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强工科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智能码字机
“当然了,学生刚才所讲的策略,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初见成效。但是,只要能够达到学生所说的水平,草原会被大明紧紧掌控着,从而一劳永逸的破解来自北方的威胁,甚至还可能促进中原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举数得!”丁原做着最后的陈词,“总之一句话,胡萝卜加大棒,才是解除草原之患的根本方法。”
这些思路其实在后世也有许多应用。
治理一些不安分的地区,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高压态势,把心怀不轨的人绳之以法,让心怀歹念的人不敢轻举妄动。但如果想从根源上解决,让这些人能够通过劳动来发家致富才是关键。
军事上阉割,经济上扶持,双管齐下,甭管你们民族多凶悍,多不要命,过上一阵子,都会变成没有卵子的废人。
听完丁原的一席话,孙承宗颓然不语,双眸之中不禁露出沉思的神色。
他自然明白丁原的理论既有些理想化,也有些夸张,特别是仅仅只靠这种名叫罐头的食物,是很难达到丁原所描述的掌控草原的目标。
不过,这个少年今天能够折腾出罐头,明天呢?他会不会再弄出更多新奇的东西?
罐头做不到,但是如果有三四种跟罐头一样的商品,到时候草原上的局面也许真的会彻底改变。
千年未破之难题,也许真的找到了最终解决方案!
胡萝卜加大棒,孙承宗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越想越觉得心思通明,眼前豁然开朗。
思虑至此,孙承宗忍不住重新打量起了这个翩翩少年。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46章 罐头订单
孙承宗低声重复了半晌,越想越觉得丁原描述的前景似乎就在眼前,他感觉浑身发烫,热血沸腾,只想亲眼看到中原掌控草原的那一天。
想到激动之处,孙承宗不自觉的紧紧攥住了拳头,却发现双拳已经无法握紧了,他喟然一叹,心中惆怅:自己已经年近七十了,别说丁原描述的美好光景了,眼下大明摇摇欲坠,能挺过这几年就不错了。
那番荣光,只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了,想到这些,孙承宗心中又有些酸楚。
丁原自然不知道孙承宗脑中心思百转想的这些,他看到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时而漏出憧憬向往的神色,时而又转喜为忧满面愁容,一时间只能杵在原地,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良久之后,孙承宗冷不丁冒出来一句:“你的父亲是丁振邦?”
丁原也有些意外,不知道孙承宗怎么突然提起亡父来了,他脸色一正,答道:“是,家父正是丁振邦。孙老先生认得家父?”
“回乡这几年,对你父亲的善行也有所耳闻。”孙承宗的表情和善了许多,语气也不似刚才那么锋利了。
丁原微微躬身,也没说什么。
孙承宗缓缓说道:“刚才你提到了蜂窝煤,据我所知,我府上今年也采购了一些。听说确实能够节约了过冬用煤的开支。不过,你用手段把保定府的煤田都据为已有,意欲何为?跟那些粮商一样囤积货物让后涨价?”
丁原如实回道:“孙老先生多虑了,学生从未想过要依靠垄断谋取私利。不止如此,学生还特意从城郊的流民中挑选了老实本分之人,雇佣他们做矿工。以工代赈,让流民们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报酬,以此来帮助官府,缓解保定周围流民越聚越多的状况。”
孙承宗又是神情一凛,仔细打量了丁原一遍。
这时候,不甘寂寞的徐标又插嘴道:“这确实是大大的善举,丁记现在已经雇佣了两百多个流民当,如此一来,便有两百多户合计一千多流民享受到了丁记的照顾,能吃饱穿暖,他们便不会去投靠闯逆。一个丁记便可以让一千多流民不再具有威胁,实在是大大的功劳!”
毕竟是宦海沉浮的老油条,徐标果断看出了孙承宗对丁原雇佣流民的行为是肯定的,因此立刻上来帮腔说话,添油加醋。
孙承宗微微颔首,暗自琢磨道,看来是自己小人之心了。
第一眼见到丁原的时候,孙承宗还以为这个不孝子行事不端,平白玷污了丁振邦的名声,因此便打算兴师问罪,替丁振邦说道说道丁原。
但是一番论道下来,孙承宗完全没想到,自己竟然被这个少年折服了。
“丁振邦生了一个好儿子啊!也难怪知府大人对你那么器重!”孙承宗突然开口,夸奖了丁原一番。
这态度的大转变,却让丁原一时有些腼腆了,他微微笑着说:“感谢孙老先生赐教。不知学生日后可否登门拜访?”
