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崇文院中依旧是充满了忙碌,范仲淹在看到赵祯之后急急的打算起身行礼,但去被赵祯所阻止:“劳烦国事,无需多利,这传位大典怕是要难为你了。”
范仲淹儒雅的笑了笑:“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再说官家的计策臣下十分看好,事关我大宋千百年之国运,臣现在的幸苦又算得上什么?”
所有人当中只有范仲淹了解赵祯,因为他站的位置最高,看的也最长远,赵祯心中的所想他非常理解。
这个计划赵祯并没有和范仲淹说过太多,但他却窥一斑而知全豹,并且态度转变的很快,从一开始反对赵祯传位太子,变成支持赵祯传位的人了。
赵祯笑了笑道:“朕是担心你受到朝臣们的难为,毕竟此事你一人承担,朝野上下的流言蜚语怕是不少,你身为中枢的宰执相公,必然会被人们所诟病此事。”
范仲淹看了看赵祯,他还是第一次发现原来官家有时也是这么的关心他:“此事于国有益,臣自然会鼎力支持官家,朝野上下的流言蜚语不过是疥癣之疾而已,臣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官家所做之事关系大宋千百年之基业,臣岂能不尽心尽力?”
赵祯微微感叹:“没想到还真的是你范希文最了解朕,便是蔡伯俙都没看明白的地方,你却能看明白,是朕之前和你交谈甚少了些。”
范仲淹有些奇怪的望着赵祯,他不知道官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为臣子和大宋的宰执相公,他觉得自己和官家的交流并不少,往常官家在神都城时,君臣二人常常对奏,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啊!
他并不知道,赵祯是感叹他和这位名相私底下的讨论太少了一点,现在看来能坐上宰执相公的位置,范仲淹必定不是寻常人。
有些话不能寻旁人谈的,和他说倒是不错,只是自己发现的太晚了一点。
虽然赵祯当初提拔和任用范仲淹是故意为之,但很大程度上依旧是看重他“曾经”的名声,现在看来自己有时过于重视名声,而忽略了他的办事能力。
身为宰执相公,又常常是太子监国时的宰执相公,范仲淹做的已经极好,若是没有他,赵旭也不会进步的那么快,赵祯出征的时候,国内也不会不会那么的稳定。
他几乎支持了赵祯所有的改革,但却并不是如同蔡伯俙等人一般大鸣大放的支持,而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就比如欧阳修的科举改革,虽然明面上是欧阳修一力促成,但实际上在背后范仲淹为他铺平了道路。
赵祯知道范仲淹的本事,这个宰执相公可是有名的改革相公,所以在赵祯的改革中他没少倾注心血,但他却从来不居功,从来不张扬。
赵祯见过很多相公,寇准,丁谓,李迪,王曾,甚至是王旦,但只有范仲淹用的最为舒服,为何?因为他的为人,谦逊豁达,治学严谨,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排挤对手,不打压后辈。
温婉如玉的君子说的便是他这样的人,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或是留神对奏很舒服,他总是能有礼有节的说服力,而非使用各种花言巧语来迷惑你,用一些政治手段来干涉你。
这样的人也是最难战胜的,所以在赵祯分割相权的时候,范仲淹没有一点犹豫,大宋的相公从他开始便不再和兵权有任何瓜葛。
兵事也被彻底从相公的手中分割开,并且相权中的许多权利都被其他各部所风格,但范仲淹唯一和赵祯对抗的原因却是担心皇权过大,后人难以掌控。
他当初和赵祯对抗不是为了自己手中的相权,而是担心大宋的未来,担心未来的皇帝会独断专行。
而赵祯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回应了他,加强律法,以宪法约束皇帝的权利,这是范仲淹万万想不到的事情,也是他之后对赵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原因。
大宋的相权被分割了不要紧,皇权依旧受到了约束,而从现在开始,相权的风格使得权臣出现的几率大幅度的减小,甚至成为不可能。
在范仲淹看来,皇权只要能受到约束,那就是天下的福气,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能够约束皇权的存在。
天色见晚,赵祯不知和范仲淹聊了多久,没想到这数十年的君臣关系,居然在这个晚上才互相了解起来。
赵祯认为自己的许多想法已经足够先进了,甚至有些背离这个时代,但在范仲淹眼中却并非如此。
对于律法的加强和普及,对于教育的加强和推广,范仲淹有着积极的态度,他甚至认为现在做的还不够,应该强制百姓们的孩子读书上学,至于以后能有什么出路,再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这套理念相当的先进了,有些像是后世的义务教育,而范仲淹本人就是一个极力提倡教育的人。
大名鼎鼎的应天书院便是他辅助起来的,当初晏殊邀请他实在是个明智之举。
赵祯和范仲淹说了西方的事情,而范仲淹却向赵祯说着大宋未来改革的方向,其中有不少地方和赵祯留给赵旭的“家学”颇为相同。
在范仲淹看来,大宋百姓这么多,还在逐年增加,以后一定会出现人口的急速增长,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变量,或是复利,但他却知道基数越大人口的增长速度便越快。
说到底,范仲淹所担心的真正问题便是大宋的土地能不能养活更多的人?这也是他支持赵祯的主要原因。
而他的想法让赵祯震惊到打算敲开他的脑壳看看,他是不是一个“现代人”!





