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快穿)富贵荣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昔我晚矣
说话的是个穿甲胄的军士,语气虽有些冷硬, 但也不是不近人情。
之前叫醒锦荣的黄脸汉子和声和气的笑道, “半大的孩子,大热天赶了几天的路,也挺不容易的。”
那军士瞅了锦荣一眼,瘦弱得像个女娃娃, 个头也不高, 也忍不住心底一软“上头有令,新征的一批要赶在初七之前到大营。”
“唉,又要打战了, 不知道这次又要打到什么时候才停……”
听他们的谈话,锦荣才明白,原来自己是新征入伍的小兵之一,只不过半路上中暑晕过去了,被放在驮粮草的牛车上躺了半天。
日头依旧晒得人发昏,即便是躺在牛车上也一路颠簸的浑身酸痛,但锦荣还是很知情识趣地从牛车上下来了。
黄脸汉子看了一眼,原本还想和军士说两句好话,让这孩子再多躺会,没想到半大的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一路上也没说过累,要不是突然倒了下去,还没人发现他半条命都快没了。
若是他自家的孩子,哪里舍得吃这样的苦去战场上送命。
“喝点水吧。”黄脸汉子从自己的怀里拿出个巴掌大的水囊,递过去。
锦荣抬眸看了他一眼,这人还挺好心的,“谢谢大哥了。”声音偏秀气了些,但因为干渴嘶哑也与寻常少年没什么不同。
轻轻沾了沾唇,锦荣就将水囊送回去了,一边跟上行伍的步伐,一边整理着脑海中的记忆,就像是在看另一个人的人生。
现在所处一个名为大启的朝代,她的名字叫宋锦荣,虚岁十四的小姑娘,现被强行征召入伍即将到达西南大营的数万新兵之一,
而小姑娘的经历仿佛就像那句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宋锦荣家中没有阿爷,也没有长兄,而她却是唯一的‘男丁’。这就要说到宋家的悲剧史了,宋锦荣的祖父,父亲,还有两个伯父相继去世,又因为意外的,也有因为各种天灾**。
总的说来,这个不算太平兴盛的时代,人命如草芥。
何况宋家也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唯剩下几个孤儿寡母,还都是女孩,宋家大娘,也就是宋锦荣的祖母,本盼着小儿媳怀着的遗腹子会是个男孩。
不是宋家大娘重男轻女,她为人仁厚是十里八乡都出了名的,前面几个儿媳生的孙女她也没半句怨言,但谁能想飞来横祸,家中唯一的顶梁柱也没了,族内有虎视眈眈,大启朝律法规定,一旦家中绝嗣,无继承男丁,名下田地皆归族内所有。
连年征战,苛政杂税又多,若没了这几亩田地,单靠织布浆洗,根本养不活家里人,哪怕是最艰难的年月,宋家大娘也未想过把孙女卖了换口粮。
这些可都是她早逝的儿子仅留下的骨血。正因宋家大娘这份好,三个儿媳都不愿改嫁,一心织布贴补家里。
小儿媳更是卯足了劲头,把命都给搭上了,未想天不遂人愿,最后的一个孩子又是个女孩。
听说族里都让人过来看了,看着咽气前还求她的小儿媳,宋家大娘一狠心,就和娘家妹妹蒙骗了众人,对外看是个男孩,族里的人也就悻悻而返了。
宋家关系几个孤儿寡母口粮的田地也总算保住了。
骗人一时容易,但想时间长就难了,宋家大娘咬牙充作男孩养,也打定注意,等前面几个孙女都找好了人家,自己再去向官府请罪,她一条老命滚钉板也不怕。
宋家这几个孙女虽年纪小,却都是极为懂事的,从不多话,努力织布做活,帮忙瞒着这件事。
宋锦荣也和其他乡里的男孩一样上学堂,其他时间也很少出门,也没什么玩伴,别人见了只当宋家对这根独苗苗宝贝的很,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然而宋家几个顶门户的女人,千防万防也没想到还会有征兵,这征兵令上还写上了宋锦荣的名字。
老族长假惺惺道,朝廷有令,每家每户凡有年满十四的男丁者,必须入伍,为国效忠。
