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司礼监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魏西凤的办事才能应当算是中上,于公公的指示有时候领会的不是太准确,需要公公反复强调,或者纠正才行。
但大体上,参谋司的构架已被搭建。
魏公公对参谋司的职能定位很准确,就是要参谋司成为自己的帮手,为自家提供最准确的数据和最合理的建议。
在实际之中,魏西凤对此的理解是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以及传令、为部队指路、以及为公公起草报告和文书。
这个理解属于对参谋理念的初级阶段,但魏公公对此已经感到高兴,十分的高兴。
万事起步难,只要魏西凤能够认认真真的把架子给他搭起来,把人员给他配备好,把相关技术传授到位,公公相信,未来的参谋司一定会成为大明帝国的参谋部。
魏公公的“本部”是二十四号正式移驻吴淞港的。
所谓“本部”即魏公公的行辕所在,对外称钦命提督皇家海军部。
又因陆军方面暂时与海军并未彻底分家,如陆军就有以海军官兵组成的一营步兵,且有关陆军扩编和正式编制、军官任命方案未宣布,因而为统一指挥,魏公公命陆军事务也皆划归“本部”,以方便他老人家统领。
此举就和江南镇守中官衙门和提督海事衙门是一个单位,却挂了两块牌子一般。
魏公公这两天都在江南制造总局那里听取有关火药和火铳改制事项,本部这里暂由海军机动支队长、加衔总兵的王大力负责。
王大力和魏西凤二人都是参加过援朝抗倭之役的广东籍将领,在水营夺权时坚定的支持了魏公公,因而忠诚度很高。
二十五日,王大力在将二十多吨白银装运上船后,收到了最新命令。
魏公公将于明日,也就是二十六日到达。
王大力连忙吩咐亲兵:“传令下去,公公明日前来大本营,让儿郎们精神些,麻利些,莫要给老子丢人。”
“大本营”就是本部,因为魏公公有时会称呼本部为大本营,所以海军上下投其所好,也都用了这个称呼。
………..
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这两天,魏公公基本确定了制造总局的人事、业务,管理,并部署了制造总局和溧阳铁场的联系,即溧阳铁场归属于江南制造总局,所产铁矿优先供给制造总局。
具体事务,由郑铎掌总、李炎昭协助,一个月之内就要落实到位。
有两个好消息,一个是熬粪煮硝经实践证明确是可以提取硝料,且经此提取的硝制成火药后威力更大。另外,熬煮过的粪的确能够肥田,深受周围百姓喜爱,以致不少人自发替制造总局熬粪,为的就是能够免费获得官家的粪。
李炎昭脑袋瓜子很活,趁机在特区甚至周边乡镇推行熬粪煮硝,然后收购百姓煮出来的硝石,这样减少了制造总局的工作量,使硝来源大为提高,同时也能让百姓增产创收。
为此,魏公公要随行的大小人员向李炎昭学习,并正式将其提拔为百户。
另一个好消息是经匠户王、洪二老合力打造,成功制成了六杆燧发火铳。经检验,威力射速较先前的火绳铳提高三倍有余。
但却有个坏消息,即因为使用了颗粒火药后,随着火药威力提升,火铳的炸膛率竟然提高了。
李炎昭当着魏公公面将从南都神机营带来的十杆火铳装上了颗粒火药,结果发射后,有一杆当场炸膛,要不是事先有准备,放铳的士兵肯定会受伤。
这个问题用老匠户们的话来讲,便是铳管质量问题。
在魏公公眼里,则是密封性问题,即这些铳管生产过于粗糙,导致气密性不强。以前使用威力一般的药子尚能勉强,陡然使用了威力更大的火药之后,炸膛就难免了。





司礼监 第九百五十九章 北上
问题出现,就必须加以解决,不能视而不见,或不当一回事。
明军为何从以前的纯火器军队退化成冷热兵器夹杂的军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火铳质量的下降。
武器装备的“腐朽”必然会带来军队纪律以及战斗力的下降,两者之间既是因果,又是必然。
现在魏公公麾下儿郎所使用的火铳来源十分复杂,有从北京锦衣卫南镇得的几百杆上等铳,也有原吴淞水营使用的普通铳,近期又从南都联军那边得了一大批铳,这些铳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的稳定性堪忧。
