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范仲淹恭敬的向赵祯施礼道:“臣遵官家旨意!”
瞧见赵祯交代完之后便向秘阁之外走去,范仲淹不禁感叹赵祯的思虑周全,作为皇帝他几乎把能够想到和安排到的事情全部做好,甚至连晏殊回朝之后的差遣都准备好,这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范仲淹觉得自己因为有这样的皇帝而感到庆幸,不光是他自己,他觉得任何一个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
什么样的帝王有官家这般的恒心与决心?一改稳妥之法,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什么样的帝王能够有这样的魄力?
这样的帝王虽然少之又少,但却不是没有,并且在范仲淹看来,文治武功能和官家比肩的也不是没有,但所做出的成就能和官家比肩的却是绝无仅有。
在他看来赵武灵王当初传位太子不过是那个时代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赵国不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赵武灵王为的是防止自己突然战死而不得已传位太子。
而大宋不同,官家几乎横扫四周的强敌,给了大宋最稳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威胁的大宋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
皇帝是这天下间最强大的存在,最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汉家的天子,拥有无尽的财富和权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舍弃的。
而官家却能如此坚决且毅然决然的放弃皇位,传位太子,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和魄力?
范仲淹就是因为这一点才是死心塌地的为赵祯效力的,一个把自己私欲放到了最后的人,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敬?不值得自己去效忠?
但事实上范仲淹错了,在他看来皇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可在赵祯的眼中那个职位是个枷锁,是一个囚禁皇帝的牢笼,天下人都会盯着你的一举一动,文武百官都会注意你的言行。
他自从坐上了皇帝宝座开始,就整日谨小慎微,也终于知道为何历史上的宋仁宗半夜喝口羊汤都费劲,没办法,天下人都盯着你呢!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一章衮冕之下的皇帝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越是在重要的时候越能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三天时间很快过去,但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准备好,王安石已经在催促范仲淹等人,希望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眼下还未处理完的事情,而他已经在考虑大典的细节了。
时间越紧办事的效率越快越高,这是一种悖论,但确确实实如此,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注意力相反会更加集中,犯错的几率也更小。
赵祯并不认为王安石规划的时间过于紧迫,相反他觉得刚刚好,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已经被完美的安排好并且开始通知各部准备。
官家传位的事情是不可能瞒住所有人的,最近已经逐渐有消息开始散播出去,即便如此赵祯也并不在意,与其突然爆发的事情还不如早早的泄露消息便好。
只要朝堂中的相公们不乱,只要后宫不乱,朝堂和民间稍稍发生一点动荡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一旦动荡都没有反倒是让自己有些失落。
赵祯和赵旭三日没有上朝,这已经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再加上从礼部传出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眼下朝堂中的臣子们已经能够猜测到一些原因。
这是个巨大的变动,朝野上下开始出现了动荡,对于赵祯作为大宋最无双的君王退位一事,许多人都不能接受。
这和赵祯猜想的一样,再加上三日没有上朝,朝中的相公们也未曾出现,于是检察院的那些御史和朝中仅次于相公的朝臣们便一起上疏,毕竟他们有权直接上疏官家的,便是宫中的内侍和禁军也不敢阻止他们上疏或是觐见的请求。
谁都知道,若是在这个时候阻止朝臣面圣,无异于隔绝内外,这样的罪责谁人能够承担?
于是赵祯给了范仲淹等人最好的办法,亲自上朝来阐述他的观点,并且让范仲淹等人继续筹备传位大典。
赵祯自从归朝之后便没有上过早朝,为的就是给赵旭以自尊,让他明白自己做的很好,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也是给朝臣们以大宋未来还会这样的感觉。
这么做显然是成功的,大宋的朝堂上下因为赵祯的决定而大加赞赏皇帝的开明,认为皇帝在回朝之后还在加强太子的权威是值得肯定的明君之举。
华夏历史不止一次的证明过,太子在皇帝在位期间太过贤明不一定是好事,甚至会引来皇帝的嫉妒和愤怒,但在大宋却没有出现这一情况。
官家不光力捧太子,而且还主动的深居简出,至少在外臣看来是如此的,但眼下突然出现的事情却让他们措手不及,谁也不会想到官家居然在这个时候打算传位太子。
肯定和扶持太子是一回事,传位太子又是另一回事啊!
