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现在已是腊月二十八了,明天就是大年夜,若是以前。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皆会呆在家中不动,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可是今年已以往不同,西安城地外地人比往日不但不减,反而更加热闹。商人,官员,驻在外地的大将,一个个从四面八方朝西安汇聚过来。
唐军登极之日定在正月。谁也不想错过,官员们就不必说了。商人们也一个个不回家,长安的银子现在正是好赚地时候。可以一边赚钱,一边看热闹,以后也有了向人吹嘘的资本,回家自然就只好推迟了。
这几天,西安城东门总是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唐牟在外面的大将一个个赶了回来,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些传得纷纷扬扬的大将风采,湖南总督李双喜,湖北总督刘芳亮,山西威卫大将军李万成,甘肃武卫大将军高一功,成都宣威将军马祥麟,从大草原归来的忠武将军刘希元。
最主要的大家还是想看到这次直捣满人老巢地神武大将军高立功,高立功这些年一真镇守草原,功高劳苦,又是第一个带兵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唐军将领,这次领兵用极小的代价将为患中原数十年地满人剿灭,让所有的汉人都欢欣鼓舞,百姓想目睹他的风采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高立功要想回到西安,至少也要在年后才能赶到,他虽然得到了消息就马上动身,路途的遥远,也注定这个年要在路上渡过,西安的居民要想看到高立功的风采,在年前肯定是不可能了。
宋应星一家就是在腊月二十八来到了西安城,不过,他们选的门不对,这南门正是各地返回来参加唐王登极大典官员的主要进出之地,贺小风虽然贵为贺珍的左右手,但他注定不能象那些唐军的重臣一样,打着旗号,仪仗,大摇大摆地走进西安城,见到唐军的官员反而要避让在一旁,尽管有些官员地品级要比他要低。他们也只能在外面等着外地的官员进城后,他们才能进去。
李鸿基在前生尽管也很厌恶那些动不动就封锁道路,来个警车开道地高官,富豪,他称王后,出入大多都是微服出行,可是等级的差距在汉人的心中存了几千年,虽然李鸿基从来不让唐军的官员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但每当有官员出行时,人们还是下意识的避开,唐军的官员大多出身低微,也觉得理所当然。
宋应星一路上对贺小风有说不出的怨气,他出城数十里后就觉得不对劲,正要喝问贺小风时,却被贺小凤拿着一块手帕往他嘴上一捂,宋应星就觉得迷迷糊糊,他脑袋里闪出了一个念头:“不好,遇到了歹人。”晕了过去。
等到宋应星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船上,最令他害怕的他家十余口人全都在一起,他问过大儿子后才知道有人拿着他的书信将他们逛出城后,然后迷晕了他们,一起送到了船上,宋应星左思右想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求财吗,明显不是,从对方出手的大方程度来看,他们的钱财远比他要多,报仇吗,也不象,自己哪里结识过这么厉害的仇来。
等到贺小风来看他时,宋应星干脆向他直接责问,贺小风只是回道:“老先生放心,敝上对先生求贤若渴,才让在下请老先生过去一趟,为怕老先生家人担心,只得将他们也带上。”
宋应星才知道贺小风身后果真还有人,只是此时后悔已来不及,全家都被贺小风捏在手中,投鼠忌器,他们也不敢乱动,不过,贺小风依然不敢大意,经常将他们迷晕,已应付官军的检查,直到进去唐军境内,贺小风才轻松了下来,没有再将他们迷晕过去。
宋应星一路上对贺小风不停的盘问,期盼能从贺小风嘴里掏出话来,可是贺小风年纪虽轻,却活象一个老狐狸,无论他问什么,贺小风一概不答,让宋应星更是着急,不知对究竟会如何安排自己。
他只能猜想可能是唐军的哪个重臣看中了他的学识,才把他擒来,这从路上贺小风能调动唐军驿站的官员就可以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在唐军中担任了官职,而且地位还不低。
