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君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臊眉耷目
正如陶商所反应过来的那样,刘备和庞统一开始的策略,就是以江陵城为基础,作为防御北方的最前线。
而事实上,也确实只有用江陵城的地貌,才能防守住北方的陶军。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领土。
而在刘备占据荆州直到他入川这数年的时间里,荆州一直能够挡住北方曹操的原因,除了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有所减弱以及孙权对他的支持外,最主观的就是刘备一直用来对抗曹操的前沿阵地是江陵。
江陵的特殊地势让刘备一直能够稳守荆南门户,即使是曹操的兵力和地盘远远的超过他。
而眼下,时代的车轮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形势走到这一步之后,陶商发现刘备依旧是在走历史的老路。
但就这一步老路着实是非常的难缠的。
按照蔡瑁的说法,是想让陶商一鼓作气,乘着平定荆北的士气,火速平定南方,以免刘备和庞统做了准备,日后被发觉。
但陶商在深思熟虑之后,反倒是另外一种考虑和想法。
刘备和庞统既然已经算定了襄阳迟早会失去,那以江陵城为基础的用来阻挡北军的战略,只是是刘备和庞统早就已经敲定了。
眼下自己就是在着急,估计江陵城也是防备森严,目下这种情况,还不如先巩固好自己手中的地盘。
建康六年,对于陶商来说,是一个飞跃式的念头。
在这一年,他平定了中原,收服了荆北,驱曹操于关中,逐刘备于荆南。
在这一年,他彻底的奠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但是地盘扩展的太过迅速了,迅速到陶商觉得有些消化不良。
他决定利用建康六年剩下的几个月时间好好的巩固地盘,重新规划辖内地盘的政策。
但是陶商停住了脚步,其他人却暂时没有停。
建康六年八月,蔡瑁在荆北组建的水军顺流而下,前往江夏郡援助鲁肃和陶应等人。
建康六年十月,诸葛亮设计,在江夏郡大破刘备和黄祖,黄祖战死,刘备兵败龟缩往江陵,与庞统会和闭门不出。
建康六年十一月,诸葛亮和鲁肃等人全据江夏之境,而刚刚归顺到刘备麾下的崔钧,孟建二人投降。
其实也很正常,刘备如今手中不过一州之地,如何能与陶商抗衡?除了他手下原先那些铁杆粉丝之外,这些刚刚投效在他麾下的人,如何会为他将命搭上?最多也就是略作表示而已。
毕竟对于刘备来说,他已经大势不在。
而与此同时,关中那边也传来了消息,曹操则是在建康六年十二月,成功的打进了汉中地,张鲁率众投降,而陶商的盟友李儒和董白则是再一次不知所踪。
曹操向汉中发展的战略,颇为超出陶商的意料。
按照他对曹操的了解,他应该是会寻找时机,从函谷关反击回中原的,但万万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改变方向,向西川杀了去。
但不论曹操目下是何种战术,对于陶商来说,今年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眼下已经是年关时节,无论有什么想法,他都要在建康七年去落实。
所有的亲人和重要属下都聚集在了许昌,大家等待着共度这一次佳节。
陶谦,王允,貂蝉,糜贞,吕玲绮,甄宓,袁婉,二桥,陶寂等人都从徐州来到了许昌。
陶花的病不利于走动,因此只能留在彭城过节。
至于小刘曦,如今已经六岁,虽然尚小,但却极为孝顺,他自愿的选择留在彭城侍奉母亲,床前尽孝。
除夕当晚,许昌城大摆筵席,陶商一家人包括城内的近臣们共度佳节,一片喜气洋洋之景。
女眷在内宅,而近臣们则是在外殿,可谓是好不热闹。
“父亲,岳父大人,孩儿敬你一盏酒,祝您二老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听了陶商的拜年磕,陶谦和王允俩个老头乐的心花怒放。
但凡是一个求仙问道,修炼长生的人,就没有一个不喜欢这两句词的。
这可是汇集中华两千年修仙之道的精粹而成的两句神嗑。
别说是这俩老不羞了,就是神龙教教主也扛不住。
陶谦仰头喝了一盏酒,唏嘘道:“时间过的真快,从打你出征董卓,至今日,已经十多年了……你也已经从当年不懂事的小儿郎,一晃长成了我陶氏的顶梁柱……唉,儿啊。你今年、今年多大来着?”
