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战国萧烟
说着老农沉默了,儿子也低下了头。
片刻之后,老农又说道:“走吧,今年这地种了也是白种,早点进山吧。”
老农说完收起锄头,向田边走去。
而在他的身后,忽然传来儿子的声音,那个声音让他浑身一抖。
“爹,我想去投军。”
说出这句话的儿子,看着地上的青苗,没有抬头。
“你跟老二进山吧,他年纪比我小,攒点钱、攒点粮,过几年就能给他娶个婆娘了。”
儿子说完提着锄头赶上了老农,走到了前头。
老农抬头望着远处的山头,久久没有说话。
许久之后,他才默默的扛起锄头沿着脚下的小路往前走去,前边的儿子早已消失不见。
几天后,古树挺立的村口,一高一矮两人相对而立。
“哥,你能不去吗?”个子稍矮的少年问道。
“咱家都留在这儿是没指望了,该要有人走出山外闯一闯。爹年纪大了,再过几年估计都种不动地了,你在家里好好照顾爹,以后娶个婆娘,给咱家留个后。要是我混出个名堂,就会回来找你和爹,要是回不来,就当我死了。”个子高些的年轻人平静的回道。
“不去不行吗?在山里我们也饿不死!”弟弟继续劝道,眼里有了泪珠。
“这不是会不会饿死的问题,你年纪还小,有些事等你长大些,你就明白了。好好照顾爹,我走了。”年轻人抬手拍拍弟弟的肩膀,而后甩手将小包裹挂上肩头。
“我不明白你可以跟我说啊,你不说咋明白?”弟弟大声喊道,泪水多眶而出,滚滚而下。
“记住,爹不容易,照顾好爹。”
年轻人说完,提着一棍结实的木棍转身向村外走去,任由弟弟在身后哭泣,始终没有回头。
这一去生死难知,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回到这个生养了他二十多年的地方。
但即使是死了以后,魂都找不到回来的路,他也要义无反顾的走出去,去参军,因为这是他该做的事,也是唯一能改变他的命运和他们家现状的机会。
一路上,饿了吃干粮、野菜野草,渴了喝溪水,穿过一个个小村小镇,一路走一路问,一个多月后终于进了一座有围墙的大城,和顺城。
进城之后,青年四处跟人打听,询问可以去哪里参军。
然而城里并没有人知道何处募兵,不过有人给了他一个建议,让他去衙门问问。
对普通百姓而言,衙门并不是一个好地方,若无必须又不得已的情况,无人会轻易踏上衙门前的台阶,因为在百姓们看来,只要普通人走进衙门,他不是坏人,就是准备害人,好人是不会往衙门前凑的。
青年几经问路,提着木棍、背着包裹来到和顺县衙前停住。
门前两个衙役正闲着无事,忽见一人手提一根结实的木棍来到衙门前,一惊之下不由之主的抬手握住了手中的刀把。
“干啥的,没事儿别瞎看!”其中一衙役仗着手里有刀,立即出声训斥。
青年赶紧问道:“两位大哥,我想参军,在城里问了好多人,也没人知道。两位大哥消息多,知道能去哪儿投军吗?”
“投军?”
“你来晚了。募军部队走了大半年了,早就不招人了。”
青年得知这个消息,顿时难掩脸上的失望之情。
走了这么远这么久,就这么回去不成?
因为不甘,因为想改变现状和命运,才千辛万苦走到这里,如果就这么回去,即使不被赶出村子,一家人恐怕再也没脸在村子里待下去。
募军结束了,他该何去何从?
“回去吧,别在这儿站着了。”一衙役冲青年挥了挥手。
青年失神一般站在原地,好似没有听到对方吩咐。
“走了,别给我在衙门前碍眼啊,不然我们可动手了!”另一衙役见青年不为所动,也不理会他们,顿时就有些恼了。
衙役的声调一高,马上将青年从失神中惊醒,但他好像并没有听到他们之说了什么,只听他随即问道:“两位大哥,你们知道能去哪儿找到军队吗?”
