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刘韐微微一笑,“我相信你们的诚意,不过这五条比较适合双方在边疆作战,西夏战败的情况下采用,并不是适合现在的情形,当然,我无权做出任何决定。我立刻向都元帅汇报,由他来决定。”
这时,曹叶已经写完了,把备忘录拿给刘韐细看,刘韐看了一遍,便对曹叶道:“可以,拿给李都帅过目。”
曹叶匆匆去了,不多时便回来了,附耳给刘韐说几句,刘韐点点头,对神情紧张的两人道:“都元帅不能接受你们的条件,如果你们决定都元帅级别太小,也可以派人去临安交涉,都元帅会服从朝廷的决定,那我就只能失陪了。“
刘韐起身要走,英贵连忙喊道:“刘经略请留步,其实我们还第六条。”
这就是所谓的谈判,本质上和菜场讨价还价差不多,西夏方不可能一步到位,见对方要结束和谈,连忙又抛出新的让步。
刘韐又坐下来,点点头道:“我们愿意洗耳恭听!”
英贵和曹价低声商量一下,英贵便叹口气道:“我们答应把河西四州割让给大宋,这是我们最大的让步了,请李都统一定要答应。“
曹叶再次出去了,片刻,他拿了一封信回来,把信交给了刘韐,刘韐看了看,便将信递给英贵,”我们都帅认为,现在应该是宋军提条件,这就是我们条件,你们回去复命吧!“
英贵打开信封,曹价也急忙凑上前细看,两人顿时被里面条件惊得目瞪口呆。
刘韐淡淡道:“刚我也说过,如果你们觉得李都帅谈判不够资格,你们可以派人去临安和朝廷协商,如果朝廷做出决定,我们会按照朝廷的决策执行,我说得够多了,两位请回吧!”
曹价和英贵二人无比失落地返回了兴庆府,他们回到皇宫,李乾顺和一班大臣都在这里等候了。
当李乾顺看完李延庆亲手所书的条件,顿时脸色铁青,他一挥手,对英贵道:“英尚书念给大家听!”
英贵只得逐条宣读。
一、兴庆府守军必须立刻缴械投降,如投降诚意足够,宋军可以取消投降仪式。
二、西夏投降,西夏李氏皇族以及后妃由宋军护送前往临安,西夏王可以保证封异姓王殊荣,个人财物得以保留。
三、西夏投降,宋军将善待党项族各部,不侵夺其财产和土地,准其子孙世代居住在贺南山下。
四、西夏投降,宋军将严管军纪,不准出现任何掠夺百姓现象。
五、西夏投降,宋朝将恢复唐朝时河朔地区的疆域及其州县,也将酌情提拔部分懂汉文的党项人为州县官员。
以上五条为京兆军最后条件,若城破投降,以上条件将酌情缩减。
英贵读了出来,大殿内顿时群情激奋,李察哥大怒道:“李延庆欺人太甚,我西夏尚有五万大军,还不知鹿死谁手,让他等着看,看谁笑到最后。”
焦彦挺也摇头道:”这就是灭国条件,我们答应了,西夏就灭亡了,我对不起历代为建立西夏抛洒血泪的先辈,宁可战死,也绝不答应这种屈辱条件!“
这时,曹价摆摆手,对众人道:”这只是李延庆的条件,并不是大宋的条件,我应该想办法用最快速度赶去临安和宋朝的君臣协商,事情或许会有转机。“
李乾顺精神一振,“这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实施,焦尚书长期和宋朝打交道,这件事朕交给你了。”
焦彦挺躬身道:“臣绝不辱命!”
英贵却补充道:“从这里到临安再返回来,以马蹄昼夜不停的奔跑,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关键是这个月我们是否能够守住兴庆府?”
