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看到这个结果,周赫煊默然无语,他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谭鸿熙都把自己此行目的给忘了,叹气说:“国人的观念还需要进步啊。”
第二天,《大公报》把调查结果披露出来,立即在京津知识分子群体中引热议,许多学者纷纷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
前一章我们提到,民国初期有三种教育。其中民众教育理论,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历史上,这种理念正是源于北伐时期。
周赫煊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一篇报道,居然促使“民众教育理念”提前兴起,点燃了全民教育的火种。
做为几十年后的现代人,你很难想象民国初年那种蒙昧,罪犯的儿子不配受教育,居然会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共识。
解放思想,真的很重要!
民国之文豪崛起 084【神女】
大清早,谭熙鸿吃完早餐就走。
“又去找那位周先生?”钟观光问。
谭熙鸿笑道:“是啊,周先生今天要去做家访,我跟着他看看,挺有意思的。”
“你倒是有闲心。”钟观光无语道。
谭熙鸿叹气说:“我也不想闲下来,可是北大无限期停课,咱们回校也无事可做。”
钟观光起身道:“走吧,一起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两人到城东与周赫煊汇合,然后结伴前往城北,他们的目标地点是谦德庄,鱼龙混杂、专出混混的谦德庄。
黄包车刚跑过新明大戏院,周赫煊就碰到一个老熟人,正是当初欺负孙家兄弟的李二。
李二也是个秒人,此刻看到周赫煊,居然迎上来笑脸问候:“周先生,早上好啊,小的给您请安了!”
“你也好。”周赫煊哭笑不得。
黄包车继续前进,谭熙鸿好奇问:“这人是谁啊?”
周赫煊说:“一个混混,欺行霸市被我打过一顿。”
“呃……”谭熙鸿不知该如何接话。
钟观光脸上却露出笑意,他觉得周赫煊很有趣,不是那种只知埋头做学问的傻瓜。
这位老爷子的人生经历也很传奇,他是光绪十三年的秀才,却热衷于自然科学。在缺少资料和资金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到上海购置理化方面的书籍,又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动手做实验,硬生生自学成才。
1900年的时候,钟观光自己设计、自筹资金,在上海创办了造磷厂,还获得清政府许可的15年专利权。后来又创办科学杂志,建立科学仪器馆,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钟观光在辛亥革命后,受邀出任教育部参事,但主要精力放在植物研究上。他自带干粮,徒步考察京内外名山大川,又花4年时间走遍全国11个省份,采集动植物标本16000多种,共15万多号,堪称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始祖。
“周先生,你打算如何处理此事?”钟观光突然问。
“我也不知道,先家访再说,”周赫煊道,“安置那个学生不难,无非钱财而已。我希望改变的,是国民脑袋里的陈腐思想,希望能通过报纸唤醒一些人吧。”
钟观光道:“思想之改变,何其难也。”
“一步步来吧。”周赫煊突然想起鲁迅。
虽说有很多人吐槽鲁迅对国家无贡献,但真正来到民国就会发现,思想改造太有必要了。如今还有好多百姓,在判案时对法官下跪呢。至于人血馒头什么的,远比西药更受欢迎。
谦德庄附近的一间木板房,就是学生周杭的家。墙面歪歪斜斜,由捡来的废弃木料搭成,甚至连钉子都没几颗,许多地方是用麻绳拴着的。
“咚咚咚!”
周赫煊敲门问:“请问周家大嫂在吗?”
木门缓缓打开,一个面黄肌瘦的女人看着周赫煊,警惕道:“你们是谁?”
周赫煊和善地笑道:“我是希望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周赫煊,来给周杭同学做家访。”
“原来是周先生,快请进!”女人忙慌慌整理衣服,把他们请进屋内。
因为没有窗户的缘故,房间内光线昏暗,而且充斥着一股中药味道。房屋面积大概有十多平米,床上躺着个瘫痪的老太太,墙角有个几岁大的小孩儿在借着木板缝隙光亮读书。
女人手忙脚乱地倒来几碗水,难为情道:“真不好意思,家里没什么可招待的。”
水是凉的,倒在粗陶碗内,淘碗边缘还有几个缺口。
这就是民国最底层贫民的生存状况,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装水的杯子都找不到。这女人在附近做低级娼妇,赚不了几个钱,而且还得给帮会交保护费。
周赫煊象征性地喝了一口,放下碗说:“周杭同学,你这两天怎么不去学校啊?”
墙角的小孩儿低头道:“妈妈不让我去。”
女人连忙解释:“先生,你跟校长还有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好人,给你们添那么多麻烦,实在过意不去。”
周赫煊问小孩儿:“你想读书吗?”
“想。”周杭使劲点头,眼中带着渴望。
周赫煊笑问:“我听王校长说,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周杭挠头道:“我是比其他同学记得更快。”
周赫煊拿过课本,翻到最后面几页的古诗说:“这首诗我教你,听好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记住了吗?”
