯福宣布他将再次参选后,共和党这边的支持率就不太乐观。民众普遍倾向于选择这位“成功”带领他们走出经济危机的强力总统,来领导国家度过这段战乱时期。
但是作为共和党核心力量的组成部分,范德比尔特家族还是要坚定立场,为协助党内同仁打好这次选战尽心尽力的。
约翰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家族会议,四年前他还在辛辛那提当他的分公司经理,只有根据家族“会议精神”乖乖掏钱的份,压根没有参与讨论的资格。
往年,这种事一般都是由家族在政界的代表——威廉堂兄来主持。大堂兄科尼利尔斯负责动家族的媒体力量,哈罗德和艾尔弗雷德则分别负责在工商界和学界摇旗助威。
如今,约翰也算是家族大佬之一了,尤其是进入6军参谋部后,也算是半个“官场中人”,在这方面自然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摆在他们这些家族决策层面前的有三个投资对象:托马斯·杜威、罗伯特·塔夫脱和阿瑟·范登堡。
这三个人里面,跟范德比尔特家族最熟的是今年56岁的阿瑟·范登堡。范登堡做国会参议员已经有18年了,从1937年起就一直是参议院的共和党领袖。
论公,范登堡无论是政治手腕还是施政经验方面都完爆塔夫脱和杜威。特别是他近年来成功弥合了党内两大派别(代表东北部和西海岸的温和建制派和代表中西部和南方的传统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是将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推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论私,范登堡和威廉是几十年的好友和政治伙伴,两人的配合一直非常有默契。约翰也与他的侄子,霍伊特·范登堡私交甚密。
按理说,范德比尔特家族应该尽全力来支持范登堡参加竞选的。可问题恰恰出在范登堡本人身上。
范登堡虽然资历最老,党内地位最高,但斗志并不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次参选甚至有些不情不愿。
近几年由于共和党在历次选举中接连失利,党内要求更换新鲜血液的呼声很高。一批“老面孔”接连在换届中败选,倒是一批出身基层的年轻党员在1938年的中期选举中战绩不俗。
所以,作为党内的元老,范登堡不愿意在这次胜算不高的选举中消耗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人气和威望,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第一个被范德比尔特家淘汰出了资助名单。
剩下的两个候选人,塔夫脱和杜威都是新人。塔夫脱前年刚刚成为联邦参议员,步入全国政坛。而杜威,到现在和还在纽约州当他的检察长。相比较而言,范德比尔特家族对塔夫脱更为熟悉一点。
这位参议员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族——塔夫脱家族的成员。他的爷爷阿方索·塔夫脱在格兰特总统任期内担任过6军部长和司法部长。他的父亲威廉·塔夫脱是美国第27任总统和第1o任最高法院席**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