这种想法让宋应星稍为好受一点,毕竟唐军不象流贼,不会胡乱杀人,只是心里却在盘算,等到见到了幕后主使之人,一定要让他大大难堪,自己坚决不会同意为唐军效力。
等到前面好不容易没有了官员进出,贺小风一行正要进城时,后来又来了一队进京的官员,打着正是四川巡抚的旗号。
贺小风等人只好再次避让在一旁,只是道路两旁的人突然嗡嗡作响,贺小风依稀听见怎么有女人的议论声。
贺小风忙抬头朝中间正经过的仪仗队看去,只见前面高头大马上骑着的正是一名女子,一身白色的裘绒将她全身的曲线掩盖,脸上也包裹着轻纱,让人看不出她的容貌,听到旁边众人的议论,那名女子却毫不怯场,反而摘下了面上的轻纱,毫无顾忌的打量着四周。
四周顿时响起了丝丝吸气的声音,“好美的女子。”“真漂亮!”“若能嫁给我,就是马上让我死也愿意。”
贺小风不由鄙视那些平头百姓少见多怪,他这些年什么美女没有见过,却没有一个让他心动,但心中的好奇却让他也忍不住也看去,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一双灵动的双眼,接着是她挺直的鼻子,小巧的红嘴,这名女子脸上的五官无一不美,女子仿佛知道贺小风在看她,冲他眨了一下眼睛,然后是一笑。
贺小风只觉得心中猛跳,这女子的一笑,仿佛有勾魂夺魄的魅力,他刹时觉得找到了令自己心动的女人。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章 巧遇
直到四川巡抚的仪仗过去许久,贺小风还没有回过神来,宋应星这些年虽然一直埋首于学问之中,但如此明显的事又怎会看不出,在旁边冷笑着打击贺小风道:“你不用痴心妄想了,她不是你可以高攀的。”
贺小风此时涨红了脸:“我是唐军中堂堂五品官员,如何高攀?”
宋应星一惊,对方和他同行数千里,一点口风也不露,自己还以为贺小风最多也就是唐军中哪个重臣的下属,没想到会是唐军中正五品的官员,唐军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唐王亲自任命,可不是随便一个重臣就能差得动,除非是唐军八部首脑或者干脆是三省的头头,听到贺小风报出来历,倒把宋应星吓了一跳。
不过,宋应星见到从没有失态过的贺小风如此一撩拨,就道出了自己的来历,心中感叹,到底是年轻人,他第一次在贺小风面前占了上风,自然不愿意错过打击他的机会,轻蔑的道:“五品高官吗,刚才我怎么看着你连一个六品的官员也要让着。”
看到前面的仪仗队再也没有了踪影,贺小风已回复过来,不由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自责,不过,此刻到了西安,宋应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也无妨,听了宋应星的话,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咱们进城吧。”
宋应星看到这个年轻人转眼就恢复了平静,不由暗叹可惜刚才没有抓到机会多套出一些话,向旁边看了一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还呆呆的望着前面出神,上去一人赏了一个爆栗,骂道:“没出息,都已是成家好几年的人了,还会为一个小姑娘失魂落魄。”
兄弟两人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不敢言语。忙朝后面女眷的马车看去。见自己的夫人没有注意到才松了一口气。跟着父亲后面进了西安城。
宋应星追上了贺小风,故意大声在他耳边道:“你是五品官员也没用,她说不定就是四川送上来拍你们唐王马屁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贺小风果然微微色变,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唐王如今才只有三个王妃,如今唐王要登极为帝。各地官员自然要拼命巴结,让唐王充实后宫,他强笑道:“那又如何,天下貌美的女子多地是,又不止她一个。”
宋应星见贺小风有了反应,连忙乘胜追击:“是啊,可惜她却只有一个。”
此时宋应星心怀大畅,总算占到了这个年轻人一点上风,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他现在一点也不象一个埋首亍各种科技中地学者。倒象是一个报复得逞地顽童。
贺小风没有再理他,一头朝前赶路,宋应星也觉得没趣,只得四下打量这座已被唐军占据了四年之久的古城。
