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临时议政堂的成立标志着停顿已久的朝廷开始重新运转,他们面临的三件大事,一是向天下各州递交文牒,通告京城保卫战胜利,同时宣布太后懿旨;第二件大事便尽快迎回康王登基;第三件大事则是抗击瘟疫。
在中书省议事堂内,蔡京作为老相国主持第一次议政堂商议,蔡京颇为感慨道:“昨天金兵北撤,今天临时议政堂便成立了,首先感谢李少保这几个月为朝廷为社稷付出的巨大努力,没有李少保率军抗击金兵,恐怕在座诸位现在都成金兵的俘虏了。”
李延庆笑道:“这是全军将士的功劳,也是朝廷百官众志成城的结果,不是我李延庆一人的功绩,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不如我们先商议一下防治瘟疫之事,说实话,我非常担心!”
“李少保,有什么异常情况吗?”郑望之听出李延庆话中有话。
李延庆点点头,“今天中午时分,大相国寺北面的五槐巷发现一个疑似病人,是一名九岁男童,上吐下泻,和瘟疫发病初期的病情很相似,昨天停战后,他和其他三个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喝了生水,抓了一只乌鸦烤来吃了。”
众人吓了一跳,徐处仁急问道:“采取措施了吗?”
李延庆点点头,“三个孩子都找到了,他们的家人全部隔离,大家都知道,五槐巷那边都是官租房,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住得很密集,我很担心乌鸦会不会接触到城外的金兵病死者?”
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乌鸦可是吃死人肉的,很难保证它不接触病死者。
蔡京问道:“城外金兵的瘟疫情况怎么样,李少保了解吗?”
李延庆点点头,“昨天军队出去打扫战场,大致了解金兵的瘟疫情况,金兵感染瘟疫者已超过万人,病死三千余人,可以说,瘟疫是金兵被迫北撤的根本原因,而且金兵北撤没有把病倒者带走。”
众人面面相觑,吴革惊讶道:“那不就是让这些生病的金兵等死吗?”
“确实是等死,金兵没有防治瘟疫的有效手段,只有隔离一个办法,他们修建了一座隔离营,所以生病的士兵都被赶进去自生自灭,我们军队过去时,一些病重的士兵正在翻栅栏,企图从隔离营里逃出来,里面大概有七千多人,听说已经死掉一半,里面非常恐怖。”
众人听得后背一阵阵发寒,何矫急问道:“那李少保打算怎么处置这座隔离营?”
李延庆叹了口气,“这座隔离营和金兵的大营一起被宋军士兵烧掉了,已经烧成一片白地,营中所有的金兵都死了,现在的问题是,从金兵撤离到我们军队,中间隔了两个时辰,就不知道这两个时辰期间,究竟有多少生病金兵从隔离营里逃走,附近的郭桥镇、陈桥镇、期城镇、潘镇以及封丘县、长垣县、东明县、阳武县、酸枣县,我已派军队和医官去这些地方搜查,同时通知所有居民向东转移。”
“那需要我们做点什么?”蔡京问道。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我已经得到快报,北撤的金兵今天中午开始渡黄河了,短时间内,金兵应该不会再南下,我想趁这个机会将大部分东京民众向南方疏散出去,把京城人数减少到二十万左右,这个不是我个人能决定,我希望大家一致通过。”
“那往哪里疏散?”
“我们可以在蔡州、陈州、颍州设立疏散点,如果百姓想去江南,我们也不阻拦,只是朝廷要把沿途的救济医疗做好,绝不能让瘟疫传到南方去。”
蔡京点点头,“大家举手表决吧!如果通过疏散决议,那就立刻制定方案。”
众人纷纷举手,六人全部同意李延庆的疏散提议,随即决定由徐处仁牵头,郑望之和吴革辅助,三人制定疏散方案,并挑选五十名官员以及一千名太学生负责疏散京城民众南撤,李延庆又拨出五千军队协助,南撤时间就定在第三天。
蔡京和何矫负责城内疫病防治,他们组织三十名官员参与监控城内疫情的变化。
李延庆则负责外围的疫病防范,以及迎回康王继位。
.......
