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刘韐摇摇头,“如果依附宋朝,头三年免税,如果遇到大灾也可以免税,如果是替朝廷养马,不但免税还有丰厚的报酬,就普通牧民而言,每户人家每年五只羊。”
两人惊喜万分,“这是真的吗?”
旁边拓跋鲁笑道:“当然是真的,我们黑党项就是这样交税,我们部落替京兆军养马,一只羊都不用交,每月每人还有三斗米的补贴,养成的战马交割时还能得到每匹马五贯钱的收入。”
两人兴奋得直搓手,站起身道:“我们这就去甘州!”
众人告辞走了,刘子羽走进大帐笑道:“父亲今天收获很大啊!”
刘韐微微笑道:“确实有点出乎意料,难怪李都统告诉我,这个拓跋鲁很能干,果然如此,没有令我失望。”
“父亲有没有考虑把回鹘也拉进来?”
“我考虑过,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回鹘在肃州,这一来一去,加上交涉,至少要半个月,但我担心羌人都恐怕来不及。”
刘子羽想了想道:“两万西夏军从甘州过来没有这么快,即使过来也未必立刻交战,我们可以反其道行军,等他们杀到这里,我们却已经在凉州了,这样,我估计骑兵都能赶到。”
刘韐点点头,“这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调头走大斗拔谷。”
寒门枭士 第九百五十五章 灭国之战(八)
甘肃军司都督叫做英挺,是兵部尚书英贵的长子,年约三十余岁,从军十几年,和宋军激战无数,也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原本跟随李察哥镇压河西各族人造反,同时逼迫他们缴纳骤增数倍的税赋,李察哥返回兴庆府后,便由他统帅河西的两万西夏军。
英挺已经接到新的命令,令他立刻率军赶去会州,阻击宋军西路军北上,这个命令是天子亲自下达,他不敢怠慢,率领两万人从甘州一路南下。
这天上午,英挺率领两万骑兵赶到了零波镇,这里是会州北上的必经之路,零波镇是零波山脚下的一座小镇,因为交通位置特殊而出现,这里是一处三岔口,北上的商队到这里。就会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向西去河西走廊,要么向北去兴庆府。
英挺一路上都没有遇到宋军,再向前走百里便是黄河了,对岸是宋境,宋军怎么也不可能这些天只走百里,难道他们杀去兴庆府了?
这种可能性最大,但天子的手令是要自己歼灭宋军,保住河西五州,如果自己离开河西,恐怕天子不会饶过自己。
但自己明明就从河西走廊过来,宋军没有去河西,他们又会去哪里?
就在英挺愁肠百结,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之时,甘肃军司忽然传来消息,一支数万人的宋军出现在甘州。
这个消息让英挺一时呆住了,半晌他才明白过来,宋军一定是走大斗拔谷,只有这样,宋军才能和自己相错而过。
英挺心中恼怒万分,甘肃军司还有大量没有送去兴庆府的税羊,这下子全部变成宋军的囊中之物了。
愤怒归愤怒,英挺还是无奈地下令回撤,他又率领两万军星夜兼程赶回甘州
这天晚上,两万西夏骑兵过了平凉山,这里已是凉州的北部,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军队已连续奔行了两天一夜,士兵们筋疲力尽,战马也支持不住了。
英挺也知道回去也救不了军司,便下令全军就地休息,天亮后再出发。
士兵们纷纷下马倒地休息,任凭战马在四周吃草,在草原上也没有地方拴马,一般都是放任自由,战马也不会远去,等天亮时再寻回战马继续行军。
夜色越来越深,士兵们也进入了深层睡眠,这时,西面来了一队西夏骑兵,约二十人左右,战马上托着大包,外围岗哨远远问道:“是什么人?”
“我们从兴庆府来,天子有重要命令给英都督!”
为首士兵说一口流利的西夏语,高高举起一面金牌。
片刻,两名岗哨上前,问道:“命令在哪里?我们交给都督!”
为首士兵取出一支皮筒递给岗哨,又道:“另外还有口谕,需要当面告诉都督,我们二十人,每人记一句。”
这是西夏人传递重要情报的一种方式,将情报拆开来告诉不同的人,到目的地后每人再重复一遍,情报又组合起来,这样路上就算被抓住一两个人,情报也不会泄露。
岗哨接过虎头皮筒,点点头,“你们随我来!”
