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李延庆也估计自己一个月内能灭掉西夏,他便欣然点头,“就这样说定了!”
两名草原使者不肯留下来休息,他们心急如焚地离去了,李延庆又问张九,“目前漠北草原除了室韦部和乃蛮部外,还有哪些部落在和金兵作战?”
张九躬身道:“这两人实际上是代表四大部落过来,包括室韦部、乃蛮部、梅里急部以及辖戛斯部,他们都被金国击败过,人员损失很大,否则他们还会买更多的兵甲。”
“如果他们投降金国呢?”李延庆又问道。
张九笑道:“他们被契丹奴役了一百多年,已经不愿再被奴役,如果投降金国,也是因为实在承受不住损失,达旦九部被金兵屠杀灭亡,把他们都激怒了,连乃蛮部和辖戛斯部这对百年冤家都能携起手来,足见他们抗金的决心。”
李延庆点点头,回头对刘子羽道:“一个月后的兵甲和牛羊交割,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西夏是农业和畜牧业并存的国度,农业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从汉唐时期就进行耕作,开辟了大量农田,主要是由汉人和一部分转为农业的党项人耕种,而西夏的畜牧业更加发达,主要集中在三块地方,一块是北面的河套地区,一块在贺兰山脚下,另一块则是河西走廊,所有肥美的牧场几乎都被党项八部瓜分殆尽。
党项八部在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都有自己的牧场,但他们部落本部却集中在贺兰山脚下近千里的草原上。
自从各部落联军和宋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后,双方都没有继续作战,保持了一种对峙状态,这种对峙已经延续了近十天。
这天下午,一支两万人的宋军骑兵出现在贺兰山脚下细封部的牧场边缘,这里距离西夏军大营约三百里,需渡过黄河才能抵达,两万宋军骑兵是由统制曹猛和向淮生率领,属于龙骧卫,也是京兆军成立最久,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悍的骑兵。
远处是一片大帐,约有千余顶,这里只是细封部的一个分支小部落,由数千牧民组成,当两万宋军骑兵出现在数里外时,牧民忽然发现了他们,众人开始没有注意,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危险,牧民们惊恐万分,迅速向北逃离。
这时,宋军骑兵迅速发动,向营帐驻地席卷杀来,俨如黑色风暴席卷而至,宋军骑兵下手狠辣,绝不容情,千余名来不及逃走的牧民全部被杀,他们养的十几万羊和羊乳也成了宋军的军粮,军队随即点燃了大帐,又向下一片牧场杀去。
短短一天一夜,细封部的十四个部落便被端了八个,牧民被杀死数千人,草场上到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细封部大酋长叫做细封黑塔,眼看细封部要被灭族,而细封部的军队却在数百里外静州和宋军作战,细封黑塔惊恐万分,急派人分兵两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去兴庆府和静州求援。
接下来另外两个比较大的部落,费听部和往利部也同样遭到了宋军骑兵的血腥杀戮,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一时间,贺兰山脚下人心惶惶,很多部落都开始向山上转移。
兴庆府王宫,李乾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书房来回打转,他已经接到来自党项各部的紧急求援,宋军骑兵开始屠杀党项各部牧民,这就等于是在抽西夏国的脚筋了,一旦党项各部被屠杀殆尽,西夏的立国基础也就坍塌了。
当然,党项人还有百余万农耕党项,这也是党项人的立国基础,西夏的八万常备军就是从农耕党项中招募而来,但这些常备军已经全军覆灭,只剩下一万最精锐的骑兵保卫着都城。
李乾顺缓缓停住脚步,叹口气对英贵和焦彦挺道:“李延庆下手狠辣,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我们偏偏又无兵可救,这可怎么办?”
焦彦挺急道:“李延庆派兵攻打党项部落,显然是在扰乱静州军心,一旦军心失去控制,各部落军队很可能就会杀回去,联军就崩溃了,微臣建议陛下立刻派铁鹞子骑兵赶赴贺兰山阻击宋军,同时再好好安抚住静州军队。”
“不可!”