“没,没有,”周杭摇头,“只记住第一句。”
周赫煊又读了两遍,继续问:“现在呢?”
周杭立即背诵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神童啊!”
一直没吱声的钟观光老先生,突然大喜道,就跟看宝贝一样盯着小孩儿看。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喧哗声。
周赫煊推门出去,只见门外站了四五个中年妇女。
其中一个妇女问:“你是学校的先生?”
周赫煊点头说:“我是。”
那妇女道:“先生啊,你可不能让这家的崽子去读书。他要是再去学校,我们家的小三子就不去了,要被带坏的。”
“就是就是,不能让他读书。这一家都是坏种,丢人!”其他妇女纷纷附和。
周赫煊眉头紧皱,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他能花言巧语说服军阀、官僚和外国领事,却没法跟一群文盲妇女讲理。
“咳咳,”钟观光咳嗽两声,对女人说,“我很喜欢这个孩子,想认他做干孙儿,并且带他去北平读书,你舍得吗?”
女人一愣,随即噗通跪地,磕头道:“舍得,舍得,谢老爷大恩大德!”
“快起来,别跪了。”钟观光赶紧去扶。
女人不但没起来,还把自己儿子扯来跪下,叮嘱道:“快给干爷爷磕头,快叫爷爷!”
周杭虽然聪明,但毕竟只是小孩子,稀里糊涂磕头道:“爷爷。”
钟观光老怀大慰,点头微笑,对女人说:“逢年过节,我会让他回来看望你。”
女人更加欢喜,磕头磕得砰砰响,哭泣道:“老爷长命百岁,我下辈子给您当牛做马!”
外面那些妇女听到动静,顿时羡慕不已,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往里冲,大喊道:“老爷,我儿子也乖,你收他做干孙儿吧!”
周赫煊和谭熙鸿面面相觑,都被这场面搞得无语了。
给女人留了些银钱,周赫煊三人默默离去。钟观光还要在天津住几天,等他返京时,就会带着小孩儿一起走。
周赫煊越想越不是滋味,他联想到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神女》,只能感叹艺术来源于生活啊,现实比影视作品还要悲哀。
摊开稿纸,周赫煊写下“神女”二字,他要把这部电影改成小说,投到上海的《小说月报》去。这种严肃题材作品,不适合他即将主编的《大众》副刊。
《小说月报》的发行量很大,希望能借此改变一些读者的观念吧。
民国之文豪崛起 085【魔幻现实主义】
书房。
周赫煊面对雪白的稿纸,在灯光下一根根抽着烟。小说的情节内容是有了,但如何表现,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管是电影改编小说,还是小说改编电影,都属于二次创作,绝非照搬那么简单。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神女》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娼妓意外怀孕,被恶霸强占并且沦为赚钱工具。她卖身赚钱供儿子读书,却遭学校董事会和其他家长排斥,孩子终究还是被开除。女人为了让儿子继续读书,准备拿着积蓄投奔别处,结果发现自己的钱被恶霸输光了。她气愤不已,拿起一个酒瓶将恶霸打死,自己也因过失杀人而坐牢,最终孩子被老校长收养。
如果平铺直叙地将故事讲出来,内容会显得很干。而且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不用特殊形式展现出来,很难引起关注和轰动。
就拿鲁迅的《狂人日记》来说,如果不借住一个疯子的角度来叙事,它还会如此受追捧吗?
周赫煊虽然学的是历史,但对文学还是颇为爱好的,他的文笔也不俗,环游世界期间写了不少游记赚稿费。
对于世界文学的各种流派,周赫煊最喜欢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他琢磨着把《神女》也写成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故事。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拉美,那里经济贫困、政治腐败、教育落后、崇拜鬼神,人民深受列强压迫和军事统治之苦,跟民国的状况非常类似。周赫煊的心很大,他想在《神女》这篇文章中,把当下中国的社会底层状况也展现出来。
周赫煊没有立即动笔,随后的几天,他都在天津各个贫民区游荡,采访目睹最真实的民国。特别是红灯区,他跟数十个娼妓深入交流,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十月初,钟观光和谭熙鸿离开天津,周赫煊也与孟小冬一同前赴北平,随行的还有那个叫周杭的小孩儿。
初次离家出远门,而且还要跟情人分开,周杭显得颇为孤僻,耷拉着脸不愿说话。
“来,小杭,刚买的糖葫芦。”钟观光慈爱地笑道。
“谢谢爷爷。”周杭接过糖葫芦,怕生的藏在老先生身后。
几人上了火车,谭熙鸿又向周赫煊发出邀请:“周先生,如果北大复课,还希望你能来当老师。”
周赫煊笑问:“北大何时能复课?”