岗哨在前面带路,二十名送信士兵对望一眼,加快马速跟上了哨兵。
他们一连过了三道岗哨,来到士兵们休息之处,只见地上都是熟睡中的士兵,战马在他们周围安静地吃草。
“都督就在前面大帐内,你们下马吧!搜身后才能过去。”
二十名送信士兵对望一眼,同时点头,他们忽然调头向两边疾奔。
岗哨大吃一惊,“你们做什么?”
他大喊起来,“拦住前面的人!”
这时,二十名士兵取出火折子,点燃了马背后面的大包,大包内露出一截火绳,就是为了便于引火,他们随即将大包抛下马背,调头便向外围奔去。
他们只奔出两百步远,身后便传来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一连响了二十声爆炸,这是八十斤的爆城型震天雷,以强大的杀伤力和爆炸声成为震天雷之王,整个大地都颤抖起来,数万匹战马受惊,稀溜溜一声暴叫,开始向远处草原狂奔而去。
爆炸声同时也是士兵从睡梦中纷纷惊醒,无数人痛苦地捂住耳朵,他们被强烈的爆炸声冲击,耳朵都失聪了。
这时,都督安挺从大帐内冲出来,大吼道:“怎么回事?”
“不知是原因,好像有人来送情报出事了。”
就在这时,大地再一次颤抖起来,数里外出现了一条黑线,铺天盖地的骑兵向这边杀来。
安挺大惊失色,急喊道:“上马迎战!”
很快,士兵们纷纷大喊道:“马受惊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安挺这才醒悟,刚才的爆炸是为了将战马惊走,宋军的策略简直太匪夷所思,但又恰恰刺中了他们的要害,没有战马,这些骑兵恐怕连怎么作战都不会了。
无奈,他只得大喊:“迅速后撤,到树林内集结!”
他们身后数里外就是大片树林,但他话音刚落,身后忽然传来低沉的号角声,“呜”
只见从不远处的树林内杀出了无数的羌人骑兵,怒吼着向他们杀来。
这时两万宋军骑兵也杀到了,没有战马的西夏士兵混乱成一团,迅速崩溃了,各自没命地向四下奔逃,宋军骑兵和羌人骑兵以及黑党项骑兵在后面掩杀,整个草原沦为了大屠杀的场所
天亮时,战争终于结束,西夏军受惊的战马几乎都被外围的宋军截获,草原上到处是被杀的西夏军士兵,鲜血染红了草原,野狼闻到血腥之气,在远处嗷叫,天空也出现了大量的乌鸦和鹰,在空中盘旋。
这一战,西夏士兵被杀一万八千余人,主将英挺也死在乱军之中,宋军和羌人伤亡不足千人,大部分都以受伤为主,阵亡极少。
河西走廊的两万西夏军被全歼,就意味着河西走廊落入了宋军手中,刘韐留一万军守凉州,他率领两万军继续向肃州方向进发,他的任务,是要将包括敦煌在内的全部河西走廊收入囊中。
.......
经过数日急行军,李延庆的十万大军已经抵达了灵州,灵州就是西平府,上一次李延庆就是攻下西平府后,西夏开始求和。
西平府可以说是兴庆府的入口,夺取西平府,下面可就是咽喉静州,如果再夺取静州,就直接兵临城下,抵达西夏的心脏兴庆府。
李察哥在夏州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兴庆府,这时,党项各族的军队还在集结中,为了保住西平府,李乾顺便下令韦州的三万军队北撤西平府,放弃了韦州、赏移口和踏割寨。
佯攻葫芦水大峡谷的四万军队在发现西夏军北撤后,便在刘铁的率领下疾速北上,一连夺下赏移口、踏割寨和韦州,在灵州城下和李延庆的大军会师,使灵州城下的宋军总人数达十四万人之多。
李延庆下令在灵州城下扎下大营,等待着攻城的命令。
宋军大营延绵二十余里,声势浩大,一早,刘錡带着一名男子匆匆来到中军大帐前,他对外面亲兵道:“请报告都统,就说人找到了。”
“请大将军稍候!”
亲兵快步进帐,片刻出来道:“都统请大将军进去!”
刘錡让男子稍等片刻,他先进了大帐,只见李延庆站在一幅巨大的西夏地图上,兴致勃勃地在上面安插红旗。
“都统是在为河西的战报欣喜吗?”
