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高月
“快看,那是什么船队?”有士兵忽然指着江面上大喊。
刘光世也看见了,江面上忽然出现了一支船队,足有五六十艘之多,在江面上一字排开,船上挂着宋军的黄底黑龙旗,刘光世心中大惊,长江上并没有水军啊!这是哪里来的水军?
他看不清楚,索性催马冲上一座土丘,这下子视野开阔了。
阮氏三雄率领的六十艘战船和五千水军昨天就到了,扬州是韩世忠镇守的地盘,刘光世必然是从泰州或者通州渡江,不过通州的江面太宽阔,从泰州的可能性最大,他们便守株待兔,等候在泰州对岸。
望着江面上三十余艘渡船,阮小七十分兴奋,低声对兄长道:“全部击沉,干他娘的!”
阮小二回头瞪了兄弟一眼,“你忘记都统是怎么说的?”
李延庆再三嘱咐过他们,只要刘光世没有公开表态站队,就说明他并不是心甘心愿出兵,那不用杀得太狠,警告一下就是了,如果警告不管用,再利用战船优势将对方悉数俘获。
这里面警告是最为重要,具体怎么警告,就由阮小二自己决定了。
“准备火砲!”
立刻有士兵将三架火砲推上船舷,当然现在还没有管状的火砲,还是弹射形火砲,但他们将第一次使用水战震天雷。
水战震天雷其实就是守城时对付巢车的长钉震天雷,震天雷铁外壳两面都有锋利的长钉,当震天雷重重撞击在船上时,长钉会穿透船板,钉在船上。
不过水战震天雷还是有特殊的不同之处,那就是火绳口有一个类似蜗牛外壳一样的装置,它将保护火绳不被江水打湿。
阮小二的战船迎面向最大一艘渡船驶去,这艘船上至少载有一百五十名士兵,水军士兵不断大喊:“立刻回去,否则将尔等击沉!”
但回答他们的却是密集的箭矢,几名喊话士兵不幸中箭倒在甲板上。
阮小二大怒,喝令道:“准备发射!”
战船和对面的渡船交错而过,双方相距不到三十步,只听见‘嘭!嘭!’两声,两颗震天雷同时射出,呈直线射向对方大船,先后击中对方船身,但其中一颗震天雷没有钉住船身,落入了江水中,而另一颗震天雷钉在船身上。
阮小二的战船在发射后便火速撤离,相距约五十步时,只听见惊天动地的一声爆炸,碎屑四溅,一股浓烟腾空而起,高高的桅杆轰然倒下,整艘渡船竟被拦腰炸成了两段,一百五十名士兵全部落水。
在北岸查看情况的刘光世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他是见识过震天雷的,却没有想到江面上也能使用震天雷。
“不好!”他大叫一声,“这是李延庆的战船!”
刘光世立即大喊,“让所有船只回来!”
“当!当!当!”岸上敲响了撤军钟声。
其实不需要鸣金收兵,震天雷强大的威力早已吓坏了其他渡船,他们纷纷调头向北岸驶去。
但阮小二却不肯放过这些渡船,待宋军上岸后,他会将这些渡船全部击沉,不会再给对方渡江的机会。
副将杜麟心有余悸,他低声对刘光世道:“不如把这些船只留在长江,索性让对方全部击沉,咱们就向临安府请求船只支援。”
刘光世点点头,这也算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不是自己不肯出兵,而是没有船只渡江,就让赵佶派明州的海船来接应自己吧!
