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资源大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月下的孤狼
“李伯伯,今天周叔叔带我去县农机厂的老厂区,我看了看那里,地理条件很不错,交通十分地方便,空闲的厂房也不小,有着足够的地方充当停车场,但是我用来做超市目前来说却并不合适,它的面积有些太大,大到了我要是租下来,却没有足够种类的商品将其支撑起来的地步。所以我就想到了,这一块地方,可以用来做商品批发市场!李伯伯,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在时间、空间和集散上的矛盾不断扩大,致使批发商业所组织的商品流通,往往要通过不是一道商业环节而是二道以上的商业环节才能完成。从而批发商业分为产地批发、销地批发以及插在这两类批发中间的中转地或集散地批发。这是商业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种专门从事批发贸易而插在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的中间商业。其职能在于通过买卖,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收购进来,然后再将其转卖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而从那些生产商品的企业的成本核算来说,销售发展到了县一级,其实已经是其的极限,如果说再向下发展销售网点,其所获取的利润与付出的成本相比,已然没有了半点的吸引力。所以到了这个环节,就需要有这样一处市场来帮助他们与那些遍布乡村的零售商们进行商品交易。”
方明远说到了这里,停顿了片刻,等李东星和周援朝缓缓点头后这才接着道:“规模较大的有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其较多品种、较低流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和其拥有的产业集群效应,一方面应合了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深受中小批发企业的欢迎。李伯伯,相信您也已经看出,我县境内的国有企业,除了那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外,县里直辖的那些企业如今大多只能惨淡经营,能够勉强保持收支平衡,不需要县财政向其反哺的就是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相对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那些新兴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如今却是欣欣向荣,一派勃勃生机。为了尽快扭转县里的财政窘境,我认为县里一方面要对县属企业进行改革,加强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大对这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快速发展起来,以此来带动县经济的发展。”
李东星一拍桌子,喜形于色地叫道:“明远,说得好!你说得太好了!”对于县经济的发展,李东星这些天以来绞尽脑汁地为平川县经济发展的未来寻找出路,可以说能想的办法都想过了,大力扶持县里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这个念头李东星并不是没有想过,但是却没有像方明远说得这样透。如今听方明远这一番话,就仿佛给他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令他看到了未来的光明大路。
李东星站起身来,在办公室里来回地踱了几圈。是啊,大力扶持个体和私营经济,令他们快速地发展起来,这样就能够改变县财政的窘境,而县财政宽裕了,自然也就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那些县属企业中,帮助他们进行技术革新,完成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的销量,从而恢复昔日里的辉煌。这样一来,双手都抓,两手都过硬的平川县财政也就不会有捉襟见肘的窘迫了。
“明远,你继续说!”转了几圈了的李东星重新又坐到了办公桌后,兴奋地道。
“李伯伯,虽然说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着县属企业所不具备的活力,一部分经营户通过经商甚至于已经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买进机器办起加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工商一体的家庭经营模式。但是这种自发形成的店铺一来散布在县区的各个角落,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二来,没有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没有政府的支持,他们也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来,如星罗散布在城内的这些个体和私营经济,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常常会形成马路市场,不但堵塞了交通,给县里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也不利于税务部门统计收取税收,同时还加大了环卫部门和警察部门人员的压力,引起很多的方方面面的不满。而如果说县政府能够出面进行协调,在合适的场所开辟出这样的市场,引导这些商户们入住,从政府角度讲,税收增加了,城市发展就更有底气了。而且一旦市场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后,各地的商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如果我们能够将潼川、潍南、甚至于奉元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平川,平川市场就会进一步地强大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小商品的集散中心,那样的话,可以容纳的就业人口将数以万计!”方明远进一步地用数字诱惑李东星道。
“数以万计?”李东星倒吸了一口凉气,而坐在方明远身旁的周援朝,也没有比他好到哪去。
要知道整个平川县的总人口才不过五十余万人,其中适龄的工作人员也不过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农民。为了提高就业,解决那些待就业人员的生计问题,李东星自就职以来,费心费力,与那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商榷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过才能解决了那些退伍人员的就业问题,总数不过区区数百人。而方明远这里一张口,居然就是上万人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要真是那样的话,岂不是平川县目前的劳动力还无法满足其的需求?
