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黄潜善看出了刘正彦的犹豫,他抬头打量一下房子笑道:“这房子还是太小了点,不符合刘将军的身份啊!不如把这房子卖了,再添点钱在城北买座大点的宅子,住得也比较宽敞些。”
刘正彦的脸胀得通红,半晌道:“这不是我的房子,我也是临时租住。”
黄潜善的眼睛瞪大了,“堂堂的殿前副都指挥使居然连自己的宅子都没有?”
刘正彦脸上挂不住,连忙解释道:“也不是买不起,主要是想申请官宅,所以暂时租住两年。”
黄潜善呵呵一笑,“申请官宅很难啊!据我所知,连四品文官都还申请不到,更不说武将了,就算轮到武将,也是外地的都统制优先吧!”
刘正彦沉默了,说申请官宅本来就是自欺欺人,这个问题确实无法再谈下去了。
这时,黄潜善见时机已成熟,又取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放在桌上推了过去,“这是太上皇的一点心意,里面是西湖边的一座占地二十亩的宅子,另外还有五万两银子,事成之后,再赏一万两黄金,封凉国公,加封熙河路经略使,这可是你父亲的官职,如何,太上皇的诚意应该足吧!”
刘正彦沉默片刻,最终颤抖着手拾起了桌上的信件,他无法拒绝这样的条件,每一个条件都刺中了他的要害,房子、钱财、地位以及先祖的荣耀,而这一切当今天子根本就没有打算给他。
黄潜善眼睛笑眯起来,他终于取出了武将拥护太上皇复位的效忠申明,他打开申明书放在他面前,这就是条件,在上面签字并画押,这样,刘正彦就无法再下船了。
刘正彦默默看了一遍上面的名字,足足有二十四人,临安府周围的大将基本上都包括了,他在上面找到了副都指挥使张威的名字,居然排在第三个。
刘正彦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临安府周围最后一个没有效忠太上皇的实权将领,他有点惊讶地望着黄潜善,黄潜善笑着点点头:“你确实是最后一环,其实你签不签字,太上皇复位都已成定局,只是太上皇希望更完美一点,让官家看一看,什么叫做众叛亲离?”
刘正彦叹了口气,“官家对我们这些武官确实是太忽略了。”
他终于不再犹豫,提笔在效忠申明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摁下手印。
黄潜善大喜,刘正彦的投靠就意味着兵变的最后一环扣上了,无论如何,赵构这一次翻不了身了。
.......
高深再一次在深夜时分来到了皇宫,侍卫早已经得到命令,只要是高相公来觐见天子,不管多晚都必须汇报,立刻有侍卫奔进了皇宫。
此时已是一更时分,天子赵构刚刚睡下,这几天他为册立太子之事也是忙里忙外,累得筋疲力尽。
不过听到高深紧急求见,赵构还是立刻起身,他估计应该是有李延庆的最新消息了。
暖阁内,赵构轻轻打了个哈欠,看着高深呈给他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自然是李延庆要张顺抄的副本,关于太上皇的各种情报集合。
不过赵构已经有点不太感兴趣了,这些情报中一大部分的西夏灭亡前的记录,已经过时无意义了。
西夏灭亡后,他和父皇已达成协议,父皇不再谋求复位,而在重大军国政务上,他有必要向父皇禀报,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父皇日常生活开支。
对这个协议赵构还算比较满意,他知道父皇不可能彻底退出权力圈,那样反而不真实,父皇只保留对重大军国政务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这也符合目前父皇的身体状况。
至于父皇想增加开支,那更加不在话下,赵构当即慷慨地将父皇的开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倍,甚至超过了他自己。
到目前为止,他还在和父皇谈判重大军国政务的界线,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是否为重大军国政务由知政堂来决定。
赵构随手将报告扔到一边,问道:“李延庆现在哪里?”
相对于这份报告本身,赵构更关心李延庆的现状。





寒门枭士 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
他和父皇将要商谈的第一个重大军国政务,就是如何处理李延庆,赵构当然知道李延庆目前已经有点尾大不掉了,掌握了川陕西北八个路,面积是西夏国的数倍。
如果他真的拥兵自立,大宋的一半疆土就要被他割掉了,赵构也相信李延庆暂时不会背叛自己,但自古以来,皇帝的安全感就从来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而是要实打实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高深心中叹息一声,又提醒赵构,“陛下,微臣关心的是,这段时间武官去太上皇那里颇勤,很不正常,应该引起陛下重视。“
赵构笑了笑说:“朕在隐龙山庄内也安插有耳目,这两个月确实有不少武官前去拜访父皇,不过这和之前文官去拜访父皇其实是一回事,这些武官大多是为了求名求官,前一轮是文官潮,现在轮到了武官潮而已,重要的不在武官,而在于父皇,他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朕已经把重大军国政务的决策权分给他一半,他要的不就是这个吗?既然已经得到,又何必再费神费力?”