刘光世也相信赵佶不会那么愚蠢威胁自己的儿子,那样做只会把自己逼向李延庆。
当天下午,刘光世撤军回楚州,阮小二随即放火烧毁了三十几艘渡船,他又派出几艘船在长江沿岸搜索,将所有隐藏的船只全部焚毁。
刘光世在北撤的同时,发鸽信给临安赵佶,告诉他自己的渡船在长江上遭到了李延庆战船的伏击,所有船只全部被对方战船击沉,落水士兵不计其数,初步估计已阵亡三千余人。
刘光世随即要求赵佶派明州海船接应自己渡江。
与此同时,刘光世却在夜间派一名心腹秘密坐小船过江,给阮小二送去一封信,让他关注长江口可能出现的海船。
寒门枭士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经过五天的强行军,三万骑兵抵达了和州历阳县,对岸便是江宁府,曹晟早已命令江宁府通判蒋梓安排了百艘渡船,专门在对岸迎接这支骑兵南下,仅仅半天时间,三万骑兵全部渡过了长江,他们从太湖西面南下,环绕着太湖向湖州方向杀去。
就在三万骑兵渡过长江的消息传到平江府后,李延庆亲自率领一万军队杀向湖州。
目前赵佶在湖州部署了一万军队,这一万军便是之前赶来支援杨褚的两支援军,分别来自宁国府和嘉兴府,这两支援军稍微晚了一步,李延庆的船队已经进入太湖,而杨褚的残军也败回了临安府。
赵佶索性便命令这支军队驻扎湖州乌程县,直接威胁平江府。
这支万人军队也是前年刚招募的新禁军,由统制王典统领,副将也是统制马文春,只是王典官职是正四品大将军,而马文春是正五品将军,自然就是王典为主将。
两人的上司都是殿前都统制王渊,但在赵佶重金和高爵的诱惑下,两人都背叛了天子赵构,沦为赵佶的帮凶走狗。
王典也知道李延庆如果出兵,湖州必然是首当其冲,他派人盯住了平江府的一举一动,当李延庆大军刚刚出军营,他派出的探哨便立刻将消息用飞鸽传书报告了王典,王典也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向临安府求救。
收到了王典的求援信,赵佶和知政堂一番商量后,最终决定派余杭兵马统制吴湛率三万军赶去支援湖州。
平江府和临安府的距离并不远,两者之间就相隔着西面的湖州和东面的嘉兴府,一旦爆发战争,所有的行军时间也就在一两天之内。
但李延庆的行军速度很慢,明明相距乌程县也就百里之遥,一个急行军,半天就能杀到,偏偏李延庆军队的行军慢慢摇摇,走十几里休息一会儿,走了整整一天才行军五十里,刚进入湖州境内,一万大军便驻扎过夜了。
相反,北上的新禁军被赵佶下旨催促,若救援不及时,将定斩不饶,统制吴湛无奈,只得不断下令加快行军速度。
他们原本出发比李延庆出兵晚了大半天,距离也要远一点,但他们却后发先至,当李延庆大军在东面五十里外驻军过夜时,他们已经抵达了乌程县以南三十里处。
这时,夜幕悄然降临,一轮明月已挂上树梢,将大地洒上一层银色,此时已是九月,夜里有了几分凉意,统制吴湛下令士兵稍许休息,他有点为难,现在距离乌程县只有三十里,到底是过夜,还是一口气赶去城内。
几名将领见士兵都已精疲力尽,便纷纷劝道:“李延庆军队也在驻营过夜,离我们相距甚远,夜里也赶不过来,不如休息一夜,让士兵们恢复体力,明天五更再北上进城。”
吴湛见士兵确实已精疲力尽,走完三十里恐怕大半夜都过去了,他点点头答应了,“就地休息三个时辰,四更出发进城!”
听说只有三个时辰休息,士兵纷纷倒头便睡,一些将领却睡不着,聚在一起闲聊。
“听说太上皇上位是发生了宫廷政变,是不是真的?”一名将领小心翼翼问道。
另一名将领不屑地撇撇嘴,“这种事情你居然还要问,三岁小孩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是宫廷政变是什么?”
一名年纪稍大的将领叹口气道:“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官家究竟死了没有?是被囚禁,还是已经被毒死,有传闻说官家已经被毒死,如果是那样,就太可惜了。”
“这没办法,帝位之争不会有人情,奇怪的是李延庆,他居然没有逃回西北,而拉起清君侧的大旗,他真以为自己的几万人打得过十几万大军?”
几名将领正在议论时,远处隐隐传来一阵闷雷声。
“好像要下雨了!”一名将领抬头向天上望去。
“你胡扯呢!这么好的月色,怎么可能下雨。”
“那怎么会打雷?”
这时,地面忽然微微颤抖起来,闷雷声也越来越近,年纪稍大的将领是从西军出来的,他脸色一变,“不好!”
他腾地站起大喊道:“是骑兵,骑兵杀来了!”
“不可能吧!老杨,你有没有搞错。”
将领们都不太相信,纷纷站起身向西面望去,闷雷声就从西面传来,西面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两里外有一片狭长的树林。
就在这时,忽然从树林里杀出了无数骑兵,战刀和长枪在月光下熠熠闪光,紧接着树林两边也涌出大片黑压压的骑兵,声势浩大,俨如溃堤的海潮,奔腾着向这边杀来。
“敌军杀来了!敌军杀来了!”
