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对待陈野先这号人,就得冯国胜这种人出马,跟他讲那么多废话没用,一说要砍他的头,他就立即蔫了。
陈野先耷拉着脑袋也不说话。
朱元璋又发挥了他善于忽悠的本领,他缓缓说道:
“陈将军,你是蒙古人册封的都元帅不假,但你这个都元帅也不过就是一个空衔。
朝廷一不给你兵、二不给你粮,你的兵都是你自己招募的,你的军饷也是你们陈家自己出的。
说白了,蒙古人也不过就是利用你们,让你们替他们打起义军。
一旦将来用不着你们了,肯定得想办法收拾你们,蒙古人怎么可能让你拥有一支五、六万人的私人武装。
看看元朝刚建国的时候,封了多少都元帅,后来天下太平了,几乎都被撤光了。
这些年,各地闹起义,蒙古人应付不过来了,又想起了你们这些豪强大户,给你们封个都元帅,让你们去卖命。
就算你们打了胜仗,这功劳大部分都是那些正牌元帅的,不会是你们这些杂牌元帅的。
说得更清楚一点儿,假如将来你们在集庆打胜了,这最主要的功劳还得是集庆路的最高军事统帅蛮子海
牙的,你顶多算是协助有功。
可你也不想想,在这太平之战,你陈野先把自己全部家当都派上了,他蛮子海牙可曾派过一兵一卒过来?
今日你被我们俘虏的消息肯定会传出去,即使今天我们放你回去了,蒙古人也得提防着,你是不是已暗中跟我们勾结。
要是你们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你陈野先肯定会成为替罪羊。
因为你带着六万大军,都拿不下太平,还曾被我们俘虏,肯定是与我们串通好了,里应外合,最后才导致元军在集庆的失败。
话我就说这么多了,何去何从,陈将军你自己想清楚了,看着办吧!
我今天跟你说这么多,也不过就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汉族同胞遭蒙古挞子算计,也不想失去一个未来潜在的朋友。”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番忽悠还是合情合理的。
他陈野先也不是傻子,今日既然被擒,如果不降,肯定是不可能活着回去的。
沉思了良久,陈野先开口说道:
“这招降书我可以写,但是我不能保证手下的人还能听我的。
也就是说我不敢保证他们会投降,说不定你们派去招降的人可能被他们杀掉。”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二百零七章 招降二陈
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这个就不用陈将军你操心了。
只要你写招降书,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你就是我们红巾军的朋友。
至于你手下的那帮人肯不肯归降,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派去招降的人能不能活着回来,也与你没有关系。”
既然朱元璋都这么说了,陈野先也不好再推辞了,只好写了招降书。
朱元璋接过招降书看了一下,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人将陈野先带下去好好招待。
当然,这陈野先不用再被关押或者是五花大绑了,但被软禁那是必须的。
陈野先走后,朱元璋继续主持会议。
现在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去招降陈野先的余部,谁去招降陈野先余部的问题了。
众将都认为,派个信使去陈军送信就行了,根据他们回复的情况再作下一步打算。
但朱元璋坚持认为,这次招安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行动,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在太平站稳脚跟的问题,必须得派一个办事稳妥之人前去。
这下众将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敢随便表态。
你说这前去招降,招得好,那是好。但万一跟陈野先说的一样,双方一言不合,陈家的人动了手,那这个招降就成了送死。
倒不是说这帮人怕死,只是谁都不想这么窝囊地死。
这要是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那是英雄;可这死在招降的过程中,而且谁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死的,你说这窝不窝囊?
常遇春一看大家都不愿意去,索性大声说道:“要不我去试试?”
这时,众将都诧异地望着他。
徐达和汤和赶紧说这去招降不是个小事,万一出个什么岔子,可是损失了一个人才呀!
