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今天召见向训、赵匡胤二人,是因为柴荣决定班师回朝。
三天后,向训率四万禁军暂时驻留灵州,柴荣则率军踏上了回开封之路。
但路上发生了一件怪事,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
照柴荣的猜测,陈抟不会大胆到已经答应自己不再兴风作浪而毁诺。而赵匡胤已经被自己默认无罪。前事不究,应该不会再出这种妖蛾子来。柴荣左思右想,想不明白。
当时张永德任点检,张永德是柴荣的姐夫,难道此事与张永德有关?
但张永德一向忠于自己,且其不过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怎会做出这等事?难道是有人支使?
“朕难道真的不适合做这皇帝?连结义兄弟甚至是朕的姐夫也想来篡夺朕的帝位?”行军路上,柴荣身边无一人可为其排解忧郁,一时悲愤难止。
柴荣受此事刺激,亦或是伤势反复,再次卧病。
半个月后,柴荣回到京城,随即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用来代替张永德。
可怜张永德不知所以然,被柴荣罢去了点检之职,又不敢向柴荣询问,终日寡欢。
柴荣的身体依旧时好时坏,放眼周国朝廷,此时在柴荣的眼中,竟无一人能与自己说说体己话,心中唯一的期盼便是去大定府列席明、辽和谈的王朴能早些回来。
这期间,柴荣下旨,周国朝廷及各府各州全力配合明国建造官道,为此,周国征召到的民夫达到五十万之众。此次的征召竟得到周国百姓和各地官府大力拥护,究其原因,其实就两个字——粮食。
周国经过这两年多的战争,实在太穷了,底层百姓可以为了吃饱卖掉自己的儿女,而一旦明国以一人一天两斤粮食的酬劳征召民夫,百姓自然是蜂涌而来,两斤粮食,省着点够三个人吃一天了。
修路不需要周国征召如此多的民夫,北方四十多万的辽军俘虏最多只需要半年就能完成他们的修路任务,然后就会向南接手修筑周国境内的官道。
百里无忌为了抢时间,才请柴荣在周国境内征召,为此,付出比辽军俘虏多一倍的口粮做为酬劳,原以为有个十来万人就足够了,不想一下子多出了五倍。
而明国却为此每天要付出百万斤粮食,让明国朝廷颇有微词。甚至有朝臣建议将酬劳调整到一天一斤与辽军俘虏同等,却被百里无忌否决。
两年多的战争,明国国库也已经捉襟见肘,这一季的粮食收获还需要两个月,连金陵府粮店的售价也涨了一成,不用说明国各州县了。幸好有百里无忌曾下令交州郡、东瀛、高丽征集了数千万斤粮食进行储备,不然,明国三位丞相早已闹翻天了。(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五十八章
也正是因为粮食,百里无忌无法再征召新兵扩建新军,只能调原有的军队进行整编,百里无忌知道,明国已经有些脱力,一切需要时间修整。
这也是百里无忌决意不直接灭辽,而与辽国和谈划河而治的根本原因。
柴荣却对此毫无所知,下了旨意之后,他便一直卧床养病,每天的朝会也临时改成了两天一次。
半个月后,王朴终于从大定府回来了。
王朴一回到开封就被柴荣紧急召见,由此可见柴荣迫切之心。
没等王朴见礼,柴荣便把身边的众人赶出,将班师途中所发生的一切倾囊告诉了王朴。
“文伯,朕就等你回来为朕好好查查,看看究竟是谁在出妖蛾子。”
王朴闻听,只是点头,他是柴荣心腹,但无法对柴荣的结义兄弟和姐夫评头论足。
看着憔悴的柴荣,王朴不觉得心中一叹,皇上真是生不逢时啊,唐亡以来,中原早已形成一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陋习,什么天地君师、父子兄弟,这些伦理纲常早已成了块遮羞破布,谁的手里掌控兵权,那谁就能问鼎宝座、逐鹿天下。
