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三才感叹道:“是啊!太子继位应该是最好的事情了,这可比西征大胜有意义的多,只是朝臣们能够接受百姓们呢?你说百姓们会不会难以接受这事?”
蔡伯俙长叹一声道:“这事还真不好说,不过官家的的旨意和决定在百姓们看来就同神的话一样,应该不会出乱子的。这可是开千古之未有,百姓们会看到官家并不是一个贪念权利的人,也不是一个提防儿子的人,怕是当年真宗皇帝之事…………”
三才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当年真宗皇帝一时糊涂,竟然开始猜忌起身为太子的官家,而官家也常说人到了年岁之后便会越来越对权利放不下,眼下官家这是在趁着自己年轻而把权利过度到太子的手中,这样的君王夫复何求?
蔡伯俙小声道:“眼下正是风波最甚的时候,相公和朝臣们被官家安抚,这民间的声音便没了人控制,在这时候该如何去做不用我提醒你了吧?”
三才微微一惊,随即道:“你的意思是让洒家去左右民意?”
蔡伯俙摆了摆手道:“这可不是我让你这么做的,是你自己理解圣意去做的,不是吗?”
两人之间巧妙的对话无形之中便让三才下定了决心,既然太子要继位,既然官家执意传位,那就给官家和太子创造最好的环境!
于是乎三才便下定决心,即便是背上左右民意的骂名,即便是被监察院的御史们追责也在所不惜了。
待看到三才坚定的离开,蔡伯俙笑了笑,眼下事情几乎已经成为定局,自己能帮官家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只是希望官家能带上自己一起西去,说实话这么多年来他已经忘记叱咤外朝的感觉了。
事实上蔡伯俙也看开了,不就是官家传位太子吗?
对自己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蔡记和国营买卖也不需担心,都是大宋最为赚钱的存在,太子当皇帝还能废了他们不成?
再说自己好歹也是赵旭的姑父,多少面子还是要给自己的,最不济跟随官家西去,在那里自己还是官家的心腹之臣。
放下手中的账册,在最后的一处支出数字的下放签押自己的名字,蔡伯俙便用红绳把卷册扎了起来。
随着他最后一道手续的完成,传位大典的开销劄子便已经做好,送去给三司使包拯用印,再送去给宰执相公范仲淹用印,最后给官家御批即可,自己的事情也算是完成了。
这是官家在位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而接下来蔡伯俙隐隐有些期待,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回府后还不知如何与妙元交代,别的都好说,唯有家中的那位公主实在是让人头疼的紧,最近几日没有回府,而听三才说她已经在宫中住下,待大典之前才会回府,自己也要和她说个清楚,这么大岁数了跟随官家前往西面去…………怕是不会同意吧?
距离传位大典没几天了,整个大宋仿佛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得益于便利的交通以及报纸的兴起,消息传播的速度很快,各种各样的传言也开始出现,酒楼茶肆,百姓的饭桌上处处都是百姓谈论此事的辩驳之地。
百姓们从一开始的惊讶,惶恐,逐渐的转变为辩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认为好的,毕竟太子稳重仁孝,延续大宋的繁荣不成问题,有些人则是认为官家传位太子可能会对大宋的繁荣造成致命的打击。
各种各样的文章在报纸上出现,那些酸儒便站在礼法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有人觉得官家堪比尧舜,也有人觉得官家此举孟浪。
各个学说,各个学派,各个书院,学校也开始了辩论,这仿佛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大讨论。
而除了儒家之外的学派,几乎都在支持官家的所作所为,当然也有人反对,毕竟大宋有今天的局面都是官家一手改革的成果,一旦换了皇帝,是否会发生改变?
