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刘君韬闻言面不改色,只是给自己和陈子平各倒了一碗水,问道:“你从何处听来的?”
陈子平喝了一口水,说道:“大哥是这样的,这两天有几个东平湖芦苇荡的灶户赶到鱼山盐池投靠,是他们带来的消息。刘家那边已经搭上了全部的人马,甚至还不断从各地灶户中强行抽调青壮,好像是要和陈家不死不休的架势。高冉得知情况后不敢隐瞒,便派人过来准备禀报大哥,不想大哥正好去了滑口镇。”
“不死不休?”
刘君韬皱着眉头思索着,过了一会儿问道:“此前那刘家和陈家的关系如何?”
“还好,刘家家主刘子安心机深沉,对陈家至少是表面上恭恭敬敬,双方的关系还算融洽。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如今却反目成仇了。”
“咱们鱼山集距离安山镇有多远?”
陈子平闻言顿时一惊有意要说什么,看着刘君韬一脸严肃的表情,便忍住没有说出口,只是说道:“步行的话,大概要走三五天吧。”
“大哥?”
刘君韬笑了笑,说道:“没事,我就是随便问问。”
接着,刘君韬自言自语的说道:“不过,兼并村子的事情必须要抓紧了,而且是势在必行的!”
六天之后,刘君韬收到了唐宇送来的消息,得知胡德兴从唐宇处支取了白银一百两,然后带着孙绪和孟凡辰离开滑口镇,赶往了东阿县。
刘君韬算了算时间,便抓紧处理了一下手头上的事务,然后带了两名青壮即刻动身,赶往滑口镇去等候胡德兴。
五日之后,醉中仙。
胡德兴、孙绪、孟凡辰风尘仆仆的赶回了滑口镇,刚一回来就遇到了等候多时的张骁军,被张骁军带到了这里。
“胡总旗,孙兄、孟兄!”
刘君韬见几人到齐,便笑着迎了上去,说道:“怎么样?事情可办妥了?”
胡德兴掏出了一份文书递给了刘君韬,笑着说道:“办妥了,这是文书,接下来的事情君韬自理吧。”
“好!”
刘君韬非常高兴,拉着胡德兴便上楼吃酒。
此时,整个醉中仙酒楼别无他人,全都被刘君韬给包了下来。
众人上到三楼一处包间内落座,刘君韬、张骁军殷勤劝酒,胡德兴、孙绪、孟凡辰也是来着不惧。
酒过三巡之后,刘君韬说道:“兼并村子的事情胡大人多有辛劳,我准备了一份礼品,请三位笑纳。”
“君韬啊,咱们都是生死弟兄了,不用这般客气,哈哈。”
虽然这么说着,但是胡德兴、孙绪、孟凡辰三人还是不由自主的看向了推门进来的唐宇。只见其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摆放的银子足有两百两之多!
“哈哈,君韬啊,这可叫我说什么好啊!”
胡德兴大笑着,虽然嘴里客气着,但是双手却诚实的接过了托盘。
刘君韬也不以为意,说道:“胡大人,咱们虽然是兄弟,但是一码归一码,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兄弟吃亏的!”
“说得好!”
胡德兴笑着说道:“既然君韬如此够义气,那咱们今天就不醉不归!来,干了!”
(本章完)
天策大明 第四十章 大兴土木
自从刘君韬从滑口镇回来之后,便派陈子平带着护卫队青壮前往各处,和那六个已经答应并入鱼山集的村子取得了联系。
现在官府那边的文书已经办齐,剩下的就是迁移人口和扩建鱼山集了。眼看天气越来越凉,刘君韬心中有些焦急,扩建工程要是在入冬之前不能完成的话,合并村子的事情就要拖到明年了。
“五天时间,将这六个村子的所有村民全部迁到鱼山集!”
