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狼途
康有为果然狂傲,并不给李经述行礼,坐定之后,便滔滔不绝讲起他的变法之道,他的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说快了李经述都听不太清,看在詹天佑的面子上,李经述才客气表示请康有为畅所欲言。
康有为略显木讷,口才远非一流,“夫天不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此类大话空话讲了几句后,其维新变法内容却显得稀松平常。但康有为为了显摆自己的本事,还跟李经述吹牛,说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就进京拜会了帝师翁同龢,并向翁同龢当面讲述了俄国彼得大帝、日本明治天皇变法改制的故事,翁同龢如闻天音,茅塞顿开,大为悦服。
其实,康有为根本没见过翁同龢,他也不知道李经述很讨厌翁同龢,吹完这通牛皮,还说自己还拜会过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受到张之洞的赞赏。李经述见康有为老跟自己说他见了哪些高官,他与人交往从不看别人多大官,便有些不耐烦了,切入正题,问康有为道:“先生去过日本、俄国?你还是谈谈维新变法吧。”
“在下没有去过俄国和日本。”康有为咳嗽了两声,故作玄虚道:“不过,李大人,当今中国贫弱,内忧外患,非变法不可救世也!”
李经述点点头,说:“固知法当变,关键在如何变。”
康有为说:“变,在于人而非物也;变,在于心而非在于迹;故变法在于变人、变心。”
李经述一听,淡定地问:“人心隔肚皮,恐怕没那么容易变吧,二百年之法能遽变乎?如果朝中守旧大臣反对当如何?”
康有为面不改色道:“若守旧大臣反对,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可变矣。”
李经述一听,这人才一个举人,就想对朝廷一品大员杀杀杀,好大的口气,便道:“若西太后反对,当如何?”
康有为对曰:“派重兵围颐和园,禁之。”
李经述笑问:“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皇上性情至孝,软禁太后,他何颜面对天下人?再者,你可知颐和园有多少扈从?九门提督是谁?他们会听皇上的话?”
康有为道,“这个不知,但我知道,变法三年,中国可以自立,一反掌间,欧美之新文明皆在我矣。”
李经述听康有为说维新变法则中国三年可以自强,觉得他这牛皮吹得够大,道:“孔家儒道文化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岂是反掌之间就能变的?本官曾在河南赈灾,当地乡绅对洋人恨不得食肉寝皮,欧美之文明如何落地中国?若以杀人服人,难道你杀得尽天下乡绅吗?”
康有为对曰:“可以托古改制,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打破夷夏之分,实现民主与共和,世界大同。”
李经述听到这,就知道历史上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了,中国的悲剧,就出在康有为这种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识、不切实际的文人涉政上,托古改制,早在西汉末年,王莽就试验过了。王莽当了实权皇帝都没干成的事,光绪皇帝这虚君如何干得成?李经述意识到,康有为对西学所知有限,对西方的民主和共和更属管窥蠡测,强不知以为知,便耐着最后的性子问道:“你说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
康有为一脸憧憬解释道:“在大同社会,国不存在,全世界在一个公政府统治下,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没有家庭,没有夫妇,男女同居一年就可以换人,没有司狱,没有财产,没有外交,没有军备,没有危险,没有战争……”
“公政府?男女同居一年就可以换人?大同世界?”心里一连串的疑问,使李经述彻底明白了,康有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缔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人所能想到的好事,康有为都在大同社会里想到了,而人性之恶,人能做的坏事,康有为则统统不考虑。康有为不知道,这现实世界上通往天堂之路,尽头往往通往地狱!所以康有为一解释他的大同梦想,李经述实在听不下去了,一拍桌子,站起身道:“民主共和绝非先生想的大同世界。天下怎么可能实现大同?譬如人得病有千万种,如果都同吃一种药,你觉得如何?天下大同,人人去做你这样慷慨激昂的书生,没有屠夫,国民哪来肉吃?没有渔民,我们哪来的鱼吃?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倒夜壶的,你家里都会整天臭哄哄的!你说的大同社会,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
康有为没想到李经述懂得民主共和,问道:“提督大人不是赞同变法的吗?”
