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最强工科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智能码字机
翠儿被丁原的壮志豪言弄得心痒痒的,她很想知道少爷到底是用什么办法变土为宝,因此也没二话,拿起工具,麻利的干了起来。
满满一篮子碎煤渣和泥土的混合物装满之后,丁原在前面带路,翠儿吭哧吭哧的抱着篮子跟在后面。
自家宅院。
先把挖回来的煤渣和泥土混合物倒在地上,丁原又下达了新的指令:“翠儿,去把白天咱们打的水取来一盆,再铲一些黄土……”
翠儿应了一声,刚走出两步,蓦然回首,“少爷,你白天抬水的时候不是还生龙活虎的,怎么到了晚上就手不能抬了?”
自己偷懒被抓包,丁原干咳一声:“我久病在床,只能做适量劳动,白天出去打水已经耗尽了全部体力。”
说完,又摆出富家少爷的架子,脸一黑:“怎么,你也想撂挑子,跟其他仆人丫鬟一样走人?”
翠儿倒是没被丁原的斥责吓到,反而表情认真的回道:“翠儿不敢。夫人跟老爷是翠儿的再生父母,我是哪儿都不会去的。当年我们全家被建虏从辽东赶到保定,若不是夫人救助,翠儿的父母根本熬不过去。后来我爹娘病死之后,老爷不但给钱入葬,还收留了翠儿当丫鬟。翠儿这辈子当牛做马都会来报恩的。”
丁原听到这些,顿时楞了一下,没想到这个能干的小萝莉竟然还有如此凄惨的身世。
很快他便想起了一件史实,萨尔浒之后,努尔哈赤获得了辽东的控制权,立刻对居住在那里的汉民大加凌辱,除了一些工匠和军事所需人才,其余的汉人要么被随意诛杀,要么被驱赶出了辽东。
翠儿一家显然就是当时从辽东迁移回关内的流民。
前有辽东汉人被赶回关内,后有西北大旱,百姓逃离居所到
明末乱世,到处都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流民。
看到丁原恍神不语,翠儿自知失言,怯生生的说道:“少爷,翠儿说错话了,你吩咐的事儿,翠儿这就去做。”
说罢,翠儿转身离去。
没多会儿,她便按照丁原的命令取来了一盆凉水,又铲了黄土,一一摆放到小院中央。
丁原也没闲着,着手制作蜂窝煤的煤泥。
按照图书馆里提供的资料,黄土和煤炭的比例关系是每一份黄土,要搭配三到五份的煤炭灰。
不过丁家这块地方的煤质一般,而且还被天雷引燃过,因此丁原需要亲自做个试验,尝试几种不同比例的配方,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再开始规模生产。
撸起袖子,丁原亲手和泥,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配比制作,弄出了四块大小体积差不多的煤饼子。
等到天亮,让阳光把这些煤饼子晒出淡淡白色,丁原命翠儿依次点燃了它们。
细致观察燃烧时长和产生的烟雾量,最后决定采用一比五的配比制作煤泥,一份黄泥,五份碎碳。
解决了煤泥的配比问题,丁原开始寻找蜂窝煤制作器具:“翠儿,咱们保定府有大小几十家铁器作坊,你知不知道哪家手艺过硬,信誉也比较好的?”
一面询问着,丁原洗去了手上黑漆漆的煤泥,踱步到了父亲的书房。
翠儿亦步亦趋,点头道:“知道,知道,住在井水坊的陈家,我听说他们家的手艺很好,人也老实。”
丁原点点头,走到了丁振邦的书案前,舒展开一幅白纸,挥笔开始作画。
画完之后,丁原吹了吹墨迹,把图交给了翠儿:“去夫人那里取些银钱,找陈家打造出这个工具来,越快越好!”
