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全球速递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畅总助理
反正这段时间接触下来,约翰对范弗里特的人品还是满认可的。有这么个顶头上司,至不用担心有什么乌七八糟的破烂事落到自己头上。越想越心动的约翰当即决定,明天抽空给布莱德利打个电话,问问他的意见。
1937全球速递 第三十章 毕业典礼
1941年1月的最后一天,利文沃思堡军校礼堂里,约翰和其他104名短训班同学一起,正在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
3个月的短训班虽然短暂,但却已经在约翰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前,哪怕他穿着军官制服,身上也带着难以遮掩的“商人气息”。如今,无论是在行为举止还是思维方式上,他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名真正的职业陆军军官了”。
这句评语可不是约翰自己说的,而是代表马歇尔参谋长前来参加他们结业仪式的布尔少将说的。约翰听说,他的这个老上司很可能会跟他前后脚离开作战计划处。目前,处里的大部分工作已经是内文斯副处长在负责了。
当麦克奈尔校长、布尔少将,以及一位校友出身的参议员挨个上台致辞的时候,约翰开始回顾起自己在利文沃思堡军校校园里度过的这100多个日日夜夜。
刚进校的那段时间,他曾经觉得3个月的时间是如此漫长。整天待在封闭的学校里,除了学习就是训练,紧张而又枯燥的日子似乎永无尽头。
但是不知不觉中,他就适应了这种简单、乏味的生活,并从中找到了不少乐趣。现在回想起来,约翰自己都有些感慨。没想到他都快奔四十的人,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会这么多新东西。
对于这一点,约翰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点小得意的。入学的时候,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上校无论哪一科在班上都是妥妥的吊车尾。三个月后,他的结业考核总成绩已经上升到了第27名。虽说距离挤进前10名,获得陆军进修勋表(一般短训班结业是不发勋表的,只有少数优秀学员才能获得)还有一段距离,但约翰自己已经很满意了。
当然了,那篇在麦克奈尔校长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在总分中占的比重有点偏大。光这一个“a”就足以将他在班上的名次拉升十几位。但即便不算论文成绩,约翰其它科目的分数在班里也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实约翰自己也清楚,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并不像他这样看中考核成绩。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得“a”得“b”还是得“c”都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能及格顺利结业就可以了。
很多人在结业考试那段时间都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活动晋升或着工作调动上面,只有范弗里特等少数几个人在用心学习。但能最终挤进班上前30名,对约翰提升自信心还是有很大的帮助。这让他坚信,只要肯努力,自己与那些陆军老行伍之间的差距并非不可弥补。
很快,麦克纳尔校长等人的致辞就结束了。接下来,先是范弗里特等班上前10名的同学上台,他们都将获得一枚陆军进修勋表。然后,则是约翰他们上台领取自己的结业证书。
与那些正规的军校学生相比,约翰他们的“毕业典礼”实在是有些简陋。每年夏天,那些硕士班学员毕业的时候,陆军部长和参谋长都会出席毕业典礼,举办地点也会改到露天运动场上。届时,还会有数千名学员家属和观礼嘉宾出席,整个学校都会为此欢庆一整天。
而约翰他们这种短训班学员的毕业典礼就简单得多了(一年好多期,每次都大操大办还不得把校方累死),学员代表的家属和观礼嘉宾总共不过一二十人。大家领完结业证书,再去学校主楼前合个影,扔一下帽子就差不多结束了。
合影的时候,由于约翰军衔最高,他直接站到了麦克奈尔少将的背后。而他的身旁,则是班上的“状元”范弗里特同学。
“约翰,你东西都准备好了吗?”队列里,范弗里特小声地问道。
“什么东西?”约翰不解地问道。
“塞帽子里的东西啊,一会儿不是要扔帽子吗。”范弗里特朝一边努了努嘴,“那帮孩子都快等不急了?”
