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在屠性的安排下,朱元璋亲自审问了那两名关键证人。在坐实了朱文正强抢民女之事后,朱元璋有了罢免朱文正之心。
关键时刻,又是马氏站了出来。马氏再次劝阻了朱元璋,说朱文正是太年轻了,才导致做出了这些荒诞之事。不过朱文正对他朱元璋还是忠心不二的,保住了朱文正其实也是对其他各方力量的一种制衡。
马氏最后这句话再次打动了朱元璋。眼下他朱元璋手下的确是兵多将广,但帮派体系也在渐渐形成。
最初跟着他起兵的淮西帮无疑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这之中文以李善长为首,武以徐达、汤和等人为首。
另外巢湖帮也算得上势力比较大了,自从廖永安被俘之后,就以廖
永忠、俞通海为首。
当然还有后期陆续投奔的刘伯温、汪广洋、康茂才等人,虽然还没形成各自的势力,但这些人长期受到淮西帮的打压,自然会被动结盟。
这些人不管是结盟也好,还是拉帮结派也罢,无非是想在朱元璋的手下捞到更多的好处。如果当某一方势力完胜了其他势力,说不定还会对朱元璋起取而代之之心。
因此,对于这些帮派,必须要加以制衡。而制衡的关键不仅是要扶植实力最强一方的对立面,还得培养一支绝对忠心于自己的势力。而要绝对忠心于自己,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朱元璋实在找不到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决定再次原谅朱文正一回。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一十四章 洪都闹翻天了
话说朱元璋收到李饮冰从洪都派人送来的铁证,已萌生了收拾朱文正的决心。关键时刻,又是马氏站了出来,让朱元璋决定再放朱文正一马。
这话又说回来,马氏三番两次帮朱文正说话,除了是真心想帮朱元璋掌控大局,其实也是有一点点自己的小私心的。
马氏的这点小私心就是为了自己的闺蜜。
马氏的闺蜜是谁?
答案就是谢翠英!
不错就是叛将谢再兴的长女,朱文正的妻子谢翠英。虽然她们二人要论起来,一个是婶婶,一个是侄儿媳妇儿,但她们的年龄其实相差并不大,且谢再兴当初是跟着郭子兴起兵之人,马氏与谢翠英关系好也很正常。
朱元璋要罢免朱文正,马氏当然得帮朱文正说话,不然,她怎么对得起自己的闺蜜谢翠英?
虽然经过马氏一番劝阻,朱元璋决定再次饶过朱文正一次,但是朱元璋觉得必须得好好管教一下朱文正了。
朱元璋亲笔给朱文正写了一封信,信中对其在洪都的荒诞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对其阻挠李饮冰正常工作的行为也是大书特书。朱元璋甚至在信中威胁,他朱文正如果再这么胡作非为,就罢了他的大都督之职。
写好了这封信,朱元璋觉得还不够,必须得派个重要人物去一趟洪都,将他的意思当面向朱文正传达。
当时,李善长被派去信阳联络王保保父子了,要不然,朱元璋都准备派他去的。
李善长不在,朱升老爷子年纪太大了,朱元璋不忍心让他旅途劳顿。刘伯温可走不开,刚刚拿下了庐州,朱元璋正与刘伯温研究下一步的用兵方向呢!