各种各样的舆论冲击着寻常百姓,有些人开始了站队,有些人开始支持这个观点,那个观点。
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开始明显起来,辩论激烈的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传言开始出现,据说是来自宫中的内侍传出来的,官家的传位其实也是一场改革,一场关于大宋君主的改革。
只要在大宋提到改革二字,就没有人不支持的,因为大宋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都是依赖于官家的改革。
所以人们把改革看的很重,认为改革就是大宋前进的动力,有些改革是好,可有些不一定适合,但只要改革就要尝试,这样才能在尝试之后发现是不是和眼下的大宋。
变不再是人们所恐惧的东西,仿佛新鲜事物一般很快受到百姓的反馈和接受。
而现在改革到了官家自己身上,这是官家在以身作则的实践自己的改革精神,百姓们逐渐开始赞叹,并且愈发的尊重官家的决定。
早早的立太子,在官家春秋鼎盛的时候传位太子,这是一场多么了不起的改革,来自宫中内侍的传言还提到了官家自己说的话。
就是这句话让大宋百姓接受了官家传位的事实,同时开始理解官家,理解这位大宋的天子。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团归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历代迟暮之帝王者,昏庸者几何?然天下之民老矣亦有昏聩者,况帝王也?”
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也是一种巨大的悲怆之意,民间的那些辩论和纷争瞬间消弭与无形之中。
百姓们最敬重的官家为了大宋的繁盛,为了朝廷的高效,为了避免帝王年老昏聩,居然在春秋鼎盛之时选择传位太子,这极大的鼓舞了百姓,也让百姓们明白,这是大宋官家的一次伟大牺牲!
百姓们开始理解赵祯,理解官家的想法,也了解他传位赵祯的原因,史无前例的一场大典就在人们的感动中进行了。
大宋的衙门办事效率很高,他们已经把准备好的一切都部署好,城郊的巨大祭坛已经被装饰一新,皇宫也开始了改变。
各式各样的彩旗被竖立在宫城的墙头上,旌旗招展便是如此,而消息散播之后,大宋各地的百姓都有前来神都城观看这场大典的。
更为重要的是,赵祯这次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不光是官员和勋贵宗室能够参与这场传位大典,并且还要邀请各行各业之中的代表参加。
这是一个创举,一个打破阶级的壮举,皇帝传位,新皇即位,这是属于统治阶级的权利过度,寻常人根本就没有资格观看。
但这一次不同,赵祯派礼部官员向大宋的各行各业发出邀请,邀请这个行业中的名人前来参加皇帝的传位大典,让这些寻常人感受到皇帝的一视同仁。
虽然这样有些破坏皇权的神秘性和高贵性,但赵祯知道其实这更加团结百姓,让天家的名声更好,更受到百姓的接纳以及信任。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就是在信任上,当他们能够出现在皇帝的传位大典上,也就说明他们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在律法面前也是平等的。
赵祯不光开启了百姓的民智,他更是给了大宋百姓以希望,一个让他们获得获得尊严和信任的希望。
百姓不光是被统治的人,他们有权观看皇帝的传位大典,这其中的意义自然非凡,若非是条件不成熟和制度不允许,赵祯便准备推进君主立宪制了。
当然眼下的大宋还完全没有推行这套制度的可能,但也说不准在遥远的将来会发生这一切,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会不自觉的对全新的制度进行探索。
华夏百姓是最为固守思想的一群人,他们对皇帝的尊重,和对皇权的臣服已经到了骨子里,除非是活不下去,否则不会反抗。
虽然赵祯进行了多重改革,但他的改革依旧保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毕竟是封建时代,即便是大宋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雏形,初级阶段,但依旧是在皇权的指挥下所完成的。
赵祯可从未想过要把皇权拱手让人,他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皇权便是一种绝对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保证皇帝的教育不会出现问题,人品不会出现问题,那大宋的环境就会稳定的多。
在这个时代,百姓期望更多的是皇权,是皇帝带领他们走向繁荣,这股理念已经深深的烙印进了华夏汉室的心中。
距离赵祯的传位大典没有几天时间,能够受到礼部官员邀请的人也逐渐从各个学派的学者学生延展到了地里的农人,工厂中的工人,店铺中的商贾和伙计。
据说是按照乾宇殿前广场的规模来制定的邀请人数,并且出于规模的宏大,整齐划一考虑,可能还会有所补充。
世人皆被官家的这种开放态度所震惊,皇帝传位大典是什么?是最为隆重,最为神秘,也是最为让人激动典礼,同时也是大宋的节日。
以往皇帝传位新君要不就是皇帝驾崩或是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可这一次不同,官家身体康泰,春秋鼎盛,为了大宋的未来而主动放弃皇位的。
这样的大典自然就是一场盛世,一场百姓们自然而然会欢庆起来的盛事!
