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需来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浪子边城
这么多的臣子,便是在御史台上还有上官陈镒的存在。但最终事情还是交到了自己的手中,这岂不是已经说明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即将的重用吗?想到终于看到迈入二品官员的阶梯时,光宗耀祖就在眼前了,他的嘴角忍不住是一笑再笑。
“董大人留步。”即在董春华刚出了皇宫,要走到大街之时,身后传来了喊声。待他一回头,脸便现出了受宠若惊的表情,“原来是仪大人、俞大人、金大人和石大人。”
由不得董春华不露出这样的表情,突然四位尚书齐至,且为的还是他一人,这样的场面如何会不让人去激动呢?
官·场上,等级制度向来十分的严格。什么样的官员可以走到一起,什么样的官位可以在一起谈笑风声,那可都是极有讲究的。比如说一个二品官是绝对不会屑于和一个等级不如他的人公然在一起谈笑的,那样只会有失身份。
可是现在,四位正二品的大员,尤其在内阁已经消亡的前提之下,这四人的身份比之以往只会更高。他们齐齐出面,怎么不让只有三品官阶的董春华兴奋呢。
四部尚书齐齐走到了董春华的面前,先是用着赞赏的目光看向此人,那目光中透露的分明是用不了多久,大家都将平起平做的事实。正因为他们看出了这件事情中此人出的力,以及可能得到的奖赏,这才屈尊来此。
四位尚书中,最先开口的便是兵部尚书仪铭。或许是因为杨晨东的出现,抢了太多兵部的风头,他也是对忠胆公最为恨之入骨的人吧。“董大人,这可是准备去杨家庄宣旨吗?”
董春华躬身一礼道:“回仪尚书的话,正是如此。”
“哦,但不知道董大人准备如何去做呢?”仪铭一幅他早就猜中的表情问着。
“当然是宣读皇上的旨意了。”董春华一幅你们这是明知顾问的表情。可在说完这句话后,发现仪铭四人皆是脸色严肃,突然间就想到了什么,“怎么?四位尚书大人认为忠胆公胆敢抗旨不成?”
话一说出去,想到杨晨东年轻有为,以及以往的种种行为,顿时神色间就有了慌乱之色。别人是不敢抗旨的,但这位立下了大功的忠胆公还真不好话。
“这个倒是未必。”仪铭轻轻摇了摇头。虽然说杨晨东胆大妄为,可是说到底,他还是大明的臣子,像是抗旨这样大为韪的事情,未必就真的敢做出来。当然,如果他真的敢如此做的话,那便是主动的授人以柄,如此便有着千招万法来收拾他了。
眼见仪铭给否决了,董春华心中一松的同时,又是忍不住的问着,“即是不敢抗旨,还有何可虑?值得四位尚书大人来提醒下官呢?”
“呵呵,我们是前来提醒的。不知道董大人是否想过,即然要让忠胆公认错,当然是动静越大越好了,可是朝会刚刚结束,想必风声还没有传出去吧,这么早的就让他去认错,岂不是便宜了有些人吗?”户部尚书金濂脸挂着微笑,一幅与董春华非常熟络的样子。
“扩大影响!”能成为左都副御史之人本人自然是聪明无比,经这一提醒,很快就想到了什么,随后眼露惊奇之色。自己只是想到了要给杨晨东一个难堪,正好也去好好的耀武扬威一番。但却是忘记,即便是让对方认错也同样是可以做文章的,这个错要怎么认?要认到什么样的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可以人为的去操控的。
想到这一点,董春华不由感叹着四位尚书的老练,脸上也表示出了一幅虚心求教的样子说道:“下官愚钝,还请四位尚书大人赐教。”
眼见董春华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仪铭四人哈哈笑了笑,随后便道:“董大人即都这般说了,我们若是不给出一点建议的话,岂不是说不过去了吗?这样,滋事体大,不如我们找一个安排的地方,好好谋划一番如何?”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很快,五人一起带着府中下人们说说笑笑的离开了皇城,直向附近的一家酒楼而去。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七十九章 似是危机
杨家书院。
杨晨东刚刚以老师的身份教授了大家一堂物理课。
这一堂课,杨晨东生动的举例说明了物理的重要性,并就一些以前大家想不明白事情做出了一些解释,重的讲解了什么叫做地心引力的课题。
这一堂课,可谓是让大家开了眼戒。从杨晨东的讲解之,大家也终于明白,不仅人做事是有规律可寻的,便是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只是以前他们并不善于现罢了。
在几十名学生充满着崇拜的目光,杨晨东走出了教室。在外面,虎芒早就一脸焦急的等待着了。
先是接过了递来的手巾,将粉笔沫一一擦去,杨晨东这才不急不缓的问着,“怎么了?可是朝堂上之上有了什么结论?还是传旨的太监来了我杨家庄?”