李经述一想,也罢,不妨给这半吊子的书生上一课,道:“本官以为,强国富民之道,乃在于办洋务强工商之本,练新兵强天下之势,兴教育启万民之智,变旧法成天下之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一步步来,不可能速变,你刚说过的日本明治维新,也是过了二十多年才有宪法!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还有,你前几年有没有去过山西或河南灾区,本官亲眼见过一家家被活活饿死的灾民,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对三万万农民来说,现在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国民现在百分之九十是农民,大都是文盲,所以,本官主张要先搞民生,再搞民主,先办洋务,次练新兵,再兴教育,最后才逐步变法!”
康有为表示不同意,道:“办洋务不过是袭取西人皮毛,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根本是‘变事’,非‘变法’可言。不学泰西养民之妙法,单讲西国枪炮之势力,必然失败。”
话不投机,李经述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反驳康有为说:“事都变不了,谈何变法?太史公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世界大潮,乃是工商业,这世界将来必是工业文明的世界。还有,搞洋务运动哪里失败了?如果不是办洋务,建强大的北洋舰队,日本人早打到天津来了,你还有时间坐在这高谈阔论?你须知变法像走路,要一步步走,像吃饭要一口口吃,急于求成,难免噎死!本官建议你看看今天的《强国报》,上面有一篇洋人牧师李提摩太的文章,也是讲如何维新强国的,看看你要效仿的洋人,如何建议中国改革。”
李提摩太当时已应李经述之聘,在天津临时任《华报》主笔,那天《华报》刊登了李提摩太的一篇文章,也是谈维新变法的:“中国本来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非常丰富,日贫一日,田亩如故,工程如故,虽有片长薄技,往往嗟谋生之拙,无他,皆由在上者未克举养民,发展经济。如何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呢?开矿、设厂、修铁路、办邮政、开设银行、改革币制、垦荒、通商等,而尤其以修铁路和通商最为重要,最好能广开海口,遍筑铁路,铁路马路通行,则货物流通,岁省无穷之运费,居者行者,皆获大益,买者卖者,无一偏枯矣。”
李经述的丫鬟秦月给康有为送上这份报纸,康有为看完李提摩太的文章,大怒,拂袖而去,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康某人是不会放弃我的大同梦想的!”
这场面搞得詹天佑极为尴尬,李经述也不挽留,对着康有为远去的背影喊道:“康举人,恕不远送!”
康有为在李经述那碰了一鼻子的灰,一怒之下,壮着胆子真去找帝师翁同龢推销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穿越1879 第106章 当山东巡抚
康有为在李经述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顿觉李经述徒有虚名,太不识货,愤而去找翁同龢。康有为觉得翁同龢是当朝的“清流派”掌门,帝师,长期出入皇宫,坏消息听得多,眼见大清国势江河日下,难免忧心如焚。按理说,自己口口声声强调变法图强,主张应该很容易打动翁同龢。
结果,事与愿违。康有为此前未能进入翁同龢的视野。翁同龢看了康有为的拜帖,只说了“狂甚”二字。在翁同龢看来,康有为现在只是一汲汲于功名失败,却想攀爬到更高的位置猎获荣华富贵的狂生,只是一个连进士都考不中的庸才,这位状元出身的帝师自然对康有为闭门不见。
康有为再一次碰了一鼻子灰,还不死心,联络一些举人,谋划再次联名给光绪皇帝上书。这已经不是康有为第一次给光绪皇帝上书。早在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当时光绪皇帝还年幼,此事自然就没有下文了。
而李经述,身为朝廷的北洋水师提督、直隶提督,有直接给光绪皇帝上奏折的权力,但他作为从一品的武官,一般也不便过问如此重大的政事,维新变法,主要还是通过李鸿章来上奏。
