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是木匠皇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獨坐池塘
低着头想了想,王承恩笑着说道:“回皇上。去张家口的御史是冯三元,宫里派出去的人也很可靠,陛下尽管放心。”
缓缓的点了点头,既然王承恩说宫里的人值得信任,那应该就没什么问题。自从天启皇帝整顿皇宫之后,宫里的太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位好糊弄的主子。已经非常的老实了。
至于御史冯三元,天启皇帝也有印象,这个人就是当初参劾熊廷弼的人。要说清洗东林党的事情,这位冯三元还有功劳。
“陛下,该用晚膳了!不知陛下准备在哪里吃晚饭?”王承恩伺候着天启皇帝,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迟疑着说道。
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天启皇帝笑着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传膳吧!朕今天那里也不去,吃晚饭还要在这里,看一会儿奏折。”
“是,陛下!”王承恩恭敬的施了一礼,躬着身子向着外面退了出去。
同样是九月份。辽东和京城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城外的杂草都已经枯黄了。黄昏时刻,城外已经非常的寒冷了,很多人的身上已经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了,不过很多人都感觉的到,今年的天启很不正常,因为实在是太冷了。很多人不禁感叹,今年冬天恐怕会非常的冷吧!
沈阳城的城外,此时聚集着很多的人,这些人都翘首以盼。沿着官道的两侧。两队官军盔明甲亮,气势逼人。在城门三里远的地方,一大群人等在这里,虽然天气寒冷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露出不耐烦的角色。
这群人的正中间是一个文官,身上穿着大红色的官服。正是辽东巡抚杨涟。在杨涟的身边则是另外一位文官,身上则是穿着蟒袍,看起来气势非凡,正是辽东督师熊文灿。
在这两个人的身后是辽东的文武官员,在靠外一层则是本地的乡绅士族。看的出来这些人都是在等人,不过已经是黄昏时刻了,这些人脸上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彼此之间谈笑风生。只是偶尔瞥向官道上目光看起来,显现出了一下焦急的神色,不过却是一闪而逝。
“来了!”在一队报信的人跑过之后,等在这里的人全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妆容,面容严肃的看着官道上。
当先过来的是一对流星探马,全都是上好的蒙古战马,骑马的人也都是异常健硕,一看就是百战之兵。身穿黑色劲装,腰挎狭锋马刀,肩背雀画弓,鞍挂雁翎箭,飞也似的跑到接官亭前,勒马道旁,肃然而立,并没有将目光看向等在这里的众人。
稍停片刻又是一对流星探马,衣甲和同伴一模一样。流星探马接二连三赶到,足足过来十二队,全都勒马肃立官道两边。
站在沈阳城之前的文武官员全都目光炯炯的看着官道,显然这一幕将所有人都震撼到了。见十二队流星探马过完了,大家知道正主该来了。只见百余名锦衣官校纵马而来,无翅乌纱、飞鱼服、鸾带、绣春刀,衣甲光华灿烂,意气奋发昂扬,座下骏马打着响鼻,果然人如虎,马如龙,不负缇骑之威名!
这一下在场的人全都陷入了痴愣之中,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军,能够使用锦衣卫做护卫,这位真是不同凡响。有些不以为然的人,此时全都缩了缩脖子,看向官道上的目光已经充满了畏惧。
又等了一柱香的时间,官道上渐渐尘头大起,上千只马蹄践踏着大地,发出震慑人心的隆隆轰鸣。
一队身着铁盔胸甲、背负鸟枪的边军火枪手,杀气腾腾的当先开路,两边原野上无数的人马来回的跑动,将鞭花甩得哗哗响,中军旗下数百名锦衣官校前呼后拥,人马龙腾虎跃。
日月旗、星汉旗、飞虎旗、飞熊旗、飞彪旗、飞豹旗,六面大纛迎风飞扬,拱卫着正中间三丈高的钦差节旗。
旗下面一个人手捧王命旗牌,很多人远远的就看出来了,这是沈阳总兵贺世贤。在贺世贤的身边,身穿总兵军服的赵率教怀抱尚方宝。无数的锦衣卫打马跟在左右,团团簇拥着一辆装饰金纹的驷马大车。
校尉们两边雁翅排开,高擎八面官衔旗号:太保、帝师上柱国、内阁首辅大学士、礼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蓟辽总督、奉旨钦差。
人未露面,气势已扑面而来,端的是八面威风!
