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这时,如果认为随机设教就是俗谛、自契自证才是真谛,那就是于无分别中妄分真俗了。
百里无忌通过这句话反驳段佛音,她所说的适当的机缘未必就是真正适当的机缘。
这也就是“说,可说;不可说,不说”的道理。
说可说的,不说不可说的。
既然不可说,那便不说。
段佛音有些意料不到百里无忌居然会论禅,甚至被他一言驳倒。
在一下子回答不上之际,段佛音开始迂回,她说道:“不想,陛下亦是同道中人,佛音自愧不如,不过,既然陛下不可说,那不妨听听佛音说可说之事。”
百里无忌心中有些得意。他随口应道:“佛音公主但说无妨。”
段佛音见前面迂回战术失败,为防节外生枝,于是转入正题。她说道:“既然明国朝廷无法派遣更多的官员进入大理,佛音有一想法,大理国纳入明国之后,为解大理国官员不足之困,凡州府官员由明国委派,州府以下官员就由段氏指派,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百里无忌心中的得意瞬间冷却。他知道段佛音开始从迂回转入了正面攻坚战了。
她的话很中听,将高级的官位留给明国朝廷委派的官员。而将下级官位留给自己。
稍有头脑之人都能明白,政权的根基在于基层。
如果基层官员控制在段氏手里,那么明国朝廷派去的州府官员就等于光杆司令,成了摆设。
这是万万不可的。完全不符合明国的利益。
百里无忌断然回绝道:“公主之议断断不可,令尊诚心将国土献于明国,朕岂可过河拆桥,寒了令尊的心?朕看不如这样,大理国各州各县所需要官员人数,可按明国二人、段氏一人安置,如此分配,公主以为如何?”
百里无忌此法自认是天衣无缝,今后大理国从上到下。三分之二的官员来自明国,明国因此可以完全掌握住大理国的政权,至少。不会被段氏喧宾夺主。
段佛音听了,也认为百里无忌滴水不漏,但百里无忌却忘记了一件事,令他的话中泄露出了一些本不应该泄漏的事实。
段佛音笑了,因为她听出来了,明国朝廷很可能正处于内乱之中。至少,不象表面上那样铁板一块。结合前些日子中书省暴乱和冯道的自尽,段佛音有理由相信,百里无忌眼下很为难。
百里无忌话中无意中流露出今后大理国的政治格局,是明国二、段氏一,这很清楚地说明明国真正委派到大理国的官员人数远不如前面所讲的八成,而是六成多,甚至更少。
也就是说,段氏将可决定三成以上的大理官员。
而这,还是百里无忌主动提出的。
接下来,段佛音决定,要开始进攻了。
段佛音道:“既然陛下主意已定,佛音就不枉语了。官员之事就按陛下所说的办,但大理府一直是段氏的基业,段氏所牵涉的利益太多,还请陛下体谅,勿令明军驻扎在大理府中。”
谈判中往往一方开始让步,另一方便需要或多或少的让一些步做为回应。
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段佛音以官员之事让步来换取百里无忌对明军入驻大理府的让步,其心思不可谓不缜密。
百里无忌看着段佛音,再次感叹,真小看她了。
沉吟许久,百里无忌首肯了。
倒不是百里无忌示弱,而是百里无忌从大局处考虑到,段氏需要紧守大理府的基业,如果逼迫过甚,引起反弹,则会影响自己对国内的改革,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都会被牵扯过去。
与其如此,不如安抚段氏,让它守住大理府这盘基业,以此来换取明国对大理国整国局势的掌握。
大理府说大了也不过是一州之地,相对于大理国整个国家而言,占地太少了。
只要明国掌控了整个大理国,大理府就算被段氏守望得水泄不通,也不过是“国中之国”,只要百里无忌愿意,大理府随时将处于明军的兵锋之下。
百里无忌挑了挑嘴角道:“公主好心计。不过朕还是允准了,如你所愿,明军将不进入大理府,只驻扎会川、弄栋、腾冲、威楚、善阐五府,各六千人。如此,公主可满意?”