仅是这些话,就可以看出杨晨东已经对事情的展有了一定的预判,且还相当的准确。
“回少爷的话,结论已经有了,御史们有七成以上的都参与了弹劾少爷的举动。整个朝堂之,除了胡尚书和王尚书等有限的几位之外,其它人都出言指责着少爷的不是。最终代宗下旨,让少爷公开道歉,以获得日本使者的原谅”
虎芒一脸小心的把刚刚获得不久的消息告诉了杨晨东,说完之后,还紧张的看向着少爷,做好了对方火的准备。
让虎芒失望的是,杨晨东并没有多么激动的样子。相反神色淡然无,好似一切的结果他早就想到了一般。仅仅是在听着虎芒复述了一切之后叹了口气,“哎,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宽容吗?”
杨晨东所说的宽容,自然不是指代宗皇帝和朝臣们对自己的态度?
想他虽然做的事情不是很多,但哪一件事情不是惊天动地呢?
献上土豆,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让因为粮食不够而饿死人的事情很少会在生;救下了英宗,保住了大明的脸面;守住了京师,打败了瓦剌,维护了京师甚至整个大明的安定,使其有时间继续的展下去。
可当这一切都结束之后,换来的是什么?
妒忌、不满、愤恨一骨脑的全都冒了出来,这又岂是对一位大功臣应有的宽容呢?
对自己人是能踩就踩,反之对外人却又表现出来宽容与博大的一面。日本使者木村吉田仅仅只是说了一句,如果两国关系恶化的话,日本国将会由海上犯边而已。就是这轻飘飘的一句话,还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呢?大明就要让自己的这位大功臣去认错?
这将是多么令人寒心的一种表现?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让百姓对大明失去信心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引来大事生时,没有人在敢于站出来为大明而战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
这一刻杨晨东的心有如翻江倒海一般的难受,了解后世历史的他,深知汉人之强大的时候总是愿意展现着博大胸襟的一面,但往往一到脆弱期的时候就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时候了。
这种代价有的让朝代更换;有的让百姓流离失所;还有的让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还有的让许多华隗宝落于它乡,永远的在无法回到祖国的怀抱。而这一切的开就组成了历史,也是一本血泪史。
人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正是因为对这些东西了解的太多了,杨晨东才决定要改变一切,世界大同的思想方才占据了极为主要的地位。
了解了历史,才知道什么样的民族是不能宽容的,宽恕的。其的日本便是最典型的一个。
这个地盘不大,地势不好的弱小民族,起源于秦末,甚至可以说与汉人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这也使得在很多习惯上,甚至是字上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地。
但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让他们从生下的那个时候起就有了一种紧迫感,紧张感。正是这样的压力让他们可以挥出高于自己数倍的能量来。
而也是这个汉族旁枝。每当汉民虚弱的时候,他们就会兴兵而来,占尽便宜而走;反之当汉民强大的时候,它又会摇尾乞怜,展现着自己弱小可怜的一面。
这翻来覆去,百试不爽的手段,偏偏就是能够让汉主一次次的容忍,以至于一直在养虎为患,最终导致后悔不迭的局面出现。
正是因为了解的太多了,杨晨东早就生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来。面对一个随时可能会翻脸,随时可能会反咬你一口的汉族分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靠宽宏去容忍,也不是靠胸襟去感化,而是应该取而代之,直到达到同化,达到吞噬其明的结果方才是一了百了。
