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兄长保重。”
待袁谭起行之后,陶商一直目送他的车撵消失,也久久的待在原地不动弹。
赵云一直站在陶商身后,见状不由的有些好奇,道:“三弟,袁谭已经走了,你还在这杵着干什么?人影都看不清了。”
陶商呵呵一笑,道:“不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
赵云平生只听过子曰,着实不知道子弹是个啥鸟玩意。
陶商一边继续注视着袁谭消失的方向,一边对赵云解释道:“这戏啊,得做足了,不足不足矣让袁军的探子回去对袁绍进行禀报……离间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的简单纯粹,不需要多么高深,只要是发自肺腑的就好。”
……
河北的探子果然是按照陶商的预想,将消息带回了邺城,陶商和袁谭之间的事,件件不落的落在了袁绍的耳朵中。
当袁绍看到探子的回报之后,嘴唇都不由的微微有些发颤了。
“真是袁某的好儿子啊!真是我的好儿子!好的很!”
田丰,沮授,许攸,逄纪等人在下方看到袁绍如此震怒,心中虽然好奇,却谁也不敢询问。
唯有审配心中早有预谋,装模作样的关心道:“大将军,长公子怎么样了?他如今可是安好?”
袁绍苦涩的冷笑,道:“安好!他过的太好了!他不但是在岁尾之际和陶商全家共度佳节……还和陶商本人结拜成了异姓兄弟!”
“什么?”
这一下子,别说是审配,连许攸和逄纪都给整懵了。
这都哪跟哪啊?他这是俘虏吗?大爷呀这是!
袁绍继续冷笑:“嘿嘿,陶商更是毫无所求的派人将他送回了河北,礼品一样不少,连水果都备上了……离别之时的场景宛如高渐离送荆轲一般,诸般关切不说,显思行将走远之后,陶商以及徐州的众文武还在城门外整整追望了半个时辰!我这个当父亲的都不曾这般待他啊……好得很啊!”
这话一说完,别说是袁绍了,就连一众冀州文武都不由得是面面相觑,心中对袁谭起了疑心。
这不是摆明了亲敌么?
审配心下更是大喜过望。
他虽然有心要借此事搬倒袁谭,但却也只是抱着一试的心态。
哪曾想,陶商和袁谭居然这么上道?
这俩人简直就是在按照审配的剧本在演呢。
审配按捺下心中激动的心情,对袁绍道:“明公,此事虽然荒唐……唉,但显思公子毕竟是袁氏的长子,事情闹的过大,只怕是会有损袁氏和明公的名声,有些事明公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审配的意思很隐晦。
他就是在间接的告诉袁绍,为了袁家的声誉,请他不要把此事跟袁谭明挑,把这事烂在肚子里,自己心里知道怎么回事便是。
他这是在断了袁谭向袁绍解释的后路——断了袁谭最后一丝可能挽回的机会!
袁绍寻思良久,终于是长叹口气,无奈的点了点头。
此事商议罢后,袁绍转头问田丰道:“刘表那边怎么样了?可是来了消息?何时起兵?”
田丰冲着袁绍一拱手,朗声道:“大将军放心,刘表已经派人送来了密信,直言开春之后,大将军但凡有所动,他便会立刻在南方出兵支援,夹击陶商。”
袁绍狠狠的点了点头,道:“如此最好!姓陶的连我儿子都拐带了,我不杀他,誓不为人也。”
……
徐州,彭城。
“张羡那边可传来消息了?”陶商问郭嘉道。
郭嘉点了点头,道:“张羡在荆南已经准备完毕,只等刘表出兵,便立刻在荆南起事。”
“这个消息告诉孙策了吗?”
郭嘉笑道:“已经派人传递给孙策了,郭某在信中已经言明……而且联系张羡的桓阶乃是孙策亲自推荐的,想来此事他比咱们心中更是上心!如无意外,不用等开春时节袁绍出兵,孙策就应该会兴兵江夏了。”
陶商长舒了一口气,道:“告诉金陵城的韩浩和会稽郡的陶应……孙策此番攻打江夏,粮草军械辎重,要什么给什么,全力的支持他!让他和张羡两路出兵打下荆南!我要让刘表坐失荆州半壁江山。”
“太傅放心,郭某省得。”
陶商眯起了双眸,少有的阴冷道:“刘表那个老匹夫……嗯嗯,背叛我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郭嘉扬起了一条眉毛,道:“那你背叛的人呢?”