刘君韬给陈子平下达了命令,陈子平虽然心中压力不小,但也知道此事时间紧迫,当即带着几十号青壮出发了。
与此同时,刘君韬也并未闲着,而是和高冉一起带着驻守鱼山集的所有青壮开始大兴土木。
此时,唐宇已经从滑口镇以及周边的城镇高价招募了一百多名泥瓦匠、木匠和石匠,并且采购了数量不少的木材、石材,以及各种建房材料。
刘君韬当即对这一百多名工匠进行交代,将自己对鱼山集的规划付诸纸面。
在刘君韬的全盘规划中,准备将鱼山集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原有的房屋,专供鱼山集原有老人居住,要对这些原有的房屋进行修葺;在这部分房屋的东面,刘君韬将新建一批房屋专供迁移来的六个村子百姓居住,届时鱼山集的规模将扩大数倍;最后,刘君韬在整个村子的西面划出了一大片空场,准备修建一个拥有数十间房子的巨大院落,作为护卫队的驻地使用。
按照刘君韬的全盘规划,鱼山集将成为滑口镇一带最大的村子。鱼山集原有的一百多户百姓,加上迁移来的六个村子的百姓,到时候鱼山集的户数将达到上千户,再加上迁移过来的灶户,鱼山集的人口将达到一千多户!
到时候,这些人口可以再为刘君韬提供至少六百到八百青壮,鱼山集护卫队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扩充。
随着刘君韬一声令下,整个鱼山集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搬运土木的青壮,以及建造房屋、平整地面的工匠。
开工半月之后,陈子平已经将那六个村子的人口、财货全部迁到了鱼山集,刘君韬立刻将这些新迁来的百姓暂时安置下来,全部安置在村子东面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等到新房子建好后再行分配居住。
这天,高冉陪着刘君韬在村子里四处查看着,说道:“大哥,现在村子原有房屋已经基本上修葺完毕,工匠正在全力修建村子东面的新房子。”
刘君韬点了点头,看着已经焕然一新的房屋,问道:“东面的新房子还有多久可以完工?”
“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高冉想了想,说道:“按说像是咱们村子这么大规模的建房工程,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不过咱们鱼山集雇佣的工匠人数多,准备的物资数量充足,再加上咱们修建的房屋不讲究什么,只要住得牢靠就行,所以修建速度才会这么快。”
“快?”
刘君韬摇了摇头,说道:“按照现在的速度,等到全部完工之后,估计早就已经进入寒冬了!这么多的乡亲难道要在地窝子里面过冬?”
高冉闻言一愣,说道:“可是现在咱们的修建速度已经
很快了!”
“还不够快!”
刘君韬四下看了看,发现青壮往修建了一半的房子上面搬运土方、木料都是用人力往上扛,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十分低下。
于是刘君韬沉吟了一下,便让高冉叫来了几个木工,自己当着这几个木工的面,在纸上画了几个滑轮组的简图。
“这个东西叫做滑轮组,你们按照我画的图样做几个,用绳子按照图上面的方法绕在其中,用这个东西往房子上面拽东西,可以省去很大的力气。”
那几个木工见状都是将信将疑的样子,众人都不认为光凭这样的几个零件可以节省人力。
“这位少爷,这个叫什么滑轮组的东西真的行吗?现在我们都已经忙不开了,要不然就别弄这些东西了,这能行吗?”
刘君韬笑着说道:“你们只管去办吧,一定行的!”
说完,刘君韬便让几个木工立刻着手赶制,让高冉准备在村子里面推广。而后,刘君韬便到那些迁来的村民那边查看去了。
“高管事,这真的行吗?”
高冉看着刘君韬的背影,忽然感到刘君韬有些深不可测,总是能够在一定时候弄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东西,好像什么都知道一样。
“你们尽管去办吧,我大哥说行,就一定行!最多两个时辰的时间,要准备出数量足够的滑轮组。做好了告诉我一声,我派人送到工地上去。”
当天下午,三十组滑轮组被赶制出来,高冉立刻带着手下青壮将这些滑轮组分发下去,并且按照刘君韬教授的使用方法,指导搬运土方等物资的青壮使用。
最开始,众人都不相信小小的滑轮组能够起什么作用,最多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但是,当众人见到原先需要三、五个青壮合力抬到房子上的土方,在使用滑轮组之后只要两个人拽绳子就能拉上去,都是瞠目结舌,一脸不敢相信的样子。
“大哥,还真的可行啊!”
