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就这样,在太原城的北边,王保保大军在西,明军在东,双方就此对峙起来。
而刚才那少部分从咱们的“装甲车”方阵中穿插过去的元兵,约有三千余人,终于是冲到了太原城下。可就在他们高兴之际,早有徐达埋伏的伏兵从斜刺里杀出,他们也来不及与城上的“元军”做过多交流,只好利用自己马匹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北撤。
不过,对于这三千元军骑兵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因为城上的“元军”扔给他们一封信。
这封信当然是豁鼻马写给王保保的。
豁鼻马在信中告诉王保保,明军刚开始到太原城下的兵力并不多,所以他在城上一直坚守到现在。直到昨天,才有大批明军赶到。本来他以为自己守不住了,没想到王保保的援军回来了。
豁鼻马与王保保约定,今日夜间,他将亲自率军前往王保保大营与其会晤,研讨来日断明军粮道,迫使明军退兵的作战方案。由于是黑夜前来,为了防止双方的兵士在黑暗中分不清敌我,造成误伤,便约定暗号“齐王威武,太原平安”。
嘿嘿!豁鼻马也是个人才,这约定个暗号,都拍起了马屁。
其实这个暗号并不是豁鼻马定的,而是常遇春定的。今天的“装甲车”方阵故意让少部分元军穿插过来,就是让这些元军来跟豁鼻马接头的。只有他们接上了头,才能确保今晚最后的决战一击致命。
当日夜间,因为惦记着豁鼻马要来商讨作战计划,王保保并没有歇下。闲着无事,只好在灯光下翻看兵书。
而豁鼻马这边,与常遇春一道,率着两千精骑,大摇大摆地朝元军军营摸了过来。
一路上,遇到了六道元军布下的巡逻骑兵,但有了“齐王威武,太原平安”这个暗号,再加上豁鼻马本人现身,自然是不会引起元军巡逻兵的怀疑。
可就在这些巡逻兵来到近前,准备与豁鼻马套几句近乎的时候,陈维林率领的特战队迅速解决了这些巡逻兵。一连六道关卡,皆是如此。直到常遇春、豁鼻马率领的两千精骑已到达元军大营之外时,咱们的“装甲车”方阵和七万大军也跟着屁股
后面摸了过来。
随着徐达一声令下,四万骑兵率先冲入敌军大营。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元军大营中的巡逻部队还在高声呼喝:“齐王威武!”而咱们的冲锋骑兵一边冲锋,一边大声喊道:“太原平安!”
那些巡逻兵本以为是自己人,可当咱们的骑兵真的冲到了他们面前之时,他们才猛然发现,为时已晚了。
就这样,咱们的四万骑兵在元军大营之中到处放火,一阵猛冲猛杀。
听见外面有骚乱声,并未睡下的王保保立即穿上铠甲、披上战袍、拿起兵器。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八十六章 王保保命不该绝
王保保的亲兵立即跑进帐篷报告,有明军前来劫营了。
王保保走出帐篷一看,有不少营帐已经起火了。
虽然遭到明军的偷袭,但王保保并未慌乱,立即命令各部将官迅速整顿人马,向前来偷袭的明军发起反冲锋。
王保保的部队不愧是元军中的精锐,即使是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之下,也是迅速组织起两万骑兵,欲朝着明军发起反冲锋。
对于这个情况,徐达、常遇春早预料到了。见明军有少部分骑兵已经组织起来了,咱们的“装甲车”方阵打头阵,紧随其后的是一万骑兵、两万步军,立即朝元军的骑兵冲了过去。
王保保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两万骑兵还没开始冲锋,就听见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朝他们这个方向传了过来。立即有探子回报,明军的那个“大怪物”又杀过来了。
听说明军的“大怪物”又杀了过来,元军的骑兵是未战先怯了三分。王保保也觉得这次不能硬拼,还是迅速整顿人马,向北边撤退为上。至于那太原城,就这么滴吧!