“可以,我就住在高阳县。进了县城,你随便问问,无人不知我府苑所在。”孙承宗转身朝徐标摆了摆手,“时候不早了,路途结冰难行,老夫便先行告辞了。”
在保定,孙承宗的威望极高。儒生们尊敬他曾为天启帝师,学识渊博。而军政官员们则是知道孙承宗随时可能被崇祯起复,重掌大权,抵御建虏。因此,见他要离席,在场众人无不起身,朝孙承宗行着注目礼。
孙承宗显然已经很熟悉这种场面了,他径直朝院外走去。
走到一半,却陡然停下脚步,孙承宗转身朝丁原道:“你的鸡肉罐头,老夫订购一百罐,年后我会安排人去丁记铺子取货。”
说罢,不再说什么,孙承宗自顾自的离开了徐标的宅院。
在场的宾客们刚才都聚精会神的听完了丁原和孙承宗的辩论,本就对罐头起了兴趣,现在听到孙承宗要了一百罐,也纷纷朝丁原下单。
不过丁原却不打算做个账房先生,在这里记录每个任的订单,他跟赵丹商量了一下,把记录订单的重任交给了他。
随后丁原便说了声抱歉,也离开了徐标的府苑。
丁原带着几罐罐头来赴宴,本打算趁机推广一下,没成想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收获了远超预计的订单。
他需要赶紧着手让罐头生产的效率提高上来,满足这些订单的需求。
第一个问题便是,罐头所用的陶瓷罐子。丁原并不打算自己去建一个陶瓷作坊来生产罐头所需的瓷罐,他只需要寻找一家规模足够的陶瓷作坊合作就行了。制作罐头所采用的陶瓷也不需要太精美,重要的是功能性,密封性够好,保证不透气就行了。
还有就是保质期的问题,虽然丁原相信罐头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那是预计,作为一个工科生,他笃信理论还需实践检验。因此必须要尽快试验一下这些罐头对鸡肉的保存效果,此时是寒冬腊鱼气温太低,放在外面根本看不出罐头的效果,不过这也难不到丁原。
他又吩咐翠儿按照同样的食材烧制了六罐鸡肉罐头,把它们分成了三部分。
头两罐放在养鸡场的鸡棚里,那里有蜂窝煤炉烧着,一直保持着温暖舒适的环境,可以估算出罐头在夏天的时候能保存多久。
第二部分则是检测罐头最严酷的环境,一部分放在温暖的卧室里,这里温度虽高,但比较干爽。
最后一部分则放在厨房里,那里温差变化较大,对罐头同样也是种考验。
安排妥当之后,丁原就匆匆睡去了。
第二日清晨,丁原早饭也没吃,赶着城门开放的时间出了城,来到了郊区的煤矿。
那里到处都是这里用黄泥混合杂草
翠儿梳起一个包子头。
丁原看到了,又免不了好奇的捏了捏,戳了戳。
他的知识库里有很多东西,却没有梳妆打扮这些女孩儿家的事,看到春丽一样的发式,忍不住研究了一会儿。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47章 民之苦
“少爷,听说昨晚在知府大人的宴会上,有好多宾客都买了罐头?”