英贵当即反对道:“铁鹞子骑兵是陛下御前的侍卫军,绝不能离开都城,况且三千铁鹞子骑兵杀去贺南山也无济于事,面对两万宋军骑兵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容易被宋军半渡而击,如果军队去多了,那都城就没有了防御,一万宋军就能攻下我们都城。”
李乾顺也觉得英贵说得有道理,铁鹞子确实不能离开京城,不能离开自己身边。
焦彦挺见英贵总是反对自己,他心中也着实恼火了,便冷冷问道:“那英尚书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任由宋军把党项各部杀绝吗?”
英贵沉思片刻对李乾顺道:“陛下,不如先稳住军心,告诉他们,陛下已派一万骑兵赶赴贺兰山,请他们安心和宋军作战。”
李乾顺和焦彦挺同时瞪大了眼睛,这不就是在欺骗前军将士吗?
焦彦挺顿时急了,“前军将士并不是瞎子聋子,有没有人去救他们家人,他们会不知道?你这样做只会让他们对朝廷彻底失望,更会加速联军的分崩离析。”
英贵也针锋相对道:“那你说怎么办?各部落以前都可以集结二三十万军队,但为什么这一次只肯拿出十几万军队?他们明明有军队能自保,却要向朝廷求救?这不是把朝廷置于两难境地吗?他们根本就不想出兵帮助朝廷渡过危机,现在他们不过是找到一个召回军队的借口罢了!”
焦彦挺也承认英贵说得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应该顾全大局,而不应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西夏完了,他们的日子也绝不会好过。
焦彦挺又对李乾顺道:“微臣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置换防御。”
李乾顺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连忙道:“什么置换防御?”
焦彦挺一边想一边道:“现在唯一还能兵力的就是党项部,拓跋万利还算比较有大局观,不如请他出兵三万人来镇守兴庆府,然后将兴庆府的一万骑兵派去救援贺南山各部,陛下觉得怎么样?”
李乾顺当然也知道拓跋部和细封部的百年恩怨,让拓跋军去救援细封部落确实不太可能,不过正如焦彦挺所言,让拓跋军来守城,让守城的军队救援细封部,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
英贵这次也没有反对,他也没有办法了,他不得不承认,焦彦挺的这个办法还算是可行。
李乾顺见英贵没有反对,便当即立断道:“那就烦请焦尚书跑一趟拓跋部,请他们出兵三万前来镇守京城。”
焦彦挺和拓跋部的关系很好,由他出面是最好不过,李乾顺想到带兵去救援贺南山的大将,便道:“速令濮王李仁宗进宫!”
李仁宗接受了委任,准备率领一万精锐骑兵赶赴贺南山救援,但他并不可能立刻就出兵,至少要等拓跋部的军队过黄河赶来兴庆府时,他们才可能离开,否则兴庆府出现了无兵驻守的空窗期,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李仁宗整顿军队准备出发之时,兴州城开始进行管制,只准进不准出,并开始清理城内的汉人,严防宋军探子向宋军传递重要情报。
大街上到处是一片混乱,此时刚刚下达了清查汉人的命令,其他措施正在陆续执行,城内的汉人吓得携家带口向城外奔逃,正南方的兴庆门已经封闭了,不准汉人外逃,但据说几个副门没有传达到封城命令,汉人们纷纷闻讯赶去。
魏英自从乔氏商行被查封后,这几天便一直住在老仆家中,这时,他的一个消息来源告诉他一个重要情报,守卫兴州城的一万骑兵即将赶赴贺南山,改由三万拓跋军来守城。
魏英意识到这个消息极为重要,他也顾不得收拾东西,急向城门处奔去,他刚跑上大街,一名伙计气喘吁吁跑了过来,“魏掌柜,所有城门都禁止外出了,只有西北水门可以出去,再晚就出不去了。”
“副门不是可以出去吗?”