王保保想逃,徐达、常遇春却不答应。“装甲车”方阵在前面开路,骑兵部队则在后面砍瓜切菜,一顿操作猛如虎,打得元军是丢盔弃甲。
更要命的是,常遇春带着那两千精骑,在豁鼻马的指引下,对王保保是穷追不舍。按照常遇春的打算,这次非要干翻了王保保,永绝后患。
当然,王保保也不是吃素的。在小说中,他手下高手如云,还有功夫盖世的妹夫张无忌,有几个人敢动他?在现实中,他的亲兵卫队都是精挑细选的,个顶个儿的能以一当十。
常遇春的两千精骑是一口气追了一百多里地,一直追到忻州。但王保保的亲兵卫队也是拼了老命,不断地派出敢死队员在后面阻挡常遇春的追兵。
也是王保保命不该绝,从当日夜间,一直追到第二日中午,常遇春都没跟王保保打上照面。但凡王保保能给常遇春一丝机会,行动稍微迟缓一点儿,以常遇春、陈维林两大绝世高手的实力,将王保保斩落马下,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过了忻州,前面可就是元军的地盘儿了。常遇春的兵力也不多了,万一遇上大股元军,反而要吃亏。况且现在连王保保的影子都没看见,常遇春不得不放弃追击,返回太原。
这次追击战,双方的损失都有点儿惨重。
王保保出逃的时候,身边可是有一千亲卫、三千精骑,待得他过了忻州,彻底摆脱常遇春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亲兵了。
王保保带着这十八骑是一路逃到大同,意图在大同收拢溃散的残军,以图东山再起。
而常遇春这边,两千精骑最后只剩
下不足三百人。不过更令人痛心的是,天狼特战队共损失了十九个人,其中二分队三班班长林清海、四分队三班班长叶大拱相继战死。其余特战队员,几乎都是人人挂彩。
至此,如果不计算陈维林的话,咱们的一百一十七名特战队员,经过先前的洪都保卫战、拦截张定边的战斗,以及这次追击王保保的战斗,共计损失了五十三人,现在只剩下六十四人了。其中,一分队剩下十四人,二分队剩下十七人,三分队剩下十五人,四分队剩下十八人。
咱们花费了四、五年的心血,培养的这些人,这才几年的时间,就损失了近一半了,实在是令我太痛心了。
不过主帅徐达倒是挺高兴的,此番太原之战,共计歼灭王保保的元军七万余人,加上之前王保保进攻居庸关损失的近万人,待得王保保逃到大同之后,只收拢了残兵两万余人。
后来,由于常遇春的大军北上忻州,王保保担心明军继续北上攻打他,便连大同也不要了,带着两万残兵退守甘肃。甘肃还有王保保之前零星派出的近两万人,这样合兵起来,也差不多有四、五万兵力了,只是无论是武器装备方面,还是兵员素质方面,比起之前的十万精锐都是差得太远了。
王保保退守甘肃之后,元顺帝晋封他为右丞相,并召他回元上都。
对于元顺帝抛来的橄榄枝,王保保却并未理会,他反而给元顺帝去信,劝其放弃上都,直奔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窝阔台大汗曾于公元1235年建都于此)。
和林虽然是蒙古帝国早期的都城,但因为太过于偏远,元顺帝并不喜欢这个地方。当时,王保保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元廷中有许多大臣都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元顺帝就是不同意。
因为在元顺帝心中,元上都可比和林要好得多。即使后来元上都被明军攻破之后,元顺帝也坚决否决了众臣的意见,不去和林。
元顺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还是有自己的坚持。直到他身亡,他都没有去和林。
那么,问题来了。王保保为什么要建议元顺帝去和林呢?