毕竟徐达和汤和二人心里清楚,常遇春可是我胡硕的结拜兄弟啊。
冯国胜、邓愈二人听了常遇春这话,心中是出了一口长气。但表面上仍是装出很惊讶的样子,也不断地劝常遇春要慎重。
他们二人是生怕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现在常遇春这个傻冒儿出来顶包,他们二人心里高兴着呢,只不过嘴上仍要说些假惺惺的劝阻之话。
朱元璋转了转眼珠,没有立即开口。他心里也在打算盘,就采石矶和太平这两战的表现来看,常遇春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真要折在了招降的途中,真还有点可惜。
但郭天爵的影子始终在他心中徘徊不去,这人是郭天爵介绍来的,很有可能就是郭家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
朱元璋心中真的很矛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个年青人火急
火燎地跑了进来。
来人叫朱文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出生,他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朱兴隆于1344年淮北大旱时,与父母几乎是前脚赶后脚地饿死。朱元璋便带着这个嫂子王氏及8岁的亲侄子朱文正外出逃荒。
即使朱元璋当和尚期间,也是把这对母子安顿在寺庙不远处,资助这对母子活了下来。
后来,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嫂子与侄子继续相随。
朱元璋在大哥朱兴隆去世后,也是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
朱元璋从军之后,一直让朱文正当着自己的亲卫队长。在攻取滁州、和州的过程中,朱文正也逐渐展示出自己英勇善战的一面。
只是因为朱文正是大哥唯一的后人,他不想让朱文正冲锋陷阵,一直把他留在身边,这也埋没了朱文正的一些军事才华,搞得朱文正有点儿不高兴。
朱文正火急火燎地跑进来,就是有探子来报,集庆方面有动静。
因为朱元璋正在主持高级军事会议,一般人不得随便打扰,朱文正作为亲卫队长遇到这么紧急的军情,还是可以闯进会场直接报告的。何况朱文正还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唯一的一个亲侄子。
朱元璋看了一下军报,并没让朱文正退下,而是继续主持会议。
他分析道:“集庆方面的元军肯定是得知我们正于陈野先的部队在太平激战,象征性地派兵呼应,并不会大举南下。”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分析,就是不想主动北上与元军主力交锋,他一直盘算着把这块硬骨头留给郭天叙他们。
但徐达他们都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还是应该加强采石矶的防守,一旦元军拿下采石矶,就相当于切断了江东部队与和州方面的联系。
但朱元璋坚持认为,还是太平的战事更为重要,一旦大量分兵北上,陈野先的余部肯定会再次卷土重来,到时说不定是采石矶没守住,太平也被敌人拿下了。
这两个地方都失去之后,江东部队就没有了立锥之地。
如果被迫要放弃一个地方,那宁愿放弃采石矶,毕竟采石矶的防御工事太弱,而太平好歹是座城池。
经过朱元璋这一番分析,众将也认为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太平真的沦陷了,那渡江战役算是以失败告终了,只要保住了太平,即使采石矶沦陷了,就还有翻盘的希望。
但现在采石矶的兵力不足两千人,实在是不堪一击,众将提议还是要加派一点兵力。
于是,朱元璋决定派徐达麾下的廖永安带三千兵马进驻采石矶,其余众
将继续作好南下歼灭陈野先余部的准备。
当然,a计划是招降陈野先余部,a计划失败,b计划才是南下打歼灭战。
既然北面集庆方向的元军已有动静,那解决南面战事的问题就宜早不宜迟了。得迅速派人去招降,一旦招降不成功,立即开打。
刚才常遇春提议自己去招降,朱元璋还在考虑让不让他去,现在也没时间作过多考虑了。