换一句话说,对日本国,所谓的宽容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反之应该直接吞掉,然后从内心去改化他们,直到让他们正视自己的血脉,出身,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汉人的一员。唯有如此,才算是彻底的解决。
当然,想法谁都可以有,更为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才是最为重要的。偏偏拥有大仓的杨晨东目前就已经初步的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凭着大仓先进武器,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皇族实力能够挡的住先进于他们数百年的科技。
即然在硬件上条件先被满足了,接下来就是创造机会和果断出手了。
“用八百里加急通知高雄团长,迅速就位,并按原计划执行。”心有了决定的杨晨东,果断的下达了决定。尔后这才看向着京师的方向说道:“一味的容忍并非是最好的手段,对付有些人,原本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善念啊!只是可惜,无知的你们无法了解到这些。即然是这样,那就由我来给你们上一课好了!”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是很多朝代都有的陋习。
就像是董春华等人。当瓦剌大军近逼京师的时候,他们是束手无策的,不仅如此,想的还是如何逃走,如何的平安离开。但是面对着战败瓦剌的大功臣时,构陷起来确是无所不用其极,就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般,十分的聪明,使出的手段也是繁多。
在董春华以及仪铭等四部尚书的策划之下,先是日本使者木村吉田出现在京师最繁华的街道。他向众人诉说着日本国与大明的世代友好,还说原本这种友好是可以长存万年的。但正是因为忠胆公的鲁莽,已经破坏掉了这份友谊。而这个后果很可能就是会引起两国交兵,近尔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不仅仅会在质量上有所下降,还会死上很多人,这可都是关系到寻常百姓的重要之事。
与此同时,另一种说法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那就是年轻的东帅,年轻的军神,年轻的忠胆公膨胀了。竟然丝毫不顾忌百姓刚刚得来的平安生活,而主张兴兵日本国。这种丝毫不顾及友临之国的感觉,不顾及百姓的生死之举只是为了彰显他领兵打仗的天赋。
这种只为自己,不顾别人的做法很快就引为了不少不知情百姓的反感。原本在百姓呼声很高的杨晨东,在形像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更有商人集团此时落井下石。他们突然提高自己所售货物的价格,对外却说,这都是因为杨晨东提出商税上缴所致的恶果。税赋重了,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提升货物的价格,而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正是普通的百姓。
种种的事情有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然冒出,让一些原本支持杨晨东的百姓们心态上出现了巨大的动摇。一些个不知事理,不知真相的百姓更是直接撤去了家摆放的忠胆公的长生牌位,更有甚者,直接将牌位烧掉,以解生头之恨。
这就是普通百姓。在信息并不达的当时,他们很容易被各种不实的消息和舆论所左右。或许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善良,才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别人去欺骗;正是因为他们心有善意,以为别人会和他们一样的心存善情,这才不会把别人向邪恶一面的想去,才更容易被别人所利用。
min yi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杨家银行去存钱的人少了,去取钱的人多了;神仙居去吃饭的人少了,由原本的一座难求,变成了如今的门可罗雀;天外天贸易商行之人,取货的商人少了。有几人想借机财的商贾,往往刚提货不久,就会受到莫明的攻击,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货物被抢,损失惨重。而这些事情一旦报官往往也是会不了了知,无人去管去问。