高深着实难以开口,这种事情真不好劝,说多了就是挑拨别人父子关系,可如果不说,官家还没有看出事态的严重性,自己必须要提醒。”
想到这,高深委婉地提醒道:“陛下,微臣也相信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但我们也要向最坏的方面考虑,不能毫无防备,微臣建议加大对临安城军队的控制,必须要把军队牢牢控制在陛下手中,防止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
“高相公所说意想不到的风险是指什么?”赵构沉吟一下问道。
“微臣是担心一些心怀不满者曲解了陛下和太上皇之间的矛盾,擅自发动兵变,连太上皇都蒙在鼓中。”
高深着实说得含蓄,赵构心里也明白,他沉思片刻道:“高相公说得也有道理,就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铤而走险,朕是要把军权牢牢控制住,不能大意。”
说完,他问门外一名宦官,“今晚是王渊上将军当值吗?”
“正是他当值!”
“立刻去把他召来,就说朕有重要事情交代他。”
宦官飞奔去了,赵构又将话题转到了李延庆身上,“高相公还没有告诉朕,李经略现在哪里?”
“陛下,他的船队已经抵达临安府,目前停泊在赤口岸镇,那里距离临安城三十里,按照规定,他的军队不能再继续前行。”
“但他本人可以来见朕,不是吗?”
赵构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为什么李延庆来了却不肯进城,难道还要自己去赤口岸见他吗?
“陛下,李经略今天晚上才抵达赤口岸,而且李经略在朝中树敌颇多,他谨慎一点也是可以理解。“
赵构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在高深面前过多表现出对李延庆的不满,他一时也沉默了。
片刻,外面有宦官禀报,“陛下,王将军来了。“ ”让他进来!“
片刻,上将军王渊快步走进来,他盔甲穿得不是太整齐,显然是刚刚从床上叫起来。
“卑职参见陛下!”
赵构没有管他的私生活,而是淡淡问道:“城内和宫中的军权控制得如何?”
王渊是跟随赵构登基的老将,是赵构绝对心腹,赵构对他的信任远远超过了李延庆,目前王渊出任上将军、殿前都指挥,这就是以前高俅的位子,对保卫皇权至关重要。
王渊连忙道:“启禀陛下,一切都在卑职的掌控中,所以大将都服从卑职的指挥。”
“肯定服从?”赵构冷冷问道。
“肯定服从!”
赵构拾起李延庆的报告,翻了几页道:“朕要撤换几个人,一个是苗傅、一个是张威,还有一个杨褚,这三人必须免去他们统兵之职。”
虽然赵构开始对李延庆有点忌惮,但他对李延庆的判断一向是比较信服,李延庆送这份报告来,显然是提醒自己当心兵变,虽然觉得可能性不大,但赵构还要做好预先防备,至少不能有漏洞。
王渊不知官家为什么会清洗这几人,但官家的命令他不敢违抗,他连忙道:“陛下,苗傅和杨褚带领士兵外出训练,要三天后才能回来,不如卑职先处理张威。”
赵构想了想,“那就等另外两人回来后,一并处理。”
“卑职遵旨!”
王渊犹豫一下,还是终于问出口了,“陛下,这三人有问题吧!”
“他们是你心腹?”赵构反问道。
“心腹谈不上,不过都跟随卑职多年,彼此比较了解,而且他们都很忠于陛下,这一点卑职可以担保。”
“忠于朕?”
赵构冷笑一声,“如果忠于朕,那为何要去拜见朕的父皇?”
王渊着实吃了一惊,“有这回事吗?”
赵构看了他半晌,淡淡道:“看来你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就这样吧!三天后,等他们回来,三人立刻撤换。”
.......
天刚亮,一艘小船便驶向隐龙山庄码头,距离码头还有数十步,立刻出现了船只上前拦截,小船上的一名举起令箭,“苗将军令箭,不得阻拦!”