1892年,维新变法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新思想潮流。不仅身为高官二代的李经述热衷,还有一帮汉族公卿名流的官二代,也都主张维新变法。在李经述的牵头和组织下,很多大清汉族名流公卿的高官二代,都成为了维新骨干。比如谭嗣同,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还有湖北布政使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左宗棠的儿子的左孝同、南洋大臣沈葆祯的儿子沈瑜庆等,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复兴会,李经述在圈子里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李经述在练兵之余,和容闳、李提摩太、严复等人商议后,给光绪皇帝上了一道全面改革的折子,交李鸿章过目,并代为上呈光绪皇帝。李经述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危机,主要是吏治败坏,*的大老虎不少,*的苍蝇也是满天飞。李经述提出了变革吏治的主张:第一、一国犹一身也,京师为元首,各省为肢体,中央应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强调将关税、考试、币制、邮政、军工、铁路、电报等全国之权,收归朝廷。第二、律法为一国之主,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要设立巡视组,整饬吏治,裁汰冗员。第三、主张政令划一。严格限定官吏的权力范围,杜绝官吏欺压民众。第四、在民间设立“议事局”,如商务局、农务局等,由朝廷授予一定权力,民在不便时,上下通情,使乡绅或通律法之人,任民公举以入局,调和官民矛盾。
此外,在折子里,李经述还提出将“惠商”作为“立国”之本,鼓励民间自行设厂开矿,主张对于近代工矿各业、交通运输等,不问官民,只要有地有钱,即可随意开办。在教育上,李经述提出,育英才为第一义,建议在每一小乡镇,设初学塾;一州县及户口繁盛之大镇,设一文学塾;一府设书院,一省设高博学院,对于新式学校所开课程,除中国传统的经学知识外,还设各种新学,诸如文事、武备、天文、地理、算学、格致、化学、农学、商学、工学、万国史学、万国公法,以及各种要学,在今后科举考试中,考此等学问。
李鸿章看了这折子后,大为赞赏,在折子上加注:“大振乎主权,严限乎官权,渐长乎士权,略予乎民权,则内治日起有功矣”,然后找了两江总督刘坤一等重臣联署此折,上奏光绪皇帝。这些强国的建议,条条务实,属于稳健的改革,在朝堂之上,二十一岁的光绪皇帝看后,耳目一新,恨不得马上召见李经述。对于有何办法可以快速强国?对光绪皇帝而言,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整十年。
从十岁懂事时起,光绪皇帝就每天背诵“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的清国祖训,但事实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片国土就被列强瓜分,仅沙俄一国,占中国的国土,就近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六分之一个中国:如1858年5月《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约40万平方公里;1864年,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英国占领缅甸,图谋西藏;法国虽然在越南战败,但图谋之心不死……中国版图大大的“海棠叶”被列强贪婪地啃得体无完肤,屈辱感始终伴着光绪皇帝长大。而且在国内,新疆、云南、湖北、两广等封疆大吏各自为政。在1892年,没有一个人像二十一岁的光绪皇帝那样,迫切想要知道强国之策。
这时的光绪皇帝,正在学习如何正式亲政,迫切需要政绩来让慈禧太后彻底不管政务,所以对维新变法很热衷,和一些主张维新的大臣走得很近,比如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太子少保、军机大臣廖寿恒,内阁中书杨锐等,这些人被朝廷内的“清流党”称为“新党”。听说李经述是李鸿章的儿子,光绪皇帝准备召见李经述,但他又怕慈禧太后会反对维新变法,那天上朝后,光绪皇帝将李鸿章单独留下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顾虑。
“皇上放心,老臣去说服太后。”李鸿章退朝后,到颐和园求见慈禧太后。
当着慈禧太后的面,李鸿章历陈变法改革之要义,将李经述折子的内容据实禀告,慈禧太后的思想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保守,不然她不会一直支持李鸿章办洋务,只要没有触及慈禧太后的威权统治,她还是比较乐意支持维新强国的。当时慈禧关心的是颐和园的扩建工程,她的六十大寿快到了,在六十岁时,她还想在颐和园里建一座佛堂,还有挖一个人工湖,没事划划船,在湖面上晒晒太阳。慈禧太后喝着茶,心不在焉听完了李鸿章的汇报,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问李鸿章道:“你刚才说的你儿子维新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来着?”
李鸿章回答说:“犬子第一条建议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
慈禧太后听了这条建议,不知不觉点点头,当着李鸿章的面夸赞李经述:“令郎有如此眼光,真乃我大清国之福。不过,这岂非是要削弱你们这些封疆大吏的权力,你怎么看?”