宋缔 第两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事实上和范仲淹一样想法先进的人不止他一个,大宋有很多人现在的想法都变得开明起开,随着格物学的不断发展,大宋百姓的求知欲也开始增加。
这就是一种学术氛围,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思想中的东西,原本的百姓需要整日的养家糊口,即便如此依旧有大量的人群挣扎在温饱线下。
而随着大宋的国力强盛,商业繁荣,工厂林立,商号众多,寻常百姓几乎都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生活,即便是无法和后世比拟,但相比之前的时代却要好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人开始变得理性,因为他们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有了钱和稳定的生活后,人们总是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求知是可贵的,同时也是可怕的,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便已经被奉为金科玉律,民智的开启也意味着时代的改变。
连寻常百姓都是如此,朝中生活稳定的“高收入”官员们便更加思想开放。
这其中便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是范仲淹所担忧的,他担心人的思想过于解放,担心朝廷的统治会出现问题。
于是这位大宋的宰执相公向赵祯请教了一个官员政权与皇权之间的问题:“官家,若是您传位太子之后,大宋便是两位国君,依照官家的谋划,这样一来可避免国朝动荡,亦可在官家有生之年把太子变成一位合格的君王,可如此一来,是否会让人猜想,国朝不仅仅可以有两位帝王…………”
赵祯被范仲淹的话问的一呆,自己为了大宋而打造了二元政治但同时也打破了人的思维桎梏,两位君主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既然如此可否会出现三个君主,甚至更多的猜想?
君权神授这个问题是汉家王朝延续千百年所打造的统一标准,而现在自己正在慢慢打破这个标准,这个汉家王朝维系千百年的标准。
“朕还是那个意思,两位国君并不会对大宋产生多大影响,百姓们的生活也不会改变,现在的大宋可不是赵国,国泰民安之下,即便是有所思虑也是正常的,总不能因噎废食。”
范仲淹点了点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礼法问题,但在赵祯看来却是一个政治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思想也会发生改变,二元政治的好与不好,皆需要时间去论证,而是不是靠着凭空猜测。
但有一个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大宋的后继之君该怎么办?若是有一天大宋成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霸主,完全没有敌手的时候,二元政治的意义何在?
单纯的把太子送上皇位进行教育?还是为了避免天家的子嗣争夺皇位而出现骨肉相残?
若是太子威望足够高,若是太上皇不够贤明,会不会出现天下支持皇帝而厌弃太上皇的事情发生,到时候又该如何?
随着范仲淹的话,赵祯也陷入了沉思之中,但现在的赵祯也没有准确的答案,这是一个未知数。
看着范仲淹期待答案的脸,赵祯苦笑道:“朕没有办法为你解惑,大宋和历朝历代都不相同,不光商贾繁荣,国力强大,更是民智大盛。这些从何而来?”
