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柴荣为安抚群臣,勉力坚持携群臣观看了正殿厅堂上设置悬挂的钟磬,这是天子用来接受朝贺的仪仗礼器。
柴荣见到钟磬挂设在那里,却不敲打的,便询问乐工,都不能回答。
于是命令窦俨探讨研究古今有关制度,考定校正雅乐。
王朴一向通晓音律,柴荣询问他雅乐之事。
王朴上奏道:“礼仪是用来规范形体的,音乐是用来陶冶心灵的;形体在外表恭顺,心灵在内部平和,这样而天下还不太平的是没有的。所以礼乐在朝廷上修成实行,天下万国就会感化归服,圣人的教化不峻急而成功,圣人的政令不严厉而大治,就是由于这个道理。那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灵而声音形成于物体的振动,物体的声音既已形成,又能反过来感化人的心灵。”(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六十五章
王朴又举例道:“从前黄帝吹九寸长的竹管,得到黄钟的正声,截去一半变为清声,加长一倍变为缓声,用增减三分之一长度的方法产生十二音律。十二音律轮流作为宫音,都可产生七个调,成为一均。总共有十二个均、八十四个调,从而均、调全部齐备。但是遭到秦代消灭学术的厄运,历代研习演奏音乐的人很少有能使用它的。唐太宗的时代,祖孝孙、张文收考定校正雅乐,配齐八十四个调;安禄山、史思明作乱,乐器和乐师损失十分之*,到了黄巢造反,便荡然无存。当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根据《考工记》,铸造钟十二枚、编钟二百四十枚,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如今悬挂的就是。虽然有钟、磬的形状,但一点都没有相应的和谐,那钟磬也不问是什么音律,只是循环敲打、编钟、编磬白白地挂着而已。丝、竹、、土等各种质地的乐器也只有七个声音,称为黄钟之宫,保存下来的有九个曲子。校核九个曲子,三个曲子合符音律,六个曲子夹杂各种音调;音乐的旷废遗缺,没有比当今更严重的了。”
最后王朴意有所指地道:“陛下武功既已卓著,开始注意振兴礼乐,因为臣下曾经学过律吕之术,便公布古今音乐著录,命令臣下探讨研究。臣下谨慎地按照古代的方法,用黑黍子粒来定出尺寸,长九寸、直径三分的作为黄钟律管,与当今黄钟的声音相互应合,以此推算,得出十二音律。因为做许多律管交替吹奏,使用听声不方便,于是制作律准。共有十三条弦,其长九尺,所有的音都应合黄钟的声音。依次设置架弦的码子,调成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等十一音律和黄钟清声。轮番使用七个音律成为一均。作为均的主音,首先是宫,其次是徵、商、羽、角、变宫、变徵。发出该均主音之声,最后回归到本音的音律,重叠应和而不杂乱,才能构成一调,总共八十一调。这个方法长期失传,出于臣下独自见解。请求召集百官较考其得失正误。”
于是柴荣下诏,周国采用王朴所奏旋宫之法。百官都赞同,认为本就该是这样,于是实行。
显德六年元月初三。
周国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上奏皇帝,“据前线禀报,北逃的阻卜数万大军再次南下,兵锋直指定难夏州。”
当天,皇帝下旨,令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殿前司铁骑、控鹤四厢计五万人出征,驻守夏州抗击阻卜军。随行诸将由赵匡胤自行选拔点验。
三日后,赵匡胤携他的义社兄弟和五万禁军出城西去,大军至慈州之后。留下二万禁军东返开封,赵匡胤则率他的兄弟和三万禁军北上进驻夏州。
自此之后,赵匡胤成为割据定难五州新一任有实无名的节度使,事实已经独立于周国朝廷之外。
而柴荣开始加紧周国北伐的准备工作,只是身体却越来越差……。
显德六年元月十日,柴荣加授王朴枢密使之职。并向国内征集丁壮十万人,充入禁军,加紧整训。自此,周国禁军人员扩充到了二十五万人。
二月初。命枢密使王朴至河阴检查黄河堤坝,于汴口立水闸。又命韩通、吴廷祚发徐、宿、宋、单等州数万民夫浚汴水。由韩令坤自开封导汴水东入蔡水,以通陈、颍州漕运之路;又征发滑、毫二州丁夫。由袁彦督办浚五丈渠,东流定陶,梁山泊入济水,以通青、郓州漕运。
二月十二日,开封府奏报征取租税的田地原为十万二千余顷,如今核查得到多出的田地有四万二千余顷,后周世宗敕令减免租税三万八千顷。各州巡视苗田使者回来,所奏报多出的田地,减免租税的比例仿照开封府。
三月中旬。