说到这里,方明远突然心里一动,原本他只是觉得那里适合作为一处商品批发市场,既然看到了,也想到了,那么就不妨以此来与李东星进一步地加强关系。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了解,对于李东星,方明远还是颇有好感的,至少这是一位真正想做事,却又并不迂腐于条条框框的县领导,加上他与铁路系统的渊源,与其结好对于方家日后在平川县的发展显然是大大的有利。这些时日以来,方明远就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与其结成更稳固的关系。
在华夏,由于千百年来的传统,没有政府支持的商家是很难真正地发展起来,但是经历过前世的方明远又不愿意做那些官商勾结、鱼肉百姓的事情,那么扶持一位有能力,有才干,有雄心却又相对清廉的官员,从而达成双方间互惠互利的局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一来,方家可以帮助他发展辖区内的经济,为其创造出政绩,帮助他在官场上的步步高升,而他却可以为方家尽最大可能地扫平发展道路上的那些障碍,从而达成双赢的结果。
所以当方明远意识到那里可以发展成为一处商品批发市场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告知李东星,如果说李东星有着足够的经济眼光的话,就会意识到这是一条改善平川县财政的捷径——政府不必有太多的投入,只需要划出一片地域,再派出一些管理人员,就可以坐地分钱。而且还有不少的附带好处,比如可以减少这些商贩们对县里居民们的干扰,可以方便税务部门的计税、收税,可以进一步地扩大平川县在潍南地区的影响力。
但是说到了这里,方明远突然间泛起了一个念头,既然前世里可以出现一个全国知名的义乌,为什么自己不能将平川县打造成西北地区的另一个义乌?两者如今同样不过是一个县,只是义乌还占了沿海地区的便宜罢了。
但是秦西省在全国版图中所处的位置,正是卡在了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中间,无论是从华北进入西北的商品,还是西北地区进入华北的商品,可以说秦西省都是必经之路。而平川县却又位于秦西省的最繁华的平原地区中部,在地理位置上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说能够将平川县打造成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其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可想而知。而做为元老和主导地位的方家,也必然会随之在秦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得到极大的提升!
李东星自然是不可能知道,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里,方明远居然会转了这么多的念头,此时的他,还在为那个惊人的数目而叹为观止。如果说这个商品批发市场日后真的能够如方明远所说的那样,吸纳如此多的就业人口,那么近几年来平川县出现的职工失业问题,还有适龄人口难就业问题就将得根本性的解决。仅此一项,对于他李东星来说,就是莫大的功绩!
“真的会有哪么多?”李东星的声音微微发颤,不过此时的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只会多不会少!”方明远斩钉截铁地道,“李伯伯,我给您算算。一旦这个市场正式形成规模,不用入驻太多的商户,只要超过百名,那么这里就会成为邻近几个县市零售商人的不得不来的地方。俗话说,货比三家吗,如果说同样的货物,在某个地方,您不用四处奔波就可以货比十家,甚至于几十家,那么您还愿意在其他地方辛辛苦苦地连走几个地方吗?在京城,在奉元,都是越是商家扎堆的地方就越是吸引人气,对不对?”
李东星兴奋地连连点头,做为一名铁路系统里曾经的中层干部,他可是去过不少地方,无论是京城还是北方各省的省会城市,他都去过,方明远所说的这种现象他自然也是知道的。他还知道,这种地方在大城市里有一个名字叫商业区!人们都是不愿意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东奔西走上,如果说在某一个地方,他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所有想要的商品,那么哪怕是远一些,他也会选择那里。
“李伯伯,只是您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必然会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而平川县,也就会在您的手中,成为潍南乃至整个秦西省的经济强县!”
