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康履又将一份枢密院的牒文递给他,“这是枢密院的派军的文牒,允许殿下带三千护卫军队进京!”
这是关键了,象李延庆这种地方军阀,轻易不敢进京,一旦进京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护卫,所以朝廷必须要开出条件,枢密院有调兵权,同意李延庆率三千军队进京。
李延庆见天子赵构想得周到,一颗心总算放下了。
寒门枭士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这时,李延庆又问道:“太上皇现在情况如何?“
康履笑道:“自从西夏灭国后,太上皇就没有声音了,这次官家要立太子,太上皇也是很痛快地答应,就在上个月,官家给太上皇祝寿,父子二人相谈甚欢,太上皇亲口告诉官家,见他这么有作为,大宋得以中兴,他就可以安度晚年,希望太上皇能早日收复失地,官家跪在地上哭泣,说他一定不负父皇期待,不让列祖列宗失望,两人抱头痛哭。”
“你的意思是说,太上皇已彻底转性,不想再复位?”
康履点点头,“应该是这样,太上皇已下旨,他想安心休养,禁止百官前去探望。”
“那是好事啊!”
李延庆笑道:“康总管就多休息几日,看看京兆风景!”
康履苦笑一声,“我哪里能休息啊!必须立刻赶回去,千头万绪的事情等我去处理,下午就得走!”
“下午就要走吗?”
康履点点头,他又想起一事道:”另外我两个随从还要去河西路和灵夏路宣旨,恳请殿下派兵护送。“
“这个没问题,我会安排好!”
康履随即告辞下去吃饭了,吃罢饭他就要赶回去,李延庆也没有挽留他,他自己也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既然决定回京参加册立太子大典,他就要立刻着手安排了。
今天是八月初一,距离册立太子大典还有整整一个月,他回到临安,最快也要二十天,路上稍微耽误一下,可能就赶不上了。
李延庆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康履提到官家和太上皇已经和解,太上皇放弃了谋位,虽然李延庆觉得赵佶有点认输太快,但也不能说一点都不可能,灭亡西夏对赵构声望提升确实很有力,使赵构获得巨大的政治资本,已经没有人再敢质疑他帝位的合法性。
但李延庆现在考虑的并不完全是赵构的命运,而是他自己,他之所以能够在西北掌控五路军政大权,还控制巴蜀三路的财权,成为大宋第一军阀,根本原因是他利用了天子和太上皇之间的帝位斗争,利用了赵构急于得到军方支持的心态,否则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允许自己这种情况出现,几乎可以割据自立了。
现在天子和太上皇和解,自己权势过大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赵构会不会因此开始着手对付自己。
考虑良久,李延庆得出了结论,赵构或许会对付自己,但绝不是现在,现在他若削自己军权,就是自毁长城,以赵构的政治智慧应该不会做这种蠢事,但他希望自己携子前往,多多少少就有一点想把自己儿子留在京城为人质的意思了。
吃罢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李延庆给妻子曹蕴使了个眼色,便起身去书房了,不多时,曹蕴跟了过来,笑道:“夫君叫我来有事?”
“有件要紧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李延庆让妻子坐下,这才缓缓道:“今天接到官家旨意,让我进京参加册封太子的大典。”
曹蕴不知丈夫的意思,犹豫一下,低声问道:“夫君打算去吗?”
李延庆点点头,“快三年未回京了,这一次我打算去。”
“可是安全?”曹蕴又有点担心地问道,她知道丈夫在朝中树敌较多。
“安全不是问题!”
李延庆立刻安抚她道:“我会带三千精锐军队进京,而且江南一带也有我提拔的旧部。“
“既然如此,夫君就去吧!”
李延庆沉吟一下说:”官家希望我带璞儿前去!“
曹蕴顿时有点慌了,“为什么要带璞儿去,官家是要扣他为人质吗?”
