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事实上从昨天黄昏时开始,李延庆便下令在城内实行极为严格的疫情监控,每五户人家推举一人为监视者,每天必须上报五次情况,每百人家设一名总监视者,每五百户设一名医官,同时将皇城军营改造成隔离营,又将北城军营设为观察营,所有外出士兵皆要进观察营居住三天。
不仅如此,宋军还在景龙城瓮城内铺上一层生石灰,并修建一座药水池,所有从城外回来的士兵都先进药水池中浸泡,再换一身新的衣服鞋袜,并将旧衣服扔进土坑中烧掉,然后进军营观察三天。
李延庆一共派出去四千军队,他们各自有任务,除了打扫战场的两千人外,张虎则率领五百骑兵赶去郑州管城县迎接康王赵构,张清则率一千五百人携带火油前往金营进行毁灭,主要是将金营彻底烧毁。
李延庆则来到了蔡府,拜望深居府中的老相国蔡京,蔡京在赵桓登基后并没有离开京城,而是被赵恒勒令他在家中闭门思过,这也使他躲过历史上在南逃路上病故的劫难。
蔡京的相国府原在外城,内城也有一座占地十亩的别宅,赵桓登基后,他便搬回内城居住,将外宅捐给朝廷,虽然蔡京告发王黼得以免罪,但他的几个儿子却没有好运气。
长子蔡攸跟随太上皇被乱军所杀,次子早夭,五子被蛇咬死,三子和四子因涉入王黼一案而被免职流放白州,六子身体不好一直呆在老家,幼子则带着一群孙子回老家避难,目前他身边只有孙子蔡征跟随并照顾他起居。
李延庆来到蔡府,蔡征早已在门口等候,他连忙上前躬身行礼,“欢迎李少保光临,鄙府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蔡征年约三十岁出头,是蔡京的四孙,曾任敷文阁侍制,赵桓登基后已被罢官,不过他深得祖父的书法精髓,书法极好,学问也不错,气质温文尔雅。
李延庆微微笑道:“衙内太客气了,令祖可在?”
“家祖在府中,李少保请随我来。”
李延庆跟随他走进府中,李延庆曾去过外城的蔡相国府,府中金碧辉煌,极为奢侈华丽,但这座内城的别宅却是另一番光景,布置十分简单,器物也略显粗陋,看起来就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户人家,着实让李延庆暗暗佩服,这个蔡京果然善于伪装,难怪在数十年间能几起几伏,确实有过人之处。
李延庆来到内宅,却见一个老者正在园子里种菜,他头戴半旧的平巾,穿一身粗布灰色短衣,下穿粗布灯笼裤,用白布绑腿,脚穿一双旧布鞋,佝偻着后背,手拿一只水瓢正在给菜地浇水,和乡下种地的老农没有任何区别,只见蔡征上前深施一礼,“祖父,李少保来了!”
李延庆不由愣住了,这个种菜的老农居然是蔡京?





寒门枭士 第八百零四章 老相蔡京
李延庆最后一次见到蔡京是去年秋冬之际,那时蔡京虽然老迈,但多少还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可这才半年不见,蔡京的后背居然佝偻了,缩成了一个干巴小老头,完全颠覆了李延庆记忆中的形象。
李延庆看了半晌,终于认出眼前的老者就是昔日的权相蔡京。
“卑职李延庆拜见蔡老相公!”
“原来是李少保,稀客啊!”
蔡京虽然老迈,但一双眼睛却极为锐利,他看了一眼李延庆,微微笑道:“祝贺李少保力挽狂澜,立下不世战功,名垂青史!”
“这是全体将士的功劳,李延庆不过适逢其会,尽一份臣子之职责罢了。”
“李太保太谦虚了,请稍等我片刻,我们去书房说话!”
蔡京在水桶里洗一下手,用布擦干了,这才由长孙搀扶,缓缓向外书房走去。
“李少保请到书房稍坐片刻,容我换一件衣服。”
李延庆点点头,走进了书房,书房内布置得很简单,靠墙放着一架书橱,里面摆满了书和画卷,窗前是一张宽大的书案,后面是一张檀木雕花宽椅,窗边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一只官窑梅瓶,插着一枝含苞待放的菡萏,桌案上铺着一张宣旨,有文房四宝,还有笔架和笔筒。
桌案的正面墙上是蔡京亲笔所写的一幅字,只有四个大字,‘闭门思过!’