苗傅按照赵佶的要求一共发出二十支令箭,每一支令箭都可以顺利上岸,前往隐龙山庄。
拦截的小船的纷纷闪开,船只加速向码头驶去,片刻,船只停靠码头,男子下船向隐龙山庄飞奔而去。
昨天晚上赵佶睡得稍微晚了一点,身体有些疲倦,不过他听说白虎堂有紧急情报禀报,他还是勉强起身,接见报告人。
白虎堂是赵佶设在临时城武陵门附近的一处情报站,各方面的消息都汇集到白虎堂,然后再进行梳理,目前白虎堂的负责人是黄潜善之子黄兴尧,此时前来送信之人,正是黄兴尧本人。
不多时,黄兴尧被领进了书房,黄兴尧单膝跪下,“卑职参见太上皇陛下!”
“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赵佶立刻问道,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紧急情报都会让人心惊胆战。
“启禀陛下,是宫中送来的紧急消息。“
黄兴尧取出一份消息呈上去,赵佶打开看了,顿时吃了一惊,三天后将苗傅、杨褚和张威免职,尤其苗傅掌管临安城数万军队,是这次兵变最重要的人物,他如果被免职,那就意味着兵变很有可能会失败。
赵佶是何等老谋深算,他立刻意识到儿子赵构的突然发力,一定和李延庆有关,李延庆那边刚到临安城,这边便开始出手,配合倒是很默契。
不过赵佶还是发现了一丝端倪,苗傅和杨褚目前在会稽府练兵,三天后才能回来,按理,天子应该立刻派人去会稽府解除苗、杨二人的兵权。
另外,张威可是在京城内,为什么不立刻解除兵权,还要等另外两人回来后一起解除,听起来好像是怕打草惊蛇,但赵佶还是捕捉到了天子赵构心中的犹豫,他或许并不是太想这样做。
这个发现让赵佶欣喜若狂,显然自己的迷惑阵起作用了,儿子赵构还真以为自己不再谋求复位,还真以为自己在和他谈判重大军国政务的界线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三天后苗傅等人归来,要被解除兵权,这将对自己的兵变计划会造成巨大影响。
这一刻赵佶终于下定决心,他必须要提前动手了,既然李延庆已经到了临安城,那他在曹家埋藏已久的那颗震天雷就该启动了。
赵佶斟酌良久,终于提笔写下了几封密信,令心腹侍卫立刻送出去,尤其命令苗傅和杨褚立刻潜回临安城。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八十章 城门遇刺
上午时分,李延庆在八十名亲兵和二十名女兵的严密护卫下乘坐两辆马车进入了临安城,两辆马车中一辆是空车,李延庆则坐在另一辆马车内,如果半路有袭击者,他们就不得不分兵对付两辆马车,无形中就会削弱袭击者的力量。
今天李延庆要去觐见天子赵构,亲自面陈他写的西路各路经略报告,这种报告当然已经提前派人送进京城,但他亲自向天子面陈是一种态度问题,不管形势再危机重重,他都必须要来见天子。
一路还算平安,李延庆很快来到了皇宫,众亲卫在皇宫外等候,而由扈青儿率领七名女护卫陪同他进宫。
这就是李延庆带女护卫来京城的主要原因,皇宫不允许他带自己的亲卫进宫,但赵构也理解他的难处,所以答应女人可以进宫,这便绕过了皇宫不准外来士卒进宫的铁律。
每个女兵外面都穿着宫服,显得娉娉袅袅,但她们却暗藏杀机,里面穿着贴身软甲,头上的两支发簪却是两根锋利的飞刺,手腕的金珠手串是用精钢打制,而且软甲内也贴身藏了三把飞刀,扈青儿的腰带则是她的鞭刃,这七名女兵是扈青儿的高徒,都是极厉害的暗器高手。
李延庆不能不防,这些宫中守卫都是刘正彦的部下,万一刘正彦在皇宫内对自己下手,他真的就死路一条了,尤其现在宫廷侍卫手中拿的都是真家伙,而不是木制仪仗兵器,他更要小心谨慎。
一群秀丽的宫女簇拥着李延庆向宫内走去,引来无数人瞩目,士兵们也不好搜她们身,只要没有手执兵器,或者没有明显的暗藏兵器,便放她们进去了。
扈青儿带着七名女兵簇拥着李延庆来到垂拱后殿,这里是御书房所在地,戒备更加森严,八名女护卫就不准再向里面走了。
李延庆向扈青儿点点头,取下腰间宝剑递给扈青儿,他有权带剑上殿,但这里的剑可不是指真剑,而是无锋的仪剑,李延庆从一名侍卫手中接过一把仪剑,佩戴在身上,便跟着侍卫向御书房走去。
“晋王殿下驾到!”
