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需来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浪子边城
李文校终于变了脸色,这也让徐有贞起了兴趣,这些可都是吏部尚书王直大人派人送来的,其真实性自不用说。面对铁证李文校还敢否认,徐有贞大显身手的时候终于到了。
“怎么?你不承认吗?那好,我们就一件件事情来问,来人呀,准备刑具!”徐有贞怒喝的声音响彻在整个刑堂之上。
虽然说刑不上大夫,可眼看着李文校就是要嗝屁之人了,徐有贞哪里还会客气,他还等着靠这桩案子在刑部站稳脚跟呢。
......
正通往杨家庄的道路上,车队被安全局的人追上,随后虎芒把王直尚书出手,弄来了大笔李文校违法乱纪证据的事情告诉了在马车中的杨晨东。
“少爷,王尚书出手了,刑部也将王思放了出来,此时他正向王府而去。”虎芒的声音清晰的传出,入了正座在马车中闭目养神的杨晨东之耳。
“我知道了。”杨晨东很是简单的回答着。即然王直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已经出手了,那凭着人家的能量,弄到的那些证据足以盯死李文校才对,他便不用去操心什么了。
之前的杨晨东就知道安全局那里得到的资料有限,怕是无法将李文校一棍了打死。但他还是这样做了,就是因为他相信王直知道了自己的所为后一定会有所行动。如果连一点目光都看不到,那也无法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即然王直出手,李文校便是必死无疑。这件事情暂时也可以扔到一旁,有些事情还要等其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理会,想来那样就可带来更大的收获吧。“虎芒,以本少爷的名义快速通知高熊团长,让他可以行动了。”
“明白了,少爷。”虎芒答应一声之后即骑马而去。留下了杨晨东独自座于马车之内自言自语着,“即然有些人的面目你们无法看清,那我便给你们上一课就是。”
......
李文校经历了非人的待遇之后,也享受了不少原本他就很熟悉的那些刑具,终于还是吐了口,对于状纸上所写的许多事情供认不讳。
当徐有贞拿着李文校亲手按押下的供状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虽然这一夜他没有怎么睡觉,但能有这样的结果,看似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然,更让徐有贞激动的是,一夜的折磨下,李文校的心理防线彻底的崩溃,当真是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最终还攀咬了不少的人,其中就有他给刑部尚书俞士悦送银子的事情。前后加起来竟然有两万两之多。
按着大明律法,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要被治罪的,而这两万两之数可想而知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了。
这就等于是一个大zhà dàn,徐有贞虽然有些激动,但不至于昏了头脑,思来想去,他并没有直接以官文的形势上报,而是把事情偷偷的告诉了金英。同时也着人告诉了安全局的密探,让他们转告忠胆公,他的所作所为。
杨晨东是在第二天午时,得知了徐有贞那里的收获,以及他的选择。
书房之中,虎芒传达完了徐有贞的举动之后,便试着进言道:“少爷,徐大人为何不将事情上报给朝廷呢?他这样做之前为何没有请示,是不是需要警告他一下?”
虎芒所说的警告,自然是指要好好的敲打一下徐有贞。此人正是借助着少爷的帮助,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这个位置。而现在有了一点的权势和功劳就敢做事情先斩后奏了,此风不可涨。
“他做的对。”面对着虎芒的进言,杨晨东笑着摇了摇头。“徐大人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告诉金英这是对的。如果耽误下去的话反而不好。行了,这件事情就由他去做吧。”
之所以杨晨东如此的相信徐有贞,且没有一丝的责怪之意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存于其中。
徐有贞历史中可是权臣之一,虽然名声不好,但政·治手腕和目光是无需质疑的,他即然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用意。在说了,杨晨东也可以看出来,徐有贞刚入到刑部,如果现在就把俞士悦搞下去的话,凭他的资历未必就能任尚书一职了。如果达不到这个目地的话,那将事情捅出去又有什么好处呢?
