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既然谢再贵选择相信李文忠,那接下来的谈话就显得异常顺利了。谢再贵与李文忠约定,他回余杭之后,立即就此事向大哥谢再兴汇报,并竭力促成余杭投诚之事。
当日晚间,谢再贵一行回到了余杭城内,谢再贵立即就此事向谢再兴进行了详细汇报。
听说李文忠折笔为誓,谢再兴警惕的内心终于是稍稍有些松动了。但在谢再兴的内心深处,他还是十分厌恶李文忠的为人,他还是觉得这种誓言从李文忠嘴里说出来,让人难以相信。
接下来的几天,谢再兴陷入了反复的思想斗争。
就在谢再兴摇摆不定之际,老五谢再贵却是一再催促大哥带兵出降。谢再贵当然明白大哥是对李文忠这个态度有疑问,但是眼下,就算是为了余杭城内的军民谋条出路,也应该去冒这个险。
最终,经过反复琢磨,谢再兴于十一月初,下了决心。
在余杭城内召开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谢再兴站在高处对身边的兵士们说:“兄弟们,三年多了,你们跟着我来余杭三年多了。本来我当初以为是给各位兄弟谋了条好路,没想到却给大家谋了条死路,我谢再兴对不住大家呀!”
谢再兴才说到这里,就被下面的兄弟们给打断了。兄弟们都嚷嚷,他们不后悔跟着谢再兴,他们愿意誓死追随!
听到兄弟们这么嚷嚷,反而是让谢再兴的眼圈有些红。他冲下面的兄弟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说道:
“潘元绍、潘元明兄弟坐拥杭州,兵力充足,储备丰富,可面对我们一次次的求救,他们就是无动于衷。他们是想坐山观虎斗,看咱们跟城外的西吴军拼个两败俱伤呀!
前不久,城外的李文忠给我射来一封箭书,说只要我们投诚,对于咱们之前反叛之事既往不咎。
这些天,我也仔细琢磨了这事儿。
继续死守余杭,除了给双方的兵士和城内的百姓带来更大的伤亡
,几乎已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开城出降,至少各位兄弟的命是保住了,余杭城内的百姓也可少受战乱之苦了。因此,我愿意接受城外李文忠开出的条件,率余杭投诚。
不知众位兄弟都怎么看?”
兵士们没有想到,谢再兴在这种出降的大事上还来征求他们的意见。
自古有句话叫做“首恶必惩,胁从不办”,说的就是对一些犯上作乱者,只需要抓住几个领头的严惩不贷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多数人,还是既往不咎为妙。
谢再兴此次带着众人再度归复西吴,下面这些兵士肯定是一点危险没有。但是谢再兴自己,可就不好说了。
正是基于这种担心,有几个谢再兴的心腹率先发问道:“将军决心如此,就不怕朱元璋他日跟您算旧账?”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本来稍微有点嘈杂的众人,一下子就安静了起来。
谢再兴知道这些兄弟们担心自己的安全,到了这个时候,能有兄弟们这句话,他也知足了。
谢再兴说道:
“兄弟们,你们虽然跟着我来余杭三年多了。但我知道你们绝大部分人的亲人还在淮西,或者在应天。如果能用我谢再兴一个人的项上人头,来换取众位兄弟的性命,来换取众位兄弟的家庭团聚,我认为是值得的。
况且,城外的李文忠当着我五弟的面,对天起誓,只要我们投诚,不仅善待各位兄弟,也会善待我谢再兴的。大家就放心吧!”