众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是关键了,李乾顺想了想,目光终于投向了李察哥。“
“晋王殿下,指挥城内军民抗战的大权,朕就交给你了。”
李察哥躬身行一礼,“臣也绝不辱命!”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临安城这几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西北宋军在西夏连续大捷,已经攻到兴庆府城下的消息已传到了临安城,使临安城一片欢腾,人们走出家门载歌载舞,使庆祝活动达到了高潮。
同样,西夏大捷对天子赵构也极为重要,使他的皇位迅速得到了稳固,也使朝廷中支持太上皇复位的一股妖风嘎然而止,右范致虚随即提出一项议案,令出中书门即可,由于副国朱胜非的弃权,使这项提议以三比二在知政堂中得到通过,天子赵构随即批准施行,这就意味着,天子的旨意不需要太上皇副署即可颁布,这等于就堵住了太上皇干涉朝政的一条重要通道。
但这条法令也意味着天子赵构和太上皇赵佶之间的脸皮已彻底撕破,双方的回旋余地已经没有了。
不过,借着西夏大捷之风,天子赵构确实将太上皇赵佶越来越嚣张的气焰打了下去,赵佶也一时间陷入沉默。
这天上午,一艘画舫停在了隐龙山庄的西湖码头上,隐龙山庄也就是太上皇赵佶居住的别院,刚刚改名为隐龙山庄,从船上下来两人,为首之人正是尚书左丞黄潜善,在他身后跟着一人,却是被贬去明州出任造船使的杜充。
黄潜善虽然狠狠宰了杜家一笔钱,但他毕竟和杜家是同乡世交,如果不给杜充一点补偿,日后两家见面也不好交代,正好太上皇赵佶正在大力招揽百官之时,黄潜善便替杜充搭了桥,把他引荐给了太上皇赵佶。
杜充也是赵佶时代的老臣,从前就颇得赵佶器重,现在虽然在明州负责造船,但他在朝廷人脉比较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赵佶对他还是颇为笼络,使杜充很快便成为对赵佶忠心耿耿的一员。
两人来到山庄大门前,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上皇正在接待客人,两位请随我来,休息片刻,我再为两位禀报。”
黄潜善心中有点奇怪,这个时间点是他之前特地约好的,一般太上皇不会轻易改变约定,这会是谁来了?他忍不住问道:“不知太上皇在接见何人?”
宦官微微一笑,“在接见西夏驻临安使臣。”
“是安德良?”
“正是他,他临时求见,所以只好委屈两位稍等片刻了。”
“无妨!无妨!”
黄潜善心中狐疑,莫非太上皇要插手西夏了?他不好多问,便跟随宦官向休息处走去。
书房内,赵佶端在高处,一边喝茶,一边听西夏使安德良的哭诉,“西夏立国百年,和大宋相依而生,又常年为大宋篱藩,称臣于陛下,今西夏早已洗心革面,一心甘为大宋之臣,也愿意退还历年大宋之赏赐,割让河西沃土,怎奈西北宋军步步紧逼,西夏眼看有灭国之灾,灭国之危,生灵涂炭,大宋也曾身同感受,己所不欲,为何又要强加于西夏?恳请太上皇陛下给西夏一条生路,西夏万民子子孙孙愿为太上皇之子民,吾王也愿为太上皇之臣奴,十万火急,求太上皇救命于危难!“
赵佶本身毫不同情西夏,如果是他在位,恐怕他早就斥责李延庆灭西夏太慢,但现在的问题是,西夏大捷给他儿子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巩固了他儿子的皇位,使他废帝的计划受到重挫,他当然憎恨李延庆在西夏的大捷,他巴不得李延庆在西夏大败,全军覆灭才最好,那时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废帝了。
西夏之战本身就是双刃剑,败了伤彼,赢了伤己,赵佶本来是想押李延庆大败,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是重重地打击了自己,使他这些天一直在极度郁闷中度过。
现在西夏使者来求他,倒让他意识到,儿子赵构的声望还没有结束,如果李延庆真的灭掉西夏,赵构的声望将会如日中天,彻底坐稳皇位,自己再想找借口废除他,就几乎不可能了。
想到这,赵佶缓缓道:“大宋是仁义之国,不会做绝人嗣裔之事,如果西夏能洗心革面,从此安心做大宋的属国,大宋也愿意放西夏一条生路,这件事朕可以答应,请安使臣回复贵王,让他安心,西夏不会被灭国。“
安德良大喜过望,砰砰磕头,“太上皇的仁慈,西夏万民将世世代代铭记于心!”
“去吧!朕会通知皇儿,让他立刻结束西夏战争。”
安德良痛哭流涕,再三叩谢而去。
赵佶负手在书房里走了片刻,考虑怎么向儿子赵构施压,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小声道:“陛下,黄左丞和杜船使已经等候多时了!“
赵佶这才想起今天要接见这二人,他忽然心念一转,说不定正好可以利用他们。
赵佶连忙道:“速宣他们来见朕!”