因为在王保保看来,明王朝绝对不允许他的疆域附近还有一个蒙古王朝存在。而元上都距元大都也就不足一千里的路程,元帝盘踞在元上都,明军肯定会北上用兵。
而如果去了和林,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元大都去和林,有几千里的路程,其中要经过环境极其恶劣的大漠,明军要想大规模用兵,根本就不可行。路程如此之长、路况如此复杂,明军的后勤保障根本就跟不上。
也就是说,如果元顺帝到了和林,就可以安安心心地蛰伏,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
东山再起。等个三、五年,甚至十来年之后,元军再度强大了,完全可以再度南征,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如果在元上都,明军根本不会给他再度东山再起的机会。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正是因为元顺帝不愿意去和林,因此王保保也不愿意离开甘肃。因为王保保觉得,去元上都比待在甘肃危险多了,明军的下一个重要目标,必然就是元上都。
不得不说,王保保不仅是元末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可比元顺帝要高明得多。
如果元顺帝真的听从了他的劝告,北走和林,王保保必然也会跟去。真要是那样的话,明军与元军的恩怨情仇估计还得延续好久。
明军大败王保保之后,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汤和、冯国胜等人在太原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会上,冯国胜强烈建议迅速向甘肃用兵,一是继续剿灭王保保的残兵,而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灭了关中四大军阀。
冯国胜、郭兴等人轻取关中,将四大军阀逼到偏远荒凉之地,徐达对他们率领的西征军非常满意。对于冯国胜的这个建议,徐达、常遇春都非常赞同。
众人皆认为,虽然元顺帝还在元上都,似乎那里才是我们最应该攻打的地方。但是西北的四大军阀和王保保残部不收拾掉,很可能给日后的北伐带来巨大隐患。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考虑到北平兵力并不算十分充足,得做好西征的时候,北方的元军南下偷袭北平的相关准备工作。徐达定下了兵分三路的计划。
第一路大军,由徐达亲自指挥,西渡黄河,向平凉方向进军。
第二路大军,由冯国胜指挥,向天水方向发起攻击。
待这两路大军分别占领平凉和天水之后,继续向西边的兰州、临洮方向用兵,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彻底击败关中四大军阀的部队。
第三路大军由常遇春为主帅,傅友德为副帅。常遇春率军北上忻州,形成对王保保残部的威慑之势。而傅友德的大军则占领朔州,做出随时西进甘肃的准备。
其实,按照徐达的计划,常遇春、傅友德的大军就只需要行进到这两个地方,保持对北边王保保的威慑就够了。而南边的徐达和冯国胜的大军则可趁着这个机会,一鼓作气将四大军阀给收拾了。
之所以不让常遇春、傅友德西进剿灭王保保残部,一是考虑到甘肃地区地广人稀,一时难以剿灭。另外,得让常遇春待在忻州,随时做好东援北平的准备。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看来,北边的元军必然不会甘心就此放弃北平的。
果然如徐
达、常遇春所料,就在徐达、冯国胜的大军大举西进之后,元顺帝认为北平的明军兵力空虚,立即命令也速、纳哈出等人率军南下,欲夺回他的大都。
元军南下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应天、传到了忻州的常遇春耳朵里。
常遇春按照早先与徐达商定的计划,让傅友德坚守朔州,自己则率大军立即东援北平。
而应天的朱元璋其实早就有了安排,早在去年年底,他就让李文忠将精锐部队调集到扬州。这会儿收到了北平告急的紧急军情,他命令李文忠的部队立即北上驰援北平。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八十七章 “可悲”的奶奶
朱元璋不仅派李文忠从扬州出发,北上驰援北平,还让李文忠顺道给常遇春带去了他的圣旨。在这道圣旨中,朱元璋褒扬了徐达、常遇春等前线将领。并让常遇春与李文忠一道在北平击败南犯的元军之后,继续北伐,目标就是元上都。
朱元璋还在圣旨中提到,考虑到之前傅友德部脱离了常遇春的建制,单独成为一军,削弱了常遇春部的实力。这一次北伐元上都,朱元璋特地派李文忠率三万兵马前来,归其统领。
此次北伐元上都,常遇春为主帅,李文忠为副帅。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常遇春从忻州东援北平之时,率兵六万。再加上李文忠的三万兵马,其麾下足足有九万余人,应该算是不少了。只不过,当时常遇春还并不知道朱元璋已派李文忠率兵三万从扬州出发。
虽然当时常遇春并不知道朱元璋派李文忠率三万精兵驰援北平之事,但在常遇春看来,他的六万人马从忻州东援北平,完全是足够了。
就在我随常遇春的大军东援北平的第二天,部队刚刚行进到雁门关,陈元贵、贾海通、郑光成三人突然追上了大军,找到了我。
这三人的突然出现,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应天出什么事啦?
紧接着,一个人突然跪在我的面前,更是让我大吃一惊。这个人竟然是阮其防。当时,他跟在陈元贵他们三人后面,我还以为就是个普通跟班儿,根本就没有认出来。
阮其防跪在我面前,恳求道:“胡先生,你,你快救救王爷吧!”
闻听此言,我心中一惊,阮其防口口声声说让我救救王爷,难道我那位结拜大哥陈叔明出事啦?
