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张邦昌沉思片刻道:“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可错过了。”
当天晚些时候,宋朝拿到了有完颜斜也签字押印的正式协议文本,耿南仲带着主簿秦桧随即和金国特使吴孝民一起前往东京汴梁,吴孝民是辽国汉人,投降金国甚早,目前在金营内担任文书官一职。
此时黄河冰面已经有部分融化,乘坐五百石以下的船只勉强可以抵达对岸。
黄河南岸目前也有了驻军,由由姚平仲的手下部将张曲率两万人部署在开封府的黄河南岸,张曲立刻派一支五百人的军队护送耿南仲和吴孝民前往京城......
紫微宫御书房内,赵桓怔怔地望着桌上的两份文书发呆,两份文书,一份是中级以上将领的表彰封赏方案,而另一封则是金国提出的赎买太原的条件,当然,正式文本还在路上,这是从张邦昌鹰信上抄誉的文本,张邦昌一连发了三份鹰信,将谈判事宜说得很详尽。
御书房内还有五名相国以及大学士唐恪,传阅完张邦昌的报告,众人都一时沉默了,这时,白时中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御书房中的沉默,他嘶哑着声音对赵桓道:“陛下,我觉得金国是对人不对事,他确实憎恨李延庆,之前他们要求交出李延庆就可见一斑,现在既然他们让一步,只要求调走或者撤销军职,我们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其实正如张相国所言,我大宋又不止李延庆一个大将,将他调走,守城主将可以换人嘛!董将军和姚将军都可以,甚至可以让知政堂相国出任主将,为了一个臣子的面子而放弃太原,太不智了。”
旁边何栗出列道:“陛下,微臣建议先解决大将封赏的问题,建议陛下和李延庆、董平等人再谈一谈,争取他们的理解,毕竟收回太原更重要。”
赵桓沉思良久,把封赏方案放到一边,“这样吧!一个时辰后在偏殿召开知政堂议事,通知李延庆、董平和姚平仲三人一起参加。”
众人都退了下去,赵桓却把吴敏留下,“吴爱卿,这件事不好办啊!”赵桓叹了口气道。
赵桓在众人的反复游说下,已经不太想封赏李延庆的手下,这次金国的协议正好是个理由,但问题是,取消封赏李延庆手下,董平和姚平仲也势必将一同取消,得罪了李延庆不怕,就怕得罪了另外两人,失去整个军方的支持,这才是赵桓所担心的。
“陛下,微臣觉得金国的重点还是在李延庆身上,只要把李延庆的事情处理好了,将领的封赏再低调变通一下,我想金国应该也能接受。”
赵桓现在对李延庆很犹豫,如果说功劳震主,威望超过自己,这个只是情绪上的问题,若李延庆低调一点,自己未必不能忍一忍。
但自从父皇派人找了李延庆后,赵桓忽然意识到李延庆在争位这件事上的重要性,李延庆虽然杀死了父皇的使者,算是一种站队,但这站队还是让赵桓不满意,毕竟李延庆没有直接回绝父皇的招揽,只能算是对自己表态,在父皇那边还是打了圆滑,并没有表明立场。
相比之下,董平和姚平仲却态度明确,公开拒绝了父皇的拉拢,这让赵桓心中很不舒服。
现在除了立场不明确外,李延庆似乎又被金国盯上了,金国明确要求撤销他的军权,两面夹击,赵桓已经下定决心,要动一动李延庆了,只是该怎么动,还有待商榷。
吴敏还想再劝,赵桓却摆了摆手,“李延庆之事稍候再说,先把封赏之事解决了再说。”
寒门枭士 第七百六十二章 廷议之怒
半个时辰后,紫微殿偏殿内便已济济一堂,不仅目前在京的知政堂五相都已到位,还包括李延庆、董平和姚平仲三个军方都统,另外还有赵桓最看重的大学士唐恪,以及刚刚赶到京城的耿南仲。
金国特使吴孝民送去了鸿胪寺贵宾馆休息,而耿南仲连一口水也顾不得喝便赶来见天子赵桓,他便被直接带到了紫微殿偏殿。
众人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大殿里充满着一种压抑的沉默,还有一种愤怒的气息,这种愤怒气息是从左边三名将领身上散发出来,就在刚才,李延庆三人已经听白时中介绍了金国的要求之一,禁止对抗金将士进行封赏,他们没有当场翻脸,但是愤怒之情却溢于言表,尽管三人关系一般,但涉及到共同的核心利益时,三人立刻拧成一股绳。
这时,李延庆缓缓道:“陛下可容微臣一言?”
