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李文忠借这个人搞什么名堂?
在给徐达的信中,他说得非常清楚。李文忠想让“五太子”来杭州帮着说服潘家兄弟出城投降。
对于李文忠的这个请求,徐达也没有多想,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帮这个忙。只要杭州拿下了,就会有更多的部队参与合围苏州的战斗了。
十二月初,“五太子”在李文忠麾下一行人的“护卫”之下,来到了杭州城外。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五十六章 谢再兴以死谢罪
李文忠在自己的大营亲自会见了“五太子”。大家都是聪明人,李文忠也没有跟“五太子”多绕圈子,直接说明了请他来杭州的用意。
“五太子”现在是俘虏的身份,既然李文忠派人接他来杭州,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这去说服潘家兄弟,他肯定是无法推辞的。不过,“五太子”还是事先跟李文忠言明,他只承认说降,但不确保能够成功。
李文忠要的就是他这个态度,只要他愿意去说降,那就是好事。对于潘元绍、潘元明兄弟,李文忠还是做了些功课的。
潘元明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也不是什么忠肝义胆之人。那潘元绍就更不消说了,一个十足的贪生怕死之辈。如果连张士诚的养子都来劝他们二人投奔西吴,潘元明不好说,但潘元绍必然心动。
只要搞定了潘元绍,潘元明也不会傻到一个人在杭州城内死撑。
想清楚了这些,李文忠对“五太子”的劝降工作,还是信心十足的。
按照李文忠的部署,第二天便安排“五太子”先在杭州城下与潘家兄弟喊话。
潘元绍、潘元明听兵士来报,说是“五太子”在城下要与他们二人对话,立即是爬上城头。
就这样,潘家兄弟在城上,“五太子”在城下,短短几个月时间不见,没想到现在大家已各为其主。
“五太子”告诉潘家兄弟,他义父张士诚现在只剩下苏州、杭州两块地盘了。虽然这两个地方,城池还算坚固,粮食、物资储备也算丰富,兵员也算齐整,但是,架不住人心思变呀!
先是嘉兴投诚,后有湖州出降,这都是为什么?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和平、安稳才是最大的幸福,大多数人都是不想成天打打杀杀的。如果有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都是不愿意放弃的。
现在摆在你们兄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死守杭州,要么出城投降。
第一条路,且不说能不能成功,那至少得牺牲千千万万条将士的性命。我想,这是许多人都不愿意看到了。
至于第二条路,至少可以让杭州城内的军民少受战乱之苦。
站在你们兄弟的立场,走第一条路,如果成功了,无非就是守城有功。况且这种成功的机率是相当小的。你们不妨想想,连吕珍、李伯升二人都不是西吴军的对手,你们两兄弟比他们二人又如何?
如果走第一条路失败了,你们兄弟的下场也不用我说了,你们自己心中明白。
如果走第二条路,西吴也绝对不会亏待你们。嘉兴的宋兴投诚之后,西吴仍让其统领旧部。吕珍、李伯升投诚之后,二人也带着自己的人马归入徐达麾下。
就是我,一个张士诚的养子,被俘之后,他们也没有任何亏待我的地方……
城下的“五太子”说得是滔滔不绝,城上的潘家兄弟也是听得心潮起伏。西吴连“五太子”都容得了,怎么可能容不下他们潘家兄弟呢……
“五太子”几乎是把该说的话都说遍了之后,只好告诉潘家兄弟,让他们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希望大家都够就此化干戈为玉帛。
不得不说,“五太子”的一番话在潘家兄弟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一些当时在场的兵士,更是被“五太子”的话深深地感染了。西吴军连“五太子”都没怎么样,他们要是投降过去,有什么好怕的。而让潘家兄弟更为被动的是,兵士们的这种思想迅速在军中传播起来。
由于形势所迫,潘元绍、潘元明兄弟没有做过多的犹豫,便率杭州军民投降了。李文忠拿下杭州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应天,朱元璋得此捷报,大为高兴,他立即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政事。
朱元璋让李文忠在杭州迅速整肃军队,在年底之前,投入到围攻苏州的战斗中来。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给李文忠下达了一道令他十分为难的命令,那就是将谢再兴兄弟及其子侄押送回应天。
站在朱元璋的立场,他可以宽容吕珍、李伯升、潘元明、潘元绍等降将,但他绝对容不下谢再兴。这个他曾非常信任的老兄弟、这个昔日的亲家,怎么能够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选择背叛自己呢?