不待我细问详由,阮其防已经有些情绪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好在是一旁的陈元贵、贾海通、郑光成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大致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
这一次,阮其防本来还不是来找我求救的,他是奉陈叔明之命,送桃儿、杏儿两个以及陈叔明的五个孩子逃回应天的。陈叔明为了保全桃儿、杏儿以及五个孩子的性命,不得不给桃儿、杏儿两个出具了休书,掩过了一些人的耳目,这才让阮其防偷偷送她们一行回国。
闻听桃儿、杏儿都被陈叔明给休了,我更加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原来这事儿还得从陈叔明的那个皇上弟弟陈裕宗说起。
陈裕宗本是陈叔明的十弟,在陈宪宗(陈叔明的大哥)死后,陈裕宗被陈明宗(陈叔明的父亲)立为国君,陈明宗则继续当着太上皇,把持着朝政。
公元1357年,陈明宗驾崩,陈裕宗正式掌权亲政。也正是陈明宗驾崩之后,陈叔明来元朝上表的途中被徐寿辉
的人追杀,后来被傅友广所救,与我结识。
陈裕宗亲政之后,可是将自己的昏庸无能、荒淫无度发挥到了极致,经常搞出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这其中一件,便是与自己的一位已经守寡的嫂子,也就是自己故去的六哥恭肃王陈元昱的一位妃子给勾搭上了。
恭肃王陈元昱是陈明宗的第六个儿子,也就是陈叔明的六弟。这位恭肃王自小就品行不端,其父亲陈明宗非常不喜欢他。
早年间,陈元昱听闻宫中优伶杨姜的妻子吴氏美貌,便强行占为己有。当时,杨姜的妻子吴氏刚刚怀有身孕,不过陈元昱可不知道这事儿。
后来,吴氏生下一个男孩儿,陈元昱还以为是自己的儿子,便起名陈日礼,并抚养其长大。不过,这陈日礼其实是杨姜的儿子,而非陈元昱的儿子,吴氏是非常清楚的。
陈元昱死后,吴氏成了寡妇。不过由于其天生丽质,倒还是很有几分姿色。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裕宗与这吴氏给勾搭上了。
因为吴氏乃是自己的嫂子,陈裕宗为了顾及影响,只好私底下与其勾搭,并不敢纳其为妃。但吴氏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既然陈裕宗无法给自己名分,那么就得给点儿实惠自己。
不过吴氏要的这个实惠,可不是金银财富这么简单,而是要求陈裕宗立自己的儿子陈日礼为储君,将来将皇位传给陈日礼。
这要放在一般人眼中,那就是个荒唐事儿。可是放在陈裕宗这里,这事儿似乎还顺理成章。因为陈裕宗荒淫无度,竟然没有一个女人给他生下儿子。
可能是陈裕宗也觉得不能亏欠吴氏,便私底下答应了吴氏这个要求。
就在去年,也就是洪武元年十月,才三十出头的陈裕宗竟然一病不起。可能是陈裕宗感觉到这些年被酒色掏空了身体,恐怕过不了这一关了,便颁下圣旨,立陈日礼为嗣君,将来继承皇位。
当时,陈裕宗没有子嗣,立侄子陈日礼为嗣君似乎没毛病。但是,陈日礼的真实身份还是通过一些风言风语,早在外面流传开来。
于是,便有不少大臣极力反对立陈日礼为嗣君,毕竟这哥们儿身上流淌的根本就不是陈家的血液。
俗话说:被戴了绿帽子,往往当事人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对于当时的陈朝皇室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不少大臣极力反对此事,但皇室内部,却还是坚决维护陈裕宗的决定的。
这其中,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分量最重的支持者便是宪慈皇太后。宪慈皇太后是陈明宗的皇后,是陈裕宗的母亲,她和陈裕宗坚持此事,谁还敢说些什么?
宪慈皇太后一生为陈明宗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陈明宗长子陈宪宗
、陈明宗五子(夭亡,名字不详)、陈明宗六子恭肃王陈元昱、陈明宗十子陈裕宗。也就是说,在这位“可悲”的奶奶心中,那杨日礼可是自己的亲孙子。
按说当时陈明宗的次子陈元晫、三子陈叔明、八子陈泽、十一子陈曔都还健在,而且陈元晫、陈叔明的治国理政能力明显要比才刚刚成年的陈日礼要强不少,似乎立陈日礼这几个叔伯辈的人物为储君更加合适。但是,谁叫这些人都不是宪慈皇太后亲生的呢!