由于中牟县战场是瘟疫的爆发源头,赵构从郑州管城县前往东京汴京便只能迂回东进,他们先南下到颍昌府北面的长葛县,再沿着惠民河向东北方向的东京汴梁进发。
原本只有两天的路程,现在要走四天才能抵达,赵构当然不止数十人陪同,他是以勤王的名义率领两万西军从京兆府开往汴梁,在郑州管城县又和刘錡、王贵率领的三万京兆军汇合,一共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汴梁。
这次和赵构一起进京官员还有陕西五路经略使范致虚、京兆知府李纲、同州知州汪伯彦,范致虚和李纲是李延庆推荐给赵构,两人已进入了赵构的信任圈。
张虎率五百骑兵在长葛县迎到了赵构,众人得知金兵已北撤,不由加快了速度,向京城进发。
次日下午,大军抵达了尉迟县,这里距离京城约还有百里路程,众人在县城休息时,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骑兵正从远处疾奔而至。
赵构大吃一惊,急令西军统领王渊以及京兆军统领刘錡准备迎战,这时,王贵指着远处大喊道:“不是金兵,是宋军战旗!”
不多时,一名报信兵疾奔而至,在城下高声道:“启禀康王殿下,东京防御使、太子少保李都统率三千骑兵前来迎接殿下归京!”
赵构顿时喜出望外,下令开县城大门,率领众人迎出城去,不多时,三千骑兵在一里外停下,李延庆催马上前,翻身下马,上前单膝跪下抱拳道:“微臣李延庆参见康王殿下!”
赵构连忙上前扶起李延庆,安抚道:“李少保率军抗金,保住了京城,功在社稷,乃我大宋第一功臣!”
“殿下过奖了,请殿下随微臣进京!”
赵构给李延庆使个眼色,又低声问道:“京城情况如何?”
李延庆微微一笑,“太后已下懿旨,由殿下继承大统!”
赵构心中顿时一块大石落下了,长长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皇嫡子大宁郡王顺理登基为帝,那他就没有指望了,没想到李延庆最终还是替自己铺好了路。
李延庆又简单给他说了自己软禁吴敏等人,请蔡京出山稳定局面,又进宫请太后下旨,目前组成了临时参政堂,主持朝廷运转。
赵构连连点头,他心中异常感动,低声对李延庆道:“我赵构能有今天,全仗少保之赐!”
李延庆微微一笑,“这也是大宋时局需要殿下,请殿下在县城休息一夜,明天一早我们出发进京!”
寒门枭士 第八百零七章 康王登基
李延庆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上司范致虚,在李延庆的官宦生涯中,范致虚对他影响极大,仅次于种师道,五年前他们强烈反对北伐,被王黼网罗了营私结党的罪名,给他们扣上范党的帽子,悉数贬职,范致虚被贬去巴蜀,李延庆则贬为嘉鱼县令,在嘉鱼县度过了近两年。
范致虚现在已经六十余岁,不过他身体一向健朗,鹤发童颜,显得神采奕奕。
他拍了拍李延庆肩膀,笑眯眯道:“小老弟不简单啊!短短五年时间便封爵国公,连老夫都自愧不如了。”
旁边李纲笑道:“这就叫时势造英雄,延庆抓住机会建功立业,不仅保住了大宋社稷,也为自己打造了锦绣前程。”
李延庆笑着摆摆手,“两位不要再捧杀我了,我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有数,虽然立下点功绩,但资历尚浅,还得请二位多多提携!”
范致虚哈哈一笑,“这次我和李知府能随康王进京,可是你在提携我们啊!”
这时,李延庆意外看见了韩世忠,便笑了笑道:“有时间我们再细谈,我先去看看老部下!”
“去吧!”
李延庆行一礼,匆匆走到韩世忠面前,韩世忠抱拳行礼,“卑职参见都统!”
“韩将军不是在河东路吗?”
韩世忠摇摇头,“卑职率数千残军从太原南撤后,接到朝廷命令,让我们撤回陕西路,河东路由老将军姚古坐镇,卑职和军队一起编入了陕西军,目前出任陕西军副都统,都统是王渊。”
“原来如此,那汤怀和你在一起吧!”
“在!他在卑职手下出任偏将,都统要见他吗?”
“以后再见吧!今天事情太多,另外你们要做好瘟疫防护,千万不可大意。”
“卑职明白,长葛也出现了瘟疫,听说是中牟县南撤的民众在长葛县发病,所以我们不敢在长葛县停留。”
这时,刘錡和王贵走了上来,两人向李延庆行礼,李延庆给两人一人一拳笑道:“这次去河北没有闹大嘛!”
刘錡憋了一肚子火,摇摇头道:“别提了,我们刚到相州,就遭遇了从大名府杀来的一万女真骑兵,我们在汤阴县迎战,结果连败三阵,损失四千余人,我们被迫退到河内府山区,才摆脱金兵的追击,后来金兵退回相州,但始终封住相州一线,我们无法再进入河北,只得重新渡河南下。”
李延庆眉头一皱,“这件事我怎么一点都不知?你们没有发鸽信吗?”