赵祯的话把范仲淹给问住了,皱眉思索一会后,震惊的开口道:“官家的意思是这些都是从民智初开之中得来的?!”
啪!
赵祯猛然拍了一下巴掌激动的说道:“正是如此,朕之前也在寻找答案,但没有收获的,直到有一天朕在南门大街的脚店之中发现,大宋的百姓畅谈国事,还在讨论格物,科举,朕这才知道,原来民智初开之后,国力强盛乃是必然!是朕缔造了大宋的初开民智的环境,同样也是民智初开后缔造了大宋的强盛!”
赵祯的话让范仲淹吃了一惊,但随即想想却便是这个道理。
官家的许多举措让大宋国内安定,百姓衣食无忧,而这也促使大宋的文教变得不同以往。
还有便是科举改革,百姓也都有了读书入仕的机会,经商不再是一种败坏门风的行为,发家致富成为人们渴求的东西。
赵祯的话让范仲淹有了重新认识大宋以及改革的心态,官家从一开始便已经给了大宋以不一样的东西,官家的改革是在推动民智的开启,民智的开启同时又在反哺大宋的改革,让大宋的发展越来越强大。
相比那些看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最强大的,范仲淹的心神大震,他发现自己像是第一次认识官家一般。
这是一次秉烛夜谈,赵祯发现和范仲淹谈话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个大宋的宰执相公总是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给出合理的方案来。
当然,这么多年来赵祯已经习惯了范仲淹出色的办事能力,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处理朝政,而是简单的谈话,一次畅谈…………
崇文院中的小内侍把院中的灯笼一个个的点燃,庞大的崇文院共有灯笼七十二盏,单单全部点燃的时间就需要小半个时辰。
而这也是神都城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最中央的秘阁之中,赵祯看着一副巨大的沙盘默不作声,而边上的范仲淹则是不住地的吸着凉气,因为这巨大的沙盘已经不再是大宋的舆图,而是一张范仲淹从未见过的舆图。
大宋在这张舆图上虽然占了一大片的版图,可还有许多土地的存在,并且大宋也不是舆图的中心位置。
在东面范仲淹看到了海东州,在南面看到了南海诸国以及方丈洲,西面是天竺只不过现在已经被插上了大宋的龙旗,但在西面还有大片的土地,那里是塞尔柱和大秦以及许多范仲淹第一次见到的国家。
至于北方却是一片叫“罗斯国”的地方,西北还有三座岛屿组成的国家号曰“撒克逊”,此时的范仲淹才知道,为何官家如此固执的要现在传位太子了。
官家比谁看的都远,比谁看的都要清楚,除了大宋之外,这世上还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和一个又一个王朝。
官家所要做的就是让大宋在这诸多王朝中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也要让大宋成为最为繁荣和富庶的存在。




宋缔 第两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圆的?!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看着眼前巨大的舆图,范仲淹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许久才道:“官家,这世上还有这么多的王朝?”
赵祯笑了笑,随手指了指塞尔柱道:“塞尔柱,大秦也不过是这舆图中的一部分而已,但你看看他们的体量有多大?”
“虽不比大宋之疆域广阔,可也小不到哪里去,臣孤陋寡闻矣!”
范仲淹有些失落,他是真的没想到世界如此浩瀚,有如此多的文明出现在世界上,并且他对此还一无所知,他所知道的也只有塞尔柱和大秦,以及南面那些被大宋征服了的土地。
但现在看来远不止如此,并且他对西面的了解实在是少的可怜,如此也让他这位大宋的宰执觉得“羞愧”,毕竟身为大宋的相公,居然对一些事情完全陌生。
赵祯瞧见范仲淹落寞的样子,摆了摆手道:“这又如何?天地之大,苍穹之广,谁人能洞悉一切?朕说咱们脚下的土地其实是个圆球你信吗?”
范仲淹瞪大了眼睛望向赵祯,吃惊的如同听闻“母猪上树,铁树开花”一般:“官家,这实乃荒唐之言,非帝之语。”
赵祯揶揄的望着他道:“哦?这便是荒唐之言?天成可不这么认为,朕听闻他所在的学社已经组织船队准备验证这个说法,连格物院的官员都惊动了,朕也打算出资助他一臂之力!”