不多时,黄潜善和杜充被宦官领了进来,两人躬身行礼,“臣参见太上皇陛下!”
“两位爱卿免礼!“
“谢陛下!”
赵佶又他们二人坐下,他又坐回自己的高位,这是赵佶特别设计的座椅,要比普通座椅高大宽阔,坐在上面就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使下面的臣子都只能仰视他,使赵佶在平时接待臣子时就有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满足感。
两名宫女进来奉了茶,赵佶笑着问杜充,“明州造船情况如何?”
明州就是今天的宁波,是目前宋朝最近的大海港和宋朝最大的造船场所,杜充被贬去明州造船,已经快两年了。
“启禀陛下,万石大船造了四艘,五千石大船造了二十艘,现在在全力建造三千石大船,都是海船,一年后,大概会造到百艘左右,作为海上贸易商船足够了。”
朝廷为了开辟财源,准备组建一支前往南洋各国的半官方商队,所以对海船的要求极大,使杜充这两年忙碌不堪,但杜充却是想尽早回到朝廷权力中枢,所以他这段时间几乎都呆在临安。
杜充话题一转又道:“陛下,造船已经告一段落,微臣很愿意为陛下效力,恳请陛下给微臣一个机会。”
赵佶点点头,却没有回答杜充的恳求,转头问黄潜善,“朱胜非是怎么回事?”
“回禀陛下,应该和原成都都转运使张吉有关,他是朱胜非的亲家,原本是曾秀麟的左膀右臂,曾秀麟被清算后,李延庆却没有拿张吉开刀,反而推荐他为三川副都转运使,官家也很痛快地批准了,这个人情朱胜非要还,应该就是这个缘故?“
“所以他就在关键时刻捅了朕一刀,他这个人情还得可真慷慨啊!”
“陛下,估计还是和李延庆在西夏大胜有关系,朱胜非见官家势头上升,他便有了投靠官家的念头。“
“哼!两面三刀的墙头草,等朕复位后,第一个就要收拾他。”
说到这,赵佶又道:“朕有件事要交给你们二人去做?”
“请陛下吩咐,臣等万死不辞!”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不过他们的态度让赵佶很满意,他便对二人道:“你们去联络百官,要求接受西夏求和,发起倡议书,反对灭亡西夏,这不符合大宋仁义立国的德行,声势要做大,在民间也放出灭国不吉的谶语,给朕施压那个逆子创造条件!”
两人连忙躬身道:“微臣遵令!”
赵佶又对杜充道:“这件事你做好了,朕就把你调回京城,委任重职!”
杜充激动万分,连忙磕头,“微臣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微臣会发动所有人脉,为陛下促成此事献力!”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仅经过了两天,西夏战役的风头便开始转了,由吕颐浩、范宗尹、黄潜善三人牵头发起,近百官官员签署,一份反对灭亡西夏的请愿书便在朝廷中流传,他们的理由很明确,大宋是仁义之国,身受金兵灭国之痛,侥幸逃到临安,保全了国家,又岂能把灭国的痛苦再转嫁到别人身上。
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倒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一时间要求议和,反对灭国的呼声在朝廷中日渐强盛起来,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夏灭宋亡’谶语,在临安的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汤汤,很快便由采风使将几条流传甚广的谶语报给了朝廷,它们和朝廷反对灭国的呼声合力,给天子赵构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妖言惑众!“
范致虚狠狠一拍桌子,怒道:“一定要严查妖言的来源,将造谣惑众者严惩!”
旁边高沈忧心忡忡道:“这种谶语并不可怕,可怕是它背后的操纵者。”
“你这话什么意思?”范致虚转身注视高深。
高深冷笑道:“范公不觉得这民间的谶语和朝廷的请愿书配合得十分默契吗?”
范致虚沉默了,这件事只要轻轻一戳破,背后的势力便浮现在水面上,能动员上百名官员请愿,尤其是吕颐浩和范宗尹为首,这背后的操纵者除了太上皇,不会再有别人。
而且太上皇做得这么明显,这其实就是明着反对灭亡西夏了,权欲的私心压过了国家利益。
范致虚沉声道:“我们去找官家,这件事关系大宋的切身利益,绝不能由他们乱来!”
高深也赞成范致虚的想法,两人立刻前往垂拱殿御书房。
在御书房外稍等了片刻,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官家请两位相公进去!”
