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陶商淡淡笑道:“亏你还有这份眼力,能看出我是君子……但你这孩子饱读诗书却不求甚解,所谓的远庖厨,乃是远离杀生之地,并不是指君子就必须得好吃懒做的不能做饭。”
丁奉似懂非懂,又道:“仗打的怎么样了?”
陶商笑道:“蒋奇被马忠一箭射成重伤,能不能活下来还是未知数,攻打历城的袁军已经溃退,说起来,马忠这份射杀敌军主将的功劳中,也有你的一份。”
丁奉沉吟了良久,突然嘀咕道:“这份功劳应该是我的!”
陶商皱了皱眉,道:“小小年纪,就这么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这毛病可不好,你父母不曾教过你做人的道理吗?”
丁奉又喝了口肉汤,道:“原先教过,后来人都死了,就不曾教了……这汤好喝。”
陶商一边继续喂他,一边道:“我现在座下,有两名弟子,都是主文,你要不要做我的第三个徒弟?我可以教你做人的道理和用兵的手段。”
换成别人,一听当朝太傅要收自己当徒弟,只怕是当场便会昏厥过去,幸福的不要不要的。
但丁奉这孩子的性格显然沾点臭毛病。
不识抬举。
“当你的徒弟,有甚好处?”
陶商闻言不由气笑了。
“小王八蛋,你想要什么好处?”
丁奉不知道王八蛋是什么,但还是如实的回答道:“当你徒弟,能天天喝你熬的肉汤吗?”
陶商的眼睛不由的睁大了。
他认认真真的盯着丁奉半晌,确定这孩子确实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这孩子的好吃劲跟赵云委实有一拼啊。
沉吟了半晌之后,方见陶商露出了一个温暖的笑容:“肉汤算什么?我会做的花样躲着呢,比肉汤还好的吃食数不胜数。”
丁奉眼下认为肉汤已经是天下第一绝品,一听陶商还会作别的,而且比肉汤还好,很是不信。
“吹牛!”
“没吹。”
“那你说说,你都会做些什么?”
陶商清了清嗓子,道:“我会做: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
陶商嘴下不停,一口气说了百八十种,吐沫星子飞溅。
丁奉的眼睛紧盯着陶商,喝着肉汤的嘴张的大大的,好半晌都闭不上。
少时,待陶商报完菜名之后,便见丁奉咬着牙关,硬撑着在床榻上撅起来,脑袋重重的向着床沿一磕,差点没溅出血来。
少年的口中则是心服口服的高声呼了一声。
“师傅!”
……
历城的蒋奇被打退之后,陶商派人将蒋钦送回到后方的彭城休息,又让凌操留在历城继续镇守,他本人则是准备下一站的征程。
陶商的下一个目的地,乃是黄河边的重镇石泉。
此地的守军困难程度倒是不似历城这边如此的危机,但却是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存在。
这也是陶商此次必须要暗中去一趟石泉的原因。
河北名将颜良,率领重兵四万,负责攻打此地!