丑媳妇终归要见公婆,尽管赵桓很不希望李延庆开口,但他还是得面对现实,他自诩能说服董平和姚平仲,却对李延庆没有一点把握,李延庆若不表态,那今天的朝会就没有任何意义。
“李爱卿请说!”
“陛下,古人有千金买骨是谓义,商鞅变法又以百金移一木,是为信,正是有信有义,才有千里马辈出,才有秦国的强盛,最终统一天下,观之今天,京城有难,千千万万将士慷慨赴义,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保住了京城,保住了朝廷,保住了大宋社稷,他们所做的这些,难道陛下真的要视而不见吗?如果真的伤透了将士的心,金兵第二次杀来时,谁还肯再替陛下出头卖命?”
偏殿内一片寂静,李延庆的话字字诛心,直斥赵桓和朝廷无情无义,使众人十分难堪,就连本想支持李延庆的董平和姚平仲都不敢吭声了。
这时,白时中呵呵一笑,起身道:“李都统的话太过于偏颇,朝廷有难,大家出力是做臣子的本份,金兵北撤,是知政堂和谈立下的大功,我们就从未想过问陛下要什么封赏......”
“给我闭嘴!”
李延庆怒视白时中,“不要用你们的妥协投降来玷污我的将士!”
这句话顿时让偏殿内一片哗然,白时中气得胸膛都要炸开了,恶狠狠地盯着李延庆,如果说之前他恨李延庆很大程度是为了讨好赵桓而演戏,但现在,他就恨不得用眼光将李延庆千刀万剐。
“你.....你在胡说八道什么!”白时中颤抖着手指着李延庆大吼道。
“李延庆上前一步,目光凌厉地盯着白时中,“金兵是因为你们的和谈才撤退?简直天大的笑话,金兵北撤时已经没有一架巢车,没有一架投石机,攻城梯被摧毁了九成,他们根本已经无力攻城,我们将士偷袭黎阳仓,烧毁金军的百万担草料,金国的战马已经支撑不了十天,这才是他们北撤的原因,和你们的所谓和谈没有半点关系!”
李延庆眼睛里燃烧着怒火,朝廷文官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刁难敌视终于使他忍无可忍,这帮软骨头的文官从内心深处鄙视军功,他们可以看不起军人,但绝不能践踏军人的尊严。
李延庆俨如狮子般的愤怒又仿佛一盆冷水,一下子浇灭了白时中的怒气,他心中忽然畏惧起来,他害怕今天晚上自己被一支冷箭射杀,他眼中闪过一丝胆怯,眼巴巴地向赵桓望去。
此时,赵桓的脸色也极为难看,不过他也看出李延庆的怒火爆发了,这个时候自己若不妥协,和金国的谈判恐怕就会僵持住了。
赵桓克制住了内心的强烈不满,对孙傅使了个眼色,孙傅也曾是赵桓的老师,对他十分了解,孙傅便站起身笑呵呵打圆场道:“李都统为部下争取利益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请先息怒,有什么异议大家可以商量,白相公也先请坐下,听我说几句。”
“好吧!既然我的话李都统不理解,那就请孙相公来说。”白时中找了一个台阶,坐了下来。
李延庆也克制住了内心的愤怒,回自己位子坐下,眼睛却眯成一条缝,脸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
孙傅见两人平静下来,便走出来语重心长道:“我们并不想委屈自己的将士,只是河东和河北还在对付的铁蹄之下,我们不得不暂时隐忍,如果一句话取消将领们的封赏,那就不会有今天的知政堂议事了,我们是想寻找一个折中的方案,既满足了金人的无理要求,也保证了将士们的利益。”
这番话说到了赵桓的心坎上,赵桓连连点头,问道:“不知孙相公有什么好的方案?”
“微臣考虑,可以把封和赏分开,先赏后封,之前我们不是已经拨出了十万顷上田,我们可以再增拨五万顷,专门用来奖励中层以上将领,这实际上还是之前的赏赐,并没有违反金国的条件,赏解决了,我们再说封,我建议知政堂可以先准草拟一个详细的方案,但暂时不要实施,等谈判完全结束以后再颁布施行,最多等一年,不知三位都统是否能接受?”