两人走进了御书房,只见天子赵构正负手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默不语,两人对望一样,上前行礼,“参见陛下!”
半晌,赵构叹了口气道:“两位相公可是为西夏之事而来?”
“正是!”
范致虚道:“我们一直认为西夏是大宋百年大患,现在终于有消灭心腹大患之时,这个时候绝不能心慈手软,行妇人之仁。”
赵构转身从桌上取了一份奏折,递给范致虚,”这是朱相公给朕上书,他建议宋夏双方先进行谈判,如果谈判失败,再发动军事作战不迟!“
范致虚吃了一惊,怎么朱相公又转向太上皇了?
赵构淡淡道:“这应该是朱相公的一贯立场吧!居中妥协,两不得罪。”
高深在旁边道:“陛下,这次可不是中间立场,一旦宋夏之间进行谈判,那就意味着不能灭国了,西夏极可能会答应大宋的一切条件,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出尔反尔,还是撤军出西夏?”
“高相公说得对,在西夏之事上绝没有谈判的可能,这次灭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否则我们将来会悔恨万分,我们的子孙也不会原谅我们!”
赵构沉默片刻,“父皇写了一封信给我,他去宗庙求了签,列祖列宗给他的答复是仁义为先。”
赵构取过桌上宗庙专用的黄木签递给两人,“你们自己看吧!”
签上果然是四个大字:‘仁义为先’,后面还有一段注释:灭人国嗣,人亦灭之,这显然是刻意准备好的,并非太庙原签,但太上皇就是从太庙拿出来,却不敢说他在亵渎宗庙,这种话谁敢说?
“父皇就以这个签为依据,要朕接受列祖列宗的要求,立刻停止灭国,着手和西夏谈判,这个压力,朕承受不住!”
这时,高深道:“陛下微臣倒有个两全之计。”
赵构精神一振,连忙道:”高相公请说,什么两全之计?“
高深微微笑道:“陛下就正式下旨,暂停攻打兴庆府,同时派谈判大臣赶赴西夏,然后陛下再用飞鸽传书密旨,让李延庆立刻攻灭西夏,此去西夏要走巴蜀、关中,最快也要二十几天,等谈判使者抵达西夏,那时西夏已经灭国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就看李延庆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灭掉西夏了。
赵构想了想又道:“恐怕父皇也会要求朕飞鸽传信给李延庆。”
“这简单,李延庆没收到鸽信就是了,这么遥远之地,鸽信送丢很正常。”
范致虚在旁边笑着补充道:“要让他们无话可说,就在巴蜀鸽信中转站做做手脚,让他们没有收到这封信,西夏当然也收不到。”
三人商议片刻,立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案。
赵构随即下旨,暂停攻打兴庆府,建议宋夏双方进行和谈,命高深为谈判正式,范宗尹为谈判副使,带着十几名大臣立刻启程赶赴西夏。
同时密令李延庆立刻攻灭西夏。
次日一早,赵构在吕颐浩的建议下,又写了一封手谕,令枢密院立刻用鸽信方式发送去西夏。
但在就在前一天,范致虚也用鸽信形式密令成都知府韦琎提前拦截由枢密院转送的天子手谕,让成都鸽信中转站没有收到这份手谕。
但赵构还是小看了他父亲赵佶,赵佶老奸巨滑,他看懂了赵构的意图,把时间耽误在路途上,他当即令人用信鸽发送自己手谕给秦桧,让正在西北巡视的秦桧立刻赶赴西夏,阻止李延庆攻打兴庆府。
一时间,鸽信纷飞,一场争分夺秒的灭国和救国大戏正在上演。
但不管是赵构的灭国,还是赵佶的救国,其实都没有半点意义,真正的主动权是掌握李延庆的手中,西夏的最终命运也是掌握在李延庆手中,就算赵构最后屈服于父皇的压力,不得不要求李延庆停住攻打西夏,李延庆也不会接受,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控制战争的节奏,控制战争的结局。
李延庆绝不会再给西夏任何机会。
李延庆在和西夏谈判破裂后的第二天,便派骑兵射信箭上城,向西夏王李乾顺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三天之内出城投降,否则宋军杀进城去,将没收他们的全部财产,同时不能保证西夏君臣和家人的性命。
