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接下来安顿大军将士的事情,刘君韬就没有过多的操心,自有大同镇操办。
这天傍晚,刘君韬便带着刘子安和张玉清来到了大同总兵府,准备和大同的文官武将商议一下捷报如何编写。
各营的参将全部在军中留守,也正好休息一下。
此番刘君韬前往大同总兵府,是准备和大同的文官武将讨价还价的,此番大战虽然主要是兖州镇将士打的,绝大多数的战果也是兖州镇将士拿下的,但是刘君韬却不能将这些功劳全部拿走。
毕竟人家大同镇的将士也奋战了许久,而且大军伤亡不小,大同府和代王府也都出了不少的力气,所以这大捷的战功还是要分上一分的。
不过此战头功和主要战果必须的兖州镇的,这一点的刘君韬的底线,决不可动摇。
当晚,刘君韬在大同镇副总兵薛桐、大同知府谢奉、代王府长史的陪同下吃了庆功宴,监军王祖和也是兴致甚高,不断和刘君韬谈笑风生。
酒足饭饱之后,众人便一起来到偏厅之中,开始商议正题。
众人在偏厅之中说了一会儿没有营养的话,而后大同知府谢奉便试探着说道:“刘总兵,此战已经结束,你看这捷报是不是也该发往朝廷了?”
刘君韬笑着说道:“确实!只是不知诸位大人有何建议?本镇回去也好尽快写好这份捷报。”
众人听了刘君韬的话无不欣喜,看来刘总兵还真是仗义、上道!
于是,大同镇副总兵薛桐便说道:“刘总兵,我斗胆言之,此战之所以能够击溃鞑虏大军,全是仰仗兖州镇将士浴血奋战,所以此战的首功和大部分战果必须是兖州镇将士的!不过,我大同镇将士和大同府、代王府也出力颇多,所以这功劳……”
话音刚落,监军王祖和便有些不满,刚要说话便见刘君韬大笑了起来,便看了过去没有说话。
只见刘君韬看了身边的张玉清一眼,张玉清十分会意,拿出了一份已经拟好的捷报递了过去。
刘君韬扬了扬手中的捷报,说道:“临来之前,本镇已经草拟了一份捷报,只是不知道合不合诸位的心意。”
说完,刘君韬便将捷报递给众人。
薛桐、谢奉、代王府长史、王祖和纷纷凑到一起看了起来。
没过一会儿,众人便一脸欣喜的抬起了头。
刘君韬的这份捷报将所有人都写了进去,战功首级分了三成给大同镇,大同知府和代王府也都分润了协同助战的功劳。
监军王祖和自然也是少不了功劳的,从中调拨钱粮、保障大军补给的功劳可是不小,足够王祖和回去受赏的了。
一时间,众人对刘君韬都是感激涕零,大同镇副总兵薛桐更是抱拳说道:“既然刘总兵如此厚待我等,从今以后我薛桐便认刘总兵为大哥,咱们兄弟日后同心协力,为国朝尽力效忠!”
代王府长史也是表示自己回去会如实向代王禀报,相信代王一定会和兖州镇保持良好关系的。
大同知府谢奉也是积极表态,不但会照顾好兖州镇将士的衣食住用,而且还会筹集一部分钱粮抚恤伤亡将士。
监军王祖和则是笑着说道:“刘总兵深明大义,杂家回朝之后,也不会忘了刘总兵的好,日后咱们还要多多亲近才是!”
天策大明 第三百八十二章 结交
兖州镇各营将士此番北上,一连激战一月有余,大军各营将士都是疲惫不已,同时各营也是伤亡不小。
各营将士在大同镇城内休整了几天之后,刘君韬便接到各营递交上来的伤亡情况,此番北上大军共计伤亡了六千余名将士!
虽然由于军部新兵司不断将操练好的新兵~运送北上,大军的兵力始终保持着八万余人,但是兖州镇大军的整体战力还是下滑了一些。
对此刘君韬也是看在眼里,不过并不是很担心。
此番刘君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的让军部将新兵不断的送到大同镇,就是要让这些新兵在实战的环境下感受战争的残酷,这可比在训练营中操练有用得多!
