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王梓钧
一个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儿,闻着远处飘来的米饭香味,忍不住咽口水说:“哥,我饿。”
“就快到俺们了。”黄子明摸着弟弟的头安慰。
这次春季暴雨的主要受灾区,位于山东南部。而黄子明则是章丘陈家庄人,他的老家并未受灾,但还是必须得出来逃荒要饭。
自从张宗昌占领山东以来,一直穷兵黩武,不要命的扩充军队。有的说张宗昌麾下雄兵10万,有的说20万,还有的说30万。至于到底有多少兵,连张宗昌自己都不清楚。
军队需要钱来养活,张宗昌是养不起那么多兵的,所以此时的山东兵军纪极差。一旦领不到军饷,士兵们便在老百姓身上打注意,惯以“剿匪”的名义,部队所到之处,犹如蝗虫过境。
山东兵的“剿匪”宗旨是:三光、两翻、一空。
鸡鸭猪羊全部杀光,骡马牛驴全部拉光,门窗壁橱全部拆光,是谓三光;翻查箱子柜子,翻挖院室砖地,是谓两翻;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扔掉,使家家户户空无一物,是谓一空。
除了烧杀抢掠,士兵买东西从不付钱,士兵坐车从不买票。如果敢向他们要钱,轻则斥骂,重则毒打。士兵们非常形象的自我总结道:“妈拉巴子(骂)是免票,后脑勺子(打)是护照。”
张宗昌喜欢用白俄兵,每次打仗都把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白俄兵当前锋。白俄兵们一冲锋,敌人立即吓得四散奔逃,简直如天神下凡。
可白俄兵的待遇比中国兵还差,他们又喜欢喝酒。每次喝醉后满街乱窜,见到男人就打,见到女人就奸,见到财物就抢,把山东老百姓祸害得够惨。
除了军队作乱,张宗昌在山东的税捐也空前绝后,各种苛捐杂税共有60多种。田赋、契税、牙税这些正当税目且不说,还有富绅捐、军鞋捐、娼捐、戏捐、狗捐、鸡捐、锅头捐、修张宗昌生词捐、修张宗昌铜像捐……
也即是说,你养鸡养狗,家里有锅有灶,那都给张大帅交税。去年张宗昌甚至搞出一个“粪捐”,你拉屎都要收税。时人写对联讽刺曰:“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除却屁无捐。”
跟张宗昌比起来,褚玉璞简直称得上爱民如子。
黄子明以前还算富户,家里有六十余亩田地。可去年被一帮士兵强行“剿匪”,不但抢光了他家存粮和钱款,甚至把地里的庄家都一把火烧光。
为了活命,黄子明带着全家四处乞讨,后来又加入红枪会。当时他所在的坛口,会众足足上万人,甚至还策划着攻打县城。结果还没来得及动手,便有叛徒告密,红枪会兄弟被军队杀得死伤大半。
黄子明的父母妻儿都死在那场混乱中,身边只剩下八岁的幼弟。
“是谁放的粥?”施粥人问道。
黄子明回过神来,连忙说:“济民会放的粥,俺会记着老爷们的好。”
施粥人满意地点头,笑着在他碗里添了一勺,告诫说:“一天两顿,一顿一碗,别想着吃完了再来蒙骗。”
“记着了。”黄子明赔笑道。
碗里的粥很稀,但没掺沙土,也算是有良心。虽然吃不饱,却也饿不死,勉强可以吊命。
“哥,这粥真香。”小男孩儿一口气就把粥喝光,捧着碗回味无穷。
黄子明只喝了几口,把剩下的全交给幼弟,笑道:“没吃饱吧,把这些也喝了。”
小男孩儿盯着粥咽口水,但却懂事地说:“哥,俺不饿,你吃吧。”
“快喝掉!”
黄子明硬塞到弟弟手里,嘱咐道:“俺听本地人说,有个周先生办了很多义学。在学校里读书吃饭都免费,明天哥就带你去报名,你要好好念书,知道不?”
“那你呢?”小男孩儿问。
“俺要回老家,找混世魔王报仇!”黄子明咬牙切齿道。
混世魔王就是张宗昌的外号,黄子明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回山东开坛,自己当坛主搞红枪会,拉起一票人马跟张宗昌死斗。
如今张宗昌的大部队都在南方打仗,老窝里兵力空虚,正是开坛的好时机。不像去年,红枪会搞得轰轰烈烈,山东各地会众加起来近十万,可还是被张宗昌给剿灭了。
“施粥的老爷来啦!”