段佛音闻言大喜,赶紧接口道:“谢陛下洪恩。如此,佛音就可以向父皇交差了……。”
百里无忌突然抬手阻止段佛音说下去,他正容问道:“朕想问问,大理将保留多少军队?”
段佛音一愣,她随即明白百里无忌想要知道这个的真正用意,她回答道:“回禀陛下,父皇派佛音来金陵府时,曾经说过,大理军队当保持五万人规模,不知陛下能否应允?”
百里无忌仰头思索了一会,开口断然否决道:“段氏最多只能有三万军队,否则,朕将会派更多明军入驻大理。”
段佛音有些为难,她知道对于段氏而言,军队等于是利益的保障,没有军队,段氏乃至整个大理,都是明国案板上待宰割的肉。
段佛音试探地问道:“陛下可否宽容些许?四万,段氏只保留四万军队,还请陛下恩准。”
百里无忌有些好笑,他问道:“佛音公主以为,在明军的包围之下,三万军队和四万军队有多大的差别?”(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七十八章
段佛音立即回答道:“素闻陛下也是久经沙场的马上皇帝,应该知道,麾下很多的将领需要妥善安置,如果大理国六万常备军迅速削减为三万人,太多的将领无法安置,势必引起混乱,陛下应该也不想从段氏手中接过一个混乱的大理吧?”
段佛音此话切中了百里无忌内心最柔软之处,百里无忌正处于改革伤及自己人的犹豫之中,段佛音的话很准确地说中了百里无忌的心事。
百里无忌轻叹一声,道:“朕允了。不过,朕会同样增派一万明军入驻兰溪郡。”
段佛音闻言心中一震,兰溪郡位置处于大理府正北,而会川、弄栋、腾冲、威楚、善阐五府从东、西、南三面包围大理府,如今百里无忌增派一万明军入驻兰溪郡,等于将大理府团团包围了。
就象百里无忌所问,在明军的包围之下,三万军队和四万军队有多大的差别?
段佛音也不禁在心中轻叹,今后段氏也许唯有紧紧地依靠百里无忌这颗大树,方才不会直面明军的兵锋了。
但多一些军队总比少一些军队好。
这个道理就等于是一种自我安慰。
段佛音再次谢恩道:“谢陛下宽容,如此,佛音是否可以传讯大理府,将今日所议之事向父皇禀告?”
百里无忌再次想了想道:“可以。”
此话言毕。场面瞬间冷清下来,仿佛已经谈完了。
但场中三人都没有离开的意思,无论是谁。心中都明白,接下去该谈谈婚事了。
商谈完国事,自然该轮到私事了。
但面对即将要嫁的男人,是个女人都会不好意思,不但段佛音这个准新娘不好意思,连段素素一个陪伴的也觉得不好意思。
百里无忌满怀笑意的眼着这两个女子,心中忍不住有了捉弄地念头。
“正事已了。佛音公主就请回馆驿暂歇吧。”百里无忌正容说道,这是逐客令。
段佛音姐妹闻言一愕。但冰雪聪明的段佛音霎时明白了百里无忌的用意。
让一个女子主动开口,他也太没有气度了。段佛音心里嗔怪着。
她轻笑道:“陛下似乎忘记了一些事。”
百里无忌故作惊讶道:“哦,如此还烦劳公主提示。”
段佛音仰起泛红的俏脸,毫无顾及地问道:“陛下似乎忘记如何安置佛音姐妹了。”
百里无忌戏谑地问道:“此事好办。只要公主看中明国哪个官职,朕必称公主之愿,想来公主也有所闻,在明国,女子是可以跻身仕途的。”
段佛音暗暗咬牙,但脸上依旧巧笑倩兮,她知道,这也许是又一场与百里无忌的交锋。
她也故作不解地问道:“佛音除了对佛法略有涉及,其余事情一概不知。莫非陛下希望佛音出家,专修佛法?”