此时,瓦剌大汗也先已经率部残部撤走了,战事也算是正是结束,刘君韬便给军部传令,停下了新兵北上的行动。
在驻守大同镇城的这段时间,城内的知府谢奉和大同镇副总兵薛桐不断赶来,在城内校场大营和刘君韬套近乎,就连代王府也是经常派人邀请刘君韬前去赴宴。
更别说监军王祖和了,更是直接带着手下,将铺盖卷带上住到了兖州镇大营中。
对于众人的举动,刘君韬心中十分清楚,众人这是在和自己打好关系。
刘君韬相信,此战过后自己和兖州镇肯定是水涨船高,现在自己已经是总兵官,就算是官职上上升的空间不是很大,但是加爵、扩大一镇之地还是很有可能的。
将来刘君韬和麾下兖州镇一系在朝中的地位,也会随之大涨,所以众人才会纷纷赶来打好关系。
当然,也有众人对刘君韬率军来援的谢意在其中。
对于众人的好意,刘君韬也是来者不拒,一面和大同镇副总兵薛桐、大同知府谢奉就大同防务、民夫安顿等问题几经商议,而后更是在实务上同心协力。
在此期间,刘君韬和薛桐、谢奉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加深,在外人看来三人几乎是莫逆之交一般。
与此同时,刘君韬也应邀去了代王府两次,并且在席间为代王朱仕壥讲了许多自己征战的事迹,让代王朱仕壥大呼过瘾,要不是刘君韬借口军务缠身,估计代王朱仕壥还要将刘君韬留下住在王府内。
这天,当刘君韬从代王府返回大营内,监军王祖和早已等在中军大帐内,刘君韬见状笑着说道:“王监军,是有事情吗?”
王祖和笑着说道:“总镇,我是来向你请辞的。朝廷已经下令,战事结束,我要返回朝中复命了!”
刘君韬闻言微微一愣,而后便说道:“如此,本镇就在这里预祝王监军一路顺风了,明日本镇在营中为王监军摆酒送行!”
王祖和大笑着,而后便和刘君韬谈着天,言语之中满是日后要多多亲近的意思。
刘君韬心中也是明白,王祖和这是想要和自己结成同盟,到时候一个在朝中、一个在地方,二人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共进退。
说白了,这就是“结党”!
虽然说起来有些犯忌讳,但这也是现在朝中大臣的普遍做法,众大臣也都是看破不说破,众人都是如此做的。
对此,刘君韬也没有拒绝当即答应了下来。
虽然王祖和是内官,而且官职也并不高,但毕竟是在京城内,是在内朝。
日后兖州镇在朝中多一条路子,遇到难事的时候,也会多个办法。
第二天,刘君韬带着各营的参将,以及刘子安、张玉清在中军大帐摆下酒宴,为监军王祖和送行。
当王祖和返京之后,大同镇副总兵薛桐便找了过来,给刘君韬带来了不少的补给。
刘君韬见状也是笑着说道:“薛总兵,俗话说拿人手短啊!说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薛桐闻言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说道:“刘总兵,是这样的。此战我大同镇将士遭到重创,各营将士都是缺额严重,而且大军的兵备也是短缺严重,所以……”
刘君韬听完之后,心中也是明白了过来。
薛桐这是想要让兖州镇求助,想让兖州镇帮助大同镇恢复军力。
“朝廷不是已经准备给大同镇拨下钱粮了吗?”
薛桐苦笑着说道:“刘总兵有所不知,兵部拨下的钱粮虽然不少,但是绝大部分都要用在大同镇各处城池、堡垒的修缮上,以及阵亡将士的抚恤上。我能用在大同镇各营恢复军力上的钱粮,其实没有多少的!”
刘君韬也是明白了过来,要是光凭着大同镇自己的力量,估计没有个几年的时间是恢复不过来的,在此期间谁能保证瓦剌或者鞑靼不会再度南下?
刘君韬正要说话,忽然帐外的亲卫禀报说道:“启禀总镇,大同知府谢大人来访!”
刘君韬闻言一愣,说道:“快请!”
没过一会儿,谢奉便进来,眼见薛桐也在,不由楞了一下。
刘君韬笑着让谢奉落座,而后便问起了谢奉的来意。
谢奉看了看大同镇副总兵薛桐,显得有些犹豫。
薛桐也是看了出来,便笑着说道:“刘总兵、谢大人失礼了,在下去出恭。”
待到薛桐离开之后,谢奉才说道:“刘总兵,今天我前来是有件事情想要和总兵大人商量一下。”
“谢大人请讲。”
谢奉沉吟了一下,而后说道:“事情是这样的,此番瓦剌贼寇南下,我大同百姓遭了大难,各地百姓流离失所、凄惨至极,可是朝廷拨下的救济钱粮虽多,但远不够用。现在我大同府的府库也是所剩无几,所以便想向刘总兵商量一下,能否向大同府赊借一些钱粮?”