“不知道。赶紧走,想去哪儿去哪儿,不要站在这儿!”一衙役再次提醒。
“大哥,我走了一个多月的路才到这儿来,求你们给小的指条路!”青年抬手行礼,并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
“不是跟你说募军部队走了半年了,你还在这儿磨蹭啥!哪来的回哪儿去!赶紧走!”另一衙役一扬手里的佩刀,高声训斥。
“大哥,小的好不容易才从老家走来这儿,求求你们帮帮我!”青年再次抬手行礼央求。
“都跟你说了不知道,还在这儿磨蹭,再在衙门前无辜逗留,我们可要动手了!”衙役说完扬了扬手,脚下却没有半点移动。
“废啥话,赶紧滚一边去!”另一衙役一边怒斥,一边抬起抽出半截的佩刀威胁。
“两位大哥,求求你们了,小的真的走投无路了!”青年继续向两人央求。
“给脸不要脸,滚!”衙役怒斥。
“大哥,求求你们了!”青年看着仍然在苦苦央求,就差没有噗通一声跪在地上了。
“既然想在衙门在闹事,就别怪我们动粗了!”
说完两衙役不由自主的对视了一眼,而后又望向青年手中握着的那根看起来十分结实的六尺长棍,紧了紧手里的佩刀,脚下却是没敢轻动。
眼前的青年身体并不单薄,能孤身一人走一个多月来到和顺城投军,必然是有些本事的,再看他手中那根木棍,虽然只有鸡蛋粗细,但看样子重量不轻,要是挨上一棍子,不是断胳膊就是断腿。
两个衙役手里所有佩刀,可谁也不敢轻易上前一步。
虽然不敢上前,但他们嘴上功夫却不若,只听他们高声训斥道:“衙门不是你投军的地方,赶紧滚!不要惹事啊,要是冲撞了大人,抓你上堂治罪!”
青年不为所动,站在衙前不走,仍向二人哀求:“大哥,求你们了,小的不想惹事,就想投军,求你们了!”
“走,赶紧走,不然把你抓进牢里,你可哪儿都别想去了!”见青年不惧恐吓,衙役的语气软了不少。
“吵啥?你们在衙门前吵啥?”
衙门里忽然走出来一个官吏,看了三人一眼,便询问衙役。
两衙役一听声音,连忙转身行礼,其中一人回道:“大人,这人无缘无故跑到衙门口来闹,说了几遍也不走。”
“啥事问清楚了吗?是不是有冤屈?有冤屈到堂上说,大人正闲着呢。”官吏边问边训,显然对他们不是很满意。
这帮衙门里的老油子,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要是天天误事,迟早还是要给他们换了。
但官吏眼前并无心揪他们的问题,等以后有空了再慢慢收拾他们。
衙役连忙回道:“问了,他说要来投军。我们这儿是衙门,投啥军啊,再说募兵部队早就不募兵。我们跟他说了,让他回去,他赖在衙门口,怎么说都不走。”
官吏听完,转眼仔细打量了门前的青年一番,而后冲他问道:“你叫啥名字?”
青年见到官吏,一时有些紧张,便静静的站着没敢出声,此时听到对方问话,赶紧抱拳回话:“回大人,小人姓孙,家里排行老大,村里人都叫小人孙大郎。”
“孙大郎,你有啥本事就想要投军?”官吏看着青年问道。
孙大郎回道:“小人也没啥本事,会打猎,有一身力气,能抗两百斤的东西走两里地不休息。”
“只有一身力气可投不了军,投军是要打仗的,打仗凭的可不是力气。”官吏说完,稍稍一顿。
而后马上又道:“不过你想要投军,也不是没有机会,本官正好要领队给一处关隘守军送军粮,你可以跟本官走,要是路上卖力,把军粮按期送到,本官帮你说说,让你投军。”
“小人愿意!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孙大郎一听要给守军送粮,有机会投军,顿时转悲为喜,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五日之后,一支长约半里的运粮队从和顺出发,向北边行去。
大宋燕王 第730章 整编入军
半个月后,和顺运粮队抵达县城东北方向一处关隘,军粮如期送达。
这个关隘不大,驻军仅有一百来人。
“周大人,以后就暂时不用送军粮过来了。”关隘守将在交接账册上按过手印后,如此说道。
“军队有调动?”负责军粮运送的和顺县周大人试探着询问。
“军队调动的事,大人还是不要打听不要过问的好。”关隘守将没有透露的意思。
见守将口风很紧,周大人赶紧道:“高将军见谅,我也是随口一问。既然交接完毕,我们就先回去了。”
“慢着。”
“高将军还有何事吩咐?”