因此,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火铳使用颗粒火药会炸膛的问题,那么,就会发生士兵不敢用铳参加战斗,甚至不敢训练。
这肯定是魏公公不能容忍的,所以要马上解决。
相较大规模生产燧发枪,改良现有火绳枪的铳管更有现实意义,也更实际。
毕竟,大明皇军几个月后就要投入实战。
时间不等人,魏公公虚心好问,将王、洪二位匠户头领请为上座,好生请教,让二老十分激动。
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按《武备志》的标准,大抵是用四十斤毛铁炼到八斤精铁,也就是就是十折二——十斤毛铁炼成两斤精铁。
照这个标准来的话,公公现在控制的溧阳铁场年产生铁量为十六万斤左右,如果全部用于火铳制作,单铳管这一块折算下来一年也就仅够生产4000支铳管。
而当下无论是兵部还是锦衣卫的南镇,又或北京兵仗局,都很少能做到严格用料。据王、洪二位老人讲,他们从前在兵仗局经手的那些火铳,大多用料不足二十斤,最后却同样做到铳管为八斤左右重量。
这当中,自是锤炼不够了。
用料不足,锤炼不足,这铳管能好才怪。也就是上面嘱咐了要做些样子货来,或者边关将领为家丁特订才足工足料,否则都是如此。
之所以如此,便是钱作怪了。
这一点魏公公心知肚明,早在北京兵仗局买买时,陆太监就跟他说了不少内中道道。
对于钢铁这一块,说实在的魏公公真是不太懂行,只依稀记得前世对于钢铁的标准,好像是看什么含碳量,似乎含碳量越低,这钢就越好。
制作一根铳管,就是使用生铁在炭火中加热,然后反复进行锻打,故而一块好铁,有百炼钢之说。
原理是随着炭火炉加热,使熟铁渗碳,不断的加热锻打过程中,氧化铁皮不断脱落,碳分流失,导致总体重量不断减轻,最后就成了钢,也就是所谓的上等熟铁,或者说是精铁。
当下在南直隶颇受百姓喜欢的苏钢,就是由芜湖铁厂锻造出来的。可惜,苏钢多用于民生,军中采购这块很少。
为了挣钱,南北都是粗制滥造,应付了事。
………..
因为难得有这么大人物肯听他们说这做铳的事,加上魏公公对他们不薄,来时给足安家费,每月拿的工钱也比在北京多的多,王、洪二老自是不敢藏私,把压箱底的本事都说给公公听了。
魏公公凝神倾听着,听到不懂处立马就问,丝毫不拿架子。
其实最适合做铳管的肯定是无缝钢管,公公知道无缝钢管这个概念,但当下没有高速电机,甚至连动力都没有,根本不可能生产无缝钢管。前世直到建国时,中国都没有能力生产无缝钢管,还是靠苏联人援助才得以生产。
所以,公公不会异想天开搞什么无缝钢管,他认为解决铳管易炸还是要落在现有解决办法上。
为了让自己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根铳管的制作过程,魏公公特意让王、洪二老带他看了下。
二老到工坊里,叫徒弟们准备好,然后取了一块已经锤炼过的精铁,再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的圆柱体钢芯做冷骨,将做铳管的精铁烧至红热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精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
“公公有所不知,只有卷成的铳管达到一定厚度,铳管才结实,能够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要不然打上两三次,这铳管就发烫发热,用不得了。”
王老儿一边说着,一边和洪老儿开始焊接。因为工艺有限,铳身是一节节焊合的,如果焊合不好的铳也很容易炸膛。
这活一般人干不了,得学过三年以上的才能入手。
李炎昭在一边低声说只有焊接的天衣无缝,这铳管才能拿来制铳。
另外,除此制铳法外,还有种钻孔法。
这法子极费事,据说每天只能钻一寸,一根好的铳管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钻成功。
需要的熟练匠人太多,产量也低,因而,嘉靖以后基本上不太用了。
大约半个时辰后,在徒弟的帮助下,二老才算把铳管焊好。
魏公公以为就这样了,不想还有工序。
这根铳管被重新放到炉中烧至通红,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此过程中,钢芯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才是可以制铳的铳管。