“那当然!”
李延庆笑道:“河西被攻占,刘经略功高盖世,我要向官家禀报,要求官家重封刘经略。”
“可都统的功劳更大啊!”
“我还没有完成呢!说不定西夏会反转,有情报说,西夏已经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加上西平府和兴庆府原来的驻军,差不多快二十万了,我们的恶战才刚刚开始。”
“我相信我们会取得最后胜利!”
刘錡又对李延庆笑道:“都统要找的人,我已经在顺州找到了,现在就在帐外。”
“快请他进来!”
片刻,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躬身施礼,“小人杨兆方,参见李经略使!”
寒门枭士 第九百五十六章 灭国之战 9
这个杨兆方是西夏工部的一名郎中,专门负责西夏城池桥梁的修建和维修,去年因一起塌桥事件被罢免官职,赋闲在顺州老家,李延庆是从夏州一名官员的口中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便令斥候营将这名官员请到宋军大营来。
李延庆打量他一下笑道:“你是汉人?”
“在下祖父是宋民,现在小人是西夏人。”
李延庆点点头,看来这个人西夏归属感还很强,不过李延庆也不在意,他又笑道:“我找你来,是有一件事想请教一下。”
“不敢,李经略尽管问,小人知无不答。”
“是这样,我们在维修夏州城时,发现城墙大石之间的砂浆都风化了,整个城墙就是靠石块之间互相堆砌,很不牢靠,但宋朝的城墙却没有这种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杨兆和叹了口气,“经略使说得情况我很清楚,我是因为一座桥梁的坍塌而被免职,而这座桥梁坍塌的原因,就是您说的砂浆风化,在西夏,这种情况很普遍了。”
“但根据我的随军工匠说,你们砌城时没有用米浆,直接用石灰拌上沙子当泥浆,是这样吗?”
杨兆和苦笑一声,“西夏不产大米,用的是面浆,但面浆的粘合度不够,这倒不是主要原因,而是西夏风沙大,气候干燥,建筑很容易风化,所以城墙一般每隔三十年就要重修一次,但受财力影响,也只有兴庆府城墙能做到这一点,其他城池或者五十年一次,甚至从未重修,比如夏州城,上一次重修是在六十年前了。”
“那灵州和静州呢?”
杨兆和沉默片刻道:“经略使是在寻找城墙的弱点吗?”
李延庆目光锐利地注视着他,“你不愿说我也不勉强,但这是你的机会,西夏灭亡后,我们肯定会重用一批本地汉人官员,你自己考虑吧!”
沉默良久,杨兆和叹息一声道:“灵州城墙中间填的是沙子,就算外面一层大石坍塌,也是沙子倾泄而下,但城门处的城墙却是中空的,里面用木头支撑,已经超过五十年,差不多六十年了,非常腐朽,静州也一样,我去年就写报告,要求重修灵州和静州,但还没有得到回应就被免职。”
“兴庆府城墙有弱点吗?”李延庆又注视着他问道。
杨兆和点点头,“也有弱点,如果你真能攻到兴庆府城下,我就全盘托出。”
“好吧!杨先生请先下去休息。”
亲兵将杨兆方带了下去,刘笑道:“都统真不打算用攻城梯了?”
李延庆淡淡一笑,“如果金兵有我们的震天雷,我想他们也不会再用攻城梯!”
.........