与其一刀下去不能将人杀死,那不如在等一等,将刀高悬,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况且,此事一出,应该头疼的是俞士悦以及他身后之人才是,自己只需静观其变,正好看看对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杨晨东理解了徐有贞的做法。在皇宫之中,金英接见了徐有贞之后,对他的行为和做法更是大加赞赏。
“好,很好,徐大人,你做的不错。这样吧,事情我会汇报给皇上知晓的,具体要怎么做,你回去听信就是。”手中拿着李文校写有的供状,金英虽然心中生气,但对徐有贞有事先报自己的做法还是非常高兴的。
“下官告退。”徐有贞也知道,现在的金英怕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吧,当下不在停留,甚至是放弃了眼下两人独处拍马屁的机会,走的那是一个绝决。
徐有贞这边一走,金英思虑了一下之后就直奔朱祁钰办公大殿而去。
朱祁钰还是一个衬职的皇帝,至少很勤奋。平时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处理政事。当看到金英一脸严肃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本能的就感觉到事情不妙,当下问道:“金爱卿,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成?”
“是的,皇上,刚才刑部左侍郎徐大人来过了,给了臣这些。”说着话,金英恭敬的将刚刚所得的供状送到了朱祁钰的面前,然后还在一旁解释道:“这都是李文校供认的,如果一切属实的话,怕是俞士悦大人就无法在胜任刑部尚书一职了。”
“这么严重吗?”正翻看着供状的朱祁钰听闻之后,瞳孔瞬间变大了许多。
“是的,就是这么严重。正是因此,徐有贞这才没有在朝堂之上公然而言,而是私下找到了臣,将事情告知。皇上,您看...”金英点了点头,十分认真的说着。
“俞士悦现在不能动。”朱祁钰果断的摇了摇头,神色十分的坚定。
这一幕与金英所想的基本相同。俞士悦能继续的任职于刑部尚书,原本就是得到了朱祁钰的信任。如今朝局虽然看似是稳定了许多,但外在的威胁并没有完全的消除。而在此之前,想要人心大定那基本上不可能的。如此怎么任有官员,任用什么样的官员就是显示代宗皇帝智慧的时候了。
俞士悦在众多大臣之中,属于绝对支持朱祁钰阵营的人。而如果这样的人都要被拿下的话,可想而知其它人的心是一定会有浮动的。更不要说,还是在杨晨东刚刚与其发生了冲突不久之后,在拿下此人,那只能助涨了忠胆公的声威。从此之后,怕是少有人敢于去忤逆杨晨东了,真是这样的话,对于皇上的权威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正在聚拢皇权,还准备大展拳脚的朱祁钰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是,不能动。”金英连忙在一旁重复的说着。
“徐有贞能把事情压住多长时间?”朱祁钰虽然不想动俞士悦,但却也清楚,即然事情发生了,且还被杨晨东和王直两位重臣都盯上了,想要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做为皇帝,虽然有很多的特权,但做事情也要讲一个基本的公平,如果太偏袒于哪一方的话,不仅不会服众,还会惹来麻烦。
“这个,不好说。除非有其它大的事件出现,不然的话,怕是现在有不少人都在盯着这件案子呢。”金英一脸为难的表情。他也知道现在动俞士悦时机是不对的,但杨晨东也好,还在后来提供证据的王直也罢,哪一个是好相与的呢?
金英的回答让朱祁钰看到了一丝的曙光,“很好,那就弄出其它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便是。忠胆公昨天不是打了日本的使臣们,为了这件事情,还有御史写了弹劾奏章,但都被朕给压了下来。那现在就联系更多的御史,让他们弹劾忠胆公,将大家的注意力转移过来。还有你私自通知一下俞士悦,他会知道怎么把事情押下去的。”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七十七章 又见弹劾(上)
带着军需来大明第二百七十七章又见弹劾以俞士悦是刑部尚书的身份,即然李文校的案子是由刑部办理的,那如何将影响降到最低,将自己摘出来,想必不用旁人去说,他也应该怎么要怎么做的。而只要李文校反了口,拒不承认之前所说的有关俞士悦那些话,想必事情便可大事化小了,至少这位刑部尚书还是可以保的住。
“皇上英明。”原本还没有想到什么更好办法的金英,一听到朱祁钰的这个建议,立马就是眼前一亮。
之前朱祁钰不想动杨晨东,是因为想看看日本使者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之后在做决定。可是现在,即然出了俞士悦的事情,那一切的计划都要被打断了,把此事用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也是一招可行之棋。
“很好,金爱卿去就办吧,你可以多联系一些人,就说是朕的意思。”朱祁钰用手揉了揉额头,一脸头疼的样子说着。
借大臣对付大臣,这是皇权通用的招术之一。毕竟高位之上原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上位,不仅需要你有能力,有智慧,还要机会好,有位置才行。这也是为何其它的臣子愿意对同僚下手的根本原因。只有别人下去了,你才有上位的机会不是?
