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李诚一脸的苦涩,朝李世民一抱手:“臣领旨!臣告退!”说着转身就走,一刻都不想呆在朝堂之上。李靖看着李诚的背影,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
李诚这个态度,多少显得有点不礼貌,但是一干宰相却没有说什么话。倒是褚遂良想站出来说话,被长孙无忌轻轻的拽了一下衣袖。这才安静了下来。
回到家中,崔芊芊迎上来,李诚一脸抱歉道:“夫人,又要出远门了。这一次,怕是要走一阵子了。”崔芊芊听了面色一暗,还是笑道:“郎君为国出力,妾在家静候佳音。”
李诚道:“这一次是去松州,要打仗的。”崔芊芊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打仗是要死人的。
“怎么,担心了?”李诚笑着往里走,崔芊芊跟上低声道:“郎君,一定要去么?”
李诚点点头:“陛下,群相都在,不去怎么行?不过你放心吧,我不会出问题的。我这次是去做参军,出谋划策而已。”崔芊芊还是不安心啊, 战场肯定是有危险的。
大道理都是骗人的,当兵打仗是本分,但是家里人怎么会不担心呢?李诚也不想用大道理来安抚她,只是笑道:“我得准备行囊了,估计出兵也就是三五日的功夫。”
隔壁的武顺也知道了消息,不顾脸面的登门来了。“李郎又要去打仗么?”武顺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李诚笑着安抚一句:“本朝立国至今,不是一直在打仗么?没什么大不了的,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就得拿命去搏。你放心,待我回来,就娶你过门,再管陛
下要个诰命。”
崔芊芊这一次倒是什么都没说,还在一边安抚武顺。男人要出远门,这时候不该让他分心。李诚知道这一走,很多事情都要耽搁了。可惜,事与愿违啊。
送走武顺,李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动手给程咬金、崔成写信。登州那边的事情不能停。
还有就是长安城这里,事情也很多。李诚写好信出来时,崔寅及一干兄弟都到了。
一番见礼后,李诚对众人道:“茶叶主要销往西、北两个方向,这次去松州,我也要带一些茶叶去试试看行情。可以弄个商队跟着去,我让郭怒领路,摸一摸那边的情况。北面就拜托六叔和诸位了。”
一干人等纷纷保证,请李诚放心的去,一定不会耽误事情。
交代了长安的事情,一干兄弟告辞了,崔寅却没走。
“自成,铁锅销售太快,生产跟不上了,是不是提价?”崔寅的目的居然是这个,李诚听了稍稍沉吟:“可以,不过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要的还是扩大生辰规模。”
“如今铸铁锅的技术,只有李家掌握。你那个总管李晋严防死守,一干老卒跟猎狗一般,谁也学不去啊。”崔寅忍不住抱怨一声,崔氏有心学习冶炼及铸造的技术,冶炼还好一点,少府监那边挖工匠不难。铸造铁锅的技术想学就很难了,李晋别说让人靠近了,就算是崔芊芊想了解也不答应。
书剑盛唐 第二百五十章 牛进达
“不是我小气,而是那些工匠在崔氏眼里,都是奴才。”李诚一开口就剜人心。
崔寅的表情比较尴尬了,李诚说的确实是实话。少府监的工匠,做的好的,李诚都给安排了一些小官来做。这些人掌握的技术,除了儿子,谁都不教。要不就只好是李诚开口,他们才会把技术拿出来。
不是李诚小气,实在是这技术一旦扩散了,想挣钱就难了。李诚初期需要资本积累,当然不会轻易把技术扩散出去。
不过铁锅这个东西,还是尽快推广开来为好,毕竟能带动整个大唐的冶炼水平的提高。
“这样吧,联系一下卢氏、郑氏,加上崔氏,大家一起做,市场分割一定要明确,现在看不出什么来,将来搞不好为了市场就能打起来。”李诚稍稍沉吟,还是点头答应下来。
崔寅听了面露喜色道:“好,辽东卢氏,对草原的情况最了解,洛阳郑氏又为什么?”
李诚听着都奇怪了,郑氏和崔氏不是联姻么?丈母娘都是郑氏的人呢。不过话说回来,丈母娘一定不知道,郑氏给李诚送了女人,要挖闺女的墙角。
“嘿嘿!”面对李诚的眼神,崔寅笑了笑,李诚突然一阵心虚,不是吧?他知道了?
崔寅低声道:“郑氏就算了吧?难不成就为了一个庶出的女娘,就把铁锅技术给他家?”