丁原好奇的伸手戳了戳翠儿的包子头,答道:“是啊,我把这事儿交给赵丹赵掌柜了。具体是多少我也不清楚,但估计够咱们忙活一阵子了。”
翠儿欣然点头,仰头侧望天空,幽幽念道:“再下一场雪就好了,明年就能有个好收成了。”
丁原也不好说出实情,只能闷头喝着滑鸡粥,琢磨着来年再搞点什么新东西继续改造明朝。
这时候,丁家的门房仆人走了过来,躬身问:“少爷,西郊宋家屯的宋基宋老伯来了,说是想见见少爷,问个好。”
丁原先是一愣,沉吟思考片刻,他知道这个宋基是谁了,但却不明白对方所为何事。
原先丁家发达的时候,除了一些产业和宅院之外,也学着当时的大户人家,买了一些土地雇了一些佃户,算是兼职的地主。
宋家屯附近有丁家的720亩田地,不过丁原让诧异的是,这些土地应该已经被丁二宝夺走变卖了啊。
丁二宝被判刑,徐标说就只给要回来几百两银子,说其他的都被丁二宝挥霍了。
还在低头琢磨的时候,一个白发老者已经被引到了丁原跟前。这老人家身上穿着补丁叠补丁的棉袄,看上去不算脏,似乎是来之前特意清洁过的。
这位老者见到丁原,二话不说便毕恭毕敬的弯腰行礼:“见过少东家,老汉宋基给少东家问好了。”
一听这称呼,丁原赶紧过去把宋基扶直了身子:“老人家折煞小辈了。错了,错了,我可不是你的东家。”
宋基却依旧躬着腰,说道:“没错,没错。知府老爷昨天夜里派人知会老汉了,宋家屯的七百多亩地又回到丁家了。”
丁原一怔,明白了。
这块地估计并没有被丁二宝卖掉,只是徐标一开始打算悄没声息的黑掉而已。估计是徐标昨晚在宴席上瞅见了丁原和孙承宗的辩论,意识到丁原此子前途不可限量,便把这片田地还了回来,顺便还能做个人情。
“你说知府大人已经知会你们了,手续交割完了么?确定没搞错?”丁原问。
“已经安排人在做了。老汉不会弄错的,知府衙门来的人说的很清楚,这片地,完璧归赵。老汉一听说这事,心里那叫一个高兴,这是祖宗显灵了啊,竟然让我们的主家又变回了丁家。丁老爷是保定府有名的大善人,当年待我们十分厚道,有一年秋天……”
这宋基一张嘴竟是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了,丁原有点发怵,赶紧打断了他。
“老人家太客气了。现在交割还没完成,我也不能算你们的主家,不如等手续办完,我到时候亲自去宋家屯一趟,咱们再好好说说话,如何?”
这其实就是在客气的送客了。按理说,只要不是太不通人情,总能听明白话里的意思。
然而宋基却似乎没听懂,他杵在原地没动,继续说道:“宋家屯的这七百多亩地,少东家可以放心。开了春,老汉就带着屯里的两百多佃户去种,保证收成不比往年差。”
丁原也不傻,听到这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他果断意识到,这个宋基宋老伯不是单纯来问好的,可能是有所求却不好意思开口。
丁原笑着说道:“宋老伯,我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的。你若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当面直接说,不需要弯弯绕的,您说着累,我听着也累。”
宋基神色一滞,张了张嘴,仍是一幅欲言又止的模样。
见对方还是不肯如实说出来,丁原只能耐心的主动询问:“是不有什么事?过冬的粮食不够了?”
天气干旱,地里的收成欠佳,对方又是佃农,因此丁原只能朝着这个方向猜测了。
问到这个份儿上了,宋基终于吐露了实情:“今年冬天……勉强还能过得去。只是,老汉想替屯里的大小老儿们问一下,东家的租子打算怎么收法?”
丁原有些纳闷,这个问题还值得特意来一趟,支支吾吾的不敢问?
“我父亲之前怎么收的,我接手还是怎么收,不会增派,宋老伯可以安心。”
宋基停顿片刻,深深的朝丁原弓下了腰,颤着声音问道:“不知……东家……可否再宽容一些?”
“到底什么情况?你可快急死我了。”丁原啼笑皆非的说道。
他自然不在乎佃租高低的问题,不缺那点钱,只是这个宋基老伯说话吞吞吐吐的让他着急。
“知府老爷的人告知我们,说……过了年,辽饷又要涨了,从以前的一亩地九厘钱,涨到一亩地要一分二厘了。我们给主家当佃农,主家收我们二成佃租,其实已经十分厚道,是方圆几百里都不找不到的大善人。但今年天干无雨,收成至多保持原样,朝廷的辽饷却又加了……俺们”
直到此刻,丁原才明白宋老伯此行的目的!