魏公公看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第一,肯定是保证匠户的待遇,使他们有工作积极性。这一点溧阳铁场的矿工脚夫们就是例子。
第二,则是补充人手。
现在算上北京带来的,加上从民间招来的,共有三百多匠人在制造总局干活,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不是熟手,因而按严格打造一根铳管需要的工艺和时间来算,顶天了一个月制造总局也仅仅能生产出四五百杆火铳来。
这个速度比流水线差的远了。
所以,魏公公命郑铎将从浙江定海卫中左所掳来的那批的士兵都调到制造总局来,另外南都带来的那帮俘虏中也抽一批过来。
“咱给你这再补六百人,如何安排他们,由你们自行决定。”
魏公公也知这制铳不是人多就能的事,重要的还是工艺进步和熟练程度。他调这几百人过来不是直接上一线的,而是干生炉苦力和其它辅助工作的,以减轻匠户制铳之外的工作量,使他们的效率能够提高。
当然,这些人也是做为学徒工存在的,魏公公希望王、洪二位匠户能够当老师,把手艺好好的教教,他不会亏待二人的。
多一些人干活,就是减少自己的工作量,王、洪二老如何不知其中好处,自是满口答应。
说白了,魏公公并没有做任何创新,他只是将从前的制度重新捡起来,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而这,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效的。
当然,前提是他魏公公现在很阔,要不然,他也负担不起。
吩咐完这些后,公公又命李炎昭组织人手往各营检查火铳,质量过关的留用,稍有问题的都拿来制造总局,能修补的就修补,不能修补的就拆了回炉。
绝不许一杆火铳在皇军将士手中炸膛,是魏公公给郑铎,也是给李炎昭下的死命令。
同时,又加拨一万两白银用于火铳制造。
公公相信,经费充足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任何科研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钱多。
公公还交待了很多,李炎昭在他身边哈着腰,拿着笔不停的记着,唯恐记漏了。
制造总局其余的大小管事也都有样学样,一个个拿着小本子围在公公四周,一脸认真的听着记着。
这让魏公公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
天之骄子,大抵就是如此了。
晚饭,公公就是在制造总局吃的,和三十多个匠户一起吃的。
饭后,公公特意和这些匠户们谈心,聊些家长,嘘寒问暖,有什么困难当场就吩咐予以解决,使得匠户们对公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更重。
尔后,公公说了自己对于火铳和火铳制造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引导匠户们开动脑筋,想着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能生产出更好的武器。
“官兵拿着你们的武器上阵杀敌,为的是什么?为的便是保护咱们的国家,保护你们。所以,你们啊要好生用心制,只有咱们的武器厉害了,官兵们才不会无谓牺牲…”
公公正说着,却见烧水的茶壶开了,他便不经意的指着那被热气顶起的壶盖,笑着于众人道:“看,小小茶壶的水汽都能把盖子顶起来,这要是个大缸水,那水汽岂不是能把人都顶起来么?若是有这么个东西能持续不断的动起来,咱们不是可以不必人工捶打,省好多事嘛……唔,这就是动力嘛。”
魏公公提出了“动力”这一概念,但他不会以为匠户们听了这个词就会给他搞出蒸汽机来。
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不必急于去搞那些,他只要把一些理念输送给这些匠人们就行。
中国之地,藏龙卧虎,能工巧匠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合格的穿越者,理念的输送和人材的培养,比之亲自去倒腾更重要。