“那是假消息,我就从西北副门过来,城门早就关闭了。”
魏英调头便向西北水门方向奔去,此时所有的城门都接到了封城命令,只准进不准出,所有城门处都挤满了要出城的汉人百姓,叫声、喊声、哭声,闹成一团。
兴州城也有一条漕河,连同黄河,各地的粮食物资都通过这条漕河运入城内,水门仿造宋朝水门修建,修建了两座铁栅门,只要铁栅门一放,内外船只无法通行。
此时铁栅门前也挤满了数十艘小船,船上人在吵吵嚷嚷要求出城,两边站着几名执矛士兵,正和船上人争吵。
魏英确实发现了机会,铁栅门虽然已经放下来了,但没有放入河中到底,只是船只出不去,他趁周围人不备,跳上一艘船,又翻身下了水,他从水底向五十步的城门处潜去。
水中挤满了小船,没有人注意到水底的情况,魏英在岸边悄悄换了两次气,憋足了气向铁栅门下面游去。
铁栅门没有彻底放下来的原因是几艘船正好卡在城门洞中,士兵正在驱赶这几艘船出去,所以里面铁栅门放下了,但外面的铁栅门还开着,这几艘船也不肯出去,大家就在僵持在城门洞内。
魏英一口气潜出了数十步,等他探出头喘气时,已经在城外二十几步处了,他心中大喜,爬上一艘船便跳上岸奔去。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六十四章 灭国之战(十七)
魏英在路上抢到一匹马,当他赶到百里外的灵州时,已经是半夜两更时分了。
他直奔南城的宋军大营,距离大营还有数百步,一名鸣镝从他头顶‘咻!’的飞过,吓得魏英连忙勒住战马。
“你是什么人?”有巡哨奔上前喝问道。
他只是一个人,否则巡哨早就报警了。
魏英连忙道:“我是宋军在兴庆府的探子,有极重要的情报要向李都统汇报。”
几名士兵又问道:“可有令牌?”
魏英摇摇头,“没有令牌!”
“那不行,没有令牌不能进军营。”
魏英急了,大吼起来,“我是八年前都统亲自安插来西夏的探子,那时还是老种经略,都统刚刚才从军,京兆军的影子都没有,我哪有什么令牌?”
十几名巡哨面面相觑,半晌,为首巡哨押队抱拳道:“真是对不住了,那就跟我们去大营,不过等禀报完都统才能进营。”
魏英也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大家都是按规矩办事,自己没必要这样吼叫,他点点头道:“军情紧急,我要立刻禀报都统。”
“那就请吧!”众人带着他向大营奔去。
此时李延庆已经睡下了,但还没有睡着,一名亲兵在寝帐外禀报:“启禀都统,外面巡哨来汇报,说是一名兴庆府的探子赶来,有重要军情向你汇报。”
李延庆有点愣住了,他在兴庆府并没有安排探子啊!难道是
李延庆忽然坐起身问道:“是不是魏英?”
“好像是姓魏。”
“立刻带他来见我,快去!”
亲兵转身奔去,李延庆也穿上外套,他这些年最歉疚之人就是魏英,当年自己派他去西夏当卧底探子,这一去就是八年,情报营早就解散了,自己仕途几经坎坷,魏英就像断线的风筝,不知所踪,直到去年乔氏兄弟找到他,他才知道魏英还在兴庆府,八年来一直默默收集情报。
想到这些,李延庆的鼻子就一阵阵发酸,自己早就把他忘记了,他却始终对宋军忠心耿耿,从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任务,真是对不起他。
不多时,魏英被带进大帐,他伏在地上便放声大哭,多少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倾泻而出。
李延庆也连忙扶起他,好生安抚,魏英也感觉自己有点过了,连忙拭去眼泪道:“卑职有重要军情禀报!”
李延庆让他坐下喝杯热茶,又令人去把王贵和刘錡找来,不多时,王贵和刘錡匆匆赶来,李延庆给他们二人介绍了魏英,两人皆感概不已。
“贺南山那边热闹异常,兴庆府应该会有行动吧?”王贵颇有兴趣问道。
魏英连忙道:“卑职就是来禀报此事。”
他便将西夏决定用拓跋部军队替换铁鹞子守城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刘錡笑道:“西夏人居然能想到这种办法,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李延庆沉思片刻问道:“消息来源是否可靠?”
魏英点点头,“是西夏的兵部郎中透露,他叫王颜昭,是个汉人,在西夏官场被排挤,这些年一直是他提供情报给我。”
“上次的西夏各地关隘军队部署图,就是他提供的?”李延庆问道。
“正是他!”
李延庆相信了,魏英上次托张九送来一份关隘军队部署图,非常有意义,上面有西夏军队在几百个关隘中的驻军和窖藏粮食情况,使宋军不用一个关隘一个关隘去搜查,集中剿灭了三十几个有少量驻军的关隘,找到了近十万石窖藏粮食,也使宋军迅速驻扎进了这些有补给的关隘,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还有什么情况?”