李诚这一下反倒镇定了,淡淡道:“这个市场很大,不是一家一姓能吃下来的。再者,洛阳这个位子很重要,加上郑氏,会省去很多麻烦。”
李诚这个解释,崔寅并不认可,反问一句:“那白氏又作何解释?”
李诚火了,一瞪眼:“六叔,白松陵是什么人?涉及到诸君的事情,不要掺和。”
崔寅没想到李诚反应如此剧烈,立刻陪着笑道:“好,就依着自成去办。不过,李晋那边,还要自成开个口,不然事情没得商量。”
李诚淡淡道:“我会交代他的,你把人叫来了,一起去李庄见李晋。有的话必须说在前面,这一次是六叔开口,我给丈人丈母面子。但是不管谁家把技术泄露出去了,都没下一次。”
崔寅慎重的点点头:“明白了。”说完起身告辞,李诚送到门口,还没转身回去呢,一辆牛车来了,车上下来一个李诚见了就想跑的人。
大太监看见李诚一脸的不爽,脸上笑嘻嘻的拱手:“自成先生,陛下让奴婢来问一声,内府囤积的灰糖,如何处置?”
李诚想起来了,还有这么一档子事情没处理呢。挠挠头道:“那行,我回去换一身衣服,跟你走一趟。之前交代的作坊和原料还有人手,都准备好了吧?”
大太监喜出望外,没想到李诚答应的这么干脆,赶紧道:“都备下了。”
李诚回去交代了一声,出门跟着大太监去了。在路上大太监还解释一句:“陛下的意思,自成一去,一年半载的,事情不能拖啊。不然奴婢也不敢来打扰先生。”
李诚这次没生气,毕竟是自己的锅,点点头:“谈不上打扰的话,这不是还有几天么?”
这还没出坊门呢,就被人堵上了,李诚一看来的是苏烈,回头笑了笑,大太监识趣示意停车,李诚催马上前,两人在前面聊几句李诚就回来了。
大太监笑着问:“苏将军是来感谢自成的?”李诚摇摇头:“哪有那么好事,他是来塞人的。非要把得意门生裴行俭塞给我,让我带一段。”
“原来是这么一档子事情,那得问问牛进达将军咯。”大太监笑着回答,心道李诚倒是不会瞒着陛下,光明磊落的紧。
“小伙子不错,回头我见了牛将军,跟他说一说,带出去历练历练也好。”李诚说的很自然,大太监却腮帮子抽了几下,还小伙子呢,你才多大啊?算了,不生气。
灰糖变成白糖,就是一个过滤提纯,还有点化学反应。属于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事情。李诚到了地方,带着一干工匠做了一遍,一个下午就搞定了。
大太监全程跟踪,李诚教会了大家后,大太监尖着嗓子叫道:“都给咱家挺好了,这是内府的买卖,谁要敢露出去半个字,诛九族。”
李诚听着腮帮子也抽了几下,淡淡道:“李家是不会做这个买卖的,今后都是内府的。”心里吐槽皇帝的吃相难看,李诚是那种你不让我开心,我就让你难受的性格。
所以,李诚又补一刀:“不过话说回来,雪糖的技术门槛不高。有心人只要观察内府的采购的原料,回去自己反复实验,不难弄出来。”
大太监……啊!回去跟陛下这么一说,皇帝有得不开心了。
李诚没立刻回家,而是转到去了平康坊,坊长看见李诚的时候,腿都在哆嗦。这位爷,您能不来么?哪次来都能搞出一点事情来。
可惜,李诚没听到他的心声,奔着北曲就去了。那边的戏台已经搭好了,因为李诚的缘故,迟迟没有开张。正在忙活的若儿看见李诚来了,立刻丢下一切过来。
“昨日就听说郎君回来了,怎地现在才到。也不怕明月想干了眼泪。”
李诚还没回答呢,就有人在后面怼若儿:“妈妈这话怎么说呢?到底是明月日日流泪呢,还是哪个孤枕难眠,溪……呜……”
明月的嘴被堵上了,这姑娘一旦变了大嫂,战斗力成几何倍数增长。
若儿都罩不住,赶紧转身去堵她的嘴:“死丫头,还有外人呢,什么话都敢说。”
明月笑嘻嘻道:“妈妈,明月不过说了实话罢了。”
李诚见状笑道:“好了,别斗嘴了,我这次回来呆不了几天,三五天的光景,就要出征。”
听到“出征”二字,两女都愣住了,明月身后的红儿也惊呼:“怎地,要去打仗么?”