“宋家屯的地虽说有田七百多亩,但其中五百亩都是旱田,距里城东的水源太远,收成一般。大多数年景,都只够缴税和佃租的。俺们大多数人都是靠着靠近永定河的那二百多亩地活着,这些地的收成好一些,足够让我们刨食吃了……但也就是刚刚饿不死,现在朝廷又要加税……俺们……”
说到此处,头发花白如雪的老汉已经扑簌扑簌的掉起了眼泪,说话也有些哽咽了。
丁原却是面色凝重,一言不发。这是他第一次亲耳听到农户们的心酸。
明朝末年,压在农民身上的税负极其严重。
萨尔浒大败之后,万历四十八年,为了对抗建虏,朝廷开征了辽饷。
一开始,只说辽饷是暂时性的,但是随着辽东局势不断恶化,这个就变成了固定的岁额,而且倒了崇祯年间还上涨了。
而且丁原还知道的是,辽饷只是一个开始。
过不多久,到了崇祯九年的时候,由于流寇丛生,肆虐中原,朝廷在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下,进一步开征了名为剿饷的新税。
再加上需要交给地主的佃租和天灾导致的欠收,华北和西北的农户们基本是挣扎在生存线上。
然而这还不算完。
崇祯十二年,还是在这个名言为‘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的杨嗣昌的建议下,朝廷又加征了练饷。
而且更重要的是,辽饷、剿饷、练饷这三饷,皇亲国戚不交,商贾富豪不交,儒士文人不交,只有最苦最累的农户们来交!
三饷一收,灾害天气又持续恶化,百姓们再也无法维持生计,明朝这座大厦亦是是应声而倒。
见丁原迟迟不肯答复,宋基还以为是自己太冒失,惹恼了丁原,噗通一声跪在了丁原面前:“老汉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朝廷的官饷一加,屯里真要饿死人了……”
丁原从恍神中回复了过来:“我还以为什么事呢,宋老伯你早说不就得了?”
看到一把年纪老泪纵横,哭的眼泪都滑到棉袄上的宋基,丁原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给你老个准话。宋家屯的佃租,从今开始,免了。”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48章 给农户们想出路
“东家,刚才说的什么?”宋老伯讶然不已,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耳朵幻听了。
丁原放缓语速,字正腔圆的说道:“宋老伯,你就放心好了。我父亲与人为善,我也不会给他丢人。既然宋家屯几百村民的生计都仰仗于我,我就不会让大家吃不上饭。以后佃租就免了,屯子里的人们只要凑齐官府的辽饷和农税就足够了。”
“真的……不用交了?东家分毫不要,把土地给我们,让我们白种?”宋老伯惊讶的难以言表。
丁原朗声笑道:“宋老伯,你真的没听错。我刚才已经做主免了,是真的免了。你回去,也可以跟屯里的人有个交代了,让他们安心过个好年。”
几百亩地,还不是特别优质的地,收成换来的佃租也没多少钱,丁原心想应该不需要跟母亲商量就可以做决定了。
宋老伯这才知道,自己是真的遇见活菩萨了。两眼一涩,双膝微屈,作势就要给丁原下跪。
“老汉我替全屯老少爷们谢谢东家了!”
丁原已经猜到了宋老伯要下跪,见他膝盖刚刚弯曲,丁原便麻利的搀住了宋基。
“您这把岁数了,朝我一个小毛孩子屈膝,真是要折煞我了,听我一言,别再道谢了,赶紧把这好消息告诉宋家屯的人吧!”
宋老伯的眼泪已经顺着面颊滑落到了下巴,眼眶红肿,呜咽道:“得嘞,得嘞,我这就回去。主家大恩,我们宋家屯的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丁原又是一番好言好语相劝:“放心好了,有我在一天,宋家屯的人就不会再挨饿了!”
宋基终于走了,带着令宋家屯振奋的好消息离开了丁宅。
丁原却没有那么轻松,他目光幽幽的看着宋老伯离开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真是道尽了黎民百姓的心酸啊……凭什么他们最辛苦,付出了最多,但拿到手里剩下的最少呢?”