突然有人大喊。
黄子明起身望去,只见一个年轻人忧心忡忡地走前面。后头跟着几个中年和老头子,那些家伙说说笑笑,搞得就像郊游踏青一般。
特别是有个梳小辫子的,居然微笑着朝灾民挥手,一路大喊道:“我叫魏子文,人称魏小辫子。各位山东的乡亲既然来到天津,我魏小辫子就该尽地主之谊。大家吃好喝好,山珍海味没有,但大米粥管够。谁要是在天津饿死了,我魏小辫子就不是妈生爹养的。”
周赫煊哭笑不得,任由魏子文邀名胡闹。他径直朝粥棚走去,见这里的米粥还过得去,便没再多问,抬头望向众多的灾民。
“咦,那边是怎么回事?”周赫煊眉头紧皱,指着远处躺着的十几个灾民问。
一个青帮混混说:“回周爷,那些都是病重的,已经走不动了。明天收尸队就要来清理,他们的活很熟,不会搞出瘟疫,您放心吧。”
“放心个屁!”
周赫煊没好气道:“通知灾民,所有生病的,全都过来登记报道。那些病倒的也都送去医院,钱由我来出。”
“周爷仁义!”混混肃然起敬。
这话传下去后,立即在灾民中引起轰动,将近五分之一都说自己有病。周赫煊对此头疼不已,只能无视那些伤风感冒的,集中救治病情严重之人。
黄子明默默旁观片刻,才走向周赫煊,抱拳道:“敢问恩公尊姓大名?”
“我叫周赫煊,有什么事吗?”周赫煊问。
“大恩不言谢,日后自会报答。”黄子明深鞠一躬,随即转身离开。
民国之文豪崛起 139【以工代赈】
周赫煊忙着赈济灾民,天津的某些名流还在盯着舞厅狂怼。
包括王吕元、潘守廉、严修、华世奎、赵元礼等人在内的,十二位天津社会“有心世道者”,以道学家的口吻劝说饭店取消舞厅,以维持道德风化。
他们在公函中说道:“于大庭广众下,男女偎抱,旋转蹲踢,两体只隔一丝,而汗液浸淫,热度之激射,其视野合之翻云覆雨,相去几何?”又云,“始犹借资游观,继则引诱中国青年女子,随波逐澜,是干柴烈火,大启自由之渐,遂开诲淫之门。”并辱骂倡导及赞同跳舞者“不遭天谴,亦受冥诛”。
这些家伙骂就骂吧,居然还登报叫嚣,简直没完没了,闹了一两个月都不见消停。
周赫煊看了报纸,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用真名在《大公报》上回喷:“我听说北平的铁狮子胡同和六国饭店,也有很多上等人在那里搂抱跳舞,那边的干柴烈火就比天津好些?你们倒是去铁狮子胡同和六国饭店骂啊!如果真的吃饱了没事干,就捐款赈灾去,天津城外有无数灾民饿着肚子呢!”
北平的铁狮子胡同和六国饭店,出入那里的要么是北洋高官,要么是外国政要。道学家们自然惹不起,他们只敢在天津发牢骚,脑子进水了才去招惹贵人们。
周赫煊一跳出来讽刺,立即就引起道学家们群起而攻,其中赵元礼骂得最狠:“周赫煊其人,名为学者,实为文妖。办学赈灾,皆不过邀名之举。此人专擅钻营弄巧,先后投靠褚玉璞及张学良,以为进身之阶。后南下鼓吹妇女解放,靠卖肚兜大赚其财,当今中国寡廉鲜耻者,无出其右。吾尝言,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周氏书法奇丑无比,堪比三岁蒙童,此人品行亦应如此也,难入道德者之目。”
赵元礼是谁?
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天津近代诗坛三杰,就连李叔同都是他的学生。
赵元礼称得上天津老派文人的代表人物,而周赫煊又是新近崛起的知名学者。两人在报纸上互喷,立即吸引来无数读者目光,他们各自身后的支持者也加入骂战。
周赫煊在《大公报》回应道:“赵元礼先生是大书法家,好像曾经说过:练字先要练人,做人要老实本分,做事情要严谨,心正才能字正。我承认我的字写得差,按照赵先生的理论,我的人品也应该很差。但现在,我这个没品之人,正在竭尽全力赈济灾民,赵先生道德高尚,是否也该慷慨解囊呢?您的德行如此正直,总不会对灾民视而不见吧?”