刘君韬闻言便沉吟了起来,心中也是在考虑着利弊。
不过,谢奉看着刘君韬的样子,误以为刘君韬是听了自己的话生气了,便急忙说道:“刘总兵莫怪,在下这也是没有办法了。在下知道向刘总兵借用钱粮是个不情之请,但还请刘总兵念在百姓的份上支援一二,在下和大同百姓一定感念刘总兵的恩情!”
听到这里,刘君韬心中也很是触动,这大同知府谢奉虽然是一介文官,但能够为了大同百姓的赈济,拉下面子来求自己,这就说明谢奉是一个能够为民请命的好官!
刘君韬当即说道:“谢大人严重了!谢大人放心,本镇军中还是有些钱粮的,另外我兖州镇也算是宽裕,可以支援大同府一些钱粮。”
听到这里,谢奉欣喜若狂,便要大礼感谢刘君韬。
可是却被刘君韬扶住了:“谢大人不要急,听我把话说完。”
谢奉微微一愣,便重新坐了下来:“刘总兵请将,在下洗耳恭听。”
刘君韬笑了笑,却对帐外的亲卫说道:“去将大同镇副总兵,薛总兵请回来!”
“得令!”
谢奉疑惑的问道:“刘总兵这是何意?”
刘君韬笑着说道:“谢大人莫怪,今天薛副总兵前来的用意和大人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两位都在场的时候,咱们一起谈一谈比较好。”
谢奉闻言心中微微有点担心,害怕到时候薛桐也张口要钱、要粮,刘君韬军中的钱粮数量有限,自己大同府能够赊借到的钱粮就没有多少了。
如果到时候借不到足够的钱粮,那大同府那些遭了兵灾的百姓怎么办?
谢奉正在暗自担忧的时候,薛桐也是眉头紧锁的走进了中军大帐。
刘君韬便笑着对薛桐说道:“薛副总兵请坐!”
而后刘君韬便将二人的来意都说了一下,便继续说道:“既然二位都想向我兖州镇赊借钱粮,那我正好有个提议,请二位考虑一下!”
天策大明 第三百八十三章 商部北上
大同知府谢奉和大同镇副总兵薛桐闻言都是来了精神,二人都是抱拳说道:“刘总兵请讲,我等洗耳恭听。”
刘君韬笑着说道;“二位向我兖州镇赊借钱粮,也是用于整顿军备和赈济百姓,二位大人一心为国,本镇十分钦佩。只是这赊借一事还是有些欠考虑,将来二位如何偿还?这可是要让大同镇和大同府背上了巨额债务啊!”
听完之后,谢奉和薛桐都是愣住了,二人以为刘君韬是不想出这笔钱粮,心中很是失落。
薛桐还是不甘心,便说道:“刘总兵,我听说兖州镇的玉山票号可以借贷,实在不行我和谢大人出面,向玉山票号借贷可以吗?”
“哈哈!”
刘君韬闻言大笑了起来,说道:“本镇所说的提议就是玉山票号!”
薛桐和谢奉的心中又是燃起了一丝希望,二人都是打起精神询问起来。
刘君韬便向二人介绍起了玉山票号借贷的相关情况,说道:“二位大人,在玉山票号借贷是需要相应的抵押才可以,咱们大同镇和大同府需要的钱粮数额肯定十分巨大,所以相应的抵押也必须是等价的才可以。”
谢奉惊呼道:“我们要是有相应的抵押,哪里还需要借贷?”
薛桐也是微微摇头,显然是以为这是刘君韬的推辞罢了。
刘君韬见状便解释道:“抵押的种类很多,譬如矿藏、牲畜!这些虽然价值很大,但是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用来赈济百姓、发展军备的,所以二位大人大可用大同境内的矿藏等资源来做抵押,从玉山票号内借贷出钱粮!”
听到这里,谢奉和薛桐对视一眼,二人都是长出一口气,心中暗道:“此事可行!”
接着,谢奉便说道:“刘总兵此话当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好!”
薛桐赶紧接着说道:“那咱们今日便立下文书如何?”