次日,公公在制造总局数百“员工”的欢送下,翻身上马和众人挥手告别。
不少周围村庄在制造总局打工的妇人们难过的都哭了。
此情此景,让人感动。
这怕是古今以来,第一个如此得妇人心的太监吧。
一个时辰后,公公的身影出现在大本营。
很快,一号令发出,520名海军官兵、100名参谋学员以及450名陆军勇士登上了战船,向着北方驰去。




司礼监 第九百六十章 崖山精神(清明特稿)
从吴淞北上,便是黄海了,海域呈偏黄色。
黄海一说乃是源于黄河夺淮改道而来,原黄河入海故道是经北直隶、天津海河河道入海的,如今却是从南直隶淮安府(江苏北部)入海,因黄河带来大量泥沙,故而沿海水面颜色便呈偏黄,久而久之,便称之为黄海。
南下一年多来,魏公公一直没有在海上游过泳,所以这次北上便想有空游一游,也好留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佳句。
然而,船队所经的南直隶长江以北的海域却让魏公公难以圆梦,船队也基本没有办法靠岸登陆,原因便是江苏北部海域全是淤泥滩涂,没有沙滩。
有些地方的滩涂绵延数百里,休说船队无法登陆,就是该区域内往内陆延伸两三百里路也没有任何官道。
唯一的一条官道始建于北宋年间范仲淹所修的海堤,后世以此海堤为基础,修成了纵贯中国南北的一条国道,最北方为京师,最南方则在广东。
魏公公认为,这恐怕也是为何倭寇一直在东南侵袭骚扰,而不曾出现在北方沿海的缘故。
从地理上来看,大明北方肯定距离倭国本土更近,然后嘉靖年间的倭患却始终在东南,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四个。
一是大明北方沿海不及东南富庶。
二便是北方沿海地形不利于倭寇登陆。
三则是北方集结的明军战斗力要比南方高。
四则是所谓倭寇的主脑其实都是闽浙沿海的汉人,他们对于东南更加熟悉。
在此四因素影响下,倭寇才不在大明北方腹心之地侵扰,因为于他们而言,完全是得不偿失。
船队行了三日后,天气份外暖和,魏公公负手船头,朝远处海岸看去,随口问被他强行拉上的阮大铖到哪了。
阮大铖哪知道这地方是哪,忙去找了份海图来看,看来看去,方确定这一片区域应当是归属淮安府的盐城县。
“噢,盐城啊。”
魏公公点了点头,他对这个地方有特殊感情。
盐城以盐得名,十分有名,县境北部归淮安府,南部则归扬州府。两淮盐场也是位于此县范围之内,皆归位于扬州的两淮盐政管辖。滩涂上密布之芦苇从南到北可达数百里,远远可见丹顶之鹤及似鹿动物出没。
两淮盐场不晒盐,而煮盐。
煮盐必要芦苇,故而盐民聚居之地多叫“团”、“垛”、“场”。
“盐城出了两个人,一个陆公秀夫,一个张公士诚,这二人都是我汉家的大英雄,咱们做后人的要念着,要记着,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要铭记于心咧……”
魏公公想起今天正好是清明节,所以特地在船上焚香祭祀,顺便给部下们讲了讲英烈之事。
陆公秀夫便是民族英雄、南宋抗元名相陆秀夫,崖山之战抱帝宁死不降,投海而死,十万军民紧随其后跳海殉国!
此战,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华夏文明随之衰败与陨落,故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幸有红巾终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使华夏文明为之复兴,不致沉沦万年!
“什么是崖山精神?就是宁死不降!”
魏公公在给陆秀夫神牌上香时第一次提出“崖山精神”,他指出“崖山精神”就是我汉家的民族精神,是我汉家的节烈之气,面对外族入侵,我们每一个汉人都应该铤身而出英勇反抗,宁死不降。
“崖山之战,我们汉人是败了,十万军民殉国,从此我们汉人做了鞑子的奴才。可为什么我们现在又能重新复国,赶走了那些鞑子呢?…因为我们汉人身上有一股精神气,今天异族可以打败我们,占了我们土地,叫我们去做他们的奴才,但只要我汉人一天没有灭种,我们终能复仇,终能将那异族赶走,乃至全部消灭掉!”
魏公公强调,汉家的民族精神便是大明皇军的精神,大明皇军和汉家民族不可分割,皇军不但是天子亲军,更是汉家民族最坚定的捍卫者!