李鸿章回答说:“老臣第一个支持。按照西洋惯例,军务、关税、考试、币制、铁路、电报等合全国之权,理应收归朝廷。”
慈禧一笑,道:“变法虽然可行,但不得不慎重呀。哀家给你看一样东西,有人都到哀家这里告状来了。”
说完,慈禧命李莲英将一位保守御史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然后说:“这阵子哀家是听到一些风声,朝中大臣对维新态度不一,甚至有人到哀家这来进谗言,说李中堂你都快变成‘新党’了!”
慈禧口中说的“新党”,即是支持维新强国的大臣,和光绪皇帝走得近,差不多等同于“帝党”,李鸿章看了弹劾他的折子,面不改色,道:“臣主洋务已二十余载,推进缓慢,窃以为变法针砭时弊,正中革新之要害。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实是新党!”
李鸿章竟然承认自己是“新党”,慈禧见李鸿章的话说到这份上,如此力挺李经述的维新变法,实属罕见,便觉得维新变法乃是人心所向,同意维新,但她依然忧心如果变法改革在全国铺开,未免生乱。此时慈禧也老了,她一生经历过态度波折,真的有心在颐和园颐养天年了,便对李鸿章说:“变法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如找一个地方先试试。”
当时山东巡抚正好空缺,李鸿章便举荐李经述为山东巡抚,表示维新变法可以在一省先展开试点,以观后效。另外,推荐李经述去当山东巡抚,等于解除了李经述的水师提督和直隶提督的兵权,慈禧就不会再怀疑李经述拥兵自重。慈禧太后觉得李鸿章的建议正合自己的心意,点头表示支持,道:“中堂大人不愧是哀家的知心人,这样甚好!山东是孔孟之故乡,崇尚儒家甚矣,如山东可变,则全国可变矣。”
慈禧太后都点头了,李鸿章回见光绪皇帝,说太后同意先试一试。光绪皇帝很高兴,马上下旨,任命李经述为山东巡抚。
直隶提督的官在清代是武职从一品,而山东巡抚为正二品,为了不使李经述降级,光绪皇帝任命李经述为山东巡抚,外加右都御使衔,这样算级别不变。李鸿章将这大好消息告诉李经述:“你上奏朝廷立陈变法维新的折子,老夫已代呈,皇上看后,龙颜大悦,准备召见你。而且太后也支持此事。刚好山东巡抚空缺,家父已经举荐你为山东巡抚,明日你去宫中面见皇上,然后到颐和园太后处谢恩,不日即可赴任。”
李经述听到这“好消息”,心想看来历史上戊戌变法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康有为他们急于求成,提的建议又太激进务虚,李经述对就任山东巡抚一职并不很高兴,有些犹豫,因为在1892内忧外患之时,“枪杆子”肯定比较好用。去山东虽然是主政一省,但是中国的新兵没有完全练成,万一以后要与洋人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李鸿章见李经述脸上并没有笑容,问道:“怎么,你不愿意?出京主政一方,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很多人年过半百也没这样的机会,你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的历练,乃是朝廷的恩典。况且维新变法之事,到了地方的广阔天地,才会有作为。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到地方看能不能落地吧。”
李经述问李鸿章:“我督练直隶新军如此半途而废,恐怕会影响国家练兵大计。”
李鸿章道:“这个无妨,我从驻守山东的淮军中调出补充直隶即可。你可以把部分新军带往山东,一来继续督练,二来你首次出任地方大员,手中有军方便展开政务。”
李经述点点头,道:“直隶剩下的新军,谁来训练呢?”