而负责镇守石泉的,乃是陶商的结义兄长,菊花三兄弟中的老大太史慈。
太史慈虽然也属名将一流,但他麾下的兵马却只有一万余,与颜良的差距太大。
虽然石泉眼下凭借着太史慈的勇猛和善战得以不失,但陶商对于颜良这个人着实是不敢大意。
毕竟是河北名将,陶商的手底下,现在可没有关羽。
还是亲自去一趟比较稳妥。
抵达石泉的时候,陶商和太史慈相见了。
太史慈依然是神采奕奕,但却比当初开战前瘦了不少,很明显是最近就没怎么睡好觉。
毕竟颜良重兵压境,其本人又是河北名将,而且麾下都是河北的勇猛精锐。
陶商见了太史慈之后,随即跟他探讨起了敌方的军情。
石泉之地没有成郭,只是一处渡口,附近都是一些散落的村庄,太史慈无险可守,只能在南下的当道立寨,阻挡住颜良的攻势。
很难想象,太史慈是在这种状态一下,以一万人敌四倍于己的敌人,那是何等的艰难。
太史慈在帐篷内为陶商指出颜良目下的安营之所。
“末将抵达之时,颜良已经强攻渡河,他将他的四万兵马分为四营,呈鼎足而立与我方对峙,末将虽然也能坚守的住,但却无法攻破颜良所立的四座大寨,因为我一旦动了,后方营盘遭袭不说,颜良的另外三处营盘也能对他进行接应,殊难破解。”
说到这,太史慈长叹口气,道:“末将虽然能保住扼守要地不败,却也不能取胜。”
陶商闻言笑了,道:“这不怪大哥,颜良毕竟是袁绍麾下屈指可数的猛将,勇猛自不必说,定然还是懂得兵机的,他立下四寨,摆明了是充分利用了兵多的优势,打算以多欺少……和袁绍一样的臭不要脸。”





三国有君子 第五百零七章 袁绍的疑惑
东边的战线,去往徐州的路线上,袁绍虽然也派遣了重将和重兵,但袁绍本人和其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却还是正在黄河中游,与曹操在白马和延津,以及其他中原对河北的主要口岸的曹军力战。
因为在袁绍的心中,陶商虽然有才,且是下一辈的佼佼者,但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还是认为曹操比陶商更加的危险。
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曹操可是和袁绍一起长大的好友,袁绍远远要比熟悉陶商更加的熟悉曹操,也更加了解曹操的危险性。
陶商再有能力和才华,也不过是个二十啷当岁的小崽子,在袁绍看来,姓陶的与自己和曹操相比,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
因此袁绍还是亲自来对付曹操,而把陶商所负责的黄河口岸,交给了手下的诸位河北战将。
陶商再能耐,跟自己麾下的千员良将相比,也是差的太多太多了。
可惜的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如他想的那般尽如人意。
袁绍与曹操交锋了几次,双方互有胜负,但袁绍毕竟兵多将广,曹军虽然精锐,但数量上确实有差距,时间一长,袁绍军就开始出现了优势,天平开始逐渐往北方倾斜。
袁绍亲自坐镇白马渡,指挥战事,命手下精兵猛将强攻数次,怎奈曹操也不是等闲之辈,愣生生的将袁绍的兵将给抵挡在白马渡之外。
“曹阿瞒这厮,倒是了得!”袁绍坐在帅帐内,气哼哼的自言自语,下方的谋士和诸将都不敢言语,生怕哪句话没说好触怒他的眉头。
“传令麴义和文丑,立刻从后方再增兵过来,袁某压也要把曹操压死。”
沮授犹豫了一下,道:“大将军,咱们的在编兵将已经是几十万众了,河北男丁如今的征调委实有些过甚,大将军不可再增加兵源了……如若不然,百姓身上的苛税太重,恐怕是会引起变乱。”
“笑话!”袁绍眉头一皱,道:“事关天下一统,海内呈平的大事,多交两年赋税又怎么了?吃两年的辛苦,得一世清平,这点浅显的道理,百姓焉能不懂?再说了,以我河北实力之雄厚,纵然是养兵百万,亦有何不可?”
沮授闻言不由的苦笑。
站在不同阶层的人,看事的角度不一样,百姓们只想吃饱穿暖,袁绍所说的事,很多耕种之民确实是不懂的。
但这话沮授没法继续往下说了,因为袁绍的怒气显然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再继续说下去只会是适得其反。
就在众人商议接下来该如何行事的时候,一名斥候急匆匆的来到帅帐外求见。
“启禀大将军,蒋奇将军在黄河东线历城的兵马败退了,蒋将军中了陶军一箭,身受重伤!”
袁绍闻言顿时一惊。
不光是他,帐内文武群臣们也都有些懵了。
袁尚帐下兵多将广,蒋奇算是当中的一名佼佼者,虽不及麴义,张郃,文丑等人的名气大,但也绝非等闲之辈,说他身经百战有些夸张,但身经数十战那绝对是有的。
这样的人物,去历城还不足一个月,怎么就突然败了呢?
“镇守历城的陶军武将,是什么人?”
袁绍看着左右询问道。
郭图一向负责袁军的刺探情报事宜,闻言站出来道:“大将军,陶商将麾下可调用的兵马发散在各处隘口镇守,历城的镇将乃是蒋钦和凌操二人。”
“蒋钦?凌操?”袁绍皱了皱眉,道:“这两个人很是了得吗?”