眼前的柴荣是个重情义之人,其实如果依王朴来说,此事很容易解决,若信任赵匡胤、张永德,那就装作没听见;若不信任,则立即下旨捉拿二人,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根本无须伤神费力,更无须探根纠底。
只可惜如果太祖郭威能多活几年,为柴荣奠定一些根基,想来柴荣会轻松一些。王朴再一次在心中叹道。
柴荣见王朴无语,以为他怕担干系,遂许诺道:“文伯放心。此事不管牵涉到谁,你都可一查到底。朕授你全权。”
王朴想了想,硬着头皮劝谏道:“皇上。周国经两年多的战争之后。朝廷国库早已是一贫如洗,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如今战事渐息,正是收拾朝政、积蓄国力之时。臣惶恐,斗胆恳请皇上暂且放置此事,留待日后再行计较。以皇上圣明,必能体恤臣拳拳之心。”
柴荣被王朴一席谏言说得发愣,文伯究竟想干什么?我真已经到了昏馈的地步了么?莫不是王朴与赵匡胤、张永德等人私交甚笃,不愿意查办此事?不,不。文伯是朕心腹,怎会也弃朕于不顾。柴荣心已乱……。
王朴见柴荣神色有异,心知柴荣必定因为自己的这一番话动了猜忌之心,但覆水难收,王朴只能继续劝道:“皇上,流言止于智者。周国的江山社稷仅属于皇上所有,只要皇上心中不乱,定下心来,外人再如何出妖蛾子,也动摇不了皇上在臣民心中的地位。臣请皇上三思。”
柴荣深吸了一口气。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至少是外表平静下来。柴荣已经没有和王朴继续谈下去的心情,他不怀疑王朴的忠诚。但显然王朴已经无法揣测圣意。
柴荣是想将裹乱的奸人揪出来,扫清自己心中的纠结,以便正赵匡胤、张永德等人的清白,如此,自己才能放心地使用他们,交于他们重任。
如果不查清此事,柴荣无法让自己当成没有发生过此事,他分辨不清赵匡胤、张永德等人的忠奸,何以将重任交到他们手上?
王朴太熟悉柴荣的性格了。没等柴荣下逐客令,王朴便转换了话题。说道:“臣此次奉旨前往大定府列席明、辽和谈,正欲禀告皇上。请皇上容臣一些时间,臣简要地叙述一下此行经过。”
柴荣听到此话,才醒觉是该知道一下明、辽的和谈细节,毕竟这也关系到周国的利益。
见柴荣默许,王朴便一五一十地将明、辽和谈细节叙述给了柴荣。
开始是简述,但柴荣显然听出了兴致,渐渐地问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这一说,一直说了一个时辰还未结束,进膳时间到了,侍从进来劝膳,都被柴荣逐出,连累王朴也只能饿着肚子陪柴荣继续聊着。
“文伯,那百里义真向上京开炮了?”
“正是。耶律璟坚持以大定府为界,那百里义便率明军北上,调集东侧明军、西侧我武行文部进逼上京,后又令数千火炮齐射,最终迫使耶律璟签订了城下之盟。”
“好。好。好。”柴荣连赞三个好字,“朕太久没有听到如此解气的好消息了,朕要重赏武行文,此战中,其所立军功朕都要重重赏他。”
王朴看着兴奋的柴荣,他知道,柴荣憋曲太久了,周军与辽、阻卜的战斗中,屡战屡败,难得有两三次胜利,也是惨胜。
如今竟为了武行文部参与了此次战斗而要大肆封赏,想来柴荣太想开疆扩土了,只可惜周国国力嬴弱,无法支持柴荣的雄心壮志,想起柴荣曾经对自己发下的壮语“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搜索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尤回响在耳边,王朴只能强颜欢笑地相陪。
柴荣兴奋了许久,渐渐地他似乎觉察到了自己的失态,此战基本上是明军独力支撑,要说是周国所出兵力,除了他这个皇帝率三千亲卫在迁州陪伴了百里无忌一段时间,也只有武行文的二万五千人一直替周国扬威了。
“不,真要说起来,百里无忌是我结义兄长,明周两国又是同盟,我为此高兴也在情理之中。”柴荣心中如是为自己辩护着。
“咳。”柴荣干咳了一声,“文伯,你可知晓百里无忌为何不趁势灭辽国?”