“他们一般都是罪有应得。”
郭嘉翻了翻白眼,这得是什么脸皮的人,才能说的出这种浑话?
突然之间,郭嘉却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来。
“要对付袁绍,除了遏制刘表之外,还需拉拢一个人。”
陶商长叹口气,道:“你说的是曹操吧。”
郭嘉点头道:“我们必须要跟曹操暂时联盟,才能挡得住北方的滔天之势。”
陶商苦恼的抓了抓头,道:“可是为了张绣那件事,我好像又把曹操得罪了……我怎么老是得罪他……曹操也真是个烦人精,老上杆子的找茬让我拾掇他。”
郭嘉对此言论深表无语。
祸害人祸害出境界来了,埋怨人家被祸害的!
“得罪了也没有办法,你必须要派人去跟曹操请盟!”
陶商沉思了半晌,道:“谁合适?”
郭嘉沉思了半晌,最终还是长叹口气。
“如果实在无人,那也只能是郭某亲自走一遭了。”
陶商一听急忙否决。
“干哥哥你快算了吧!你要是去了许昌,你那些颍川旧友一个个还不得扒了你的皮?我舍不得让你死。”
郭嘉苦笑道:“就是因为他们,才非得郭某亲自去不可,换成别人,哪个能斗得过那些人精?”
陶商使劲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
郭嘉寻思了一下,道:“要不就是陈元龙!不过他毕竟是徐州士族之首,亲自去办这件事,未免有些失妥,特别当初还是他策反的陈宫张邈等人,我怕让他去,也得被曹操宰了……”
陶商抬起了手,道:“我倒是有两个合适的人选,这两个人既声名不显,也不曾得罪过曹操,但能力绝对是有的,或许可以让他们一试。”
郭嘉闻言奇道:“你说的是?”
“诸葛亮和鲁肃,你觉得如何?”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九十三章 二使说曹操
孔明刚刚放下吾县的政务,回到了彭城,目下尚在赋闲学习中。
鲁肃在苏州城统兵,经过了一断时间的鏖战与和谈,眼下已经将山越的各部震慑威服,并从山林中挖出了六万人丁。
而新近冒出来的大山越宗长潘临,被鲁肃打的犹如三孙子一样,山越各支纷纷胆怯,短期内倒是不会产生什么更大的乱子。
因此让这两个人去,在陶商看来是最合适的。
陶商的命令下达之后不久,横江将军鲁肃便抵达了彭城。
陶商安排鲁肃和诸葛亮相见,并对他们两人陈述了这一次前往许昌的任务,让他们仔细筹谋,如何应对曹操以及他麾下的谋士团队。
冥冥之中,似是有着一股子神秘的力量牵引,鲁肃在和诸葛亮见面之后,颇有些一见如故的感觉。
这两个人虽然都很年轻,但却皆为当世智者,而且在性格上似乎也有着一些相近之处。
有点异性相吸的赶脚。
陶商见他们二人似是彼此欣赏,心中也很是放心。
于是,这个前往许昌的二人组使者团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
从彭城前往许昌,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快马加鞭的赶路亦是需要数日时间。
二人得了命令后,轻装简行出发,在速度上确是不曾耽搁。
徐州的使者团进入豫州境内之后,自然是被探子传回到了曹操的耳中。
对于陶商派遣使者的来意,曹操用脚指头想也能想得出来。
袁绍一统河北,南征在即,天下大势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危难时节,陶商想要联合自己共度难关的想法自然是瞒不过曹操的。
就看他是不是想答应了。
在理智上讲,曹操也知道,自己想要存活,跟陶商联手是最好的方式,但他有点不太甘心。
主要是那小犊子太气人了。
鲁肃和诸葛亮的使者团抵达了许昌之后,曹操恪守礼节,亲自召见了这两位使者。
当然,陪同在曹操身边的还有他的一众智囊团:荀彧,荀攸,戏志才,贾诩,程昱,刘晔,董昭,满宠等等。
见了诸葛亮和鲁肃,曹操随即问道:“我与汝主陶商,乃是仇敌,你徐、扬二州与我中原,一向不睦亦从无往来,今日陶商派你等前来见某,只怕未必有甚好心。”
二人之中,鲁肃年长,自当被奉为主使。
他迈步向前,对曹操作揖,道:“吾主陶氏,生性敦厚,君子之行,海内人望,无人不仰!昔日曾与司空有些误会,今特派遣吾二人为使,前来拜见司空,期两家和平不争,永结盟好,拳拳诚意,还望司空勿要拒人于千里之外。”
说罢呈上礼单,道:“此乃太傅准备的一点薄礼,请司空过目。”
曹操命典韦替他接过礼单,大致的扫了一遍,方才道:“陶商除了这些礼品之外,还可有别的什么话,或是东西,让你们两人为吾捎来?”