王贵叹口气道:“信鸽在激战损失了,没法发信给都统,我们在河北吃了败仗,无颜来见都统!”
李延庆拍了拍两人胳膊,安慰他们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太放在心上,而且你们损失并不大,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两人一起行礼,“多谢都统宽容!”
李延庆点点头,“宽容是一回事,但我要详细战报,越详细越好!”
“遵令!”
夜幕降临,县衙大堂内依旧灯火通明,李延庆向康王赵构以及范致虚、李纲等人详细讲述了京城的疫病情况,最后道:“最新情况是五槐的男童确实感染了疫病,他的父母也出现了病情,另外两名男童也有了病情,目前他们家人都已被隔离,殿下,内城人口太多,居住太密集,为了防止瘟疫爆发,临时议政堂决定将五十万人口向南方疏散。”
赵构微微叹息一声,“我们经过长葛县时,听说县城内也爆发了瘟疫,据说源头是从中牟县过来。”
李延庆摇了摇头,“殿下,瘟疫的源头不是中牟县,而是金兵屠杀了三万宋军后没有打扫战场,遍野无头尸体,后来中牟县派人去清理尸体时,很多清理尸体的百姓不幸被感染,说到底,还是金兵造的孽。”
赵构沉思良久,起身道:“我想去外面走走,李少保一起吧!”
李延庆点点头,跟随赵构走出大堂,两人在县衙内缓缓散步,赵构沉声道:“这次瘟疫来势汹汹,刚才你说疏散五十万人南下,我就在考虑,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迁都?”
迁都在赵佶时就已经提及了,为此朝廷还特地改杭州为南京,李延庆并没有反对,他知道现在宋朝的军事力量极为羸弱,这次也是金兵遭遇瘟疫才被迫北撤,如果冬天金兵再度杀来,汴梁恐怕就保不住了,京城是王朝中枢,绝不能置于险地,事实上,东京的大部分财富都已随权贵们南下,迁都已经势在必行。
李延庆点点头,“殿下先回京登基,然后再决定迁都之事。”
赵构见李延庆支持迁都,心中也欢喜起来,他又笑道:“临时议政堂应该不是知政堂吧!”
李延庆也笑道:“那只是防止耿南仲等人立大宁郡王的必要措施,只是临时由百官推选,等殿下任命新相国后,它就解散了。”
“原来如此,关于新相国人选,延庆有没有什么建议?”
李延庆想了想道:“关于左右相,我建议用蔡京和范致虚,蔡京虽然年迈,但他能稳住朝廷,他坐镇朝廷,对现在的局势极为重要,但蔡京毕竟年迈,体力不支,他只能任虚职,由范致虚来负责具体相务。”
赵构没有表态,又问道:“那四个副相呢?”
“四个副相我建议李纲算一个,他清廉正直,很有能力,在中下层官员中威望颇高,其次郑望之请殿下考虑,他关系到郑太后的态度,对殿下坐稳皇位很关键,再一个卑职推荐徐处仁,此人能力一般,但官场资历很深,他为副相,有利于平衡派系,最后一个卑职推荐高深,他是功勋世家的代表,有利于殿下获得功勋世家的支持。”
赵构微微叹了口气,“延庆把自己遗漏了!”