翠儿虽不明就里,但看到少爷干劲十足,也不好多问,带着满头问号执行去了。
这陈家锻造手艺确实过硬,才过了三日,翠儿便把丁原需要的工具取了回来。
“少爷,这是你要的工具,这样就行了?”翠儿一边说着话,一边走过来,把一个模样奇怪的铁器递到丁原手里。
丁原接过来检查了一下,下面是一个圆筒,中间是一根长长的铁棍作为连接,最顶端似乎是一个把手,整个工具有点像个拐棍。
重新又和好了一滩煤泥,丁原拿着蜂窝煤机走到跟前,重重的砸了下去,煤泥顺利的被挤压到了丁原手中的模具里。
挪开几步,压住顶端的把手,丁原将钻好了七个孔的蜂窝煤从模具里推了出来。
圆柱状的蜂窝煤便初步成型了。
不到四天,蜂窝煤的试验便大功告成。
下一步,丁原需要做的是大规模生产,争取赶在入冬前积攒足够数量的蜂窝煤,然后一次性开卖,狠狠的挣一笔。
蜂窝煤的制作工艺不算复杂,而且只有冬季才会有销路,丁原不指望这玩意儿能让他赚一辈子,但是作为创业的第一桶金还是非常合适的。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5章 万事俱备,只欠降温
“原儿,这些都是什么?”钟氏看到原本养了花花草草的小院变成了煤场,一头雾水。
丁原正在捯饬一个全新的煤炉,听到母亲的疑问,站起身来,擦了擦脸颊的汗滴。
不过他满手沾满黑色煤灰,这么一擦,脸上黑一片白一片的跟大熊猫一样,憨憨的有些可爱。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这是一座煤炉,形状正好搭配着我制作出的蜂窝煤,这样一个冬天,咱家取暖能省不少钱呢。”
翠儿一边拿了条毛巾给丁原擦着脸,一边兴奋的向钟氏说道:“真的,夫人,少爷的蜂窝煤简直绝了!一颗能顶三两煤呢。”
“原儿,能不能告诉为娘,你是从哪里学来制作此物的?”丁原的能力让钟氏颇感骄傲,可心里也不免有点疑惑,“难不成又是老爷托梦告知的?”
丁原摇了摇头,又瞥见到忽闪着大眼睛满脸求知欲的翠儿,显然她也十分好奇,只是碍于身份,没敢问。
“翠儿,咱们家里烧火做饭的活儿,都是你在做,对吧?”丁原转头问。
“是呀。”翠儿点点头。
“那你平日里生火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每次炉灶里的柴火烧的不太旺的时候,你只要拿根烧火棍子一桶再一拨,火就重新烧起来了。”
翠儿茫然点头:“是这样的,烧火棍子就是干这事儿的。”
“那些火苗从拨开的洞眼里窜出,炉灶里的火势一下子也就旺起来了。我做这个蜂窝煤也是取得同一道理,一块煤饼子,中间开几个洞,就等于随时用烧火棍子拨动柴火。”丁原解释道。
翠儿先是一脸惊诧,接着双眼闪着光芒,惊呼道:“少爷真是天降奇才,天底下得有多少人每日生火做饭,可生生就是没人留意这点,被少爷被发现了!”
旁边的钟氏也是欣慰不已,口中喃喃低语,似在感激上苍让他儿子这么有出息。
丁原被她们俩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后脑勺:“我这马上要”
“我这煤炉子也收拾的差不多了,今天天还早,我就先从咱家厨房开始,之后就翠儿生火做饭就省事儿多了。”
烧煤这件事,从宋朝开始就被中国人所使用,到了明朝的时候,已经很相当普及了。
只是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十分呛人,如果再密封太好的屋子里还有窒息危险,所以基本都是用在铁器作坊和大户人家的厨房里。
这些地方既不会有人常住,而且通风情况良好,没有必要另外安置排气通道。
来到厨房,用了多出来的黄泥,丁原和翠儿像是垒沙堡一样,花了一个多时辰,在厨房里铸好一个蜂窝煤炉子。正常的炉子弄好之后,最好是晾几天,采用阴干的方式凝固,这样更结实,承受力也更好,可以有效防止炉子内部爆裂。
不过这毕竟只是第一个煤炉,用来做演示效果和进一步试验的,丁原也便不讲究那么多了。
他先点燃了一把枯草,又在煤炉里丢了几块干木条,通过它们的燃烧将煤炉内壁烤干。
过了小半个时辰,丁原确认炉子可以用了,便让翠儿把钟氏也叫来一起参观。
“这样,就成了?”钟氏看着这简陋的煤炉,还有带着七个眼孔的蜂窝煤,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我这就给娘亲演示一番,这样的炉子可以塞进去三块蜂窝煤,平时做咱们的饭,只需要一块就足够了,要是做得简单,没准儿还能再烧一壶开水。用完之后,从这煤炉底下掏出来一块,再从上面填进一块新的,我估算了一下,像是咱们家里的需求,满打满算最多也就三块蜂窝煤。不管是做饭还是烧水都足够用的了。”
简单给钟氏和翠儿介绍了一下蜂窝煤炉子的使用方法,丁原便让翠儿开始生火做饭。
炉子里面填满三块蜂窝煤,先点燃了几根柴火放进炉子里,等温度升高之后,丁原才把蜂窝煤从顶端一个一个放下。
三人的目光注视下,没过一会儿,最底下的那块蜂窝煤就被引燃了,天蓝色的火苗立刻窜了起来,在炉子口跳跃。
看到蜂窝煤顺利引燃,钟氏心里比谁都高兴,忍不住眼眶泛潮,“翠儿,你去后院把我养的那些老母鸡杀一只,今晚我亲自下厨。”
翠儿应了一声,拎起水壶放在煤炉上烧着水,麻利的转身去后院捉鸡去了。
丁原摸着下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降温,还有他也在思考着用点什么办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让蜂窝煤在保定府流行起来。
一家烤鸭店的二楼雅间里。
丁二宝双手满是鸭油,正攥着一根肥腻腻的鸭腿啃着。落座的还有几个他的狐朋狗友和从青楼叫来的窑姐儿。
房门一开,进来一个倒三角眼的小流氓。
丁二宝丢过去一根还没吃过的鸭腿,问道:“这几天,我那大傻子贤侄都忙活什么呢?”