只是朱祁钰并不知道,用御史言官去动杨晨东为时过早了一点,反倒还等于帮了对方一个大忙。
金英得了朱祁钰的许可之后,当下兴冲冲的离开了,很快就找到了户部尚书金濂、兵部尚书仪铭、工部尚书石璞以及武清侯石亨等人。大家得知了皇上的意思之后,便各自动用了自己的能量开始让听于他们话的官员写了弹劾奏章。
这其中最繁忙的莫过于右都御史陈镒了。
左都御史之位空闲之下,陈镒自然就成了都御史的一把手,管理着御史们上奏弹劾的具体事宜。
而就是这一下午,突然有七成以上的御史都上了奏章,所说的都是一件事情,那便是忠胆公破坏日本使团驻地,拆其院门,鞭打使者的事情。
御史们众口一词,皆认为大明乃是泱泱大国,应该有着宽阔无比的胸怀和气度才是。这样用武力压制它国使者的事情实在是不可取,丢了大明的脸面,应当给予严惩才是。
这么多的御史同时参与,消息早就不径而走,很快就传入到了各大臣的耳中。
胡府之中,胡长宁做为杨晨东的岳丈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去了父亲的书房,在这里见到了礼部尚书胡濙。
对于儿子冒然的进入,胡濙自然知其意思,“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的冒失,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遇大事而后定吗?”
“是的,父亲。儿子错了,只是这么多人弹劾晨东,我是真担心会出事情呀。”胡长宁先是认错,接着便一口气的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要说女儿嫁给了杨晨东,他是即满意又忐忑。
满意的是,年轻中人像是杨晨东这样的俊杰实在是没有,女儿能嫁其做正室,的确是天大的福份。不灭王座
但同时,正是因为杨晨东太过年轻了一些,立下的功劳也太大了一些,反倒让这个岳丈一直跟在身边担心着。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为何女婿就不知道收敛一些呢?有钱有权之下老实的呆在杨家庄中不好吗?为何要出来搞风搞雨,什么事情都要插上一脚呢?现在倒好,胆大到连外国的使臣都敢打,也不怪那些御史会联名弹劾了。
“会出什么事情?你以为你那女婿是你呢?遇事不动脑子,没有静气不成?”胡濙不闲不淡的说着。
身上尚书之位,又为官多年,几朝员老的他早就见惯了大风大浪,对于眼前之事更是一眼看透。
为何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早朝的时候未见有人说些什么,偏生的要过了一天才会有动静呢?如果说这其中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打死他都不相信。
思虑其中之事,又逢有消息传出说是徐有贞审问李文校出了结果,胡濙就想通了一切。这分明是转移之法,而目标也只能落在了杨晨东的身上罢了。
即然是转移之法,便没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即是如此的话,还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无非就是事情闹大的时候,杨晨东站出来道个歉便算是了事了。
当然,要说担心也并非是没有,那便是这个孙女婿杨晨东少年得志,是不是能够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才是让他关心之事。
“好了,这一次晨东不过是被波及了而已。你若是担心的话就去一趟杨家庄,告诉他,就说是老夫说的,该低头时就低头,算不得什么的,更少不了一块肉。”胡濙想着还是需要提醒一下杨晨东,这便把差事放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哦,知道了,父亲。”胡长宁虽然没有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即然这样说了,想必不会有什么大事的,这便答应了一声之后,备马直奔杨家庄而去。
吏部尚书的王直书房之中,座在那里的他是一声长叹。
凭着他的关系,有关李文校承认了一切,且还咬出了上官俞士悦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接着便听到御史联名弹劾杨晨东的事实。对此,他犯了选择艰难症。
这一次事情明明就是因为自己的孙儿王思而起。按说他应该站在杨晨东这一面的才是,面对着众御史的弹劾,他只需要有明日早朝的时候将李文校的事情捅出来,相信大家的视线很快就会得到转移,如此一来,忠胆公应该无事了。但他就要面对着皇上的不满,甚至俞士悦一系的针对。
