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联盟往往是因为利益,特别是政治联盟。
这些部落和永昌、丽水两镇节度至所以团结在高方身边,毅然与段思聪为敌,那就是因为利益,没有足够的利益,傻子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明国的选边站,已经动摇了这些人的决心,高方只能用一场胜利,哪怕是局部的,很小的胜利来凝聚人心。
本应该让正规军上前打头一阵,如此,取得第一仗的胜利以鼓舞士气。
但形势所迫,高方已经开始发现两镇节度有些不太对劲,高方不放心将一万府兵派上前去,因为,说不定,一眨眼他们就投靠了段氏。
而高方实在不舍得将自己掌握的一万多正规军派上去,在这个时候,万一损耗过大,那么,高方将失去掌控这些势力的本钱。
思来想去,高方只能将三万“农夫”做为第一波推出去。
高方不求靠这三万人能突破对方的防线,只求能用这三万条命,消耗对岸守军的箭矢军械。
如果能拼掉对方一些有生力量,这已经是高方心里最满意的结果了。
三万农夫甚至连大理正规军常用的皮甲都没有装备,只是持一把刀剑或者长矛。三万士兵中无一弓弩手,因为弓弩的成本太大,而且这些“士兵”未经训练,根本不会使用。
高方下令,将两镇节度麾下的一万军队做为第二波,将自己手中的一万多正规军做为第三波,将各部族的私兵做为预备队。
目标,澜沧江东岸,不死不休。
战争就是如此仓促地开始了。
东岸,也就是段氏防御线,由于上次段氏的主力被徐守仁麾下的“流氓地痞”用炸药轰到了澜沧江中喂了鱼,幸存的一万多军队加上征召来的“农夫士兵”只有防守之力。
因为大量的船只在那次爆炸中损失殆尽,东岸只能依靠弓弩防御。
当高氏发动进攻时,可想而知,三万人的进攻,靠同样三万多人的防守,困难有多大。
三万高氏军把澜沧江从北边上流一直到南边下流全挤满了。
各种各样的泅渡方式和工具层出不穷。
先不说这些“士兵”有多少战斗力,但从规模上来说,就不是等量的军队能防守得了的。(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八十一章
防御,在先天上就比进攻吃亏,因为它失去了战略主动。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主力决战,是进攻方说了算。
面对高氏军铺天盖地的进攻人潮。
段氏军一面勉力支撑着,一面迅速向大理府救援。
可大理府中已经没有段氏军,大理国再也没有可支援澜沧江的军队,大理府中唯有徐守仁的那支刚刚武装起来的军队。
人数甚至不到四千人的军队,面对六万高氏进攻的大军,就算个个是铁人,也会被蜂涌而来的人潮所掩没。
徐守仁与徐世铭、百里康商议之后,决定立即在大理府实行戒严,将所有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掌控起来。
然后由百里康率三千士兵前往澜沧江增援,留下八百多士兵由徐守仁统率,维持大理府治安。
而为策安全,徐世铭携在明国的一应非战人员迅速向东北会川、建昌府撤退,在到建昌府后,持百里无忌的密旨,调动早已布置在两国边界的明军增援。
战争的突然暴发,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预料之中是明国一旦接受了段氏的请降,那等于宣判了高氏的死刑,可以判断出高氏肯定会拼死一搏;预料之外的是,高方发动的如此之快。
数万大军的征召调度,不是说完成就能完成的,都需要时间。
但显然,从徐守仁麾下在澜沧江大举破敌之后。高方已经有了东进的想法。
特别是当儿子高智平拦截段氏使者团失败而返时,高方心中已经有了最坏的准备。
消息传到高方耳朵里的那一刻,就等于下达了战争命令。
由于事发突然。最近的明军尚驻扎在明国与大理边界,远水救不了近火,百里康只能率三千士兵尽力拖延高氏军过江的时间。
百里无忌与徐守仁、孙仕旭等人本已经做好进军大理的一切准备,如果不是段氏的突然请降,驻扎边界线的明军便会按计划发起进攻。
如今局势发生变化之后,百里无忌便改变了计划,令百里义率一万五千新军建昌府以北八十里的边界待命;令孙仕旭率一万五千新军在矩州以西五十里边界待命。
而百里无忌显然还考虑到了万一仗打不起来。而杨廷式的“轰炸队”需要实战训练的需求,所以。令杨廷式部归置到百里义麾下,接受百里义的指挥。