“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必然会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李东星轻声地重复道,脸上不禁大为动容……
也许这个少年,真的是自己的福星?先是自已因缘际会地帮了方家一把,倒是自己因此获得的回报也是相当的丰厚,不但扶起了赵桂荣,拿到了海庄镇的主导权,还与秦西压延设备厂搞好了关系,这一次那些退伍人员的就业问题,仅仅秦西压延设备厂,就为他解决了近五分之三的数量!而如今,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方明远又提出了如此明确,而又确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为自己解除了难题!
那么下一次呢?这个少年又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呢?





重生之资源大亨 第六十八章 靠边站
第六十八章 靠边站
在华夏,这办事效率就如同那高弹性的橡皮筋一般,可长可短,可高可低。同样一件事情,可能挂在那里一年两年都没有个结果,但也可能三五天就要从一纸计划迈入实施阶段,这都要看是否有政府相关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是否有强力的人物从中推动!而这一次,方明远与李东星的结盟,无疑是两者俱占!
双方间是一谈即合,接着李东星就推掉了下午的其他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一计划中来。因为他明白,这将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会,必须要赶在周边县市同样意识到这一机会前,为平川县的商品批发市场打造出基本的雏形,抢夺先机,抢占市场!他更明白,如果说这个商品批发市场的前景真的如方明远所说的那样的话,哪怕自己任内其他事情都一事无成,仅仅凭此一项,也足以令他的仕途大放异彩!
李东星已经敏锐的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政府的首要工作,而懂经济,能够有力发展辖区经济的官员,将成为官场中最吃香的宠儿,自己想要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就必须要把握住这一次的机会!
而且李东星也在隐隐地期待,看方明远能否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来。这个少年已经做出了一件件令他这个成年人也叹为观止的奇事,那么这一次,希望他不会看走了眼。基于这样的想法,所以李东星对于方明远的意见是格外的重视。而周援朝和李东星的秘书则沦落为了两人谈话的书记员。
方明远的意见很明确,这一处商品批发市场,由政府和方家联手推动,政府一方出地,而方家则是负责组建、招商和日常管理工作。整个工程分数期完成,头一期,就是充分利用农机厂现有的陈旧厂房,重新进行修整,并且进行招商。
“你的意思这一块地要买下来,但是目前来说,只能是先欠着县财政?”李东星眉头微皱,“为什么不能够双方共同投资,地价可以折合成资金,双方依据投入资金的多少来计算股份呢?这样一来,你们也可以减轻一些资金上的压力。”做为一位县长,他自然要尽可能地为国有资本争取份额,谋求最大的利益。这个市场的前景他也相当地看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一旦成了气候,每年的摊位费用就是一笔相当稳固的可观收入,怎么能不令他感到眼红。方明远的方案却显然是要方家一家独吞,不给国有资本进入其中的余地。
方明远双手一摊道:“李伯伯,俗话说商场无父子,在商言商。咱们先小人后君子,丑话都说在前面,虽然说肯定有些难听,刺耳,但是我想这样总比日后咱们双方因此而生出什么矛盾来,伤了大家的和气要好。”
李东星点了点头道:“这是自然,有什么意见、问题大家不如摆到桌面上来谈,总比事后暗地里再生什么怨隙强。”
“我之所以不希望像您所说的那样,将地价折合成股份,其原因主要是就目前来说,农机厂的地皮很好划拨,只是县里的一纸决定就可以达成。但是这块地对于一期工程来说,还有很大的余地,地价折算过来,很可能县里的资本在一期工程中要占到绝对多数,就是将余下的几期也算上,也很可能要超过控股数额。这也就是说,日后这家商品批发市场的决定权,将会掌握在政府的手中,而我们只是一个比打杂的好一些的小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商品批发市场未来的走向将会按照我所设计的道路走下去?”方明远直截了当地问道。