朝臣们当然是希望官家继续坐在皇位上,而不是把大宋的权利交给太子,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宫中的内侍陈彤带着官家的口谕来了,宣布明日便会上朝,这对于朝臣们来说终于让他们稍稍紧张的心放松了一点。
最少官家从原先闭宫不出改为上朝,这是打算和朝臣们对话的样子,朝臣们自然心中踏实了一些,最少他们觐见官家还是有作用的。
赵祯当然打算和朝臣们说清楚,这件事不能拖,越是拖下去造成的动荡便越大,而现在他自己在大宋有着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自然要把其中的利害和朝臣们说清楚。
咚咚咚…………
随着神都城皇宫角楼上的晨钟响起,赵祯起床开始了洗漱,并且准备今日的早朝,和赵祯同时书苏醒的还有整个神都城。
宫中的钟声提醒了所有人时间的变化,也提醒了人们该做什么,早上卯时的晨钟和酉时的暮鼓乃是最为重要,一个表示白天的开始,一个表示白天的结束。
稍稍洗漱之后,赵祯也更已完毕,今日虽然不是每月的正朔大朝会,但赵祯依旧穿上了最为华丽的衮冕,这是天子服饰,亦是规格最高的礼服。
三才有些颤抖,这是官家为数不多的穿上如此华丽的衣服,无论是冠上的金饰,垂白珠十二旒,还是玄衣,纁裳,十二章,这些都是最为华丽和隆重的象征。
“官家,这玉簪导可扎紧了些?”
看了看赵祯的眉角有些上扬,三才立刻调整冠上的玉簪,完毕后又给赵祯理了理白纱中单以及前面的大带,一达到中规中矩的模样。
赵祯无奈的笑了笑:“不过是身衣服而已,你跟随朕这么多年,也知晓朕最不喜欢的便是这套衮冕,若是重大,朕也不会这么穿着。”
三才立刻道:“官家,衮冕冠服乃是天子服饰,中规中矩应当应分,奴婢可不敢怠慢,官家也不该怠慢。”
赵祯知道三才的意思,笑道:“朕只是觉得繁琐罢了,既然穿了就该穿的体面些,把早膳端过来吧!朕今日还不知何时能够吃午膳嘞!”
三才应道:“奴婢遵旨!”
一碗珍珠米饭配上点时蔬小炒便是赵祯的早膳,一大早本应该吃些馒头稀粥之类,或是汤饼更为舒服,但身穿衮冕的赵祯却不能吃这些拖汤带水的食物,一来会把衮冕弄脏,二来用三才的话说便是不吉利,拖拖拉拉。
待用过早膳后,赵祯便向乾宇殿走去,走的时候还不忘吩咐边上的宫人给崇文院以及后苑送去羊汤,这段时间中枢各部的相公们幸苦了,而身在后苑的赵旭同样也是幸苦。
赵旭不光要学习赵祯传授给他的“指导思想”,还要学习大典所需的礼仪,这是崇文院的相公们一致决定的,在他们看来先一步让太子熟悉流程和规矩,到大典的时候便能尽量缩短排练时间。
乾宇殿便是仿照东京城的大庆殿所建,巨大的宫殿代表着大宋无上的尊严和绝世的强大。
乾宇乃是天界的意思,同时也代表天下,这名字可比大庆要恢宏的多,乾宇殿前的广场也是大庆殿的数倍有余,毕竟整个神都城就是扩大了的东京城。
当初在建造的时候蔡伯俙就在辽朝析津府的城池上加以扩建,乾宇殿要恢宏的多,就如同一个巨兽匍匐在大地之上。
在这个“巨兽”的两边是两座高高的缺口,手持盾牌和横刀的甲士持刀而立,仿佛在是保护大殿之中的皇帝。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讲”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今天乾宇殿之前的广场上站着许多官员,他们整齐的排列在两边,有些座衙官本是无需参加早朝的,他们只需要在晨朝时点卯即可,但今日大朝会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参与。
没办法,满朝遍野都在传闻官家近期可能退位,内禅太子的传闻,并且还是来自于礼部的消息,如此一来准确性就更加的高了。
礼部是什么地方?下辖的鸿胪寺便是主持各种大典大祭司的地方,即便是外朝使节也在礼部的管辖之内。
从礼部流传出来的消息不会有错,因为礼部接到了礼部尚书欧阳修以及宰执相公范仲淹两人的钧旨,还有各自的印信,要求礼部官员准备大典所需的器物。
不光要祭祀天地,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也许是大宋大胜而归的信号,但在礼部尚书和宰执相公的钧旨中还夹着一道官家的旨意,要求按照太子的身型准备帝王朝服,衮服,常服,这就是大大的问题了。
太子别说是制作帝王之服,便是穿着都是极大的僭越,但这是出自官家的旨意,礼部的官员即便是在糊涂也不会不清楚官家的旨意意味着什么。