李延庆笑了笑道:“璞儿也该进京一趟,让祖父看看他,还有外祖父和外曾祖父,,他离京快三年了。”
“可他回不来怎么办?”曹蕴急道。
“他会回来的,我不会让他留在京城,只要我坚持,官家绝不敢扣留他。”
曹蕴望着丈夫决断的目光,她起身深深行一礼,“那就恳求夫君好好照顾孩儿了。”
次日一早,李延庆又秘密召见了张顺,令他带三百名水军精锐斥候先一步秘密赶赴临安,随即又召见了燕青,让他去找一个和自己儿子模样几分相像的孩童。
李延庆随即又命令刘錡和王贵统帅京兆军,没有他的命令,不准轻举妄动,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后,已经是两天后了,李延庆随即率领三千重甲步兵,骑马前往巴蜀。
李延庆之所以选三千重甲步兵随行,是他反复考虑的结果,三千重甲步兵如果不穿上重甲,他们也是优秀的骑兵,可以在马上和敌军作战,也可以下马射击弓弩,可如果他们换上重甲,就算一万军队也不是他们对手,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重甲步兵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支军队。
另外还带了一百五十名亲兵,其中五十名是箭法精准、飞刀强悍的女兵,由扈青儿统帅,做自己的贴身侍卫,李延庆有过经验,带着女兵随行,对敌人有着很强的麻痹效果。
入夜,临安城的西湖边已经渐渐安静下来,不再有游人的喧嚣,这时,一艘客船正无声无息地向西岸驶去。
但客船渐渐驶近隐龙山庄码头时,数十艘小船从四面驶来,拦截住了客船去路,小船全部都是士兵,为首军士喝道:“皇家码头,禁止外人停靠,立刻离去!”
客船内走出一名男子,他冷冷举起一块令牌,”这是苗将军的令牌,可能进去?“
苗傅将军就是苗傅,他被封为八门统制,掌管临安城内两万驻军,士兵们认识苗傅的军令牌,数十艘小船立刻闪开一条路,客船随即驶上前,缓缓停靠在码头上。
从船上下来三名官员,快步向隐龙山庄走去,隐龙山庄门口站着一名宦官,显然是在等候他们,见三人到来,立刻将他们领进了山庄。
三名官员便是赵佶的心腹,尚书右丞黄潜善,吏部侍郎汪伯彦,新任大理寺卿杜充。
不多时,三人便来到了书房,赵佶正负手站在窗前,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微臣参见太上皇陛下?“三人一起施礼。
“有他的消息吗?”赵佶冷冷问道。
黄潜善知道赵佶问的是什么,连忙躬身道:“陛下,有确切消息,他的船队已经出川了。“
赵佶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随即眉头又一皱,“他真带了三千军队来京城吗?”
“回禀陛下,这个消息应该是真实的,微臣今天看到了原旨,上面是允许李延庆带三千士兵进京。”
“这个蠢货!”
赵佶恼火地骂了一句。
赵佶当然是在骂儿子赵构,哪有允许地方军阀携带三千人进京的道理,就算当年安禄山进长安也不允许带这么多军队。
赵佶已经隐隐感觉到,儿子并没有真的完全相信自己,他们父子二人只是表面上和解,但暗地里,儿子赵构依然存有戒备之心,这次李延庆率三千军队进京就是这种戒备心态,他是怕自己对李延庆下手。
赵佶负手在书房内踱步,他当然不会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皇权争夺,只是西夏灭国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巨大不利,儿子赵构的帝位坐稳了,还要就要册封太子,显然是想更加稳固帝位。
更关键是原先忠于自己的朝廷官员也纷纷背叛,象相国吕颐浩、范宗尹以及朱胜非几人,都纷纷表态支持册立太子,更不用说其他普通大臣,这次册立太子的建议竟然得到极高的支持度,足见自己在政治上已经输掉了。
赵佶虽然在政治上输给了儿子,但他并不甘心,他还想从军事上扳回来,实在不行就发动政变,直接推翻儿子的帝位。
这段时间,赵佶一直在暗中拉拢驻守临安的大将,象驻扎余杭的统制张保,驻扎会稽的统制江文升,还有临安九门统制苗傅、皇宫御前指挥使刘正彦等等,都已被他用重金和王爵等手段拉拢,可以说,他几乎已经控制了临安的军队,这就是他夺取帝位的底气。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李延庆,这次李延庆进京对赵佶而言,是一个铲除他的绝好良机。
这时,汪伯彦小声道:“陛下,现在我们军队都已到位,随时可以发动宫变,不如趁李延庆未进京之机,先让陛下登基上位。”
杜充也表态道:“陛下,汪侍郎建议很好,微臣也建议抓住机会。”
赵佶重重哼了一声,“然后让李延庆有借口清君侧吗?”