陶商脸上的肌肉直抽抽。
这亲爹当的,普天之下估计也挑不出第二个了。
“父亲,孩儿今年三十一了。”
陶谦恍然的点了点头:“你都三十一了?唉,好啊,好啊,而立之年能成就这样的大业,着实不俗啊,比你老子强。”
“哪里,孩儿跟父亲相比还差的远呢……毕竟你都是在神仙圈里混的人了,咱爷俩不是一个档次的。”
“哈哈哈哈!”陶谦轻轻的捋顺着须子,一边开怀大笑,一边起身给了陶商一脚。
“混账东西,老夫这么大岁数,难道还听不明白你是在糟践老夫?”
王允放下酒盏,道:“商儿。”
陶商闻言顿时一愣,接着就感觉自己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让王允这么叫唤自己,着实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王允说完了之后,自己似乎也有点不适应,随即改了口风。
“子度,如今中原和荆北也已经平定,距离这整个天下太平之日,尚有多久?”
陶商轻轻的抓了抓头发,仔细的寻了一下,接着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年。”陶商淡淡的道。
“一年?”陶谦和王允两个老头都楞了。
“一年时间,可能吗?”陶谦不确定的道。
陶商点了点头,道:“先定荆楚,再平洛阳和长安,只要这两处地方攻下来了,西川那面可传檄而定,这一点孩儿心中还是有数的。”
王允的表情显得有些激动:“子度,你此言有几分把握?”
“大概……七八分吧。”
王允感慨的点了点头,道:“那就好,那就好,若是果能如此,那可就太好了,想不到老夫还可以有幸看到天下太平之日,说什么都得在死前再回两都瞧瞧……”
陶商眉头一皱:“您什么意思?”
王允闻言一愣,接着忙摆手道:“没事,没事,老夫的意思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这太平盛况,着实是高兴……哈哈,老夫高兴啊。”
:。:
三国有君子 第八百四十八章 隐瞒的真相
晚宴结束之后,陶商随即和家人们团聚,彼此互诉衷肠。
小陶寂依偎在陶商的怀里,一个劲的向陶商咨询出门以来的各种事情,叽叽喳喳的喧嚣个不停,直到夜深沉之后,他才被陶商给哄睡着了。
哄睡了孩子之后,陶商便在后宅的厅堂内和他的夫人们闲聊家事,大家彼此互诉衷肠。
糜贞和吕玲绮的肚子都已经越来越大了,这是陶商上一回在曲阜之战后回到彭城端在停时留下的。
一发就中,而且还是两个,陶商有时候照镜子时,也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能力。
一晃经年,两个女人也接近了临盆。
本来是不想让她们也跟着一起折腾的,但糜贞和吕玲绮在商量过后,坚决还是来到了许昌城。
毕竟,这是继陶寂之后,陶商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子嗣,是陶氏一族重要的成员,按照吕玲绮的说法,孩子在临盆之际有父亲在身边,在草原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样可以更容易使孩子得到神明的祝福。
不过陶商对此可是不太满意,他略带不满的教育了一通吕玲绮和糜贞。
不过收效甚微。
两位夫人跟在陶商身边脸皮久了,也变的越来越脸皮厚,这让陶商很是无奈。
罢了,她们也是好心,而且还都有孕在身,自己还能多说什么呢?下不为例就是了。
这一晚上,大家在一起谈心,也算是其乐融融,但是有一个人似乎比平日略显沉默,而且总是走神,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貂蝉。
她的强颜欢笑之情,陶商能够清晰的感觉出来。
夜深沉之后,众女便都回房休息了,但是陶商却独独喊住了甄宓。