高冉震惊的说道,看向刘君韬的眼神中满是崇拜。
“这就叫科技的力量!”
刘君韬笑了笑,看着速度大大提升的工地,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正统七年,十月中,鱼山集。
此时已经相当于后世的十一月中下旬,山东各地已经陆续进入了寒冬。
鱼山集这边也是寒风料峭、滴水成冰,整个村子周边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仿佛世间万物都已经蛰伏下来,静静的等待着下一次春暖花开。
刘君韬走在村子里,看着刚刚修建完毕的村中房屋,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暗道:“好悬啊,幸好在入冬的时候将所有房屋建造完毕了,虽然有些房屋的院墙还没有修建完毕,需要等到开春再继续修建,至少这些房子都能够住人了。”
刘君韬不敢相像让这些乡亲在地窝子中过冬的场景,估计那样的话迁移过来的村民和灶户都会一哄而散的。好在现在所有新并入鱼山集的村民,以及那些灶户都已经分到了自己的房子,护卫队也已经进驻村子西面的驻地,所有人都有了自己的过冬之地。
当然,郭永忠也劝过刘君韬,不用
这么着急的将那些村子迁移过来,等到房子全部修建完毕再迁移过来便好。
但是刘君韬也有自己的担心,俗话说夜长梦多啊!等到所有房屋全部修建完毕的话,至少也要等到入冬时节了,再陆续将这些村子迁移过来,前前后后怎么也要等到明年开春了。
到时候,要是哪个村子临时反悔,或是突生差池的话,刘君韬可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接下来,就是在这些迁移过来的乡亲中征召青壮编入护卫队了!”
刘君韬已经盘算好了,准备再征召至少五百人左右,将护卫队的兵力扩充到一千人左右。
“到时候,就算是刘家来攻,我鱼山集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当刘君韬一路走来回到家中的时候,发现唐宇早已等候多时了。
“唐宇?什么时候回来的,有事吗?”
唐宇随同刘君韬进屋之后,便将手中的一摞纸张递了过去,说道:“大哥,这是这几个月咱们鱼山集的收支情况。”
刘君韬接过来仔细看着,而唐宇却依旧在说着:“大哥,这几个月一来,虽然有滑口镇的三间产业作为支撑,有从王家缴获的财货作为底子,但是咱们鱼山集的家底也散去了大半!”
刘君韬边听边看,心中也是猛地一沉。
“现在咱们鱼山集的规模几乎是扩大了四倍有余,这么大的修建量,所花费的钱粮不在少数。再加上这一千多户的人口,现在他们的口粮和开销,全部都是村中支取,这样咱们维持不了多久的。大哥,要早作打算啊!”
刘君韬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现在咱们手中的钱粮还能支撑多久?”
“算上滑口镇那边每月的进项,最多支撑到明年春耕时节。”
“够用了!”
唐宇闻言不由一愣,说道:“够用了?那明年开春之后怎么办?咱们总不能拿春耕的种子来填饱肚子吧?大哥,咱们不能总养着这么多的人口,要让他们自食其力,咱们还要从中有所收获才行!”
“我当然明白!”
刘君韬知道唐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至少在财货方面绝对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对其十分看重。
“我估计,最多到了明年春耕时节,南面刘家和陈家的争端就会有结果。到时候不管是刘家杀过来,还是咱们双方和解,都会有个结果。”
刘君韬看着若有所思的唐宇,继续说道:“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到时候鱼山盐池的私盐就可以分销出去,这可是金山银海啊,不但可以解决咱们的钱粮问题,还能积攒下海量的钱粮,到时候咱们可以用这些钱粮做许多事情!”