赵元礼很快便说:“赈济灾民乃小义,捍卫风化实为大道,不可顾小义而舍大道也。老朽家财不丰,但也知道义,已为灾民捐献一百元,聊表心意。”
周赫煊直接开喷:“你他娘的,这两个月在报纸上花钱登骂人文章,恐怕就不止花费100块吧?真拿得出手!”
脏字一出,读者绝倒,原来周先生也骂娘啊。
赵元礼看了报纸后气得吐血,连忙又派人捐赠500元,这才继续写文章:“斯文扫地,读书人怎可出口成脏?我写的文章见报,自不需费钱,反而还会收到报馆的润笔之资。”
周赫煊讥讽道:“那你就是借反对跳舞,邀名赚钱呗。”
赵元礼这次只回了四个字:“不可理喻!”
……
少帅府。
“哈哈哈哈哈!”
张学良大笑不止,放下报纸说:“骂得好,这种老顽固就该骂。”
张学良属于舞场常客,前几天刚在舞会上认识赵四小姐,两人已经眉来眼去勾兑上了。那些老学究反对跳舞,不正是在打少帅的脸吗?周赫煊这次算帮他出了口闷气。
“骂不醒的,他们还以为自己在维护道义呢。”周赫煊无奈地说。
张学良道:“你那个济民会搞得不错,我以私人名义捐款5000,也算是为老百姓出把力。不过政府拨款就别想了,这个真的很难。”
北洋政府的财政已经爆炸了,财政部长愁得直接辞职不干,还是回天津做寓公潇洒。公务员好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北大的教学拨款自然也欠着,讲师教授们艰难度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税没法收!
就拿直隶省(河北)来说,这是最靠近中央的省份。可税捐钱款,全都进了褚玉璞这个省长兼督军的腰包,其他省的税收那就更难。
张作霖倒是有东三省地盘,但张作霖是张作霖,北洋政府是北洋政府,你别指望着老张拿自家银子填窟窿。
所以北洋政府前几任总统和总理,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着找洋人借款。但如此做法,却每每遭到政敌攻击,最后闹得灰头土脸下台。
周赫煊说:“政府财政困难,我自然知道。但眼下来自山东的灾民越来越多,一味赈灾也不是办法。”
“你今天来找我,就是为了这事?”张学良问。
“只能找六帅你了。”周赫煊说。
张学良指着周赫煊调侃道:“你呀,明明是一个学者,却操着内阁总理的心,要不干脆从政吧。”
周赫煊连连摇头:“现在当内政官,就是给督军们做夜壶。尿急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尿完了就扔床底下不管不顾。”
“哈哈哈哈,这个比喻大妙!”张学良拍手赞叹。
周赫煊正色道:“六帅,我的想法是,由政府出面牵头,搞一些市政大工程。如此以工代赈,既发展了社会,又赈济了灾民,让他们有活干。”
“以工代赈,这倒是个好法子,”张学良颇为欣赏地说,可随机又无奈道,“这事你得去找褚玉璞,天津是他的地盘。不过嘛,我估计他是顾不上的。”
褚玉璞以前是张宗昌的部下,别的没学会,苛捐杂税学得有模有样。如今直隶各县的税收越来越重,搞得民间红枪会组织蔓延起来。周赫煊在上海卖内衣的时候,直隶成安县还爆发了武装起义,红枪会直接杀入军队驻地,抢了军火后开仓放粮,闹得轰轰烈烈。
这些红枪会成员,大部分属于老实巴交的农民,都是被军阀逼得造反的。
想要褚玉璞以工代赈?呵呵,他不在灾民身上收税就谢天谢地了。
周赫煊笑道:“我是说,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联合天津租界的各国董事会,启动海河水利工程。”
“又关洋人什么事?”张学良常年在东北,不知道天津这边的情况。
周赫煊解释说:“天津海河数百年来一直泛滥,不仅泥沙淤塞妨碍港口通行,而且海水倒灌导致大量良田变成盐碱地。从晚清时候到四年前,海河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其中洋人也出了不少力,因为港口淤塞会对他们造成很大损失。上一次海河整治已经是几年前的事,算算时间,差不多又该规整规整了。”
张学良眼睛一亮,拍手道:“这个办法好!即繁荣港口,又惠泽百姓,还能赈济灾民。赫煊啊,你这脑子怎么长的?”