这时,谢再贵立即接过话头,说道:“对的,对的。李将军确实对天起过毒誓的,大家尽可放心。”
就这样,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一月初,谢再兴、谢再贵带着余杭城内的军民向李文忠投诚了。李文忠也没有食言,不仅让谢再兴继续统领其军队,而且还对谢再兴的部队给予了各种优待。
谢再兴率余杭投诚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杭州,这下,潘元绍、潘元明兄弟是彻底傻逼了。
也就在十一月中旬的时候,李文忠的大军与朱亮祖的部队一道,对杭州形成了合围之势。
更让潘元绍、潘元明着急上火的事情是,自从余杭投诚的消息传到杭州之后,城内每天都有兵士开小差,而且这开小差的人数是逐天增多。
就在李文忠、朱亮祖对杭州形成合围之时,徐达、常遇春、康茂才的部队迅速北上,与苏州北边汤和、冯国胜、廖永忠的部队形成了对苏州的南北夹击之势。
也就是在这年十一月,刚刚回到应天不久的我,迎娶了人生中的第四位老婆未了。
不过在迎娶未了之前,还是有几件重要事情要跟大家交待。
第一件事,是件大喜事,那就
是当我们十月中旬回到应天的时候,兰儿已经有五个月的身孕了。当初我们是六月初离开应天的,这事儿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大家可千万别想歪了。
第二件事,是道衍早在两个月前就离开应天了。不过马悦给我讲,这次经过与道衍、刘伯温的深入交流,《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的研究工作可算是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就等着有朝一日能有个机会,要修建个什么工程之类的,他好练练手。
我就告诉马悦一句话,这种机会肯定是有的。
第三件事,当初那位随着陈维林一起脱离军营,被我赶回老家池州生产人口的杨德细回来了。
这哥们儿这趟回老家,也差不多三年了,看样子,应该是完成任务了。
我拿这个问题跟杨德细打趣,打德细告诉我,孩子倒是生了两个了,一儿一女。大的都快满两岁了,小的现在也快半岁了。
之所以这趟回老家这么久才回来,是因为杨德细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本来为母亲守了一年的孝,打算回应天的时候,发觉老婆又怀上了。因为不放心老婆,所以一直等孩子生下来满月了,才启程回应天。
看到杨德细“收获满满”的样子,我也替他高兴。我告诉他,陈维林现在已经在嘉兴成家了。现在嘉兴也是西吴的地盘儿,估计不久陈维林也会回到应天来的。
杨德细也是替陈维林高兴,他表示,他就在应天等着陈维林。将来如果陈维林回到军营,他就跟着回。反正陈维林去哪儿,他就去哪儿。
这第四件事,是在应天见到了一个重要人物。要说这事儿,还与焦玉有关。
本来回到应天之后,我还思谋着是不是派人送焦玉去襄阳。因为自从徐达、常遇春、康茂才等一众将领回到应天之后,整个西线就是邓愈在坐镇指挥。而当时为了防备北边的元军,邓愈是坐镇在紧临南阳、信阳的襄阳。
但是如果单独派人跑一趟,还得找船什么的,加上这条线路也不熟悉,挺麻烦的。
于是,我打算去找一下李善长,看他有没有官船近期前往襄阳方向的,或者是有襄阳方面的来人,返回襄阳的时候将焦玉顺道带上也可以。
可是我这一问李善长,立即探得了一个消息,邓愈受到朱元璋的召唤,刚刚从襄阳秘密返回应天,目前就住在应天驿馆里。
当下,我心中大喜,这可是太好了!
不过,这邓愈从襄阳返回应天来干什么呢?而且还是秘密返回?
人都是有那么点儿好奇心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向李善长打听此事。
李善长听我打听此事,便朝我“嘿嘿”直笑,他说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事。要不,
我自己可以去驿馆找邓愈。不过,李善长还是再三叮嘱我,千万别告诉别人,我知道邓愈回应天的消息,是从他这里得来的。
看李善长这副神秘兮兮的样子,我估计邓愈秘密回应天,定是有重要事情。不然,他至少得派个跟班儿、随从什么的,来我府上来知会一声。
得知邓愈秘密回应天的消息,我与焦玉连夜赶去驿馆造访,万一他明天一早离开应天就麻烦了。
邓愈当然是没料到我和焦玉突然出现在了驿馆,看看四下无人,邓愈立即将我的焦玉拉进屋子,掩好了门。
寒暄了几句之后,我突然问邓愈,此番回应天怎么搞得这么神秘。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五十二章 吴城古镇
邓愈尴尬地笑了笑,说朱元璋此番召他秘密回应天,是跟他商谈北上攻元的大事,至于具体内容,他现在不方便跟我透露,希望我能理解。
听邓愈这么一说,我算是明白了。朱元璋与王保保秘密达成了停战协定,才使得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进攻张士诚的大事上来。