随着侍卫一声高喝,很快便传来天子赵构爽朗的笑声,“延庆,终于把你盼来了!”赵构亲自出御书房迎接他。
李延庆连忙上前单膝跪下抱拳,“微臣参见陛下!“
赵构急忙扶起李延庆,笑道:”你是我姊夫,姊夫和小舅子不必行此大礼了!“
“陛下,君臣之礼不可废。”
“朕知道,不过你可以简单一点。”
李延庆到来,赵构是发自内心的欢喜,这几年李延庆挽救西北三路危局,东夺河东路,北灭西夏国,逼迫金国求和,使大宋转危为安,更是大宋在西北开疆辟土,疆域远达沙州敦煌,使大宋逐渐走入中兴。
这些都是李延庆的功劳,当然也是赵构的丰功伟绩,在这一点上,两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虽然李延庆权力太大让赵构多少有了一点忌惮,不过赵构心里有数,现在还不是谈这件事的时候,必须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或者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比如李延庆儿子来京城读书。
赵构听说李延庆真把儿子带来了,他心中顿时舒服了很多。
两人走进御书房坐下,赵构笑问道:“我看了你的报告,你在报告提了一句,适当支持金国的敌人,不知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延庆微微一笑,“微臣指的是支持草原诸部和金国作战,现在金国主力正在攻伐漠北草原,企图征服草原,草原诸部原本依附辽国,辽国一直对他们压榨很深,而且严格限制武力,使他们根本就买不到兵甲,灭西夏后,几个草原部落酋长找到微臣,想用牛羊换取兵甲,微臣就用十万套西夏兵甲换取了五百万头牛羊,目前这些牛羊都用来犒赏三军,还剩下一些,卑职打算运到京城来给朝廷。“
赵构对牛羊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支援草原部落本身,一是能牵制金国,其次能不能让草原诸部转而依附大宋,这才是作为一个帝王的关注点。
“把兵器转售草原诸部,有效果吗?”
李延庆点点头,“应该说效果显著,上个月双方在南部草原进行了一系列大战,金兵被歼灭数万人,不得不向东撤退,虽然草原部落也损失惨重,但比起从前被屠杀的命运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联合起来能抵御金兵的征服了,微臣希望金兵能陷在草原数年,磨尽它的精锐。”
赵构点点头,“这件事很重要,就烦请经略使继续关注了!”
“微臣遵旨!”
赵构又笑道:“除了报告上的内容,经略使还有什么好消息和朕分享?“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微臣是长江水路过来,发现洞庭湖匪患严重,希望陛下能早日派兵去剿灭,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这件事朕其实已经知道,之前派鼎州镇抚使程昌寓率军去剿匪,但没有成功,朕考虑再派李纲为岳州镇抚使,率军前去剿匪,不知经略使有没有什么得力大将可推荐?”