朱元璋要求押送谢家人回应天的消息很快在杭州城传开了,但李文忠并没有立即执行这道命令。毕竟当初可是许下了毒誓的,这会儿可怎么跟谢再兴开口呢?绝世唐门
就在李文忠不知如何是好之际,谢再兴主动登门求见,这可是让李文忠大感意外。
谢再兴没有废话,直接问李文忠,你打算怎么办?
李文忠低着头,有些不敢看谢再兴。军令如山,如果不押送谢家的人回应天,你就相当于违抗军令。如果将谢再兴他们押送回应天,估计就是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
李文忠实在是难啊!正是因为如此,谢再兴盯着李文忠看了许久,也没从李文忠口中得到任何答案。
见李文忠也没了主意,谢再兴仰天长叹了一声,说道:
“李将军,当初反叛之事,都是因我谢再兴一人而起,今日这个后果,也应该由我谢再兴一人来承担,此事与我谢家的其他人并无干系。
这一次,我希望能用我的这颗项上人头,在吴王面前赎回昔日的罪孽。恳请李将军将我谢再兴的人头,以及我亲笔写的伏罪书呈交给吴王。至于杭州军中我谢再兴的兄弟子侄,还烦请李将军在吴王面前多多进言,给他们一条生路。”
说完,谢再兴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到了李文忠手中。
信是用火漆封了口的,不过信封上倒是有“吴王亲启”四个大字,另外,还有一行“罪臣谢再兴绝笔”的小字。
看到这行小字,李文忠就断定,谢再兴这是真的要自杀谢罪了。
李文忠本想劝解谢再兴几句,可话到了嘴边,又生生咽了下去。这怎么劝解?或许谢再兴以死谢罪,让吴王放过其他人,这对于谢家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
看李文忠那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谢再兴只好默默地退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李文忠得报,谢再兴已于昨日夜间自缢身亡。按照谢再兴留给五弟谢再贵的遗书,让他将自己的脑袋割下来,收殓好后交给李文忠。但谢家老五面对谢再兴的尸体却迟迟无法下手……
李文忠得报,迅速赶往事发地。
谢再兴的尸体已经被放在床上,谢老三、谢老五、谢老三的两个儿子,还有谢老五的儿子,一共五个人是跪在床头直抹泪。而谢老五手中还捏着一柄尖刀,应该是想割掉哥哥的头颅,却又不忍心下手。
看到这一幕,一向心如磐石的李文忠,也是感到鼻子一酸楚。
老五谢再贵,在战场上从来不怂,砍过的敌军脑袋估计都得用三位数来计了。但这一次,面对哥哥的尸体,他怂了。
李文忠对谢家叔侄五人是好一番劝慰。其实不用李文忠说,谢家众人也是明白,谢再兴这是想用自己的一条命,来换回大家的性命。
李文忠知道老五谢再贵下不去手,他拉着谢家五人出了房间,让手下的兵士们去处理此事。同时,让人用木头雕刻了一个谢再兴的脑袋,交给了谢再贵。
李文忠告诉谢再贵,就用这颗木头脑袋给谢再兴凑个全尸,还是让谢再兴早点儿入土为安吧!