西安虽然孕育了秦的强大,汉唐的盛世,但在宋时就已残破,宋都城开封无险可守,宋室多次打算将都城西迁到有山川地利之险的长安,终因长安的残破,加上洛河、渭河水势变浅,几议几废。
唐军得到西安后。经过两次整修,西安仿佛已恢复了盛唐时的繁华。与历朝都城都靠水运来支持不同,唐军在境内大势修整公路,这些水泥铺成地路面上行驶的马车,远比水运要快捷,正是因为有了陆运的便利,西安才能在唐军手中一年胜似一年的繁荣。
此时西安到处张灯结彩,百姓们都已穿起了新衣,也有不少人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可是每个人都面色红润,兴高采烈,找不到一个面黄肌瘦的人,相比北京到处可以看见衣衫褴褛的人群,西安城无疑要好得多,这里也可以看到乞丐,只是他们的气色,比起北京的穷人也要好上几分。
宋应星看得暗暗点头,无论他对唐军有什么看法,西安在唐军手中远比在朝庭手中繁华,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是事实,在唐军没有占领陕西之前,天下一半地流民出自亍陕西,如今陕西不但没有了流民,反而天下的商人云聚于此,这都是唐军之功。
贺小风在西安并没有府邸,他将宋应星等人带到了驿站安排了下来,此时的驿站也是热闹非凡,挤满了从外地赶来的官员,也有一小部分是商人,西安的客栈虽然多,比起驿站来,有一部分商人还是愿意选择比较干净实惠的驿站。
唐军的驿站并不是免费的,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要收取费用,不过,官员的费用可以减免一半,由唐军的户部支付,其余一半地费用官员必须自掏腰包。
宋应星一家十余口都是由贺小风掏钱安置下来,他安顿好宋应星一家后,就要去向情报部另一名巨头贺景报告此行的情况。
还有十一天就是自已登极为帝地日子,李鸿基坐在自己的书房中,心中有说不出地感慨,自己到这里已经八年了,八年来,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如今的权倾天下,如果不出意外,再有半年至一年的功夫,自己就可以一统中原,无论是满人,蒙古人,都不再是汉人的威胁,但仅仅这些就够了么。
统一中原后,自己完全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坐拥三宫六院,以全天下供一人,享受真正的带王生活,即使以后自己是多么不思进取,百年之后,人们依然会认为自己开国有功,他们会记住自己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打败了蒙古人,消除了为患中原数十年的满人,而忘记自己所有的缺少,崇拜美化自己,这些就是自己所要的么。
不,自己清楚这个世界有多大,清楚未来的走向,自己的到来,除了不让异族对中原的的屠杀破坏外,应当还有更高的目标,中华民族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这个民族领先了世界数千年,却从没有主动去扩展过自己的生存空间,每当这里的土地承栽不了太平时期增长地人口时。就又会陷入内乱中。无尽地杀戳过后。才是又一轮地大治。
这个轮回应当由自己来打破,或许这就是自己来这个世界的宿命,正当李鸿基在书房里胡思乱想时,李娃过来报告:“殿下,四川刘之渤来了,请求殿下的召见。”
李鸿基叹了一口气:“让刘之渤进来吧。”
这些天,随着唐军在地方上的重臣陆续来到西安。李鸿基每天都要抽空接见,劳累无比,这个年,唐军上下都喜气洋洋,只有礼部官员忙得脚不沾尘,他这个唐王也未必比礼部官员轻松多少。
李娃退下,正要传刘之渤进来,贺景匆匆赶来:“殿下,宋应星一家已到了西安,殿下是不是马上召见。”
李鸿基连忙叫住李娃:“慢。让刘之渤先等着,传宋应星。”
李娃应了一声:“是。”心中却纳闷万分,宋应星是什么人,自己怎么没有听说,殿下宁愿让一省巡抚等着,也要先见他,难道他比巡抚还大。
贺景却知道宋应星的重要,当初唐王还在商洛山时,为了救一个孙元化,不知费了多大劲。孙元化也不负众望,唐军大部分兵器的研发制造都是由他负责。听说现在还制造出了能在地上行走的铁疙瘩。可以说,孙元化在唐军中。一个人顶上一野战军也不止,贺景才会对写出《天工开物》地宋应星如此重视,听到贺小风的回报,马上将人带来见唐王。
宋应星被人引到了唐王府大厅时,正见到一个官员在对一名女子训话:“你也太任性了,这次偷偷跟来还不说,大街上还抛头露面,一点也没有大家闺秀的样子,成何体统?”