“还有就是西夏开始严控城门,只准进不准出,并开始全面清查城内汉人。”
“清查城内汉人是什么意思?”李延庆不解地问道。
“启禀都统,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兴中城内生活着十几万汉人,他们是原住民,不是抓来的宋奴,西夏朝廷从李元昊开始都始终对他们比较客气,他们在西夏也比较富裕,拥有大量上好良田,但这些年西夏国力衰退,就开始有党项贵族指责这些汉人剥削党项人,要求朝廷拿他们开刀,但也受到象焦彦挺之流的汉人大臣强烈反对,现在西夏面临生死危亡,财力枯竭,他们便开始打汉人的主意了,所谓清查就是抢掠他们财产补充军费,如果反抗,肯定会被屠杀。”
李延庆有点不敢相信,汉人是西夏朝廷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抢掠汉人不就是杀鸡取卵吗?
“西夏财力居然困窘到这个地步?”
魏英苦笑一声,“卑职在西夏八年,真把西夏了解透了,这个小国人口最多时还不到三百万,现在也不过两百五十万人,最近十年几乎年年打仗,穷兵黩武,他们国力怎么支撑得起,尤其又被金国压榨,争夺大同府失败,向金国投降称臣,赔了大量财物,又要负担大同府两万金兵的粮草军费,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去年因雪灾被金国勒索了一百万只羊,这件事彻底激化了西夏的内部矛盾,西夏朝廷可谓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就算宋军不北征,我们怀疑他们自己也要爆发内战了。”
旁边王贵笑道:“恐怕和前年入侵熙河路失败有关吧!”
“确实有关系,王颜昭告诉我,那次出兵失败后,西夏的军备库就彻底空掉了,财力负担不起那么多军费,就开始裁减兵员。”
停一下魏英又道:“不过我个人觉得西夏衰败的原因还不光是穷兵黩武,还和他们贵族的奢侈无度有关,他们是典型的穷庙富方丈,国库空虚,但贵族却积累了大量财富,上次李乾顺抄查梁王府,听说光白银就抄查出了几百万两,黄金数十万两,才支撑起了这次党项联军的军费,但梁王还是只是其中之一,李氏皇族、宰相、尚书这些重臣,哪家不是绫罗满屋,金银满窖,象兵部尚书英贵,他府上连丫鬟都用宝妍斋红盒,可见他们生活的奢侈程度。”
李延庆笑道:“这样说起来,我还得派一支骑兵在兴庆府北面巡哨,防止他们携带财富逃走。”
“非常有必要,而且不光要派骑兵,还有船只,防止他们走水路逃去大同府,白白便宜了金国。”
李延庆点点头,回头问主簿曹叶,“张顺和阮氏三雄的船队过来了吗?”
曹叶连忙道:“回禀都统,船队已经到鸣沙县了。”
船队是李延庆安排的一支奇兵,由张顺和阮氏三雄率领,共五百艘大小船只和六千水军,从渭河出发,进入黄河后再转道向北,黄河是西夏的运输大动脉,要想灭掉西夏,首先就必须控制黄河。
李延庆让亲兵带魏英去休息,他则和王贵、刘錡继续商议派兵部署,应对西夏的新变化,尤其铁鹞子骑兵要出城西去,这让李延庆看到了全歼他们的希望。
就在西夏朝廷决定用拓跋部军队替换铁鹞子的同时,宋军血洗贺南山各部的消息也传到了静州联军大营,这个消息使联军大营顿时象炸了锅一样,群情激昂。
这时,李至宗也得到了朝廷的快报,他紧急召集各军首领,安抚他们的情绪。
“请大家放心,天子绝不会任凭宋军肆虐贺南山,我刚刚接到朝廷快报,天子已派一万铁鹞子骑兵赶赴贺南山,一定会阻止宋军在贺南山的暴行,请大家务必安心,千万不要动摇了军心。”
这时,细封别也问道:“京城一万军去了贺南山,京城岂不是空虚了,如果宋军趁机攻打京城怎么办?”
“这个朝廷已有安排,朝廷已要求拓跋部出兵三万守卫京城,总之,大家一定要安抚住军心,千万不可中了宋军的诡计,自乱阵脚。”
李至宗反复解释,总算把大家情绪安抚住了,他长长松了口气。
大帐内,细封别也正负手来回踱步,心中着实焦虑,大酋长细封黑塔要求他立刻回兵救援的牛角信就放在桌上,让细封别也一时举棋不定,这时,帐外传来另外两个部主将的声音,“我们找元帅!”