其实在大明朝,是不允许地方官吏、百姓擅自开矿的,只能由朝廷设置专门的官吏机构进行开采。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时大明私自开矿的官吏、士绅何其众多,对此朝廷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就管不过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薛桐、谢奉听到刘君韬提出以大同矿藏作为抵押的时候,才会这般从容,并且迫不及待的要和刘君韬签订文书,生怕刘君韬半途反悔。
刘君韬笑着说道:“好!”
“来人!取纸笔来!”
接着,刘君韬便亲自提笔,和大同知府谢奉、大同镇副总兵薛桐一起,三人共同拟定了一份抵押文书,用大同境内的煤炭、铁矿等矿藏资源作为抵押,向玉山票号借贷白银一百三十万两,粮食四十万石。
而且,这些巨额钱粮只是第一批,接下来玉山票号将会陆续送来四批钱粮,总数将达到四百万两白银、一百七十万石粮食!
当然,这笔巨额的钱粮将会分成两份,大同府分得四成,大同镇分得六成。
文书中规定:大同府和大同镇借贷的这些钱粮都是不用偿还的,只需要允许兖州镇商部是大同境内开设煤矿四处、铁矿五处,以及其余的各类工坊二十七处,并且同意商部在大同境内开设票号的分号等各类生意。
这份文书的有效期限为五年。
对于这份文书,刘君韬和谢奉、薛桐可谓是三方共赢。
刘君韬可以凭借这份借贷文书获得大同境内的煤铁资源,要知道大同可是矿藏资源非常丰富的,在后世可是煤铁基地!
有了这些煤炭、铁矿资源,刘君韬有把握将玉山兵仗局、徐州兵仗局、东平州军械所的产量提升不少,至少可以提升一倍!
而且,幕府商部还可以顺势将生意扩张到大同,并且依次为中心向山西、宣府等地扩张,大大增强商部在大明北方的实力。
而幕府探查部和赞画部也可以借着这次机会,在大同等地大力发展势力,到时候可以为兖州镇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情报和支持。
而对于薛桐来说,可以凭借这些钱粮在短时间内恢复大同镇各处的城池、堡垒,并且可以立即招募兵丁,将麾下兵马扩充、满员。
并且在这份文书之中,刘君韬还同意加上了一笔“军火”买卖,同意在两年之内分四批,向大同镇贩卖精良鸟铳三千杆,包括子药五万发;铠甲、棉甲各一千领,武钢战车等车辆共计五百辆。
当然这些军备都算在了借贷的钱粮之中,用这些钱粮作价抵扣。
不过有了兖州镇贩卖的这些兵备,薛桐有信心用一、两年的时间,将大同镇兵马重新打造出来,并且让大军的战力远胜之前。
兖州镇兵备的精良和强悍,在此次大战中可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薛桐很是眼馋的。
另外,大同知府谢奉也是满意而归,有了这一大笔钱粮,再加上朝廷拨下的赈济钱粮,大同府完全可以在一年之内将十余万流离失所的百姓安顿下来。
这十余万百姓可以衣食无忧,可以获得医药,可以重建家园。
而且大同府还可以招募人手清理各地大战的痕迹,以避免大战之后爆发瘟疫。
如此一来,朝廷一定会对大同府赞赏有加,身为知府的谢奉也会受到朝廷的重视,这可是一件大大的政绩!
此时,谢奉甚至已经看到大同百姓为自己送来万民伞的情景了。
文书拟定完毕,刘君韬、薛桐、谢奉三人一一在文书上签字画押。
让刘君韬吃惊的是,薛桐和谢奉竟然将各自的大印都随身携带着,显然今天是有备而来的。
之后,薛桐和谢奉便急急忙忙的告辞了,二人都是召集回去整顿人手,准备接收兖州镇的钱粮。
按照文书上的约定,第一批钱粮将在四十天内抵达大同。
随同前来的还有商部的人手,到时候大同镇和大同府必须全力协助兖州镇商部开矿、做生意的各项事宜。
待到薛桐和谢奉急匆匆的离开之后,刘君韬便将刘子安找了过来,将此事说了一下,而后便说道:“立即通知商部唐宇,命其按照文书调集钱粮,万万不可耽误了时间。同时命令唐宇立即调集可靠人手,最好亲自带人北上大同!”
刘子安在一旁奋笔疾书记录着刘君韬的命令,而后问道:“总镇可还有别的命令?”