百里无忌本是存心“调戏”一下段佛音,以泄方才被段佛音牵着鼻子走的不爽。
但听到段佛音此言。心中不觉一动。
陈抟老儿已经年迈,他可不是真神仙,人活到了这个份上,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而其所有弟子中唯有种放可堪造就,但种放性格属于一个隐士,不愿意出任。
将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不相识的人。百里无忌心中也犹不甘。
陈抟当时在潢河南岸造访百里无忌时曾经提出请求,那就是明国一统天下时。宗教院院令之位,由道教出任。
以此来为道教争夺明国有上限的宗教参与人员。
百里无忌因势答应了陈抟的提议,但百里无忌绝不想道教一枝独大。
这会让道教俨然成为明国的国教,与明国利益不符。
宗教此时已经深入人心,冒然取缔势必引起国内大乱。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顺势引导。
不取缔、不鼓励,限制人数、树立起另一宗教与之抗衡,方才能起到宗教为自己所用的意图。
那么,影响力不逊于道教的佛教,自然成了百里无忌的不二之选。
而明国佛教之人,百里无忌熟识得不多,除了幼时的龙兴寺齐已僧,百里无忌并未与别的佛教中人有过瓜葛。
而眼下,面前就有一个人选,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原,相当一部分来自大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大理做为天竺与明国的临接地,对佛教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这也许就是佛教成为大理国国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段佛音在大理国中做为佛主的代言人,有着显赫的声望,这将成为她得天独厚的先天有利条件。
百里无忌怔怔地看着段佛音,心中不停地思忖着。
但在段佛音看来,面前这个男人又在她面前走神了。
虽然心中有些恼怒,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段佛音克制着没有发作,而是一声大声的干咳来表达她心中的不愤。
咳嗽声惊醒了思虑中的百里无忌。
有了计较的百里无忌展露着迷死人不赔命的笑容,说道:“公主好提议,朕就如公主所愿,让公主修佛……。”
“等等……。”段佛音刚才那可是调侃话,哪能做得了真?她绝非是一个可以独守青灯黄卷之人,她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佛音绝不出家。”
“公主不能出家。”
段家姐妹异口同声地抗议着。
百里无忌有些疑惑,自幼与佛亲近的段佛音竟为抗拒佛法?
看着百里无忌疑惑的表情,段佛音终究还是年少,哪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对手,她转眼看了一眼段素素。
段素素知道,这话不能公主自己说,只能由她这个中间人来说。
“陛下容禀,公主虽然自幼修习佛法,但并未由出家之念,此次来金陵府,奉皇上之命,与陛下议和亲之事,岂有中途出家之理?”段素素清楚地表达了段佛音心中的要说的话。
段佛音要嫁一个有足够实力的男人,而面前的这位就是一二人选,舍他其谁?可这个男人竟让她出家伴佛,真是荒诞。
段佛音对着百里无忌用力地点着头,以示对段素素所说的赞同。(未完待续)
代周 第七十九章
百里无忌笑了,火候差不多了,也就不再戏弄她们了。
“朕从未说过让公主出家,朕不知道二位为何如何急切地反对?”百里无忌好整无懈地说道。
百里无忌这一句话让段氏姐妹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
百里无忌刚才确实没有说过让段佛音出家,只是让其修研佛法。
而段氏姐妹显然领会错了百里无忌的意思,以为他想摔包裹,过河拆桥,方才让段佛音出家。
百里无忌收敛起笑容,正色说道:“朕知道公主心中所想,和亲之事,朕可以应允。但朕有两点要事先说明,一是公主此生只能为妃,就算育有子嗣,也绝无可能为后;二是朕欲让公主出任明国宗教院院丞,襄助道教陈抟管理明国各派宗教。此二条,公主若应下,朕就下旨纳公主为妃。”
百里无忌知道这番话是残酷无情的,尤其是对一个年不过二十的女子来说,这等于断绝了她此生最居you惑力的梦想。
没有一个女人不想做皇后,不想做皇后的女人就不是女人。
这句话无论是现在,也一样通用。
百里无忌没有选择,面前这女子并非是两情相悦,而是先天就带着功利和政治目的才行的和亲之举。
婚姻只是一种手段,段思聪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
百里无忌可以因政治目的而纳段佛音为妃。但绝不能容忍段佛音为后。