“我们需要人手,能不能给我留三十个人在这儿?”关隘守将高将军忽然问道。
周大人闻听此话,面显为难之色,口中道:“高将军,此时正值春耕农忙,这些几乎都是主要劳力,留下三十个可能就影响三十户家庭,把人留下,我回去可不好跟县大人交代。”
“赶走了金人,所有人都能安心种地,不然种出来再多的粮食还不是被金人抢去,这个道理大人应该明白,其他人应该也明白。”高将军回道。
“话虽是这么说,要是他们不愿意,我也不能强迫他们留下,不然就是给高将军找麻烦了。”周大人似乎并不愿意留下他带来的人。
“愿不愿意确实要看他们自己。我也不要多少人,三十个就够了。大人要是为难,我亲自去问他们。”
“这样最好不过。”周大人其实也很难拒绝,和顺募军多次,青壮年所剩无几,但要打仗,又不能没有人,上面没有来强征就已经够可以的了。
和顺运粮队数百人集中在关隘前,周大人先跟大家说了几句,将了一番众人也听不太懂的大道理。
而后关隘守将高将军高声道:“留在军中,不管老天爷长不长眼,庄稼能不能丰收,都有军粮可吃,并且我能保证,有我一口吃的,就肯定有你们一口!只要跟着我,不但有饭,以后还有军饷拿,甚至还能有官做!愿意留下来的,就到我这边来!”
运粮队种的孙大郎一听这话,想也不想,马上抬腿走出队伍,毫不犹豫的向高将军方向走去。
孙大郎走出队伍,其他人几乎都还在犹豫。
这几年虽然乱,但明显要比金国统治的时候好多了,至少很少有军队和官府来抢他们的粮,可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谁也不能保证,并且谁都知道军中这碗饭不好吃,搞不好就要丢命,但如果运气好,他们这些最底层的人就有机会当官吃上皇粮,这种诱惑稍有野心的人都很难抵挡。
片刻犹豫之后,陆续有人从运粮队种走出来,来到孙大郎身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过来,不多时,孙大郎身旁就聚拢了好几十人。
一刻钟考虑结束,见运粮队中再没人过来,高将军宣布选人结束。
周大人随即带着和顺运粮队离开关隘,回返和顺城。
而孙大郎等四十多个选择留下来的人,在经过五天基本训练之后,很快分散编入关隘守军之中。
十日之后,全部守军撤离关隘,向北方赶去。
孙大郎等才加入军中不久的新兵随军而动,他们没有兵器,要做的就是带上所有粮食和暂时用不上的军备,他们在队伍中的作用与驮马、毛驴相似。
连续行军六天,队伍到达一个城池,进城休整两天,而后全部编入一支规模更大的队伍。
三天之后,近五百人的队伍离开那座城池,继续往北方行军。
行军近十天,五百人的队伍到达一座更大的城池,平定州。
在城外十里换装后入城,进驻军营休整。
数天后,五百人被整编进更大的队伍。
又过了五天,三千人的部队从平定城出发,沿绵河西进至寿阳县。
在寿阳县,忽然出现的这支规模颇大的部队,受到当地县官质疑,拒绝向他们提供粮草补给,但当统兵官拿出令信与调兵文书之后,寿阳县官这才将城中粮库仅有的粮食送往军中。
接收粮食当天,部队便以要马上驰援太原府为由离开寿阳,继续西进。
六月初九,部队到达阳曲县东五十里外一个叫凌井的地方,得令在此驻扎休整。
部队行军近千里来到此地到底所为何事,除了统兵官和几位主要将校,无人得知,也不允许打听。
在此驻扎九天之后,三千人的部队终于再次行动起来,翻山越岭,进入阳曲。
部队在进入阳曲后,径直行军到一个叫做大泉沟的地方,而后便在那里驻扎下来,既没有南下阳曲县城,也没有北上忻州,许多将士迷惑不解,却不敢询问,只能等待统兵官王桐的军令。
部队在大泉沟驻扎四天,阳曲县得知消息派人前来打探,直接被驱离,没有给对方任何解释。
数天后,探子来报,忻州方向发现一支军队,全军规模约有五千人,距离大泉沟只有三十里多里。
军中将士闻听这个消息顿时有些紧张,他们虽然到目前为止并不知道来这儿具体做什么,但几乎所有人都能猜到这次肯定是要真刀真枪的打仗了。
军帐中,九个将校加上统兵官王桐,聚于一处议事。
“忻州军已经出动,半日就能到。按照先前的既定计划,我们只要跟着他们一起进城就行。”王桐说着扫视众人一眼,又道:“现在情况有变,只跟着他们还不行,还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大家怎么看?”