范仲淹的脸顿时便垮了下来:“官家,纯佑年少无知,听了几场学社的公讲,又和格物院的官员交好,这才昏了头,说什么天圆地圆之说,实在是混账的紧,原本这孩子是绝不会离开老臣夫妇二人的,可现在常常东去观海…………”
赵祯嗯了一声:“这便极好,孝顺父母虽说是孩子的本分,但父母也应该让孩子见见外面的世界,你范家难道提倡一家子学?”
范仲淹连忙摇头道:“臣并非如此,范家的家风以求真务实为要,刻苦研学为本,臣极少干涉子孙所学,但有人说地是圆的,这点臣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臣并非是担心这种怪诞的学问,而是担心这样的学问还有人相信,他们用数术之法,天文之法,来证大地为圆,那我等岂不是站在球上?下面的人还不是会掉下太虚之中?!”
赵祯耸了耸肩膀:“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就是有人能证明大地是圆的,我等就是生活在一个球上,所以朕才会打算资助范纯佑的船队进行一次探索!若是当真,那可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天圆地方之说怕是要被颠覆,随之而来的质疑恐怕会越来越多。”
范仲淹打了个寒颤,他惊恐的发现官家的话好似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一个对王朝统治或是对儒家思想的巨大威胁。
“天圆地方”乃是一种至理名言般的认知,但若是连这个古老的认知都被打破,那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打破的?
百姓们会变得怀疑一切,会追求一切,只要是能够证明的事情,那就是正确的事情,那将会有多少的东西被“打破”?
范仲淹不敢想下去,急急的开口道:“官家,民智大开为国不利!恐有动摇社稷之危!”
赵祯很认真的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所以朕才早早的打击宗教,也在不断的改变儒家的地位,眼下百家齐现便是让人的脑袋清醒起来,也是让百姓们自己明白,这世上的道理不一定都是对的,各家之学又长又短,有冲突的地方很正常,如此在遇到新事物的时候,百姓们的脑袋就转变的很快了。”
范仲淹稍稍惊讶,随即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若是一直固步自封突然遇到颠覆认知的事情后确实会受不得,但若是一直在改变,一直有不同的声音,那即便是遇到“天圆地圆”这样的冲击,人们好似也能接受这件事。
即便是不接受的人,也不过是一些老顽固罢了,对整个国朝来说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官家真的要资助纯佑出海?海上飘忽不定,不知何时才能回来,臣倒不是舍不得这孩子,只是担心…………”
“担心有去无回?莫要担心,船队会沿着海岸前进,沿着女真人当初的路线前进,先抵达东极洲,在那里补充一切所需,再次出海东去,若是到了大秦便可证明这脚下之地乃是圆的,咱们都生活在球上。”
范仲淹微微一愣,随即觉的不可能,但他也并没有反对赵祯的说法,毕竟官家还有许多人现在都认为大地是圆的,人就生活在球上。
只不过范纯仁作为自己的长子,原本一直纯孝的他居然会提出要随船队一同前往,实在是让范仲淹有些惊讶和无法接受。
这份舆图是赵祯按照记忆中的模样画出来的,虽然可能有些海岸线不太对,但大致上的样貌是差不多的。
这又不是一份精确的地图,而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这是反应了赵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宋这片土地上。
范仲淹通过这份舆图认识了世界,也明白了赵祯心中的想法,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把自己封锁在大宋这片土地上。
作为大宋的皇帝,作为一个强大的君主,眼光一定要长远,看到常人所看不到或是忽视掉的东西。
世界之大,并非范仲淹之想象,现在他才知道自己的眼光根本就无法和官家相比。
大地是圆的,这个说法原本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可现在,不光有人提出无数的说法,还有人付诸行动去检验。
世人已经开始觉醒,民智已经开启,范仲淹仿佛觉得一股大势正在蓬勃而来,而在这大势之下会是一副什么模样?他不知道,也不敢去窥探。
他担心大宋王朝的稳固和安危,但官家却一点也不担心,范仲淹惊骇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赵祯却忽然大笑道:“朕一日梦境之中听到智者之声,大宋再大于苍宇之中不过一国而已,大宋再强不过历史之中一朝而已。”
赵祯忽然道:“若能为我华夏百姓民智之大开,汉家永存,汉家永盛!大宋足以…………”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章赵祯的“相对论”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身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赵祯来说,民智初开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不光是对大宋有利,对华夏汉家同样有利。
这种有利是宏观上的,是站在更高角度和层次上的,是一份强大的责任心,赵祯已经不局限于大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民智的开启也许会影响到大宋,会出现许多变数,但在赵祯看来最终会使得华夏更加强大。
相比漫长的历史,大宋一个王朝又算得上什么?