柴荣的身体已经已经令他自己明显感到大限将止,都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而柴荣太希望自己不知道了。
柴荣从赵匡胤出走之后,已经将朝中与赵匡胤有密切关系的官员或降职或调出开封,甚至罢去官职逐出开封。这倒不是柴荣害怕自己镇不住这些人,而是怕一旦自己死去,自己的儿子无法压服这些人。
柴荣心中非常恐惧,儿子才刚七岁,如果朝中官员与定难五州的那厮勾结,那儿子的皇位恐怕就摇摇欲坠了。
为了保险起见,柴荣开始做准备。
三月底,柴荣下旨立皇子柴宗训为梁王,兼领左卫上将军,柴宗让为燕公,兼领左骁卫上将军。
同时册立符氏为皇后,她是宣懿皇后大符后的亲妹妹,她终于从小符妃熬成了小符后,满心欢喜的她却不知道,她快要晋升成小符太后了。
柴荣虽然猜到自己的大限将至,却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柴荣心里打算安排好这些后,就进行北伐,好为儿子平安地坐稳帝位尽最后一份力。
四月下旬,柴荣以阻卜未克,决意北伐。王朴等人苦口婆心相劝,然柴荣一力坚持,以能遂之。
柴荣决意带病亲征,以向训为副帅,郑恩为先锋,王朴随行,将朝廷政事交于四位丞相共同署理。柴荣将十万禁军留在开封,自己带十五万禁军西去与向训、郑恩部会师,之后再北伐。出征日期定在一个月之后的五月十五。同时派使者传信金陵府,希望明国能共同出兵北伐阻卜。
却不料,十天后,本该是柴荣亲征校场点兵的时间,柴荣病倒了。
柴荣这一病倒,令所有御医束手无策,谁也不知道柴荣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只能推托是皇上为国事费心劳力,积忧成疾。
北伐之事由此被周国朝廷无限期延迟。
正是这一天,柴荣的信使到达金陵府。
光复九年,近一年来明国经济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恢复,商贸发达使得恢复期大量缩短。(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六十六章
而在江都府训练场经过八个月训练的新征士兵正在被云扬、丁思觐遴选,然后编入新军。
当百里无忌从来自开封柴荣的信使口中得知柴荣欲立即北伐的消息时,心中甚为不安。一则以周国国力而言,与辽、阻卜战争停息还不足一年,就要再挥师北伐,甭说禁军战力是否恢复,单就大军所需要供给的粮秣,也不是周国能轻松保障得了的。再则,百里无忌自然知道柴荣大限将止的事情,只是不知道现在究竟会不会按原来的历史记载那么准时而已。
百里无忌觉得既然无法拯救柴荣的性命,那也应该让他死在床上,而不是战场上。
考虑到此处,百里无忌很想亲自去一趟开封府与柴荣面谈。
但皇帝离京,这不是想走就走得了的,百里无忌掐指一算,就算自己三天后赶往开封府,必未必能在五月十五日赶到,纵然赶到,柴荣也未必能听从自己的劝说。
百里无忌只好让周国信使先带自己的亲笔书信赶回开封府,以便先拖延柴荣北伐的日期,自己则安排妥当金陵事宜之后,再出发去开封府会晤柴荣。
百里无忌信中只是以明国尚未做好准备,新军正在训练为理由,劝说柴荣能延迟北伐的时间,以便两军能共同出兵北伐阻卜。
百里无忌待周国信使离开后,便召见了云扬、丁思觐二人,令他们加紧新军整训,因为北伐阻卜的战争很有可能会提前爆发。
这一天,做为明国钦差的种放从靺鞨的率宾府回到了金陵府,与他一同前来的是靺鞨七部首领的全权使者。
种放禀告百里无忌,靺鞨七部同意等到辽国解体后再宣布归附明国。由明国皇帝册封其国大王。但也提出了条件,那就是每年岁贡要低于目前靺鞨向辽国进贡的七成,同时明国向靺鞨七部派驻的明军不可以超过三万人。
百里无忌笑着对靺鞨使者说。“回去告诉你的首领,朕只要他们目前向辽国岁贡的五成。也同意派不超过三万人的驻军。但靺鞨七部必须做到三点,一渤海国必须由明国朝廷册封;二明国驻军不超过三万人的同时,靺鞨七部军队也不得超过此数;三明国商人往来靺鞨,要得到靺鞨七部的共同保护。”
靺鞨使者走了,种放被百里无忌留了下来。
“种放,此次在潢河以北你立下大功,朕还没有好好赏你,说说吧。你想要些什么?”百里无忌笑着问种放。
种放却微笑着说道:“我读书写文章,实来自于师父的教诲,学古人嗜好隐退,本是求得山水的欢乐。思虑遵循天性以事奉最高的道术,有意于隐居,无心于做官。陛下若无别的事,便放我回华山就是了。”
百里无忌心中一愣,原以为种放会如其师陈抟醉心于政事,不想这种放相貌粗放,人却是向往隐居之士。
百里无忌感念种放在辽国的功劳。挽留道:“朕欲授你在朝廷宗教署分理道教事务,以表彰你的功劳,不知道你可愿意?”