已经升级为宋家奶奶的宋大娘连杀了他的心都有,但她再狠,也拦不住皇令。宋家几个女人抹着泪送宋锦荣去入伍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因为此次征兵人数极多,向天下各州各征召县,而且应征后便又分了好几批前往不同大营,宋锦荣运气还不错,同行这一批里也没有认识的同乡里的人。
宋锦荣一路也谨守小心不多话,对她而言,哪怕死在了沙场上,也好过被发现身份,连累家中姐妹奶奶伯母。
好在除了身形单薄了些,也看不出是女孩来。只是征兵一路本就跋山涉水,劳顿不堪,宋锦荣晕了过去,醒过来便成了锦荣。
锦荣也没什么自己的记忆,成了宋锦荣也浑不在意。
主要是目前也没多大工夫让她在意这些事,这副身子虚弱不堪,要是再来一回中暑,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
锦荣慢悠悠地想着,跟着牛车旁走,尽量不成为拖累。那黄脸汉子算是入伍的新兵中说的上话的人,叫孙刚,为人豪爽,心眼也不错,时常帮些路途中年老或年幼者。
至于那些军士,更多是不愿太多新兵折损在了路上,要知道朝廷征兵是有定数的,若是到达的人数不够,他们也是要受罚的。
锦荣细细分析着不多的信息,在行至某一处时,瞥到草丛里青绿的几株叶子,蹲下身伸手拽了两片。也顾不得脏,扔进嘴里,嚼碎吃了。
感觉到喉间一阵清凉后,锦荣松了口气,有这东西,不用担心会因为中暑把小命给丢了。
孙刚靠过来,低声好心道,“小兄弟,我这里还有点干粮,你要不吃点吧。”
他以为锦荣是饿昏了,连路边的野草都吃呢。
锦荣摇了摇头,看他额头上还淌豆大的汗,面色红中透着白,便将又摘下的叶子递了过去。
“你也吃点吧,这是解暑气的。”未免孙刚不懂,锦荣也没说太多药理。
孙刚瞪大了眼睛,“吃了这野草,能解暑气?”
虽然惊讶,但见锦荣的确精神了许多,孙刚也不怀疑,直接拿过去嚼碎了吃。
野草这东西,孙刚也吃过,没办法庄稼人靠老天爷生活,收成不好,野草树根吃不得,原以为会像曾经吃过的野草一样苦涩难嚼,但在初次一咬,少许清凉的液体滑入喉咙,凉意直冲脑门,先前的酷热一扫而尽。
薄荷草当然没这么大的奇效,只是孙刚第一次尝这东西,新奇震惊下,将这东西神化了而已。
孙刚这人厚道,得了好东西也不独享,而是分给些同样有中暑症状的新兵,一连几个人试过后,暑气也消了不少,引来了送新兵入营的军士。
还是先前那军士,看来也不是普通的低等士兵,他看了看手中的薄荷叶,这除了稍微绿了点之外,和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草没什么不同,抬眼向锦荣问道,“这野草能治病?”
若非亲眼见同伴吃了几片后,脸色好了很多还能说话了,他也不敢轻易相信。
锦荣点了点头,见引起了重视后也不敷衍,“这不是野草,这叫薄荷叶,可以做药用,也可以直接食用,清热解毒。”
“看不出,你还会点医术。”那军士看锦荣的神色一下子就不同了,寻常药铺的学徒没个十年,也难学到什么皮毛,除非是拜了师傅的。
“小兄弟,那你之前咋晕过去的?”孙刚直愣愣地问道,未等锦荣解释,他就一拍脑门,“也对,你都晕过去了。”
那军士听了也乐呵,只当作之前锦荣是医者不自医。
笑过后,那军士又神色一肃,既然宋锦荣认识这些医理,希望能多采点这样的草药。
锦荣虽认识寻常草药,但人单力薄,身体又才刚刚好,好在孙刚找了几个人来帮忙。在锦荣的指点下,孙刚和其他人又摘了些薄荷叶,扛板归,车前草,鬼针草,海金沙,蒌蒿,蒲公英。
这些都是在山野间遍地,又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
只是有些可以直接实用,有些适合煮水服用。护送行军的将士也很配合,在休息时帮忙支锅子,烧水煮开。也不奇怪他们这么热情,有好些个途中腹泻中暑的将士在喝过这些草药煮的水后,明显好了许多。
尽管锦荣只是开口说了几句话,什么活也没干,但待遇一下子就不同了。
比如日常的干粮,之前说是按人头分,但像宋锦荣这般手不提肩不能扛的瘦弱小子,能给一块糠饼就不错了。