思来想去,朱元璋最后派出了两个人跟着屠性一道去了洪都。
第一个人就是汪广洋。汪广洋是高邮人,是朱元璋攻克太平之后,前来投奔的。汪广洋曾考中元朝的进士,其人不仅精通诗文,还经常能给朱元璋出一些好主意。由于其才能出众,逐渐成为了朱元璋早期除开李善长、朱升、刘伯温之外第四大谋士。洪武三年的那次大封功臣中,汪广洋跟刘伯温一样,被封为伯爵。
第二个人就是杨宪。杨宪是朱元璋攻克集庆之后,前来投奔的。杨宪投奔朱元璋之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官,一直也没什么表现机会。直到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并得到朱元璋重用之后,多年未得到提拔的杨宪便投到刘伯温门下,以应对淮西派对他的打压。
朱元璋成立了拱卫队之后,觉得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拱卫队成员都是武夫出身,搞情报工作还是差那么点意思。于是,朱元璋又搞出了一个新名堂,那就是发展壮大了检校组织。
检校这个官职起源于南北朝,
就是文官中的一种散官,相当于中央临时派到各地的办事人员。
而朱元璋认为检校这个官职不错,于是就开始往一些外出征战的部队中派出检校官,通过这些检校官来掌握这些外任将军、官员的情况,防止其有不轨之心。
检校官相比于拱卫队员,其办事能力更强。对于一线的情报收集工作,他们不仅亲力亲为,往往还会采取“劳务外包”的形式,比如花钱请一些和尚、道士、妓女、乞丐,甚至是地痞、流氓来帮他们收集情报。
检校组织虽然起步比拱卫队迟,但发展速度却比拱卫队快。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将拱卫队与检校组织合并,成立了著名的“锦衣卫”。
由于刘伯温的强力推荐,杨宪成了朱元璋外派的第一批检校官。杨宪也没有辜负刘伯温的强力推荐,因为不怕得罪人,做事风格泼辣,杨宪很快成了这批检校官中的佼佼者,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看重。
朱元璋此番派汪广洋去洪都,就是怕他抹不开面子,拿不住朱文正,因此还派了杨宪同去。
当汪广洋、杨宪在屠性的带路下,入了洪都,见到了朱文正之后,汪广洋将朱元璋的亲笔信交给了朱文正。
朱文正见信之后大惊失色。汪广洋看看也差不多了,只是委婉地表达了一下朱元璋的意思,便不再多说话了。
这时,杨宪再次展现了他泼辣的一面。他完全是以一个朱元璋身边红人的身份,当着洪都城内众多官员的面,将朱文正训斥了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朱文正除了唯唯诺诺地“诚恳”接受批评,可是不敢有半句顶撞杨宪之言。虽然他在心中将李饮冰、杨宪是骂了千万遍,但表面上,他还是显得相当恭顺。
杨宪训斥了朱文正还不算完,他还告诫洪都城的一众官员,今后谁敢不支持按察使的工作,吴王朱元璋将第一个收拾谁……
杨宪在大都督府是替李饮冰出了一口气,同时也让朱文正在洪都众官员面前是脸面全无。
送走了汪广洋、杨宪之后,朱文正与李饮冰算是彻底地扯破了脸皮。虽然朱文正不再继续在明面上给李饮冰穿小鞋了,但是与李饮冰的暗中争斗却是更加激烈了。
而此时的洪都百官就面临着一个站队的问题,眼下朱文正与李饮冰彻底决裂,今后站在哪边呢?
正是因为洪都百官将站队视为当前第一要务,这正常的工作,就没有谁去关心了。也正是洪都城内大都督与按察使发生了龌蹉,西线的大好局面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来在朱元璋的安排之下,邓愈率军从洪都出发,向西南方向用兵。一些残余的大汉势力和一些土匪势力,见邓愈锐不可当,均
望风而降。
在李饮冰到达洪都之际,邓愈已经征服了江西西南边大片地方,正率大军从南安(今江西赣州市大余县)出发,兵锋直指南雄(今广东南雄市)。
就在邓愈率军攻取南雄的紧要关头,也正是朱文正与李饮冰彻底扯破脸皮之际,一些本已归附的土匪势力和大汉的残余势力再度跳了出来。
先是离洪都城较近的新淦(今江西新干县)发生了叛乱,紧接着迅速向南蔓延,吉安、赣州、南安三地也相继发生叛乱。
闻知后院着火,身处前线的邓愈哪里还顾得上攻打南雄,只得迅速回师,平定南安的叛乱之敌。
而此时的洪都兵力空虚,大部分兵力都已派往武昌上游去肃清大汉残余势力。也幸亏是这四处叛乱之敌,只求自立,要是他们联合起来向洪都进攻,朱文正说不定将沦为历史上的一大笑柄,曾经抵挡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却没顶住几股叛乱的匪军。
江西西南四地叛乱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应天,本来朱元璋还谋划着如何对付张士诚,这下只能将此事先搁置在一边了。
朱元璋立即命令常遇春率军火速驰援江西西南的邓愈,让徐达率领少部分军队迅速抵达武昌。在常遇春、邓愈向洪都西南方向用兵的同时,徐达的任务就是,迅速平定武昌上游的各处大汉残余势力和匪军势力,防止新淦等四地叛乱的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实要平定武昌上游各处大汉残余势力和匪军势力,任务也是比较艰巨的,但为什么朱元璋只让徐达率领自己麾下的少部分人去呢?