官家这是要传位太子了!消息不胫而走,而礼部的官员第一时间向赵祯上疏,请求旨意的真实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礼部炸了锅。
同时各部也都收到了消息,大家同朝为官,不少人虽然不在一个官衙,但私下的关系还是有很好的,于是乎消息就这样传遍了整个朝堂。
动荡是可定肯定出现动荡的,大多数的官员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许多人的想法和蔡伯俙等人一样,在他们看来官家春秋鼎盛,根本就没有必要传位太子。
只需要扶持太子,稳固太子的地位,待官家身体不豫时,再行传位之举便是。
眼下太子已经总揽大政,这又有什么不好?官家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做,没有任何关系啊!何必要执念于传位太子?
这个观点是朝臣们最为支持的,同时还有人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官家传位太子,太子便是皇帝,官家这位太上皇如此丰功伟绩,到底是听从官家这位太上皇的,还是听从刚刚极为的皇帝的?
并且皇帝的身份应该是尊贵的,但在礼法之中,太上皇的身份要远远高于皇帝,这关乎于孝,关乎于大宋的治天下的本!
那就应该太上皇是大宋的最高领袖和君王,皇帝的地位就如同太子了,那既然如此还这么着急传位太子干嘛?眼下不就是这种关系吗?
当然,还有人心中想的是赵祯怎样的无双君王能够给他们带来丰功伟绩,成就一番事业,在丹青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年轻的太子赵旭继承皇位之后,有没有这个能力?
毕竟有人是为了自己前途着想的,万一太子继位之后,把自己培植起来的人重用起来,别的人岂不是没有了机会?
传位太子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的改变和利益转变实在太多太多。
于是乾宇殿的广场上便排列了整整齐齐准备参与这次大朝会的官员,只不过他们心中所想的,赵祯都知道。
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赵祯难道连这种事情都看不出来?
他是平衡利益的老手,对于赵祯来说眼下的事情就是要让朝臣们知道自己现在传位赵旭的好处,并且让他们知道此事不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影响。
虽然这话比较难听,可赵祯也知道这就是事实,没人能够改变的事实,所谓的利益也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利益参杂在其中。
人都是有私欲的,这些私欲中有些是好的能够为朝廷所用,有些则相反,赵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摒弃人的私欲,这是不人道也是不理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让人的私欲变成有益的事情,为国朝所用。
赵祯其实一直在统合这个王朝,平衡这个王朝中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公平对待,但是每个群体都在改变,或是被削弱,或是被覆灭,或是被眷顾崛起。
团结大多数,这是赵祯的固有想法,他在给大宋的百姓争取更多的利益,当然也是在给大宋的士大夫阶级增加全新的血液。
改变大宋的百姓,就是在改变大宋的士大夫阶级,改变大宋的权力结构。
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眼下的朝堂上便是如此,来自寒门之家的官员和来自士大夫之家的官员旗鼓相当。
天空中的太阳光芒照射在高大的日晷上,阴影落在了辰时上,乾宇殿的大门轰然打开,阳光照射在宫殿的厅堂中,立柱的阴影投射在地板上。
百官就这样进入了大宋规格最高的朝堂之中,赵祯一身华贵的衮冕出行在了高高的御座之上,这里是专属皇帝的宝座,即便是身为太子的赵旭总揽大政的时候,也无法坐上乾宇殿的御座之上。
朝臣们看到了赵祯身上的华贵衮冕心绪再次激动起来,官家是无双的帝王啊!文武双全的帝王,开创大宋盛世的帝王,怎么能传位太子呢?