李鸿章说:“这个朝廷自然会有安排。听说有人向兵部尚书荣禄举荐了袁世凯,让他回国练新兵。他在朝鲜也有练新军的经验。”
“啊?将袁世凯从朝鲜调回?谁推荐的他回国练兵?”李经述没想到袁世凯竟然还有这样的门路。
李鸿章回答说:“听人说是庆亲王推荐了袁世凯。”
李经述听说是庆亲王推荐袁世凯,心里明白了,袁世凯肯定给庆亲王送了不少钱呀,而且袁世凯给庆亲王的儿子载振送了女人,估计这时有了回报。看来钱和女人,在哪个社会都管用呀,以后还真不能小瞧了这个袁世凯,历史上他能当选民国大总统,必有过人之处呀。
相比陆军,李经述更关心北洋舰队,问李鸿章道:“那北洋水师提督一职,父亲准备让谁担任?北洋舰队对我们很重要,提督一职,不能不用自己人。”
李鸿章说:“这个当然,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可暂由丁汝昌代理。”
李经述说:“恕孩儿直言,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科班,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将领,他也未必指挥得动。”
李鸿章想了一会,道:“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没有他,其他人更难服众。放心,他只是代理。老夫估计皇上不会让你在山东呆得太久,到时候北洋舰队还是你来管理,我比较放心。”
李经述这才决定去山东历练。李鸿章催促说:“你赶紧好好准备,进宫面圣,皇上也饱读泰西变法之书,不要拿半桶水的东西糊弄他,另外,在太后面前谢恩,记得备一件重礼。去山东的人选,也要加快选定,不得马虎。”
李经述道:“放心,父亲大人,这就去准备。”
李经述正准备转身离开,李鸿章叫住了他,说:“你此去山东,刘坤一大人给你推荐了谭嗣同。他说谭嗣同自幼‘从名师,好西学’,也曾给刘大人提出过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等维新主张。此次上折,刘大人也有联署大名,你看是否有合适的位置给谭嗣同。”
李经述道:“刘大人主管户部时,就对北洋水师多有支持,谭嗣同也确实有维新思想和能力,一定委以重用。”
穿越1879 第107章 强国之梦
一步。
两步。
三步。
去山东就任巡抚前,光绪皇帝召见,李经述第一次见皇帝,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就像是第一次新婚。虽然他也知道光绪皇帝也不过是一位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宫中的规矩和礼数,李鸿章还是对喜欢自由散漫的李经述强调了好几遍。当他的虎头官靴,啪啪踩在养心殿坚硬的玉石路面,跨过蠡斯门,走到第四步,就又把李鸿章强调的礼数回想了一遍,尽管当时他心里想,皇宫里的破规矩还真是多,不过去紫禁城里逛逛也不错。
李经述最终决定接受李鸿章的安排,去当山东巡抚,他也想去孔孟之乡试试新政,看看民主与自由能否在晚清的中国落地。毕竟民主也好,自由也罢,都是脑子里的路,总要在现实中走走,才会知道走不走得通!!
过了蠡斯门,李经述远远看见一座石头假山,假山下有一方亭,亭中立了一圆形石桌,四张石凳,光绪皇帝神情严肃地坐中间。
光绪皇帝就住在这养心殿里,这次召见李经述,因为帝师翁同龢的意见与阻挠,变成了非正式会面。
李经述抬头看看天,一丝丝静谧的白云幽幽浮在空中,感觉自己的心跳加速了。光绪皇帝撤掉了身边的内侍太监,方亭子里只剩下光绪皇帝和李经述两个人。
假山上的泉水汩汩流下,“咚咚”落到鹅卵石构筑的池中,水清澈得像一面镜子,光绪皇帝和李经述的身影在水里晃动。李经述一行完礼,光绪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问:“汝有何办法可以强国?”
这个问题,实在高度抽象,难以回答。
李经述立在光绪皇帝的面前,看了他一眼。光绪皇帝身材瘦小,显得黄龙袍宽大,他高挑的眉毛下,一双褐色的大眼睛,低垂着眼睑,生得大口薄唇,上唇较短,鼻梁很高——一副被称为“隆准”的高贵面相。但李经述知道,1892年的光绪,名为帝王,实为最高贵的囚徒,真正的内政大权,还在慈禧太后手里。
年轻的光绪皇帝看起来闷闷不乐,他的烦恼,还不只在与慈禧太后争权。他那其貌不扬的隆裕皇后,丑得让他心烦,他俩不只夜里的生活不协调,性格也相克,各闹各的犟脾气。但最痛苦的事,当着慈禧太后的面或在别人面前,还得装成像恩爱夫妻一样。虽然宫里还有一位珍妃可以说说心里话,但慈禧太后不允许他过多接触珍妃,还说得冠冕堂皇,要他多关心国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