入夜,在灵州城外一里处,出现数十名黑影,他们行动迅速,动作矫健,搬运着几颗巨大的震天雷向灵州南城门一步步靠近,而在两里外,五万步兵和五千骑兵已经准备就绪,京兆军一年来苦练夜战技巧,几乎每一个士兵都能在夜战作战,而夜间作战恰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弱点。
李延庆也骑在战马之上,远远注视着西平城,一旦攻入城中,双方就会以巷战为主,而骑兵在巷战中很不方便,反而是步兵更占优势。
为这次北征,李延庆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士兵不仅长期训练夜战,也进行了巷战的强化训练,包括专门用于巷战的短射弩箭,这种弩箭杀伤距离只有五十步,优点就是小巧便利,能够迅速上弦射击,另外,铁火雷也是巷战的利器,还有毒烟弹,这种毒烟弹是北宋早期发明,也就一只茶杯大小,里面有砒霜和狼毒,燃烧后会产生毒烟。
只是早期的火药不行,使毒烟弹效果不佳,这次宋军用改良后的高效燃烧火药和研磨成细粉的狼毒砒霜混合在一起,燃烧起来会产生大量的毒烟,对躲在房间里的敌人将是一个巨大灾难,算是一种早期的化学武器。
除了五万步兵外,李延庆还在外围部署了两万骑兵,他们的任务就是对逃出来的西夏军士兵进行剿杀,不准他们逃回兴庆府。
三十名士兵携带着两枚爆城型震天雷,正迅速向城门方向移动,西夏城池和宋朝城池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西夏城池没有护城河,有的城池会挖一条壕沟,里面安放尖刺和木桩,有的城池连壕沟都没有。
灵州和后面的静州就属于后者,他不像韦州、夏州那样的重要边境城池,也不像兴庆府那样的都城,所以他们城池面前没有挖掘壕沟,连城门也比较老旧,西夏军队能做的事情,就是用巨石堵死城门,即使城门被炸碎,后面依旧是更加坚固的巨石。
三十名士兵已经进入了距离城墙五十步内的范围,今晚月色不错,这个距离城墙上的守军已经能发现宋军了。
城墙上夜里的守军大约有五千人,城内主将依旧是晋王李察哥,本来李察哥在夏州大败,已经影响到了李乾顺对他的信任。
李乾顺原本打算任命卫王李至忠守灵州,李至忠和兄长濮王李仁宗已经成为天子李乾顺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已隐隐超越李察哥的迹象。
但不巧的是李至忠眼下正在协调各部落出兵,无法赶去灵州,而李察哥正好也在灵州发挥作用,李乾顺便决定再用一次李察哥,令他无论如何守住灵州。
进入五十步内,三十名士兵更加小心了,他们披了大氅和大土地的颜色完全一致,匍匐在地上就算白天也看不出来,三十名士兵缓缓移动着,城头上一队士兵就站在城垛前,他们却没有发现逐步靠近城墙的宋军士兵。
五十步的距离足足爬了一刻钟,最后两名士兵一跃而起,奔到城门下,贴着城门而站,两颗震天雷随即滚了过来,他们将两颗八十斤重的震天雷用三角架顶在城门两侧的城墙上,这里就是杨兆和所说的空心城,看起来很坚固,但实际上已危若累卵。
两名士兵在城墙边紧张地操作,十几名外的十八名士兵则手执弩箭,警惕地替他们放哨,就担心被发现后,城头会有哨兵顺着绳索滑下来。
这时,城墙下火光亮了,这是士兵点燃了火折子,立刻被城头上的士兵发现了,城头上立刻大呼小叫起来,
两名士兵点燃了火绳,转身便贴着城墙疾奔,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可以利用城墙挡住震天雷的冲击波,城头放箭也不是很方便,十八名士兵也一跃而起,同样贴着城墙疾奔。
这时,城头开始放箭了,一名士兵惨叫一声扑倒在地,他被一箭射中了后腰,两名士兵连忙背起他狂奔。
就在城头士兵从四面八方向城门楼方向奔来时,两声极为沉闷的爆炸轰然炸响,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无数砖石腾空而去,整个城墙都晃动起来,就俨如发生一次小型地震。
二十名宋军士兵急趴在地上,双手抱住头,城头上再没有人顾及他们,士兵惊恐万分,很多人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上。
待硝烟散去,只见整个城门处的城墙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小段正中间的城墙被身后的巨石顶住,两边各出现了一道长达十几丈的缺口,到处是残垣断壁。
这时,远处忽然战鼓声轰隆隆敲响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宋军全面杀出,向灵州城杀来,五千骑兵在前面奔腾,只片刻便杀到了近前,数百名西夏士兵正在搬运沙袋,企图堵住缺口,但已经来不及,骑兵率先杀来,直接冲进了缺口内。
西平府失守了.......
寒门枭士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 10
灵州失守、四万守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兴庆府,西夏天子李乾顺当即晕了过去,众人急救,才终于把李乾顺救醒。
兵部尚书英贵劝道:“陛下,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十几万军队,都是战斗力强大的骑兵,我们还能击败宋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冷静,更要振作精神,陛下可千万不能倒下。”
焦彦坚也道:“英尚书说得对,我们还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常规军失败只是一部分,我们真正的实力是在各部落联军,当年我们可是有五十万军队,就算现在只有十几万,但也是各部落的精锐,西夏生死存亡之际,相信大家一定会抛弃前嫌,同仇敌忾。”
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乾顺绝望的心情终于稍稍得到平复,他又问道:“金国那边有消息吗?”