明国皇后如果是大理国公主,那么,日后对大理国有所行动。都将受到掣肘。
而大理国,百里无忌迟早要动。
所以,百里无忌不得不事先讲明。
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无赖。
段氏姐妹沉默了,段素素脸上流露得是不甘,而段佛音脸色却依然平静,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百里无忌劝慰道:“朕所说的两条。公主可回去细细斟酌,等有了答案。再来见朕。朕保证,无论和亲成与不成,先前对大理国商谈好的条文,都会继续执行下去。不会有任何波折。”
不想,段佛音此时猛地抬头道:“不用斟酌。陛下所说两条,佛音现在就能回答。这两条佛音应下了。”
段素素一脸惊诧,脱口呼道:“公主……。”
段佛音阻止道:“佛音心意已定,勿须劝说。”
百里无忌有些“醉”了,他实在看不懂面前这个年轻的女子,他知道,她绝不会是因为爱上自己而宁愿蒙受不公。
所以,她无疑是心有所图。而且所图甚大。
百里无忌猜不透她究竟想要些什么?
江山社稷?不象。
一个女子如果狂妄到想图江山社稷,那无疑是天方夜谭,百里无忌自然不会让她得逞。甚至连百里无忌自己都要对皇权进行削弱,也就是说,就算未来她得逞了,皇室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
权力?也不对。
段佛音想要权力,自己现在就可以给她,甚至不需要和亲。自己完全可以将大理王的位置,在其父亲过世之后。册封给她。
而且现在自己又将明国宗教院院丞的位置给了她,这可是正三品的官位,而且是有实权的官位。
钱财就更不会是了,单就以大理国皇室的财富来说,百万两之下的财富,对她来说,不屑一顾。
百里无忌想不通。
可段佛音却神色坚决,她知道,如果这次后退了,也许此生将再无机会进入明国后宫。
而自己将永远错过母仪天下的机会。
段佛音不信百里无忌能管得到最后,单从年龄上算,自己就有足够的时间熬下去。
如果天意让自己生下龙子,继承帝位,那么,今后的一切将由她的儿子说了算,段佛音绝不相信,亲生儿子做了皇帝,自己这个生母会只是个皇妃或者皇太妃。
有了这个觉悟,段佛音坚定地应下了百里无忌的两个条件。
但她提出,她承诺过此生好好照顾段素素,所以,希望百里无忌同意段素素将伴她入宫。
一个庶出之女作为嫡女的陪嫁,并不少见,自古有之。
百里无忌对此没有任何疑意。
……。
一个月后。
光复十四年八月。
段佛音做为大理国皇帝段思聪的全权代表,在国书上签字用玺。
明国终于完成了对大陆最后一块游离在明国之外的土地——大理国的和平光复。
由此奠定了明帝国独霸亚洲的格局。
秋高气爽之时,从明国派出的使者团到达大理国,与徐世铭会合之后,将段佛音与百里无忌签订的条文让段思聪盖印用玺。
之后,明国使者团引段思聪踏上了去明国的路途。
段思聪将首次以明国藩王的名义接受百里无忌的册封,同时将以国丈的身份,参加其女儿段佛音的大婚。
而在段思聪前往明国的期间。
徐世铭将暂时接替段思聪大理王的权力,对大理国的官员体系进行摸底和调整。
为日后数万明国官员的调派打好基础。
同时,得到百里无忌传讯的徐守仁,早在半个月前借故离开了高方阵营,与百里康会合进入大理府。
在与徐世铭沟通之后,徐守仁调动所有潜伏在大理国的明*情院人员,化暗为明。
之后,早已囤积在大理国内各州县中商铺中的军械物资被迅速调集,集中起来,对数千军情院潜伏人员进行武装。
仅数日之内,徐守仁便完全控制了大理府。
之后,在军队的协助下,徐世铭对大理府原大理官员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有了段思聪走前的旨意,和徐守仁军队的配合,百里康迅速取得了大理段氏控制下的常备军的控制权。
这几个月以来,百里康本就一直作为明国特使活跃在段氏控制的军队之中。
有心结交之下,对大理朝廷军将领都有着不错的私人交情。
而段思聪临走前下的诏令,让这些将领清楚地认识到,大理将做为明国的藩国已经是形势所趋,为了在明国官员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将领相当地配合。
百里康顺利接手了军队的控制权之后。(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八十章
迎来了高方第一波也是最后一波拼死攻击。
高方得到明国同意大理国归降的消息,知道一切都完了。
现在已经不是自己想投降就能投降得了的了,高方知道,高氏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了。
因为对方接受高氏投降,代表着高氏还能存在,只要存在就还可以占据一定的利益。
但显然,得到明国全力支持的段氏,是绝对不会给高氏投降的机会的。
段氏已经将大理国所有利益中的最大部分献给了明国,怎么可能让高氏再从已经不多的蛋糕中再分一杯羹?