这小流氓点头哈腰:“我听人说,丁原那傻小子天天晚上带着丫鬟去东街二十里外的火焰山,还从那里挖了好几篮子土回家。”
听到这些,丁二宝忍不住仰头大笑,得意洋洋的冲一个作陪的窑姐儿炫耀道:“东街二十里外?那个鬼地方?我这贤侄可真是我那死鬼大哥的亲儿子啊,当年那块地方就是就是我卖给我大哥的!我在赌坊欠了钱,结果有人给我说,拿着那块地去我大哥那里弄点钱。在我大哥那一顿说道,他是看也没看,当下就掏银子买下来了。那块地方,我是知道的,毛都没,还经常没来由的着火……”
这时候,刚才进门的人没把房门关严实,,一阵凉风顺着门缝里冲进了屋里。
丁二宝说在兴头上,嘴巴张的老大,结结实实喝了一大口凉风,打了个冷颤。
这一阵凉风刺挠的厉害,丁二宝啊啊几下,又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赶紧关好门,再给我端个火盆来!”丁二宝冲站在一旁的小厮吆喝道,“来你们这儿吃个酒,莫不要感冒了,耽误了我去赌场玩牌,找你们算账!”
片刻之后,一个小厮用铁夹子端着一个旺旺的火盆走了进来放在包厢之中。
整个房间霎时间温暖如春,顿时又是一阵推杯换盏。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6章 打开销路
位于保定城郊的煤场。
一阵冷空气袭来,谁都知道,这是冬天要来了。煤场里进进出出的都是前来采购过冬用煤的人们。
在这个时代,煤炭并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起的东西,普通老百姓一般是硬扛着熬过冬天。
煤场里的炭都是批量销售的,除了冶炼作坊一年四季都会大量用煤之外,需求量最大的是两种客户,一是青楼酒肆之类的娱乐场所,二则是富裕人家里的取暖生火所用。
保定也不算大,因此许多来采购煤炭的人彼此都脸熟,他们一边打着招呼寒暄着,一边为着各自的目的订购相应数量的煤炭。
只不过这一次,前来采购的人们在煤场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儿。
一个七尺长的麻布条迎风招展,上面用漆黑的浓墨写了六个楷体大字。
“一炉炭,烧一天。”
穿着白麻布孝衣的丁原端坐在旗子正下方,守在亲手垒的蜂窝煤炉前。一股黑烟从煤炉侧方专门保留的通气孔里缓缓升空,炉子上放着一个水壶。
一个落魄的富家少爷在煤场烧开水?这是唱的哪一出?
几个听说过丁家遭遇的人看到这副场景,忍不住摇头叹息:“丁哥儿真是够惨的,他爹才刚死了不到半年,小叔丁二宝就带人把他家都给搬空了,听说就剩下一个空宅院了,就这样,丁二宝也没发善心,继续咄咄逼人的上门要钱,打算占了那个宅子。丁哥儿这行事,不会是被他小叔给逼疯了吧?”