杨廷式部做为百里无忌最支持的新式部队,享有着明军中最高的待遇。
他们可以称得上“机械化”部队,因为所有人员器械的调动行军皆不需要人力。总共三千人的编制,拥有战马六千匹,骡马八千头,运输车五千余辆。
而这一次,杨廷式奉有百里无忌密旨,如果战争没有如期暴发,那么,“轰炸队”将乔装成普通明军行军至大理府以北的兰溪郡,然后在兰溪郡发动小规模多梯次的轰炸作战任务。目标自然是腾冲府。
段素素在百里无忌与段佛音谈判结束之后,她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报仇。
这个单纯的女子,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替这一路上。为她而死的大理数百甲士和明国护卫们报仇。
一个心地单纯的女子,在见到如此多的鲜血之后,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冲动,更何况,她将这一切都背负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这些人,都是为她死的。
她有义务为他们复仇。
百里无忌自然能预料到高氏的下场。从段氏姐妹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诉说一路上的遭遇开始,百里无忌就为高氏的结局画上了句号。
没有哪个人、哪个势力能在如此狂妄地阻杀明军之后,还能安然地存活着。
而杨廷式的轰炸队将做为这把复仇的利刃,直插腾冲府,那里是高氏的老巢。
就算大理国最后和平归附明国,百里无忌也绝不让高氏存活在这世上。
这是百里无忌给所有归附明国的不安定份子有一个明确警告。
杀鸡儆猴,百里无忌的招数很老套,但老套的招数往往最有效果、最管用。
但百里无忌没有预料到高方会如此迅速地发动战争,而百里义、孙仕旭两路大军还依然驻扎在建昌府和矩州待命。
当见到徐世铭的飞鸽传书时,百里无忌知道事情可能要糟,倒不是明军或者明国会失败,而是百里无忌担心在大理的徐世铭、徐守仁等人的安危。
大理段氏手中所掌握的军队太少了,面对高氏的全力进攻,可谓顾首不能顾尾。
战局发展最大的可能是高氏迅速突破澜沧江,向大理府进逼。
而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本已经倒向段氏的各部落,可能再次面临选择。
也就是说,大理国可能引发长久的内战。
这不符合明国的利益,百里无忌之所以同意段氏的请降,就是要从段氏手里接过一个安定的大理,这样才能将需要整肃的大量旧官员集中调往大理,为自己顺利对明国政局进行改革,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而这时,段思聪所在的明国使者团正在回金陵府的路上,百里无忌原本想让段思聪返回稳定局势,但现在看来,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百里无忌立即使用信鸽向百里义、孙仕旭两部发出命令。
令百里义部立即南下,经建昌府进入大理,驻扎会川府进行固守,以避免澜沧江一旦被高氏军突破之后,段氏军立即崩溃的风险。
控制住会川府,就能保证至少明军从建昌府源源不断地补给和增兵。
同时,百里无忌令百里义向杨廷式转达自己的命令,令杨廷式可以自行判断做战时机,任务只有两个,一是救援徐世铭、徐守仁、百里康一概人等;二是对高氏军进行打击,消灭一切有生力量。
另一个方向,百里无忌令孙仕旭率部从矩州向西急进,经石城郡继续向西控制善阐府,然后固守待命。
只要能顺利控制住会川、善阐两府,就能对大理府形成犄角之势,哪怕战局真得到了糜烂的程度,有这两府在手,明国就能控制半个大理,同时大理府依旧在明军兵锋的笼罩之下。(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八十二章
百里无忌终究还是没有如愿亲征,在安排好这些之后,他需要忙碌的是,纳妃。
按行程计划,段思聪将在七天内到达金陵府,而百里无忌册封他为大理王的仪式被安排在百里无忌纳其女儿段佛音为妃之前。
这是百里无忌故意安排的顺序,这是向天下诏告,明国对大理的政治态度不会因为皇妃姓段而有所改变,同时,也向大理各部落宣告,段氏的执政权是合法的,是得到明国朝廷认可的。