“诸位,咱希望你们能够永远铭记陆公秀夫,永远铭记崖山之战和崖山之战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大明皇军的每一个将士都有责任为我汉家民族的生存、自尊、自卫英雄献身!”
魏公公说这番话是有感而发,随着大明皇军的扩编已经正式摆上议事日程,那么,军队的传承和精神便也要摆上台面。
大明皇军不能是一支为了银子和前程打拼的军队,而是要成为一支汉家民族的先锋队、守护者、开拓者。
所以,思想工作要开始做,要开始加强了。
旗帜鲜明在军中宣扬“崖山精神”,有助于官兵思想改变。
对于张士诚,因为其兵败本朝太祖之事,魏公公不便讲那么多,只讲了其抗元事迹。
张士诚则是蒙元末年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所部起义军纵横江浙,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地区,切断了伪元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高邮一战更是名动天下,瓦解了伪元臣相脱脱率领的百万元军主力,毫无疑问张士诚是对伪元作战的盖世功臣。
现在市面上流传甚广,极受百姓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便都效力张士诚。不过张士诚最终败于本朝太祖,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张士诚依旧是鼎鼎有名的抗元大英雄。
魏公公没讲太多,部下们也心知肚明。
“有关咱家崖山精神的讲话,大铖要记下,要提取,要整理,不日要组织官兵学习。”
魏公公讲话完毕不忘叮嘱阮大铖将他的讲话升华。
这个阮大才子加富二代明显被他老人家当成笔杆子用了。
阮大铖甚为苦恼,他感觉自己完全是在被魏太监利用,可偏偏又不得不按他说的做。
他预感自己若不能早日脱离“苦海”,很有可能会成为世人眼里的魏阉爪牙,人人唾弃之。
见蓝天白云,微风无波,魏公公忽来了兴致,命叫放下小船,带了数十随从划船靠岸,在一片滩涂之地之上赤足捡起小螃蟹和泥螺来。
直捡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心满意足上了小船返回,后叫人将泥螺用水泡了,使之吐沙,再叫用料呛了。
两天后,船队行至海州(连云港)区域时,公公终是尝到了久违的味道。
啊,那是世间最美好的味道。




司礼监 第九百六十一章 谋反
船队过海州后,便进入山东地界。
四月的山东海域,风平浪静,这使得船队一路过来不怎么颠簸,但速度却也不快。
明军对于海船行进速度是用“更”来形容,魏公公好不容易更解了这个“更”字的概念,他算了下,如果用后世的算法,船队大概每小时行进25里左右。如果是顺风的话,最快能达到50里一小时。
这个速度相较陆上行军肯定是快的多。
因为自个是门外汉,但今后海军又是重头戏。
所以这两天,公公也在自学明朝水师的诸多制度,学的很是头疼。奈何,佟佳氏不曾带来,否则有个人捏腿捶背多少能减轻学习的痛苦。
痛苦之后,却是开始了海军现代化建设。
第一步,自然就是将当下明军采用的算法全部换算成后世的,旗语旗令等也要进行改进,以使大明皇家海军能够成功转型。
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太多,非公公一力所能为之,因而他必须先定下基本制度,尔后再召集将领群议,确定之后才能最终落实。
也不能急,要缓图之,不然新的东西一股脑引进来,对于习惯了旧式制度的官兵而言,肯定是个巨大的冲击,不乱也会乱。
两天后,船队遇到了两艘山东的战船,魏公公初以为对方是登莱水营的,结果问了才知是成山卫的战船。成山卫是山东沿海七卫之一,大致是后世荣成市所在。
山东自国初始便建有七卫,位于沿海不同地区,和浙江那边一样,也是各归各管。因山东地界难有海上侵扰,故而两百年下来,各卫之破败远甚东南地区。
就如这成山卫,全卫上下扰共就六条船,最大的不过条沙船。其余的战船不是腐朽了,就是被当官的给卖给了渔民。更有甚者,直接拆了当木料卖于周边百姓建房造墓。
1...318319320321322...5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