孙傅目光期待望着李延庆三人。
这时,姚平仲低声问李延庆道:“李都统,你觉得呢?”
李延庆摇了摇头,“士可杀不可辱,为了满足金人的无礼要求而把将士们应得的利益无限期推延,这和杀了强盗反被强盗羞辱有什么区别,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旁边董平也小声道:“我也觉得不妥,拖延一年,最后还是会不了了之,这种事情朝廷干了不止一次。”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耿南仲却站起身道:“陛下,孙相公的方案恐怕不行!”
一语惊四座,所有人的目光都向耿南仲望去,赵桓眉头一皱,“为什么不行?”
耿南仲上前行一礼,“陛下,金国所提的三个条件都有很明确的细节描述,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第二个,细节描述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不仅是中级将领的封官赐爵,普通士兵的赏赐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之前朝廷已经颁布的士兵赏赐方案也必须取消作废,这个问题我在路上和金国特使探讨过,他说得很明确,必须包括之前颁布的土地赏赐方案。”
偏殿内顿时沉默了,孙傅也张了张嘴,说不下去了,金人的条件滴水不漏,他们根本就没有空子可钻。
这时,李延庆冷笑一声道:“金人居然还提了三个条件,不知另外两个条件是什么?”
“这.......”耿南仲满脸难色,第三个条件让他怎么开口。
李延庆注视着耿南仲闪烁的目光,淡淡笑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其中一个条件应该和我有关,对不对?”
“好了!朕有点疲惫了,以后再议,散朝!”
赵桓阴沉着脸,神情沮丧,原本想到打擦边球的办法,也被耿南仲彻底否决了,一时间,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他站起身,一甩袖子,就从侧门扬长而去。
姚平仲摇摇头,“真是荒唐,明明是我们胜利了,最后却要看金人的脸色。”
他长长叹口气,转身走了。
董平却低声问李延庆,“李都统觉得朝廷能以和谈的方式拿回河东路和河北路吗?”
李延庆却冷冷道:“董将军还没有看出来,现在金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为第二次攻打东京做准备吗?”
董平愕然,李延庆拍拍他肩膀,“抓紧时间去募兵吧!我们的个人荣辱不足为虑,只有实实在在的备战才是真正的应对之策。”
董平点点头,“我今天就去蔡州!”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寒门枭士 第七百六十三章 主动去职
耿南仲追上了正准备返回内宫的天子赵桓,“陛下,请等一等!”
赵桓停住了龙辇,问道:“耿爱卿还有什么事?”
“陛下,刚才在偏殿微臣不好说,但吴孝民今天亲口告诉我,有些条款可以和陛下协商。”
赵桓顿时大喜,心中的烦闷和困顿也一扫而光,他连忙道:“朕现在就可以在紫宸殿召见他。”
他随即又令人去请吴敏和孙傅一起参加召见。
紫宸殿是北宋天子进行祭祀以及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半个时辰后,赵桓在紫宸殿接见了金国特使吴孝民,准确说,吴孝民并不是金国皇帝的特使,仅仅只是金军都元帅完颜斜也的特使,他无法代表金国,一般是没有资格在紫宸殿接受大宋天子的召见。
但今天却是一个例外,完颜斜也主导着河北路和河东路的命运,赵桓也破格召见了他。
吴孝民是汉人,他向赵桓行了大礼,随即被请坐下,对面坐着孙傅、吴敏和耿南仲三人。
赵桓坐在高高的龙榻上,笑眯眯问道:“吴先生的先祖一直生活在燕山府吗?”
“回禀陛下,小人先祖是保州遂成县人,大概是在咸平二年,小人的曾曾祖父被辽兵打草谷掠去了辽国,从那时起,小人的祖先就一直生活在辽国了。”
赵桓心中顿时大为怜悯,原来是宋人后裔,咸平二年应该是檀渊之盟的前五年,他又问道:“后来情况如何?”