王朴见柴荣神色已复平常,心中方才安定。
王朴答道:“臣以为,明国皇帝不直接灭辽,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明国经此战后,国力消耗严重,明国已经无力继续北上,就算打下上京,恐怕也无法抵挡得住辽军的反扑。二是臣在大定府明显感觉到来和谈的一些辽国重臣与明臣暗通款曲,恐怕有勾结之嫌,依此看来,辽国恐怕离灭亡之日不远了,明国皇帝自然心中明白,不想再费国力在辽国身上;至于三嘛……。”(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五十九章
王朴停下来看了一眼柴荣,见其没有反对,便继续说道:“三是明国此战收获太大,单就俘获辽人就达到五十万,战马军械无数,皇上应该也知道了,明国皇帝让武行文部带回周国的战马数量就达五万匹,可想而知,明国所获何止数倍,最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以北已被辽国经营数十年之久,明国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这偌大的疆土,这都需要时间。以上是臣愚见,请皇上指教。”
听见王朴侃侃而谈,柴荣露出赞赏的目光,他终究是欣赏王朴的,当年王朴也是因才学被柴荣看中,依为心腹。
“文伯果然心思缜密。”柴荣夸奖道,之后,话峰一转,问道:“依文伯之见,明国真能助周国北伐灭亡阻卜吗?”
王朴一愣,心想,这不是你自己与百里无忌约定的吗?
“皇上,臣以为,阻卜之患不但对周国有如头上悬剑,对明国一样如是。所以,灭亡阻卜的意义在于使明周两国将来不再受胡人侵犯,从这一点来说,明国就算没有我国相助,也必以灭亡阻卜为己任。至于如何分配阻卜疆土,这臣不敢妄言。但以臣对明国皇帝的印象来说,其非言而无信之人,故应该会遵守承诺。”
柴荣闻言点头道:“朕也做如是想法。所以朕令周国各府各州对明国修筑官道事宜尽全力配合,还下旨令各府各州征召百姓,协助修筑。”
“呃……。”王朴从大定府南下,一路上走来,看到的听到的可完全不象是周国在协助明国修路,倒是象明国在帮助周国救济百姓。由于征召令下达之后,蜂涌而来的周国贫民太多。修筑官道根本用不上如此众多的民夫,至少有一半的民夫就坐在工地边上等候发放口粮。
柴荣见王朴脸色怪异,问道:“文伯。有话就说,别与朕打马虎眼。”
王朴不敢隐瞒。便如实地将一路上的见闻禀告了柴荣。
柴荣听完将愣住了。半晌之后,柴荣长叹道:“朕不如他。与其相比,朕就是个孩子。”
“如此,皇上下旨让各府各州收拢百姓进行精减便是了。”王朴建议道。
柴荣低头斟酌了一会,抬头说道:“罢了。既然他愿意担负,就让他担负吧。这数十万百姓精减一半,也有二十多万人,朕没有余粮。无法养活他们,总不能让他们饿死……。”
柴荣说着说着心中一痛,忍不住仰天深深地吸气。
王朴深感柴荣的忧虑,不禁也喟叹不已。这个时代,有粮就有军队,有军队就有地盘,有地盘就能割地裂土,粮食决定着一切。
不但王朴想不明白,柴荣也一样,这百里无忌难道真是傻子?这些年。周国每次遭遇天灾*,明国都会援助大量的粮食物资,帮助收容南逃的难民。所费粮食何其巨量。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两国同盟,为了二人的结义兄弟之情?
王朴不是傻子,柴荣更不是。柴荣知道,这是百里无忌在向自己施恩,向周国的百姓施恩,此恩终究是要还的,如何还?柴荣想到此,心中又是一痛,不算这些明国救助的粮食物资。单就周国朝廷向明国请求赊买的军械装备,这两年多来就已经高达一万万三千万两白银的欠帐。想要还清。恐怕不易。
这也是柴荣原本一心要得到阻卜疆土的原因所在,他致力于此背水一战。想凭借以战养战以掠夺的方式,从阻卜那得到他想要的财富,将背负的帐转嫁给阻卜。
但灵州一战让柴荣彻底明白,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与十二万阻卜军会战,若没有明国云扬部及时赶到,恐怕还无法守住灵州这个向阻卜进军的桥头堡,要凭周国实力灭亡阻卜,谈何容易,若真要是让明国当主攻,周国辅之,那最后就算百里无忌依诺将胜利果实全部让给周国,恐怕自己和周国又得再背上一笔还不清的欠帐。
柴荣有些心力交瘁,他背转身,悠悠地问道:“若有一天,明国要吞并周国,文伯可会弃朕而去?”
王朴大惊,赶紧表白道:“臣得皇上赏识,自布衣入朝堂,此恩一生难报,怎会弃皇上而投明国?”