那名女子的声音又娇又脆:“爹爹不要生气了,人家也是担心你要行千里之路,没人照顾,才跟来的吗。”
“你会照顾我吗,没有给我添乱我就要烧高香了。”话虽然如此,那个官员的口气却软了下来,显然对女儿宠爱异常。
“爹爹放心,我心中有数,只会带给你大大的富贵。”女子对父亲的责怪显然并不在意。
宋应星此时还是迷迷糊糊,他在驿站刚刚安顿下来,贺小风就告诉他,要带他去见唐王殿下,宋应星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命令贺小风把他几乎以绑架的形式请来的人会是唐军地最高首脑唐王本人。
宋应星顿时心乱如麻,先前自己的种种推测全部推翻,如今他要想回去是不可能了,唐王将他全家都接了过来,如何能让他回去,如果不答应为唐军效力,恐怕全家立有不测之祸,只是唐王毕竟是乱臣贼子,他如果投靠,若是让朝庭知道了,恐怕那些兄弟朋友都要被连累。
宋应星所学广泛,他心中并无多少对君王愚忠的思想,要不能也不会在他的《卮言十种》作谈日一篇,反对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对儒家中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是直言荒谬,他得知是唐王要见他后,第一个反应不是要失节,而是怕连累亲朋好友。
见到有人进来,这对父女停止了说话,向宋应星望去,见宋应星一身布衣,两人都有一丝惊异之色,显然对这样一个人能进入大厅感到奇怪。
那对父女一转脸,宋应星就认出了大厅中的女子正是不久前在进西安城门时碰到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那位女子,此时相距软近,那名女子脸上也没有再覆轻纱,露出了白玉般的脸容,她优美的脖子也露出了半截,身上地绒裘已脱去,全身曲线尽展。
宋应星马上转过脸去,心中暗赞,贺小风被她一笑就象勾走了魂,换了我年轻二十岁,恐怕会被贺小风更加不堪,这样一个女儿,也难怪父亲会骄纵。
这两人就是四川巡抚刘之渤和他女儿刘秀秀了,刘之渤要上西安参加唐王登极典礼被刘秀秀知道后,刘秀秀每天都缠着他要同去,女儿虽然说过要嫁天子的话,刘之渤只是认为女儿心高气傲地玩笑话而矣,又如何会当真,当然不愿意让爱女同行。
刘秀秀见父亲不同意,没有再求,倒是大出刘之渤的意外,哪知使团出发二天后,他才看到女儿竟然乔装打扮,混在当中,刘之渤大为生气,将隐瞒不报地众人各打了二十大板,就要将女儿送回去,刘秀秀死活不同意,威胁刘之渤不同意就要独自上西安。
刘之渤只好让步,带刘秀秀一同来到西安,到了西安,刘之渤本是要单独拜见唐王,刘秀秀又非要跟着不可,刘之渤此时方才明白爱女的心思,恐怕她说是要嫁天子不是一时意气,他虽然不愿意女儿入宫,到了此时,却由不得他了,只得带着刘秀秀一起来到王府。
见宋应星转身,刘之渤忙对女儿停谆告诫:“等下见了殿下,千万不要乱说话,殿下没有问你,不要乱插嘴,知道了么?”
刘秀秀却不认同:“我听人说殿下接见下属都很和气,决不会因人说话而怪罪,爹爹怕什么?”
刘之渤心中一急,声音大了起来:“我的小冤家,自古伴君如伴虎,小心一点总是没错。”等到说完,刘之渤才意识到声音太大,这句话也有不恭之意,连忙向宋应星看去。
宋应星心中暗笑,自已乱说一句,恐怕真是说中了,这名女子分明是想得到唐王的宠爱,贺小风的心思只能白废,见刘之渤向自己望来,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刘之渤见宋应星没有注意到自己,放下了心,正要再告诫女儿注意言谈举止时,见到一名唐王的侍卫走进了大厅,忙迎了上去:“可是唐军殿下召见。”
那名侍卫看了刘之渤一眼,道:“刘大人还想稍坐片刻,殿下召开宋应星,宋先生。”
宋应星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唐王现在就要见我?”