但赵祯却不打算拖延,在朝臣们准备请奏的时候,大声道:“瞧瞧朕看见的都是一群什么人?我大宋的朝臣?肱骨之臣?可笑!朕看到的是一群懦弱的人!只懂得在朕的庇护下捞取功绩的人!”
朝臣们顿时被整蒙了,什么情况?他们本是来请奏官家不要传位的,怎么能否定自己的能力?
赵祯看着一群被他镇住了的人,笑道:“朕知道你们心中出现了恐惧,恐惧朕的退位之后自己不能取得成就,担心自己不能延续大宋的辉煌和强盛!”
朝臣中有人开口道:“官家,我等并非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大宋的后继之君难以维系官家定下的规矩!这样的规矩会被大宋造成很大的变动!”
终于有人开口了,赵祯在早朝之前就定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百官的队伍中不出班而开口,这样一来免得鼓起的勇气因为担心而丧失。
赵祯从御座上站起,“这难道就不是恐惧?朕听闻来自西方智者的一句话“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这一次朕传位太子意义非凡,同时也是为大宋开启了传位的先河!难道诸位臣公不想和朕共渡难关?共襄盛举?!”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赵祯的话相当具有蛊惑性,开创先河,共襄盛举,这是每一位朝臣都难以拒绝的诱惑,人都是有私心的,可这私心若是能够被用在好事上,那又未尝不可。
赵祯就是抓住了朝臣们的心理,而进行的游说,在此之前他就准备了许多预案,但即便是在上朝之前他都觉得不合适,可当他坐在御座上看到御阶之下朝臣们惶恐的模样便立刻想到了那句“名言”。
这是相当有蛊惑性的一句话,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而战胜恐惧也是最难的事情,在朝臣们的心中,自己就是大宋的“神”会给他们提供庇护,自己的所有改革也都能获得成功。
于是赵祯便灵机一动,这次传位赵旭不就是一场改革吗?同时对朝臣们来说还是充满无数未知的改革。
既然如此,那就告诉他们,由自己率领他们给大宋创造另一个盛世,另一个盛举岂不极好?
终于赵祯的话还是让朝臣们安心了,就像是他劝导三省六部的相公们一样,这时候的赵祯就是要给朝臣以安心。
眼看“灌下去的鸡汤”有效果,赵祯也就开始了鼓励,对于这些朝臣,赵祯相当有信心,别忘了这是什么时代?这是大宋最美好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人才。
在赵祯看来,大宋的人才只会越来越多,精英也会越来越多,至于他为何这么有信心?因为大宋的教育,眼下朝堂上站着的人都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精英。
赵祯在赵旭接替他的权利之前就已经把朝堂上换了血,除了相公一级是赵祯一手提拔起来的之外,其他人赵祯并不会彻底相信。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替换,把那些信不过的人,或是光有资历能力却不足的人换掉,给朝堂进行换血,让朝臣们的岁数更加年轻化,这样有利于大宋的政治改革。
年轻人多了几分勇敢和果断,也少了几分油滑和苟且。
这是赵祯想要的朝堂,充满活力期望与施展自己胸中抱负的年轻朝臣,当然毕竟大宋的勘磨在那里,想要作为升朝官出现在乾宇殿中,年纪也没有太过年轻最少也是三十五岁以上。
眼前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让赵祯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们会成长起来,会和赵旭一同在大宋的政治生活中成长起来。
时代的脚步很快,若是没有这些年轻人怕是无法跟上,这也是赵祯把赵旭扶起来的重要原因。
朝臣们逐渐接受了赵祯传位太子的说法,并且逐渐有人开始支持赵祯的决定,朝臣们由低声的交头接耳缓缓的沉默下去,最后变成了一句:“臣等愿遵循陛下旨意,辅助太子万死不辞!”