李东星立时明白了方明远的纠结所在,如果说方家不能掌握控股权,那么商品批发市场的主导权就将在政府的手中,而对于那些官员们的经商能力,李东星自己也同样不抱什么希望,要是这些官员们有能力,县属的那些企业,又怎么会一个个地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政府原本就比商家强势,如果说再掌控了控股权,那么自然更是说一不二。
“那么县里只占百分之三十或四十的股份,如何?”李东星沉吟了片刻道。为了商品批发市场的未来,该做的让步还是要让的。这可是关系到自己改革县财政的大计,容不得那些眼高手低的家伙们糟蹋。
“李伯伯,哪怕是县里只占百分之一的股份,对于其他的股东来说,也都是威胁!”方明远明明白白地道,“政府原本就是处于强势的地位,而股份则又给予了政府插手企业经营的理由。您在任的时候,还可以保证不任人唯亲,至少派来个不会扯后腿的官员,如果说您日后高升了呢?换了新领导,派驻来的他的亲信,若是个能人强人也罢,若是个废物、贪官,那么到时候,他借助政府的力量,蚕食我们的股份,那么又当如何?如果说李伯伯一定要在这商品批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我们方家只能放弃这个计划,专心于经营超市和饭馆。而这个计划就算做我对李伯伯的一点点心意吧。”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方明远相信无论与公与私,李东星都不可能甩开方家,独自开发商品批发市场。
见多了后世里的尔虞我诈,方明远对于政府里堕落的官员们的贪婪之心更是深有体会,方家若是想真正的在平川县立稳脚跟,从一开始就不能给那些人以任何的可乘之机。李东星虽然可以信任,但是他毕竟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日后若是新来的县长,执意要在这其中再多分一杯羹的话,方家可是没那份精力与他们打这场无意义的官司。不如索性从一开始就封掉他们插手市场经营的可能,虽然说也因此失去了先天垄断的地位,但是总比日后内部纷争要好。
至于购置地皮的钱,只要李东星同意暂且拖欠个半年一年的,终究还是能够凑出来的。方明远相信,随着《幽游白书》的渐进佳境,自己得到的稿费也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猴票的逐渐升值,从交通银行里还能够继续贷款,而且超市与饭馆的收入还可以补贴这一块,资金上的压力并不算大。
李东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没有想到,方明远居然对国有资本的投入有着如此大的戒心,但是他也明白,如果说没有了方家的投入,虽然他还可以拉到其他人,但是方明远肯定不会大方到将所有的计划合盘告知的地步,而那样的话,这商品批发市场能否达到方明远方才所形容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这样的话,恐怕县里很难通过这一计划。”李东星也有些为难地道。像这样大的一项工程,如果说将县里的资本排斥在外的话,在政府里想要快速地通过是绝不可能。他毕竟是刚来平川县不久,还不能完全地掌控局面。
方明远自信地一笑,显然自己方才的一席话已经说动了李东星,只要能够说动他就好。至于县里其他领导的是否会反对,他也早有对策。“李伯伯,咱们是自己人,所以我才将整个计划的前景告知于您,但是对于其他人,我们有必要一开始就给他们说得这样全面,这样透彻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东星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思路显然是钻了牛角尖!将平川县打造成为邻近几县市的小商品集散地,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和县里的其他领导通气协商显然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说只是要在县城里开一家商品批发市场,不让其他人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巨大利益,那么凭借着自己的地位,通过这一计划却不是一件难事。农机厂的那片老厂区,放在那里也已经好几年了,从无人问津,已经成为了农机厂的一大包袱,若是能够因此而得到解决,对于农机厂来说,也是一件喜事,无论是农机厂还是县政想来也不会反对。