柴荣点点头道:“卿的话,朕信。可惜如今周国朝堂之上,象卿如此想的不多了。就算他们不去投明国,恐怕也存着取代朕的心思……。”
王朴恍然大悟,柴荣绕如此大的弯,目的恐怕依然是要追查那块“点检做天子”的木板来历,看来柴荣真的要弄个水露石出了。
柴荣忽然转身,逼视着王朴,他心中只有王朴可以信任,这不仅是王朴才学出众,忠诚可嘉,最重要的是王朴前段时间一直身处大定府,不可能与此事有牵连,柴荣只能将此事交给他去查才最放心。
柴荣现在的心思是,马上周国就要在自己的圣旨下转入全国战备,为自己孤注一掷北伐阻卜做准备,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朝廷中的不安定因素不去除,让柴荣如何放心将北伐大军的军权放到他们手里?
王朴面对逼视自己的柴荣深感无奈,这差事不但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为自己引来祸患,一个是皇上结义兄弟,一个是皇上姐夫,哪个都得罪不起,而这两人都是手掌禁军的人物,一不小心引起兵变,那更是罪大莫赎了。
柴荣再次勉励道:“爱卿勿须担心,朕从禁军中为你调派八百人归你调遣。有朕为你撑腰,爱卿放胆去办就是了。”
于是,王朴只能点头应从。
其实王朴心中已经知道,这事背后之人必不出赵匡胤、张永德二人之间,没有哪个蠢货会为别人干这种事,就算是有人要陷害赵、张二人,恐怕也无法在数万禁军的行军路上,能将木板递呈到皇上面前。但问题是,证据。
就算有了证据,恐怕也不能如实禀报给皇上,因为这事一旦被揭穿,那周国朝廷因此产生的恐怕不只是震动,很可能是震荡了。(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六十章
所谓图穷匕现,有些事只能知道当不知道,那么双方都可以有转圆的机会,但一旦窗户纸捅破,那就必有一方要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了。
所以,王朴接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但皇上的旨意无法违背,于是,王朴开始了彻查,由此周国朝廷开始了动荡。
赵匡胤也非常后悔,早知柴荣真会将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之职交于自己,自己就不必搞出这出昏招了。
其实赵匡胤并不想嫁祸于张永德,反而赵匡胤一直以来与张永德私交都不错,张永德人虽鲁莽,但为人忠诚可靠,甚至可以用老实来形容。
赵匡胤只是不放心,他怕柴荣不是真正地原谅他当日与陈抟合谋煽起流言,更怕柴荣到了开封之后秋后算帐,所以,一时心血来潮,搞出了这么一记昏招。
原本是想借此事试探一下柴荣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还是不是真将自己当兄弟,结果没想到一到开封,柴荣就罢去张永德的职务,让自己接替。
赵匡胤心中既感动又后悔,但此时赵匡胤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向柴荣坦白此事的,有句话叫“无地无银三百两”,赵匡胤现在就是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
赵匡胤不笨,事后他就明白这事只要柴荣深查,就会水露石出,在数万禁军的行军路上能将东西递至皇上面前的人不多,也就禁军中数十个中层以上将领才能办到,而这些将领中与自己有瓜葛者占了一半。
其实王朴对柴荣说的没错,此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说禁军还在柴荣手里,就算禁军不在柴荣手里。真要让禁军反叛柴荣,周国还没有这样实力的人。
将此事搁置,不但能令周国朝廷不陷入动荡。还能显示出柴荣的宽广胸襟,何乐而不为。
可惜。原本豁达的柴荣经这两年多的战争,尤其是亲自策划的灵州会战失利,加上被明国完胜一比较,心境骤然郁结,如果换作正常时,柴荣完全可能顺从王朴的谏议搁置此事。
王朴这边一开始动作,赵匡胤便感觉到了压力。
赵匡胤为了自保,只能开始联络他的义社兄弟。这时的赵匡胤掌控周国所有禁军,加上多年执掌禁军的经历,在禁军中声望已经仅次于柴荣,甚至在原来的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之上。
山风欲来风满楼,周国朝廷开始阴云密布,在王朴的调查下,上层官员人人自危,纷纷暗中串联以求自保,局势开始变得混乱。