众将一听此话,脸上神态各异。
“为啥要加入他们的队伍?我们可是独立的军队,凭啥加入他们?”马上有将校问道。
一有人发问,随即便有人附和。
“其中原因上面没有细说,只要我们明白一点,加入他们,统一指挥,对各方都有好处。我们远道而来,这一仗必须速战速决,一旦出现其他变故,我们这几千人可就回不去了。”统兵官王桐也不知具体缘由,但他知道轻重。
众将不言,有人话到嘴边,预言又止。
“手下兄弟们最近都在问,我们走这么久,到底是要干啥,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我想问问,我们到底要干啥?”终有将校问出困扰他们很久的疑惑。
随即,众将校的眼睛齐刷刷的看向王桐。
王桐没有马上给他们答复,思虑片刻后说道:“这次行动目的还需要暂时保密,现在还不宜透露。等有了确凿的命令,我会马上告诉你们。在这之前,管好自己的兵,耐心等待我的命令。”
听到这话,众将难掩失望之情。
“之前就跟你们说过,如果此战能成,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你们的!安心等待命令就是了,走了这么远,还在乎这一两天?”王桐说完再次扫视一众将校。
“是,将军!”
有人称是,有人应和。
“好了,王珙留下,其他人回去整顿军队,等待命令。”
众将得令,随即起身离开军帐。
“忻州军马上就过来了,你带几个人去接触接触,看看情况。”王桐吩咐道。
“是,将军!”年轻的将校抱拳接令。
“路上小心些,这里不是平定州,别人的地盘,我们势单力孤,尽量不要跟他们起冲突。”王桐不放心似的叮嘱。
“我知道了,我会小心。”王珙答道。
“你们兄弟几个就数你最为机警,爹才把你留在身边。你过去之后,要是发现情况不对,就赶紧回来,不要多说,也不要逗留。当然,也可能是爹多心,不过谨慎一些终归是好的。”王桐上前拍拍儿子的手臂。
“爹就放心吧,儿子会小心的。”王珙毫不担心。
“那行,我等你消息。”
王珙转身离开军帐而去。
大泉沟二十里外,一支军容还算齐整的大军正缓步而来,多是步兵,骑兵很少,行军速度并不快。
正行军中,都统领扎力哈忽然得到消息,说前方有一小将奉命求见,扎力哈随即下令全军就地休整半个月时辰。
不久,小将近前。
不等扎力哈开口,小将便自报来历:“末将王珙,奉平定州统兵官王桐之令,来此拜见都统领大人。”
“平定州离这儿可不近,大老远来这儿有何目的?”扎力哈随即询问。
“听闻太原府兵乱,平定州也想出力建功,无奈势力单薄,怕是太原府瞧不上平定州那点人,都统领人多势众,特来拜见,希望能都统领大人吃肉的时候,我们也能跟着喝点汤。”王珙十分恭敬的回道。
扎力哈听后哈哈笑道:“你们大老远过来就为喝点汤?不会吧。”
王珙回道:“都统领大人知道,太原城可不是一般小城,我们自己去怕是连城门都摸不到,更别说进城,如果连城都进不了,哪还有资格喝汤。我们就是想投靠都统领大人,依靠大人得到一个喝汤的资格,同时有我们加入,为大人摇旗呐喊,大人能吃的肉就更多了。”
“哦,有点意思。”扎力哈笑了,而后问道:“你们有多少人?手里的家伙齐全吗?”