朱元璋直接开口说道:“这招降陈野先余部之事,就交给常遇春了。立即做好出发准备,明日一早就出发。”
常遇春领命,众将就散了。
常遇春回到营中,立即召集蓝玉等人来开会,告知了他们明天一早准备去敌营招降的事。
蓝玉等人都争着明天跟常遇春一起去,最后,常遇春决定带陈维林去,毕竟他功夫好。
六月十四日一大早,有两骑快马从太平城南门飞驰而出,这二人正是常遇春和陈维林。
行了约三十里地,见前面有兵马驻扎,且对方的游动哨也发现了常、陈二人。
常遇春向对方的游动哨喊话,说是太平城的守军信使,他们的元帅陈野先在太平城中已答应投降,并亲笔写下了招降书,他们是来送信的。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陈野先的部队虽然不是正规军,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于是,这几个游动哨就把常遇春和陈维林带入了军营,当然兵器是被他们没收了。
陈野先被擒了,余部暂时由其子陈兆先,也就是右副元帅统领。
昨日大败之后,陈兆先、陈飞虎收拢各路散兵,最终还是聚集了三万余人在离太平城南三十里扎营,等待机会进攻太平,救出陈野先。
常遇春将陈野先的亲笔信交给了陈兆先,陈飞虎也凑过去看。
二陈确认了这的确是陈野先的笔迹,但并不确定陈野先究竟是真心归附,还是为了暂时保命,被迫投降。
这时,有兵士指认,说昨天就是这二人捉拿的元帅。
陈兆先一听,十分恼火,当即命人将常遇春、陈维林二人拿下。
但常遇春、陈维林二人岂是这么容易被拿住的,一队亲兵手持兵器涌上来,不仅没抓住这二人,反被这二人踹飞好几个,兵器也被这二人夺了。
双方各持兵器,又成了对峙局面。
陈飞虎好歹也是陈兆先堂叔,办事也比陈兆先稳重多了,他立即招呼双方停手。
亲卫兵撤了出去,常遇春、陈维林二人也不是来打架的,为了显得诚意,就把兵器扔在了地上。
这下,陈兆先、陈飞虎、常遇春、陈维林四人坐下来,可以心平气和地好好
谈谈了。
常遇春对二陈是晓以民族大义,让他们赶紧悬崖勒马,共同来完成反元大业。
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主将被擒,而且亲笔写了招降书,如果他们不降,陈野先就很可能被杀,他们可不想担这弑兄弑父的罪名。
还是先暂且投降吧,先保住陈野先的命再说,大不了日后再反。
就在这种状态下,常遇春、陈维林的招降竟然成功了。
双方当即约定,三日之后,也就是六月十七日,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带大军来太平城投降。
陈兆先、陈飞虎说是要设宴款待常遇春、陈维林二人。当时已是临近中午,这二人一大早出发,现在也饿了,也不推辞。
很快,饭食也端上来了,还有一大坛子酒。
陈兆先命人拿了四个大碗,亲自开坛倒了四大碗酒。
这四人不管现在心里在想什么,这场面上的事情肯定是要维持的,各端一碗酒说了些豪言壮语的话。无非就是将来齐心协力、共谋大业之类的话,最后都干了。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二百零八章 采石矶告急
干完了碗中酒,就开始吃肉。吃几口,大家又接着干。从现场气氛来看,大家就真的算是掏心窝子的兄弟了。
四人这顿饭吃到未时,才散了。
常遇春、陈维林二人也喝了不少,有点晕晕乎乎了,但还是都骑上马向太平城驰去,只不过这速度就比来时慢了不少。
毕竟是酒后驾驶,还是要小心慢行、安全第一嘛!
回到太平城,常遇春、陈维林二人立即给朱元璋作了个详细汇报。
朱元璋虽然对常、陈二人满嘴酒气有些不悦,但这二人带回来的结果他是很满意的,少不得把二人夸赞了一番,让二人回去歇息了。
第二天,朱元璋再次召集开会,安排部署六月十七日接受投降的相关事宜。
朱元璋和众将心中都有数,这陈家军投降有可能是迫于陈野先被俘,采取的缓兵之计。
所以,这第一,要防着诈降,要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万一陈家军是打着投降的旗号来到太平城,突然发动攻击营救陈野先,那可得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这第二,如果陈家军是暂时投降,又该怎么办?