他心中虽然还没有拿定主意要不要为唐军效力,但到了这里,倒也不敢乱说话,对李鸿基也尊称为唐王。
刘之渤和刘秀秀齐向宋应星望去,自己两人明明比他先来,为什么接见还在他之后,这个老头子到底是什么人。
侍卫点了点头:“不错,宋先生请跟我来。”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章 召见
宋应星被引导着进入了唐王的书房,他在路上胡思乱想,见了唐王应该不卑不亢,还是干脆冷言相对,又或者大礼参拜。
“长庚先生,你一路辛苦了,本王派人把先生一家掠来,实在是看了先生所写出的奇书,忍不住想见到先生本人,此举鲁莽,让先生受惊了。”李鸿基说完。向宋应星拜了下去。
宋应星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到李鸿基的书房,唐王就先来了个自承其非,赔礼道歉。宋应星顿时手足无措,唐王的称号虽然是李鸿基自封,但朝庭其实已经默认,唐军将几个擒获的番王送还朝庭时,双方还有一段密月期,甚至朝庭的兵器还向唐军购买过一部分,他怎么也不能让唐王拜下去。
“殿下太客气了,老朽能够得到殿下的厚爱,实在是感激不尽,殿下万不可折杀老朽。”宋应星忙将李鸿基要拜下去的身体托住。
李鸿基心里暗笑,道个歉就能让自己多一个如此牛逼的人才,这个生意做得太划算了,他并不是真要下拜宋应星,趁势起身,叫道:“来人,给长庚先生赐坐。”
一名侍卫抬了一把大椅上来,上面赫然铺上了虎皮,虽然不是传说中的白虎皮,只是此举已是尊宠之极,宋应星斜着身子坐了下来,拱手道:“多谢殿下赐坐。”
李鸿基的桌子上此时正放着一本宋应星地《天工开物》。李鸿基指了指书道:“长庚先生作此书,将我汉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各项技术襄括一空,可以称得上一本大百科全书,我汉人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只是后人不知珍惜,或者敝帚自珍,以致许多技术失传,远的就不说了,就说本朝成祖年间,三宝太监率着庞大的般队七下西洋。将我们汉人的文明四面传播,如今这支庞大船队的技术几乎全部失传。此时想来还令人不胜唏唏。”
宋应星大起知已之感,他的《天工开物》十八卷中就有一卷专门讲述舟,车,可惜,车还好录。录到舟时,他虽然记录了从唐朝开始时就流传下来的一些造舟技术,甚至包括许多人以为失传的宋朝车船制造方法,可独缺了聚汉人造船大成者地成祖年间船队的技术,让他想来还遗憾无比。
“财富自海洋而来,危险亦自海洋而来,朝庭上百年地禁海实在是大错特错,若是能有成祖年间的船队,何至于有本朝嘉靖时的倭寇之乱。可惜朝庭剿灭倭寇之后,依然采取禁海之策。”说起造船,宋应星也是叹息不已。
李鸿基心中一动,唐军虽然已在洞庭湖建了一个造船的基地,也能造出一些小船,可是除了在江上行走,想要造出海船却毫无办法,听宋应星之意,他对造船也颇为热心,何不让他总理洞庭湖的造船基地。别地不说,就造出他书中记栽的车船。也远甚现在唐军所造之船。
李鸿基当即向宋应星试探着道:“长庚先生,本王欲让你担任唐军水师监造一职。以期将来重现我汉人扬威大海之情形,不知先生能否屈就?”
宋应星刚提到本朝禁海的失误,听到唐王有意重新让汉人出海,脑子一热,道:“敢不效命。”此话一出,宋应星就等于成了唐王的正式臣子。
哪知李鸿基突然摇头:“不妥,不妥!”
宋应星以为李鸿基看不起自己,涨红着脸:“如何不妥,还请殿下直言。”
宋应星没想到自己刚刚答应投效,唐王就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若是李鸿基不能说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他就不惜与唐王翻脸。
李鸿基道:“长庚先生大才,岂能让你将精力全部担搁在造船一事之上,造船虽然重要,在本王心目中,还比不上卿所言的冶铸、乃粒、乃服等篇,只是卿只有一人,分身泛术,本王若让你去哪一方都太过屈才。”
《天工开物》开篇就道重五谷,轻五金,李鸿基如此一说,宋应星见误会了唐王的意思,倒是有些讪讪起来:“殿下对老巧太高看了,老朽其实只是记录了前人所发明创造的物事,算不上什么才能,那些发明物事地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李鸿基摇头道:“不然,卿能将前人的经验总结记录,必须先自己融会贯通才行,我们汉人从来就不泛发明各种物事的天才,缺泛的是能将他们全部完整记录下来之人,有的虽然记录了下去,却只是独享,到最后才会失传,卿能将自己数十年的心血,完整的刻录下来,流传于世,使之永不失传,光此举就能让卿名垂千古。能得到卿,是孤王之幸。”
宋应星见唐王将自己捧得如此之高,心中不胜惶恐,低头道:“殿下过益了,老朽虽然记下了这本书,但说融会贯通,实在是太过吹嘘,老朽平生之愿就是将书中所记,一一验证,若有缺失之处,也可及时改正,不知殿下能否允准。”
李鸿基点头道:“即如此,爱卿可去商洛的科学院,那里是初阳先生主持,爱卿若有什么需求,尽管向初阳先生提,商洛的科学院,专门研究各种技术之人已超过五百。爱卿地书我让他们每人一本。可以选自己善长的一面研究,如此比爱卿一人验证岂不快上数百倍。”
1...161162163164165...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