“这个嘛,应该很快。”谭熙鸿毫无信心道。
历史上,北大的混乱一直持续到三年后。张作霖甚至直接取消北大,连同其他八所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直到北伐成功,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复校。
张作霖为什么如此痛恨北大?
因为学校里的党员太多了,我党的一大召开前,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党员都是北大师生和校友。
只要张作霖占据着北平,北大就绝无复校可能。他都不需要使用暴力手段,只让教育部扣押资金,北大就发不出工资,老师们自然撑不下去——人都是要吃饭的。
钟观光突然出声道:“明诚,听说你跟张学良私交甚笃,不如你让张少帅劝劝张作霖?”
“呵呵,我尽力吧。”周赫煊只能敷衍。
周赫煊此次去北平,是为了参加徐志摩的婚礼。他也想亲眼见见,传说中的陆小曼真人长啥样。
火车启动。
孟小冬削了个梨子递来:“周大哥,吃水果。”
“谢谢。”周赫煊把梨子咬在嘴里,拿出稿子继续构思小说布局。
他准备把《神女》的故事线打乱,随意安排时间和空间,各种倒叙中又带倒叙。把这些天收集到的社会底层故事,全都安排进去,展现娼妓从童年到入狱的一生。
整部小说篇幅大概在20万字左右,还间杂着各种民间鬼神传说,务求让小说读起来神秘而魔幻。而对军阀、列强和社会的控诉,都藏在那些魔幻的篇章中,让人感觉荒诞不羁而又不寒而栗。
谭熙鸿凑过来,见他在稿纸上写写画画,似乎在整理故事大纲,好奇问:“写小说?”
周赫煊点头道:“我想把小杭母子的故事写下来。”
“到时我一定拜读。”谭熙鸿笑道。
孟小冬坐在旁边微笑不语,她喜欢看周赫煊认真工作的样子,觉得特有知识分子气质。所以每天晚上,她都会给周赫煊准备宵夜,端到书房去看这个男人忙活。
周赫煊在火车上构思小说时,郑振铎却在上海为《小说月报》的稿件而发愁。除了新作者老舍的《老张的哲学》,他最近没有发现其他精彩小说,各地来稿质量都不咋地。
五四文学兴起至今,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很难出现全新的突破。
咱们来说说五四新文学的情况,1917年—1927年这十年时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宣告着“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间,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学社团,以及相应的刊物,足有100多个。
它相当于一场文学界的思想启蒙运动,白话文写作让汉字的力量获得释放,极大提高了信息和科学的传播速度。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自由、民主与科学受到人们的追捧。
五四文学革命,同样也革新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思维,大致分为“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和“为艺术派”(浪漫主义)。
“为人生派”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它应该反应人生、反应社会现实,探讨关于人生与社会的一些问题。所以,这一派创作的小说,也被称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扛鼎大拿首推鲁迅,《狂人日记》堪称此类翘楚。其中“乡土文学”在问题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或多或少都受鲁迅影响,反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尖锐问题。
“为艺术派”则刚好相反,他们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其中以郁达夫为代表人物。这派作品更讲究文学技巧和表现形式,在追求个***的同时,也充斥着欲望和小资情调。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常常也被划分进“为艺术派”。
不管是“为人生派”,还是“为艺术派”,相对老旧文学而言都是进步的,都是五四文学的组成内容,只不过各自表现形式不同。
时至今日,五四文学已经发展成熟,并且步入瓶颈时期。不管是乡土文学、革命文学,还是自叙派意识流,都很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各种题材已经写烂,继续创作只能是拾人牙慧。
一部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比如即将兴起的“新感觉派”,便是受日本文学影响。
周赫煊的魔幻现实主义版《神女》,一旦在杂志社连载,估计会让无数作家惊爆眼球,整体呈现懵逼状态。
民国之文豪崛起 086【空前绝后的证婚词】
在车站告别孟小冬、钟观光等人,周赫煊直奔清华园。反正他把清华园当酒店了,这里环境优美,住起来舒心,可比外头的旅馆强得多。
走进院落,周赫煊听到里头有响动,高声笑道:“寿铭兄,我又来了!”
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出屋,说道:“寿铭还在上课,我是他夫人黄靖闲,请问这位先生怎么称呼?”
周赫煊没想到闹个乌龙,连忙施礼说:“原来是嫂子,我叫周赫煊,是寿铭兄的朋友。”
“请进来坐吧。”黄靖闲把婴儿放到摇篮里,忙着去给周赫煊泡茶。
周赫煊颇为尴尬,让孙永浩打开带来的箱子,说道:“嫂子,这是我写的通俗小说,你闲时可以用来打发时间。”
“谢谢。”黄靖闲随手把小说放到桌上。
《射雕英雄传》精装版是前两天正式发行的,一共四本,整套售价5元,比买单行本更划算。
至于《大国崛起》,也将在最近几天推出,商务印书馆非常良心,还帮忙附加了许多国外地图,让读者更加易于理解书中内容。仅制作添加那些地图,就耗费了不少时日。
等候片刻,梁簌溟穿着长衫踱步而归,腋下还夹着课本讲义。
“咦,明诚来啦!”梁簌溟欢喜道。
周赫煊说:“来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顺便到清华园看看。”
梁簌溟笑道:“就是那个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
“正是,”周赫煊问,“寿铭兄也知道他们?”