所以,段氏必定会借助明军,给高氏致命一击,所谓除之而后快,段氏绝不会给高氏这个机会。
与其这样,不如率先进攻,以死相拼。
在明军正式进入大理国之前,与段氏决一死战,或许,凭借地利优势,以澜沧江为界,形成与明军的对峙。
只要在澜沧江西岸顶住明国的第一轮进攻,高氏就有了与明国谈判的筹码,明国几乎已经统一了天下,在这个时候,不可能为这场可有可无的战争付出太多的代价,如此高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政治就是这样。
是敌是友,打与不打,只有利益所决定。
如果真如高方所想,明军在澜沧江被高氏军队所阻,那么百里无忌就很有可能接受高方的请降。留高氏一条活路,甚至从段氏的利益中分出一份,安抚高氏。
只要让明国知道。武力征服高氏所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接受高氏投降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明国就会同意高氏投降,并给予其相应的利益。
实力决定着命运。
所以,高方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大理战争。
这是一场决定高氏生死的战争,高方几乎调集了所有能上阵的“士兵”,全力一战。
在第一次澜沧江战役中。高氏叛军仰仗徐守仁的数千军情院潜伏人员,给段氏朝廷军全力一击。由此实力的此消彼长,甚至连士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高方手中掌握的大理常备军并不多,六万常备军,在高方控制下的不过二万人。
数月前。第一场战争中,这支军队已经消耗近半,也就是说,高方手中的正规军,不过一万余人。
但这次战争发动时,高方竟组织起了六万大军,对外号称十万。
可想而知,高方的军队渗杂着多少的水份。
这六万军队中,除去一万多的正规军。有一万是来自永昌、丽水两镇节度的府兵,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澜沧江以西各部落的私兵,可就算如此。加起来也不过三万人。
其余的三万人,那就是一些刚刚洗干净脚的农夫。
这样的“士兵”,呐喊助威擅长,真要上了阵,除了拖正规军后腿,别的什么都不会干。
如果战场形势大好。这些人或许也会一窝蜂地跟着冲锋,但若是战场形势不利。那就如鸟兽散,甚至引起踩踏,反而冲乱正规军的阵形。
高方是军旅出身,在段思平麾下带兵多年,自然知道此中的利弊,但如今家族危如累卵,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将这三万人安排在了最前沿,作为向东岸进攻的第一波。
其实对于内战而言,人数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
内战有别于对外战争,内战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士兵都来自同一个,往往对阵的会遇到兄弟亲友。
这也就是人数能解决一些问题的原因。
高方就是想将这三万人做为炮灰送死,在他心里,人命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的家族和那些依靠高氏的部落,这些利益才是高方不得不去考虑的事情。
如果他不考虑这些人的利益,那么高氏用不着敌人来进攻,单就从内部就会瓦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