种放道:“我此生愿望就是能看到国家教化成功。疆场停止打仗,百姓鼓舞,万类欢悦。君王现在要聘用我,宠爱我这来自山谷之人,君王之命,我本应恭敬的聆听与领受。但入朝为官,必惭愧自己出身于山野。皇帝明察秋毫,我这些粗浅无见识的话也是于事无补。道教自然由师父署理,我不敢僭越。”
百里无忌有些喜欢这个外表粗放的道人。
但考虑到种放的道人身份。不想授其重要官职。百里无忌不愿意让明国官员误会自己要振兴道教,这不符合百里无忌的治国理念。
百里无忌道:“如此。朕赏赐你大量钱财,让你带回华山。如何?”
这次种放倒没有拒绝,但从种放的神色中百里无忌发现,对于钱财,此人也是表现的平平淡淡。看来此人还真是一个天生的隐士。
百里无忌随意问道:“种放。这次你走遍了辽国北地,可有什么治国见解,不妨与朕说说。”
种放回答道:“君王向我咨询为政的方法,对我这种小器微材,还打算重用。我想延续和变革还是适宜的,历经三五年而出现变化,这种有松有弛的状态,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国家想建设好天下,跻纳富寿,只有靠儒家二圣的广有天下,总结历史上百王的缺漏才行,而不是我这种粗鄙之人敢预论述的。当今德义显明,凤凰出而暴戾之气止,像我这样的才能,俨然并列。希望陛下洞察我的话,怜惜我守节之志向,考察并确定我这不循轨辙之马没有使主人覆压的危险,使我这器皿免去制造溢荡的咎责,是我的心愿。”
百里无忌微微颌首,此人话中虽然依旧脱离不了道家无为的范畴,但其见解还是迎合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百里无忌轻叹道:“你说得很好。如此,朕就不勉强你了。你回去之后告诉令师,朕会记得自己的承诺,也希望他能明白该怎么做。”
种放应道:“谢陛下保全恩惠,我定将陛下话语带到。”
种放走了,百里无忌有些失落,此人有才能,但却不是为官之料。正如他说的,他不适合官场,在官场中,他根本无法生存,也许放任他在江湖之中,才是保全他最好的去处。
……。
信使回到开封府向柴荣禀报时,已经是五月二十一日。
柴荣这些天病情稍有好转,在看了百里无忌的信之后,苦笑不已。
百里无忌担心柴荣意气用事先行北伐,却不想柴荣此时根本已经无力北伐。
过了数日,柴荣经再三思索之后,召来范质、李谷、王溥、魏仁浦四个宰相并让王朴列席,召开了一次关乎周国前途的闭门会议。
“朕深感精疲力竭,恐无力再行北伐。诸位爱卿应该都已经知晓,赵贼出走定难之事,朕为北伐忍辱负重,不与之计较。但周国由太祖创立,朕不想断在我手中,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想立下旨意,已应不测之变。”(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六十七章
柴荣的话听来就如同临终遗言,这令在场的五人深感惶恐。
柴荣今年才三十九岁,虽然历朝以来,早死的皇帝也不少见,但象柴荣这样不yin乱洁身自好的皇帝早死却不多见。
众人正待上前劝慰,却被柴荣阻止。
“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诸位爱卿不必多言。周国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北伐,就关系到周国未来三十年的出路。南下之路已经被明国封死;向西有吐蕃,虽然前几年吐蕃被明军击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国十年之内没有能力西征;向东是大海,东瀛已经被明国占据;正北方的辽国,因为朕与明帝有约,不得北上;唯有西北方的阻卜,以朕与明帝的约定,两国北伐新败的阻卜应该不难,而只要得到阻卜的大片国土,周国就有希望与明国划江而治。朕已经看不到周国鼎盛的景象,唯有靠诸位爱卿尽心辅佐梁王,朕若泉下有知,定会护佑我大周百年昌盛。”