唐宇皱着眉头,问道:“大哥,要是到了明年春耕时节,那刘家和陈家依旧僵持着,又当如何?”
刘君韬当即豪气冲天的说道:“那我就带着咱们护卫队杀过去,直接灭了刘家,将刘家的财货全部抢回来!再和陈家议和,直接在兖州府分销咱们的私盐!”
唐宇闻言骇然心惊。
(本章完)
天策大明 第四十一章 卖不出去的私盐
正统八年,正月,鱼山集。
“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
正统八年春节来临,这是刘君韬在穿越到大明之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大明的春节习俗和后世不太一样,样式更多、年味更浓,对于刘君韬来说显得格外新鲜。
大年三十来临之前,鱼山集家家户户都在院门外挂上了用桃木雕刻成的“桃符”,用来驱邪避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像郭永忠这样的读书人,还会在桃符上刻上对联,以示喜庆。
不过在此时的大明,春联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春帖”。在北京、兖州府等大城市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在春节期间出售“春帖”、福字等物品的商家和集市。
大明的春节自元旦开始,包括鱼山集在内的大明民间会在元旦前后开始祭奠先祖。如北京有“烧阡张”之仪: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细剪成阡张的草纸,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后,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张至元宵罢,才烧毁。
而在元旦当天,鱼山集各家各户都会结伴出游,欣赏冬日景色。如在道上碰到亲友,即于街上叩头、相互拜年,称为“贺节”。
在元旦之后便是迎春。
在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午,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藉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谙将、瀛州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娟技绚装环配,童子衣被锦绣,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午。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锗币,用来迎接芒神土午.并向土牛抛掷五谷。
在迎春期间,鱼山集又有一些附带习俗,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只,至于贵人,则插满整个头部,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如此,鱼山集各家各户便在迎春之时迎来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熬夜守岁,孩童老人燃放鞭炮庆贺。再加上六个村子以及众多灶户刚刚迁移过来,都分到了不少的钱粮补偿,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年景,可谓是家家户户喜笑颜开。
过了大年三十,上元元宵节就到了。
元宵赏灯的习俗自古有之,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则是其遗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
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极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元宵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最为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丝料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为一时之盛况。
在鱼山集这样的边远村寨,肯定是没有这些贵重的灯饰的,不过郭永忠、张白圭也是不甘冷清,还是带着村中老少赶制了不少的花灯,虽然在达官显贵看来都是些粗制滥造的货色,但是也不失喜庆。
同时,由于鱼山集已经成为滑口镇下第一大村,不但村中人口繁盛,而且还有鱼山集护卫队在,各项物资的需求都是海量,所以在上元佳节期间,也吸引来了人数众多的小商贩
,在村中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灯市。
这些商贩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棕子、粉团、荷梗、瓜子、瓜果,也有纱人、耍贷,这些商贩的铺面从鱼山集最东头一直蔓延到了最西头,铺设至一二里长。
在上元节这一天,鱼山集很是热闹了一番,不但人来人往,而且也将鱼山集的名字彻底传开了。
不过,如此热闹的上元佳节,刘君韬却是没有心情去玩乐。
此时在刘君韬家中,唐宇正拿着一本厚厚的账簿念着。
“迁移各处村民,用于安置的银子共花费二千三百七十两。”
“迁移灶户共花费白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
“翻建、新建房屋共花费白银两千七百多两。再加上后续大哥准备筹建的工坊区房屋,以及咱们鱼山集的寨墙等花费,还要预留下至少白银四千两。”
“整饬鱼山盐池花费白银一千九百两。”
“扩充护卫队,打造兵器、购买各项物资,共花费白银一千四百五十两,耗费粮食一百石。”
“为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分发过年的粮食,共计两百石(2000斤)。”
“鱼山盐池恢复生产之后,各项开始共计耗费白银五百多两。”
说完之后,唐宇呼了口气,说道:“目前,咱们村中还剩下白银两万六千多两,粮食不到五百石。这还是将滑口镇三处产业的进项全部折合进去的花销。”
刘君韬此时面沉似水,说道:“还好,剩下的钱粮比我想象的要多上不少。”
唐宇却是皱起了眉头,说道:“大哥,等到开春之后,咱们筹划的被服所需要钱粮,为春耕购买耕牛、农具,修建灌溉水渠都需要不少钱粮。在那些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在能够自给自足之前,都还要咱们养着,这都是海量的开销啊!别看现在咱们手里的钱粮还有不少,但却经不起挥霍的!”