随着皇宫宫墙上的彩旗被打出,整个神都城也还上了新装,各色彩旗,花车,花船庆祝的队伍都在疯狂准备。
没办法消息来的太过突然,人们在恐惧,惊慌再到感动,崇拜,这个过程全部经历之后才想到了庆祝。
沿街的店铺都挂起了红灯笼,各种各样的花卉被都被摆放到了门口,人们几乎都是盛装出行,大多数的工厂都放了假。
人们载歌载舞欢庆的迎接这场盛世,大街小巷充满了笑声,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虽然他们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但他们觉得这比过年还要喜庆。
在所有人都陷入欢庆的气氛中时,一队人马却蓦然的走进了神都城,他们的衣着和表情与这里格格不入,所有人的脸上都是充满了迷茫和惊讶。
唯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少年人脸上满是震惊,这是小尼克第一次见到世界上最宏伟庞大的都城,他不敢相信这是由人建造的出的城池。
这座城池应该是上帝建造的,唯有上帝才有这样的伟力让这座不输与人间的城池出现在这里。
一路上走来小尼克发现这个东方王朝已经打破了他的认知,在神圣罗马帝国,所有人都说上帝的光辉照亮每一个地方。
但他在悄然进入塞尔柱王朝之后便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教堂,到了东方宋帝国之后,这里也没有任何教堂,他在路上询问了宋帝国的使者,得到的答案是天主教在大宋并不受到这里人民的认可………………
这里仿佛是在搞一个庆典活动,每一个人都是充满愉悦和欢乐的,只不过这一次连宋帝国的使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进入宋帝国的都城之后,所有见到的官员都在向他们行礼,守门的军人如此,路上的巡逻的也是如此。
这一路上小尼克已经习惯了,他知道眼前这个优雅的男人在大宋的地位很高,其实他并不知道,所有人对晏殊的尊敬都是来自于他们这一行人车马上插着的大宋旗帜。
而晏殊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百姓和官员们对国家的忠诚更加坚定强大了。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晏殊是提前回来的,即便是他们也没想到居然能如此快速的穿过塞尔柱返回大宋,一路上他们前进的很快,而塞尔柱对大宋的使团也是一路放行,并且提供了向导和马匹马车以及补给。
晏殊很清楚,塞尔柱之所以对大宋使团这么照顾必有原因,至于原因不难想象,塞尔柱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爆发,虽然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出现皇权与教权的争夺,但这并不妨碍俩个帝国之间的战争,因为这附和上层利益。
现在的晏殊已经能够看清很多东西,并且能够游刃有余的在其中斡旋,使团入境大宋后的队伍便以最快的速度一路向东,速度极快。
晏殊之前不是没听到一些流言蜚语,但他觉得这完全是空穴来风,官家春秋鼎盛怎么会传位太子?但他还是不自觉的加快了速度提前赶回神都城。
一路上小尼克并没有怨言,因为他跟随大宋的使团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他发现宋人似乎得到了塞尔柱人极大的尊重。
一路上没有任何的刁难,还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补给,他不明白宋帝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眼下的宋帝国都城仿佛在举办一个庆典活动,但这一路教导自己的使者却并不是那么高兴。
晏殊当然惊诧,心中最担心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官家果然是要传位太子,自己千辛万苦赶回来终究还是慢了一步。
但很快晏殊就冷静下来,眼下的事情发展如此迅速,便足以说明官家是多么的重视,他不是担心赵祯传位的问题,而是担心赵祯传位会一起大宋的动荡。