梁簌溟说:“我怎会不知道?任公先生这几天心情都不好,说是要给一对荒唐男女当证婚人。”
“倒也为难他了。”周赫煊忍俊不禁。
梁启超那个证婚人可当得不情愿,是看在朋友和晚辈的面子上,勉强点头答应的。周赫煊非常期待那历史性的一刻,梁启超的证婚词可谓空前绝后。
两人闲聊片刻,周赫煊突然说:“朱自清先生可在清华?”
梁簌溟挠头道:“我好像听说过此人,应该在清华吧。明诚找他何事?”
周赫煊道:“我准备办一个副刊,需要向文化人邀稿。朱先生的散文写得不错,这次来正好去拜会一下。”
梁簌溟说:“那你得去问任公先生,或者是玉衡,他们多半认识朱自清。”
“正要去。”周赫煊道。他准备每人送一本《射雕英雄传》,这玩意儿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用来解闷还算不错。
当天晚上,周赫煊随梁簌溟去拜会几位先生,同时也见到了朱自清。
朱自清是去年开始在清华任教的,同时也创作诗歌和散文。他此时的散文还以小清新为主,要过两年才转而抨击现实,揭露社会黑暗面。
面对周赫煊的邀稿,朱自清满口答应。还给了周赫煊几篇旧作,都是已经发表在其他杂志上,但还未结集出版的抒情散文,其中就包括脍炙人口的《背影》。
周赫煊当即送给朱自清一套《射雕英雄传》,厚着脸皮索要朱自清的墨宝。朱自清哭笑不得,他还是头一回遇到如此奇葩,勉为其难写了两句古诗相赠,内容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嗯,周赫煊连钟观光和谭熙鸿都没放过,两人的墨宝如今正躺在他书房里呢。
……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在北海公园举行。因为婚礼由徐志摩自筹经费,所以场面不大,仪式也草草了事。
想当年,陆小曼和前夫王庚结婚时,两人都出身名门,婚礼那个阔气热闹啊,跟此时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是真爱,爱情跟金钱无关。
梁启超出门时便黑着脸,不知情的还以为他要出席葬礼,而不是参加婚礼。
周赫煊劝道:“先生何必纠结,婚姻属于个人私事,他们两厢情愿就足够了。”
“问题是他非要请我当证婚人!”梁启超郁闷道。
虽说民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况却有点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已婚人士,婚外恋发展到各自离婚再结合的地步,难免为人所不齿。
因为这桩婚事,徐志摩和陆小曼都没法在北平立足了,很快就要搬到上海去。
大概上午十点左右,周赫煊、梁启超两人来到北海公园。徐志摩连忙带着陆小曼过来迎接,高兴道:“老师,周兄,感谢两位来参加我的婚礼。”
“嗯。”梁启超鼻孔里憋出声响,算是做了回应。
周赫煊则笑道:“恭喜二位,祝你们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多谢吉言。”陆小曼听到这话颇为高兴,对周赫煊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周赫煊忍不住仔细打量,发现陆小曼真的很漂亮,是那种柔和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就是身上那件婚纱丑爆了,特别是头巾,罩着脑袋跟修女差不多。
徐志摩夫妇还要接待其他宾客,说完几句话就走开。
草地上放置了不少板凳,前方是个临时搭建的婚礼台。周赫煊找位子坐下,发现今天的宾客真不多,也就二三十人的样子,都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朋友。
人虽不多,但名人却不少。
由知名画家刘海粟,此君跟徐志摩、陆小曼交情很深。本来陆小曼的母亲不答应女儿离婚,是刘海粟帮忙游说才首肯的。
还有知名学者陈西滢、凌淑华夫妇,这一对也不简单。陈西滢位列民国五大散文家行列,他后世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鲁迅骂他骂得够狠。凌淑华则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她们被誉为“文坛三才女”。
另外还有饶孟侃、朱湘、梁实秋等新月派诗人,在文学方面跟徐志摩志同道合。梁实秋此时在南京任教,是专门请假到北平参加婚礼的,这朋友实在做得可以。
一切准备就绪,新婚夫妇在牧师的引导下许诺誓言、交换戒指,宾客们皆报以祝福的掌声。
婚礼到此刻都很正常,直到证婚人出场……
梁启超走上台,注视着二位新人道:“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的性格过失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误再误,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做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