在糜贞和吕玲绮别有意味的目光中,甄宓留了下来。
不多时,厅堂内,就只剩下陶商和甄宓两个人,气氛一时间变的很是怪异。
甄宓低着头,用手使劲的拽住自己的裙角。
前一段时间,陶商已经派人开始向袁家和甄家纳彩问名了,迎娶二人的事情,早就已经被摆上了日程。
就这一点来说,甄宓心知肚明。
但在正式进陶家门之前,就要跟陶商圆房,这一点甄宓却还没做好准备。
但是凭心而论,陶商如果真的对他提出要求,甄宓倒也是不会拒绝,就看陶商他怎么跟自己谈这个事情了。
二人之间沉默了一阵之后,却听陶商开口道:“甄宓,我有一件事想要问你。”
“你问的……这事,是不是不太合适?”甄宓的声音如同蚊子一样。
“不合适吗?”陶商摇了摇头,道:“我这事情哪有什么合不合适,说实话,我也不是傻子,哪里会看不出这当中的变化。”
甄宓一听,心头微微有些发紧,她似乎明白了陶商在说什么。
还是这个男人考虑的周全。
突然要准备迎接两个新夫人入府,家中原本的几位妇人的心情一定会有变化,即使甄宓平日里和陶氏的夫人们相处的不错,但也不能不考虑这当中的厉害关系,特别是还有两位夫人肚子中还怀着孩子。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当着他的面表个态吧。
“这点丞相大可以放心,小女子虽年轻,却也知晓妇德,断然不会做那争风邀宠之事的……”
这话说完之后,整个厅堂中顿时陷入了一片尴尬的沉默。
一直低着头的甄宓鼓足勇气,抬起了头。
望到的,却是陶商笑眯眯的神情,还有他眼眸中闪烁的灵动光芒。
这让甄宓的俏脸变的更红了。
“小宓啊,咱们俩唠,好像不是一件事情呀。”陶商的语气难掩其笑意。
“不、不是一件事情吗?”甄宓的语气中透漏着疑惑:“那你留下我是要干什么?”
“我是想向你请教一下王允和貂蝉的事情,怎么?你以为陶某干作甚?”
这话一说完,甄宓差点没找个地缝自己钻进去。
自己适才是在瞎捉摸什么呢?
一个未出嫁的女子,居然主动往那方面想……这下子这人可丢大了!
不过这姓陶的也当真是可恨至极,你夫人和你岳丈的事情,你问谁不好,为什么偏偏要问我?
我又不是你丈母娘!
甄宓板起脸,很是不满的看着陶商,道:“夫人和王道长的事情,为何要问小女子?”
陶商很认真的说道:“我感觉貂蝉和王允似乎有什么事情在瞒我,这当中的端倪,旁人应是看不出来,但你自幼经商,在河北多有历练,又极为聪慧,平日里观察入微,在彭城的日子,和陶府中人相处的犹如一家人一样,我觉得只有你能够看出一些旁人看不出的痕迹。”
这高帽一顶接着一顶的,自然是将甄宓说的有点发飘。
她似乎是忘记了适才的尴尬,点着白皙光滑的下颚,在厅堂中来回的踱着步子,一边走一边细细的思考。
陶商也不打扰她,只是任凭她在那里细细沉思。
少时,却见甄宓对他道:“我感觉,夫人好像还真有事情瞒着我们。”
“什么事情?”
甄宓无奈一笑:“夫人连你都瞒着,又如何能告诉我?不过她最近在彭城,似乎经常去找一个人。”
“谁?”
“张机。”
“张机?”陶商顿时愣住了,一股不太妙的预感升上了他的心头。
他的手微微一晃,手中的酒盏因为激动而掉落在了桌案下。
甄宓见状一惊,她从桌案下捡起来那个酒盏,走到陶商的身边。
看着陶商略带苦涩的表情,甄宓不在犹豫的,紧紧的握住了陶商略微颤抖的手。
……
数日之后,陶商手持着张机写给他的书信来到了王允的面前。
“为什么不告诉我?”陶商的面孔有些扭曲,因为他的心情激动。
王允倒是很平静,他少有的没有和陶商斗嘴,而是反问他:“告诉你什么?”
“你有病!”
“你才有病!”王允急了,怒叱他道。
陶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道:“你不要胡搅蛮缠,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事?为什么瞒着我?”