李诚点点头:“十有八九要打一仗,不过你们放心,我也是老打仗的,吃不了亏。”
“郎君,这一去,千万要好好的。”若儿急了眼,泪水都要下来了。明月也好不到哪去,泪眼婆娑的。李诚摆摆手道:“好了,都别这样。我该回去了,这两天要好好准备一下。”李诚也没多留,交代一声不用等他回来,直接戏园子开张的话就走了。坊长一阵欢呼,送出坊门不提。李诚回到家中,崔芊芊和崔媛媛坐在一起说话呢,眼睛都是红的,眼角还有雷横。得,家里的女人也
不放心啊。
放心才怪了呢。秋萍也从李庄过来了,带来了安乐。这一阵子,秋萍的弟弟在李庄读书,她过去照顾了几天。这不,得到消息,赶紧回来。
李诚抱着闺女不撒手,这一夜在秋萍房里睡下不提。
次日一早,李诚刚起来,门子就来报告,牛秀将军驾到。李诚倒是没想到,牛进达来的这么快,按说应该是牛进达给他发将令,李诚去报道才是。
匆匆出来,李诚行了个军礼:“见过将军!不对,是总管了。”
牛进达一脸平静的看着李诚,淡淡道:“牛秀谢过自成先生力挺之恩。”
李诚歪歪嘴,这人就是这点不好,情绪太过内敛了。不过话说回来,牛进达也不容易。他之前是跟着秦琼和程咬金混的,脑门上有这两位大神,他的光彩也显不出来。
可惜的是牛进达在两《唐书》里都没有被立传。
牛进达是真的感激李诚,如果是大军出征,他肯定不会被命为总管。最多就是一个副总管了,总管一职十有八九是侯君集。但这一次是轻兵出征,牛进达才有机会担任这个职务。
“没有的事情,陛下也没人可选,也就是将军了。”李诚表示没有自己的功劳,不接受这个感激。牛进达却道:“薛万均兄弟,执思失力,皆可为此行总管。”
“不说这个行么?”李诚歪歪嘴,最不喜欢这种面无表情的人了。你都看不出他心里怎么想的,牛进达还是僵尸脸道:“本总管三日后卯时,擂鼓聚将,自成不可耽误了时辰。”
李诚肃然行礼:“李诚领命!”牛进达正堂都都没进,这就转身告辞了。李诚送到侧门口时来一句:“苏将军有弟子裴行俭,可为行军司马一职。”
牛进达站住回头:“可,本总管记下了,回头派人去传话,裴行俭为行军司马,归自成统领。”得,这意思就是关系户来吧,我认了。看来这人,也不是个榆木疙瘩。
送走牛进达,李诚就开始忙活了,这次出征,李诚决定只带两个老卒,余者都要留下来看家。一干老卒都想跟着去,最后李诚决定带上钱谷子和牛二贵。
一干老卒只好作罢,李诚又出城去了一次少府监,假公济私,让他们赶制一批小铁铲。
裴行俭也来李诚照了面,李诚直接把铁铲的任务交给他,让他盯着,一千把小铁铲,做好了就给牛进达送去,算是在牛进达跟前露个脸。
唐朝的小铁铲自然不能跟现代的工兵铲相比了,但是这东西确实好用,尤其是骑兵,带着小铁铲安营扎寨用到的地方多了。这么大的数量,也就是少府监能赶制出来了,工匠多的好处就是这个了。
书剑盛唐 第二百五十一章 冷遇
李诚起来时,外面一片漆黑,李诚出征,这一夜自然是一个人睡。心里有事,也没让人叫就起来了,坐在床上看着烛光摇曳,不禁微微苦笑。
李靖是好心啊,可惜,李诚志不在此。李世民死之前,李诚是绝对不会进朝堂的,就在外面熬李世民死掉好了。
崔芊芊一夜没睡,听到动静就过来了,亲手伺候李诚穿戴,着甲。一边伺候,一边说着仔细小心之类的话,李诚笑着答应不提。
收拾整齐,一个英姿飒爽的玉面郎君站在面前时,崔芊芊心头更是爱杀李诚。恨不得整日整夜的粘在一起呢,怎料世事无常,奉命出征。
家中上下都起来了,就在前院等着,男女分列两边,几个老卒打着灯笼,站立在大门左右。李诚出了院子,秋萍在门口候着呢,李诚上前说了几句话,没走两步,崔媛媛也出现了。
一群人簇拥着出来,老卒们整齐的喊一嗓子:“家主驾到!”这一声喊,带出了戎马之气。李诚站在大门口的台阶上,看着下面百余人,淡淡道:“有句话今天要说清楚,李家也是马上来的功名。今后李家子孙,不论哪个,文可安邦定国,武可阵斩敌将。我不在家期间,夫人全权做主,不从者可
斩之。”
李诚出门时,全家人大声喊:“恭送家主!”崔芊芊和秋萍送到坊门口才停下,李诚再三示意,也不肯走,只好随她去了。催动战马,马蹄声踏碎凌街道的安静,往大营而去。
三人六马,抵达大营时,这里灯火通明。同样是一身戎装的裴行俭,看见李诚却抬手拦住:“大总管任命的军法司马裴行俭在此,来将通名。”
李诚上前道:“李诚奉命赶到!还请通报一声!”裴行俭道:“原来是李参军,请吧!”