兵士们收殓好谢再兴的人头之后,李文忠亲笔给朱元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请求此事就到此为止了。既然谢再兴已死,就当一切都过去了……
因为李文忠要整顿军队,立即北上投入围攻苏州的战斗,否则他会亲自带着谢再兴的人头,去向朱元璋求情。但是眼下,他只好派了几个办事得力的属下,带着谢再兴的人头和认罪书,还有自己的亲笔信,去应天找朱元璋了。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李文忠的大军终于是北上投入到围攻苏州的战斗。李文忠此次北上,除了留下少量伤兵驻守杭州,几乎是精锐尽出。就连潘元绍、潘元明兄弟都带上了。
当然,李文忠带上潘元绍、潘元明兄弟,并不是指望着他们攻打苏州的时候能尽多大的力,而是防止将这二人留在杭州会生乱。另外,带上这二人去苏州,关键时刻也可以用来去劝降苏州城内的守军。
至于谢再贵,李文忠还真是想带上他的,毕竟这家伙打仗还是挺卖力的。但是考虑到谢再兴刚刚死去,而且自己也食言了,没能保住谢再兴,心中有愧,李文忠便让谢家的人继续在杭州为谢再兴守灵。
可让李文忠没有想到的是,他与谢家人这一别,就成了永别。
因为朱元璋收到李文忠的求情信、谢再兴的认罪书以及谢再兴的人头之后,他并不打算放过谢再贵等人。在朱元璋心中,谢再贵等人必须死。
:。:




明越坡 第六百五十七章 赵匡胤与《推背图》
朱元璋一心想要置谢再兴的弟弟及子侄于死地,倒不是说朱元璋如何小肚鸡肠,连谢再贵这些人都容不了,而是因为朱元璋如此做是另有深意。
其一,陈友谅被灭了,张士诚也快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挥师北伐,一统中原了。这个时候,是应该立制度、讲规矩的时候了。
起兵之初,为了收拢人心,为了让更多的人替自己卖命,对待将士们的小节问题,可以不必过多苛责。但现在不一样了,天下马上就要姓朱了,不能再让这些人放任自流了。
如果说,前几年朱元璋的事业发展是行驶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之上,那么接下来,必须从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了。
其二,杀掉这帮谢家的人,可以大大震慑所谓的淮西帮、巢湖帮等老资格人士,让他们清楚,不管你昔日与我的关系如何好,你的功劳如何大,只要你敢违反纪律、破坏规矩,我朱元璋绝不留情面。
这其中,朱元璋最想震慑之人便是徐达。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呀!
历史上战功赫赫、功高震主之人多了去了,如果不适时打压打压他们,他们很容易就把尾巴翘上天了。而谢再兴是徐达的老丈人,谢再贵等人也算得上是徐达的亲戚了。
把这帮人给收拾了,就是对徐达最好的警示。
看过谢再兴的伏罪书及李文忠的求情信之后,朱元璋很快就将其烧掉了。他命令沐英亲率一支亲卫队人马,拿着他的公文,立即去杭州将谢再贵等谢家人押回应天。
就这样,谢老三、谢老五,还有他们二人的三个子侄,被沐英捉回了应天。
为了达到震慑众人的目的,朱元璋不是简单地处决五人了事,而是将他们凌迟处死。
当然,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在凌迟处死谢家五人之后,朱元璋郑重地向众臣宣布,立长子朱标为世子。
对!没有说错!就是世子!请大家记住!
当时,朱元璋只是吴王,并没有称帝,因此他的长子,也就是他指定的未来继承人,称为世子。当朱元璋称帝之后,才能册封朱标为太子。
本来是打算过完年,就送焦玉去洪都的,但考虑到兰儿的预产期就在二月初,我索性跟焦玉商量了一下,推迟一下行程。
正月里,霏儿倒是跟我谈起一件正事儿,说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将在开年之后,也到朱老爷子那里发蒙念书。霏儿的意思是,这朱棣只比俨儿大三个月,不如让俨儿也跟着去念书。
我觉得这事儿可行,季牦是早都拜在朱老爷子门下了,季貔也在前年下半年就发蒙了,现在俨儿跟着外公、舅舅去念书,那也是必须滴。
另外,考虑到我马上得去一趟洪都,金大富、郑有功他们去年就已提出,今年上半年可以跟李善长完成地皮回购、交接之事,我也是让他们迅速整理出一个方案,我好先跟李善长沟通沟通。
金大富、郑有功这个办事效率还是挺不错的。我说出这事儿三天之后,他们就给我送来了一个初步的方案。我仔细研究了这个方案,觉得还是很可行的。
于是,我便拿着这个方案去找李善长。李善长当时正忙着苏州前线物资筹措、运送之事,只好将此事交给胡惟庸,说是由胡惟庸跟我们这边协商好了,他到时候再向吴王汇报,促成此事。
既然李善长将此事交由胡惟庸负责,这段时间自然是和胡惟庸交道打得比较多了。
正月底的一天,刘伯温难得清闲,竟然跑到我府上来,跟我侃大山。
侃着侃着,我忽然记起上次邓愈所说的《马前课》一事,我便问刘伯温,可曾听说过《马前课》。
刘伯温一听我提起这三个字,立即是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他问我道:“胡老弟,你,你在哪里看见过这本神书?”