锦荣醒来后,怀里还揣着没吃完的半块饼子,她咬了一口,非常艰难地才咽下去。
而现在,没等锦荣想着去挖几块山药根茎吃,就有军士送来蒸饼,同样是饼,差距可大多了,更不用说其他同行的如同孙刚这些人送的吃的。
也没人有任何异议,因为都清楚有宋锦荣在队伍中的重要性,
军中受伤的将士多,大夫稀缺,忙都忙不过了,更不用说给他们这些负责征召士兵入伍,顺带护送粮草的配给大夫了,一般路上什么病痛暑气,也只能苦捱着。
难得有个小大夫,虽说看着年纪小不经事,但本事是真的。
每种草药都能说出道道来,什么防暑气的,什么止腹泻,头晕目眩,随便在山野间采点东西都能治。说的容易,但过惯苦日子和行伍生活的将士,就知道这点平易能懂的话,有多么珍贵。
何况锦荣还没有藏着掖着,有人请教,她也耐心指点如何辨认,如何治病。
对锦荣来说,这的确很轻松,当然应得的好处,她也收下了,分到坐在牛车上的轻松活计,帮忙照看一些累倒的新兵或将士。
作者有话要说: 锦绣良缘番外还没想好 先开启新副本吧
取名字越来越难了





(快穿)富贵荣华 第191章
赶了近一个月的路,宋锦荣所在的这批征召新兵终于到达了西南大营所在的平沙, 这还是没怎么休息的, 几乎日夜兼程的结果,
在有感于路途艰难的同时,锦荣也猜测到了战事的紧迫,记忆中的大启朝虽贵为泱泱大朝,但早已无前两朝的兴盛繁华,兼之作为邻国的大狄也多年如一日的彪悍强硬。
大启和大狄几朝来都有摩擦, 似乎是从开国时就有了, 那时的开国太.祖皇帝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态度大肆屠戮外族, 连老幼也不放过,最后在西征路上去世。
可惜后辈子孙不怎么样, 别说继承祖志了,也给了外族喘息的机会, 随后联合起来建立了大狄, 足以和大启抗衡。
听说过去两三百年了, 大狄那边汉化也很严重, 除了依旧逐水而居游牧民族的习性之外,语言和生活与大启这边没有太大的差别。
至于征战,应该是上层阶级博弈的结果,所知的信息不多,锦荣也无法判定这场战役的结果输赢。
相比起来,她更担心自己的小命。这副小身板, 别说上战场了,就连扛□□都有问题,当然,锦荣相信带她的总兵只要不傻,都不会让她扛枪,而是命令她冲到前面当炮灰。
好像当逃兵啊,锦荣一瞬间脑海里冒出了这个念头,但想到记忆里宋家的几个孤儿寡母,大启军律极严,一旦哪家出了逃兵,其眷属都是要以叛国罪斩首的。
锦荣抿了抿嘴,对记忆中的宋家人,她还是有点感情的。
既然当不成逃兵,那就得想办法在战场上活下去了。
到了西南大营后,新兵的第一件事,就登记入册,既是避免出现逃兵,也是防止混入敌兵奸细。
“宋锦荣,十四岁,丰州安平县人士……”
大多新兵是直接摁手印,当作是记上了,锦荣看了一眼那被捏的都快看不出什么颜色的红砂,心底浮现微妙的嫌弃之意。
看到旁边还备了几只细毫毛笔,也不是没人用,便取了一支,在登记簿上写了名字,
“字写得倒端正,读过几年书?”那门口坐在案桌后的主簿瞄了一眼那秀丽又不失大气的字迹,虽不知是什么字体,但在这军营里称得上是好字了。
锦荣依着记忆,稍微措辞道,“读过三年。”
主簿微微颔首,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就登记下一个了。锦荣也不在意,跟着前面登入名册的新兵走了。
等到领了军衣和军牌,却没有说分配到哪个兵营,锦荣正想多问两句,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先前在来军营路上还算有两分交情的那个军士指示道,“你不和他们一起。”
“跟我来。”
那军士说完就走,也不给锦荣反应的机会,锦荣皱了皱眉,还是跟了上去。
跟着那军士入了一处黄色的营帐,里面有个身着盔甲,系着红色军袍的男子,左边眉眼处还有一道刀疤,却也不失去凛冽威严,看着品级就不大低。
领着锦荣的军士朝他恭敬行军礼,“程将军。”
程将军上下打量了锦荣一眼,眼里充满质疑,“沈淮,你说的就是他?”