“李伯伯,我们可以先签订租赁合同,租用农机厂的那片厂区,但是在合同中必须附加一项条款,三年吧,三年之内,我们有收购那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农机厂只有在三年之后,才能够转让出售那片厂区。而三年的时间,一来,我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凑足买地的费用,二来,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那个时候,李伯伯再正式推出这个计划,想必县内无人能够拦阻了吧?”方明远笑道。如果说三年的时间,身为县长的李东星还不能掌控平川县,那也未免太无能了。而且方明远相信根本用不了三年时间,自己的实力就足以掌握一切。
李东星眼睛一亮,脱口而出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重生之资源大亨 第六十九章 有故事的陈忠
第六十九章 有故事的陈忠
“明远,你这又唱得是哪一出?”方彬一脸苦笑地道。这原本说得好好的,是出去寻找超市的店址,这怎么一转眼间,又变成了商品批发市场?令方彬在兴奋之余,也不禁有些头痛,这刚刚到手的贷款四十万元,转眼间就又一清二白了!那样大的一座厂房,想要重新修葺一新,开销就不是一个小数,再加上内部的简单修整,以及广告招商的费用,他恐怕很快就又是两手空空了。原本以为多出来的这些钱,可以令自己的手头充裕一些,谁承想,居然不过是在手头稍做停留而已,一转眼,就又全部有了用处。
“小叔,不用担心,这笔投资很快就会回来的!”方明远一边打量着正装修的饭馆,一边拍了拍方彬的胳膊道。在八八年,各行各业都方兴未艾的时候,才正应了那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况且自己有着充足的后继资金,相信用不了多久,目前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境就会得到彻底地改善。
“小叔,我托你找得保安怎么样了?”方明远突然间想了起来。
“按照你的要求已经有六名退役军人与我们草签了合同,我们很幸运,这六人都是这两三年里从军中退役的格斗好手。为首的叫陈忠,出身万岁军。”方彬立时眉飞色舞地道,“我可是试过,他娘的,我在他们手下连一个照面都走不过!现在就等着你再去面试一次,就正式签合同了!”
“陈忠?他现在在哪里?”方明远立即有了兴趣,追问道。男人吗,有几个能不知道那支大名鼎鼎的万岁军?
“不远,他家就在这平川县城里!”方彬回忆了一下道,“怎么着,你打算今天去看看?”
在平川县城的西北角,有着一片县纺织厂的家属区,占地面积并不大,也就有四栋老式的宿舍楼。这种楼里,水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厨房就只能利用楼道或者说各家的阳台,可以说是拥挤不堪。在楼道里行走,稍微胖一些的人,走起来都很吃力,稍不小心,就可能会挂到什么东西。
陈忠,今年二十六岁,在军中服役的时间却长达六年。原本他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会在军队中渡过了,却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于两年前退役转回了家乡平川县,在县里的供销社当了车队里的副队长。这两年来,供销社的业绩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但是以他的收入在平川县里,也能算上个中等收入。他的妻子则是在县里的纺织厂工作,忙忙碌碌的一个月,收入却只能勉强糊口。以两人的收入,其实在平川县内,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但是一年前,陈忠的老父亲突然患了重病,在县医院里治疗了大半年,由于他是农民,不享受公费医疗,所以将家里仅有的那一点点积蓄都花光了,还让陈忠夫妻二人拖了一屁股的债,最终还是无力回天,撤手而去。陈忠的老母亲因此而哭瞎了眼,却因为无钱医治,只能在家中将养。陈忠是家里的独子,两个姐姐都已经嫁人,家庭状况也并不富裕,所以一切都只能靠他。好在夫妻二人现在还没有孩子,所以倒也不至于忙得四脚朝天。
但是欠下的债务却是要偿还的,夫妻二人只能缩衣节食,勒紧了裤腰带。但是每个月的工资就那么多,再节省也省不下多少钱,有心出门再做份小买卖吧,家里又有一位老人需要照顾,根本就脱不开身。这近半年下来,两人身上的债务也没有减少多少。像那些同事、亲戚、朋友的借款,倒还可以稍稍拖延一下,毕竟大家都是知根知底,也知道他家如今的这个状况,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也不会向他们提出要款。但是其中有一千五百元,是在老爷子入土时为了办丧事,陈忠不得已向县里有名的放贷人借得款,虽然后来他东拼西凑地还了一千元,但是这余下的五百元和利息却再也无钱归还。
1...3435363738...16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