李延庆可还记得从前墙上挂的是一条横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不由笑了笑,年迈倒是可能,思过却未必。
这时,一名丫鬟进来给他上了一杯茶,李延庆点点头,在客座上坐了下来,不久,换了一身禅衣的蔡京走进了书房,李延庆连忙起身,蔡京笑道:“让李少保久等了,请坐!”
李延庆又坐了下来,蔡京在李延庆身边的主位上坐下,丫鬟给他也上了茶,蔡京摆了摆手,孙子蔡征关上房门退下了。
“李少保,金兵虽退,但形势还是很严峻啊!”
蔡京轻轻叹了口气道:“官家被金兵掳走,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可怎么办?”
“我就是为此事而来!”
“哦——”
蔡京笑道:“李少保可是想立大宁郡王为新帝?”
大宁郡王赵谌是赵桓的嫡长子,今年只有七岁,跟随母亲朱皇后住在后宫,赵桓即位才半年,因战事激烈,赵桓还没有来得及立他为太子,目前还是郡王身份。
李延庆摇了摇头,“金兵虽北退,但随时会再度杀来,现在是大宋危急时刻,郡王年幼,无法承担起拯救大宋存亡的重任,我考虑拥立康王为新帝。”
“康王?”
蔡京愣了一下,他忽然惊讶道:“对啊!康王在京兆,没有跟随官家进军营。”
李延庆笑了笑,“现在康王殿下已经赶到郑州管城县,我派人去迎接,今天特来请蔡相出山,和我一起拥立新帝!”
李延庆虽然对蔡京没有什么好印象,但蔡京至少和他没有太深的私怨,总不能让白时中、李邦彦、吴敏、耿南仲等人来拥立新帝吧!
相比之下,李延庆反倒觉得蔡京才是自己最好的合作者。
蔡京眼睛一亮,他浸淫官场几十年,怎么可能不知道这里面蕴藏的巨大机会,这是蔡家关键性的转折,他必须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沉思片刻,蔡京眯起眼睛缓缓道:“只怕现在白时中、吴敏等人已经进宫拥立大宁郡王了!”
李延庆淡淡一笑,“白时中等人的府邸大门已被军队把守,他们暂时出不了门,当然,也是为他们的安全着想,怕他们被仇家所害。”
蔡京向李延庆竖起了大拇指,“李少保高明啊!”
.........
蔡征将李延庆送走,随即匆匆赶回外书房,只见祖父佝偻着后背,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蔡征上前行礼,“祖父,李少保已经走了。”
“我知道了,下一步他会去皇宫。”
蔡征犹豫一下,还是忍不住问道:“孙儿不太明白,李延庆为何要立康王,按理,立年幼大宁郡王不是更有利于他控制朝政吗?”
蔡京冷冷一笑,“你以为官家是怎么进金营的,李延庆拦得住帝姬,却拦不住官家吗?你太小看李延庆了,恐怕官家进军营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也是在他的计划之中。”
“这.....这不太可能吧!”
“什么叫不可能,康王怎么会去京兆?李延庆说康王已到郑州管城县,我就知道李延庆早就通知康王进京了,这里面有些细节可能我不了解,但我敢肯定,李延庆早就和康王有勾结了,再说,大宁郡王太年幼,他即位后必然是太后当政,你以为朱皇后会饶过李延庆?只有康王即位,才会有拥立之功。”
蔡征默然,半晌他又道:“祖父也支持康王即位吧!”
“那当然,大宁郡王是嫡长孙、嫡长子,他即位是顺理成章,符合白时中、李邦彦、吴敏等当权相国的利益,但绝不符合我们蔡氏的利益,只有康王即位,我蔡京才会有拥立之功,才是我蔡氏命运的转折。”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全力配合李延庆立康王,这就是李延庆找我的原因,他需要我替他稳住朝纲,征儿,速替祖父更衣,我现在就进朝。”
蔡京立刻更换了朝服,坐在轿子,在蔡征的陪同下向皇宫匆匆赶去。
此时,皇宫内已聚集了近两百名官员,大多以中低层官员为主,知政堂六名相国中,何栗战死,张邦昌和唐恪在金营未归,耿南仲因为抢掠民女而被李延庆囚禁,只剩下吴敏和李邦彦两人,这两人目前被李延庆派兵软禁在家中,而白时中和孙傅两名前任相国也同样遭到软禁的命运。
使百官一时群龙无首,众朝臣聚在在大庆广场上议论纷纷,朝臣中以大学士徐处仁、大学士何矫、吏部侍郎李棁以及御史中丞许翰等人官职最高,但没有相国,很多事情也只能议论而无法做决定。
“徐大学士,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国不可一日无君,官家已被金人掳走,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另立新君?”十几名年轻官员围住资历最高的徐处仁七嘴八舌问道。
徐处仁年约六十余岁,是神宗元丰间进士,为官近四十年,一直恪守中庸,在抗击一时他也属于中间派,既反对妥协投降,也没有信心抗金,主张维护宋朝利益的前提下与金国和谈。
目前局势不明,徐处仁当然不可能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他脸一沉,冷冷道:“官家虽随金人北上,是否返回还为未可知,没有官家退位之诏,谁敢妄言立新帝?”