约翰顺着范弗里特指示的方向看过去,果然有一帮小朋友在那里等着,应该是军校职工或者观礼嘉宾的孩子。
这时候约翰才想起来,他以前好像听人说过,美国军校里有这么一个传统。学员在毕业典礼扔帽子的时候,要在帽子里放一定数额的钱和一张写有寄语的纸条。一会儿他们扔帽子的时候,这些孩子会去抢拾帽子,寓意他们的意志在下一辈中得到传承。
“你怎么不早提醒我。”约翰埋怨道,“我这什么都没准备。”现在再去找笔和纸写寄语也来不及了。
“你口袋里有现金吗,随便塞点就行了,反正也就是个形式。”好心提醒还挨了句埋怨,范弗里特也是无语了。不过他脾气一向很好,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跟约翰计较,还是关心地多说了一句:“没有的话,我兜里还有一点。”
“不用,谢谢,我这有。”说着,约翰就从兜里掏出了一大把零钱。这个年代可没有刷卡也没有移动支付,他早就习惯在兜里预备零钱以备不时之需了。
想了想今年是1941年,约翰就数出了19美元又41美分,塞进了帽子里。他的这一举动,把周围的几个同学看得直咧嘴。他们虽然都是中级军官,但薪水并不高,一般也就塞个几十美分意思一下,最多不超过一美元。
哪有像约翰这样,扔个帽子都能扔出去小20美元,这都快赶上普通步兵半个月的薪水了。这帮熊孩子今天真是赚到了,八九个人抢100多顶帽子,里面还藏了个“大奖”。
扔完帽子,大家就三三两两分散活动了。明天就要离校了(下一批学员还等着住进他们的宿舍呢),大家自然少不了要跟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去庆祝一下。
一来联络一下感情,二来也是找机会发泄一下。毕竟这些人平日里都是一帮舞刀弄枪大老爷们,在学校里装了几个月乖学生,总得找机会释放一下。
一般来说,军校对他们这种已经领了结业证书又没有离校的学员还是很宽容的。决算他么做点略微出格的事,也都会睁只眼闭只眼。就在刚才的毕业典礼上,麦克奈尔校长还按照惯例宣布赦免了某个因为违反军纪校规而被关禁闭学员。
那个被关了禁闭的倒霉蛋,就是卢修斯。这家伙前几天外出回来的时候,酒驾撞翻了学校里的一个告示牌,被罚关了5天禁闭。至于卢修斯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其他同学不知道,约翰心里可是明白的。
前段时间,卢修斯这家伙不知道走了什么门路,把格罗夫斯和费城建筑承包商麦考肖恩的事捅到陆军军法局坎贝尔将军那里。不过后来萨默维尔将军还是在马歇尔的支持下把这件事按下去了。
结果,卢修斯偷鸡不成蚀把米,算计格罗夫斯不成,反倒大大得罪了工程兵老大萨默维尔,日子自然不好过了。约翰听弗雷德说,卢修斯已经被从工程兵建筑部扫地出门,发配到军工生产委员会下面一个顾问机构坐冷板凳去了。也难怪他会在失意之下,作出如此不智的举动。
1937全球速递 第三十一章 巧遇史迪威
“晚上好,魏德迈夫人,祝你生日快乐!”在离开利文沃思堡前的最后一个晚上,约翰应邀去了魏德迈的家。今天是魏德迈夫人安必克的四十岁生日,半个月前,魏德迈夫妇就向他发出了聚会邀请。
“谢谢你!范德比尔特先生。”安比克从约翰手里接过礼物,热情地说道:“你能来真是太好了。阿尔伯特跟我说过很多次,斯坦利的这次手术还多亏了你帮忙,真是太感谢了。”
“举手之劳而已,夫人,您太客气了。”约翰连忙说道:“还有,你可以直接叫我约翰。”
“好的,约翰。你也别叫我夫人了,叫我安比克吧。”说着,安比克就领着约翰向屋里走去:“快进来吧,阿尔伯特去接人了,一会儿就回来。”
进了屋,约翰才发现今晚前来参加聚会的人还真不少,光客厅里就坐了十几个人。大部分人,约翰都不认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看,约翰猜测他们大概是安比克的作家朋友(安比克是名女作家)。
不过约翰很快就在他们中发现了一个“老朋友”。“沃尔什夫人,真没想到会在这见到你。”
约翰惊喜地上前与赛珍珠拥抱致意。上一次他和赛珍珠见面,还是1938年纽约华人举行反日大游行的时候。
“见到你真高兴,约翰。我们这都快有三年没见了吧。”赛珍珠见到约翰也很惊喜。虽然这两年她们没有直接见过面,但一直保持着通讯联系。每年,约翰都会通过赛珍珠给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在香港成立的一个为抗战募集资金、物资的组织)捐一笔不小的款子。
“是啊,一转眼都快三年了。”约翰也感慨道:“你可是一点也没变,还是这么年轻。”
他的小恭维让赛珍珠非常开心,两人正聊得起劲的时候,安比克走了过来,好奇地问道:“珀尔,约翰你们以前认识?”