验过身份,裴行俭才做手势放行,李诚本以为他不会说啥了,待到走进军营后,裴行俭跟上来道:“自成先生,适才是公对公,得罪之处,多多包涵。”
李诚笑道:“都说了是公对公,何来得罪之说,回去守好你的岗吧。”提前一刻,李诚抵达中军帐,牛进达人还没到,此刻正在自己营帐中拿着一把小铲子在那看来看去,这玩意的好处,牛进达目前还不很清楚。但这是李诚下令送来的,就一定是有其用去的,等到了松州,
再搞搞清楚。
副总管刘兰进来时,牛进达放下铲子,两人见礼,刘兰笑道:“这个李自成,花样还不少。也不知上了战场行不行。”
牛进达笑道:“刘兄多虑了,李自成也是两军阵中杀出来的功名,卫公极为看好他。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回头见了他,可不敢以拿他当属下看。他这个参军,不但有赞画之责,也有监督之意。”
刘兰听了陡然色变,明白牛进达的意思,李诚很可能是李世民安排的眼睛。
牛进达一眼就看出他的误会来了,笑道:“此番的战略,是李诚提出的,他心里最清楚,应该怎么打。”刘兰一听这话,这才松了一口气,上了战场背后多双眼睛,多受罪啊。
大帐之中,一干都、校尉次第来到,李诚往那一站,后来者都很识趣,站在他身后。
牛进达在前,刘兰在后,踩着卯时的点进来。众将校整齐问候:“见过总管,副总管。”
牛进达朝大兴宫的方向一拱手道:“陛下有旨,此番松州之行,某为大总管,总令松州诸君及此一师,李诚为副总管,总领偏师,刘兰为副总管,协助牛某,并领大军辎重。”
呃!不是说好的参军么?看来李世民还很关心自己啊。给个服副总管干干不说,巡查御史的头衔,好像还没卸任。留着就留着把。
点卯之后,牛进达发布将令,李诚为先锋,率五百骑为前军,刘兰为后军,率五百骑殿后,他领两千骑兵居中。此番西进,全都是骑兵。为了保证机动性,一人双马。散帐之后,李诚找到自己的两个部下,五百骑兵分三队,两个校尉各领二百骑,一百骑为李诚的护卫。“大家是第一次见面,李某人把话说在前面,只要立功,一分都不会少。但是阵前畏惧不战者,李某取
其首级。”
众部下纷纷敲击胸前,轰然道:“喏!”
踩着晨色,李诚率部出了长安城,余校尉率二百骑为前驱,李诚居中,马校尉为后军。这一路往西,行军速度很快。但是这一路不好走,尤其是蜀道艰难。先往南,走剑阁入川,然后西北方向再走,不是现在地图上看到的直线。蜀道难的格局,一直到建国之后,才算勉强改变一些,有了出
川的铁路和飞机。
唐朝就不要想了,乖乖的走山路,然后兜一个圈子,先南后北。到了绵州掉头北上时,已经走了十日。出绵州入松州,道路有所好转,抵达松州时,在路上走了十二日。
韩咸在城外等候,松州地方官员也都到了。朝廷增强松州实力是好事,但是派一个总管来,韩咸不免觉得有点兴师动众了。吐蕃在唐朝人的眼里,跟野人也没啥区别。
唐人是骄傲的,傲睨四海,老子最大那种骄傲。
朝廷的旨意快马先到一步,韩咸看完颇为不满。一个是觉得朝廷对自己不信任,一个是觉得李诚这个小年轻是哪里冒出来的,不过弱冠便成为了副总管。讲他们这些自隋末打到现在的老家伙置于何地?