先册封后纳妃,因为在册封之前,段思聪是大理皇帝,那么百里无忌将纳的是大理国公主;而经过册封之后,段思聪已经成为明国藩国的大理王,是皇帝之下的一个明国臣子,那么百里无忌纳的就不是公主,也是一个臣子的女儿。
而百里无忌并没有意识到,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百里康,再次发挥出他优秀的指挥能力,以三千之众击溃了三万高氏叛军,再次创造了他辉煌的战绩,与他自己在湘乡——醴陵击溃原马楚静江军相比,毫不逊色。
而百里康的指挥风格,是以血换血,以命换命,每次百里康领兵作战,可以说都是以血流成河来形容。
百里康擅长示人以弱,以性命换空间,以鲜血困惑、疲惫对手,然后集中局部绝对优势,给对手以狠辣一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往往在百里康一击之后。他的对手就算不被歼灭,也再无战意,这就使得数千人俘虏数万人这种天方夜谭之事。变成可能和事实。
百里康领兵前往澜沧江前就已经取得了段氏朝廷军的控制权。
其实百里康原本只要段氏军进行佯动,在澜沧江两侧为自己打掩护。
但百里康了解百里无忌,在明国即将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不希望出现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人员损失。
所以,百里康把本打算让三千明军去执行的任务,交给了三万段氏军。
这就造成了段氏军几乎全军覆没的后果。
段氏军无论从军械、士气还有作战意志上。是完全不能与明军相比的。
明军从它的前身黑旗卫时,百里无忌就刻意地在士兵心中种下“魂”的种子。而这种魂,遇强越强,见血发狂的。
所以,百里康才能如臂使指地以数千人俘虏数万静江军。
否则。能一厢五千人的黑旗卫士兵性命去疲惫三万静江军,换作别的军队,譬如眼前的段氏军,或许还没开战就崩溃了。
一支好的军队就算是指挥官胡乱指挥,一样能打出漂亮仗。
就象一支好的乐队,就算是让一个丝毫不懂音乐的普通人去指挥,它照样能完美地进行演奏一样。
而好的军队并不是取决于装备,也不取决于粮饷,虽然这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而真正所取决的是它的精神力量。
就算输也要打痛对手,就算死,也要从对手向上撕下一块肉的精神。
所谓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句话话糙理不糙,当一支军队如果真的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时候,也就离覆没不远了。
军人本就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说是杀人机器。虽然有些难听,但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合格的军队,更称不上是优秀的军队。
但段氏军士兵却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
百里康出现的失误源出于此。
两天后,当百里康率三千士兵赶到澜沧江东岸战场时,段氏军的上流防线已经数处被突破,防线岌岌可危。
百里康并没有将三千士兵分散充作救火队员,去填塞这些被突破的漏洞。
而是将这三千士兵集中一起,对澜沧江中段的主战场进行全力反击。
三千明军如同一把尖刀直插东岸江滩,对已经上岸的高氏军以全力反冲锋。
既然高氏军全线进攻,那么无论从哪个点去堵截都不能够抵挡住敌人的进攻。
将三千明军分散,只能是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与其这样,不如集中兵力,将已经正面登陆江滩的高氏军士兵赶下江去。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攻我全线,我反击你必救的一点,这一点,就是你的主力,只要打痛你的主力,就算你的散兵游勇突破澜沧江防线,进入段氏军纵深,也无法有所做为。
百里康的想法很正确,以三千援兵,无论如何都救不了东岸的防御。