鲁肃闻言有些不解,奇道:“司空指的是……?”
曹操用手在空气中画着圈,面色突然间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就是类似于什么小说啊,人物谱的续集之类的……最好是你们太傅自己写的那种东西。”
鲁肃和诸葛亮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姓曹的该不是脑袋有毛病吧?
诸葛亮迟疑一会,突然有所醒悟,
他从袖中掏出一份简牍,道:“老师来时,不曾准备司空所言之物,只有他亲笔写的书信一封,说是有几句私密话,要请司空亲自过目,旁人不得拆阅。”
曹操一听是陶商自己写的,顿时来了精神,急忙让人呈上过目。
内容不多,只有三段,映入眼帘的第一段就是:
“不好意思,没有孟德兄你想看的小书书,陶某正在连载中,还没有完本。”
曹操喜悦的表情顿时一沉。
继续看下去,却见下面那段继续写道:“东西我也送了,使者我也派了,别假清高了赶紧和我联合!袁绍那老混蛋驱兵南下,你以为你自己一个人能抵挡得住?你再装矜持,回头大家一起玩完。”
曹操看的眼睛生疼,一边寻思应对之法,一边无奈的继续瞧下去……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别瞎捉摸了!除了和我联手你没别的招!再磨磨唧唧的我把徐州和江南的军队全调过来和你一句雌雄!大家抱团一起死。”
曹操气的脸发绿,直接将信扔在了桌案上。
他斜眼瞅着诸葛亮,一指桌案上的简牍,阴阳怪气的道:“这就是你家太傅写给我的同盟文书?就这内容,他还指望着曹某能跟他和睦?”
诸葛亮见曹操说变脸就变脸,也是一头雾水。
老师在书信里写什么了?
“司空,书信中的具体内容,亮亦是不知……有什么不对劲的吗?”
曹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
他看出来了,诸葛亮确实是不知道简牍中的内容……这就是姓陶的小子一贯套路!
如此强硬的联合盟书,曹操活了四十多岁,还是第一次见到。
何其的牛逼哄哄啊!
“汝主陶商的……诚意,曹某尽知,只是他联合曹某的意图,无外乎与袁绍相抗,此事滋体重大,曹某还需谨慎考虑才是。”
鲁肃闻言道:“袁绍虎踞河北,志在一统中原,难不成司空认为可以独善其身乎?”
一旁的荀彧当先站了出来,道:“河北袁公,先前在青州与你家陶太傅小战一场,已是结下了仇怨,曹司空与袁大将军二十年来犹如手足至亲,昔年更有同僚之谊,岂能任凭陶太傅几句话,就对旧友挥刀相向?”
诸葛亮摇摆着羽扇,迈步而出,对着荀彧长作一揖:“学生诸葛亮,表字孔明,见过文若先生。”
荀彧闻言一愣,奇道:“你这孩子,如何识我?”
诸葛亮笑道:“亮虽然得蒙陶君恩义收于羽下,可平日里也曾多得郭先生指点,先生曾对亮形容过颍川诸友的外貌,因而识得。”
众人一听这话,顿时大惊。
荀彧上下仔细的打量了诸葛亮一会,道:“你得过郭奉孝的指点?你可冠礼了吗?”
诸葛亮微笑道:“今年年初刚刚礼成。”
荀彧感慨道:“有点意思,郭奉孝那小子居然也会教别人?我倒要看看他带出来的人,有甚能耐!你且说说你的高论。”
诸葛亮一字一顿的道:“文若先生适才以袁绍与曹司空往昔交情而论今日之短长,在亮看来,实乃迂腐之论,岂不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先生身为中原谋主,自需高瞻远观,以时势而论天下势,何其将曹公知基业,寄托于昔日之交情耶?且曹公与袁绍交厚之际,先生又可亲眼见过?袁绍对曹公之情,真耶假耶,先生又从何推断?”