宪慈皇太后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当时的陈元晫任太宰,陈叔明也刚刚在一年多之间由右相国升任左相国,这二人不仅掌有大权,且在百姓中威望较高。如果这二人不配合这次皇权的交接变更,恐怕会酿成祸事。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考虑,宪慈皇太后以皇上病重为由,加强皇城的防御,将禁军的守卫将领全部换成了孙子陈日礼的近臣,或者是自己信得过的人。
这还不够,宪慈皇太后还以加强宗室守备为由,给每位宗亲的府上都派重兵“护卫”,也就是相当于软禁了这些宗室皇亲。陈元晫、陈叔明兄弟,自然是属于重点管控的目标。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陈叔明已经预感到不妙。他和二哥陈元晫都已经十分清楚,这陈日礼根本就不是恭肃王陈元昱的亲生儿子。一旦这陈日礼继位,并牢牢掌控了大陈国的政权,恐怕等待他们兄弟两个的就不是被软禁这么简单了,而是脑袋要搬家了。
当时,陈叔明的亲信阮正伦驻军在清化府,离陈朝的都城升龙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陈叔明被软禁之后,自然就跟阮正伦失去了联系。如果陈叔明能到清化府去,那绝对是猛虎归山。不过对于当时的陈叔明来说,这已经是天大的奢望了。
他唯一的念想,就是能不能保全几个孩子生命。如果这事儿不早做打算,一旦陈日礼继位,再想要行动,便更加困难了。搞得不好,他们全家可能都将一起在黄泉路上相会。
陈叔明娶桃儿、杏儿之前,本已娶了三位夫人,育有两子四女,但不幸的是,两个儿子成年之后均在与占成国的交战中身亡。四个女儿,有一个夭亡,两个现已出嫁,还有一个女儿现在已经十四岁了。
娶了桃儿、杏儿之后,陈叔明又育下两子三女。其中,桃儿为其生过一子一女,但不幸的是,桃儿生的儿子也夭折了。更惨的是杏儿,本来为陈叔明怀了一个男孩,但不幸流产了,据太医讲,她已终生无法生育了。
除开桃儿所生的一子一女,其余一子二女均为其他三位夫人所生。
也就是说,截止目前为止,陈叔明总共还有一子六女,其中两个女儿已出嫁。此次陈
叔明需要偷偷送出去的也就是一子四女,共五个孩子。
一天,陈叔明召集桃儿她们五位夫人密议,想把这五个孩子送出去。
虽然陈叔明这个想法很好,但能送到哪里去呢?
陈叔明首先想到了清化府的阮正伦那里,但很快又被大家给否决了。一旦这几个孩子被送到清化府的消息走漏,不光是这五个孩子保不住了,那阮正伦也必将受到牵连。
最终,陈叔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给桃儿、杏儿一人一封休书,然后让人秘密送她们两个和五个孩子到应天来找我。
(本章完)




明越坡 第六百八十八章 陈叔明休妻
按照陈叔明的设想,如果将来天下太平,他恢复了自由身,自然会派人来接桃儿、杏儿及五个孩子。
如果陈叔明蒙难,那他就只能拜托我这个结拜兄弟替他照顾好桃儿、杏儿及他的五个孩子了……
听陈元贵他们几个说到这里,我总算是弄明白了,为什么陈叔明写给了桃儿、杏儿休书,为什么阮其防一见面就给我跪下,请我立即去救陈叔明了。
如果陈叔明不给桃儿、杏儿出具休书,即使桃儿、杏儿偷偷逃出去了,仍将有人要捉拿、追杀她们。而陈叔明大张旗鼓地出具了休书,那些禁军虽然有所怀疑,但也仅仅就是怀疑而已。毕竟这两个女人已与陈叔明撇清了关系,就没必要过多地关注她们了。
当时,阮其防本为升龙城内一名禁军的将领。因为他既不是陈日礼信得过的人,也不是宪慈皇太后信得过的人,他便被调出升龙城,也没安排具体什么职务,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而范巨论和黎正阿当时继续在礼部为官,正是在他们二人的穿针引线之下,与城外的阮其防取得了联系。
阮其防早知道陈叔明已被软禁,这会儿听说他想托付自己将他的孩子们带出去,自然是不会推辞。
1...288289290291292...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