众人摇摇头,濮王李仁宗躬身道:“微臣认为金国现在急于征战漠北,无暇顾及我们,这也是宋军选择这个时候攻打西夏的主要原因。”
“恐怕金国是担心帮助了我们,就给了宋军撕毁协议的借口,陛下,不能指望金兵了,我们只能靠自己。”
李乾顺点点头问道:“请问各位大臣,联军由谁统帅比较合适?”
众人沉默了,这时焦彦坚出列道:“陛下,微臣还是推荐晋王,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像拓跋部和细封部对立了几百年,非强硬的大将不能统领他们,目前也只有晋王的权威才能镇住各部落军。”
李乾顺沉默不语,李察哥已经连败两战了,夏州惨败,灵州惨败,西夏已经损失了七万人,他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容李察哥,否则他也无法向臣子交代。
李乾顺摇了摇头,“晋王虽然有经验,但最近他的状态不好,还是把机会给别人吧!”
英贵和李察哥因为争夺军权的关系,两人向来不和,他也表态道:“陛下说得没错,大同府之战我们先赢后输,夏州和灵州之战我们更是输得莫名其妙,微臣也认为晋王不适合指挥重大战役,我并非说他经验不足,或许只能他这几年来运气不太好吧!”
“那方尚书觉得谁更适合?”
英贵微微笑道:“刚才焦尚书也说了,这十几万人是联军,需要一个所有部落都认可的人,微臣倒觉得卫王是个不错的人选。”
焦彦坚摇头道:“卫王不行,他不是李延庆的对手!”
“哼!那晋王就是李延庆对手?至少卫王还从未败过,晋王在李延庆手中败了几次了?”
“晋王失败是有情可原,第一次是他兵力太少,以三万军对阵十万宋军,失败并不奇怪,第二次是守城,据说宋军使用了威力强大的震天雷,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都难守住灵州......”
“焦尚书此言差异!”
英贵反驳道:“守不住灵州和震天雷没有关系,宋军士兵没有三头六臂,他们也没有用震天雷来杀死西夏士兵,双方都是刀对刀,矛对矛,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宋军占领了灵州,而不是西夏军把宋军赶出灵州?又是因为西夏军兵力不足吗?”
英贵的诘问十分犀利,灵州之败并不是因为震天雷炸开城门,而是灵州城的军队在夜间没有准备,在宋军杀入城内后才仓促应战,也不擅长夜战,最后全面惨败,数万军队只逃回来不足两千人,李察哥确实在灵州失守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贵最后斩钉截铁道:“晋王守灵州就像梦游一般,根本没有从夏州失利的恶梦中中走出来,混混屯屯,应对连夜失策,部署漏洞百出,最后导致西夏再一次惨败,他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而不是再把十几万人交给他。”
英贵的反对得到了众人一致支持,倒不是因为一两次失败就否定李察哥,而是他太不在状态,十几万大军交给他,还是会象梦游一样糊里糊涂全部丢光,那时西夏就要灭国了。
李乾顺终于下定了决心,既然各部落的军队是卫王召集起来,那自然就应该让卫王来出任主帅。
他也知道卫王在带兵方面稍微软了一点,而且作战也没有经验,这两项其实都是兵家大忌,但能目前整合十几万大军的人,除了李察哥就只有卫王李至宗了,至于弥补经验不足,只有让一些有经验大将跟随他了。
事关西夏生死存亡,李乾顺亲自为这支大军祭旗,并当着十几万大军的面将虎符授予给了卫王李至宗。
李至宗随即率领十五万大军向静州进发。
灵州和静州之间相隔约百里,李延庆在夺取灵州后并没有立刻北上,他知道对方十五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这个时候上去,正好和他们迎头一战。
虽然以王贵为首的不少大将都认为应该趁十五万大军刚刚集结,还没有完成协同统一之前,宋军主动出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李延庆却认为西夏军一直就处于一种松散联盟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除非是党项人直接吞并掉别的部落,否则各部落保持独立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