三人都不敢吭声了,赵佶走了几步又道:“发动宫变的前提是干掉李延庆,和册立太子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干掉李延庆,便可立刻发动宫变!”
寒门枭士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九月初十,船队经过了近十天的航行,终于抵达了鄂州嘉鱼县,船队在嘉鱼县休息一夜,然后再继续东行。
时隔多年,李延庆又一次来到了他当年出任县令的故地,当年他刚刚成婚,而现在他儿子都六岁了。
船舷上,李延庆指着远处的县城对儿子李璞笑道:“当年爹爹刚和你娘成婚,然后就来到这里出任县令,在这里呆了差不多两年。”
李璞个头中等,长得很像母亲曹蕴,只是眉眼和李延庆有几分相似,他性格十分稳重,而且很懂事,师从关中大儒刘淄,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李璞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娘给我说过嘉鱼县,说爹爹离开时,百姓都不舍,希望爹爹继续留任。”
“你娘给你说这个?”
李延庆有点奇怪,“难道她没给你说剿灭黑心龙王的故事?”
“娘没说,不过四娘给我说过。”
“璞儿,你在说我什么呢?”
扈青儿笑着走了上来,笑着揉揉他头发,“你是不是在说黑心龙王之事,告诉你,那次四娘差点送命。”
李延庆微微一笑,“青儿,你差点送命的事情多呢,这件事就别给孩子提了。”
扈青儿白了丈夫一眼,“这个有什么关系,璞儿是不是?四娘找个时间好好给你说说黑心龙王的故事。”
李璞小声道:“四娘,我还要读书,可能没有时间听故事。”
“臭小子,居然这么怕你爹爹!”扈青儿又挠挠他头发笑道。
这时,船头艄公大喊:“靠岸了!”
李延庆走到船舷边,向码头望去,码头和当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他当年离去时的模样,此时,码头上还站着一群官员,估计是得到自己的消息,知道自己会在嘉鱼县停泊,所以都赶来了。
李延庆走下了大船,率先迎上来的是嘉鱼县令周平,他便是当年县尉,给李延庆出主意卖地的老县吏,原来的知县杨菊已升任鄂州通判,今天却没有能赶过来。
周平极为激动,上前便拜倒,“属下周平,拜见晋王殿下!”
李延庆连忙扶起他,笑道:“叫属下就对了,但行大礼就不必了。”
李延庆见他满头白发,又道:“比那时白发多了很多。“
周平苦笑一声,“从前做县尉比较逍遥,当了县令后,琐事太多,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耗神耗力,自然老得快。”
“但这是好事,不是吗?”
周平默默点头,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县吏一步步起来,能做到县令已是不易,他也格外珍惜这份官职。
这时,岳州知事张炎、江陵知府罗旦等官员纷纷上前见礼,李延庆一一安抚众人。
他看了一圈,却没见杨菊,也就是原来的嘉鱼县县丞,便笑问道:“杨通判呢?怎么没来。”
“卑职在这里!”
声音是从后面传来,李延庆回头,只见一艘小船刚刚停下,两名官员从船上跳上岸,一个便是原县丞杨菊,现人鄂州通判,而另一个正是自己的老部下刘方,现任鄂州知事。
李延庆大喜,从前的旧人居然都来了,如果莫俊能从平江府赶来,就真的齐全了。
久别重逢,众人见面都格外欢喜,李延庆又让儿子李璞给众人行礼,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前往嘉鱼县内而去。
这时,嘉鱼县城外已是人山人海,百姓们听说李延庆重游故地,纷纷出城迎接老县令归来。
当李延庆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欢呼声顿时如山呼海啸,数万百姓激动地向李延庆大喊,李延庆笑着和众人一一握手,望着一双双充满了期待的目光,李延庆心中也充满了感动,自己在嘉鱼县只呆了两年,百姓居然还能记住自己。
李延庆带着众人来到了久别的县衙,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么熟悉,让人心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李延庆让手下搬来椅子,让所有人都坐下,儿子李璞也有了一个小位子,就坐在自己身边。
李延庆看了一眼众人,淡淡道:“今天我感觉有点异常,不管你们迎接我,还是百姓迎接我,都有一种期望,我就想知道,你们对我的期望是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一丝尴尬,李延庆又看了看众人,最后目光落在刘方身上,“刘方,你来说吧!”