郭图随即回道:“蒋钦乃是陶商麾下的水军校尉,据说乃是九江水贼出身,凌操出身东南,二人名气不大,但手底下也算有些真本事……不过若是说他俩能够这么快就打败蒋奇,这事恐怕……”
田丰迈步出班,道:“大将军,在下觉得历城那边的战事有些不太对劲。”
“哦?”袁绍转过头,看着田丰道:“这话如何说?”
田丰说:“蒋钦和凌操是陶商麾下的战将,能得陶商所用者本领应是不错,但这么多年也没有听说二人立过什么大功,想来却无出奇之处,以他们的本事,不应该胜得了蒋奇。”
袁绍恍然大悟,有点回过味来了,道:“元皓的意思是,此二人是有人相助?”
田丰毕竟是当世智者,谋略不俗:“陶商麾下重将皆已齐出,唯有他本人和郭嘉,陈登这两大臂助还在开阳城,高干那边一直没有什么动静,而陶商又一向狡诈,他会不会?”
袁绍闻言一皱眉:“你是说,陶商已经离开了开阳?”
田丰沉吟半晌,道:“在下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或许是郭嘉或是陈登到了历城,也说不定。”
袁绍轻轻的用手指敲击着桌案,眉头皱紧。
逄纪却是站出班,谏言道:“大将军,依在下之愚见,陶商眼下到底在不在开阳,一试便知。”
袁绍转头看向他:“如何试法?”
逄纪先前被生擒过,现在袁氏八大谋主的行列中,因此事备受嘲笑,排列最末,眼下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挽回自己声誉的机会,急忙谏言道:
“大将军可派人快马传书,让齐地的高干试着攻打一下开阳,试一试对方的虚实,若是陶商还在开阳,那就让高干继续与陶商相持,但若是试出陶商不在……那大将军便即刻下令,让高干猛攻开阳,一举拿下琅琊国。”
“嗯,此言甚善。”袁绍表示赞同。
……
一封书信被袁军的快马携带直奔齐地,用最快的速度送到了高干的手上。
高干拿到书信之后,有点犯了难。
高干这个人很有才华,但却是善守不善攻。
他也对自己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
历史上的高干,执掌并州后,守护其地达七年之久,曹操平四州时,高干成功的抵挡住了曹军的大将乐进,孤军防守壶关,独战曹操大军八个月,说其是河北排名第一的守城大将,当之无愧。
但若是论及进攻,他可是就差的太多了,这也是取决于他的性格。
高干眼下就在寻思,去试探一下陶商倒也不是不行,只是万一中了陶商计策,岂是了得?
高干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他的堂弟高柔此番随同高干一起来了齐地,当初高柔初归袁绍的时候,也曾说服四方贤能猛将归附于高干,扩充了高干的班底,可谓是高干的得力臂膀。
“兄长,何事如此愁眉不展?”
高干道:“大将军让我出兵试探一下开阳城,看看陶商是不是虚张声势,离开了开阳。”
高柔听了这话之后,道:“兄长,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并州诸将来此之后,寸功未立,心中急的不行,依照愚弟观之,让诸将现在去战陶军一战,即使是陶商本人在,却也未必会输。”




三国有君子 第五百零八章 彼此心悸
虽然高柔对高干的谏言很有道理,但可惜的是,高干天生就是一个慢性子细心思。
他是打真心的怕出事啊。
高干最终还是决定召集一个军事廷议,让麾下的战将们聚集在一块商量一下这件事。
当他对手下的诸位将领把事情说明之后,便见在场的诸位并州将领们,顿时就炸了锅。
这些将领最近一段时间委实是憋坏了。
袁绍合四州之力南下,其余各处的兵将都是在奋勇杀敌,攻城略地的建功立业。
可己方这一支兵马自打到了齐地,让赵云斩杀了两名军侯之后,便一直龟缩在家,一步也没有动弹过。
不知道的以为他们是让赵云给吓着了。
知道的,明白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主将乃是一个滚刀肉,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眼下有了大将军亲笔的出兵命令,并州将领们可是高兴坏了。
“府君,末将请命出战!”
“府君,末将愿为先锋!”