禁军们惊恐万分,大喊大叫,士兵们也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吓得魂飞魄散,连旁边的兵器也顾不上,爬起身便仓皇向南奔逃。
这支骑兵便是从关中千里跋涉赶来的三万骑兵,他们一个时辰前便到了,像狼一样的在数里外潜伏,等待着敌军现身,不料敌军却就地休息了,曹猛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出击。
这便是李延庆的围城打援战术,佯攻乌程县,吸引临安府的援军北上,让三万骑兵打敌军一个出其不意,全歼这支援军。
李延庆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何等丰富,远远不是赵佶和知政堂一班文官能比。
两万骑兵在月光下疾奔大喊:“投降不杀!”奔逃的士兵跑不过战马的奔驰,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跪地求饶,要么就只有一死。
这时,高宠也率一万骑兵从南面杀来,截断了士兵的退路,绝望之中,士兵纷纷跪地投降,哀求饶命。
天快亮时,李延庆率领一万敌军抵达了战场,战争早已结束,除了数千人被杀外,其余两万五千余人全部投降,所有投降士兵都被集中坐在一起,等待处置。
曹猛和高宠上前给李延庆见礼,在江南相见,格外感到亲切,李延庆拍拍两人的肩膀笑道:“这一路长途跋涉,辛苦你们了。”
曹猛挠挠头笑道:“大家听到都统在临安府遇险,都争着抢着要来,我俩路子野一点,我用锤,他用枪,把大伙儿都镇住了。”
李延庆哈哈大笑,重重给了他一拳,“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我让扈将军飞石伺候,看看你们是不是还争得过。”
曹猛的脸立刻苦了,他最怕就是扈三娘的飞石,神出鬼没,防不胜防,包括高宠也在飞石上吃过大亏。
这时,李延庆收起了玩笑之心,又问道:“战况如何?”
曹猛连忙躬身回答,“启禀都统,一共俘获两万五千四百余人,杀死杀伤三千两百余人,其余千余人逃脱。”
“敌军主将呢?”
“敌军主将吴湛化妆成小兵投降,被其他投降将领举报,已被抓起来。”
李延庆点点头,“把他押上来!”
曹猛一挥手,几名士兵将双手反绑的主将吴湛押了上来,吴湛看见李延庆便跪下哀求,“卑职知错,请都统饶命,卑职一定为都统效力!”
李延庆摇了摇头,“你既然领朝廷的俸禄,却背叛了天子,你既然已经在效忠书上签了字,现在却要为我效力,可谓不忠不仁不义,拿你的人头给那些背叛天子的人敲个警钟吧!推下去,斩!”
士兵将吴湛推了下去,吴湛大喊:“都统饶命,饶命啊!”
只片刻,士兵便将一颗血淋淋的人头端了上来,李延庆命令装进盒子里送回临安,相信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开。
这时,十几名大将也被押了上来,他们看见了李延庆,一个个低头不语,眼中露出羞愧之色,这里面还好几个将领都曾跟随李延庆死守汴梁,现在却成了战俘。
李延庆看了看他们,“王勇、张孝良、张亮、杨道智,你们的名字我没有说错吧!当年我们并肩作战,现在我们却成了敌人,到底该谁惭愧?”
几名将领跪下泣道:“都统,我们官微职卑,压根就没有选择余地,我打心底不想和都统为敌啊!”
“这一点倒是说对了,吴湛在效忠书上签了字,是他主动背叛天子,所以我杀了他,你们确实不一样,这样吧!我现在给你们一个选择机会,想回临安,我绝不为难,立刻释放,但下次被抓,就别怪我李延庆心狠手辣了,想跟随我李延庆,那你们官复原职,继续替我带兵,跟随我匡扶大宋,给官家讨还公道,两者都不愿意,想回家种田,那也可以,我同样立刻释放,你们选择吧!”
十几名将领毫不犹豫单膝跪下,“我们愿跟随都统匡扶大宋!”
这些将领一个个心如明镜,他们本身没有立场,但有利益,吴湛死了,他们回去也不会有好下场,还不如跟随李延庆,将来说不定还有拥立之功。
李延庆随即对高宠道:“骑兵就交给曹猛,从现在开始你就负责步兵,将这些降兵整编,由你负责统帅!”
高宠单膝跪下抱拳道:“卑职遵令!”
请记住本书域名:。阅读网址:m.