刘方不敢违抗李延庆的命令,只得苦笑道:“其实还是洞庭湖的事情,黑心龙王被剿灭后,安静了几年,可从去年开始,又是一帮乱贼占据君山,开始兴风作浪,附近州县都被波及,年初这帮乱贼还杀到了鄂州,大家都苦不堪言。”
李延庆凝思片刻,问道:“可是杨幺、钟相?”
刘方点点头,“正是他们!”
原来这两人还是出现了,李延庆暗暗思忖道:“这两人应该是岳飞的菜。”
想到岳飞,李延庆又问刘方道:“岳飞的军队就驻扎在荆襄,难道他就没有率军下来剿匪吗?”
刘方连忙道:“前几天卑职还和岳都统谈论过剿匪之事,他率军剿匪没有问题,关键是朝廷没有给他剿匪令,他不能擅自率军南下。”
李延庆顿时又惊又喜,“岳飞在江夏?”
“他几天前来江夏探望母亲,不过很不巧,昨天一早他离开江夏去京城了。
岳飞已经走了,这让李延庆略略有些失望,他想了想便对众人道:“洞庭湖闹匪之事我知道了,回头我给官家说一说此事,请官家关注此事,尽快安排剿匪。“
众人大喜,一起躬身道:“多谢殿下关心!”
李延庆笑着摆摆手,“不必客气,我们好不容易才剿灭了黑心龙王,给百姓过上几年平稳日子,绝不会再容许别的乱匪重新搅乱长江。”
在嘉鱼县休息了一夜,次日一早,李延庆的船队又再次发出,数万百姓赶到江边送别,在一片依依惜别的喊声中,船队缓缓启动,顺流向长江下游驶去。
船队从润州进入江南运河,折道向南,七天后,船队抵达了临安府,在仁和县的赤岸口镇停泊下来,这里距离钱塘县约三十里,按照规定,李延庆带来的军队只能驻扎在京城三十里外,这里就是边缘地带了。
船队是夜里抵达,当大船刚刚停稳,李延庆立刻派出两百名士兵在大船附近警戒,这时,张顺带着几名手下也赶到了赤岸口镇,张顺是五天前抵达临安府,他的三百名手下已经分布到临安城的各个角落,这几天张顺也收集了不少情报,急赶来向李延庆汇报。
张顺带着一名情报虞候来到大船下,士兵上去禀报了,片刻,士兵下来道:“张将军,都统请你上去。”
张顺回头给情报虞候使个眼色,两人快步向船上走去。
此时,李延庆正在船舱内看书,门外有士兵禀报:“启禀都统,张将军来了。”
李延庆点点头,“请他进来!”
片刻,张顺一阵风似的走了进来,单膝跪下行一礼,“卑职参见都统!”
“这几天辛苦了。”
“谢都统夸赞。”
李延庆又问道:“现在临安城情况如何?”
“启禀都统,现在临安城上上下下都在为册立太子大典做准备,但卑职还是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
“什么异常情况?”
张顺迟疑一下道:“能否让情报虞侯亲自给都统汇报,他比卑职更清楚情况。”
“他现在何处?”
“就在船舱外等候召见。”
李延庆点点头,“那就让他进来吧!”
片刻,亲兵领进一人,是个三十余岁男子,身材不高,看起来一脸精明。
男子进来跪下行礼,“卑职杨曲参见都统。”
“我似乎见过你?”李延庆觉得他有点面熟。
“回禀都统,卑职曾经是宝妍斋的管事,都统几年前在汴梁确实见过卑职。”
“原来如此!”
李延庆笑了起来,“难怪眼熟,那杨管事是什么时候成为情报虞侯?”
“就在两年前,那时都统还在太原,张虎将军便将卑职发展成情报虞侯,不过现在卑职已经不在宝妍斋,而是西湖船运押司,负责管理西湖上的船只,因为职务便利,一直在暗中观察隐龙山庄的情况,发现了不少线索。”
“说说有价值的线索。”
杨曲呈上一本册子,“这是卑职的一份详细报告,请都统过目。”
寒门枭士 第九百七十八章 最后一环
李延庆接过册子看了看,又放在一边,笑道:“你就先简单说说!”