安全局把每一天生的事情都记录成了字,详实的送到了杨晨东这里。书房之,这些写成了纸张的情报与日俱增,高高的摞了起来,让人堪忧。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八十章 谁都想捡便宜
雪娘子和雪娘子也因为神仙居的冷清,回到了杨家庄之,这也是杨晨东的意思。尽管现在损失的只是财务,但他不敢保证,是不是会有些人挺而走险,向自己的家人们突然下手。
藤山带着三连百名冷锋去了瓦剌开通商路,至今还没有回来。在京师之,杨晨东可用力量和人数并不是很多,他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收缩实力就成为了必然之事。
“少爷,今天银行又被人取走了银两三百万,这已经连续五天都是如此了,这样下去的话,怕是金库的金子也将不够兑换了。”虎芒额头上见汗的说着。
原本杨家银行为了保证储户的利益,足足准备了一百万两黄金,按照当时一十的例而言,足以应对支出一千万两黄金的配额。如果不出大事的情况下,足够用了。但让人想不到的是,突然出现的局势让储户大量的取走银钱,原本准备的一百万两黄金,如今剩下的不足十万两,事情到了明天,一旦有人在取走一百万两银子的话,怕就真的无法支出了。
“庄里面还有五十万两黄金在地窖里,可以先取来一用。”杨晨东表现的远不如虎芒那般的焦虑,依然是很平静的回答着,给人的感觉,似乎这一切事情的生都在他的预料之一般。
“是。”虎芒点头答应着,但随后又胆心的道:“可是”
“好了,这件事情不必去说了,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但尽可宽心就是,危局这几日便会解开。”做为当家人,杨晨东的脑海有着许多的数据。如说杨家银行在这段时间里共存入了约三千万两银子,其有近一千万他给贷了出去,贷给了那些信誉有保证的商人们。余下的两千万两已经被取走了九百万,可这才仅仅五天的时间而已,持续的展下去,如果三千万的用户都来取银子的话,杨家银行就要面临着被挤兑破产的风波。
虎芒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些,接下来想说的一定就是看看是不是可以催那些贷款的商人们早些还贷,如此有了一千万的本钱,外加杨家庄的五百万,应该足以应对全民取钱的风波了。
说起来,虎芒这样想并没有错。根据安全局的资料显示,这一次撒播事件,就有很多的大商人,其还有不少从杨家银行贷款的商人。他们是一手从杨家银行借钱,一手反过来挤兑着杨家银行,所为的就是不想还钱罢了。试想一下,如果连银行都没有了,这个借出的钱还需要还吗?
正因为此,这几天还有陆续不少的商人来到杨家银行谈贷款之事。只是如今的局面下,做为主管的杨富哪里还敢答应,当然是一一回绝了。因为这件事情,还引得不少商人在公开场合说起杨家银行时,直言它的不好,给人的感觉似乎银行已经要入不敷出一般。
商人们的举动被安全局调查得知之后,便上报给了六少爷,做为行动组,也就是狼牙特种队的队长铁虎甚至都做好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可当事情报到杨晨东这里之后,便有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了半点的回音。
这也就有了虎芒所说的可是。但还是被杨晨东给及时的打断了。“好了,先把金子运走去解决问题吧。”
虎芒跟了杨晨东多年,深知这位少爷的脾气。一旦什么事情做出了决定,那便等于是没有了商量的余地。当下抱拳退出了书房。
待虎芒离开之后,杨晨东的目光已经落到了墙壁上所挂的一幅地图之上。那里正是明朝的海疆地图,而其天津卫正被红笔重点圈注着,似乎在预示着那里要生了什么事情一般。
董府府砥。
左副都御史董春华此刻正一脸春风得意的靠在椅子上,他的面前站着的是身着长袍的管家,此刻他正滔滔不绝的讲着自己打听到的所见所闻。
“老爷,今天午时,杨家庄运出了五十万两黄金,送到了城杨家银行之内。”管家将最后一件事情说完之后,即恭身而立着,一幅要听其教诲的模样。
“哦?岂不又等于是拿出了五百万两银子来,这个忠胆公,还真是有钱呀。”董春华双眼微眯,眼带着一丝得意的笑容,继续的说道:“很好,他越是有钱,本官获利就会越大,这样,准备下去,明天一早本官要去一趟杨家庄。”