“小人祖先一直在辽国贵族府中作马奴,负责养马,我父亲因为救了主人一命而被释放为平民,在燕京城开了店铺,又供小人读书,十年前小人考中了辽国进士”
吴孝民侃侃而谈,赵桓的目光却愈加亲切,他心中便先入为主,认定这个宋人后裔吴孝民一定会在感情上帮助宋朝。
但以完颜斜也的老奸巨猾,他怎么可能犯下这种低级错误,这个吴孝民能代表他来宋朝谈判,自然是他精心挑选的心腹,他也需要吴孝民打感情牌劝说宋朝吞下自己的诱饵。
“朕听耿爱卿说,贵方都元帅的三个条件有商榷的余地,不知怎么理解?”
吴孝民微微一笑,“第一个条件就不用说了,想必宋军该庆祝也庆祝过了,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关键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我家都元帅提出,如果第三个条件宋朝处理得好,那么第二个条件可以商榷。”
这时,旁边孙傅问道:“为什么金国这么看重李延庆?”
吴孝民犹豫一下道:“如果我说,李延庆涉及到金国的皇权之争,各位相信吗?”
众人都一怔,赵桓连忙问道:“这是为什么?”
吴孝民不慌不忙道:“关键是老狼主完颜阿骨打之死,据说老狼主临终前留下遗言,替他报仇者可继金国大统,金国是把老狼主之死的罪责放在李延庆身上,所以金国中有人想一心杀死李延庆,但有人不希望李延庆被杀,我家都元帅在攻打东京之前提出的条件就是交出李延庆,但这次他从燕山府述职回来后,口风就变了,可以不交出李延庆,我们估计是有人施压了,不希望金国皇权之争再生波澜。”
吴孝民编出的一番话当然是无稽之谈,金人之所以忌惮李延庆,是因为金国在太原和京城的两次惨败都是败在李延庆手下,金国知道宋人忌惮军心民意,绝不敢交出李延庆,所以才退而求其次,要求宋朝彻底剥夺李延庆的军权。
所谓涉及金国皇权之争只是为了掩盖金人真正忌惮而精心编造的谎言,不得不说,完颜斜也编造的谎言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强烈的带入感,使赵桓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皇位,再加上吴孝民又以宋人后裔的身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竟然使赵桓和几个相国都深信不疑。
“现在金国军营也是派系林立,为了李延庆引出很多矛盾,甚至东西两路主将也因此不和,所以都元帅一定要尽快将李延庆的影响消除,我临走时,都元帅专门接见我,他亲口承诺,只要李延庆在军队中彻底消失,同时调走李延庆的军队,那么第二个条件可以取消,只要这个条件办妥,那宋朝就可以拿一百万两银子赎回太原。”
赵桓又惊又喜,惊讶是对方主帅竟然和自己想到了一起,剥夺李延庆的军权,他一直找不到免去李延庆军权的理由,今天却送上门来了。
而喜是对方答应可以取消第二个条件,这一刻,赵桓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了尽快拿回太原,他今天就免去李延庆的军权,
“我真的很荣幸!”
李延庆坐在书房里,不慌不忙地喝了口茶,浓眉一挑,用一种嘲讽的语气对孙傅道:“我居然会影响到金国的皇权归属,我是不是奇货可居?”
孙傅自然是受赵桓之托,前来和李延庆做最后的交涉,赵桓还是希望李延庆能主动辞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军队的冲击,当然,他也会适当对李延庆做出某些安抚性的让步。
孙傅笑了笑道:“其实那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关心什么时候能收回太原。”
“既然提到太原,那我们就来说说太原,你们确定金国会把太原交还大宋?”
孙傅点点头,“这是对方主动提出以一百万两白银赎买,既然是对方主动提出,我应该是真是的表态。”
李延庆又摇摇头笑道:“不知金国说的太原,是指太原城还是太原府?还有太原以南的州县是不是也一并归还?另外,金兵会不会保证太原城的完好?这些细节你们考虑过吗?”