大学士何矫也对众人道:“是否立新帝是由知政堂相国决定,耿相公、吴相公和李相公都在京城,他们没有表明态度,我们就不要越俎代庖了。”
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蔡公相来了!”
众大臣回头,只见数人簇拥着蔡京走了过来,蔡京为相近四十年,在百官中威望极高,属于朝廷压舱石的性质,有他在,朝廷局面基本上就能稳住。
蔡京出面,使众臣顿时有了主心骨,他们纷纷围上前,急声问道:“公相,现在朝廷该怎么办?”
蔡京摆摆手笑道:“各位大臣不要慌乱,金兵围城朝廷尚能稳住,现在金兵北撤,更应该是朝廷重新运作之时,只要把条理梳理清楚,朝纲就能重振。”
蔡京几句话就使众臣焦躁的内心稳定下来,徐处仁又道:“公相,耿相公、吴相公和李相公都在京城,今天居然没有露面,是不是我们去把他们请来主持朝纲?”
蔡京冷笑一声道:“官家被威逼诱骗去金营谈判,以至身陷虎穴,至今难以脱身,他们三人是罪魁祸首,应该下狱问罪,哪里还轮到他们主持朝纲?”
徐处仁顿时哑口无言,吏部侍郎李棁上前道:“公相觉得我们现在该从何着手?”
蔡京微微一笑,“李少保已经去请示宁德太后了,大家稍安勿躁,等待太后的懿旨!”
众人才恍然醒悟,难怪李延庆没有露面,原来是去请示太后了。
徐处仁等人却心知肚明,难怪蔡京会出来,恐怕就是李延庆把他请来的,李延庆军权在握,朝廷该怎么运转,最终就得由他来决定了。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寒门枭士 第八百零五章 太后懿旨
李延庆并不是一个人去见郑太后,而是和枢密院同知郑望之一同前往觐见,郑望之是原枢密使郑居中族弟,也算是郑太后的娘家人,虽然和郑太后不是姐弟那样关系亲密,只是远房偏枝,但他现在却是郑家在朝廷中官阶最高的子弟。
不过因为是偏支庶子的缘故,郑望之在郑家地位比较低,目前还很难成为郑家在朝廷中的利益代表。
因为范党案的缘故,李延庆和郑望之的关系不错,为了得到郑太后的支持,李延庆便和郑望之达成了某种协议,郑望之负责走通太后路线,作为投桃报李,李延庆支持郑望之入相。
拥立康王赵构登基有三条途径,一是太上皇赵佶或者皇帝赵桓指定赵构继位;二是知政堂六相一直拥立赵构登基;第三便是由百官推荐,太后背书同意。
但难度也很大,关键是大宁郡王赵谌还在宫中,作为皇嫡长孙、皇嫡长子,就算还没有来得及立太子,但按照法理,还是应该由赵谌继位。
历史上康王赵构继位,是因为皇族都被掳走,他才得到机会,现在赵桓的嫡子还在宫中,赵构的难度就比较大。
难度虽然有,但也不是不可能,宋朝已有先例,赵光义不就是接了兄长的帝位,赵佶同样也是接了皇兄的帝位,而且宋朝更讲究贤者为上,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都不是皇长子,所以只要操作得当,康王赵构一样能登基。
宁德殿,郑太后接见了李延庆和郑望之,郑太后年近五十,保养得很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看起来不过三十余岁,她对李延庆很感激,若不是李延庆率军奋力抗金,恐怕她现在已身陷金营,遭受非人虐待,还有她的几个女儿,更是会惨遭异族侮辱。
郑太后坐在一幅竹帘后,只能看见其身影,但看不到她的容貌,郑太后声音很轻柔,听声音便知她不是强势之人,不太会寻求象当年高太后那样垂帘听政。
“李少保,不知能否和金人商议,让官家和太上皇回京?”郑太后忧心忡忡问道。
李延庆叹了口气,“作为臣子,微臣当然希望能够救回太上皇,使大宋免受两帝被掳的羞辱,但微臣听说,太上皇和官家已经先一步被送去了燕京府,恐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但微臣向太后保证,朝廷一定会想尽办法,赎回太上皇和官家。”
“李少保忠义,哀家铭记于心!”