眼见李诚率部先到一步,却不着急进城,而是在城外列队等候,李诚带着两个老卒出列。
“松州牛总管麾下李诚,率先锋营至此,见过韩总管。”朝廷的旨意,牛进达为大总管,韩咸为行军总管,原来的职务还在,这是个临时职务,便于统一指挥。
李诚行了个军礼,态度做的很足。韩咸却没着急回答,在马背上看着下马的李诚好一会才道:“知道了,大总在何处?”态度有点冷,李诚有点意外。
“中军落后十里,大总管随中军而行。”李诚拱手作答,遭遇冷遇也没生气。毕竟大家不熟嘛,人一个几十岁的将军,凭啥给你好脸呢?
“李自成,你部在成为等候,待中军至再行进城。”韩咸做出了答复,倒也没出规矩。
李诚对于他给自己下命令的举动,并没有做出任何不满的表示,一抱手:“遵命!”
说着转身回头,五百骑兵在李诚前去的时候,肃立在马上一动不动,做好了随时作战的准备。这一路上,他们被李诚收拾的可不轻。
要说领一军作战,李诚其实经验并不多,在鄯州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斥候营,二百来人。人少就好带,这一次五百人的队伍,带起来事情就更多了。
怎么说呢,一个学历史的人,想找到带兵的办法,只要从历史人物上学习就行了。
李诚没去学李广那一套,他走的是严格军纪的路子。这一路上没少打军棍,凡事以身作则,以严格的军纪做到令行禁止。毕竟这个时代,你要做思想工作就是开玩笑。军令虽然严格,但是在物质上李诚准备的很充分。吃的优先士兵,住的优先士兵,每天第一个起来,最后一个睡觉。这样以来,五百骑兵虽然觉得李诚的军纪严格,但是做首领的严格要求自己,大家也没
啥可说的。
十几天的功夫下来,这只先锋营上下的气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没有李诚的命令,他们在马背上一动不动。
“听我号令,下马,让开官道,就地休息!”李诚一声令下,全军整齐的下马,然后在官道两侧的空地上,以伍为单位,各种忙活开了。
严格的来说,战时的骑兵离不开辅助的杂兵,也就是辅兵。但这不是没有临战么?这一路沿途的州府,在大军宿营时,都会派本地的府兵来协助。
到了松州,本该有府兵来协助骑兵伺候战马。但是韩咸没有安排,李诚也不说话,亲自动手自背包里拿出黄豆来喂马,用麻布毛巾给战马擦汗。
李诚带头,每个人都一样,自己伺候自己的战马。要知道战马在战场上,那就是骑兵的第二生命。李诚的战马都是从吐谷浑抢回来的,选了最好的两匹。两年多过去了,战马处在一个巅峰的年龄。
这一路行军,李诚再累每天都亲自伺候战马,夜里也会起来喂食。
这可不是多此一举,平时在家还好,上了战场,人与战马之间就必须充分的默契。
韩咸在原地不动,看着李诚带的这五百骑兵,有条不紊的各自忙碌开了,不免在心里默默认同,这小子还是有点本事的。
牛进达率部抵达,韩咸才上前迎接,见礼之后牛进达不免意外道:“韩总管没见着自成?”
韩咸和牛进达不算数,但是跟刘兰很熟,两人都是昔日一伙的势力。
“见着了,卑职命他就地等候中军!”韩咸对牛进达不敢倨傲了,听到这话,牛进达不免暗暗不满,你有什么资格命令李诚?我这个大总管都不敢怠慢他。好在牛进达习惯性的僵尸脸,韩咸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来。
书剑盛唐 第二百五十二章 连续震惊
中军继续往前之前,牛进达派人给李诚下令,让他先进城。韩咸也赶紧派人去传令,并领路。两军相隔百步,牛进达也是第一次看见,李诚的先锋营从散乱的休息状态 ,进入列队行军的状态。
按说这个过程怎么也得一刻的样子,但是李诚所部得令之后的反应速度,远远超出了牛进达的预料。唐朝没有分钟的概念,一刻是十五分钟。但实际过程只要一炷香的样子,一炷香约等于五分钟。
速度太快了,完成列队的先锋营,整齐在管道上列队两行时,牛进达等人有点傻眼。
“这是怎么做到的?”刘兰吃惊的发出声音。
“某也不知!”牛进达颇为苦涩的回答,唯有韩咸有点吃味道:“能不能打,拉上阵再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