沈淮道,“末将不敢有所欺瞒。”
程将军又看向锦荣,问道,“小关的肚子病是你治好的。”
锦荣想起他说的是谁了,在路上有个军士误喝了江边的水,之后肚痛难忍,锦荣猜测是水里不干净,有寄生虫,便找了苦楝皮,马鞭草,南瓜子这几种草药,让他们帮忙煮了一大锅药汤,给那个姓关的军士连夜灌了下去。
在拉了半个时辰的肚子后,也算好转了。后来那个姓关的军士还送了半只烤兔子作为谢礼。
有功劳怎么不领,锦荣便点了点头。
程将军见状,原本威严的神色缓和了许多,“既然如此,那你就去军医营那里做事吧。”
行军打仗,时常餐风饮露,会染上点什么毛病太正常了,有个会懂这类简易医理药识的人随行还是很重要的。
程将军作为一营之长,事务繁忙,能抽空看个新兵,还是因为沈淮是他的亲信之一,所以说了两句话后,沈淮就自觉地带锦荣离开营帐了。
“程将军不是个不知变通的人,有什么样的本事就该放到什么位置上去,和年纪大小没什么关系。调你去军医营帮忙和让你当个新兵,显然是前者作用大些。”
沈淮安慰了锦荣两句,才十四岁的小子,能在程将军没出错已经很不容易了,顺便解释了这件事的来由。
锦荣一思忖,所以这是从普通新兵转为随行军医了。
虽然她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没想到居然这么容易就达成了。
等到了军医营,锦荣才明白这么顺利的缘由,原来有个军医在紧急撤退时把腿给摔断了,现在都需要大夫照看,更别说给其他士兵疗伤了。
看来她运气还不错,锦荣自我安慰道,
显然军医的保命机会大上许多,而且福利待遇什么的,也更好。
而随着她在军医营待的时间一长,也表现出了她在医术上的本事,不亚于成年有名望的大夫,让其他军医也连连称奇了起来。
随行军医大多也是征召而来的,主动请愿的不多,毕竟哪怕是当大夫,在战场上治病救人,总比在太平县城乡里要危险得多。
而学有所成的大夫又大多早已成家立业,哪里愿意舍得下亲人,千里迢迢来这里。
也正是因为如此,锦荣所表现出来的医术水平和与之不符的稚龄,尽管令他们惊讶,但也不会有什么嫉妒不平。军营里随行大夫本就稀缺,有人来帮忙分担再好不过了。
只是配药,治疗刀伤剑伤,顺便防止后期感染,虽然没什么记忆,但锦荣做起来倒也意外的顺手。
处理伤口防止感染这一项,以致于经过锦荣的手的那些伤兵好的也比其他伤兵快些,因旧伤复发又回到军医营的也更少。军医营里就有其他大夫虚心求教了。
达者为师,无论在哪一行都是不变的定理,再者在这世道,像这样治病救人的医理知识都是不传之宝。宋锦荣年纪虽小,其他大夫却也不敢想能请教到多少东西,若是以辈分压人那传出去,这名声也就没了。
不得不说,这些见惯了生死的军医大夫还是挺有慈悲道德心肠的。
锦荣也没什么藏着的想法,在这一点上,她从来不是狭隘之人,学识只有流传下去,才有存在的意义。
于是,军医营里常常能见到这一幕,十数个年纪长甚至有些连胡子都一大把的大夫,围着个着普通布衫的少年郎,求教医术上的问题。
这些大夫也震惊于宋锦荣于医上的心思精妙,往往难题问到了她这里,总能迎刃而解,而且方法新奇简单。也因为一直在求教,军医们连询问宋锦荣师承何处的心思都没有。
伤兵伤势好的较过往要快,这一变化自然被送到了程将军处,为此他也是大喜,特地去了军医营慰问一下。
然而军医营最德高望重的焦大夫,摸了摸发白的胡子,笑道,“这还得多亏了宋大夫。”
宋大夫?程将军一时间还没想起是军医营里哪个大夫姓宋来着,其他人已经自发地挪开了身子,将本就不高还偏瘦弱的宋锦荣露了出来。
程将军:“……”
好半天,程将军才想起来,新兵入营时,他的确让一个听说懂点医的新兵到军医营里来帮忙。
在听焦大夫他们说了一番宋锦荣的本事后,程将军看她的目光也变了,叹道,“我倒是小看你了。”
宋锦荣露出了一个淡定的微笑,十分符合她现在的身份。
既然程将军来了,顺便让宋锦荣正式成了西南大营的军医,之前顶多算是帮忙的学徒,未记名的。
程将军来犒劳军医营这些日子的功绩,也不是空手而来的,宋锦荣也分到了不少的赏赐,金银倒没有,绢布和粮食挺多的。