:
寒门枭士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中午时分,李延庆率领一万大军和三万骑兵抵达了乌程县,乌程县守将王典和马文春已经得吴湛军被全歼的消息,两人心惊胆战,天一亮就向临安发鸽信求援,但还没有等到回音,李延庆的四万大军便兵临城下。
“居然是骑兵!”
王典看见了铺天盖地的骑兵,吓得惊呼起来,城头守军也战战兢兢,一旦城破,恐怕他们性命难保了。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至,在百余步外将一封信一箭射上城,随即奔了回去。
有士兵拾到信,连忙跑来向王典汇报,王典接过信,顿时吓了一跳,是李延庆的最后通牒,半个时辰后,讨逆军将大举攻城,一旦城破,主将王典、副将马文春将斩首示众,绝不宽恕,如果在攻城之前投降,王典和马文春可饶死罪,罢职为民。
马文春上前细看一遍,顿时怒道:“这就是李延庆的诚意?要我们投降,还驱逐为民,他娘的谁还愿意投降,不如死战一场。”
王典半晌没有吭声,马文春担心王典动心,连忙劝道:“对方没有攻城武器,虽然兵力众多,但大部分都是骑兵,根本无法攻城,我们完全可以守住县城等待太上皇派兵来救援,那时我们功劳甚大,高封重赏绝对少不了。”
王典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不如我们分工守城,你负责北城和西城,我守南城和东城。”
“这样最好!”
马文春大喜,转身就走,就在这时,王典忽然拔出剑,从面一剑刺进了马文春的后心,长剑刺穿了前胸,马文春惨叫一声,当即倒地。
王典在他耳边冷冷道:“你既然想死,那我先送你去西天!”
他长剑一拔,鲜血喷出,马文春当场毙命。
王典在他身上擦干净长剑,喝令道:“开门投降!”
乌程县的城门缓缓开启,一万军队列队走出城门,将兵器和盔甲放在一旁,士兵们则举手去一侧集中,李延庆给曹猛使个眼色,曹猛立刻率领千余骑兵上前指引降兵去西面空地集中。
这时,主将王典五花大绑出来,跪在地上请罪求罚。
李延庆点点头,对他道:“你背主求荣,虽该万死,但念你主动投降,保全士兵性命,我饶你一死,准你收拾物品离去。”
有士兵上前给他松了绑,王典磕头谢道:“谢都统不杀之恩!”
王典这才起身返回城内,带着几名亲兵收拾东西去了。
仅仅两天一夜,李延庆便全歼了新禁军四万人,同时整编降军,获得三万新军,加上三万京兆骑兵赶来助战,李延庆的军队数量一跃升为十一万人,而赵佶的军队则迅速降为九万人,兵力对比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清晨,一支由三百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正缓缓驶入了长江口,这是从明州海港驶来的海船队,杜充担任造船使后用三年时间建造了这批海船,大小从六千石到三千石不等,虽然不是万石超级大船,但船只也十分坚固,能抵御海上风浪,完全可以往来于南洋和日本。
赵构花大价钱建造这些海船的目的是想组建一支官商船队,进行海外贸易,牟取暴利,解决财政拮据问题。
原计划第一次出海时间就在册立太子大典后,物资和人员都已准备齐全,一旦册立结束就驶往日本,但变化不如计划,一场宫廷政变使这次航行计划流产,赵佶下诏将三百艘新海船全部征为军方使用。
刘光世的求援信使这批海船得到了第一次用武之地,三百艘海船驶往泰州,接应五万大军过长江。
赵佶终于有点急了,李延庆在湖州连战连捷,一举歼灭了四万军队,斩杀吴湛,释放王典,使整个临安府为之震动,尤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手段更是让将领们人心惶惶,人心思变。
虽然李延庆没有立刻率军南下,而是在湖州整编降军,但这种引而不发的手段更让军心不稳。
在这种情况下,赵佶急需刘光世率军从北面出击,攻打李延庆的后背,迫使李延庆不得不回防平江府。
宋朝的长江口和今天还是大相径庭,崇明岛没有完全形成,只有三座小岛,其中一座小岛上出现了小镇,叫做崇明镇,上面的居民都是以捕鱼为生。
三百艘海船刚刚驶入长江口,迎面出现了一支战船队,在长江上一字排开,拦住了海船队的去路,这时海船队的后方也出现十几支战船,截断了海船队的退路,为首战船上打出旗语,要求海船队向长江南岸靠拢。
这时,江面上出现了接二连三的爆炸,水浪滔天,硝烟弥漫,巨大的爆炸声惊心动魄,这便是强烈的战争威胁,如果海船不靠岸,它们将会被直接炸沉。
三百艘海船并没有多少军队,每艘海船上只有二十几名水手和两三名押船士兵,在敌军战船的强烈威胁下,海船不得不向对方妥协了,纷纷调转船头向南岸驶去。
此时,南岸已有三万精兵集结待命,由曹晟统帅,就在三百艘海船驶离明州港的同时,位于明州的情报斥候便向平江府紧急发送了鸽信,加上刘光世的暗示,李延庆判断这三百艘海船必然是赶赴长江接刘光世军队渡江。
他当即进行了周密策划,由曹晟率三万人重新北上,阮氏三雄负责拦截这三百艘海船。
当天下午,三万精兵在南岸的太仓港登船,三百艘海船随即在长江内调头,又浩浩荡荡地向南方驶去。
.......