因为从庐州至苏北一线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新近攻取的,人心还极不稳定,而且当时李善长去联络王保保还未返回应天,也就是说当时朱元璋还未与王保保父子达成默契。这个时候,徐达麾下的大部分兵力是自然不能离开的。
那徐达只带少部分兵力去平定武昌上游,他能搞得定吗?徐达心里没底,朱元璋心中也没底。
为了稳妥起见,徐达也是当面向朱元璋提出了这个问题。
经过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三方磋商,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常遇春暂时将麾下傅友德的人马交由徐达指挥。毕竟常遇春带一部分兵力,再加上本已在江西西南的邓愈部,平定这四地的叛乱,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就这样,徐达、常遇春这两大王牌再度去了西线,而我也没法在第一时间将陈维林即将大婚的好消息告诉常二哥了。
就在我们回到应天之后不久,西线传来好消息。由于常遇春的援军及时赶到,新淦、吉安、赣州、南安四地的叛乱被迅速平息,常遇春、邓愈二人合兵一处,再度向南雄发起进攻。
不过这一次,常遇春也给朱元璋留下了一点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平定这四地的叛乱之后,常遇春一口气将再次投降的叛军全给活埋了。
站在常遇春的立场,他这么做也有他的道理。这四地的叛军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当初看见邓愈的精兵锐不可当,便投降了邓愈。后来,洪都城朱文正与李饮冰闹得不可开交,他们便趁机反叛自立。现在自己与邓愈的大军再度压境,这些叛军一看敌不过,又马上投降。
说不定过些时候,情况发生点儿什么变化,这帮人又会起异心。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为了震慑那些蠢蠢欲动之人,常遇春是一不做、二不休,将这些叛军全都给活埋了。
当这四地叛军投降后被常遇春活埋的消息传回应天之时,朱元璋心中甚是不悦。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一十五章 朱文正谋反?
为了震慑新淦、吉安、赣州、南安四地那些不安分之人,常遇春是再下狠手,活埋了这四地的叛军。
消息传到应天,虽然朱元璋对常遇春再次杀俘的事件甚是不悦,但考虑到前线的战局还得靠此人去支撑,朱元璋也并未斥责常遇春。
而徐达这边,在平定江陵(今湖北荆州)后,立即兵分两路。徐达率自己麾下的兵力向南用兵,欲攻取衡州(今湖南衡阳)、辰州(今湖南怀化)等地。
而傅友德部,徐达让其从江陵继续逆江而上,先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然后北图襄阳、安陆等地。
十月底,我带着陈元贵、罗仁、陈定邦、贾海通、郑光成、张天赐、吴成照七人准备再度出发,先去嘉定州约上偰斯大哥,然后一同赶往嘉兴。
毕竟是去嘉兴为陈维林的新婚贺喜,咱们的阵容还是尽量得凑得强大一些。另外,咱们也准备了比较丰厚的贺礼,顺带着替偰斯大哥也备了一份儿,人去少了这些贺礼也没法带。
可就在我们出发之前,洪都那边发生了一件秘密的大事儿。
为什么说是一件大事儿呢?
因为这件事儿不久便影响了朱元璋治下的政治格局。
既然是一件大事儿,那怎么又成了个秘密呢?
因为这件事情当时还没有爆出来,也还没有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当然,当时的我也并不知晓这件事儿,只是为了叙事的方便,咱先将这件事情交待一下。
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洪都的朱文正收到了一封信。
一封信?谁写给朱文正的信能影响到朱元璋治下的政治格局?
写此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文正的老丈人谢再兴。
谢再兴不是已经投降了张士诚吗?他给女婿朱文正写信干什么?他给朱文正的信中又写了些什么内容?
至于谢再兴写信给朱文正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
至于信中的内容,我们也是不知道。因为朱文正在看信之后,就立即将此信给烧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推断出谢再兴写信给朱文正的内容。
大家可能要问,我这么推断有道理吗?