“让他们进来!”
帐帘一掀,野利部和米擒部的主将快步走了进来,“大哥,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至宗拼命安抚众人,但大家并不买他的帐,他们更多是相信细封别也的话,细封别也让两人坐下,目光阴冷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铁鹞子军并没有去救援贺南山诸部。”
两人一惊,“难道朝廷也会骗我们?”
“朝廷不会骗我们,既然答应了,那铁鹞子应该会出兵,我只是说,事情不是都帅说得那么简单,铁鹞子应该还在兴庆府,并没有出发,他们还在等!”
“他们在等什么?”
“他们在等拓跋军到来,朝廷绝不可能让京城变成一座空城,两军必须交接防御后铁鹞子才会西去。”
两名主将都急了,“那要到什么时候去?”
“问题就在这里,从兴庆府到拓跋部的牧场最快也要三天,这一来一去就是六天,拓跋军肯不肯来还是一回事,就算来也要讨价还价,这至少要两三天,所以铁鹞子就算出兵最快也要到八天后,等到达牧场,已经十天过去了,我们的族人早就死绝了,他们出兵又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
野利部主将野利冷然道:“可以继续骗我们在这里给他们卖命,这就是他们唯一目的。”
细封别也叹口气,“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何不让我们退回兴庆府,然后大家出兵齐心合力救援贺南山,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在静州和宋军对峙。”
“他们恐怕是在争取时间吧!”
米擒德利忽然说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句话,“给他们转移财富争取时间。”
细封别也脸色大变,恐怕这句话才是真相。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 18
一更时分,李至宗已经睡熟了,但一阵用力的推攘,让他从熟睡中惊醒,“什么事?”他含含糊糊地问道。
“都帅,大事不好,细封部、野利部和米擒部已经从撤军了。”
李至宗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他就像头脑短路一样,半天没有反应。
亲兵又急声道:“细封军、野利军和米擒军已经离开大营,向西撤军了!”
“啊!”
李至宗终于反应过来了,他大叫一声,一下子从床头跳起,大吼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是刚才,现在军营已经乱成一团!”
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喊声,有士兵奔进来禀报:“几个部落军首领在外面,要见都帅!”
李至宗又慌又急,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奔了出去,只见其他几个部落首领都怒气冲冲聚在大帐外,他们见李至宗出来,立刻涌了上来。
“都帅,到底怎么回事?细封军为什么撤退,朝廷是不是在骗我们?根本没有人去救我们部落。”
李至宗暗暗叫苦,他必须要稳住这些首领,细封部带着野利部和米擒部撤退,一下子就走了五万人,剩下这五万人不能再散了,就算骗,他也要把这些骗下来。
他连忙喊道:“大家请听我说,事情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请大家安静!”
众人渐渐安静下来,李至宗才高声道:“铁鹞子去贺兰山对付宋军,但京城不能没有守军,所以在拓跋军赶来京城之前,让细封军、野利军和米擒军先去京城驻防,他们是调回兴庆府了。”
这个理由有几分道理,一名首领问道:“那今天下午为什么不说?”
“是今天晚上才接到天子密旨,但他们三部先北上,因为怕走露消息,惊动宋军,所以他们是秘密北上,没有告诉大家。”
“可是我们五万人也不是宋军的对手,细封部走了,我们该怎么办?”
众人已经差不多相信李至宗的话,加上细封别也离去也没有留下一言半语,大家都十分茫然。
李至宗又趁热打铁道:“大家先回去收拾营帐,等天亮后我们退入静州,凭借静州守城。”
众人都纷纷回去了,大营内又渐渐安静下来,困顿的士兵又纷纷入睡了,只剩下一些高级将领心怀忐忑,难以入睡。
时间又渐渐到了四更时份,一支万余人的宋军骑兵开始迅速向西夏大营靠近,他们来势极为迅猛,几乎就在西夏军外围警报刚刚发出的同时,宋军骑兵便已经杀到了,铺天盖地的火箭射向西夏军大营,还有投雷手不断将震天雷投入西夏军大营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