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见周凤梧发愣。李鸿基叫了一声:“来人,将地图呈上来。
皇帝和三省头头密谈,无论是侍卫还是宫女,太监都离得远远的,听到皇帝叫唤,几个侍卫才拿出一副地图。匆匆走了上来,放在李鸿基前面的案几上,又匆忙下去。
李鸿基将地图展开,周凤梧已反应过来。他打定主意,无论皇帝给他哪里地封地,他都坚持不受,地图渐渐展开,露出了整个世界地全图。
唐军虽然早已证明了大地是圆地,但整个大地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李鸿基凭着记忆将世界地图划了出来,因后世和现在的许多地名对应不上,为了少产生谬误,许多地方都是简略无比,这幅地图却仍然是唐军中的机密,唐军中的重臣也少有得见。
见皇帝拿出来的是世界地图,三人都围了上来,这幅图上已标明了唐军直接统治的所有区域,无疑现在唐军统治地地方占全图还是太过渺小,周凤梧第一次看到这幅图时,震憾不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来中原王朝一直以为的天下即然是如此的小。
就是现在,周凤梧看过此图已不下数十遍了,对大唐所占之地如此小依然是不敢相信,不过唐军之外,图上虽然有不少空白地方,但更多的地方却是证实无差,让第一次见过这幅图地人都马上相信。
三人都对皇帝拿出此图出来有点惊讶,分封大臣,拿出中原的地图就可以,何必要拿出世界地图,李鸿基不理会周凤梧等人的惊讶,将手指着图上的地方:“诺,这里,这里,这些地方的封地爱卿等人都可以自选,如何?”
三人张大了嘴,宋献策忙道:“皇上,这些地方可都是他国之土。”
李鸿基指的地方正是吕宋、安南、缅甸等地:“正是他国之土,但所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朕早晚要收取,不但是这里,还有这里,这里,我大唐不取,日后必为他人所得。”李鸿基后面指向的地方正是西伯利亚和美州之地。
周凤梧多次听李鸿基讲过这些地方,西伯利亚到也罢了,一年四季大部分冰天雪地,李鸿基又没有说出那里的矿产,而且即使有矿产也不是现在的技术能开采,只是美州听皇帝的形容,那里物产丰饶,只有少数一些土著居民,而且面积比中原还大,实在不能不让周凤梧等人动心。
只是这些地方路途太过遥远,据说来去一次要一年多的时间,拿下了那些地方如何管理确实是一个难题,皇帝看来是干脆采取分封的方法了。这种分封的方法能尽最大的可能将这些地方快速掌握在手里,即使这些地方日后叛乱也不会对朝庭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李鸿基兴致勃勃的道:“爱卿这五万顷封地只是初步,日后拿下的地方多了,十万顷,二十万顷,甚至一百万顷也有可能。”
皇帝现在开的只是空头支票,不但周凤梧如此,那些将军们的封地也是如此,他们低得能有一万顷土地,高的有二万、三万最高到四万五千顷土地,甚至以后更多,当然这些土地现在还不能到手,要等着他们去打下来。
只是以大唐的实力,拿下周围的几个小国肯定是没有问题,随便一个国家,数千万顷的土地肯定有,只要拿下一个,就够他们分了,他们也不用担心拿不到手。
宋献策、顾君恩二人都是大喜,自唐以后,除了番王,大臣能得到封地绝无仅有,封地所有事务都归被封之人自己管理,还可以建自己的私兵,没有人不会动心,他们连忙继续往下看去。
排在第二位的是高立功,他被封为右都督,加封左柱国,并授特进光禄大夫,紫阳侯,封地四万五千顷,年俸九千银元。
第三位为马维兴,除兵部尚书外,加封少师衔,封为巫山侯,封地四万顷,年俸九千银元。
第四位为宋献策,门下省侍中,加封少傅衔,封为宁陵侯,封地四万顷,年俸九千银元。
第五位为顾君恩,中书省中书令,加封少保衔,封为山阳侯,封地四万顷,年俸九千银元。
以上五位封候,下面封为伯爵的有高一功、李双喜、李守信、李过、李万成、刘芳亮、袁宗第、田见秀、高杰、拓养坤、贺珍、贺景十二人,他们的封地都是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
封为子爵的有任继荣、刘希元、马继先、黑虎星、洪承畴、王长顺、赵良极、左光先、刘宗敏、任继荣、赵胜、周若军、郑芝龙等二十人,他们的封地都是二万顷,年俸七千银元。
封为男爵的有郝摇旗、马守印、卢象升、李岩、陈宇、吴三桂、左良玉刘良佐、贺小风、李劬、孙和斗、张诚、张化等二十五人。他们的封地都是一万顷,年俸六千银元。
此次唐皇封爵一共有六十二人,基本上涵盖了各个部门,文臣受封为一十五人,其余四十七人全是武将,文武相差悬殊,这也是无法之事,俗话说马上取天下,对于一个新兴的政权来说,刚开始自然是武将占绝大多数。五个侯爷中,有三个是文官已是不可思议之事。
周凤梧忙道:“万岁,此份名单似乎不妥,还少了许多应分封之人。”
李鸿基“哦”了一声,拿下名单重新再看:“朕并没有发现少了谁呀?”