听刘伯温如此一说,我心中一惊,这样看来,这《马前课》一书是真的?
我告诉刘伯温,我并没有看见过这本书。我只是去年听一个友人说起过这本书,说他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听来了其中的第七课和第八课,至于其他的内容,他也是不知道。
当然,我肯定不会告诉刘伯温这事儿是从邓愈那里听来的,我只好说是一个友人了。100文学
我这么一说,刘伯温立即问我,这第七课和第八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只好告诉刘伯温,这第七课的内容是“一元复始,以刚处中。五五相传,尔西我东。”其实说的就是元朝。这“五五相传,尔西我东。”的意思就是元朝历经十代,然后分裂。
我这么一说,刘伯温立即扳着指头数了起来。这大元的国号是忽必烈定下来的,如果从他算起,到目前的元顺帝,正好是十代。
算到这里,刘伯温立即追问我,第八课的内容是什么。
当我说出“日月丽天,其色若赤。绵绵延延,凡十六叶”这第八课的十六个字的时候,刘伯温已陷入了深思。
许久,刘伯温才扭过头,问我道:“看来这吴王即将成为天下之主,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只是这‘凡十六叶’又该当何解?”
当时我也没有可以查询的资料,只是依稀记得明朝的皇帝有十多个,估计这“凡十六叶”应该是指明朝一共有十六代国君吧!
刘伯温听了我这个解释,也是点了点头。
既然说到了《马前课》,我就问刘伯温,那个《推背图》也是一本十分神奇的预言书,不知他可曾研究过这本书。
说起这《推背图》,刘伯温也是直摇头。倒不是说他没有研究过这本书,而是研究得太多了。这话怎么讲呢?因为世面上流传的《推背图》有诸多版本,根本不知道哪个版本是真的,或许全部都是假的。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我就搞不懂了,这《推背图》怎么还会出现多个版本,导致真假难辨了?
刘伯温告诉我,这《推背图》本是唐太宗年间,两个著名的大师级人物李淳风和袁天罡根据《易经》推演得来,被世人称为神书。
可是到了宋初,赵匡胤觉得此书会蛊惑民心,不利于他子孙后代一统江山万万年,便开始查禁此书。
让宋太祖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不查禁还好,一查禁此书反而更加泛滥。当时的宰相赵普向赵匡胤报告,违反禁令的人太多了,抓都抓不过来。
面对这种情况,赵匡胤用了个怪招儿,就是让人把《推背图》第十七象之后的内容全部打乱,并添加一些有利于大宋统治的预言进去。然后,让这个经过“加工”的新版《推背图》在天下广为流传。
《推背图》第十六象的内容是宋太祖受禅汴都,南部的钱李二氏相继归化,天下大定。而这十七象之后的内容,经过“加工”之后,肯定会搞得后人无所适从。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伯温才说他研究此书研究得太多了。因为版本太多,根本就不知道哪个版本是正版嘛!
我和刘伯温正说着这事儿,有下人来报,说是胡惟庸来找我了。近期由于李善长将秦淮河畔地皮回购、交接事宜交给胡惟庸全权负责了,我与胡惟庸的接触自然就多了一些。
当胡惟庸走进书房的时候,我与刘伯温还在感叹着这《推背图》版本太多之事。胡惟庸见我们谈得起劲儿,立即跟我和刘伯温打过招呼后,追问我们谈什么谈得这么高兴。
刘伯温虽然与李善长明里暗里喜欢较劲儿,但对于胡惟庸倒是没有特别的防备之心,毕竟胡惟庸当时还只算李善长的一个跟班儿,刘伯温觉得没必要自降身份,跟其过不去。另外,胡惟庸好歹也是来找我的,怎么也不能让对方太难堪。
刘伯温便笑着告诉胡惟庸,正和我在谈一些前朝的趣事呢!
胡惟庸听说我们谈的是趣事,也来了兴趣,说是要好好听听。
见胡惟庸有兴致,我便将这《推背图》在宋初被大量篡改的事情说了出来。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胡惟庸听了此事之后,一拍大腿,大声道:“此事妙呀!”
见胡惟庸这个激动劲儿,我打趣道:“胡兄,妙什么呀?你是不是又想到什么坏主意啦?”