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因为逐渐有人发现,新君继位之后非但不会动荡大宋,相反一定会维护大宋的统治,维护现在的成就,而在维护之后继而到来的便是发展。
官家是不世之君,而太子也同样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太子,大宋的未来只会更好,而他们也都将是太子的肱骨之臣。
所以说官家传位太子并不是大宋的一场灾难,恰恰相反而是大宋的一场机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
赵祯宣布了半个月后的传位大典,并且令各部配合,这自然是得到了朝臣们的附和。
一场朝会下来,三才是看的瞠目结舌,原本朝臣们是来反对官家传位太子的,是要请奏官家的,但现在却是完全颠倒过来。
朝臣们不光被官家说的回心转意,更是要倾力帮助官家,帮助太子继位,为的是开创大宋“最美好的明天!”
这完全超乎了三才的理解,当他回到崇文院把这件事对蔡伯俙说了之后,蔡伯俙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道:“官家的手段你又不是第一天见识!这些朝臣可都是来自官家开办的新书院,也都还年轻,血气方刚,期望的即使建功立业,一展胸中的抱负,官家给他们的不是任何眼下的好处,而是一个未来,一个让他们名垂史书的未来!”
三才微微愣神,随后道:“官家的手段是越来越高明了。连相公们都被官家说服,更何况是这些年轻气盛的朝臣!老奴现在是真的开始佩服官家了。”
蔡伯俙笑道:“我可是老早就开始佩服官家了,他总是能够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即便是蔡记也被官家所想到,更别提那些官营买卖了。”
三才突然开口道:“勋贵们也开始了动作,他们是支持太子继位的,皇城司的人已经探听到了消息,据说…………”
“他们必然支持太子,毕竟官家让他们吃了太多的苦头,但他们支持太子不得不说是一记昏招,这简直是自寻死路!官家还在,太子也是仁孝出众,若是勋贵们以为机会来了,那便是大错特错,太子继位必然会延续官家之策,对待勋贵怕是也好不到哪去,便是不去增加削爵的力度也会延续官家的冷淡之策!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
三才恍然大悟道:“那这些勋贵岂不是找死?”
蔡伯俙耸了耸肩膀:“据我所知官家应该传授太子特殊的“家学”了吧?”
三才大惊失色,但随即表情开始平静,蔡伯俙是什么人?官家的妹夫,大宋的驸马,若是一点不知道也不可能。
“官家与后苑中传授太子“家学”后苑已经封锁,任何人不得进入其中。”
“后宫那几位也不能进入?”
三才点了点头再次强调道:“任何人不能进入!”
蔡伯俙笑了笑:“以后那里怕是就要成为咱们大宋天家传授“家学”的地方了,官家为此准备了近十年的时间,其中所学之丰富怕是再无后人能够超越!”
三才再次惊讶的望向蔡伯俙,据他所知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官家利用东京城和火车上的时间来完成的东西,怎么到了蔡伯俙的口中便用了十年的功夫?
“官家十年前就在准备这件事了?”
蔡伯俙长叹一声道:“你忘了官家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说出要把“太子扶上马送一程的”?”
三才终于恍然大悟,他依稀记得在十年前官家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宋缔 第两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瞧见三才恍然大悟的模样,蔡伯俙笑道:“《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而官家说过,治国是十分复杂的事情,从文化到经济,从医疗到科举,方方面面分门别类,若是帝王都不能够掌握,那如何让下面臣子掌握?若帝王都不能掌握,那岂不是变成一个瞎子聋子?别人说什么都觉得对,别人做什么决定还需要经过帝王吗?帝王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噤声!噤声!”
三才把衣袖挥舞的如同风火轮,不断的示意蔡伯俙压低音量:“这话你也敢说,大不敬!”
蔡伯俙点了点头:“确实是大不敬了些,但这话可不是我说的,乃是官家的话,我也觉得官家说的对,皇帝就是应该了解这些,太子在这一点上做的极好,他可不是整日在宫中长大的孩子,无论是东京城还是神都城他都极为熟悉。无论是繁华的集市还是平民之家他都去过,想要骗太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关键的是,他还聪明,脑子一点也不比二皇子差。”
1...702703704705706...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