这时,郑望之在一旁道:“启禀太后,赎回太上皇和官家不是一天半天,但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微臣和李少保前来,就是想请太后做主,早立新君!”
郑太后当然知道郑望之和李延庆一起前来,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自己娘家的利益,李延庆手握军权,他必然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所谓让自己做主,无非是为了保证新帝人选的合法性。
她心里虽然有数,但该说的话她还是要说,郑太后沉吟一下道:“太上皇的嫡长孙、官家的嫡长子目前就在宫中,由他来继承父位,于情于理都很适合,李少保觉得呢?”
李延庆欠身道:“如果是太平盛世,大宁郡王即位倒也没有什么影响,可以由百官辅佐,慢慢成长,但现在是大宋生死存亡之际,大宁郡王才七岁,过于年幼,恐怕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请太后明鉴!”
郑望之在一旁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太后,如果是大宁郡王即位,朱皇后必然会以太后身份临朝,微臣也认为在大宋危难时刻,太后临朝方式似乎不妥。”
郑望之是在很含蓄地提醒郑太后,一旦朱太后临朝,将是外戚朱家得势,就和郑家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郑家还会受到打压,这绝不符合郑家的利益,他提醒郑太后要考虑到家族利益。
郑太后当然听懂了郑望之的提醒,她淡淡一笑,“如果不是大宁郡王即位,那还有谁更适合?”
李延庆微微笑道:“康王年富力强,文韬武略,他必能带领大宋走出目前的困境,微臣认为他最适合登基,目前康王殿下在郑州管城县,请太后下懿旨,微臣将亲自带兵迎康王回朝。”
郑太后沉思片刻,“李少保可与其他大臣商议过?”
李延庆点点头,“微臣与蔡公相商议过,他也坚持认为康王最为适合。”
郑太后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只得答应了,“既然李少保认为康王合适,那哀家也没有意见,哀家这就下旨,请康王回朝登基!”
......
就在李延庆刚刚离开内宫,皇后朱琏便匆匆赶来了宁德宫,朱琏向皇太后施个万福,“臣妾特来向母后问安!”
郑太后冷冷看了他一眼道:“你不是来问安,你是有事来找哀家?”
朱琏低声问道:“臣妾听说李少保进宫,想问一问官家的情况。”
“哀家已经问过了,官家早已送去燕京府,短时间内是不会回来了。”
朱琏顿时慌了手脚,“官家回不来,那可怎么办?”
“李少保承诺,会尽力和金人谈判,让官家和太上皇早日回京,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李少保今天主要是来和哀家商议立新君之事。”
朱琏犹豫一下,小声问道:“是要立谌儿为新君吗?”
郑太后沉默了,向、郑、朱三大外戚家族早就达成共识,立赵谌为太子,将来全力辅助赵谌登基,同时让赵谌立向家之女为皇后,以继续保证三大外戚的利益。
可是形势比人强,在这个关键时刻,三大外戚家族谁都不在京城,丢下她们几个孤儿弱母,还指望她们来对抗李延庆?
郑太后叹了口气问道:“你很希望立谌儿为新君?”
“我不知道!”