翠儿轻轻叹了口气,安慰道:“少爷有菩萨心肠,宋家屯的农户们会记得少爷的好的。”
两个人又闲聊了几句,没多会儿,丁家的门人又匆匆跑了过来,说是从知府衙门里来了一个师爷要找丁原。
连猜都不用猜,这是办完了宋家屯几百亩地的交割,给丁原送过来了。
把那尖嘴猴腮的师爷引到了堂屋里,丁原和他略微寒暄了几句。
师爷很快说明了来意,不出所料,他此行就是为了把宋家屯归还丁家。
“我家东翁听说了宋家屯的地是丁家的,那可是大费周章才给拿回来。又加上我这个师爷鞍前马后忙活了大半天,嘴皮子都磨破了,才把事情办成,交割完给丁公子送过来。”
丁原自然知道,师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邀功要赏钱。他也不会跟这种人计较吝啬,掏出了五两银子,塞到了师爷手中。
“在知府衙门里替丁原忙前忙后做了这么多,真是有劳了。”
见到银子,师爷笑得比花都灿烂,一边收好银钱,一边打开了宋家屯的黄册账簿,上面记录着宋家屯的户籍状况。
食指沾了沾唾液,师爷扯着嗓子念道:“宋家屯,屯里含匠户在内,总计有七十三户,人口四百二十六。其中,男子共有二百七十五口,成丁者,一百八十九口,不成丁者,八十九口。女子共有一百五十一口,壮女一百零七口,幼女四十四口。剩下的是每家每户的户籍详册,我就不一一念了,若是丁公子日后发现了什么状况,可以随时派人去知府衙门里寻我,我一定效劳。”
丁原心中腹诽,给我干点活就有这么多银子拿,你当然愿意效劳了。
不过心里虽然嫌弃,表面上还是和和气气的回道:“一定一定。”
两人干坐无话,师爷见丁原也没有给他上茶聊天的意思,枯坐片刻,有些尴尬的离开了。
待师爷走后,丁原随便翻了翻黄册,递给翠儿说道:“你把这册子保管好,顺便再给我取纸笔来。”
翠儿收好黄册,取来了纸笔,给丁原铺好宣纸。丁原思略片刻,拿起毛笔手腕晃动,开始书写。
执笔疾书小半个时辰,丁原略有所成,放下笔,伸了个懒腰。
翠儿很有眼力价的端上来一杯倒好的热茶,笑着问道:“少爷,你这半天忙活什么呢?”
“在书写一个草案,关于宋家屯种地的奖励机制。”
“种地,奖励?”翠儿听愣了。
“等到春种的时候,我给他们找点新作物种一下。顺便之后我会让他们包产到户,然后收成目标,如果超额完成,那就有奖励。如果没有达标,那就有一定的惩罚。就跟矿上和农场里一样。”
翠儿完全听晕了,她从来没想过,种地也能奖惩的?
丁原正跟翠儿说着‘包产到户’和‘农田补贴’的话题,却猛然瞥见母亲钟氏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堂屋里。
丁原赶紧起身说道:“母亲,我正有事要说呢。多亏知府徐标的帮助宋家屯已经回来了。刚才宋基宋老伯前来诉苦,我看他们贫苦,就给他们免了佃租,事出着急,我也没跟母亲商量就自作主张了。。”
毕竟这块地以前是属于父亲丁振邦的,所以丁原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声。
钟氏轻轻挥了挥手,满不在意的说道:“这些事情,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必问我。”
一边说着,钟氏在一个老女仆的搀扶下坐到了丁原旁边的凳子上。
这个老女仆便是丁原特意找来的松江府人氏,自打她来到了丁宅,钟氏的思乡病确实好了不少,心头也舒缓多了。
钟氏呷了口茶,有些幽怨的说道:“原儿,过了年,你就十六了,也不小了。你别怪为娘唠叨,你这个年纪可该娶亲了。”
丁原一听又是催婚,有点头大。“也不能刚做出点事业,就让我成家吧?再说了我的缘分不也没到么?”
“缘分缘分,你整天扎在泥瓦堆里,跟一群粗衣糙汉混在一起,能有姻缘才怪了!正好过年的时候,你替你父亲拜访几个故交,比如城东贩黄豆的周掌柜,我听说她女儿也……”
丁原哭笑不得,赶紧丢下一句‘我去看看生意’,然后便一溜烟儿的跑了,只留下钟氏坐在堂屋里摇头叹息。
明朝最强工科生 第49章 这才是真正的匠人
作为孤儿院的一员,丁原前世并没有体会过父母催婚是什么样,但这一世,他是躲不过了。
他倒也不是不喜欢女人,只是丁原清楚的知道,眼前的安定都是暂时的,不出几年,战火就要烧到保定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那之前,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在乱世中屹立不倒,乃至建功立业。
离开家门,丁原一个人在街上溜达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还需要联系一个固定的陶器作坊生产罐头瓶子,看天色还早,他便在集市街上打听了一阵子,得知城东外的白庙村就有不少瓷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