但是,朱元璋并不是对王保保十足地信任。不但是派邓愈驻守在襄阳,紧盯着南阳、信阳的元军,还把常遇春麾下得力干将傅友德放在徐州,防止山东南部和河南东部的元军来犯。
而现在,朱元璋还正在跟张士诚开战,就开始谋划着北上攻元的大计了。不得不说,朱元璋高啊!假如把朱元璋比作一个棋手,别人顶多是走一步看三步,他朱元璋至少是走一步看十步。
既然邓愈不方便跟我继续这个话题,我就立即将话题引到了焦玉身上。
这一次,我对焦玉是一顿猛夸,说他不仅是把咱锥子山的技术都学全了,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进攻湖州的战斗中,正是使用了焦玉研制的“炸炮”,咱们才轻松地收拾了吕珍和“五太子”率领的苏州援军,最终迫使湖州城内的李伯升投诚。
焦玉经我这么一夸,也是红着脸,十分不好意思。
既然把话题扯到了焦玉身上,邓愈就不得不提及下一步对焦玉的安排了。
邓愈告诉我们,他也准备效仿常遇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秘密建造一个基地,让焦玉在那里专门替他的部队研制火器。
听邓愈这么一说,他这次应该是不准备带焦玉去襄阳了。毕竟襄阳处于与元军对峙的最前沿,不适合作为一个秘密制作火器的基地。
果然,邓愈告诉我们,鄱阳湖大战过后,他就在洪都北边、鄱阳湖西畔的吴城镇物色了一块绝佳的地盘儿,准备将制作火器的秘密基地就设在那里。
按照邓愈的描述,赣江、修河、饶河都从吴城镇内经过,汇入鄱阳湖,交通十分方便。这为制作火器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原材料的运输,以及成品的运输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鄱阳湖大战之际,吴城镇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没少受到战火的洗礼。大战过后,该地人口暴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邓愈让人在此处买了数千亩地,就是为了日后作为秘密基地。
听邓愈如此一说,我才发觉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别看他还不满三十岁,但其眼光却是相当独到,大大超出了他的同龄人。
不过还是有个问题,邓愈肯定是要急着回襄阳的。那焦玉又如何去吴城镇开展工作呢?
况且这个秘密基地要建起来,首先得兴建许多设施、设备,还得购买大量的铁矿石、煤、硝石等原材
料,这都得需要钱,同时也得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眼下就焦玉一个光杆儿司令,似乎是不太好弄呀?
当我和焦玉提出这个疑问之后,邓愈笑着告诉我们,所有的前期工作,他都已经给洪都府的刘知府交待清楚了,等焦玉带着邓愈的亲笔信去洪都府找到刘知府,刘知府自然会全力配合焦玉的工作。
至于设施、设备的兴建,当然得是焦玉到了吴城镇再展开,毕竟别人也不知道这些设施、设备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怎么兴建。
至于购买各类物资所需款项,刘知府自然是会保证供给,只需要焦玉到时候派个人把账目记清楚,便于核查就行了。
至于人员嘛!邓愈更是早有准备。
自从洪都保卫战后,邓愈这几年南征北战,受伤的兵士也是不少。一些受伤较重、无法继续上战场,但又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兵士,邓愈先征求个人意见。如果要求返乡的,便发一笔遣散费,让他们回乡。
还有一些人,已经没有亲人,自然是不愿意返乡。邓愈便让这些兵士在洪都一边养伤,一边帮着刘知府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后勤保障工作。眼下,洪都城内这些处于半养伤状态的受伤兵士,已有近千人。
邓愈计划让焦玉带着这些人去吴城镇。当然,也不能让焦玉带的人全部是一帮残疾人士,毕竟到时候肯定还是会有一些急难险重任务的。邓愈另外在洪都还给焦玉准备了一支百人的卫队,直接受其指挥。
听邓愈说了这些,焦玉脸上是越来越兴奋,大有立刻去洪都大干一番的想法。
可谁知,邓愈突然话风一转,对我说道:“胡兄,既然说到这里,还有一事就得麻烦胡兄了。”
听邓愈跟我客气,我立即对他一拱手道:“邓兄客气了,你我之间也算得生死相交了,有事尽管开口。”
邓愈笑了笑,说道:“既然胡兄如此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我想请胡兄帮的这个忙,就是想让胡兄帮我把焦玉安全送到洪都刘知府那里。此次秘密回应天,也没曾想到能如此凑巧遇上你们,我从襄阳也没带回来几个人。如果到了江州拐个弯儿,先将焦玉送到洪都,再回襄阳的话,肯定得耽误不少时间。襄阳紧临南阳、信阳,我要是长时间不归位,也是有些不放心。”