刘君韬想了一下,说道:“命令军部胡德兴,再调集一千新兵,随同商部调集的钱粮、人手一同北上,全程护送,决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很快,刘子安便拟好了两道命令,交给刘君韬查看无误之后,便由刘君韬亲自盖上了兖州镇总兵官大印,当天便由探查部的探马一路南下,送往了兖州镇城。
没过几天,整个大同城都运动了起来,大同府和大同镇都是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大同各地遭了兵灾赶到大同城附近的百姓被安顿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而大同镇各地受损的城池、堡垒也开始了重建、休整。
当然,这些事务消耗的钱粮都是朝廷拨下的,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坚持到兖州镇借到的钱粮运来还是可以的。
此时,刘君韬也是开始想到,现在战事结束,自己也该率部南下回家了!
天策大明 第三百八十四章 京师沸腾
景泰二年八月,京城。
兖州镇大军重创二十万瓦剌铁骑,瓦剌大汗也先率部败退回草原的消息传了回来,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就如同是一股飓风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整个京城。
一连几天的时间,京城内外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无数的百姓涌上街头进行狂欢,甚至不少酒肆都打出招牌免费供应烈酒以示庆贺。
与此同时,景泰帝也是龙心大悦,不断在朝堂上称赞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为“国之干将”,并且下旨让兵部从重嘉奖刘君韬和兖州镇将士,就连大同镇也顺带着得了个“守城节烈”的赞赏。
兵部尚书于谦也是欣喜不已,毕竟是自己力主调动兖州镇大军北上御敌的,如今刘君韬率部取得大捷,自己和兵部也是脸上有光。
更何况,一旦刘君韬率军回京之后,朝廷肯定要大加封赏,一想到自己又为朝廷举荐了一名猛将,于谦的心中就欢喜不已。
很快,于谦便将兵部议定的封赏呈报给了景泰帝,再加上返京回来的监军王祖和也是好一番称赞刘君韬,以及兖州镇兵马,景泰帝便大笔一挥,准奏了兵部提交的封赏。
这天,右都督石亨阴沉着脸,在府中与司设监太监曹吉祥对饮。
不过二人似乎都没有什么雅兴,只是喝着闷酒,二人的脸上都是写满了愤懑和担忧。
“石都督,那刘君韬向来和你不和,如今又是立下了大功,依杂家看来,用不了多久,那刘君韬就会爬到你的头上去啊!”
石亨冷哼一声,说道:“他一个地方总兵而已,就算是立下再多的战功又能怎样!他还能入朝为将?”
“这有何不可?”
曹吉祥冷声说道:“我可是听说了,这一次朝廷极有可能给那刘君韬封爵!如此一来,刘君韬就是武勋,而不是一个莽撞的武夫了,你说他有没有机会入朝!”
听到这里,石亨的脸色瞬间变了变,嘴角不住的抽搐了几下,而后狠狠的说道:“此时决不能让于谦办成!嘉奖大军可以,但是刘君韬绝不可以封爵!”
曹吉祥像是看白痴一般,瞪着石亨,说道:“石都督可不要轻举妄动啊!现在朝中文官日益蛮横,就连徐有贞都是撇下咱们,跑到了那些御史言官中间蹦跶去了,不就是想要和都督这个武人、杂家这个宦官划清界限吗?”
“如今在朝中,就只有石都督和杂家两人共进退了,咱们可是势单力薄啊!一旦捅了刘君韬这个马蜂窝,不但咱们要得罪于谦和朝中一大票武官,朝中的文官也肯定会冲过来落井下石!而且,京城内外的军民百姓可是对刘君韬推崇不已,现在满城都在传颂着兖州镇猛将大战瓦剌的桥段,到时候弄不好你我二人的名声可就全臭了!”
听完那曹吉祥的话,石亨的脸色更加难看了,铁青色的脸上,眉头几乎拧成了一个肉疙瘩,看上去甚是吓人。
“如此说来,咱们就只有坐看那刘君韬日益壮大了!”
曹吉祥也是叹了一口气,微微摇了摇头,说道:“除此之外,石都督难道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石亨猛地一拍桌子,而后将一大碗烈酒一口闷下,说道:“那些瓦剌鞑子怎么这般不禁打,怎么不在战场上杀了刘君韬这个祸害!”
曹吉祥没有说话,但是在心中却是暗道:“看着吧,将来那刘君韬得势之后,肯定会找你这个右都督算账的,到时候杂家可就有好戏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