周凤梧忙道:“万岁似乎忘了自己和两位贵妃的家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历代开国皇帝,首先大势分封的都是自己的家人,然后就是皇后、贵妃的家人,最后才轮到功臣,前朝更是如此,朱元璋将他的兄弟子妹全部封王。
而本朝皇帝的叔侄中,除了李守信、李过、李双喜三人因功获得封赏外,皇帝其实还有不少亲戚,其中亲叔有李守义、李守正两人,堂兄弟有李自明、李自强、李自刚三人,堂侄有李遵、李适、李逞、李友等十余人。
如今这些人全部没有受封,周凤梧自然要为皇帝提醒。
以下免费,前八卷完成,其实可以看成是本书的一个结局老茅的大纲后面只计划再写数万字就结尾,只是大家的投票,有九成以上要求老茅继续写下去,以下为投票结果
a统一全国,十万字差不多了 百分比:9.74%
b至少也要称霸亚洲,五十万字 百分比:19.55%
c称霸亚欧才行厂百万字 百分比:29.29%
d再过一百万字最好,多多益善嘛 百分比:41.42%
老茅只得接受大家的意见,昨天重新花了一整天时间修改了后面的大纲。在此告诉大家,此书的结局至少还会有五十万字以上,请大家继续支持老茅,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二章 大将归来
听到周凤梧的提醒,李鸿基不以为然的笑了笑,李守信、李过、李双喜三人虽然是自己的亲戚,但他们的爵位都是靠自己的功劳来获得,其他人自然不能相比。
李鸿基并不认为把自己的亲戚大封一遍才能稳固自己的皇位,恰恰相反,若只凭血缘关系,就封给一大批毫无能力之人爵位,才是对国家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大明所以亡国,宗室太多就是一大原因,李鸿基自然不会重蹈覆泽。
何况李鸿基虽然有李自成早期的一些记忆,但更多的是把自己当成后世之人,以前的那些亲戚李鸿基也未必有多少认同感,只是顾及世人的感受,已赐给了他们不少钱财,至于其他的就不要再妄想了。
“朕并不是漏了他们,而是朕根本没有打算加封他们,朕打天下时,他们毫无功劳,若是只因他们是朕的亲戚就加以封赏,未免对于出生入死的将士太过不公,对于国家也不是好事。”
即然皇帝自己的亲戚都不封,那皇后和贵妃的家人更是不用说,皇后还好,家中人烟稀少,两个哥哥分别因功受封为紫阳侯、商阳伯,自然不必多说,两位贵妃家中却是有不少人,龙其是田贵妃家中人数更多,除了一个田虎因功封为淳化男爵外,余者外戚皆不得封。
听完李鸿基的解说,周凤梧更是不敢接受,力陈自己功劳不及高立功等将领。李鸿基笑道:“爱卿岂不闻汉高祖刘邦之狗论,卿之功不下汉之萧何,自然可以当得第一功。若有人不服,朕当以此告戒。”
狗论正是刘邦分封功臣时所说,刘邦打得天下。封官晋爵时。定萧何为首功。
封他为酆侯,食邑最多。许多功臣心里愤愤不平,私下里议论不休。他们说自己跟随刘邦辗转南北,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坐在家里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地食邑反而比我们多呢?
刘邦闻知此事后,就对所有功臣说:“各位知道猎狗吗?”
众人都道:“知道呀!”