“我们是38年在玛格丽特(《飘》的作者)的沙龙上认识的。约翰很喜欢中国文化,汉语说得很不错。”赛珍珠代他回答道。
“是吗,约翰,你可真厉害。”安比克由衷地赞叹道:“中国话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我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也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在这方面阿尔伯特都比我强,他至少还能和当地人交流。”
约翰倒是听说过,马歇尔在15步兵团的时候曾要求下属们多学习中文。前世,很多历史资料里都说史迪威、魏德迈这些“中国帮”成员精通汉语。不过想想雷利的中文水平,以及他那一嘴的天津话,约翰也就大概能猜出魏德迈的汉语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了。
“珀尔,你和阿尔伯特他们是怎么认识的?”约翰对于赛珍珠与魏德迈夫妇之间的关系也有些好奇。
“那可早了。1929年,我和阿尔伯特刚到中国没多久就认识珀尔了。”安比克抢先回答道:“那时候阿尔伯特还是个中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军营里。要不是有珀尔陪着我,介绍朋友给我认识,还教会了我写作,我都不知道那三年该怎么才能熬过去。”
约翰听明白了,感情赛珍珠和魏德迈夫妇是十几年的老交情了,貌似她还是安比克走上作家道路的领路人。不过既然赛珍珠跟魏德迈夫妇这么熟,那她是不是也认识雷利啊,约翰有些好奇地问了一句。
“雷利,是以前老去你们家蹭饭的那个大胡子吗?就是那个持枪去教会学校追女学生,还被登了报的那个?”赛珍珠迟疑了一会儿,这个名字她似乎有点印象,但是不太确定,于是就问起了安比克。
“没错,就是他。”安比克点头道:“他开始和阿尔伯特是一个连的,后来退役去做军火生意了。”
赛珍珠和安比克的对话,让一旁的约翰差点没想找条地缝钻进去。雷利这家伙也太没品了吧,持枪去中国教会学校追女生,还上了当地报纸。你这是泡妞还是抢亲啊。这事要是在美国传开了,老范家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好在这个时候,魏德迈回来了,身后还领着一个戴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人。从他那笔挺的腰杆和标准的大兵头型上,不难看出这个人也是一名职业军人。
赛珍珠和安比克显然都认识这位新来的客人,两个人同时迎了上去。趁他们四个人寒暄的时候,约翰找了座位坐了下来。
得亏魏德迈回来的是时候,否则一会儿赛珍珠问起他和雷利的关系,约翰还真不好意思承认那个没品的家伙是自己的表哥。
正当约翰在一旁暗自庆幸的时候,魏德迈发现了他,连忙招呼他道:“约翰,你已经到啦。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沙漏师(hourglass,美国第七步兵师,因该师在完成作战任务时像沙漏一样准时无误而得名)的师长史迪威少将。”
难怪约翰会觉得这个人有点眼熟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史迪威将军啊。要不是他今天没穿军装,约翰肯定早就认出来了。约翰这边还在感慨自己终于见着了活人,魏德迈的下一句话就让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约瑟夫,这位是参谋部作战计划处的范德比尔特上校,他和以前咱们团的雷利是表兄弟。”
约翰在与史迪威握手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来自赛珍珠和安比克的异样目光。不过他还是厚着脸皮,假装没看到,热情地跟史迪威聊了起来。
现在,布莱德利才刚刚起势,艾森豪威尔还在基层吃沙子,史迪威可是马歇尔嫡系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马歇尔最忠心耿耿的铁杆小弟,史迪威从1939年8月调回国内后,就一路平步青云。
他先是去第2步兵师担任了第3旅旅长,军衔由上校晋升为准将,又在几个月后出任了第七步兵师的师长,又由准将有变成了少将。约翰不久前还听处里的同事说起过,现在正和布尔处长竞争第三军军长位置的就是这位史迪威少将。
约翰还知道,历史上,最后胜出登上第三军军长宝座的就是刚晋升少将不都10个月的史迪威。他的军衔也由此迅速变成了中将,实现了两年三级跳。
事实上,要不是这位老兄脾气太急躁,说话过于尖酸刻薄,不给人留情面的话,后面可能就没有艾森豪威尔什么事了。有资料显示,珍珠港事件后,最早奉命制定北非登陆计划,并拟任美国远征军司令的正是史迪威,而不是艾森豪威尔。