只能猛击敌人主力,打痛它,打退它,方才能为东岸段氏军争取一些喘息的机会,同时尽量拖延,为明军来援创造时间。
三千明军如饿虎扑食般地冲向江滩的敌人。
可想而知,这些刚刚洗干净泥腿的“农夫士兵”,以多击少对付段氏军还能凑乎,但在明军士兵雷霆般的打击下,仅支撑了半个时辰,就崩溃了。
近万已经登陆的高氏军士兵,被三千明军仅用半个时辰赶下了澜沧江,而留在江滩上的尸体却只增加了一千多具。
太多的高氏军士兵选择了跳下澜沧江泅渡回西岸。
从而使得东岸得到了许多泅渡工具,这为百里康的计划增加了物资保障。
百里康知道,上次澜沧江大战中,徐守仁的军情院士兵已经大规模地使用了炸药,对段氏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这次想要故伎重演,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作为旁观者,高方非常清楚火器的威力,必定对明军的火器有了刻意的防备。
而火药的天敌就是水,澜沧江中唯一不缺的就是水了。
炸药的使用需要预埋或者预设,百里康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埋设,对手也不会给他充裕的时间。
如此,百里康便无法在江上有效使用火器。
为了扬长避短,发挥出明军火器的威力,百里康决定反击。
有了这些高氏军退走时留下的泅渡器具,百里康有理由相信,凭借着段氏军三万多人的全力反击,必能为自己的三千明军打通渡江的通道。
百里康本来的任务是增援东岸段氏军,防御住澜沧江,如果防御不住,则尽量拖延敌人主力过江的时间,使得敌人延迟对大理府发起总攻的时间。(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八十三章
可百里康在击退江滩上敌人之后,所下的命令则是集合所有段氏军三万余人,向对岸发起反击。
全军反击,以攻代守,不成功则成仁。
百里康的指挥风格确实古怪,但又不能说他是错误的。
在这种形势之下,澜沧江防线在敌人的进攻下,已经千疮百孔,难以维持,就算这时百里康带来的是一万明军,要想严密防御住澜沧江,也是不可能的。
何况只有三千人。
进攻与防守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哪怕明军战斗力再高,也不可能防御得住整条澜沧江防线。
就象一万明军足以击溃三万,甚至五万高氏军队,但这不能代表一万明军能防御得住三万或者五万高氏军从整条澜沧江同时发起进攻。
点对点的战争拼得是战力,面对面的战争,拼得是人数。
无疑,在这个方面,高方是个老手。
所以,百里康只能以攻代守,只有这样,才能在局部阻滞敌人向东进攻的速度。
而这本来打算让三千明军执行的先锋任务,出于伤亡数量的考虑,百里康只好将这任务交给了段氏军。
百里康为了保险,本三千人的任务,他集结了三万多段氏军,也就是段氏所有的军力,派三万人去执行反击,剩余的数千人被命令转进大理府,听候徐守仁的命令,进行协防。
这个命令遭到了大部分段氏军将领的质疑。他们认为,如果全军反击,伤亡暂且不计。如果敌人从澜沧江各处分散进攻,那么从澜沧江到大理府,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局面。
百里康解释道,如果不反击,那么大理府一样在劫难逃,三万多段氏军已经勉力难支,今天如果不是三千明军对正面江滩反击成功。那么,现在高氏军主力就已经在渡江东进了。
既然防守不住。不如拼死一搏,如果反击成功,段氏军主力成功突破西岸,虽然不足以扫灭高氏军。但只要守住西岸,掌握住澜沧江,敌人就无法对大理府产生威胁。
因为,就算敌人从上、下流过江,但他们的补给就成了问题,没有补给的军队,是无法对大理府产生威胁的。
解释之后,百里康强硬命令各个将领执行作战方案,而反击时间定在次日凌晨辰时一刻。
这些段氏军的将领虽然疑惑。但无法拒绝百里康的命令,大理国虽然还称之为国,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理国了。现在的大理国已经成为明国的藩国,段思聪动身前往明国金陵府之前,已经下令军队奉行明国特使的命令,而百里康就是明国特使之一。