晓得这才是正主儿到了,等在城外的人赶忙迎上去,看到这种气势,很多人都是松了一口气。好在自己这是来了,如果不来,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众锦衣官校纷纷勒马,嘶鸣声此起彼伏,大队人马立定,两员堂上官这才揭开车帘。
“钦差督师孙大人驾到!”众锦衣官校齐齐大喝,声音如雷。
“恭迎钦差督师孙大人!”等候在城外的人全都跪在了地上,连巡抚杨涟都不例外。所有人都跪在地上,这么多人却没有一点声音。
有的人想看看这位大人究竟长的什么样子,忍不住抬起头偷偷的看去,只见一个老者冲马车上下来。乌纱,穿江牙海水蟒袍,腰系九龙玉带,脚穿朱履。这身上蟒袍玉带全是皇上钦赐,看来这位孙大人这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笑着看着跪在地上的这些人,孙承宗缓步的走了过来,一手搀扶住辽东督师熊廷弼,另一只手将辽东巡抚杨涟搀扶住。看了二人一眼,孙承宗笑着说道:“两位快点起来,地上凉!”
杨涟和熊廷弼跟着站了起来,对着孙承宗躬身施礼,语气非常谦卑的说道:“谢大人!”
缓缓的点了点头,孙承宗笑着走到跪着的众人前面,大声的说道:“老夫奉皇上圣谕,再一次来到辽东,承蒙大家前来迎接,老夫感激不尽,大家都起来吧!”说着孙承宗做了一个搀扶的姿势,示意大家起来。
由前面的人带头,所有跪在地上的人全都站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孙承宗身上。有些的人眼光灼热,有些人的眼光中饿时带着畏惧,显然每个人心思都不一样啊!
拉着熊廷弼和杨涟,孙承宗笑着说道:“天气这么冷,让大家都回去吧!”
“大人,这次大人带着边军在遵化建功,本地的乡绅出钱出力,犒劳有功将士。另外我们准备了庆功酒,请大人务必赏脸!”熊廷弼来到孙承宗的身边,语气恭敬的说道,说完还对着孙承宗施了一礼。
看了一眼杨涟,见他也是这样的态度,孙承宗笑着说道:“既然如此,老夫恭敬不如从命,前面带路!”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走进城,孙承宗则是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在最中间,和左右的人谈笑风生。
不过孙承宗明白,自己这次到辽东来和上次不同,上次自己是为了打仗的。所以没有必要像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权威,只要收服军队就可以了。可是这次不一样,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大,如果不能震慑地方,恐怕坐起来会非常的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低调的孙承宗,这一次会如此高调的亮相,为的是他在辽东的大动作。()





我是木匠皇帝 第三百四十二章 袁应泰到灵璧
凤阳府虽然在京师的南方,距离辽东更是非常的遥远,可是这里的气温也不低。凤阳知府李久玲站在山坡上,看着面前的左光斗,轻轻的叹了口气。
前几天刚到灵璧的时候,李久玲对左光斗还有些不以为然,可是现在却明白了,这位可是真的有能力。天启皇帝对他信重有加,不是没有原因的。李久玲和左光斗全是东林党,自然不存在什么牵绊的问题。
自从灵璧的水灾之后,左光斗事先以官府的名义,半价借来了富商大户的粮食。虽然只有两万担,可是在喝水过后,这两万担粮食就成了救命的粮食。
安排灾民搭窝棚,组织人烧开水,禁止人们和凉水。让大夫每天走动,为灾民看民吃药。对于冲到岸边的尸体,无论是人还是牲畜,统一的全部埋掉。建立统一的粥棚,每天定时定量的给灾民饭吃。
左光斗将救灾的一切事情都办的妥妥帖帖的,显然能力是非同小可的。每次看到左光斗游刃有余的样子,李久玲都是从心里佩服。
裹了裹自己的官服,李久玲看了一眼左光斗,见他身形丝毫不懂,不由得点了点头。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自从上一场雨之后,老天爷就像变了脸一样,这天气忽然间就冷了下来。
“大人,邸报是前天才才到的,按理说袁大人不会这么快来的,左大人,我们是不是来的有些早了?”上前一步来到左光斗的身边,李久玲迟疑着说道。
一直以来李久玲对左光斗都是钦佩有加,可是昨天这种印象却忽然改变了。邸报上说朝廷派了工部尚书袁应泰来赈灾,前天到的邸报。今天左光斗就要来这里接人,在李久玲看来这就是多此一举。
李久玲询问过送邸报的人,为了稳定灾区百姓,这邸报可是六百里加急送过来的。那位工部尚书大人,在京城辞别故旧。在到灵璧说不上要等几天呢!现在就来迎接,也实在是太早了,在李久玲的心里顿时就觉得左光斗是媚上的小人,就算有些能力也于事无补,印象可谓一落千丈!