听邓愈说是这事儿,我立即拍着胸脯跟他保证,这事儿没问题。如果焦玉这边不急的话,过完年之后,我打算亲自送他回洪都。三年之前,死在洪都的那些特战队员,我都还没有去祭奠过,我得去看看这些兄弟。
如果焦玉急着回洪都,立即展开工作,那也不要紧。我在应天还是有几个身手不错的属下,将焦玉安全送到洪都,肯
定是没有问题。
不待邓愈回话,焦玉是抢着说道:“那我就跟胡大哥等开年了,一起去洪都。我也没想到邓将军将秘密基地的事儿都安排上了,这要去立即开展工作,兴建设施、设备,我还没有什么经验。我想留在应天一段时间,让胡大哥帮我介绍一下当初他们兴建秘密基地的人员,我好讨教一番。”
听焦玉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他这话在理。这搞土木建设,杜黑子有的是经验。当初黑石岭,也是在杜黑子的指挥下,一手建设起来的。
我告诉焦玉,过几天我带他去找咱们锥子山的五当家杜黑子,他现在正在应天负责秦淮河的治理工程,当初咱们的秘密基地,就是他一手建设起来的。
听我这么一说,邓愈和焦玉都是十分高兴。
邓愈当即写了一封信,交给了焦玉,说是等他到了洪都,就将此信交给刘知府,刘知府自然就明白了他的身份。另外,邓愈回襄阳后,也会立即给洪都的刘知府去信,告诉焦玉明年开春就会来洪都的事情,让刘知府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谈妥了此事,看看天已晚了,我和焦玉就准备告辞了。没想到邓愈突然冒出一句:“胡兄,我听说有一句偈语,‘大哉乾元,传世百年。谁可代之,明珠当先。’是从你这儿流传出来的,是真的吗?”
闻听此言,我心中一惊。怎么邓愈这哥们儿也关心起玄学来啦?
当初这句偈语,我跟朱老爷子、刘伯温都说过。当初为了劝说这二人投奔朱元璋,我只能玩儿点玄乎的。毕竟要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我这点儿水平哪能跟他们两个比呀!
可是邓愈为什么突然要问这个问题呢?
记得当初我还曾怀疑邓愈也是穿越人物。因为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邓愈当时才是一个不满二十岁、且手握重兵的青年才俊,正是天不怕、地不怕,谁都不服的年纪。为什么就那么坚定地跟着当时还并不十分出名儿,还只是郭子兴手下一个部将的朱元璋走。如果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又是怎么能从大大小小的义军头目中,识别真正的明主的?
想到了这些,我反问邓愈道:“怎么?邓兄对这句偈语,难道有什么见解?”
邓愈盯着我看了许久,说道:“按这句偈语的意思,元朝应该是快完了。取代元朝的,很可能就是咱们的吴王朱元璋哦!”
见邓愈说得这么直接,我点了点头,说道:“按这句偈语的寓意,以及当今天下的形势,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邓愈问道:“胡兄能告诉我这句偈语的来历吗?”
我摇了摇头道:“我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来,这真要说到来历,我自己都说不清楚。”
邓愈低头沉思了片刻,突然抬起头问我道:“胡兄可曾知道,我与你二哥常遇春差不多是前后脚投奔的朱元璋。只不过,我投奔朱元璋的时候,他还没取下和州,郭子兴也还没有病倒。”
我点了点头,说道:“这也正是我不解的地方。按说邓兄当时拥兵上万,也算是一方豪强,怎么那么早就甘于朱元璋之下。”
接下来,邓愈的话可是让我大吃一惊。
邓愈告诉我,他当初坚定地带着手下的人马投奔朱元璋,也是因为一句偈语。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五十三章 《马前神课》
当年,邓愈的父亲邓顺兴勇武过人,而且为人十分仗义,被乡人推举为团练使,带着一帮乡勇,保境安民。
邓愈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大哥一起去打猎。在荒郊之中,他们路遇一位年迈的道人昏倒在路边草丛里。
邓顺兴下马探了一下道人的鼻息,还有气,并没有死,于是立即和两个儿子开始掐人中、灌水什么的。好一番折腾,这老迈道人终于是醒过来了。
那老迈道人指着旁边一座大山,告诉邓家三父子,那座山上有个小道观,他就是那道观中的道士。本来这名老道是下山会道友的,没想到年纪大了,回来的途中体力不支,便昏倒了。
邓家三父子一看这个情形,决定好人做到底,将这老道送回观中。
刚开始,他们把老道士扶上马,骑马前行。可是走了一段山路之后,树木茂密,加上山路陡峭,根本就没办法骑马了。
父子三人只好下马,轮流背着这名老道人向山上爬。爬了近两个时辰,已是日暮西山的时候,他们终于是在这位年迈道人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处破旧的老道观。但是,这破旧的老道观里面一个人也没有。
那年迈道人告诉邓家三父子,他就是这道观中的道士。
邓愈他们一听,觉得十分奇怪。这么破旧的老道观,又只有这老道士一人,他平常都是怎么生活的?