可现在看着神都城中百姓欢乐的模样,显然官家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多少让晏殊心中踏实不少,其实他是支持赵祯传位太子赵旭的,并且他也支持赵祯在身体康健之时传位太子。
如此一来便可最大程度上的减少权利过渡时产生的动荡,这动荡包括百姓的民心,包括朝堂上的利益。
晏殊再也不是原本单纯的晏殊了,相反此次他特别支持官家,因为他知道一个稳定的皇权对于大宋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眼下虽然对大宋冲击的有些大,段时间会出现一种恐慌,但很快随着太子登基即位,随着大宋恢复以往的模样,这样的恐慌便会如同熊熊大火燃起前的那阵黑烟飞快的被风吹散。
事论事使团去往哪里,只要归朝之后便一定要先回皇宫向官家复命,这一点也是赵祯的改变。
于是晏殊这个长途跋涉前往大秦的使团便向皇宫而去,而并非是去鸿胪寺或是礼部。
晏殊的使团沿着朱雀大街前进,这里虽然是御街可谁都能在上面行走,只不过使团的队伍受到了特别的礼遇。
随着晏殊等人的抵达,在大秦国发生的事情已经传开,但四周的百姓却并没有多少激动,虽然他们连罗马在哪里都不知道,但并不妨碍把那里想象成蛮夷之所。
而自从抵达大宋境内,小尼克的身份就没有什么好隐藏的了,在这里他处于绝度安全的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能走到前面。
大宋百姓看到金发碧眼的小尼克后,都在怀疑他是不是后宫那位贤妃娘娘的亲戚,在宋人眼中,西面人的模样好似都差不多…………
队伍抵达宣德门后,立刻就有人把晏殊的手中的通关文牒和使团印信上呈官家,这是凭证,证明他确实抵达了大秦国,并且也证明了他是如何回来的。
赵祯对于晏殊一行人的速度相当吃惊,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如同大宋一样拥有便利的交通,即便是有公路这样的速度已经快要赶上急行军了。
可当他看到晏殊亲自呈上的劄子后,更为震惊,他没想到晏殊居然率领使团和格里高利七世在罗马城干起来了!
并且干翻了罗马城中教皇卫队,这是一件多么嚣张的事情,赵祯并没有任何的责难,相反他觉得这是一次壮举,一次大宋向西方世界,向欧洲人展示力量的壮举。
看着晏殊风尘仆仆的模样,看着小尼克稚嫩的脸庞,赵祯亲自扶起跪在地上的晏殊,一个劲的拍着他的肩膀道:“朕心甚慰!!你做的比朕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这下知晓朕为何让你从禁军中挑选精锐了吧?”
晏殊苦笑道:“官家,其实并非是劄子中描述的那般,臣……还占下了大秦国的一座港口,名曰“奇维塔韦基亚”……”
赵祯稍稍一愣后,整个人兴奋的说道:“奇维塔韦基亚?!那可是罗马城边上的港口,格里高利七世居然还答应了?”
晏殊把整个战斗以及代表大宋与格里高利七世的谈判和盘托出,他没想到官家居然这么高兴。
事实上他的速度要远比从海上返回的报信船只要快得多,所以当他抵达神都城的时候,海上的报信的船只怕是还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飘着。
这也是晏殊的两手准备,万一使团队伍遭遇不测,在罗马城发生的一切还是能够传递到大宋去。
“在大秦占下一个港口城镇,并且还有咱们大宋建造的军寨,这对咱们大宋来说非常有利,朕会派遣官员和甲士前往管理并且守卫奇维塔韦基亚,朕要把那里变成我大宋在西方的一块重要土地!”
殖民统治这个词飞快的在赵祯的脑海中闪过,而晏殊哪里知道官家现在的想法,他只是觉得占下那座港口是罗马城对大宋的赔偿。
但他哪里知道,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在西方有一块飞地是多么的重要。
赵祯打算在传位之后便要介入到西方,现在的西方正处于各种权力交替以及国家对抗的高潮时期。
而这一切原本会在百年后才到来,可现在却突然出现在自己手中,赵祯可没有放过的道理。
看着小尼克的模样,叶安想到了一个主意悄悄的对三才吩咐道:“赵仁的身边还缺个伴读,这孩子与赵仁相差无几,便让他给赵仁做伴读好了,把这孩子送到贤妃那里,他们虽不是同族,但都是西方人。”
三才有些惊讶:“官家,后宫之中………奴婢明白了!”