荀彧哈哈大笑,点头道:“有点郭奉孝的意思,年轻人,这口舌不得了。”
最善谋的戏志才站了出来,道:“孔明既然以时势论之,那吾便以时势问问你,如今袁绍占据河北,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更兼刘表为其羽翼,试问曹公便是与陶太傅联手抗袁,又如何能挡住的南北两面夹击?”
诸葛亮丝毫不惧,扬声道:“黄河以北,曹君与吾师自定之。汉江以南,吾师自当之!”
戏志才闻言哈哈大笑,道:“孔明,你未免太高瞧了你的那个老师吧?”
鲁肃站了出来,对戏志才道:“戏先生误会了,荆州刘表,太傅早有所谋,不消旬日之期,汉江必有消息传来,两载之内,太傅定让刘表无法抽身助袁,此事事关徐州生死,我等断然不会随意出言敷衍司空。”
戏志才见鲁肃说的郑重,心下略转,微一琢磨,便想起了淮南的吕布和孙策等人……还有那个在江夏镇守的黄祖,是孙策的杀父仇人!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是早有谋划,了不得。”戏志才捋着胡须,感慨的退了下去。
荀攸也似是想看看得到过郭嘉指点的人,有何等能耐,站出来道:“那敢问孔明,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天下士族皆向往之,徐州士族只怕亦是难敌其声名;兵力的差距,尚可以谋略弥补,这声望上的差距,又该怎样处之?”
诸葛亮一边摇着羽扇,一边看向曹操:“此事易尔,曹公和我家太傅,不早就已经对此作出筹谋了吗?”




三国有君子 第四百九十四章 我要二桥
诸葛亮话中之所指的,自然便是曹操和陶商都将各族中的女子都送往刘协的宫中,以博取一个外戚的身份。
在外人看来,此举或许只是两名诸侯为了谄媚天子的小举动。
但智谋之士,局中之人,却焉能不知这当中奥妙?
诸葛亮对荀攸说完了之后,突然转向曹操,深深作揖道:“司空献三女于天子,要么就是为了博取外戚身份能够与袁绍相抗,要么就是司空也不过是那谄媚阿谀,借助女子上位的小人……以司空之雄才,想必不会做出如此庸俗之事吧?”
诸葛亮言辞犀利,一番言辞之下,却是将荀攸和曹操反驳的退路给堵死了。
曹操闻言哈哈大笑。
荀攸亦是感慨:“年轻人,不错。”
程昱站了出来,对诸葛亮道:“小子,汝之言属实,如今的袁绍确实是你我俩家之大敌!程某承认此事!”
诸葛亮听了这话一愣。
这老家伙说话刚直不阿,但语气严肃,不知是玩的什么套路。
诸葛亮谨慎的冲程昱一拱手,道:“然也,这位先生所言甚是……”
程昱一伸手,直接挡住了诸葛亮的话头,道:“话虽如此,但毕竟是你徐州先提出的要求同盟,这好处,还需得拿些出来的吧?”
诸葛亮恍然大悟。
此老也是来者不善啊!
他问程昱道:“敢问先生,依您认为,我徐州当以何好处请得司空动兵?”
程昱冷笑着道:“最少也得拿几个县出来。”
还未等诸葛亮出言反对,鲁肃笑呵呵的站了出来。
“几个县?好说!别说是几个县城了,便是让一个郡给曹司空,又有何难?”
程昱听了这话愣住了。
这使者鲁肃是不是脑袋有问题?
让一个郡出来,陶商还不得活劈了他!
站在一旁的刘晔一扬眉,道:“敢问陶太傅欲让哪一郡出来?”
鲁肃慢悠悠的道:“琅琊国与贵军的泰山郡相临,太傅欲让出整个琅琊国以表诚意,不知曹司空以为如何?”
一旁的董昭站了出来,不满道:“鲁君这话未免不太中听,琅琊国北接青州之地,我军若往之驻扎,岂不是替你徐州挡了袁绍的锋芒?此等亏本的买卖,谁家能做?联盟需要有诚意才是!”