……。
而明国却在百里无忌的一道道旨意下,迅速转入恢复阶段。虽然几个军械坊还在不停地生产出大量军火,但政令已经向内政倾斜。
当徐守仁奉旨回到金陵府述职,百里无忌正式将徐世铭手中的军情署交给了徐守仁。若不是这几年战争,这个位置早应该属于徐守仁了,徐世铭擅长内政,却对于情报不甚熟稔,这么多年,一直将军情署停留在普通的斥候功用上,在百里无忌的构想中,军情署应该囊括所有军队无法完成的事项,做到如臂使指的地步。
而徐守仁自小跟随在自己身边。耳闻目染之下,对百里无忌的心思自然揣摩得比徐世铭透彻。加上年轻,接受能力强。百里无忌对其抱有信心。最主要的是,徐守仁的性格适合领导这一上机构。
自此起,徐守仁就如他所希望的,真正地成为了百里无忌身后的影子,无时无刻地跟随在百里无忌左右。
这一天,云扬率第一军回师金陵,被百里无忌立即召见。
同时百里无忌传召徐世铭、孙光宪、冯道三人,并让徐守仁列席,对明*队进行重组。
百里无忌借助此次战争各军都有损失,进行彻底重组,一方面提升明军战力,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北伐阻卜奠定基础。
新军已经将陈延正的驻燕云军消化,剩下云扬的第一军、特战军,百里无忌要将它们整编成新军,并将三支军队全部打散,进行重编。
百里无忌决定明*队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新军,负责对外战事;二是驻防军,负责国内各府各州守土安民;三是京都御林军。
按明*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数量等同的原则,结合明国实际需要,经君臣讨论之后,决定明国驻防军分为六个区域:以成都府为中心组建西南边防军为第一军;以潭州府为中心组建华中驻防军为第二军;以兴王府为中心组建南海驻防军为第三军;以长乐府、杭州府为中心组建东南驻防军为第四军;以大定府为中心组建东北驻防军为第五军;以甘州为中心组建河西边防军为第六军。
第一军以马骥云部为主体进行改编;第二军以溪州靖边指挥使王逵部为主体进行扩编;第三军以原第六军王定保部为主体进行改编;第四军以熊纪本部为主体进行改编;第五军以于存忠部为主体进行改编;第六军以杨业部为主体进行改编。
因六军所处局势不同,成都府第一军、潭州府第二军、大定府第五军、甘州的第六军这四军兵力暂定为各六万人,第三、第四军兵力各为三万人。共计三十万驻防军。
由此,对应出明国朝廷直辖新军同样为三十万人。
百里无忌下旨将新军扩编为三军,每军十万人,第一军由百里义部直接改编;第二军由云扬第一军为主体扩编;第三军由丁思觐的特战军扩编。
因云扬部只有三万多人、丁思觐部不足三万人,缺少大量兵员,故百里无忌下旨在明国征召十四万人由云扬、丁思觐二人自行遴选,并从金陵、潭州征召四千名兵科生员充实两军基层指挥员。
同时,向两军开放江都的训练营,对新征士兵进行系统性的训练。
最后,百里无忌特地对金陵府的御林军的入伍条件进行强硬规定,即日起金陵、潭州学府兵科生员每年除了向新军补充之外,余者皆归入御林军。(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六十一章
百里无忌将御林军的兵员额度划出了明国两个军种之外,完全独立出来,归入自己的直辖之下,并规定御林军的兵员数为浮动,从四万一直到十万不定。
这是为了今后明国两个学府出来的兵科生员一定能进入合适的位置,从而激励天下学子能无后顾之忧地进入兵科学习,为明军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
同时,百里无忌强硬规定了明军三个军种的退役年龄。校尉以下士兵退役年龄为:边防军为三十二岁;新军为三十岁;御林军为二十六岁。校尉以上军官退役年龄为:边防军四十二岁;新军四十岁;御林军为三十六岁;都指挥使级以上统一为五十岁。
如此,明军士兵的年龄段始终保持在三十岁以下,对于明军战斗力起到一个重要保证。
而经过学府系统学习和有着实战经验的基层指挥军官的退役,也为百里无忌一直想要组建的军机参谋提供了大量的人选,更重要的是,这批基层军官、士兵的退役,为明国积累起强大的预备役实力。
真到了需要的时候,这些登记在册的将士只要一道征召令,就能重新组建起来,并迅速地形成战斗力,无须象新兵那样需要重新训练。
御林军一般是不可能上战场的,做为培养明军军官的摇篮,所以退役年龄设定的比较早,这也为学府中不断的新鲜血液涌入创造人员额度上的条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