“你估计,咱们手中的钱粮还能支撑多久?”
唐宇显然已经估算过,此时直接说道:“四月,最多到五月。大哥,咱们要早做打算了!要是无法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
“不可能!”
刘君韬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唐宇的建议,说道:“现在咱们鱼山集的摊子已经铺了起来,决不能半途而废!再等等吧,等到开春之后,看看咱们手中的私盐能卖出去多少,也许到时候咱们手中的钱粮就能收支相抵了。”
唐宇闻言虽然觉得不能再等,但眼见刘君韬似乎很有信心,便没有再说什么。
四天之后,由于安山镇的刘家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刘君韬心中有些不安,便找来高冉,让其派几个机灵的手下去南面的安山镇打探一下消息。
接着,刘君韬便带上一队青壮来到了鱼山盐池。
严虎闻讯急忙出来迎接,众人进来之后,便在鱼山盐池里面四下转了转,严虎一路为刘君韬介绍着。
“大哥,现在正月十五已过,咱们盐池也恢复了生产。”
刘君韬看着四周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很是宽慰,问道:“每月的产量大概有多少?”
“大哥,现在咱们的私盐主要是靠芦苇荡中的盐碱熬制得盐的方法,产量自然比不上官府的海盐、井盐产量,但是每月也能有四千到五千斤的收成。”
刘君韬闻言
不由点了点头,这个产量已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要知道,在此时没有专业化设备的情况下,所有的私盐全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从熬制盐水、蒸馏煮制,再到收集芦苇燃料等等环节,都是用人力完成的。
如此情况下,鱼山盐池的产量还能达到将近五千斤,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刘君韬稍稍算了一下,说道:“要是按照之前王家定下的价格,那咱们每月就能有六百多两的进项(明代中期大概800文折合一两白银)。虽然比我之前预料的要少,但是日后定会不断增长的,这也算是咱们鱼山集的一大支柱了!”
这时,严虎面有忧虑的说道:“可是现在出了一些问题。”
“嗯?什么问题?”
严虎说道:“大哥,之前王家出货的时候,滑口镇乃至东阿县那边都有不少的下家前来拿货。但是现在王家没了,那些下家也全都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全都没了踪影。”
刘君韬皱着眉头,说道:“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熬制出的私盐一斤都没卖出去?”
“是的!”
“可曾联系过那些下家?”
严虎点了点头,说道:“我派人去联系过,但是都找不到人,这些家伙全都躲了起来。而且……”
“还有什么事?说吧!”
严虎说道:“大哥,东平湖芦苇荡里还有数量颇多的灶户,只是这些人不是陈子平、高冉一伙的,所以都没有投靠过来。不过,这些人都听说咱们收购私盐的价格高,不少人都过来兜售私盐。”
“数量有多少?”
“都是散户,每户的数量大多在几斤到十几斤,不过人数众多,前前后后好几拨过来联络,估计涉及的灶户有几百户了!”
刘君韬闻言当即问道:“这些人愿意投靠过来吗?只要他们愿意投靠过来,他们的私盐我都收了!”
“不愿意!”
“为什么?”
刘君韬闻言很是愕然。
严虎凑了过来,说道:“大哥,这些灶户大多是受刘家挟制的,只敢私底下卖些私货,不敢公然投靠过来的。他们不像陈子平、高冉那样归在王家手下,而且又人多抱团。”
听到这里,刘君韬明白现在鱼山集的发展已经受到钱粮的限制,已经到了瓶颈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