“卑职发现太上皇在走文攻武略两条路,以西夏灭国消息传到临安为分界线,之前太上皇是要走文攻路线,也就是得到朝廷大部分官员支持后,直接废除当今天子,这条路本来走得很顺,知政堂一半相国支持他,还有很多重要省台的官员,但西夏灭国消息传来后,形势立刻逆转,大臣纷纷支持当今天子,只有不到一成的官员还继续支持太上皇。”
“还有哪些重要官员支持他?”李延庆插问道。
“卑职观察多时,基本可以肯定黄潜善、汪伯彦和杜充三人是他的心腹,另外昨晚秦桧来过,但太上皇没有见他,具体原因不明,他很快就走了。“
李延庆负手来回踱步,估计秦桧是首鼠两端,两边都想押宝,最后两边都不敢相信他,赵佶不肯见秦桧,显然是赵佶不想在这个时候生乱,那就说明现在已经是关键时刻了。
从这件小事上,李延庆便敏锐地察觉到,赵佶极可能会在册立太子期间动手,当然,李延庆早就有这个警惕了,否则他也不会带兵进京。
“继续说!”李延庆又让杨曲继续说下去。
杨曲又继续道:“现在太上皇明显转向了武略,据卑职观察,前去隐龙宫拜见太上皇的武将已经能和灭夏之前的文官潮相比了,而且越来越频繁,甚至昨天在秦桧之前,苗傅也从隐龙山庄出来。“
“苗傅!”
李延庆一惊,“你是说九门都统制苗傅?”
“正是他!”
李延庆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如果赵佶只控制外围军队倒也罢了,可现在连城内军队也控制住了,那宫廷政变基本上十拿九稳了。
既然如此,赵佶还在等什么?
李延庆走了几步,他忽然明白过来,赵佶是在等自己进京。
沉思片刻,李延庆拾起桌上的报告递给张顺,“抄录一份,立刻交给相国高深,让他转交给天子,此事不可耽误,今晚就要送到高深手中。”
........
在靠近临安府武陵门附近,有一座占地约两亩的小宅,这里是殿前副都指挥使刘正彦的府邸,不过就算这座两亩的小宅,价格也涨到了四万贯,凭刘正彦的收入是绝对买不起。所以这座小宅也是他花钱租赁,每月耗费他近一半的俸禄,使他家中生活十分拮据,雇不起佣人,甚至他妻子都要自己浆洗衣服。
刘正彦父亲是西北名将刘法,死在西夏战役之中,他在西北军中十分有威望,正直廉洁,爱兵如子,这样的父亲虽然给刘正彦带来很大的声望,但另一方面,却无法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使他儿子在宋朝的官场上处境十分艰难。
在刘正彦的书房内此时坐着一名高官,正是尚书右丞黄潜善,他将一封信放在桌上,推给了刘正彦,“这是太上皇给你的亲笔信,你自己看看吧!”
刘正彦没有打开信,但也没有退回去,他现在处于一种极度矛盾之中,他很清楚太上皇为什么要找自己,就是为了他手下三千名皇宫侍卫军。
宫内一共有五千名宫廷侍卫军,由两名大将统帅,一个是副都指挥使张威,另一个就是自己,而他们的上司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殿前都指挥使王渊。
王渊是天子赵构的心腹,是太上皇绝对挖不动的人,那么太上皇挖走自己和张威,就是釜底抽薪了,一个无一兵一卒的王渊又有什么意义?
当然,王渊是禁军首领,统帅临安府及其外围的十余万新禁军。
刘正彦之所以没有接桌上的信,是因为他更关心信件以外的东西,比如同僚张威现在是什么态度?比如现在太上皇拉走了多少人?还有就是太上皇给自己开出什么价钱?
刘正彦把价钱放在最后一位,看似不重要,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现在他比任何时候都渴望钱。
今天中午房东找到他,要加两成的房租,这就意味着他家中的最后一个仆人要被送走,意味着家里的餐桌上不会再有肉食了,对于一个男人而言,给不了妻儿最起码的生存尊严,那实在太失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