那老道人从邓家父子的面色中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问,那老道士便告诉邓家父子,可别小瞧了这处偏僻、破旧的小道观,这里是他历代先师的羽化之地。
他们这一门的道士,要其中资质甚高者,才有资格到此处来坐修,直至在此处羽化。而且每次在此处坐修者,只能是孤身一人。
也就是说,只能等这老道士在此羽化了,他们这一门才能另选一位资质较高的道士来此处坐修。
虽然这老道观看起来破旧,但没想到竟然还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邓家三父子虽然不懂修道,但为了表示对道家的尊敬,也就不敢再有些什么看不起这破旧老道观的想法。
由于当时天色已晚,摸黑下山也非明智之举,在老道人的邀请之下,邓家父子三人就在这老道观中歇息了一晚。
虽然道观破旧,但道观中还是存放有些粗粮。那老道士也煮了些稀饭,招待邓家三父子。
可能是为了感谢邓家三父子的相救之情,那老道士说要替邓家三父子看相。
邓顺兴心想,这老道人既然愿意为自己父子三人面相,也是十分高兴。
谁知,那老道人看了邓顺兴及其长子邓友隆的面相之后,都是摇了摇头。
邓顺兴看这老道人直摇头,心想,难道是有什么灾祸?就立即
追问这老道人。
这老道人问邓顺兴,你们父子可是掌兵之人?
邓顺兴当时是团练使,两个儿子也是跟着自己在军中,自然都算掌兵之人。邓顺兴只好点了点头。
那老道人说道:“不祥啊!不祥啊!”
邓顺兴听了这话,颇有些不高兴,立即追问这老道人,有何不祥?
这老道人很直白地告诉邓顺兴,他和他长子邓友隆的面相和命格里都忌兵,如果掌兵,恐怕难得善终。
听了这话,邓顺兴是哈哈大笑。他告诉这老道人,他就是一个团练使,两个儿子也跟着他从军。眼下天下都是兵荒马乱的,既然是从军,那就得打仗。既然打仗,那就得有人阵亡。这难得善终,有什么大不了的?乱世之中,有几个当兵的能得善终的?
那老道士听邓顺兴这么说,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见这老道士摇头,邓顺兴说道:“师傅不妨帮我小儿子友德(邓愈最初名叫邓友德)也看一看?”
那老道士转过头,对着才十四岁的邓愈是仔细观摩了许久,从那老道的表情来看,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惋惜。
可那老道士就是光看不说话,把一旁的邓家三父子是急得直挠头。最终,邓顺兴实在是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傅,究竟怎么样呀?”
那老道士说道:“这小子面相可不一般。如果跟对人,将来必将位极人臣,大富大贵。可是……”
邓顺兴这下急了,听说自己的小儿子能位极人臣,大富大贵,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呀!只是这老道士怎么又说了可是呢?难道这事儿会遇到什么梗阻?
邓顺兴着急地问道:“可是什么呀?有什么话,老师傅您就直说呀!”
那老道士说道:“可惜寿不过甲七!”
邓顺兴不解地道:“甲七是什么意思?”
那老道士解释道,甲七就是一甲子的七成。一甲子大家都知道是六十年,那么七成就是四十二年。也就是说,这老道士认为邓愈活不过四十二岁。
1...274275276277278...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