刘邦道:“打猎的时候,追赶捕杀野兽兔子是狗。然而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你们只能获得走兽罢了,就像打猎地时候猎狗所获得功劳一样,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够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地功劳就像打猎地时候人所建立地功劳一样。”
刘邦说完这番话,这些闹得最欢的功臣也不言语了。刘邦的狗论奠定了萧何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崇高地位。从此萧何可谓春风得意,人称不倒翁。
李鸿基以萧何谕周凤梧,可见周凤梧在他心目中的看重了,宋献策和顾君恩听得大为羡慕,却知自己不可能与周凤梧相比,周凤梧在皇帝还在金县时就跟随,当时李鸿基在大明的官职不过是游击将军,周凤梧已是县令,虽然职位比李鸿基低,但大明是以文统武,武将通常还要受自己低几级地文官胁持。
李鸿基当时毫无疑问也要受同县的文官监视,周凤梧却甘做李鸿基的手下,不但对李鸿基向蒙古的走私和私扩军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亲自协助李鸿基管理后勤,让李鸿基能专心练兵,才能在后面顺利地建立起商洛的基地。周凤梧还担任过一段时间军官的文化老师,早期跟随李鸿基的将领识字的功劳也有一大半要归功于周凤梧。
周凤梧再无言语,若是还要辞下去,倒是显得虚假了,分封之事就此定了下来,三人回去之后,对各省官员告诫了一番,又听到皇帝的封赏很快就会下来,终于众臣停止了给皇帝上尊号的活动。
数天之后,广东的田见秀发来了奏章,道葡萄牙人已屈服,唐军开进了澳门,接管了澳门的税权和治权,不过,澳门仍然允许葡人居住,葡人正常的贸易仍可以继续进行。
李鸿基接见葡使亚马留后,就准备返回西安的事宜,并没有把澳门的葡人放在心上,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大太,唐军收回澳门也不过是举手之劳,李鸿基没有必要花大太的时间在澳门身上,只是澳门在另一个时空中被葡人割据了数百年之久,李鸿基还是关照了一个田见秀,一旦澳门处理完成,将快速回报。
亚马留从福州灰头土脸的回到澳门后,传达了大唐皇帝的旨意,总督马斯卡雷尼亚斯暴跳如雷,不甘心将澳门到手的权力白白交回,还想和唐军打上一场,逼唐军承认他们的特权,不过,在田见秀调集了数千唐军到金山县,用大炮对着葡军的军营炮击了数十发后,总督马斯卡雷尼亚斯软了下来,接受了唐军的所有条件。
在唐军数十发炮弹的袭击下,葡人已是死伤了近百人,而葡人自己的大炮却根本打不到唐军,巨大的实力差距让马斯卡雷尼亚斯看清了形势,澳门的数千名葡军只得放下了武器,将澳门的税收和治安权利交给了唐军管理,承认了大唐对澳门的绝对统治。
看过田见秀的奏章后,李鸿基将之轻轻放了下来,叹了一口气,澳门好收,难的是台湾,唐军虽然组建了东海和南海两支舰队,无论是兵员还是火炮数量都要强于荷兰人,但舰队组建后,由于撤换的中下层军官太多,并不适合马上展开大规模的海战,若是强行对荷兰人进行攻击,即使成功的收回了台湾,也必定死伤惨重。
这些海军的将士可是种子,李鸿基一个也舍不得伤亡,只有等那些到商洛军校学习的军官重返舰队,并适应一段时间合,才可以和荷兰人交恶。将台湾彻底收回。
何况现在唐军地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蒸汽机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火车已经在商洛跑了起来。将商洛的各个矿产区与冶炼区连接起来,大大加快了钢铁地制造,再过几年。西安的铁路就可以连接数百里。唐军在修筑铁路时。还有余力对舰队改装,等到有支带有铁甲的蒸汽机舰队出现,也用不了数年时间。到时再收取台湾也不迟,反正荷兰人已占了台湾数十年,也不差数年地时间。
李鸿基出外征战了一年多地时间,攻下大明京师后。也没有接皇后和几位嫔妃去京师,回来时又带回了两个妃子,田玉珠、邢秀娘等人难免有冤言,回到西安后。李鸿基将大部分政事都交给了周凤梧等三省首脑共同处理,自己多数时间回到后宫,难得享受了几天清闲地日子。