而且军医的福利待遇本就不差,即便是刚刚转正,锦荣也领到了这个月的钱粮,三两银子,五匹绢,还有十斤粮。
在军营里也没什么可花费的地方,锦荣便将得来的赏赐和钱粮打包寄回了宋家,她的记忆中,宋家靠着那几亩地虽勉强过活,但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好在是军户帮忙带回去,也不担心路途遥远会被贪墨。
去寄钱粮的时候,锦荣还碰到了之前认识的孙刚,他笑呵呵地打招呼道,“小兄弟,好久不见。”
“孙大哥。”锦荣点了点头,对这位帮过她的人,还是有点好感的,可惜她一入营就去了军医营,与新兵营不属于同一块地方,又一直待在营里忙着,还没见到过孙刚。
孙刚这时看到宋锦荣身上穿着的和他们不同的军袍,“小兄弟你……”
锦荣稍微解释了一下,“我已经是军医了。”
孙刚虽然惊讶,但也不觉得奇怪,在路上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位小兄弟很有本事了,他豪爽一笑道,“那以后我要叫你宋军医了。”
锦荣也不介意称呼,想了想从腰间布袋里拿出了两个红瓶,递给孙刚,“这药内服外用都可以,止血的。”
她在军医营里的药材中看到了三七,弄了点行军用的白药,效果还行,今天正好碰见孙刚,就送给他也当是谢过他之前的恩情了。
孙刚再傻也知道,这药是好东西,愣了会还是接过去,郑重道了声谢,说若有事尽管来六营找他。
锦荣摇了摇头,没放在心上,寄完东西就回去了,看军营最近操练的架势,恐怕要打仗了。
作者有话要说: 祝小天使们合家团圆,中秋节快乐么么哒




(快穿)富贵荣华 第192章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会不会打个十年八年, 锦荣不知道, 但这个时代战场上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 光是战事一起,每天送到军医营的伤兵就比之前多了四五倍。
“忍着点。”锦荣对咬着木梆子的将士道,说话间,就将被滚石压过的腿骨正了回去。
最后上夹板绑纱带,二十多岁的将士对这身高还不到他肩膀的锦荣, 一眼泪汪汪的道, “宋军医,我会不会残废啊。”
锦荣安慰道, “放心,不会残的, 骨头已经接回去了,修养一段时间就好。”
在军医营里, 若说一开始把宋锦荣当小孩的人, 到现在也都没有了, 在对方的医术下逐渐化为了敬重的态度, 尤其是在亲眼见到,她将几个差点死掉的将士救回来后。
谁进了军医营,不恭恭敬敬叫一声,“宋军医。”
然而锦荣却没有因此感到多高兴,随着时间一长,她这才发现军医身份的弊处, 很难接触到太多的军事信息。
也就是说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无论是进攻还是应战,都和她一个待在军医营的小大夫没什么关系。
在军营离待了两个月,锦荣经过有意识的锻炼,不再是风吹就倒的虚弱体质了,而是健壮了许多,可惜营养跟上不久,之前身体素质基础又太差,所以看上去依旧单薄瘦弱。
不管哪一样,以现在的小身板上战场,下场都好不到哪去。
锦荣只能安慰自己,军医在战场上的死亡率仅高于主帅的死亡率了,别问她从哪统计来的数据。
还有就是女子身份,锦荣很清楚,一旦被发现,对她和宋家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好在军医待遇稍稍比将士好点,有用帘子隔开的单间,又不需要参与操练,亲上战场,而军医营里忙的几乎是昼夜颠倒,脚不沾地,锦荣隐藏的又好,更没人会发现。
上次弄的那点白药都送给孙刚了,锦荣又找了个时间晒点三七,准备磨药粉。出营帐没多远,还能听到旁边操练军士虎威赫赫之声。
身为西南大营武威营主帅的程将军,总的来说还是挺不错的,治军严明,为人通情理,又善待底下的将士。一营之长的好坏,也极大程度影响了这个营地的安全。
1...8283848586...1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