这第三,如果陈家军是真心归附,应当如何妥善安置他们这么多人马。
会议开了近两个时辰。最终议定,六月十七日,陈兆先、陈飞虎二人领大军来太平城时,以城内狭小,无法容纳这么多大军为由,让陈家军的大部留在城外扎营,陈兆先、陈飞虎可带少量随从人员入城。
同时,要加强对陈野先的控制,做到内紧外松,表面上看,陈野先是有自由的,实际上,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在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带兵归附之前,要充分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将已俘虏的陈家军迅速整编到各队伍之中。
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归附之后,为了显示我们的诚意,他们的部队还是由他们自己带领,我们不夺他一兵一卒。但归附前已被我们俘虏的兵士,肯定不能再还给他们了。
因此,得迅速完成整编。
如果到时候陈兆先、陈飞虎提出要求我们将太平之战俘虏的陈家兵士还给他们之时,我们可以以已经完成整编为由,言明没办法再交还这些兵士给他们。
会议当场,朱元璋就做了一个简单的分配。
那一万六千余俘虏中,有一千多人受伤严重,立即让李善长派人运回和州养伤。
廖永安驻防采石矶,说好让他带走三千兵士的,就让他带一千红巾军、两千俘虏整编的陈家军。
徐达、汤和各整编三千俘虏的陈家兵士;冯国胜、邓愈各整编两千俘虏的陈家兵士;余下约三千
兵士全部整编到常遇春的先锋队中。
另外,陈野先不得随意离开太平城。投降后,照旧任命他为元帅,陈兆先、陈飞虎分别为他的副元帅,仍统领其所属兵马。
当然,陈野先的这个元帅还得归朱元璋管,只不过他相当于朱元璋麾下的一个方面军司令员,大致和徐达、汤和他们差不多。
日后的行军作战,陈野先得时刻跟着朱元璋走,具体战事由陈兆先、陈飞虎二人负责。
相当于陈兆先、陈飞虎二人领兵在外,陈野先当人质。若陈兆先、陈飞虎二人敢有什么不轨行为,我们这边可以随时解决掉陈野先。
这也不失为一个防止其叛乱的好办法。
会议结束后,各将领迅速按照朱元璋的指示,立即开始整编俘虏。
廖永安很快也带着三千人去了采石矶,常遇春也补充了三千余人。
想想当初带着一百二十人出锥子山,到和州后,甘泽生、陈维林带着黑蛟帮的三百余人来投。再到现在,常遇春手下也有四千余人了,也是正牌的先锋官了,形势发展喜人啊!
六月十七日,陈兆先、陈飞虎二人果然带着三万余人来到太平城下投降。
朱元璋为了显示诚意,带着诸将出城迎接。
当然陈野先也得出来迎接,只不过朱元璋的身边围着一圈他亲自挑选的亲卫兵。而常遇春和陈维林就在陈野先的身后,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
朱元璋当着众人的面,宣布陈野先继续当元帅,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分别为副元帅,继续统领所属兵马。
当着这些受降兵士的面,朱元璋再次发挥了他的忽悠才能。
他站上一个高台,呼吁广大的汉人兄弟团结起来,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被蒙古挞了奴役,大家共举反元大业。
朱元璋的一番慷慨陈词,博得了不少兵士的欢呼,陈野先、陈兆先、陈飞虎三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们三人不过是将投降作为一个权宜之计,他日一旦得到机会,再报这太平之战之仇。
朱元璋一番忽悠之后,言明太平城内地方狭小,这么多兵士涌入,必将造成城内混乱,所以让陈家军就在城外扎营。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当然可以跟着陈野先入城居住。
所有的一切,正按着朱元璋设定的轨道运行。
接下来的几日,朱元璋及众将领的主要工作就是安抚这帮投降的陈家军。
朱元璋也多次看望部队,亲切地与官兵交谈,逐步在兵士中树立了一个和蔼可亲、爱兵如子的统帅形象。
陈野先投降之后,朱元璋每
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都让陈野先也参加了。但真正讨论什么核心机密问题,都是另外拉着徐达、汤和他们几个开小会,从来不让陈野先参与。