此时他的后宫已有一后高桂英,三妃:贵妃邢秀娘、淑妃田玉珠、贤妃周碧、三嫔:昭仪柳如是、昭容顾媚、昭媛田淑英,二婕妤刘秀秀、朱玉凤。比之以前皇帝的三宫六院虽然少,但有品级之人却有九人之多,算是已经齐备,大臣们也可以心安理得的过自己三妻四妾的日子,而不必再操心皇帝的后宫。
田淑英本来也和柳如是一样被封为昭仪,但回到西安,李鸿基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妃嫔地封号不能重复,此时的礼部在赵良极的带领下已重新抬头,他坚持皇帝不可以带头破坏礼议,否则难予治理天下。
礼法,礼法,法在礼下,唐军的法律目前有商法、税法、军法,对于礼议,在没有严格法律规范以前,无疑还是一个王朝统治地基础,李鸿基如果破坏,那就是自坏根基,只好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把田淑英重新封为诏媛。
诏媛虽然也是九嫔之一,但排在昭仪、昭容之下,这让田淑英颇为不乐,但她到底从小受到父亲宫廷礼议方面的培训,不会找皇帝吵闹,只是那神态颇让李鸿基内疚。
其实以田淑英晋升的速度已是极快,若是皇帝没有一下子将她提为诏仪,而是由美人提为婕妤,再由婕妤提为诏媛,田淑英恐怕非但不会觉得不快,恐怕还是会满心高兴,李鸿基记起了能上不能下的道理,在给大臣们封爵的时候就故意留了国公一级不封,以便日后有大臣立下大功,无法封赏之事发生。
李杰和李智两人都已是三岁多了,不但能跑能走,他们的母亲还分别给他们请了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教导,小小年纪,俨然是一幅小大人模样,李鸿基回来发现两人变得如此模样,大为心疼,将他们的老师全部赶走,带在自己的身边,让他们重新享受童年的欢乐。
李鸿基走时两个孩子根本没有记事,他们两人初次见到李鸿基时,在身旁规规矩矩,一点也不感逾跃,在他们刚开始记事起,他们的母亲,老师就给他们贯输了太多对待皇帝的礼议,他们小小的年纪中,虽然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做,但母亲和老师的教导却让他们不敢违背。
只是孩子到底是孩子,李鸿基将他们完全放开后,没过几天就恢复了活泼的情形,两人不但将功课完全抛下,还可以在花园中追逐玩耍,弄得一身泥巴而不用挨母亲的骂。如今在他们心目中,父亲就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好人。
邢秀娘和田玉珠两人虽然对李鸿基把自己儿子当一般农家孩子一样任由他们玩耍有点不满,不过,皇帝总是皇帝,她们从小就对儿子教育也是想得到皇帝的肯定,如果她们的教育皇帝不满意,她们自然不会坚持下去,否则丢了李鸿基对儿子的喜爱可是得不偿失。
这天,李鸿基正在皇宫的后花园中和两个儿子玩耍,经过十几天的交流,李杰和李智两人对李鸿基已不再陌生,父子三人玩得大汗淋漓,邢秀娘和田玉珠两人在旁边也看得笑语吟吟,贺景走了过来,道:“万岁,高立功大将军回来了。”
李鸿基一愣,连忙将骑在自己脖子上的李杰放下:“哦,快请。”
听到自己的大哥回来了,一直不动声色的高桂英也连忙起身:“大哥真得回来了?”
贺景连忙回道:“禀娘娘,高大将军已在皇宫门口。”
高桂英顾不得客气:“皇上,我先去看看兄长。”没等李鸿基回答,高桂英已是一阵风似的向门口跑去。
高立功一直在后面东征西讨,高桂英已三年没有见到她的这位亲哥哥,自然是顾不得礼仪。李鸿基摇了摇头,将李杰和李智分别交到他们的母亲手里:“你们带他们下去吧,朕要接见高大将军。”
田玉珠已将心思全部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高立功对她并不陌生,又是皇后的至亲,听到皇帝要接见他,田玉珠不愿下去,忙道:“臣妾和高大将军也久未相见,不如陪皇上一齐见见高大将军。”
田玉珠不愿下去,邢秀娘顿时也不愿走,停了下来,李鸿基自然知道她们的小心思,苦笑一声:“也罢,和朕一起见见也好。”
在皇帝回西安后的一个月中,各地收到皇帝旨意的高官们都已陆续回到了西安,只等最远的高立功,高杰他们回来时,李鸿基才能宣布对众臣的封赏,只是辽东太过遥远,直到现在,高立功总算回来了。
不但李鸿基,高桂英在等三人回来,就是基他大臣也在苦苦等待三人,只要他们回来,才会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封赏。
崇祯十年河南大旱,唐军从河南移民百万到了辽东,如今的辽东慢慢已恢复了元气,居民人数达到了二百余万,粮食也可以自给。加上有数万大军长期在辽驻守,如今的辽东已稳如泰山,再过数年将会成为大唐的另一个粮仓。高立功、高杰、刘宗敏等人功不可没。