看了一眼李久玲,左光斗淡然的笑了笑。左光斗的性格非常的正直,对于那些无能迂腐的官吏很是看不上。可是对于凤阳知府李久玲,左光斗就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官。冒着大雨视察河堤,在受灾之后能够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做起事情来也非常的有条理,在左光斗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好官。
对于李久玲的转变。左光斗自然也是看在眼里,不过他也没有解释什么。毕竟事实能说明一切,他也也想和李久玲开一个玩笑。
可是看到李久玲的目光,左光斗忽然觉的自己这样做似乎挺过分的,沉吟了一下说道:“李大人,不是本官媚上,实在是今天袁大人就会到这里来!在京城的时候本官袁大人有过数面之缘。对这个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今天就会来的!”
听了左光斗的话,李久玲就是一愣,迟疑着问道:“大人这么有把握?”
“工部尚书袁应泰袁大人是万历二十二年的进士,初授临漳知县,修长堤四十里,灌溉了无数百姓。对于水患和治河,这位袁大人都非常的有见解,而且文人非常的正直,又是一个急性子。他在京城是呆不住的。得到了圣旨之后,必定是星夜兼程的赶过来。”笑着看着李久玲,左光斗笑着说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李久玲没有在说什么,心里已经相信了左光斗的话。抬起头看着远处的官道,等待着袁应泰的到来。
略微沉吟了一下,左光斗笑着说道:“李大人,你是刘大人的弟子吧?”
左光斗虽然是疑问,可是语气却是非常的肯定,显然已经知道了答案。李久玲则是一愣,他是现在的内阁次辅刘一璟的弟子,这件事情并不是多隐秘的事情。况且左光斗也是东林党的人,与刘一璟本来就是一个党派,知道这件事情很正常。现在左光斗拿出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来不及多想,李久玲沉声说道:“是的,左大人!那正是家师!”
缓缓的点了点头,左光斗沉声说道:“其实袁应泰袁大人和令师的关系还不错,本官和袁大人的私交也不错。”
接到左光斗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李久玲顿时明白了,原来这个来到这里的袁应泰袁大人也是自己人,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同时李久玲也明白,就算是不看在钦差的份上,对于袁应泰也要尊重,毕竟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吗!
不知道过了多久,官道上出现了一对人马,成队的士兵压着上百辆马车,看的出来车上装的都是粮食。
“大人果真料事如神,袁大人真的来了!下官惭愧!”李久玲对着左光斗一躬身,言语中颇为不好意思。
“李大人这是说的哪里话,李大人一片为国之心,本官已经非常的明白了!”左光斗笑着看了一眼李久玲,语气轻快的说道,显然并没有把事情放在心上。
两个人携手向着车队走了过去,时间不长便见到了工部尚书袁应泰,在客气一番之后,袁应泰沉声说道:“两位大人,在本官身后是两万担粮食,朝廷这次一共调集了十万担的赈灾粮,剩下的八万担很快就会到了!”
左光斗和李久玲全都松了一口气,有了这十万担粮食暂时是没有问题了,这十万担粮食至少够灾民吃到明年三月份的。
一把拉住袁应泰,左光斗迟疑的问道:“朝廷就准备拿十万担粮食来赈灾吗?要知道这次被淹可是灵璧的大半个县,县城也没淹没了,黄河水改道,这些粮食只够吃到明年三月份的,三月以后呢?”左光斗的脸上满是担忧,显然如果是这样恐怕就麻烦了,他是一定要给天启皇帝上书的。
看着左光斗的神态,袁应泰轻轻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本官这次来是做个考察的,带来的十万担粮食也是赈灾之用,至于后面的事情就需要我们承奏了。本官在临行前皇上有过交代,不能在饿死一个百姓,左大人放心,皇上乃是圣明之主!”
听了袁应泰的话,左光斗脸色便的好看了不少,显然这样才符合他们的要求。
“两位大人,本官已经来了,现在带本官却看看灾民吧!”袁应泰看着两个人,沉声说道。
三个人都是拖沓的人,没有过多的犹豫一行人便向安置难民的地方走了过去。当看到难民们有住的地方,也有吃的时候,袁应泰就是一皱眉。脸色很难看的看着左光斗两个人,声音冷淡的说道:“两位大人,本官想看的是难民,本官就是来赈灾的,你们做这些给本观看,这是什么意思?”