张学良是真的服了周赫煊,上次周赫煊给他出离间计,他跑回去跟老爹一说,张作霖随即哈哈大笑,直言“英雄所见略同”。原来张作霖已经在离间了,去年秋天就秘密联系常校长,现在南边的北伐势力已经乱成一锅粥。
民国之文豪崛起 140【义演】
时至五月,第二次北伐战争打得如火如荼。
武汉国民政府进军河南,冯玉祥师出潼关,双方约定在中原会师。
面对三面围攻(奉军也在打他),吴佩孚兵败如山倒,率领残部西逃入川,投奔了四川土皇帝杨森,曾经煊赫一时的直系军阀就此覆灭。
而河南还有几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本来打算坐收渔翁之利,现在不得不面临南北夹击。张学良顾不上帮忙牵头“以工代赈”,连夜赶赴前线,亲自指挥河南的战斗。
冯玉祥的西北军实在太强了,麾下各部都有我党人员担任政委,而且纪律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张学良的新军也算奉系精锐,但遇到西北军还是节节败退,把张学良愁得整天睡不着觉。
张作霖也头疼不已,他倒是把北伐势力弄分家了。可万万没想到,一分为二的北伐军也如此强势,好不容易占领下来的大半个河南,如今眼看着就要拱手送人。
至于咱们的常校长,在宣布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就一直把精力放在“清党”上,暂时没有掺和两边的战斗——他也在坐山观虎斗。
河南战事激烈,河北和山东却出现大旱征兆,近段时间滴雨未降,田地里的种下粮食都干枯发黄了。
冀、鲁两省红枪会组织死灰复燃,并成燎原之势迅速蔓延。隔三差五便有起义爆发,杀土豪分粮食且不说,好些州县的政府驻地都被攻破。
越来越多的逃难灾民云集天津,好在其中大部分只是临时歇脚,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乃是东北。自晚清以来,几乎已经形成传统,只要山东大灾,灾民们便拖家带口往东北跑,是谓“闯关东”。
张学良不在天津,以中央名义联合洋人“以工代赈”的办法无力进行。周赫煊只得尽最大努力,给灾民们提供救命粮食。
由于灾民数量实在太多,那些生病的已经顾不得了,周赫煊只能狠下心肠视若无睹,任其自生自灭。天津的收尸队,每天至少都要收走两位数的尸体。
济民会初期筹集的善款,此时已然用去大半,周赫煊只得登报呼吁募捐,勉强维持而已。
……
天津,商乐舞台(北洋戏院)。
这里热闹非凡,戏迷满座,跟城外地狱般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孟小冬扮演的李克用,正捋着长胡子唱道:“孤与贤弟叙一叙旧根由。忆昔当年五凤楼,文武百官庆贺千秋……摔死了国舅段文楚,唐王一怒要斩人头。自从那年分别后,今日里相逢在北州。”
“好!”
台下掌声如雷,叫好声四起。
《珠帘寨》是一出传统戏目,李克用本为净角。后来谭派名家谭鑫培重新编演,以老生扮李克用,结果大获成功。
孟小冬此时已融汇谭、程两派技艺,深得两家精髓。她不开口则已,开口便一鸣惊人,那唱腔美得令观众陶醉。
“好!”
婉容也拍手大赞,连旁边的周赫煊都不顾,一个劲儿地盯着孟小冬看。
《珠帘寨》演出结束,又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登台表演《打渔杀家》。荀慧生唱的是刀马旦,不但扮相妩媚漂亮,而且身手利索,打斗戏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场慈善义演,除孟小冬以外,天津的京剧名角都自发报名参演,卖出的门票全部用来赈济灾民。
戏子虽被人看不起,属于下九流贱业,但其中却有许多爱国爱民的义士。
演出全部结束后,戏院经理管兴权上台说:“感谢各位老板的精彩演出,也感谢各位票友的倾力支持。今天的义演是为赈灾,收入皆属善款。我们在门口还设了捐款箱,有意捐赠者可以前去献爱心。在此,我管兴权代灾民们谢过诸位了。当然,捐款纯属自愿,并不强求,诸位全凭心意。”
“好!”
“管老板仁义!”
戏迷们拍手赞和,管兴权微笑着离场。他虽身为青帮通字辈大佬,但还真没干过啥坏事,开香堂收弟子也基本只收戏曲从业者。
管兴权只是戏院经理,他说服老板组织义演,心里难免忐忑。但从这几天的情况看来,义演虽然不赚钱,却能收获名声和影响力,以后北洋戏院的人气肯定更高。
“程老板、荀老板、孟老板、张老板、杨老板……诸位辛苦了!”