瞧见三才下意识的看向某个地方,赵祯一把拉住他道:“想的甚?!他是大秦国的皇帝,来朕这里是因为朕答应了他的父亲庇佑他,你要是把他给那什么了,如何向大秦交代?!”
三才无奈的点头道:“奴婢知晓了!”其实他还是想要看看,大秦人和汉家人有什么不一样…………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传位大典应该是最为隆重的典礼,因为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华夏文明史上崭新的一页,内禅制度本来就是极为稀少的,其中还充斥着不光彩。
但眼下的大宋内禅却是一场盛世,当百官从宣德门陆续出现,当赵祯大驾卤薄的八个篦头,二十四个画角缓缓走出宫门,神都城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说明乾宇殿中的传位已经完成,而接下来便是规模更为浩大的郊祭!
先是百官,再是皇帝仗卫的大驾卤薄,接着是已经成为新君赵旭的大驾卤薄,这是大宋第一次,也是汉家第一次出现俩个仗卫,两套大驾卤薄。
百姓的呼声震天动地,高呼“万岁”,这里的万岁已经不光是指赵祯一人,同时还是为了新君赵旭而欢呼的。
“万岁!”“万岁!”
巨大的呼喝汇聚在一起,刺激着人的心脏,也刺激着前来观礼的小尼克,他震惊的发现,原来在东方的宋帝国,人民居然如此狂热的拥戴他们的君王,在这里君王就是“神”,就是天子,上天的儿子。
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事情,天这个东西不光是指天空,同时也是宋帝国的至高神,他的地位就如同教廷的上帝一样。
只不过在这里没有耶稣一般的存在,所有人信仰的都是皇帝这个人,谁是君王谁就是他们心中的“救世主”。
这在小尼克的心中扎下了根,虽然他年纪小,但身在帝王之家的他却懂得神圣罗马帝国存在的问题。
皇权与教权之间的争夺愈发的激烈了,而父亲之所以把他送到东方不光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更是让他来见识和学习东方是如何对待宗教的。
小尼克的年纪虽小,但他却知道自己的身份,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宋帝国学习这里的智慧。
这里的人对待自己很友善,尤其是皇宫中的那位贤妃娘娘,她居然是来自高加索的罗斯国人。
而她还为宋帝国的皇帝生了一位公主,在皇宫中是最为温柔的一位。若是以后自己能够迎娶一位东方的公主,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为何要离开都城向城外而去?”
小尼克对陪在自己身边的晏殊发问,晏殊笑了笑:“因为这是汉家的祭祀传统,就如同你们在教堂中祭祀一样。只不过我们祭祀的是天地,先祖,而你们祭祀的是上帝。郊祭有二,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
小尼克点了点头,他知道在这个东方帝国把天地和先祖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相比之下,他们信仰的东西是极为矛盾的,天地虚无缥缈,而先祖却是真实存在。
这让小尼克的思想变得混乱起来,并且向晏殊提出了他的问题。
马背上的晏殊瞪了一眼身后不断咳嗽的蔡伯俙,今天他陪在两人身边不断的打探西面的事情,这让晏殊觉得不合礼制。
“如此便让大宋的这位贵族来回答你,他是长公主的驸马,同样也是一位博学的智者。”
小尼克惊讶的望着蔡伯俙,在他看来眼前这个男人除了胖胖的像是贵族以外,其他没有什么地方和贵族一般。
最少在气质上远不如眼前的晏殊像贵族。
贵族这东西在别的地方也许是尊贵的代名词,但在大宋却并非如此,虽然他们的身份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要高贵,但在朝臣甚至是半只脚踏入科举大门的人眼中,贵族就是个贬义词。
他们骄奢淫逸,不学无术,贪得无厌等等,这些都是报纸上说的,也有证据,仿佛报纸就是盯着勋贵们的生活一般。
蔡伯俙不满的看着晏殊道:“我是堂堂三司副使,有翰林学士文资在身的,你可莫要乱说……”
“难道如此就不是外戚了?”
“给我难堪是不是?!”
“不是!”
蔡伯俙在晏殊面前总是占不到便宜的,不过这家伙最近越来越聪明了,也越来越能把原先放弃的东西捡起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