五天来的准备,让杨晨东不管是在名声上,还是财富上都损失了不少。预热差不多了,也是应该他出手了,而一旦这记重锤在砸下去,一旦忠胆公公开道了歉,认了错。事情经一经传出,他的名声将会一落千丈,那个时候落井下石之人一定不会太少。真到那个时候,什么忠胆公也免不了一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而为了奖赏自己,想必在仕途上进一步之事便是顺理成章了吧。
董春华很兴奋,甚至有些激动,他已经开始期盼新的一天到来,他要去亲眼看看杨晨东出丑时的样子了。
相反的在皇宫之,一直在幕后看着这一切的金英大太监眉头微皱,确一直都高兴不起来。
从那天的朝会过去已经五天了,虽然看起来授皇命的董春华是顺风顺水,步步紧逼着,使得形势于己是一片的大好,但不知为何,他确是一丝的高兴之感都没有。
“为何他不反击?他在等什么?”金英在自己的房间自言自语着。与杨晨东打过数次交道后,早就领略了这位对手的厉害,他才不相信可以这么轻易的就扳倒这位最年轻的国公爷。如果是这样的话,皇上也不会如此的忌惮了,他也不会一直做壁上官而没有任何的行动。
“不对!他一定还有后手的,至少到现在,那股神秘的力量一直没有出现。”将一口深茶一仰而尽的灌入到了口,金英的神色变得只是更加的不安。他不会忘记,当初杨晨东曾提醒过所有的太监不能自称本公,结果就在当天晚上,便有足足十四名太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也正是那件事情之后,金英在不敢小瞧杨晨东一丝一毫。
“公公,您说什么?是要出手吗?”房间的角落之,还站有着锦衣卫的指挥使吕贵。因为刚才金英的声音太小,他并没有听的太过清楚,但他知道对方是说话了,便以为是下达了什么命令。
“不!先不出手,静观其变。另外一定要约束好你的手下,没有本公公的命令绝对不能随意的出手。”金英摇了摇头,感觉告诉他,杨晨东不会这般简单的束手待毙。有时候没有动作不代表不会有动作,相反像是这样的人,一旦反击的话,必然是雷霆一击。而他并不想当这个被雷劈的人。
杨家庄。
夜已经深了,一位客人突然出现在暗哨的眼,立时几支装在着消音装备的九五式便对准了来到的黑影。
直待那黑影越来越近,已经进入到了六十米的范围之内,黑暗突然传出了声音,“口令?”
“黄,回令。”那人影先是被突然一喝给震的站在了原地,可跟着就熟悉的回答着。
“河。”黑暗那道声音重新响起,然后归于了一片的宁静。来的人即然知道今天的口令,那一定就是安全局的密探了。当下此人被放入杨家庄的wài wéi,然后负责今晚守夜的杨四接待了他,随后不久就见杨四的身影出现在了内庄之,在过一会,杨晨东书房的灯就被点燃了。
待杨晨东披着一件外套一入书房之,杨四便跪倒在地的说道:“少爷,安全局刚刚传来消息,派出的人已经接应到了藤山营长的队伍。他们已经完成了与瓦剌第一次通商的使命,这一次共带回来了三百万两银子,其还有不少的瓦剌商人跟团而来,他们也带了不少的现银要购买我们天外天的货物。如今他们的队伍距离京师仅一天之遥,不出意外的话,明天下午关城门之时就会进入到城了。”
“哦?这么快?”听到这一消息,杨晨东的脸上也是十分的振奋。
按着之前的预计,藤山和白朋他们的商队至少还需要半个月才能回来,毕竟当时的交通极不达,加之大明与瓦剌的敌对关系,甚至有些地段连路都没有,需要重新的开辟。
而如今这么快就回来了,如此可见藤山他们应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当然,这么快就赶回来,也有藤山担心六少爷安全的原因所至。
可不管如何?人回来了,又带来了大批的金银和不少的客户,解了杨家银行的危机,这让杨晨东接下来做事可以少了许多的顾虑。
“很好,他们回来的正是时候。这样,杨四,你让安全局的人入城去通知杨富,告诉他,那些商人贷款的事情可以答应他们。但要在原本的利息上提高三个点位。哼!他们不是想看着本少爷倒下,想捡便宜吗?现在我倒要让这些人知道,天下没有白掉的馅饼。”杨晨东的双眼透着精光的说着。
带着军需来大明 第二百八十一章 自找壁碰
之前,那些商人们以合理贷款为名找到了杨富表兄,说他们急需银两,只要能满足他们所需的金额,适当的提高利息也是可以接受的。而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
杨家银行正逢危机之时,对于这样的要求,杨富当然一并拒绝了,这样的举动倒是引得他们胡乱去说,大大影响到了杨家银行的信誉。现在即然新的银子补充进来了,又跟随着大量的瓦剌商人,如此可见,那将是一大笔银子的入帐,如此一来,若不趁机好好反击一下倒非是杨晨东的个性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