我告诉大家,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的推断是根据朱文正写给谢再兴的回信。
朱文正给谢再兴的回信中,先是问候了老丈人谢再兴,然后在信中表示了自己现在跟谢翠英过得挺好,儿子铁柱也很可爱,叔叔朱元璋对自己也很器重。最后,他还在信中委婉地提到,为了避免别人的犯忌,以后就不要给他来信了。
从朱文正回信的内容来看,谢再兴应该是问了女儿女婿的生活近况。但如果说谢再兴只是想打听和关心一下女儿女婿的
生活的话,他根本没必要给朱文正写信,他完全可以派人打听。毕竟现在二人可是处于不同的阵营,这书信来往要是被各自的领导发现了,可是容易遭到猜忌和怀疑的。
那么也就是说,谢再兴给朱文正的信中,应该还有除开这类问候之外其他的内容。但究竟还有什么内容,除了谢再兴与朱文正两个当事人知道,留给其他人的只有无限的遐想空间。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无限的遐想空间,朱文正这次栽了!因为他的这封回信被屠性截获了。
这是怎么回事?
自从朱文正与李饮冰公开扯破脸皮之后,屠性跟李饮冰建议,派人在大都督府门外盯梢。按照朱文正的尿性,强抢民女的勾当,他肯定还会做。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就不怕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庇他。因为朱元璋最终还是要顾及世人的言论的,他也怕自己被老百姓的唾沫给淹死。
李饮冰从应天带来的十多个卫兵,都是拱卫队里挑来的,盯梢这种事儿可是他们的特长。为了达到更加隐蔽,不被朱文正察觉的目的,屠性花钱雇用了几个小乞丐冲在盯梢的第一线。
本来只是想收罗朱文正不听朱元璋劝告、继续强抢民女的证据,没想到,这次让屠性抓了条大鱼。
因为谢再兴派来给朱文正送信之人是江浙那边的人,在向大都督府的门卫通禀的时候,其口音立即是引起了门口那几个小乞丐的注意。
那几个小乞丐立即将此事向蹲守在附近的屠性的手下报告了。屠性的手下也感觉一个外地口音的人,说有书信送给大都督,有些值得怀疑。
屠性的手下给了那几个小乞丐赏钱,让他们继续密切关注,如果送信人出来了,要立即跟上。同时,屠性的手下向屠性迅速报告了此事。
当天傍晚,屠性得知那个送信人还没有出大都督府,就觉得这事儿有些不寻常。
屠性分析,如果这送信之人只是送一封普通的信,应该很快会出来。这都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了,送信人都还没出来,那就只能说明这送信之人与朱文正的关系不一般,或者是写这封信的人与朱文正关系不一般。
另外,这人是外地口音,那么这封信肯定是来自一个较远的地方。那这送信之人离开大都督府应该会是在第二天早上,这样便于他一早赶路嘛!
屠性当机立断,吩咐众人,从今晚开始,加派人手在大都督府外盯梢,前门后门处都得有人盯梢。而且明天清晨至上午这段时间是重要时段,一定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还告诉属下人员,一旦发现那人离开大都督府,要派人迅速跟踪,并立即向他报告。
果然如屠性所料,第二天清
早,那个送信人从大都督府的后门离开了。屠性的人自然也是迅速跟上了。
屠性得报之后,迅速带着人出城。因为按照屠性事先对下属的交待,一旦这人出了洪都城,找个偏僻的地方将其截下来,然后在城外候命。
毕竟这洪都城可是朱文正的地盘儿,在洪都城内动手,那是很危险的。另外,如果在城外将此人抓获,然后又带回城内审问,那也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情。万一被朱文正察觉,岂不是自投罗网。
在洪都城外,屠性迅速审问了这个送信人。虽然这送信人声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只是替别人送一封信而已,但是屠性还是在他身上搜出了朱文正写给老丈人谢再兴的回信。
看了朱文正的回信内容,屠性觉得扳倒朱文正的机会来了。屠性让人继续在城外看住此人,他自己亲自回城向李饮冰报告此事。
李饮冰听闻此消息,也是大为震惊。虽然谢再兴是朱文正的老丈人,但现在毕竟大家成了敌对的双方,这可是个大把柄。
李饮冰随屠性出城,亲自见了这个送信人。虽然李饮冰与屠性是软硬兼施,但这送信人坚称他不知道双方信中的内容,但是他却告诉了李饮冰和屠性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朱文正看了谢再兴写给他的信之后,当着他的面立即将此信给烧了。