“府君,还是让末将去吧!”
“府君,末将愿意……”
“行了,行了!”高干不满的晃了晃手,道:“都不要吵了,尔等是不是以为大将军下令出战,乃是一件好事?”
众人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心中都很奇怪。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并州的将领们,大都是血性刚勇之辈,性格直来直往,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一言不合就是干。
但高干和他们不同,高干本身是河南人,父亲高躬乃是蜀郡太守,才志弘邈,文武秀出,说他是书香门第并不为过。
在加上高干的性格本来就很面,因此他的思维和一众并州武将的想法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
见并州诸将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高干苦口婆心的教育道:“尔等皆乃莽夫之辈,懂个什么?你们以为这是好事?姓陶的诡计多端,乃是诸侯圈中出了名的伪君子,真小人!董卓,吕布,孙策,袁公路,黄巾皆在其手中栽过跟头,实话告诉尔等,姓陶的不在开阳便罢了,他若是在开阳,谁去谁死无葬身之地……”
高干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是实打实的为大家伙好。
但并州的将领们显然不吃这一套。
他们的这个并州刺史,平日里是个什么尿性,他们最清楚不过了。
都尉常弘站出来说道:“高府君!不论如何,大将军已经下令让我等进军,咱们若是不进兵,那便是违背了将领,末将愿意替府君一试开阳究竟!”
高干上下打量这常弘一会,道:“还是算了吧,你跟随我多年,我可不想让你去送死……我还是给大将军写一封信,回绝了他为上。”
别啊!
众将一听又都急了。
自家的这些勇猛善战的将领,碰上这么一号生性谨慎,沉稳多疑的刺史也真是遭罪。
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娘的一点血性都没有!
一名叫做刘执的中郎将道:“大将军如此安排,必有深意,值此大战时节,府君违背军令,日后恐为大将军见疑,还望府君三思。”
这话一说出来,又把高干说犹豫了。
这话着实是有点道理呀。
他肉肉的不能决断。
常弘拱手道:“府君,末将只率领本部的兵马,去试探一下,我必步步为营,若有什么风吹草动,末将即刻撤兵回来便是了。”
高干怅然叹气,道:“也罢,那你就去走一遭吧,行军的路上务必小心谨慎,一旦发现不对,马上撤兵,休要恋战,我率中军在后方接应于你。”
“诺!”
……
高干的并州军,以都尉常弘为前部先锋,开始想开阳进兵的行动。
消息传到开阳,糜芳吓得差点没哭了。
二十多天了,齐地的袁军一直没有动静,可谓风平浪静,糜芳还以为可以就这么顺顺当当的挺下百日的时间呢。
哪曾想,高干突然就派兵过来了。
糜芳火速派人把刘辟找来商议。
刘辟平日里总是以自己当初和赵云打成平手的战绩自居,实际上也是个水货。
一听这消息,刘辟顿时傻了,当场愣在原地。
糜芳上前,一把抓住了刘辟的手,道:“刘将军,你与赵云,吕布乃是同一水平的猛将,眼下敌军来势汹汹,我给你拨三千兵马,你为前部先锋,迎敌去吧!”
“啊?”刘辟的两只眼睛顿时直了,颤抖道:“没,没别的招了吗?”
糜芳重重的摇头,道:“没别的招了,眼下就得靠你斩将夺旗了……一路走好。”
刘辟闻言差点没哭出来。
无奈之下,刘辟只能领着三千人马上路了。
而刘辟的三千人一走,糜芳就开始琢磨开阳城的兵马布置。
万一刘辟失败了,自己就只能凭借开阳的城池固守了。
眼下城防姑且还够用,但兵马的数量……好像有些捉襟见肘,特别是刘辟还带走了三千人。
早知道如此,给他一千人好了!
糜芳筹谋了好久,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即刻派人去往琅琊国的各县,将各县的守城兵马全部都调集了过来,协助自己固守开阳。
琅琊国其他的县城爱丢就丢吧,这些对于糜芳来说都不重要了,开阳能守住就行。
……
常弘领兵走后,高干随后领着大队人马紧随着常弘南下,在他的命令下,并州军步步为营,每日的行军速度极为缓慢,简直到了一泻千里的地步。
而高干还派出大量的斥候,往琅琊国探听陶军的动向。
消息传回来之后,琅琊国的行动方略令高干浑身发冷!