“告诉你老夫身体不佳,寿元将尽?”王允一反平日里暴躁易怒的状态,道:“人谁无死?这大汉朝的天下,每一天都在死人,又有什么大不了的,非要告诉你?”
陶商的眼眸中,泪水开始逐渐的模糊了视线。
十多年前,跟王允和皇甫嵩初识的一幕不自觉的浮上了自己的脑海,从在汴水认识他,再到分朝臣,然后是同往并州,智斗河内郡的士族,再到回徐州,他修道……一桩桩一件件仿佛就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
王允见陶商的样子,平静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怒容:“给老夫憋回去!别让老夫看到你这幅样子!都不够老夫腻歪的!”
陶商抬手,轻轻的拭掉了眼上的薄雾,哼道:“你当我愿意为你哭吗?”
王允抬起头,和陶商直直的对视,陶商也是不服输的看着他。
突然之间,王允乐了。
“没有错,这才是你,从老夫第一天认识你开始,你就是这个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的官在升,地盘在变大,但是你始终是你,到今日还是没有变,别让老夫失望,老夫不想看到你变成……变成袁本初,袁公路的那副样子。”
陶商沉默了一会,道:“我一定会牢记岳丈的话。”
“嘿嘿,十四年了,好像你都没怎么叫过我岳丈……老夫命不久矣,不过好歹有张机配的药,他说若是调养的好,差不多还有一年的活头……哈哈,一年够了,足矣。”
三国有君子 第八百四十九章 荆 南
王允的乐观和豁达深深的震撼着陶商。
曾几何时,这个昔日曾顽固不化,死要面子的老人,似乎已经变了。
而他在陶商的心中的分量,也远比陶兄想象的要厚重的多。
王允在他心中已经有了很重的比重,沉甸甸的。
当得知眼前的这位老人的生命已经无多的时候,陶商的胸口就像是被塞进了一个巨大石块,堵的他喘不上来气,压的他的心情亦是不堪重负。
“这么多年的仙,也是白修了……这一次你怕是不能拿仙剑突突我了。”陶商一边苦笑,一边低声道。
王允不以为意,他淡淡道:“唉,你当老夫是真的蠢?所谓的修仙之道,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修心而已,这天底下又哪有一个人会真的修炼成仙?不过都是水中月,雾中花而已。”
他是诧异的看着王允,浑然想不到这话居然能是他说出来的。
这跟他平时的表现截然不同啊?
依照陶商的想法,王允和他爹陶谦,修仙早就练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哪能是说放下,就放下的?
王允站起身,淡淡道:“说白了,我跟你父亲,这些年修道,清心寡欲乃是其一,装疯卖傻乃是其二……当然最辛苦的人,还是你父亲,他装成一副沉迷仙道的样子,也不过是为了让你能够安心,让你能够放手去做想做的事,这点……你明白吗?”
陶商的心中一紧,他沉默了半晌,突然正了正衣襟,然后向着王允长长的作了一揖。
“岳丈,这么多年来,天下人皆知晓皇甫义真乃是陶某的恩师,可是又有谁知道,真正引导我走上正路的人,乃是岳丈您……”
王允哼了一哼,陶商到底走没走上正路,他可不敢说。
“与皇甫老师一样,您也是我的恩师,师恩如山,今日,请老师受学生一拜。”
王允赶紧摆了摆手,道:“算了吧,可别的……就你这学生,老夫了要不起,若是真收了你当学生,老夫将来就是死了,只怕棺材板早晚也得让你气的飞起来……老夫可不想遗臭万年。”
陶商听的眼皮子直跳。
这老家伙到了这种时刻,嘴上还不饶人。
这要不是看他阳寿将近,非得给他……
唉,算了。
陶商定了定神,恍然明白了。
王允这是故意在气自己,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让后辈太过伤感。
毕竟,他曾经是大汉的司徒,三公之一!
即使是行将末路,他也要保存他自己的风骨。
这是他志气的体现。
既然如此,那自己也要尽力在王允去世前,想办法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两都……长安和雒阳。
……
说实话,陶商在宴席上跟王允说一年之内平定天下的话,多少有些吹牛皮的嫌疑,天下大势瞬息万变,哪里是陶商能够轻易掌控的了的?