孙傅一时无言以对,这些细节他们还真没有考虑,他沉吟片刻,“你说的这些,我们在谈判时会一件件落实。”
“好吧!我们言归正传,既然官家决定让我改任文职,那我也没有意见,不过我有两个小小的要求。”
孙傅大喜,连忙道:“只要要求合理,官家一定会酌情考虑。”
“第一个要求,是修改王贵的封赏,他在河北立下大功,只升官两级,偏低了,我希望升他为正四品忠武将军,出任京兆军副都统之职。”
王贵目前是正六品昭武校尉,他在目前的军功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刘錡,但朝廷给他定功是升两级,从正六品升到正五品,赐子爵,李延庆认为不公,希望能升到正四品,名正言顺地出任京兆军副都统,成为刘錡的副将,李延庆淡出军方后,将由刘錡接任他的职务,出任京兆军都统。
京兆军一共有五万人,除了在东京的三万军队外,还有就是驻扎在潼关和蒲津关的两万军队,目前由曹性和高宠统帅,曹性因为背景深厚的缘故,目前是从四品明威将军,也是京兆军副都统。
孙傅点点头,“这个要求应该不过份,相信官家会同意。”
“第二个要求,就是希望将京兆军暂时驻扎在洛阳,如果京城有险,京兆军能及时赶来救援。”
“如果放在荥阳,不是距离京城更进一点?”孙傅笑道。
李延庆摇摇头,“还是洛阳比较好,我担心金兵会封锁崤关,使西军无法及时来援。”
“好吧!我去和官家谈,另外,你个人的官职有什么要求?”
“我无所谓,留在朝廷也好,在外地为官也好,我服从朝廷的安排。”
孙傅对李延庆这个表态非常赞赏,不管他最后去了哪里?但有了这个表态,朝廷中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就很难抓住李延庆的把柄。
“时间不早,我这就回去向官家禀报!”
孙傅起身告辞而去了,待孙傅离去,李延庆冷冷对亲兵道:“你们速去军营,召刘錡和王贵来见我!”
当天晚上宫中传出消息,拟任命李延庆为御史大夫,宣抚荆湖两路。
寒门枭士 第七百六十四章 民意胜天
一更时分,张虎匆匆赶到军营,找到了暂时藏匿在军营内的太学生陈东和贾观二人,他急对二人道:“事情不妙,李都统要被赶去江陵府。”
两人吓了一跳,“发生了什么事?”
“朝廷和金人妥协,答应了金兵的无礼要求,革除李都统军职,调离京城。”
陈东和贾观顿时面面相觑,掩饰不住脸上的震惊,陈东脱口而出,“李都统被赶走,东京怎么办?”
“所以李都统绝不能走,我们需要将他挽留下来。”
“那由军队来挽留最合适!”贾观在一旁道。
张虎目光古怪地看了他一眼,笑道:“用军队来挽留,那就是兵谏了,把它称作军队哗变也不为过。”
贾观吐了一下舌头,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这时,陈东沉静地问道:“张参军来找我们,是都统的意思吗?”
张虎摇摇头,“都统没有这个想法,是莫先生的意思。”
听说是莫俊的安排,陈东便点点头,“都统什么时候离京上任?”
“计划是后天清晨离京,明天下午京兆军要离京开赴洛阳,所以我今晚要把你们带出军营。”
陈东点点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现在就回太学。”
张虎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闪烁着赞许,“需要我什么帮助,尽管开口。”
陈东微微一笑,“暂时不需要,相信经过上次的失败,我们吸取足够多的教训了。”
“那走吧!”
张虎带着两人走出军营,翻身上马,催马向太学方向奔去。
.........
次日一早,朝廷下达了一系列的任命,包括提升刘錡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出任京兆都统制;升王贵为壮武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出任京兆军副都统;同意李延庆辞去东京防御使之职,并卸任都统制,改任荆湖两路宣抚使、校检御史大夫,而东京防御使一职由相国孙傅兼任。
当天下午,刘錡和王贵率领三万京兆军离开了东京汴梁,沿官道向洛阳方向进发。
当天下午,李延庆卸任防御使,即将调离京城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在京城迅速传开了,这个消息俨如滚油中泼入冷水,瞬间便在京城中炸开了。
李延庆在京城的地位已是神一般的存在,听说李延庆要被调走,京城百姓怎么能不群情激愤。
在距离大相国寺不远的东大街一家酒楼内坐满了客人,平时冷冷清清,今天却顾客盈门,这让掌柜又惊又喜,欢喜得嘴都合不拢,不过很快他便知道,这种生意火爆只是昙花一现。
这些顾客都是为打听消息而来,不仅是他的店,几乎所有的酒楼、茶馆、妓馆都坐满了人,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件事,李都统要被调走了。
“我有确切的消息,李都统是被朝廷投降派和金人勾结逼走的,金人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名年轻男子愤怒高声喊道:“金人以谈判为诱饵,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李都统必须削除军权,调离京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