“唉,我听人说丁二宝的那些文书契约都是伪造的,就是摆明了欺负丁振邦的婆娘不是本地人,没娘家人给撑腰。”
“别说了,这世道,谁能顾得了谁?丁家的族长不给出头,咱们的知府老爷现在也是自顾不暇,懒得搭理这种民事纠纷……”
“不说了,不说了,丁振邦还活着的时候,对街坊邻里都挺照顾的,谁能想到最后竟落下了这么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这些议论传到丁原的耳朵里,丁原置若罔闻,只一心一意盯着炉子上的水壶,仿佛是个出离尘世的得道高僧。
“少爷,咱们非得在大家伙面前烧水么?”翠儿毕竟是个女孩儿家,脸皮薄,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指指点点,有些害臊。
丁原看了看脸蛋儿红的像苹果一样的翠儿,安慰道:“怕什么,咱们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他们看去,爱怎么看怎么看。”
围观的人群里面有一个叫赵丹的老头,他是做茶叶生意的,因为也经常去南方,所以跟丁振邦比较熟络。
看到丁振邦的独子如此行事,他有些看不下去了,便好心上前劝说道:“丁哥儿,你父亲当年与我同行去江浙,多有照应,你家的事,我帮不上什么忙,不过你们要是缺银子过冬,我可以周济一些。天冷了,还是赶紧回家去吧,这样在这里是成何体统?平白让人看你家的笑话。”
查阅了一下前世的记忆,丁原按照对应的辈分称呼道:“赵叔叔,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晚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要是实在想帮忙,不如替我宣传宣传,就算是不枉跟我父亲相识一场。”
“宣传?”赵丹一怔,“宣传什么?”
丁原指了指头顶上的七尺大旗:“前些日子,我父亲托梦于我,传授了我一个制作煤炉烧炭的新法子,这么一炉炭,不用再添,可以稳稳妥妥的烧一天。”
一边解释着,丁原的手也没闲着,又给赵丹指了指面前的蜂窝煤炉。
赵丹愣了片刻,他是做茶叶生意的,虽然规模一般,不过也算有些积蓄,作为一个南方人,他比较难适应北方的冬季。
保定的冬天干燥寒冷,赵丹每年都得从煤场采购许多煤炭来取暖生火,保证自己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一炉炭,烧一天……”赵丹盯着旗子上的字仔细念了一遍,难以置信的问道:“这是真的?”
丁原认真的点了点头:“一炉炭,烧一天,而且如果订购我家的炭,超过一百斤,炉子我就免费送,上门给装。”
大明朝做买卖的人不少,但是像丁原这样,买他的炭就送炉子的人还是为所未闻。
围观群众看不到炉子里燃烧的蜂窝煤,都还以为是这炉子有什么奥妙,可以实现不加炭烧一天的壮举。因此,听到丁原直接说买他家的炭就白送炉子,顿时都在心里打起了算盘。
赵丹在保定的宅子有十间屋,除了不怎么去的下人们的住处和厨房,其余的六间房子,一个冬天要烧煤三百多斤。
现在各处都是兵荒马乱的,煤价又涨了不少,原本一斤普通的炭块要三十文钱,现在却叫价到了五十文,而且还不商量,不接受还价。
就算是你买了煤,送到家里之后也经常发现缺斤短两,少个十斤是常有的事儿,还有的时候,煤场的人会在煤里面掺砂石,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然而即便是这样,保定府的煤炭也是供不应求的。近年来战事不断,这里的火器作坊经常是一年不停的开工,对煤炭的需求量极大。普通富户你爱用不用,没人惯着你。
这趟来煤场,赵丹其实是碰了一鼻子灰的,他的生意没赚到几个钱,结果煤价还涨了,正在煤场门口徘徊犹豫着要不要咬牙买高价煤呢。
作为一个十分擅长精打细算的生意人,赵丹很清楚自己的钱都是花在哪儿了。
赵丹家现在使用的普通炉子,要保持炉火旺盛一整天的话,起码要添煤三次以上,有的时候用的勤,可能得添五次煤。
小算盘一打,赵丹心里立刻就有了结果。如果丁原所言不虚,这个炉子真的这么神奇,他家冬天用煤花费起码可以节省一半。
“你家真的有煤?有多少?”赵丹问道。
“有啊,赵叔叔您甭问有多少,反正管够。”丁原自信满满的说道。
“我需要三百斤煤,你开个价,多少钱一斤?”赵丹再问。
“三十文钱一斤煤,一次性购买百斤以上,送煤炉一个。”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7章 招募矿工
赵丹杵在丁原的煤炉跟前,弓着身子细细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个究竟来。
不过炉子上的水壶烧开了一壶又一壶,这倒是他亲眼所见,假不了。
赵丹犹豫半晌,下定了决心道:“我要三百斤炭,丁哥儿,你什么时候能把炭送到我家去?”