李饮冰觉得朱文正烧了此信反而更好,因为朱文正回给谢再兴的信已经被他们查获,这要是送到朱元璋面前,朱文正与谢再兴通信就是无可抵赖的事实。
而谢再兴究竟在信中给朱文正写了什么内容,也会成为朱元璋最关心的问题。但这信中的内容不管朱文正怎么给朱元璋解释,估计都很难让朱元璋消除疑虑。
事情妙就妙在这里!正是因为朱文正烧了此信,朱元璋就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李饮冰当即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密报,交给屠性。李饮冰让屠性亲自押送此人回应天,并将他写的密报,连同此人以及朱文正给谢再兴写的回信一并交给朱元璋。
屠性领受了李饮冰交待的任务之后,决定再给此事上一道保险。他立即给身处浙江战场的李文忠写了一封信,将截获朱文正写给谢再兴的书信的事情告诉了李文忠,并提醒李文忠,是不是可以由他出面将四年前朱文正对郭天爵杀人灭口之事,告之朱元璋,力求这一次彻底扳倒朱文正。
屠性将写给李文忠的信交给了两个办事干练的属下,让他们立即赶往浙江,将此信交给李文忠。
朱元璋在十一月初就收到了李饮冰写给他的密报,李饮冰在密报中给朱文正定性为“勾结叛逆,意图谋反”。朱元璋也反复揣摩了朱文正写给谢再兴的回信,
至于那送信之人,朱元璋自然也是亲自审问过了。
因为朱文正与李饮冰在洪都撕逼的事情,在当时可是闹得人尽皆知。李饮冰在给朱元璋的密报中将朱文正定为“勾结叛逆,意图谋反”,是不是有些过了?
朱元璋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
如果就此拿下朱文正,那么也就意味着自己之前看走眼了。自己费尽心机地将朱文正提拔为大都督,反倒成了养虎为患。
如果对此事既往不咎,会不会让朱文正觉得自己的地位牢不可破,做什么都可以呢?虽然李饮冰给朱文正定性为“勾结叛逆,意图谋反”,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推断,但假如这个推断是真的呢?
朱元璋真的陷入了两难。而且这一次的两难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令他更加喘不过气来。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一十六章 陈维林大婚
朱文正确实曾收到谢再兴的密信,而且又烧掉了此信。当李饮冰揭发了此事之后,朱元璋是彻底陷入了两难。在如何处理朱文正一事之上,朱元璋的内心迷茫了。
以往朱元璋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都还可以找个人商量。即使牵扯到的事情相当隐秘,不能跟李善长、朱升这种近臣商量,还可以跟马氏商量。
这么多年来,马氏都是尽心竭力地辅佐他。朱元璋遇到任何困难,马氏都会默默地为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当他的坚强后盾。但是这一次,朱元璋连马氏也不能依靠了。
马氏与谢翠英从小交好,这是朱元璋早就知道的。前几次,马氏都帮着朱文正说话,朱元璋也能够理解。但是这一次,朱文正可能是谋反,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让屠性给洪都的李饮冰带去了自己的亲笔信,朱元璋在信中勉励了李饮冰的勤勉工作,对于朱文正与谢再兴通信之事,朱元璋说自己正在着手调查,让李饮冰要做好保密工作。同时,也让李饮冰要继续密切关注朱文正的动向。朱元璋甚至在信的末尾提到:洪都方面,就让老弟费心了。
按说李饮冰是李贞的堂弟,算起来年纪比朱元璋小几岁,朱元璋称呼他为“老弟”并没有叫错。可是当时朱元璋可是吴王的身份啦,他自降身份,称呼李饮冰为老弟,还是让李饮冰激动不已。
虽然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动手处治朱文正,但在李饮冰看来,目前至少可以证明,朱元璋对朱文正的信任是越来越少,对自己的信任是越来越多了。这就是对李饮冰最大的激励。
朱文正之事是彻底搅乱了朱元璋的心扉,即使徐达、常遇春、邓愈、傅友德几员猛将在西线一路攻城略地,也难以让朱元璋真正高兴起来。
朱文正之事暂且不表,先来说说陈维林大婚的情况。
十一月初四,我们便抵达了嘉定州偰斯大哥家。偰斯大哥是早就安排好相关事宜,准备跟我们一道上路了。当初离开嘉定州回应天时,我早就言明,偰斯大哥只要跟着我们一道去嘉兴就行了,至于贺礼我们会准备的。
1...259260261262263...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