王珙道:“不多不少,正好三千人。平定州离真定府不算远,用的都是那边过来的衣甲武器,我们肯定不会给都统领大人丢人!”
“如果真是这样,只喝汤就太委屈你们了,只要真心实意跟着我,有我一口肉,也不会少了你们的。”
“多谢都统领大人!”
大宋燕王 第731章 占据城池
隔日正午,王桐的平定军编入扎力哈忻州军中。
当天大军南下,路径阳曲县,顺利穿过阳曲关时,发现关中守军只有寥寥数百人。
此关地处太原府与忻州之间,距离太原城只有四十里,平常便控制在太原府手中,大军想从忻州进入太原府,南下平阳府和关中,必经阳曲关。
正因为此关重要,扎力哈领军过关时,便以增援关隘守备为由,好心分兵五百人,留守阳曲关,以免被贼人所乘,堵住他们北归忻州的路。
阳曲关小小的守将根本没有实力也不敢拒绝,只得同意扎力哈分兵驻守,但他还有一两百人,扎力哈留下了五百人,对方人多便能反客为主,此关毫无疑问将落入忻州手中,可他地位不高,没有反对申辩的权力。
扎力哈忻州大军行军过关之后,不急不忙的缓缓往太原府方向赶去。
四十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一天半,于当日下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才堪堪赶到太原城北,在城外三里之地被太原府留守派人拦下。
扎力哈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着对方一行人,脸上神色十分不爽。
“我们好心从忻州各地调兵来驰援太原府,助你们平乱,把我拦在此地是何意思?”扎力哈毫不客气的当先发难。
为首者答道:“大人来路辛苦,本该在城里为大人接风洗尘,无奈连日来因为民乱,城中忙的天昏地暗,加上不久前才得知大人过关的消息,尚未来得及准备,加上现在天色已晚,进城颇为麻烦,还请大人在此地扎营,明日午时,准时迎候大人进城,为大人接风。”
扎力哈脸上一黑,沉声道:“你也知道天色已晚,却还在这里耽搁行军时间。此地已经可以看到太原城头,却让我的将士在野外露宿,这个季节夜晚蚊虫毒蚁何其多,从忻州过来的路上就已经让全军将士吃尽了苦头,不少人还因此生了重病,减员数百人,好心来支援你们,却让我们露宿荒野,是何居心?”
为首者脸色同是一变,冷声回道:“大半个月前,留守大人便多次派人向忻州求援,你们磨磨蹭蹭,十天前才决定派兵,忻州到太原城不过一百多里路程,你们走了多少天?莫不是想隔岸观火,眼睁睁看着太原府陷落?待民乱平定,定要忻州给个说法!”
“说法,你们要什么说法,太原府的民乱是你们的民乱,是你们太原留守府治理有问题,关我们忻州何事!我们如今都已经自筹粮草领兵来了,你们还想如何?”扎力哈怒道。
见对方无言,扎力哈接道:“现在就一句话,今晚我们要在城里过夜,让不让进城吧,如果不让进城,我们现在就回忻州,太原府的民乱,你们自己平定!”
片刻沉默之后,为首者回道:“城可以进,但有个条件大人必须遵守。”
“说!”
“城里休整一天,后天必须南下太谷、祁县,三天之内与太原大军汇合,速平民乱。”
“只要你们太原府提供粮草,自然不会耽误行军日期。至于能不能平得了民乱,那要看你们太原府的军队还有几分战力,若是你们耍滑不出力,让我们的将士流血死拼,何时能平民乱,那就谁也说不准了。”扎力哈脸上神色一缓。
为首之人脸色微变,太原府守军的现状居然被对方看透了,可事实如此,留守大人都没办法,他又能如何,于是回道:“你们在太原府消耗的粮草,自然由太原府供给,希望大人遵守约定,后天一早领兵南下,早日与太原守军会合。”
“粮草充足,我们自然会遵守约定。”扎力哈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
为首之人将对方的神情变化看在眼中,但也毫不办法,谁让他们自己不能尽快平息民乱,请旁人来支援,总要付出一些代价。
“好,一言为定。大人随我进城!”
扎力哈一声令下,忻州大军马上行动起来,继续向几里外的太原城行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