胡惟庸笑道:“老弟,你这又取笑我了。我的意思是说宋太祖这一招以假乱真、浑水摸鱼的计策实在是妙呀!”
见胡惟庸这么一说,刘伯温也来打趣道:“胡老弟要是觉得妙,将来你也可以把这个《推背图》重新再编纂一遍。先把第十七象之后一直到现在的内容补齐,然后净捡些利于咱吴王的话编。到时候这个经过胡老弟新编的版本要是在民间流传起来,那绝对在吴王面前是大功一件啦!”
本来刘伯温也就是一句玩笑话,可谁知胡惟庸听了之后,立即起身站到刘伯温面前,深深地朝他作了一个揖。
:。:




明越坡 第六百五十八章 洪都祭奠
就在我和刘伯温还没搞懂胡惟庸这是要干什么之际,只听得胡惟庸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多谢刘兄赐教!”
胡惟庸这一下,倒是把我和刘伯温搞得挺吃惊的。话说这胡惟庸日后还真的重新编纂了《推背图》,也正是因为此事,他深得朱元璋赏识,最后还当了宰相。
二月初六,兰儿诞下一个女婴,母女平安。兰儿也是出生书香门第,像这种给女儿起名之事,自然是不用我操心了。最终兰儿用了她的名“兰”字,再加上一个“幽”字,起名胡幽兰。
兰儿母女平安,虽然还没有出月子,但考虑到焦玉这边急着回洪都大展鸿图了。在征得兰儿、霏儿她们同意之后,我们于二月底出发,前往洪都。此次随我同行的还有罗仁、陈定邦、张天赐、吴成照四人。
至于陈元贵、贾海通、郑光成他们,就是在应天积极协助金大富、郑有功,办妥与李善长、胡惟庸这边的地皮回购、交接等细节事宜。
我们六人乘船沿长江而上,旅途自然要轻松不少。在船上的日子,除了与罗仁他们打打牌,就是与众人在一起喝酒、吹牛逼。
不过虽然是吹牛逼,我还是再三告诫焦玉,他日如若准备将火器的制作使用的方法汇编成一本书的话,千万不要提及咱们锥子山。
这事儿早先都跟焦玉说过,我也是怕他一时兴奋,就把咱们的秘密公诸于世了。
焦玉自然是再三向我保证,对于在锥子山学艺之事,他会一辈子烂在肚子里。
三月二十一日,我们一行到了洪都。当焦玉拿着邓愈的信找到刘知府时,刘知府对我们自然是格外热情。
第二天,我则在焦玉的带领之下,出了进贤门。在一处小荒山之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坟包,坟包前竖着一块大石碑,上书“天狼二十六勇士之墓”九个大字。
从最先死在洪都城下的张子明,直到最后被朱文正忽悠出城,死在城下的马长越、龚荣华等人,整整二十六名特战队员,全部牺牲在了洪都保卫战之中。
想起长眠在此处的这些兄弟,我这个平日里只信奉“上跪天地,下跪父母”的人,竟然不自觉地就在大石碑前双膝跪下了。
我的鼻子一阵酸楚,眼圈一阵湿润,但我还是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下来。因为我不想让死去的兄弟们看见他们昔日的“天狼学校校长”落泪,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咱们天狼学校出来的人,身体里只有血水和汗水,而没有泪水……
而就在我双膝跪下之时,罗仁他们四个和焦玉也跟着我跪下了。
我几乎是哽咽地说道:“兄弟们,我来看你们了。你们都还好吗?如果你们有什么未
尽的事宜,可以托梦给我。来,我先敬兄弟们一碗。”
说完,罗仁早已打开一坛事先准备好的酒,倒了满满一碗。我双手端起酒碗,在墓碑前轻轻倒下,仿佛这一碗酒渗入地下,长眠在此的这些弟兄们就能喝得着一般。
我一连倒了三碗酒在墓碑前,第四碗酒我先端起来喝了一口,然后递给身旁的罗仁,大家轮流每人喝了一口之后,罗仁再将酒满上,我接着敬地下这些兄弟们的酒。
来洪都之前,我就让罗仁、陈定邦弄清了牺牲在此处的二十六名特战队员,以及随陈维林在桑落洲的最西端伏击张定边时,牺牲的陈冲飞等八人的基本情况。
1...276277278279280...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