李延庆微微笑道:“李纲担当安抚使会很胜任,但率军剿匪恐怕会有点力不从心,微臣推荐荆襄都统岳飞率军前去剿匪,相信他和李纲配合,一定会取得剿匪胜利。”
赵构点点头,“这件事可行,不过具体方案再让朕稍微考虑一下,可行的话,朕下午就可以发旨。”
李延庆随即又向赵构汇报了灵夏路和河西路的近况,提出迁移汉民去灵夏路的构想,赵构大为支持,表示会督促知政堂商议安居费事宜。
两人差不多谈了一个半时辰,足足三个小时,李延庆这才告辞,离开皇宫返回赤岸口镇。
亲兵护卫着李延庆的马车沿着御街缓缓而行,对于今天的接见,基本上在李延庆的意料之中,天子赵构压根就没有提到削权和质子问题,或许不是赵构不想,而是今天还不是时候,赵构不会当面向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很可能会找一个中间人。
队伍渐渐走到了涌金门,这里人来人往,格外热闹,几名士兵在城门处站岗。
李延庆队伍走来,行人纷纷闪开一条路,让这支杀气腾腾的队伍先走,不过队伍并没有透露马车主人的身份,否则大街上又会是人山人海。
第一辆马车进入城门洞,就在这时,一个黑影忽然从天而降,手中一根长矛狠狠刺进了车厢,两边又杀出七八条黑影,一起举弩向车厢里射去,蓝汪汪的箭头瞬间穿透了车厢,竟然一连射出八支毒箭,里面的人根本就无从躲避。
只是可惜他们运气不好,李延庆来时是坐在第一辆马车内,回去时却坐第二辆马车了,第一辆马车内是空车,对方显然是在赌博,可惜赌输了。
四周顿时一阵大乱,扈青儿大怒,随手一支飞刀射出,车顶上的黑衣刺客躲闪不及,被迅疾无比的飞刀射中左胸,惨叫一声摔下马车。
其余亲兵都已反应过来,他们愤怒异常,一起挥刀向八名刺客杀去,其余十几名女兵则举盾护卫着马车的前后左右,手中举起迷你短弩,这种短弩单手操作,十步内可以射透人体。
四周百姓也一阵大乱,跌跌撞撞四散奔逃。
刺客显然只想一击而中,不愿缠斗,随即四散奔逃,但他们却快不过扈青儿的飞刀,扈青儿心中恨极,下手毫不留情,三枚飞刀射出,三名刺客相继倒地,还有三人被李延庆的亲兵围住,乱刃分尸,只有两名刺客钻进民房中逃掉了。
直到这时,大群士兵才从四面八方杀来,扈青儿几乎要气疯了,指着士兵大骂他们无用。
这时,一名女兵飞奔而来道:“扈将军,都统让你看看刺客有没有活口?”
扈青儿这才醒悟,她记得车顶上那个刺客可能没死,连忙四下寻找,亲兵忽然大喊,“这里有个活口!”




寒门枭士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李延庆在涌金门遇刺的消息顿时传遍了全城,令朝野一片哗然,赵构勃然大怒,当即罢免了临安府尹张浩的官职,又把上将军王渊叫来臭骂一顿,责令他三天之内抓到幕后凶手,一万多士兵出动,王渊亲自率军在临安府挨家挨户搜查,闹得鸡飞狗跳。
李延庆已经回到了船上,他心中多少有点后怕,如果不是刺客判断失误,或者说如果不是因为他临时换了马车,八支毒弩射进马车,自己真的凶多吉少了。
李延庆负手在船舱里来回踱步,思虑这次刺杀的各种可能性,首先太上皇赵佶,自己从宫中离去时坐的是第一辆马车,出宫后,两辆马车才交换了前后顺序,宫中有人通知了刺客,所以刺客才会认定自己在第一辆马车内,而没有兵分两路。
第二个可能性是赵构,他也想除掉自己,但又怕自己手下造反,不能在宫中下手,所以借刺客之手,然后再栽赃给太上皇或者其他什么人。
第三个可能性是自己的敌人,比如从前被自己灭的外戚、西夏余党甚至金国刺客等等,自己在京城遇刺便可以挑起宋朝内乱。
李延庆思来想去,他还是觉得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首先赵佶要杀自己,他一定要十拿九稳,不会用城门野刺这种成功率不高的手段,他一定会在皇宫或者府宅内动手,而且他杀了自己后就要立刻发动兵变,可苗傅等人都还没有回来,这时刺杀自己对他们太仓促了,基本上可以排除赵佶。
其次是赵构,虽然想到了赵构刺杀自己的种种可能性,但直觉告诉李延庆,现在他和赵构之间还远没有到翻脸刺杀的程度,赵构的皇位依然不稳,金兵在北方的威胁依然没有减弱,他还需要自己帮他稳固皇位。
况且自己已把儿子带进京了,赵构就有了质子这个选项,他没必要选择刺杀这个后果严重的极端选项。
想来想去,还是仇人刺杀自己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被自己灭掉的几家外戚,他们在宫中有眼线,知道自己出宫时坐的是第一辆马车,如果是西夏余孽和金国刺杀自己,他们不可能目标明确,一定会分兵刺杀。
这时,李延庆若有所感,一转身,只见扈青儿站在门口,李延庆笑问道:“那刺客招供了吗?”
扈青儿黯然摇头,”他死了!“
她忽然冲向李延庆,紧紧抱住他的腰,将脸贴在他的胸膛上,泪水汹涌而出,李延庆轻轻抚摸她的头发,笑道:“我的命很硬,能刺杀我的人现在还没有出生呢!”
1...383384385386387...4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