朱琏摇了摇头,她当然知道三大外戚家族的政治企图,可谌儿毕竟是她的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想到丈夫的遭遇,她心中就揪紧了。
朱琏半晌低声道:“他还那么小,承担不起光复大宋的责任。”
“你明白就好,现在登基风险太大,如果金兵再次南侵,谌儿很有可能会象他父皇一样被迫去金营谈判,相信你绝不会愿意看到那一幕。”
“不!谌儿绝不能去金营。”朱琏失声喊了起来。
“所以李少保提出由康王登基,他也认为大宁郡王年幼,不合适在目前大宋生死存亡之时即位,哀家已经同意了他的方案,由康王继位。”
朱琏心中既失落,但同时也松了口气,皇位应该是属于自己儿子,但被康王拿走,她心中多少感到一丝不公平,但她又想到丈夫热衷皇权,最终却被金兵掳走,她绝不能让自己儿子再重蹈覆辙,想到儿子从此可以远离皇权,远离危险,她心中又长长松了口气。
至于朱家会不会怪自己,朱皇后已经顾不上了。
朱琏屈膝行一礼,“母后的决定,臣妾没有任何意见,一切由母后做主。”
郑太后见儿媳明事理,她心中也略有点歉疚,便低声解释道:“李少保名义上是让哀家做主,实际上他早就决定,只是让哀家下懿旨而已,皇后,你是聪明人,皇权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以实力来说话,现在军权在李少保手中,我们女流之辈若不知进退,一定要和李少保抗衡,恐怕最后难以善终。”
“母后不必再说,臣妾心里明白,保住谌儿平安无事,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权力利益,随他们去吧!”
“你能这样想,是谌儿之福也!”
李延庆和郑望之来到大庆殿广场,百官还聚在在龙首阶前等候消息,见李延庆回来,众官员纷纷涌上前问道:“太后怎么说?”
李延庆高高举起一份旨意,朗声道:“宣太后懿旨!”
百官纷纷跪下,李延庆打开懿旨朗声读道:“靖康有难,朝廷蒙耻,二帝被掳北去,令山河齐暗,国破山河在,大宋社稷依存,还望诸君努力,求索二帝南归。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王构宽厚仁恕,英姿雄才,可继大统,望诸君辛勤辅佐,重整山河,恢复大宋之荣耀,靖康元年五月初十,宁德宫拟旨。”
百官心中大惊,原以为是拥立大宁郡王继位,不料却变成了康王继位,大大出乎众人意料,这时,蔡京带头高声道:“臣等接受太后懿旨,愿拥立康王继大统!”
蔡京率先表态,百官只得纷纷回应,“承太后懿旨,愿拥立康王继大统!”
李延庆收起懿旨,对众人道:“既然太后已下旨,各位也一致同意拥立康王,我们接下来商议如何迎立康王殿下。”
这时,徐处仁问道:“请问李少保,康王殿下现在何处?”
李延庆缓缓道:“康王殿下率军勤王,目前在驻军在郑州管城县,我已派人去告之康王殿下金兵北撤一事,康王殿下不日将进京,在康王殿下回京之前,我建议组成临时议政堂主持朝务,尤其应对城外瘟疫,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否则瘟疫蔓延进城,后果不堪设想。”
蔡京微微笑道:“李少保的建议非常正确及时,不如现在就确定临时议政堂人选。”




寒门枭士 第八百零六章 临时内阁
徐处仁心中忽然一热,他没想到李延庆现在就要组建临时议政堂,没有了耿南仲、吴敏、李邦彦,也没有白时中、孙傅,李延庆显然是把这些人排除在外了,这不就是自己的机会吗?
徐处仁暗骂自己愚蠢,自己居然还为耿南仲等人叫屈,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时候自己不争取,还等何时?连八十岁的蔡京都跑来了,自己还懵懵懂懂,居然现在才反应过来,几十年的从政经验都活在狗身上去了。
除处仁豁然想通,连忙笑呵呵道:“李少保所言有理,疫病如山,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一刻也不能容缓,我建议现在就由百官投票推选临时议政堂人选。”
其他几个重臣,包括大学士何矫、吏部侍郎李棁以及御史中丞许翰都明白了眼前机会,纷纷表态支持成立临时议政堂。
近两百名官员在紫微殿投票,
投票规则是每人可选两人,实行无记名投票,由御史中丞许翰进行监票,结果着实有点出人意料,一个是李延庆以一百八十票的高票当选,排名第二的蔡京也只得了六十三票,其次是宣赞舍人吴革,他只是七品小官,居然排名第三,得票六十票,仅比蔡京少三票,而大学士徐处仁只得了十三票,勉强排名第六,挤进了临时议政堂。
最后按照所得票数选出了太子少保李延庆、老公相蔡京、宣赞舍人吴革以及同知枢密事郑望之、大学士何矫、大学士徐处仁等六人组成临时议政堂,报太后批准,行使知政堂权力。
由于只选举规则中没有设官阶限制,宣赞舍人吴革当选也算是杀出一匹黑马,不过这只是非正式的临时议政堂,所以也没有人特别反对。
1...317318319320321...4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