一旦惹得皇上的不满,以后他做起事情来只会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那都是极有可能的。
反之,如果为了自己的地位他什么也不做的话,杨晨东就会麻烦不小。至少公开道歉是必须之事,然后就要面临着代宗皇帝的惩罚,至于会到哪一步,他也无法猜到。
一个是为了自己而什么都不做,一个是为了还情而将自己陷入到危险之中。匹夫的逆袭
到底应该如何做法,这一刻的王直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王直为官多年,明哲保身的道理自然是懂得的。但知恩图报也不是不知,最终他还是下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那就是与他交好的御史都尽打了招呼,让他们静观其变,不要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来。但同时也没有将自己拿出证据盯死李文校,李文校又攀咬了俞士悦的事情讲出来。
总之就是一句话,他两不相帮,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来的意思。
两不相帮,实际上就等于是帮助了杨晨东。毕竟相对于皇权还有四大尚书而言,王直能够保持中立就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
当杨晨东得知了王直的表现之后,在自己的卧室之中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继续保持下去的话,他有信心,终有一天,这位吏部尚书会为自己所用。而至于说御史们的弹劾,杨晨东何时又曾将他们放在眼中了,况且用不了多久,他就会用实际行动打这些人一个狠狠的巴掌。
御史台左副都御史董春华,正三品的官职。
眼看着御史台没有了左都御史的情况之下,他想更上一步的心思十分的强烈。且他资历够了,现在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拿出了不少的家当换成杨家银行的银票送给了金英大太监,铺好了路的他等的不过就是一个机会罢了。而现在,机会出现了,如此大范围内的弹劾一位国公,且还是皇上授意,四部尚书以及军方的都督石亨也参与了其中,若是表现好的话,更上一层楼那是指日可待的。
正逢右都御史陈镒对此事似乎是并不积极,看到机会的董春华主动站了出来,整合了那有御史的奏章,成为了这一次事件中明面上跳的最欢,积极性最高之人。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皇宫议事大殿之中,以董春华为首的一众约三十多名御史同时站出,声言着忠胆公杨晨东胆大包天,殴打日本国使者,破坏大明形像的种种罪行。
几十人一个接着一个的说出类似的罪行,当真有一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言词之激烈,语言之犀利,大有一种杨晨东就是最大的祸害,如果不除之的话,怕是整个大明从此难安之感。
代宗朱祁钰高座于皇位之上,神色看似平淡,但心中确是极为高兴。官心可用呀,就算是杨晨东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当风向微微一变的时候,那种风雨欲来之感依然可以轻意的击倒任何一位臣子。
一直以来,朱祁钰嘴上不说,但心中都在忌惮这位功高近乎震主的臣子。这种感觉曾让他茶不思,饭不想,也使得他连群臣之心都无法把握,并不确定如果真的针对起来的话,会有多少的臣子站在自己这一边,如果当真他成为了孤家寡人的话,那这个皇帝怕也是离下台不远了。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七十八章 又见弹劾(下)
可是今天看来,结果比自己想像要好很多,竟然有这么多的臣子反对杨晨东,如此来看的话,一旦时机合适,铲除此人应该不会引来太多的反对和朝局不稳才是。
朱祁钰的注视下,在带着一丝鼓励的目光中,御史台的御史们尽力的表演着。尤其是左副都御史董春华,更是极尽卖力的表演着。由他的口中,忠胆公似乎成为了一颗毒瘤,成为了邪恶的化身。如果不把此人治罪的话,怕是整个大明在也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了一般。