管兴权来到戏院后台,对名角大家们逐一抱拳行礼。
程砚秋摆手道:“管先生客气了,赈济灾民乃大好事,程某能够参与其中,荣幸之至。”
程砚秋本不姓程,他是满族人,瓜尔佳氏,与荀慧生同为“四大名旦”。
荀慧生此时已经卸妆,从妩媚女子变回帅气小伙,他笑着附和道:“是啊,以后若还有义演,管先生尽管开口,慧生随叫随到。”
孟小冬却在收拾东西,对众人说:“诸位哥哥,小冬还有要事,且先告退了。”
管兴权连忙道:“孟老板,今晚鄙人设宴款待,何事走得那么匆忙啊?”
“我跟周先生有约。”孟小冬解释说。
“哦,原来是周先生,是我多嘴了。”管兴权哈哈笑道。
荀慧生调侃道:“小冬与周先生真乃郎才女貌,快去快去,别耽误了约会。”
孟小冬俏脸微红,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抱拳离开。
行至戏院门口,孟小冬发现周赫煊与婉容正等在那里。旁边的捐款箱也围了许多人,叮叮当当不时传出铜板撞击的声音,大家你三分、我五厘的募捐,数量虽少,却是一份心意。
“让周大哥久等了,”孟小冬说着又看了看婉容,问候道,“婉容姐姐好。”
婉容只比孟小冬大几个月,在孟小冬看来,婉容对她并不构成威胁。
虽然周赫煊和婉容走得很近,关系似乎也很暧昧。但婉容毕竟是皇后,即便和溥仪正式离婚,也是很难嫁给周赫煊做正妻的,最多也就一个情人,连姨太太都算不上。
“小冬你好。”婉容微笑回礼。她稍微有点吃醋,也隐隐对孟小冬有些排斥,可文绣事件让婉容引以为戒,她不想再因争宠而惹男人不高兴了。
两个女人前些天就见过面,让周赫煊感到惊讶的是,她们居然相处得很和睦,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
民国的男人还真幸福,前提是你要有钱、有名、有地位。
民国之文豪崛起 141【夜袭】
程砚秋、荀慧生、杨小楼等名角从戏院出来,正好看到周赫煊他们上黄包车。
杨小楼惊讶道:“周先生身边那位,好像是婉容吧!”
“哪个婉容?”荀慧生问。
“前清皇后啊!”
杨小楼说:“去年溥仪生日大宴宾客,还请我去唱过堂会。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婉容就坐在溥仪旁边,应该不会认错。”
“你没认错,那就是婉容皇后。”程砚秋说。他是满洲正黄旗出身,虽然家族早已没落,但成名后却很受遗老遗少欢迎,经常出入清贵门庭唱戏,曾见过婉容好几次。
管兴权也是快满50岁的人了,此刻居然八卦之魂燃烧起来,嘀咕道:“周先生不会把皇后勾搭上了吧,啧啧,有本事!”
“慎言,慎言!”程砚秋摆手道,“背后议人,终非君子所为。”
“说得也是,”管兴权哈哈一笑,说道,“走,咱们去吃饭。大清朝早没了,管他皇后贵妃,不过是寻常女子而已。”
程砚秋笑着摇摇头,他虽为满人,而且还是正黄旗,但对清朝没有半分好感。
晚清时候的底层满人,日子过得比汉人还惨。因为朝廷禁止满人从事工农商贸易行当,以此显得高贵特殊,但铁杆庄稼又养不活那么许多,这就导致底层满人没有任何生计来源。
特别到了辛亥革命后,连铁杆庄稼都彻底完蛋。无数满人沦为乞丐、娼妓,北平的那些黄包车夫,里面有很多都是满族人。
程砚秋便是如此,他因为家贫,六岁就卖身学艺,能有今天的风光,完全是靠自己苦出来的。
众人此时不说,但难免有人憋不住。管兴权后来在跟朋友喝酒时,便借着酒兴大舌头道:“嘿,你是不知道啊。周先生绝非一般人,写文章厉害,撩女人更厉害,连皇后都被他勾到手了!”
周赫煊和婉容的绯闻,先是在青帮小圈子里流传,到年底时,已经变得街知巷闻,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八卦。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