转眼间,三天过去了,西夏保持了沉默了,没有任何答复,兴州城却在李察哥的布置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守城部署,他们拆除民舍,取大石为礌石,截断房梁为滚木,又在民间征集各种兵器和生铁,征用各种工匠,全力以赴打造各种兵器以及重型投石机。
但李延庆不会给西夏时间进行战备了,三天时间一过,战争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李延庆还是选择了夜间攻城,这是因为他的士兵进行过长期的夜战训练,包括这段时间,他的士兵也积极地进行适应性的夜战集训,也就是要适应西夏地形和气候,但主要还是适应西夏建筑风格和城池结构。
五万士兵在灵州城进行夜间实战训练,灵州城就是仿兴州城而建,大街小巷和房舍结构和兴州城极像,近十天的实战训练,使宋军取得了极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夜幕初降,宋军大营缓缓开启,一队队头戴铁盔、身着铁甲的士兵整齐地从大营内走出,他们手执短矛和盾牌,每十人一排,步伐整齐而有力,在五千军队走完后,一架架庞大物出现了,这是宋军超巨型的投石机,每架投石机高达四丈,比城墙还高一丈,长长的抛杆足够八丈,要一百名士兵才能挽动。
十架超巨型投石机排成长长的队伍,下面是三十健牛在拉拽,使它们缓缓而行,前后都是浩浩荡荡的士兵,不断地喊着口号,低沉的号角声在队伍不断被吹响,催促着士兵前行。
李延庆投入了八万大军参加今晚的决战,随着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数里外的兴庆城开去,对西夏的最后一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寒门枭士 第九百七十章 灭国之战 23
城头上的西夏军也早已被惊动,满城警钟大作,一队队士兵飞奔跑上了城头,很快,南城头上便聚集了一万五千士兵,城头上堆满了滚木石,士兵们手执弓弩,严阵以待。
李察哥身披盔甲在城头上大声指挥着部署,”西城角人数不够,再增加一千士兵把守,巴图将军在哪里?”
“卑职在!“一名将领高声应道。
李察哥怒喝:”投石机在哪里?怎么还不推上来!“
”卑职这就是安排!“
大将满脸通红,飞奔向城下奔去。
建国百年来,兴庆府从未被军事威胁过,防御十分薄弱,在建城时也没有考虑给投石机留下位子,李察哥几乎是从零开始建立防御体系。
西夏军抓紧短暂的时间建造了六十座简易小型投石机,只能用木轮放在城头。
这时,有人大喊:“天子来了!”
李察哥回头望去,只见大群侍卫簇拥着天子李乾顺也走上了城头,李察哥急忙奔上去,“陛下怎么来了?”
“朕在宫里不放心,便亲自过来看看,宋军怎么会在晚上进攻?”
“这是李延庆的一贯做法,他喜欢在夜间发动攻势。”
李乾顺走上前,扶着城垛向下望去,只见远处是无边无垠的大军,十座超巨型的投石机俨如十只怪兽,矗立在数百步外的原野上。
李乾顺倒吸一口冷气,“我的天啊!这是什么?”
“应该是他们的投石机?”李察哥目光阴郁地回答。
“有没有什么办法毁掉它们?”
李乾顺回头问李察哥,“要不然我们派铁鹞子杀出城,摧毁这十座投石机。“
李察哥平静地回答道:“陛下要想清楚,铁鹞子杀出城,很可能就回不来了。”
铁鹞子是重甲骑兵,整个人都绑在战马上,主要用于冲锋陷阵,如果杀进敌阵再想回来,旁边必须有两名普通骑兵护卫,这就是铁鹞子骑兵为什么有一万人的缘故,就是三千铁鹞子骑兵加上六千护卫骑兵,另外一千士兵是杂役,负责给骑兵和战马披甲。
李乾顺望着十架令他心惊胆战的超巨型投石机,他感觉到这十架投石机能轻易地攻破城池。
这一瞬间,李乾顺终于下定了决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既然骑兵无法守城,那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
“陛下决定了?”李察哥确认道。
李乾顺缓缓点头,“朕决定了!”
李察哥立刻走到女墙边,对城下大喊:“传我的命令,骑兵准备出击!”
.........
城外八万大军已经部署完毕,十架超巨型投石机正在进行紧张地调试,李延庆在三千骑兵的护卫下来到了战场第一线,王贵上前向他禀报,“投石机已经调试完成,请都统下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