奏章之中不仅把杨晨东贬的一无是处,更是强调了明朝与日本国的友好关系,而任何在两国邦交中起到不好作用的臣子都应该治重罪。且为了表达大明以示友好之意,应该把下狱的前日本使者青木由贵给放出来等等。
对于董春华的提议,很快得到了更多官员的支持。要说这一阵子木村吉田还真没少花银子,而这些站出来说话的,大多都是之前收了其好处的,这一会自然是要尽全力的表现着。
朝会局势上的一面倒,将忠胆公杨晨东说成了一粒老鼠屎,似乎是因为他的出现,让大明蒙羞了一般。此刻,大多数人似乎都选择性的遗忘了当初瓦剌大军逼城的时候,是谁挺身而出退敌的事情。
胡濙没有说话,王直没有说话,只是在这样狂风骤起的朝局之中,同位尚书的沉默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相反一些人还认为他们是害怕了,是要明哲保身了,接下来更是变本加厉的控诉着,甚至还有人提出让忠胆公公开道歉,并且轰回封地的说法。
公开道歉,便是杨晨东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如此一来的话,多日积攒下来的威望与人气将会受到重大的打击,甚至对于杨家银行的信誉也会极大的影响。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一年多来的努力便近乎于彻底的在这一刻葬送。如此可见,提出这个建议之人心之歹毒。
轰回福建建宁府封地,便等于是将杨晨东从权力中心给踢了出去,倘若真是如此的话,便将再难有翻身之地,或许以后他一生都只能做一个闲散的国公爷了,将再难染指大明的具体事物和未来走向。
两道建议,有如两把利剑一般,直指向杨晨东的两肋。倘若全数通过的话,后果是可以想像的。
“皇上,请三思。忠胆公毕竟救过英宗,如果现在让他离开的话,便是将其向外推,引发的后果将不堪想像。”耳听得让自己的孙女婿离开京师,一直沉默不语的胡濙眼现吃惊之色,终于再也抑制不住的一步站出。
为了自己这个孙女婿,甚至他还当堂提出了英宗朱祁镇的名头来,这本身就是有些大不敬了。只是他毕竟是几朝老臣,又是英宗时就启用的重臣,说出这些倒也合理。
“不错,皇上请三思。”吏部尚书王直吃惊之余也站出来附议而言着。今天认错明天还可以通过其它的事情将面子找回来,可是一旦离开了这里,便是很难在会翻身,当真就可能会一蹶不振了。
高座于龙椅之上的朱祁钰,在听到下面大臣的建议时,的确有些心动,想着如果杨晨东真的可以离开京师的话,那留下的这些产业他将有机会慢慢变为己用,甚至还可以与雇佣军达成通商的目地。尤记得当初金英代表着他去与雇佣军团长冷锋相谈商业合作时,对方就说过,只要忠胆公在京师一天,这个权益就不会转让之事。
可如果让他走了呢?是不是自己的机会就来了。想到如果可以取代杨晨东的话,那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军事上很可能自己都会更上一层楼的,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但这份心动,随着胡濙和王直站了出来,即宣告灰飞烟灭。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再不是集权于皇帝一人身上的大明,而是多了一个南明,皇兄朱祁镇就座镇于南京。如果自己赶轰走杨晨东的话,那无疑就等于是将他赶向皇兄的怀抱。一旦得了此人,谁知道这位皇兄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呢?
心中一震的同时,朱祁钰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下,是不敢放杨晨东离开的。当下就果断的做出了决定,“好了,忠胆公虽然有错,但错不致走。这样吧,董爱卿去一趟杨家庄,让其公开道歉,以平息日本使者的怒火即是。还有,为了表明我大明与邻邦交好的诚意,之前犯了重错的日本使者青木由贵亦可以放出来了,只是要提醒他以后行为要检点一下,这里是大明,不可在乱行杀戮之事。”
皇上终还是没有要轰走杨晨东的意思,选择了各退一步。让一些臣子心中难免有会失望,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可以逼得杨晨东公开道歉了,有了这个开头,以后便可以徐徐图之,破开其堡垒也非再是什么易事。
“皇上圣明。”众臣似乎都想到了这一点,当下直直称赞着朱祁钰的英明。随事在退朝的时候,刑部左副都御史董春华即大张旗鼓动的直向杨家庄而去。
满面有红光,董春华此时可谓是心情激动,兴奋不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