左光斗和李久玲都是一愣,不过很快便明白了袁应泰的意思,李久玲连忙在一边解释。将左光斗是如何借粮,又是如何安抚百姓,如何劳苦功高诉说了一变。弄得左光斗在一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几次打断了李久玲的话,自然是说了些李久玲怎样冒雨巡查大堤,后来又是如何忙前忙后安抚百姓的。
听完了两个人的说话,袁应泰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这两个人倒是真好意思。互相替对方吹都不嫌累,不过袁应泰已经相信了二人的话。毕竟这两个人和自己一样的都是东林党,没有必要隐瞒什么,左光斗又深的皇上信任,肯定不会做这种自毁前程的事情。
接连走了几个安置难民的地方,袁应泰十分的满意,左光斗和李久玲做的十分的不错。觉得这里并不需要自己做什么,袁应泰就对身边的左光斗说道:“左大人,这里已经做的不错了,本官想到大堤上去看看!”
左光斗看了一眼李久玲,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欣慰,看来这位袁大人果真是办事的大臣。既然袁应泰想去看,左光斗两个人自然不会不答应,三个人叫了一队军士向着大提去了。
此时的大提已经被冲开了一个口子,河水顺着口子不停的流动,而原本的河道那边已经没有河水流动了。虽然这几天都没有下雨,可是黄河的水却并没有退下去,依旧是那么流淌着。
站在断掉的大堤不远的地方,袁应泰皱着眉头看着黄河,有抬眼向着远处忘了过去。良久他对着凤阳知府招了招手,沉声问道:“黄河原本是流经哪里的?现在又流到哪里去了?”
“回大人,下官已经派人去查看过了,黄河将从灵璧大堤决口,淹没了灵璧之后,又回归了原本的河道。”李久玲是满嘴的苦味,这都不知道怎么说了。黄河要是一条龙的话,这下游就是一条龙尾巴,轻轻的一甩动,两岸的百姓就要受灾。
不过袁应泰却是紧皱着眉头,目光不断的远眺,显然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左光斗和李久玲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有些不明所以,袁应泰这是看到了什么?()




我是木匠皇帝 第三百四十三章 行军
宽阔的官道上,扬起了漫天的尘土,远远开起来就像是一大团烟尘在前进。走在路上的百姓看到这一幕,全都乖乖的走到官道的下面躲得远远的。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能够掀起这样烟尘一定是很大的队伍,无论是什么人他们都惹不起。只有年老的百姓一脸的担忧,见多识广的人老人都知道,这是朝廷的官军来了。而且这肯定是官军中地位比较高的,如此大摇大摆不是一般的军队能有的威势。
等到烟尘走到进前,百姓们才看清,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大队骑兵。每个人都骑着一匹健硕的马匹,看的出来这些都是上等的战马。平常的人不要说骑了,恐怕见都没见过,村里王财主的马和这个一比,那就像田间地头你的驴子一样。
每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士卒都是一脸的严肃,雄赳赳气昂昂。身上的鸳鸯铠甲在太阳下面闪着刺眼的光芒,头上的盔缨随风飘动,身后大红色的披风更显的英姿勃发。看到这一幕的人,心里全都明白,光是这身装备就不是普通的士卒。
士卒的背上都背着火枪,在阳光下散发着幽冷的光芒,腰间挎着细长的马刀。在马队的身后,是一对对步兵,长枪大戟,英姿勃发。在队伍的中央是成队的马车,上面都蒙着厚厚的粘布,看不出里面是什么东西。整只队伍走了大半个时辰才通过这里,可见人数众多。
在队伍之中,无数的旗帜随风飘动,正中央的大旗上写着:钦差督师孙。此时孙传庭端坐在马上,年轻的脸上写着成熟。让人一看就不敢小瞧。
看了一眼身边的老者,孙传庭轻轻的笑了笑,这位就是天启皇帝派到自己身边的助手。刚开始的时候孙传庭颇为不以为然,从来没有听过袁可立号人物。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位二十六年前就是兵部的郎中。对于行军打仗非常的有一套。如果不是因为尚书触怒的万历皇帝,这个时候不一定做到什么位置了。