三天后,平江府的运粮船抵达嘉兴府,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李延庆率领四万步兵和三万骑兵,向临安府进发。
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赵佶将绍兴府的两万军队也调入临安府,除了两万军队守京城外,其余七万大军全部部署在宦塘河—运河一线,由上将军、会稽郡王苗傅统一指挥,准备和李延庆的决一死战。
李延庆的大军驻扎在临平镇,和二十里外的新禁军对峙,李延庆并不急于发动进攻,他还在耐心等待曹晟的消息。
此时形势异常诡异,原本公开表态支持太上皇赵佶执政的州县纷纷沉默或者反水,宁国府知府韩度发表致天下书,公开指责太上皇赵佶发动宫廷政变,呼吁还政于天子。
随即庆元府、绍兴府、嘉兴府以及湖州、徽州等州府纷纷响应,公开要求太上皇还政于天子。
临安城充满了紧张气息,一队队士兵在大街小巷巡逻,到处抓捕被怀疑为李延庆探子的路人,城内已经戒严,普通百姓被要求呆在家中,一辆马车缓缓驶过大街,马车两边跟着四名骑兵护卫,在马车顶端插着一面杏黄色的三角旗,这叫通行旗,上面还有编号,允许士兵会允许插有这样旗帜的车辆过市。
这辆旗帜的编号是乙八号,虽然不是顶级人物,但也算是一个重要人物。
这辆马车的主人正是秦桧,目前秦桧出任礼部尚书兼尚书左丞,手中握有实权,不过由于李延庆的影响,天下各州并没有群起响应支持太上皇摄政,使尚书省处于空转状态,秦桧也有是有名无实。
马车进了皇城,皇城内一样冷冷清清,基本上看不见官员的影子,这让秦桧暗暗叹息,自从李延庆在湖州全歼了四万军队后,形势逆转,使支持太上皇的各州纷纷反水,朝中官员也找各种理由请假,整个朝务处于停顿状态。
秦桧虽然不知道找自己来商议什么,但他也能猜得到,除了怎么应对李延庆外,基本上不会有别的议题。
马车在知政堂大门前停下,秦桧从马车里出来,直接向大门内走去。
“秦尚书,后面忽然有人叫他。”
秦桧回头,竟然是相国范宗尹,他停住了脚步,呵呵笑道:“我还以为自己来晚了,没想到范相公还要更晚一步。”
范宗尹苦笑一声道:“我今天身体不适,本想请假一天,但太上皇不准,又派人去催我,没办法,只好来了。”
秦桧淡淡一笑,“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请假能逃避问题,我也不想来,但不敢不来。”
寒门枭士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两人走了几步,秦桧又小声问道:“知道今天商议什么吗?”
“好像是苗将军的一份作战计划,太上皇拿出来让大家商议。”
“商议作战计划?”秦桧眼睛瞪大了,让知政堂商议作战计划,简直闻所未闻,这么重要的机密,就不怕泄露出去吗?
范宗尹哼了一声,“无非是怕大家把他抛弃了,所以用各种办法把大家绑在一起。”
秦桧没有吭声,还真有这个可能,眼前这个范相公不是找借口请病假吗?
两人走进议事堂,堂上已经坐满了十几个高官,包括黄潜善、汪伯彦、徐处仁等赵佶的心腹高官,另外还有三名武将高官,一个是会稽郡王苗傅,一个金城郡王刘正彦,还有一个夏国公张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