李鸿基带着邢秀娘和田玉珠到达皇宫大门口时,高桂英已和他哥哥说了一会儿话,高立功本只比高桂英大四岁,只是经过二年北方寒风的吹砺,脸上粗犷了许多,和高桂英在一起,两人更象是相差了十几岁。
李鸿基哈哈大笑:“高大哥,恭喜你归来了。”
见到皇帝和两位贵妃,皇子都来到了大门口,高立功顾不得和自己的妹妹叙话,连忙跪下:“臣高立功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连忙将高立功扶起,笑道:“你我兄弟,又何必多礼。”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章 北方之议
“兄弟,”高立功心中回嚼着这个词,在李鸿基自立为王时,高立功还可以把他当成兄弟看待,如今他已是皇帝了,除非自己脑袋坏掉,否则再也不可能当真拿皇帝当兄弟看待。
“臣不敢。”高立功一把挣脱了李鸿基的搀扶,又向邢秀娘和田玉珠行了一礼,才恭敬的站在一旁。
李鸿基叹了一口气:“高大哥可是怪朕一直让你待在辽东。”
高立功忙道:“皇上让臣待在辽东,自然有皇上的道理,身为臣子,微臣不敢有丝毫冤对。”
若是说高立功对一直待在辽东二年没有丝毫不满的话,那纯粹是言不由衷,辽东一年四季倒有上百天是在冰天雪地里渡过,由其是越深入北方越是如此,若非唐军现在的物资丰富,有各种充足的棉衣棉裤,还有各种皮衣御寒,不要说在那里开疆拓土,恐怕待在屋里也会被活活冻死。
那里的土地虽然广阔,但多是荒无人烟之地,隅尔有人也多是一些蛮人,唐军的普通官兵根本不知皇帝要那些地方有何用处,但却不得不按皇帝的命令一直往前推进,二年时间,他们何止拓地千里,若是在中原地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在北方这个蛮荒之地,他们却毫无开疆拓土的兴奋。
李鸿基知道高立功心中有冤气,无奈此时的北方实在蛮荒,加上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以现在地水平,过了黑龙江区域,除非是那些以打猎。捕鱼为生的野女真,否则汉人很难生存下去,李鸿基自然不能告诉他们口以后那些地方会变得暖和一点。暖和到足可以种植一季粮草的地步。
“朕知道高大哥对朕不满。这次回来,高大哥就待在西安如何?”
高立功不愿意再去辽东,可是更加不愿意回到西安,作为一个大将军,如果不能领兵作战,非他所愿。可是要拒绝,又怕皇帝认为他有二心,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接。
高桂英在一旁见到李鸿基和高立功两人一时僵住,忙道:“皇上。大哥,你们也真是,怎么在门口就说个不停了。”
此时已是六月天气,他们所在地皇宫门口虽然有阴凉,但一阵阵热风袭来,整个人还是觉得闷热难当,李鸿基拍了一下自己,忙道:“朕看到高大哥高兴得差点把这点忘了,来,快请进!”
见李鸿基让开前面,高立功如何敢先跨进大门,忙道:“皇上先请。”
李鸿基知道高立功无论如何也不敢走在前面,一把抓住高立功的手:“那咱们一起走吧。”说完,拖着高立功的手向前先行,高桂英、田玉珠、邢秀娘等人反而落在了后面。
高立功不敢强行挣脱皇帝地手,只得随着皇帝来到了后花园,坐到了阴凉地树荫下,李鸿基忙叫人端上了冰镇地西瓜,高立功咬了几口,顿觉暑气全气,全身舒畅起来。
他这两年待在北方,长时间久于冰天雪地,就是夏天也是凉爽的很,这次接到皇帝的旨意,马不停蹄的往回赶,他在图拉纳山的驻地尚到处是冰雪,越往南行就越暖和,到了内蒙大草原时已是春暖花开,等进了陕西,更是酷暑难奈,让他这个从小长在陕西的汉子都几乎感到不适应。
看着高立功舒缓了一口气,李鸿基不知是忘了还是故意如此,没有再提把高立功调回西安之事,而是命人拿出了那幅世界地图,向高立功询问道:“不知爱卿现在已推进到了哪里。”
高立功见皇帝不提刚才地事,当然不会再提,他在去辽东之前,皇帝曾给了他一幅一模一样的地图,一见皇帝拿了出来,高立功立即指了出来:“回万岁,臣在东面已到达锡霍特山,北面已到达努尔干省。”
在明朝前期,汉人已征服苦兀(库页岛),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建立努尔干省,管辖黑龙江流域。在万历晚年(1616年),黑龙江土著女真人摆脱明朝独立,建立后金。
1...213214215216217...266
猜你喜欢