李延庆笑了起来,“殿下,我还是打算留在北方抗金,如果北方没有宋军牵制,恐怕金兵铁骑就会长驱直入,杀到南方去了。”
赵构点点头,“好吧!延庆的推荐,我一定会好好考虑。”
次日一早五万大军继续北上,下午黄昏时分,大军终于抵达了南薰门外,蔡京、徐处仁等大臣率领百官出城迎接康王归来。
赵构在城外沐浴更衣,换上了皇帝大礼冕服,李延庆亲率三千铁甲骑兵护卫康王赵构入城,在大庆殿登基大统。
靖康元年五月,康王赵构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建炎,遥尊皇兄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册封生母韦贤妃为宣和皇太后,立嘉国夫人邢氏为皇后。
同时任命蔡京为太宰兼门下侍郎,范致虚为少宰兼中书侍郎,两人分别为首相和次相,封中书门下平章事。
另外封徐处仁为吏部尚书、郑望之为同枢密院事、李纲封尚书右仆射兼尚书左丞、高深为礼部尚书兼尚书右丞,四人同时封参知政事为副相国。
以上六人组成新知政堂,解散临时议政堂。
李延庆功高至伟,特加爵安阳郡王,开府仪同三司,由太子少保升为太尉,知枢密院事。
赵构登基当天下诏:因靖康大臣主张求和导致误国,李邦彦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浔州安置,吴敏被迁移柳州,耿南仲涉嫌假传圣意,讨好金人,被贬为庶人,流放岭南,其子孙永不录用。
白时中、宇文虚中、李邺等人因出使金朝请求割地,被贬往广南各州并安置其地。
赵构随即下旨嘉奖抗金军民,并大赦天下。
寒门枭士 第八百零八章 迁都议事
东京汴梁虽然南城已开启,但北城外依旧是一片废墟,俨如死神一般的瘟疫病毒依旧在北城外游荡,寻找进城肆虐的机会,北城外一直到陈桥镇一带都成了生命禁区,没有人敢进入。
从金兵隔离营逃走的数百名生病士兵尸体都已陆续发现,都在隔离营周围不远处,最远的一名士兵逃到了陈桥镇南面的树林内,距离隔离营二十里。
与此同时,城内已经发现九名疫病感染者,知政堂正式批准了临时议政堂的决议,疏散五十万民众南下。
这时,迁都的呼声再度在京城内兴起。
与此同时,沉寂已久的商业也重新恢复,主要以餐饮为主,位于潘楼街的一窟鬼茶馆也是京城有名的茶馆之一,由于南城门开启,位于南城十五里外的玉泉山成了京城各家茶馆的水源地。
虽然城内谈疫色变,官府劝告百姓尽量少出门,但还是挡不住茶友们谈论八卦的热情,中午时分,一窟鬼茶馆内坐满了客人。
茶馆内客人们的谈论得热情似火,主要话题就是迁都。
一名老客人抿了一口香茗,放下手中茶盏,轻轻喉咙道:“我儿子就是杭州新宫的副监工,昨天收到他的来信,宫殿在上个月就完工了,修建在凤凰山上,虽比东京的宫殿小一点,但如果去掉延福宫,其实皇宫宫阁也差不多,只是朝廷所在的皇城稍微小了一点,只能以后再慢慢扩建了。”
“龚老,你意思是说,朝廷真的要迁都?”
“那当然,宫殿都修好了,不迁都岂不是浪费了。”
“当陪都也不错啊!”
这时,一名茶商起身道:“各位,我刚从杭州钱塘县过来,我来说两句吧!”
众人都安静下来,茶商笑道:“矾楼已经在西湖边修起来了,和东京的矾楼一模一样,不过叫做丰乐楼,还有朱骷髅茶馆、曹婆婆肉饼,还有潘楼、清风楼、宝妍斋、聚金银铺,这样说吧!御街上有的店铺,在西湖边都出现了,而且掌柜、伙计、茶妓都是原来的人,在西湖东岸,贵府宅修建得一座比一座精致,在钱塘县内走,就感觉回到东京一样,口音和这边完全没有区别,本地人也不得不卷着舌头说官话,说句实在点的话,虽然形式上还没有迁都,但实际上和迁都没有什么区别了,就等皇帝后妃们过去。”
大堂里沉寂下来,这时,忽然有人忿忿道:“如果迁都去杭州,我们在东京的房产怎么办?几代人辛苦攒下的财富就这样没有了吗?”
掌柜伏在柜台上接口道:“贾员外,大家都是一样,两年前我家西外城的小宅子还值几万贯钱,可现在呢?房子还空在那里,可已经不值钱了,谁愿意要,我五百贯钱卖给他,我们家还算幸运的,至少房子还在,北外城才更惨,什么都没有了,被夷为平地,这时候再拿房产说事,就是笑话了。”
茶商也道:“掌柜说得对,昨天我去一趟西城,昔日最豪华的蔡相国府已经被一把火烧毁,那可是花了上百万贯修建的豪宅,遇到战争,只有黄金白银有用,再豪华的房宅土地也会一文不值,聪明一点的人早早去杭州买了土地,听说宝妍斋的李员外前几年在西湖边买了三千亩土地,现在已经涨了一万倍。”
“涨一万倍,不会吧!”众人都惊呼起来。
“怎么不会,方腊造反逼近杭州之时,钱塘县到处都在甩卖房宅,西湖边一座十亩的宅子,百贯钱就可以买下来了,一亩宅地也就十贯钱,现在西湖边一亩宅地十万贯钱还不一定买得到,这不就涨了一万倍吗?”
“那李员外岂不是成了天下第一富翁?”