既然无法阻止大理国成为明国藩国的事实,那么任何一个将领都想在这个节骨点上建立些功勋,以备日后在明*队中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将领们无条件地顺从了百里康的命令,开始准备次日渡江反击的事宜。
而对岸的高方正为今天三万“炮灰”遭遇挫败而雷霆震怒。原本已经登陆的大军,竟被如此数量的明军赶下了江。
在高方看来,就算明军战斗力再高,也不过是三千人,自己过河的人数至少有一万五千人,五对一,就算用牙齿咬,也能将三千明军咬死。
为此,高方挟怒斩了数十个带头回逃的将士。
但这却挽回不了这支“农夫”军队的斗志,士兵的士气迅速降低到了冰点。
高方心知想要依靠这支部队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他所依仗的只能是手下一万多正规军和一万多的两镇府兵。
冷静下来的高方,对明军恨之如骨,如果明国不是脚踩两条船,第一次澜沧江大胜之后,自己完全可以率军东进,此时或许已经坐在本该是段思聪坐的龙椅上了。
看来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明国在大理的军队也就这区区几千人。
否则,不仅仅是击退自己过江的军队,而是大军趁胜追击过江了。
既然如此,那么这一仗自己还有希望,只要在明军赶来增援前占领大理府,自己就有一线生机。
想到此,高方勒令三万“农夫”军修整一夜之后,次日早上继续向东岸进攻。
这是高方明面上的动作,暗地里,他召见两镇节度,对明天的作战有了另外的安排。
高方令两镇节度率一万府兵由澜沧江上游渡江作战,目标是占领兰溪郡,然后就顾固守等候自己的命令。
而高方自己则率一万余正规军,从澜沧江下游渡江作战,以形成夹击东岸守军的形势。
将各部族的六千私兵交给了儿子高智平,对明日三万“农夫”军进行督战,如果侥幸成功则高智平率军渡江,如果不成功,则高智平率军掩护“农夫”军撤回西岸。
万一事出不测,高方密令高智平弃“农夫”军率六千私兵撤回腾冲府固守。
双方主将对明日的战事安排,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了天然的对立。
也就是说,澜沧江正面的一场血战已经避免不了了。
而百里康所做的安排,已经奠定了正面战场的胜利,但澜沧江上、下游被敌人突破,也在所难免了。
次日凌晨,段氏军首先发起了第一波攻击。
被先行集结起来的一万正规军做为进攻主力,被投入到了一线。
而其余二万士兵正在紧张地整肃之中,他们将做为第二波发起进攻。
百里康的策略明显与高方不同,他将三万段氏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做为先锋投入战场。
先声夺人,这是一种策略,对于需要争取时间的百里康来说,也只能如此。
而百里康有高方所不能企及的优势,那就是麾下将领不存在异心。
相比于高方来说,百里康对军队的掌控,更得心应手。
战斗由段氏军士兵泅渡向西岸挺进开始了。
高氏军本是打算在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进攻,但既然对方已经开始,那只能放下正要吃或者正在吃的饭碗,仓促应战了。
高方已经离开南下迂回,做为他的替代者——高智平接手指挥权。(未完待续)




代周 第八十四章
高智平与高方的想法不同,他心中对明军憋着一股气,所谓年少气盛,就是如此。
他随即下令,让三万“农夫”士兵对泅渡而来的段氏军迎头痛击。
而他自己率六千私兵持弓弩进行阻击和掩护。
这个决定本没有错,甚至应该是正确的应对方法。
用三万士兵组成坚固的肉墙,然后由六千弓弩手进行覆盖射击,这无疑使得要登陆上岸的一万段氏军难越雷池一步。
但高智平却没有考虑到前面顶着的三万“农夫”士兵,绝非能与正规军相提并论。
他们没有经过训练,甚至连最基本的服从命令听指挥都不熟稔。
这些人只能使用在大面积的冲锋上,不需要给他们任何任务,只要他们向一个目的地冲锋,这样,这些人是尽职的,他们会一窝蜂地冲向那里。
但前提是,不能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如果遭遇顽强的抵抗,那么,这些人会以更快的速度原路退回。
1...182183184185186...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