也许大宋会更加强大,成为周朝一般延续八百年;也许超越周朝延续千年,可这样的历史会更长远吗?
相对于大宋的延续和强大,华夏的强大和延续才是最为重要的,在赵祯看来眼下的大宋已经足够强大,足够延续甚至是超越之前的历史。
赵祯和范仲淹探讨的问题也从原本的世界观变成了华夏的未来,这是一个更大的命题,也是一个让人纠结且欲罢不能问题。
赵祯未来是奇迹一般的存在,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谁也不知道未来会便的好还是坏,但有一点赵祯和范仲淹两人都可以肯定,那就是未来的大宋会变化的更快。
“官家,大宋的未来会是一副什么模样?”
对于范仲淹来说,赵祯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样,什么事情都逃不过官家的法眼,越来越多的事情证明了他的猜想。
赵祯稍稍苦笑一下道:“未来会是什么模样谁又会知晓?朕只是做了一些在可见范围内的预测罢了,就如同秋天来了稻谷便要成熟,冬天河水会结冰,朕只能遵循历史进行预测,而眼下的大宋已经脱离了历史,这样的王朝还如何能以汉家原本的模样来揣度他?”
范仲淹微微点头,但还是提出不同的意见道:“官家,长远的事情无法揣度,但眼下的事情却是可以预测的,臣以为大宋的未来可能会稍显不同,您去了西面之后,国朝之内便以新君为尊,朝堂上下必然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而新君也要在这段时间站稳脚跟才是。”
不过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赵祯微微感叹:“范相公能想到这一点朕很欣慰,朕需要的就是你在这段时间辅佐太子,也维持朝政,大宋之变不在于君王更替,而是在于思想之变,这是古今未有之大变,万万维持,方可历久弥新!”
范仲淹当然知道自己肩膀上的重担,看向赵祯的眼神也充满了敬佩,多少君王在发现改革会动摇国朝之后便放弃了改革,因为这段阵痛他们不愿承受,或是王朝承受不起。
而官家不同,官家即便知道改革会让大宋混乱一段时间,可他在看到改革而来的好处后,依旧坚持这么做,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古往今来君王之少有。
“这次传位大典之后,晏殊也该回来了,他的才学和能力其实相当出众,是辅佐新君的良才,官家臣请辞相位,请官家宣麻拜相晏殊!”
范仲淹在最后还是开口向赵祯请辞了,大宋的相公能在相位上稳坐这么多年实属少见,而范仲淹觉得自己的才学不及晏殊,果断的辞相极为符合他的人品作风。
赵祯却摆了摆手道:“你刚刚也说了,朕传位之后乃国朝动荡之时,这段时间你不能辞相,朕不准,且旭儿登基称帝后,需要熟悉中枢事物的官员主持,你久任宰执不可推卸,至于晏殊朕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官职,待他出使大秦回来后便可赴门下省侍中。”
范仲淹心悦诚服道:“官家,门下省侍中侍郎官价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官家此举稳妥,可令晏殊心安!凡军国之务,与臣下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亦可使之施展胸中抱负。”
赵祯点了点头:“朕之前因其古板刻意收益清贵之官,近文章,多典籍,最贵者不过经筵日讲,眼下却瞧见他已然不同,该出就职于中枢。晏殊之才在深,在广,凡朝野之事,可常备询问,范相公该多引导其劝诫新君!”
1...701702703704705...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