“差不多吧!人家有眼光,敢在杭州地价最低时大量囤地,还有曹家,当时把凤凰山买下来了,现在捐出来修建皇宫,这个人情还不知怎么还呢!”
谈论起房宅,很多人都动了心,得赶紧趁手中有点余钱,去江南置办房产了,杭州买不起就去苏州或者去常州、江宁府,众人都意识到迁都已成定局,再不动手就晚了。
就在百姓们议论迁都之时,紫微殿内也在举行一场正式朝会,商议迁都事宜。
这是一次小朝会,参加朝会的大臣不多,但都是三品以上重臣,除了六位相国外,还有太尉李延庆、兵部尚书孙傅、刑部尚书吕好问、吏部侍郎李若水、户部侍郎黄潜善、礼部侍郎汪伯彦、刑部侍郎吴革、兵部侍郎张叔夜、观文殿大学士路允迪、保和殿大学士何矫,龙图阁学士耿延禧、开封府尹聂山、太常卿李棁以及御史中丞许翰等等共二十余人。
其实迁都已是朝野共识,包括两位皇太后,即郑太后和韦太后都先后下旨同意迁都,疫病爆发固然是一方面,权贵们纷纷南迁也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战争威胁,河北和中原地区已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作为中央集权重地的京城,放在被战争严重威胁并破坏殆尽的四战之地无论如何是不适合了。
所以迁都已成为决议,现在需要讨论何时迁都,以及怎么迁都?
“李太尉,关于迁都时间安排,你来说一说意见吧!”赵构看了看坐在第一排的李延庆,笑着请他表态。
李延庆起身行一礼,“陛下,各位大臣,迁都是一件大事,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要尽可能地面面俱到,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迁移完成,现在是五月,距离下一次结冰期还有半年,如果金兵再次南侵,很可能会是在年底,那时进入冬季,瘟疫的影响也基本上减弱了,也就是说,我们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我建议定下先人后物的原则,先把人员迁移南下,再着手各种物资迁移,争取三个月内完成都城迁移的各种事宜。”
“那会不会金兵在我们迁都期间前来偷袭?”李纲问道。
李延庆想了想道:“有这个可能,但受疫情影响,金兵即使前来偷袭也是小规模的骚扰,不会大规模南下,我们需要在黄河边上做好防御准备,保证迁都顺利进行。”
赵构点点头,“防御安排就由李太尉和枢密院全权负责,另外迁都的步骤安排,范相公给大家说一说吧!”
范致虚是迁都的总负责人,他调集六部九寺的三十余名官员成立了迁都转运司,全盘负责事宜,范致虚起身道:“具体迁都方案还在拟定之中,很快就会出来,微臣可以大致说说迁都步骤。”
大殿内安静下来,众人认真听取范致虚的报告。
“昨天我们向南方各州发布了船只征用令,要求各州百石以上船只都调往京城,目前从蔡、陈、颍三州已征集到八百余艘船只,正赶往京城,估计最后能征集到万余艘船,这是迁都运输的有力保障,到时商家和百姓南迁都可以租用官船,老人也可以乘船南下,这些我们会仔细安排,事实上,仅从东京迁都来考虑,事情并不算繁琐,从前年开始就出现了迁移潮,京城的豪门大户基本都已迁移完成,现在只是普通平民的迁移,难度要小得多,但如果考虑到大迁都,情况就复杂了。”
“请问范相公,大迁都是什么意思?”李延庆不解地问道。
范致虚轻轻叹了口气,“大迁都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包括开封府、洛阳府、京西北路、京东两路、淮南东路、河东路和陕西路,也就是整个黄河以南地区的汉人大撤退,可以参考西晋汉民南迁,这不是朝廷能控制,就像河北民众南逃一样,无法预料,也不可避免。”
“那南迁路上怎么安排?”赵构眉头一皱问道。
“启禀陛下,从昨天开始,五十万民众的疏散已经启动,但这次疏散和迁都结合起来,绝大部分民众都选择去长江以南,基本由沿途官府负责施粥施药赈济,我们动员了一千名太学生,还调动了五十余名官员,保证三条官道上,每十里就有一座施粥大棚,每二十里会有一座医药救护大帐。
至于民众南下后安置,主要放在两浙路、江南东路以及江南西路,河东路百姓南撤安置在荆湖两路,陕西路百姓南撤安置在巴蜀地区,正如李太尉刚才所言,官府路上赈济只能延续半年,到冬天时截止,如果是以后数年间的南迁,官府就无法在路上照顾了,只能在安置上进行照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