就这样过了几日,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了。
六月二十五日,采石矶方向传来了重大军情,送信的是廖永忠,采石矶守将廖永安的亲弟弟。
当初,廖永安、廖永忠两兄弟在巢湖一带为匪,当朱元璋从和州南下准备渡江时,廖永安、廖永忠两兄弟带领众人及一些船只投奔了朱元璋。
廖家两兄弟在采石矶大战和攻太平的战役中都作战勇猛,朱元璋授予廖永安管军总管一职,隶属于徐达指挥。
集庆方向有元军南下之际,朱元璋便派廖永安带了三千人驰援采石矶,并任命廖永安为采石矶的最高统帅,全权负责采石矶的防御。
朱元璋没料到蛮子海牙这次动了真格儿,派了水陆两路大军共计一万五千多人,由水军元帅康茂才担任指挥官,直取采石矶。
廖永安也是看到元军南下兵力太强,他这五千人恐怕抵挡不住,立即派亲弟弟廖永忠回太平去报信。
即使是这样,廖永安也守不住采石矶。
他的五千兵马中,原驻守采石矶的两千人,有一半是攻取采石矶所获俘虏整编的,他从太平带来的三千援军中,有两千是原陈野先的部下。
也就是说,他这五千兵士,真正是从和州那边过来的只有两千人,有三千人都是刚俘获的俘虏整编的,那这个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加上对面元军的实力着实强大,康茂才亲率五千水军,近百艘战船从集庆江面直奔采石矶,陆上另有一万步兵与水军遥相呼应。
采石矶的部队全是步兵,战船全被李善长藏到和州去了。
一边是水陆协同作战,一边只有敌军三分之一兵力的步兵,而且大部分还是近期整编的俘虏。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廖永安的部队与元军一接触,高下立判。就在廖永忠在给朱元璋作汇报的时候,廖永安的部队就被击溃了。
这不能怪廖永安指挥作战不力,的确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朱元璋还在召集众将讨论如何援救采石矶,采石矶就已经失守了,廖永安正带着两千残余兵力向太平方向溃逃而来。
当然,当时并没有手机,也没有无线电,朱元璋他们肯定是不知道采石矶已经失守了。
众将都认为,元军是水陆并进,我军驰援如果只派步兵、骑兵的话,很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我军也得水陆并进。
但目前船只都在和州那边,且从采石矶方向运过来显然不合适,因为敌军很可能已经封
锁了从和州通往采石矶的江面。
如果和州的船只从江心岛的南面绕过来,先到太平,那需要很长时间,等船只都调遣过来,康茂才早拿下了采石矶,且已做好防御,想攻下采石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元军拿下采石矶后,很可能会从集庆继续增兵采石矶。所以就目前的形势分析,去与元军争夺采石矶并非明智之举,不如避其锋芒,另辟蹊径。
其实,这最关键的问题是朱元璋现在还不想与元军主力正面交锋,他想保存实力,让郭天叙他们与元军主力拼个两败俱伤。
既然准备放弃采石矶,那就得做好下一步的打算。
第一,和州至采石矶的水上交通线肯定是被敌军控制了,我军太平与和州的联系,就只能是从江心岛的南边绕过来了。
第二,下一步必须加强太平北边的防守,一定不能让元军南下攻取太平,如果太平再失守,整个渡江攻取集庆的计划就正式宣告失败了。
(本章完)




明越坡 第二百零九章 都元帅驾到
还有第三,下一步要扩大渡江部队的战略纵深,做好太平北边防御的同时,兵分两路,南取芜湖,东略溧水、溧阳等地。
如果一切顺利,力争拿下句容,对集庆成半包围之势,如此一来,集庆与外界的联系就只能是江北重镇扬州了。
我军虽然丢了采石矶,但能够在集庆南边站稳脚跟,一旦时机成熟,就能立刻谋划拿下集庆。
日后的战局表明,朱元璋在军事战略上的确有过人之处。正是他今日这个放弃采石矶,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为日后拿下集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取芜湖的任务就交给了汤和、邓愈,东取溧水、溧阳的任务就交给了徐达、冯国胜。
1...8889909192...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