不管将来会怎样,这会儿史迪威可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这样一个马歇尔派的标志性人物千里迢迢从佐治亚州惠勒军营跑到堪萨斯州的利文沃思堡,来参加魏德迈夫人的生日聚会。要说仅仅是因为当年一起在中国服役的那点交情,那也太侮辱约翰的智商了。约翰觉得,这里面肯定还有别的含义。
1937全球速递 第三十二章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约翰一边与史迪威和魏德迈聊着天,一边在心里猜测着史迪威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在他看来,史迪威这次很可能是冲着魏德迈的岳父——老斯坦利-恩比克中将的“遗产”来的。
谁都知道,老斯坦利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他苦心经营8年之久的第三集团军(现在美国陆军的规模还远比不上二战时期,一个中将集团军司令在军内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差不多相当于一路诸侯了),但在华盛顿军政两界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无论是在罗斯福总统面前,还是在美国陆军第一人潘兴将军那里,老斯坦利都是能说得上话的。
从马歇尔的角度来说,虽然这两年他在罗斯福的支持和史迪威的配合下,把一帮昏庸无能的老将们赶出了陆军核心层,成功掌握了陆军上层机关的话语权。但是保守派也并非都是无能之辈,很快他们就推出了一批颇具才干的新旗手,并将大部分作战部队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马歇尔要想实现他改革强军的目标,仅仅掌控参谋部是远远不够的,他势必还要在作战部队的控制权上和保守派展开新一轮的斗争。最近,马歇尔就借着陆军扩编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亲信下属去作战部队任职,布莱德利、史迪威、李奇微这些人就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
但是,马歇尔毕竟根基太浅,5年他自己都只是个中校,手中可用之人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人大多军衔较低,有资格担任师级指挥官的都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更不要说集团军一级了。
如今,老斯坦利因病休养恰好给马歇尔提供了一个突破口。约翰估计,马歇尔这次不光是看上了第三集团军司令的位置,很可能还有将老斯坦利那一系人马整个打包收编的意思。
而从老斯坦利的角度来说,他现在因为心脏出了毛病不得不离开军界,也需要为自己的下属们考虑一下,将他们托付给一个合适的对象。如果,马歇尔出的价码合适,将自己这一系归附到对方的旗下,对于老斯坦利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老斯坦利的两个儿子都不在军界发展,女婿魏德迈虽然前途无量,但还年轻,暂时也没有接手的资格。况且马歇尔在接收了他的“遗产”后,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了魏德迈。操作得好的话,将来魏德迈能走得比他更远也说不定(历史上,魏德迈在临退役前晋升了四星上将,勉强算是比他岳父强了那么一点点)。
也许,史迪威千里迢迢跑来参加魏德迈夫人的生意宴会,就是代表马歇尔来向老斯坦利示好的。约翰猜测,马歇尔安排这一出就是为了暗示恩比克中将,他这个老团长并没有忘记当年自己手下的那个小连长。将来一定会重点培养魏德迈,让老斯坦利安心。
脑子里琢磨着这些,约翰的耳朵也没闲着,他从史迪威、赛珍珠和魏德迈夫妇聊天中,听到了不少关于中国的消息。
别看约翰前世是中国人,但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知道得还真未必有史迪威、赛珍珠多。而且他脑袋里的大多都是些经过他人总结、修改过的“历史”,宏观抽象的东西居多,缺少直观感受。
而史迪威他们四个就不一样了。尤其他和赛珍珠这两位,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至少20年。虽然作为“洋人”,他们看到、听到的东西难免会有些片面,理解得也不一定正确,但还是让约翰“开了眼界”。
比如,史迪威他们都对中国的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头疼,史迪威还为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了自己在武汉堵车的遭遇:“有一次,我开车去汉口,不到15公里的路足足开了快两个小时。在中国的街道上,行人、轿子、独轮手推车、托运东西的牲口和黄包车,这些根本就不会主动避让汽车。”