最重要的是这位袁大人的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在被贬二十六年之后依然有人举荐。这二十六年之间也一直有人保举,这样的能力不可谓不骇人。因为当年犯颜直谏,这位袁大人清流中也是颇为有地位。在得到了这些消息之后,孙传庭顿时收起了轻视之心。
不过在孙传庭看来袁可立的年纪确实有些大了。五十多岁的人了。不过很快孙传庭便大跌眼镜,这位袁大人的伸手可是利索的很,马骑得比自己可是好了很多。孙传庭便将后勤的事情全部交给袁可立,袁大人也没说什么,不过粮草补给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大军所过之处,就算不是袁大人的熟人。也听说过,很给面子。
“袁大人,按照这样的速度走下去,大军还要多久才能赶到四川?”看了一眼袁可立,孙传庭笑着问道。此时他已经明白天启皇帝为什么把袁可立安排在自己身边了,有了这样一个人真的省去了很多麻烦。
袁可立则是淡然的笑了笑,对于这个年轻的孙传庭。他开始也颇有些不以为然。以为这又是天启皇帝宠信的大臣,这能耐未必有,甚至想上书天启皇帝了。不过当他看到京营的人马之后,轻视之心顿时当然无存,心里全都是敬佩。
虽然二十多年不在朝堂,可是对于朝堂上的事情袁可立可是非常的了解的。对于三大营的人马是什么样子,袁可立心里可是有数。可是再一次看到三大营,袁可立知道这已经成为了一支能战之兵。虽然距离北疆边军还有差距,可是真的打几次之后,未见得不能成为百战精锐。
“按照这样的速度。至少还要半个月,希望四川的局势不要发展的不可收拾!”袁可立看了一眼身边的军士,脸上的神色颇为阴沉。
孙传庭则是笑着摇了摇头,颇为有信心的说道:“不会的,我大明朝在四川也不是没军队。就算是土司造反,短时间也成不了气候。”
见孙传庭这样说,袁可立不置可否,没有说话。他的心里非常的清楚,大明朝的军队虽然数量不少,可是能战的真的不多。除了北疆的边军,南京大营的军马或者可堪一战,其余的已经烂到骨子了。孙传庭有这样的认识,也在袁可立的预料之中,毕竟孙传庭这么年轻。
淡然的笑了笑,孙传庭见袁可立的表情就知道,这位袁大人恐怕相差了。略微沉吟了一下,孙传庭沉声说道:“袁大人是不是以为我对四川的军卒很看好?”
听了孙传庭的话,袁可立顿时就是一愣,显然孙传庭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对着孙传庭一抱拳,袁可立沉声说道:“请孙大人赐教!”袁可立为人正直,孙传庭名义上自己的上司,而且又是真有能力,袁可立是不会倚老卖老的。
微微一愣之后,见袁可立一脸的真诚,孙传庭连忙回礼道:“大人切莫如此,折煞孙某了。大人乃是国之柱石,为国操劳,虽然偶然蹉跎,现在明君在位,不日便可扶摇直上。传庭还很年轻,很多事情还要大人提点!”
两个人对视一眼,全都笑了起来,一老一少两个人心里顿时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笑过之后,孙传庭沉声说道:“袁大人不知道,早在半个月之前,皇上在皇宫里召见了石砫宣抚使秦良玉。那一次传庭有幸见到了这位秦良玉带领的白杆兵,虽然只有两万人,可是能看的出来全都是百战精锐。相信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回到了四川了,就算有什么意动,有他们在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本以为说完这些之后,袁可立会高兴一些,不过孙传庭显然想错了。袁可立的神情虽然没有担心,可是却是十分的没落,显得非常的颓然。孙承宗顿时有些不明所以,沉声问道:“袁大人,怎么了?”
“孙大人,我大明立国两百多年,太祖成祖两位皇上北逐北元,兵威何等强盛。现在北疆有建奴,四川这边有土司要造反,朝廷居然要靠宣抚使来固守疆土。老夫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大明朝这是怎么了?”苦笑着摇了摇头,袁可立的神色颇为的寂寥,脸色也变得很难看。
听完袁可立的话,孙传庭顿时激动了起来,隐隐觉得袁可立就是自己的知己。对着袁可立一抱拳,大声的说道:“袁大人心怀天下,传庭佩服!”
袁可立没有说话,脸上的表情还是有着几分寂寥,显然这个疙瘩一时半会是解不开了。
“袁大人,圣明天子在位,今年沈阳已经取得了大捷,内阁首辅孙大人坐镇北疆,想来很快就能犁庭扫穴。至于四川这里,秦良玉可不是异族土司,大人不要想错了。”
1...118119120121122...2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