柴荣说得动情,竟滴下了眼泪。
在场五人莫不哽咽,六年来君臣一场,柴荣待五人不薄,眼见分离之日在际,难有不唏嘘的。
五人面对柴荣的嘱托,自然点头应从。
唯有王朴提出了异议,他奏道:“皇上眼下虽然龙体欠安,但也没有真到了悲观的地步。纵然天有不测,臣等自然会遵照皇上嘱托行事,不敢有违。只是臣有一事要请皇上示下。”
柴荣连续说了那么多话,已经觉得有些疲惫,但见王朴有话要说,强挣眼皮道:“爱卿但问无妨。”
王朴道:“赵贼囤兵于定难五州,万一天有不测。必挥师前来,开封府禁军中多数皆是其故知旧友,不可不防。”
柴荣心中一惊。疲惫之意瞬间扫去,他睁大眼盯着王朴嘿嘿冷笑道:“如此说来。朕临死前,还得大开一番杀戒了。”
柴荣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王朴话中所指,可是周国的最强大军力——禁军。若柴荣真大开杀戒,恐怕柴荣一死,周国也得土崩瓦解了。没有禁军震慑,周国各地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还得各怀鬼胎、恃机谋乱?
众人纷纷上奏,劝柴荣息怒。禁军之事留后再议。
柴荣虽然有意挥刀,但见众肱股大臣皆不愿自己开杀戒,而自己身体根本无法亲自操刀,只能同意留后再议。
柴荣今日只是打算与这五个肱股之臣透露皇位的继承人,让他们心中有所准备。
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就能他们跪安了。
但柴荣留下了李谷、王朴二人,赵匡胤如今已经成了柴荣心中的一根刺。
柴荣自然明白,赵匡胤从太祖郭威时就追随自己,并与自己结为义兄弟,在周*队中声望颇高。尤以禁军中为最。而这次出走,更暴露出禁军将领中一呼百应的程度。
为帝者最害怕的就是这些在军中声望颇高的将领,因为他们一旦有了反意。那便是社稷动荡,千里伏尸的惨局。
王朴当日也将赵匡胤的话语转禀柴荣,真要是赵匡胤在紫萱死后,挥师开封,那还真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所以,柴荣不得不留下王朴做出应对之策。而另外留下李谷,是考虑到王朴的枢密使就任时间不久,根基未固。李谷曾经与王朴走得近,在王朴假意背叛周国时也出手相助过。由此柴荣才留下李谷,一则做个见证。二则给王朴增加后援。
柴荣这些天其实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赵匡胤这个威胁,只是还未到决断之时。今日被王朴一席话所激,柴荣反倒是下了决断。
柴荣问道:“两位爱卿对赵贼之事有何良策?”
李谷低头不言,他虽然是个忠臣,对柴荣忠心耿耿,但这事牵扯太多,不敢妄言。况且,若真到了那时,没有柴荣震慑,赵匡胤得势在所难免,今日所说之话,恐怕就成了日后死于非命的理由。李谷不想祸累到全家,只能低头不语。
但王朴却不同,他早已在赵匡胤面前声明与其不共戴天,此时见柴荣询问,便奏道:“臣有一下策,不知道该讲不该讲。”
柴荣道:“此地就你我君臣三人,出卿之口,入我们二人之耳,文伯但说无妨。”
王朴又告了个罪,将直陈道:“臣之下策是驱虎吞狼之策。但牵扯到周国江山社稷,不得不谨慎。若皇上不测,可派使者前往夏州,正式册封其定难节度使之职,甚至可以将府手三州一并划归其治下,以换得其对梁王继位的支持。”
柴荣点点头道:“若真是如此,朕倒也不反对,只是赵贼能答应么?”