买卖可算开张了,丁原赶紧把赵丹的订单记录在册,一面埋头书写,一面回道:“三日后,我带人把炭送到赵叔叔府上,另外安排人给你家里做个全新的炉子。”
“成,你这里是要付几成定金?”赵丹又问。
煤炭买卖不同于其他,一般是交了定金过几天发货,买的炭送到家门口,补完剩下的金额,这才算一笔买卖成交。不管是保定的煤场还是丁原这里,都是一样的规矩。
丁原竖起一根指头:“一成。”
这话一出口,围观群众顿时一片哗然。
就在丁原身后的煤场里,原本是要交三成定金才能买炭,现在因为煤炭短缺,已经提高到五成了。
在场的普遍都是些生意人,因此嗅觉灵敏,有反应快的,立刻迈开步子走到了丁原身前,要求买炭。
还有的人仍是放心不下,问这问那。
“丁哥儿,你的煤是哪来的?”
“你说的一炉炭烧一天,真的假的?到底用的什么办法?”
丁原摇了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蜂窝煤炉,气定神闲道:“这些问题我一概不解释,至于效果,就让这炉子来解答你们的疑惑好了。如果觉得我开的价格还不够厚道,那就从煤场里买炭就是了。”
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伙发现这新型煤炉烧水是真的从不间断,而且也不用添煤,便吃了定心丸。
这个要五百斤,那个要四百斤的,纷纷在丁原这里下了订单。
丁原一一把他们的订单记录在册,又让翠儿把定金收好,保管好钱袋子。
日头逐渐西下,丁原收拾了一下平板车,拉着蜂窝煤炉往家走。
翠儿在旁边扶着车轮,忧心忡忡的说道:“少爷,你接了这好些单子,咱们能做得出来这么多蜂窝煤么?还有炉子,算下来,要给六户人家垒煤炉。”
听到这话,丁原不禁感慨,来到这个世界,不管是娘亲钟氏,还是贴身丫鬟翠儿,对自己都是百分百的信任和关心。
这些温暖让孤儿院出身的丁原很是感动,心里也下定决心,一定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一个幸福的未来。
“光靠咱们俩,肯定是不够的。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咱们找人帮忙就是了。”丁原温言说道。
回到家,吃了晚饭,丁原把今日的事情给钟氏简要介绍了一下,便回了屋。
翻了翻订单册子,一天下来,总共预售了两千一百斤煤,收到了定金6300文。
明朝初年的一千文还可以折算成一两银子,不过到了崇祯年间,早就不是那个价了,现在要一千五百文才能兑换出来一两银子。
6300文,也就是能兑出来4两多。
第二天,丁原起得比鸡还早,从被窝里把睡眼惺忪的翠儿拽了出来。
两人出了门,朝城郊走去。
行了小半个时辰,丁原和翠儿来到了城东郊的辽东村。
这个辽东村的由来,就跟国外许多地方的唐人街一样。那里原本只是一片荒芜之地,后来从辽东逃难的汉民逐渐占据了那一带,久而久之,就成了保定府的一个城中村。
整个村子破破烂烂的,坑洼不平的土路十分狭窄,那宽度,估计进个马车都难。道路两旁的环境也很糟糕,各种垃圾随便乱丢乱扔,丁原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怪味儿。
村口处,三十多个灰头土脸的男子正并排蹲在墙角,耷拉着脑袋,目中无神。
这些人以前大多是农民,不过逃难来到保定,自然没有地可种,只能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力,打零工。只要有人给钱,他们就愿意出力。
丁原走上前去,面色一沉:“你们有谁以前是矿工么?我需要十个人跟我去挖矿!”
然而听到丁原提供的活儿,众人置若罔闻,没什么人动弹。
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毛都没长齐呢来辽东村招募矿工。而且丁原还操着一口地道的保定话,这里的人们都以为又是本地人是来取笑他们的,因此并不以为意。
“我需要人去西郊挖矿,一共十天,每天管两顿饭外加三文钱,工钱都是当日结清,不拖欠。”
丁原提供的待遇,那可是相当丰厚的,许多经验丰富的长工都未必能拿到这个数。
12345...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