常弘的兵马入境之后,一路上的县城根本就没有任何兵力阻挠,几乎个个都是空城,常弘还没等碰上陶军的一兵一卒,便已经顺利占领了四个县城了。
而行至琅琊国境内的沂水后,开阳那边,派遣了上将刘辟来迎战常弘,结果常弘刚刚摆开阵势,还没等交手呢,刘辟不知为何,就突然率兵而逃了。
并州众将一听这个消息,不由得哈哈大笑。
世人皆言陶军英勇无敌,称霸东南,如今看来,大谬也!
这不是废物军团吗?
高干却是气的浑身发抖,直接出言训斥众人:“你们懂个屁!火速派人,传令常弘,令他速速领兵折返,随我退回齐地,但凡稍有怠慢,军法处置,定斩不饶!”
并州的将领们一听这话,顿时傻了。
“府君,这是为何?徐州军如此不中用,咱们不作速进兵,怎地还要撤退?”
“你们懂什么!”高干重重的拍着桌案道:“正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彼军撤光了我等进兵路线上所有县城的守军,又命大将刘辟前来接战,却一触即溃,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他们的骄兵之计!那刘辟当初也是和赵云打斗过百回合一上的悍将,就算是再不中用,难道会看见常弘转身就跑?他这是要把我们引入到其境内的阴招啊……不用说了,姓陶的肯定还在开阳,这诱敌之计着实是太歹毒了!……真阴险。”




三国有君子 第五百零九章 再用袁谭
并州众将起初还没感觉出什么,但经过高干这么一分析,众人心中再一琢磨,好像还真就是有点问题!
那刘辟当初保着袁耀北上,期间与陶军交手的时候,确实是有一阵的辉煌!就算他真没有传言中的那么神奇,但仗还没等打呢,就被常弘吓得屁滚尿流的回去,着实是有些反常!
常弘这仗打的好像确实是太顺利了点。
徐州军就是再不济,也不至于连一下抵抗都没有,就被夺了四个县城吧?
大家彼此交换心得,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
看来己方的高府君还是比大家要强压,他本人小心一点行事还是对的。
于是乎,高干的兵马二次进入琅琊国没有多久,便迅速的回撤了,这一次是来的快,走的也快。
高干撤兵的消息,最终先是传到了仓惶奔逃的刘辟耳朵里。
刘辟打仗的能耐不足,但装相的本领却委实高明,他随即命手下兵卒装成得胜还师的样子,雄赳赳气昂昂的返回了开阳城。
刘辟一见糜芳,二话不说,便将功劳大包大揽。
“启禀糜将军,末将已经把高干的兵马给设计击退了!”
糜芳此时也是知道了高干撤退的消息,高兴的同时,心中也有些不解,问道:“刘将军果然是勇武善战,不负猛将之名,只是有一件事我非常好奇,听说将军未动一兵一卒,也未使一枪一箭,就将并州军给击退,这当中可是用了什么良策?”
刘辟张嘴就吹:“我用的乃是虚虚实实的诱敌之计,欲引彼军来追,再设下埋伏击之,不想彼军惧却吾之名,不敢深入,因而退却。”
糜芳闻言恍然大悟,欢喜道:“将军真乃猛将也,吾当亲写书信,向太傅禀明将军的大功!”
说罢,糜芳便带着刘辟来到正厅,给陶商写报功的书信。
刘琦表面上虽然是喜气洋洋,但心中多少有些发虚。
自己毕竟是吹了,事实不是那样,回头若是让陶商查出来,却该如何是好?
但当糜芳把写好的报功书信给刘辟看时,刘辟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小儿科了。
上面写着高干此番率领全部并州军进攻琅琊国,被糜芳率兵打的大败,其中特别以刘辟将军在作战期间最为神勇,仅是他本人斩首便足有百余,追杀溃逃敌军两百里,堪称当世第一猛将,足可与吕布相敌……
饶是刘辟的脸皮厚如城墙,看了糜芳信中的内容,脸色也是红的不要不要的。
1...211212213214215...3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