鲁肃呵呵笑道:“郡让出来了,难不成还得任由诸公挑地方?那诸公的诚意又何在?要不我干脆禀明太傅,把彭城让给司空好了!”
曹操闻言眼睛顿时一亮:“这事可行!”
鲁肃却正色道:“那敢问司空,若是司空翌日与旁人联盟,对方要求你等让出许昌来,你们让还是不让?我等诚心来求联盟,司空若允则允,不允则不允,何必行此事来刁难我等?好生没有气度!”
众人看鲁肃一副笑呵呵的好人模样,本以为他是个老好人,哪想到也是这般棘手,比之诸葛亮可谓不逞多让。
曹操则是在心中暗叹:诸葛亮、鲁肃……何期陶商麾下又有了这么两号人物?不知其才华如何,但单凭这嘴皮子和胆量,却非一般人能比,姓陶的小子倒是得人。
场内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说了话,唯有贾诩低着头没有吭声。
诸葛亮的目光在不知不觉间落在了贾诩身上。
这个五旬老者虽然不曾说话,但诸葛亮能够看得出、也能够感觉的出来,他绝不是一般人物。
可能最难搞的人,就是他。
贾诩似是也注意到了诸葛亮的目光,缓缓抬头,两人的目光在空气中微微碰撞。
曹操也顺着诸葛亮的目光看向贾诩,道:“文和,你有什么意见?”
贾诩面色不变,还是那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道:“既然要当盟友,那就烦请借些粮,然后再借些粮种吧。”
曹操的眼睛顿时亮了。
中原自打黄巾之乱吼,屡遭更迭,田地被破坏的很是荒芜。
而东南之地,近些年来一直富庶,特别是对于种粮产收一项,犹如神助,而粮草对于曹操来说,一直是个不好解决的大问题。
正好乘着此良机解决。
鲁肃和诸葛亮忧虑的互望了一眼。
这个一直悄悄的不做声的老头,果然是比其他的那些人都厉害。
一语中的!
曹操满意的点了点头,刚想对两名使者发问,突然又似是想到了什么。
他招呼过来侍卫取来笔砚,然后在一卷简牍上开始写字,然后将它卷成一圈,封死之后交给了鲁肃。
“把这个带回去交给陶商,告诉他,这上面有曹某的三个要求,我绝不难为他,他若是能够满足曹某,对付袁绍,吾定当相助,若是不成,大家便各安天命吧。”
鲁肃捧着那卷简牍,感觉沉甸甸的。
……
两名使者回到了彭城,将这次出使的事情向陶商叙述了一遍。
陶商拿过曹操给他写的那卷简牍,见上面果然是罗列了三个要求。
一是粮草和稻种,二是己方要派人前往江南观摩学习开垦。
这两点在某些方面来讲属于资敌行为,但陶商想了想还是答应了。
首先,自己即使是不给曹操这些东西,曹操早晚也会通过暗中的手段弄到。
江南那么多稻种,怎么弄还弄不回来一车半车的?
技术那个东西更简单,派人劫持几个当地的老农专家,亦是可行,只不过会多些周折。
这个时代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技术保密工作,陶商想要严防死守,只怕是不太可能。
既然明白这些技术早晚都会被曹操偷走,索性就顺水推舟的做个人情给曹操,不过得要求他出兵之际,自己才给他兑现,这样可谓是一举两得,谁也不算是吃亏。
不过第三件事,倒是令陶商没有想到。
但见简牍之上,曹操赫赫然的写着四个明晃晃的大字。
“我要二桥。”
诸葛亮摸着下巴,站在陶商的身边,道:“老师,二桥是什么东西?”
陶商苦笑着道:“不是东西,是两个人。”
“两个人?莫非是咱徐州的当世奇才?”
陶商摇了摇头,叹息道:“不是当世奇才,而是两个女子,且这俩人不在徐州,应该是在江南。”
“两个女子?”
诸葛亮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小白,直接道:“曹操要两个女子来干什么?”
陶商充满悲哀的看了诸葛亮一眼。
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懂,看来自己的这个徒弟在知识上多少是沾点偏科啊……老家伙要这两个人当然是要:
1...206207208209210...3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