“没错。”同样有在中国驾车经历的魏德迈也说道:“他们总是漫不经心地走在大街上无视你的喇叭,他们习惯于缓慢悠闲的生活方式。你必须如同坐船穿越迷雾一样,时时刻刻睁大眼睛看着前方,不间断而又有规律地按着喇叭……”
听见他们的“吐槽”,约翰突然想了起来,前世他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之所以会和美国人一样习惯靠右行驶,“罪魁祸首”就是魏德迈。当时他因美国援助的车辆都是靠右行驶,建议蒋下令将此定位了交通规范。为此,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还发文抨击魏德迈,说他阴谋将英国汽车赶出中国市场。
虽然在中国的生活并不是都很尽如人意,但史迪威他们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最令约翰吃惊的是,他们四个都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幽默感的。这可与约翰前世的认知大不相同。前世,大部分美国人可都认为华人比较刻板严肃,能被他们普遍承认富有幽默感的,貌似也就一个姚明了吧。
不过,当约翰对此提出了一点点小疑问时,却遭到了他们四个的一致反驳。
“约翰,我们真的没骗你。真正的中国人和你在唐人街看到的那些不太一样。他们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开玩笑。就像我们喜欢拿爱尔兰人开玩笑一样,中国也喜欢哪湖南人开玩笑。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湖南人就是中国的爱尔兰人。”今天聚会的女主人安比克首先作出了回应。(至于为什么是湖南人,作者也不知道。二战期间美军引发的《中缅印战区驻华美军官兵必读手册》里就是这么写的。)
“没错,他们也喜欢嘲笑小气的人、嘲笑乡下人和小市民。他们的交谈充满着智慧和幽默,而且他们也喜欢喜剧性的人物,无论这些人物是他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史迪威也说道:“我在中国的电影院看查尔?卓别林,或者是哈诺德?劳埃德(harold lloyd)或者是劳雷尔(laurel)和哈代(hardy)的喜剧电影的时候,他们的笑点和我们一模一样。”
约翰心说,卓别林这种以肢体搞笑为主的喜剧电影,全世界人看笑点都应该差不多吧。而且这年头有闲钱进电影院看外国电影的中国人,多少还是有一点精神文化追求的,肯定不会是社会底层,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全体中国人。
魏德迈的理由就跟奇葩了,他告诉约翰中国人特别爱笑。“真的,我和安比克曾经雇过一个中国仆人,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笑。甚至连我训斥他办错了事的时候,他都在笑。”
不过在约翰看来,这个中国仆人很可能是没听懂魏德迈在说什么,才会尴尬地在那傻笑。倒是赛珍珠当场找出了一个实例,让约翰一时没法反驳。
赛珍珠找出的这个“佐证”,也是今晚来参加安比克生日聚会的一个客人。约翰之前都没注意到,在这间屋子里还有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年亚裔。
1937全球速递 第三十三章 与史迪威的争执
这位让约翰哑口无言的中年亚裔是赛珍珠和安比克的朋友,同时也是赛珍珠夫妇创办的约翰-黛出版公司的著作人——林语堂。赛珍珠把这位以言语机智幽默著称的中国作家搬出来做例子,约翰也就只能乖乖认输来了。他还能怎么说,连中文里幽默(humor)这个词都是林语堂翻译过来的。
如今,林语堂在美国也算是著名作家了。1937年,约翰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就在辛辛那提的家里见到过一本他的《生活的艺术》。阿黛尔非常喜欢这本书,经常把它放在枕边作为睡前读物。
据约翰所知,在美国和欧洲,《生活的艺术》(其实就是由《吾国吾民》一书中的第九章扩编而成)这本书甚至比《吾国吾民》还要火,曾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五十二周。更不用提林语堂去年刚刚出版的《京华烟云》了,历史上这本书在美国卖了25万册,还为林语堂赢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原来是林先生,久仰久仰!我和我夫人都非常喜欢您的书。”约翰还是第一次见到所谓的“民国大师”,感觉有些好奇。虽然他前世对国内一度流行的“民国大师热”不是很感冒,但也很想知道这些大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