不过既然知道了王允目下的身体情况,那即使做不到,他也要尽力去做,能不让老人留下遗憾,就不要让他留下遗憾。
人一辈子有幸相遇,是缘分。
正月过后,陶商召开军事会议,让诸将和谋主们,就下一步的计划,提供建议。
由于已经打下了江夏郡,所以以诸葛亮和陶应等人为首的这些金陵军骨干,也都赶到了许昌城。
这一次的许昌军议,是陶商地盘扩大之后,难得的一次较为齐全的精英汇聚。
众人济济一堂,针对今年的军政大事畅所欲言。
首先是田丰站出来,道:“如今江夏郡以得,荆州东面的门户也已经打开,眼下针对北方,敌军的重镇是江陵城,只要能拿下江陵城,刘备在荆州便再无屏障,届时凭我几十万大军脚踩马踏,也可将整个荆南踏为平地。”
陶商点了点头,道:“那依照元皓公的意思,是……?”
田丰随即拱手道:“依照在下的意思,只是等开春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往依旧在北面向江陵施压,另一路则由江夏,向东进发,取长沙、零陵诸地,两路夹击,当可取胜。”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田丰的战法比较稳妥,中规中矩。
陶商却陷入了沉思。
“长沙,零陵,桂阳等地,虽然都可以从江夏郡进兵,但都是偏僻之郡,兵马亦不多,且从江夏向四郡进兵,地势不佳,崇山峻岭较多,辗转运输不便,补给只怕是一个问题。”
郭嘉苦笑道:“话虽如此,但却也没有办法了,毕竟江陵实在是太坚固,若是不打下江陵,从东面绕取四郡,对于我军来说,补给战线确实太长了,远没有江陵南下的水陆和旱路来的顺畅。”
陶商长叹口气,道:“如果真是这么打的话,这场仗时间可就是长了,这江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打下来,万一关中那面有些动作,那咱们的行动便都是前功尽弃了。”
众人闻言都沉默了。
是啊,若是身后没有别的势力,就这么一点一点碾压,倒是也可以,可一旦关中那面有动作,该怎么办?
毕竟曹操和关中诸侯手中,加起来的兵马不下十余万。
特别是关中诸侯,麾下士兵皆长枪烈马,除非是金陵城的主力军,不然只靠地方军队,着实是很难对付的。
郭嘉和诸葛亮,鲁肃,陈登等人,也不由有些无奈。
就在这个时候,陶应站起身,道:“大哥,从东面进军,若是走江夏水路从扬州向前线调配军资,战线怕是太长……但我们若是能在荆南找到后援,通过他们从荆南给我军补给,或许就不用那么发愁了。”
陶商一时间有点没太听明白陶应的意思。
“二弟的意思,是先打下一片根据,用以为驻脚点?”
司马懿摇头道:“骠骑将军,此法只怕是不行,据说刘备在荆州掌兵之后,便在油江口立营,改名公安,统一调度武陵、零陵、桂阳、长沙的军资物资,目下刘备重兵皆屯扎于江陵,四郡之地的补给只怕早就被刘备抽空了,一时半刻怕从四郡怕是找不出什么像样的军资,除非……”
说到这,司马懿不说话了。
但陶商却明白他的意思。
他是想说除非“夺下城池之后,劫掠百姓的物资用以充军。”
这是古代战争的部队,经常使用的一种做法。
但陶商不做。
陶应摇了摇头,道:“大哥,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荆州南部有很多和扬州南部一样的蛮族,他们不受地方郡县管辖,自立成营,若是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打通荆南,或许就会容易很多。”
三国有君子 第八百五十章 武陵蛮夷
陶应的话,似乎勾起了陶商的一些回忆。
陶应这个人,在别的方面能力或许不行,但在跟蛮夷等族打交道这方面,似乎有着极强的天分。
当年陶商平定豫章郡之后,便命陶应为抚夷中郎将,负责跟百越诸族建立友好关系。
或许是思想单纯的缘故,陶应在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在他与吕岱,严虎,刘繇等人的通力合作下,南方的百越诸族这么多年来,几乎就没给陶商找过什么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