王朴犹豫片刻道:“赵匡胤若能安分守己则罢,若真有挥师开封之意,臣恳请皇上写信至明国,请明军也挥师开封……。”
李谷一听大惊,喝道:“文伯,你这是谗言误国,乃卖国之嫌。”
说完转头对柴荣奏道:“皇上切不可听信谗言,明国早已对周国垂涎欲滴,若得皇上旨意进军开封,则周国江山社稷必不能保。”
却不想柴荣一副面无表情的神态,他轻轻摆了摆手道:“李相且听文伯说下去。”
李谷一愣,无奈只好坐下。
柴荣举手示意王朴继续说。
王朴道:“李相之言确有可能,谁都知道明国对周国的垂涎,但有一点,纵然明国再怎么渴望得到周国疆土,以明帝的心性,绝不会趁人之危,此点想来皇上也有同感。”
王朴望向柴荣,柴荣不经意地点点头。
王朴道:“真到了赵匡胤挥师开封之时,恐怕开封府再无一人能对抗其进城。如此,到不如主动将开封让给明国,如此一来,梁王必可因此而得到明帝看重,考虑到皇上与明帝的兄弟之情,周国或许还能保留基业。但若让赵匡胤进城,梁王就算是性命无虞,但周国江山社稷必定无存。请皇上三思。”
李谷本欲起身反对,但被柴荣方才阻拦,此时先看向柴荣,想看看皇上是什么意思。(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一百六十八章
柴荣却闭上了眼睛,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李谷只好起身奏道:“皇上。王朴之言不可听,明帝虽然不会趁人之危,但一旦有了皇上旨意进京,情况就不一样了,必然会鸠占雀巢,到时悔之晚矣。”
王朴解释道:“李相应当知道,若赵匡胤进京,开封依旧不保,与其这样,不如送给明国,也能换得明国的支持。就算明国鸠占雀巢,与赵匡胤比起来,明帝更能令人信服。”
柴荣突然睁开眼,看着王朴道:“文伯是铁了心要追随明帝了?”
王朴闻言大惊,赶紧跪下道:“臣对皇上绝无二心,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故臣方才大胆妄言。只怪臣无能,没有替皇上安国定邦的本事,请皇上治罪。”
柴荣眼中的精光渐渐收敛,他无力地说道:“文伯所说有理,朕不怪罪。只恨朕的身体……哎……,将周国江山给了赵贼到不如给了百里无忌。至少,他也当我是兄弟,这些年,周国也仰仗其不少好处,天下由他治理,朕也能放心……。”
柴荣越说越落寞,王朴听得不自觉地流下眼泪,他哽咽道:“皇上,这只是防备万一之策,如果赵匡胤能安分守己地驻守定难,或者念及与皇上结义之情,事情未必会到这一步……。”
柴荣微微摇头,他不傻,赵匡胤等了这许多年,等得就是他的死亡。赵匡胤绝无可能会一念之仁放弃他终生的梦想。王朴所说的下策正是柴荣这些天来考虑的,柴荣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周国就再无人能压制得了赵匡胤,与其江山落入他的手中,不如送给百里无忌。以百里无忌的才能。也许周国百姓会活得更好。而自己的家室想必百里无忌也会安排好……,只可惜,自己再也看不到周国开疆扩土的那一天了。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柴荣呐呐自语道。
柴荣突然转向李谷,道:“辛苦李相。代朕捉笔,朕要立下遗嘱,以备万一。”
李谷一惊,知道柴荣已有决断,于是赶紧取过笔墨,静待柴荣开口。
柴荣让李谷代笔,用意非常明确,遗旨中的每个字都是李谷自己所写。那么王朴之后行事,就能得到李谷的全力支持。
柴荣口述李谷执笔,李谷越写越惊,他心里已经知道,只要柴荣一崩,周国就要改姓了。赵匡胤纵然有三头六臂,但要与明国百里无忌抗衡,恐怕也是螳臂挡车了。
李谷抽空望了一眼王朴,他知道,未来不久。他恐怕要仰仗这个曾经自己救助过的人了。
柴荣口述完了之后,他令王朴保管此嘱,令李谷全力协助王朴。若赵匡胤真得挥师开封,则二人立即出使金陵,请百里无忌出兵相助。
另外,柴荣又亲自给百里无忌写了一封信交于王朴保管,信中希望百里无忌能善待自己的子嗣家人……。
柴荣在再三关照二人千万保密之后,终于抗不住,沉沉睡去了。
夏州的赵匡胤这几个月可没有闲着。
他分别会晤了灵州的向训、郑恩,也私会了凤翔节度使王景、静难节度使折从远。
赵匡胤不能算是忘恩负义之徒,这个时代的天下本就有能者居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